第一篇: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民生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积极探索国有林区改革路径,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挥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导向,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方面关系为主线,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重点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注重民生改善、维护稳定。改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就业增收,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政企政事分开、各负其责。厘清政府与森工企业的职能定位,剥离森工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职能,加快林区所办企业改制改革,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强化统一规划、融合发展。破除林区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林区纳入所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林区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国有林区不同情况,中央予以分类指导,各地分别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林区改革发展道路。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融入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加550万亩左右,森林蓄积量增长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国有林区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明确国有林区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将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区的基本职能,作为制定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研究提出加强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有序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与恢复。
(二)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在地方政府职能健全、财力较强的地区,一步到位实行政企分开,全部剥离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地方政府承担,人员交由地方统一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先行在内部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创造条件将行政职能移交当地政府。
(三)逐步形成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适应国有林区全面停止或逐步减少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发挥生态服务主导功能的新要求,按照“机构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分类制定森工企业改制和改革方案,通过多种方式逐年减少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合理编制和人员规模,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逐步整合规模小、人员少、地处偏远的林场所。
(四)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实行远山设卡、近山管护,加强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护效率,确保管护效果。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造林、管护、抚育、木材生产等林业生产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社会购买。除自然保护区外,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允许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的职工从事林特产品生产等经营,增加职工收入。积极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区企业改制,提高林区发展活力。
(五)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管理重点国有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的审批。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的监督职能,优化监督机构设置,加强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建立健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要指标的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科学编制长期森林经营方案,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要遵循和考核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的依据。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强化地方政府保护森林、改善民生的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负总责。要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投资计划。切实落实地方政府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的变化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约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省级政府对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负全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七)妥善安置国有林区富余职工,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充分发挥林区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境外采伐、林产品加工、对外合作等,创造就业岗位。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森林管护、人工造林、中幼龄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推进职工转岗就业。对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解决社会保险补贴,对跨行政区域的国有林业单位,由所在的市级或省级政府统筹解决。
三、完善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对国有林区的财政支持。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中央财政通过适当增加天保工程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结合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适当调整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社会保险补助费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的森林保险支持力度,提高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对林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强对国有林区的金融支持。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分类化解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应当依法予以偿还。对于确需中央支持化解的不良类金融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听取金融机构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对国有林区职工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三)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模仿城市建设、建造繁华都市。各级政府要将国有林区电网、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将国有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电网改造升级,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国家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职工搬迁安置地点。继续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时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给予倾斜。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切实落实省级政府对本地棚户区改造工作负总责的要求,相关省级政府及森工企业也要相应加大补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当地政府要积极研究结合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拓宽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筹资渠道,加大金融信贷、企业债券等融资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五)积极推进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收缩木材采运业,严格限制矿业开采。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等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林区职工群众收入。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建设以口岸进口原料为依托、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林产品加工集群。支持国有优强企业参与国有林区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国有林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经济转型试点,支持试点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对本地区国有林区改革负总责,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和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注重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改革。各有关省(自治区)可以按照本意见精神,选择部分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国有林业局先行试点,积累改革经验,再逐步推广。
(三)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改革。要强化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责任,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绩效的考核,严格杜绝滥占林地、无序建设、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要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依法保障林区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推进改革的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
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立足林场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
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因养林而养人”为方向,根据各地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探索不同类型的国有林场改革模式,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省级负责。中央对各地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改
革措施。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商业性采伐减少20%左右,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
发展有后劲。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基本不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目前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或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
其属性。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
