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蠡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蠡县中学2018年4月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择题,共60分)1.某地有桐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桐规反映了
A.桐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在西周的分封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旋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滲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因家政权和拓展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5.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面平…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鲁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越的 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君主制速背历史发展趋势
6.秦朝建立前夕,秦相目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 认为天下不是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认识到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7.元祐五年(1090年)规定:“凡私自刊刻实录或会要着,徒二年,告者赏铅钱十万。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宋朝此举的目的是
A.严禁刊印历史和政治类书籍
B.规范图书市场以避免无序竟争 C.严格图书审查以维护其统治
D.实施版权保护以维护作者利益
8.《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伤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缓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联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线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B.张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成胁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9.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10.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遺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浩
11.乾隆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成由军机,内阁乘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桌,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背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款?”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12.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A.汲取元亡教训
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保证政令畅通
13.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林”“图世翰林”“(安微)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A.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料举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1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硫,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物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低化腐败
15,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國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
16.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1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18.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9.科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该史料说明当时
A.行业分工操作十分规范
B.制瓷工艺的生动 C.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
D.制瓷业分工细密
20.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骨ヒ)、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坊纺织技术日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21.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费
22.天圣元汗,薛田任益州知州后,“废交子不复用,则资易非便,请官为置(交子)务,禁民私造。”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官办机构--“益州交子务”就此诞生。其时官方发行交子是 A.为了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B.世界上最早纸币出现的标志 C.胶泥活字印刷术进步步的结果
D.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小农经济的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24王家范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量十字街,有的东西南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上述材料可以表明江南市镇 A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B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C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D.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25.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萄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消灭人的欲望
B.维护社会稳定 C.满足物质需求
D.调节社会纷争
26.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27.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几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8.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弃汉唐训话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颜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東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2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亲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 C.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明清儒学活跃
30.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则治,相恶则乱
第Ⅱ卷(主观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到“士大夫”转变 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10分)“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苏撤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10分)
32.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4分)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第二篇: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启用前绝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
1.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2.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绝。”这里他反对的是()A.贵族凭借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B.“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C.“海岸派”的财产富有与激进 D.公民大会没有实现权力的现状
3.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④1861年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房屋),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实行租调制
9.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0.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迁都洛阳 12.下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革
13.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14.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15.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16.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17.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8.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①水利得到了兴修; ②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③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④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提高平民地位
B.调和社会矛盾
C.保护贵族权益
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2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22.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④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汉武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4.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是因为()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 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
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
25.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A.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2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28.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0.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3)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
农
桑,兴
富
民
之
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1.C2.A3.C4.C5.A6.D7.B8.B9.A10.A11.B12.A13.D14.D
15.D16.B17.B18.D19.B20.A21.B22.A23.B24.A25.D26.A27.B28.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社会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30.(1)民生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
(2)影响:与汉族融合,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汉化过程导致鲜卑族特色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为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3)矛盾: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制度和文化。
3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第三篇: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2.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礼乐制度的破坏
B.井田制度的瓦解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诸侯势力的崛起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4.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6.秦政府规定: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
D.加强中央集权 7.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8.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 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9.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10.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
这反映出 A.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
B.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C.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
1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12.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3.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勤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 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14.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1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16.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化 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
B.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 C.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犯
D.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l7.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
B.自耕农数量增加 C.赋税收入的增加
D.郡县制度的推行 18.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19.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20.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21.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
22.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23.秦朝“额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24.《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席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 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 25.史载,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由此可见当时
A.商税是齐国赋税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C.全国性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D.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
26.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
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27.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 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以德治国
B.统治合法
C.君权神授
D.阴阳五行
28.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
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
D.天人感应
29.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3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31.何炳武《中国书法思想史》:“东晋的帝王爱好书法,多长于书法,丞相將军照例能书,文人不能书者鲜见,此间女书法家也特多。”这表明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A.已发展到巅峰时期
B.深受上流社会欢迎 C.突破男尊女卑礼教
D.依傍权力走向民众
32.唐朝宫殿屋项的建筑风格,大都舒展自如,两翼如同展翅飞翔的大鸟,又如同大书法家笔下极其夸张的一撇一捺。这一建筑风格反映出唐代的文化特征是 A.华夏初兴,彪悍尚武
B.庄重威严、潇洒自信 C.精雕细琢,儒雅之风
D.落日余晖,悲壮苍凉
二、材料阅读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
材料二 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主体是家庭,但是其管理主体是各级官府或国家。官府主要通过均田制来保障农民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一农田来耕种,同时建立常平仓、义仓,对灾民进行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唐代政府还通过对老年人免除徭役以及官员致仕(官员正常退休)制度等方法,保障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老人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同时,唐代统治者在法律制度方面对妇幼进行一些特殊的规定,以