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安置: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二是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三、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搬迁到小城镇,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落实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经城市政府批准,依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允许国有林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
应和登记手续。
(二)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问题。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可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发放的、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其他不良金融债务,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经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四)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参照支持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相关政策,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当放宽艰苦地区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总体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根据不同区域国有林场实际,切实做好分类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评估方案实施情况。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
上报国务院。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具体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建设,维护国有林场合法权益,保持森林资源权属稳定,严禁破坏国有森林资源和乱砍滥伐、滥占林地、无序建设。做好风险预警,及
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篇: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调研汇报
合水林业总场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14日)
近年来,随着中央9号文件的出台和省、市有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国有林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按照省、市的安排,现将我场所属国有林场改革及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所辖林区地处子午岭中段的合水县境内,总经营面积320.7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08.06万亩,非林业用地12.72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85.32万亩,灌木林地43.18万亩,疏林地16.95万亩,未成造林地18.28万亩,宜林地44.24万亩。活立木蓄积59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23%。林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149.8万亩,其中:核心区47.5万亩,缓冲区30.7万亩,实验区71.6万亩。总场下辖北川、蒿咀铺、连家砭、太白、平定川、拓儿塬、大山门7个国有林场,林场下设53个森林资源管护站,4所职工医院(所)。全场总人口3801人,职工1614人,其中:在职职工820人,离退休职工794人。
总场、林场均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总场机关由市财政全额供给,基层林场原为差额单位,自2009年1月起从体制上理顺为全额供给,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场应参加社会保险职工1614人,实际参加1614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1614人;参加养老保险386人(劳动合同制工人),全民所有制职工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820人。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分别为20%、6%、2%,个人缴费比例为8%、2%、1%。工伤、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均为0.5%,个人不缴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各类保险费的资金来源为天保财政专项和市级财政补助。
二、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林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场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促进增收抓产业、资源管护抓执法、造林绿化抓质量、体制创新抓改革、根本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主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四大林业工程,主攻种苗花卉、森林旅游、种养加采三大主导产业,林场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林场经费由差额供给转为全额供给,从根本上保障了职工工资。2008年7月31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子午岭的管理和发展问题,决定从2009年1月起将子午岭国有林场的退休人员和遗属供养人员统一纳入财政全额供给,在职人员供给形式从体制上理顺为财政全额供给,经费拨付办法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由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向各林场下达增收计划,年终根据林场当年收入情况,确定缺口资金拨付比例。这一重大决策,解决了广大林业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鼓舞了务
林人的斗志,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将原代管的两个木材检查站业务及工作人员交由市林业局直接管理,理顺了隶属关系,便于开展林业执法检查。
(二)林区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减轻了林场负担。2008年7月,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子午岭林区职工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涉及我场3所学校(含校舍及资产),58名教职员工,230名在校学生,同年11月,完成了整体移交工作。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林场办社会的负担,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林业生产,搞好生态建设。
(三)对森林进行区划界定,实行分类经营。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对全场森林资源进行了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258.13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198.1万亩,生态公益林60.03万亩,森林生态效益得到补偿,从根本上实现了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的转变,促进了生态公益林的良性发展。
(四)创新经营机制,全力推动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近年来,随着天保、退耕、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促进发展上求突破,努力推动国有林场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在人员管理上,实行定岗定员,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在职人员承担一定量的经济创收任务,每月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保留基金,实行责任制考核,年底根据创收任务完成情况兑
现,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将全场森林资源划分成135个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480名,建立总场、林场、资源管护站、管护承包人四级管理体制,实行承包管护。先后制定完善了合水林业总场《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等17项管护制度,摘录编印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林业行政处罚依据标准》和《林业行政执法基础与法律法规制度选编》。在营林生产上,转变营林观念,走出林冠,面向荒山,多树种配置,主要营造以油松、沙棘、侧柏、文冠果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造管并举。在林业产业发展上,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着力发展苗木产业,目前已建成固定绿化苗木繁育基地1800亩,其中喷灌苗圃基地1040亩,以培育容器苗和定植绿化大苗为主,年均育苗面积在4000亩以上,创收100万元左右。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加中药材、黄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发展舍饲养殖业,鼓励职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林下放养生态鸡、猪;挖掘资源优势,开发出 “茸血酒”、“参茸酒”等特色产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钓鱼休闲和观光度假森林旅游业,为职工增收开辟门路。在财务管理上,制定印发了《合水林业总场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报账审批、重大财务集体决策、财务审批双重制约、林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按编制林场支出预算计划,严格按预算审批林场各项开支。
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全场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 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场共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41.14万亩(工程造林20.52万亩,封山育林20.62万亩),荒山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森林资源保护明显加强。通过完善管护制度,强化队伍建设,严格考勤考核,实行承包管护等举措,辖区内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和林政案件。森林覆盖率比2000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净增75万立方米。三是林业产业开发初见成效。以苗木产业为主,以种植、养殖、林副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劳务为辅助的林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林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四是林区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总场机关和林场相继建成了综合业务办公楼,建筑总面积12853.15平方米,集资新建职工住宅楼一幢7500㎡,改造职工危房49652.47㎡。添置办公设备401台(件),林区水、电、路、通讯等条件不断改善。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场所属国有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一)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条件艰苦。林场的交通、水利、用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均未列入政府规划,相当一部分输电线路老化,隐患增加,电费成倍增长,林场无力更新。目前,全场有3个林场不通油路,2个林场不通固定电话,7个林场、25个资源管护站吃水有困难,31个森林资源管护站不通公路,49个资源管护
站不通电话,15个资源管护站不通电。建议国家和地方将国有林场的公路、供水、用电、通讯、电视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增加资金投入,统一组织实施,让林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医疗卫生条件差,职工看病就医难。长期以来,林区职工医院(所)为林区职工群众防病治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行业管理的局限,未纳入全市医疗卫生改革总体规划,享受不到必要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有限,医疗设备滞后,技术水平偏低,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医疗需求。建议将林区职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与乡镇医院同等对待,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促使他们更好的服务林区,服务职工。
(三)职工子女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十分艰难。林区职工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林区,受条件限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参与社会就业竞争力不强,只能在家帮助父母种地,靠父母养活,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低,造成职工家庭更加贫困,职工子女婚嫁也成了“老大难”问题,同时也给林区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林场自1996年以来连续13年没有招工,1998年以来没有录干,致使林场职工子女无处就业。建议省、市出台优惠政策,降等适度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四)一次性安置人员生活非常困难。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对422名职工进行了一次性安置。这些职工安置后,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没有再就业,仍然生活在
林区,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造成多次上访,已成为影响林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建议将一次性安置人员纳入林场所在乡镇社区管理,以便于享受政府扶贫济困、再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三篇:解读《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解读《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对
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利用,由国家投资建立了一批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僵化,投入渠道不畅,面临着资源管理弱化、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众多问题。
为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本次《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此次改革思路和目标明确:“坚持公益性改革的方向,坚持‘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坚守‘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两条红线。”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保护生态,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二是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三是创新体制,理顺各方关系,实现政企事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的职能,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制,转变发展方式。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游客高达5亿人次,且呈快速增长态势。仅2014年“十一”黄金周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人数就达5000万人次。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570个国有林场建立了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的90%;有242个国有林场建立了湿地公园,占全国湿地公园总数的50%;许多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坐落在国有林场的经营区内。因此,《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势必会对旅游业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生态保护理念,为森林旅游提供坚实基础
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造林绿化、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国有林场和林区的功能和服务职责,提出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修复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为主”的两个转变。提出到2020年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改革意见不仅界定了林场林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了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也为实施林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将不断丰富和提高我国森林风景资源的质量和品质,从而为我国森林旅游的长期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森林旅游发展活力
在《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两个文件中都提到了同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该改革方案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森林旅游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有利于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将成为促进林场林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森林旅游开发,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市场机制、社会资本的引入,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林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形成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森林旅游良性发展的积极探索
此次方案和意见中提出要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明确收益分配方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这一系列有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将有益于推动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并为我国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 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并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有效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到林区林场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之中,借助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地方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五、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国有林场林区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省级财政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同时加大对林场林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开发适合国有林场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由此,从国家财政到金融服务系统都对林场林区的改革予以充分支持,将确保林区林场森林旅游发展后劲充足,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有力资金保障,从而支持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健全职工社会保障体制,保障森林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充分发挥林区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等,创造就业岗位,推进职工转岗就业。此举有利于提高林场职工参与森林旅游发展的热情,为旅游业培育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职业工作者,有利于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提升森林旅游发展水平
改革方案中提出,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参照支持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相关政策,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森林旅游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此举将有利于培育一支懂管理、懂经营、懂技术的旅游人才队伍,以适应未来旅游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水平。
第四篇: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
2015年3月4日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新看点
看点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挥林区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导向,按照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方面关系的要求,推进政事企分开,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林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更大贡献。
看点2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加大统筹治理力度,确保内蒙古大兴安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充分发挥其维护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国土安全、气候安全等作用。
——注重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弥补基础设施欠账,逐步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拓宽职工转岗就业渠道,妥善安置转岗职工,确保转岗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生活水平不降低,并得到逐步改善,维护民族团结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实行政事企分开、各负其责。明晰森林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形成当地政府、企业、事业等职责清晰、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的林区管理新体制,继续剥离森工企业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强化统一规划、融合发展。破除林区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推动林区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
——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推进。森林资源管护、造林、抚育、经营等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先行试点、循序渐进,积累改革经验,再全面推广。
看点3: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以2010年为基数,实现森林面积增加200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1.2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资源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等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看点4: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严格伐区设计审批管理、采伐作业监管、木材运输销售监管、森林抚育经营管理和违法违规采伐责任追究,确保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得下、稳得住。围绕稳定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科学编制长期森林经营方案,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管职能,研究建立停伐监管制度措施,加强林木采伐、运输、销售和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看点5: 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按照“人员只出不进、机构只减不增、社会和谐稳定”和精简高效的原则,撤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重新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单位。主要职责为:保护管理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造林、森林抚育、森林管护、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科学研究;组织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林业产业发展;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林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防汛等方面的协调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下设若干个林业局,在原森工公司(林业局)林业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原森工公司(林业局)所属林场中规模较大、承担任务较重的可以保留,其他的改为林业局派出机构。林业局及其派出机构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整合调整。新组建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按照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定工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运转及林业生态建设经费,从中央财政给予的停伐补助经费、社会运行支出补助经费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费中支出,由自治区财政部门负责监管。
看点6 :撤销森工集团
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内蒙古森工集团及其所属森工公司,原森工集团直属的浆纸、矿产、房地产、外贸、物业等国有企业、森工公司所属国有企业及其经营性资产全部移交属地管理。森工企业及其经营性资产实现属地管理后,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形成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鼓励国有优强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参与企业改革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企业开发利用森林、森林景观、湿地等资源,要与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明确收益分配方式。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所得收益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林业生态保护建设。看点7: 继续剥离企业的社会管理职能。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原森工集团尚未剥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森工企业承担的消防、环卫及“三供一业”等职能,按照成熟一个剥离一个的要求,全部移交属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财力较强的地区,一步到位移交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暂不具备条件的,先行在内部分开,暂由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代管,待条件成熟后移交。
看点8: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归国家所有。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生态建设负总责。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生态保护建设等监管职责。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林区政府与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要密切配合,共同履行保护森林资源责任。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和森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征占用林地定额、森林质量、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为主要指标的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相关制度和考核量化指标等,由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研究制定,报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加快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森林经营方案。在北部原始林区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
看点9 :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和生产季节,采用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核定管护人员,实行远山设卡、近山巡护。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森林管护工作。加强高新技术设备、高技术手段及现代交通工具等装备的应用,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实现重点国有林区管护全覆盖。按照“因养林而养人”的原则,由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组建专业服务队伍,以开展承包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主要运营方式,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森林资源管护、抚育、经营、造林、防扑火等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专业服务队伍购买服务,逐步过渡到向社会购买服务。看点10 :妥善安置职工,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妥善安置现有职工和转岗人员,确保职工利益不因改革而受损。在职职工转入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的,直接进行身份转换,保留原有职级;从事造林、森林抚育、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木材采集运贮销等林业生产的职工,进入专业服务队伍。新参加工作人员进入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有关规定办理。落实好国家对森林管护、人工造林、中幼龄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支持政策,创造就业机会。在保证企业依法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相关费用的前提下,鼓励职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做好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职工技能培训,通过开发特色养殖种植、林木种苗等,由职工个人经营,搭建就业平台。看点11: 强化政府保障功能
林区政府承担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要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投资计划,加大林区建设投入力度。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要统筹制定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林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要切实履行林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林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与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的配合,严格执行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做好森林防火、防汛等应急事件处置工作,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行为。
看点12 :落实财税支持政策
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用好中央财政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贴、社会运行支出补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等资金。落实中央财政森林保险支持政策,保证地方财政森林保险补贴投入,提高森林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落实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企业剥离社会职能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落实,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看点13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严格审核原内蒙古森工集团债务,做好债务成因和种类的分析确认工作,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进行分类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贷款,到期后应当依法予以偿还。对于符合中央支持化解条件的金融债务,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自治区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国有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力度,大力发展面向林区职工的小额贷款业务。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看点1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及有关旗市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投资渠道,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国有林区电网、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国有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电网改造升级,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重点支持。
看点15: 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
制定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规划和林场整合撤并搬迁方案,要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搬迁安置地点,除保留森林管护站用房和管护职工生活用房外,原则上向林区集镇集中,鼓励向林区小城市、中心城市转移,也可采取棚户区就地改造等方式进行安置,改善林场职工居住条件。落实林场职工搬迁享受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落实中央对林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支持政策。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属地政府相应加大补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和居民,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拓宽搬迁筹资渠道,加大金融信贷等融资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看点16:积极推进林区发展多元经济
推动实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促进林区多元经济发展,逐步实现林区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林产品资源,积极扶持食用菌栽培、特色种养殖业,大力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和森林、湿地、冰雪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发展林区商贸服务业,依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重点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收缩木材经营加工产业,已改制的木材加工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生态建设。依法限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严禁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的产业。
看点17: 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
自治区成立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机构编制核定、剥离办社会、企业划转3个工作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协同配合,按照本方案制定配套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自治区林业厅、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和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要全程参与,负责具体推进落实工作。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要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要承担好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任务,切实做好改革的宣传动员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民生改善不受影响,维护林区和谐稳定。改革进展情况要定期向自治区领导小组汇报,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
看点18:推进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从2015年10月1日起,在2—3年内全部完成。第一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报自治区党委研究后,报国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审批;第二步:总体方案批准后,由自治区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机构编制方案并经自治区编委会审定后,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第三步:新组建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会同自治区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改革实施方案,经自治区国有林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第五篇:林业论文-浅谈国有林区现状及改革建议
浅谈国有林区现状及改革建议
论文题目
浅谈国有林区现状及改革建议
浅谈国有林区现状及改革建议
摘要
目前,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国有林区发展。主要体现在:国有林区发展受单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资源重复利用及污染物重新利用的有效处理。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使经济发展水平受到极大限制。要保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深化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有林区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以提高国有林区经营效益。
关键字 国有林区 经营效益 经济模式
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我国国有林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受到很大的限制,下面对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2008年我国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原木产量、薪材产量分别是1153.82万m3、1131.15万n13、22.68万m3,分别占据全国木材产量、原木产量、薪材产量的14.2%、15.4%、3.O%。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为40011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是2070184万元,占51.74%;第二产业的产值是1223788万元。占30.59%;第三产业的产值是707182万元,占17.67%。从我国国有林区企业的产值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尤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在我国的国有林区中,森林工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森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1991—1999年期间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波动,国家对森林工业在此期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随着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的体现.国家对于森林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减少了许多,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森林工业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森林工业自身的投资与积累逐渐解放了国家在森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于林业系统的固定投资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森林工业转向营林方面。
二、国有林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效益比较低下,与全国林业平均水平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处于劣势,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国有林区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有林区的现有经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国有林区的经营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进行改革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对国有林区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政企、政事不分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由于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使国有林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国有林区职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它行业的工资水平相比要低很多,这严重地阻碍了退耕还林、退草还牧战略的实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的长期低下,严重地打击了国有林区职工的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国有林区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有林区的发展受其单一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单一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投入比较大,由于缺乏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及污染物的重新利用或者有效处理,一方面造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使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保持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
三、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一)抓好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向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政策,力争将国有林场的性质定性为国家生态公益性事业单位,重新定员定编,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国有林场的经济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根据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我场应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事业编制,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一是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制度,重新核定编制后,纳入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在职职工,应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二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事业单位的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四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一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林场职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产经营项目,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并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改革,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三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组建林业生产专业施工队,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四)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一是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立体配置,积极营造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调整林龄结构,加快后续资源培育,重点抓好现有中幼林抚育管理和低产林改造,集约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森林药材、森林旅游及野生动物养殖等新兴产业。要大力进行林下综合开发,实行“林─药”、“林─菜”、“林─牧”立体经营,发展森林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养鸡、养猪、养牛等,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绝不能让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者逍遥法外。二要改善国有林场周边环境。要以政令形式发布通告,严禁周边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巧立名目向国有林场乱摊派、乱集资或卡、拿、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六)建立与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相适应的投资体制,实施经济扶持政策。一是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应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纳入国家公路建设、农电网改造、供水工程、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建设资金;二是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林场建设,从而加大对林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国家天保工程等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国有林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应向国有林场倾斜;四是切实抓好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解决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七)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施工方案,使林场的技术规程、标准逐步建立考核、监管制度,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经营。
(八)实行科技兴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保护培育森林、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管理林场,重点抓好现有林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和经营方案,加强经营管理,集约经营森林,逐步使国有林场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国有林场发展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要高度重视林场制度和干部作风建设,积极引导林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林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加快我场现代林业建设步伐。现代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按照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的长远目标、布局和总体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科技兴林,强化经营管理和基础建设,构建国有林场现代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功能与效益,实现可持续经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样化需求,并在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示范、骨干和带动作用。二是把现代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明确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和中心任务,大力培育发展与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三是真正实现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经营管理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林业。通过实施现代林业建设,逐步把我场建设成为“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林业。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林业发展系统工程,改革中除了林场主体外,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从组织领导到宣传报导,到方案实施,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安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足踏实地,最终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达到创新林业发展新体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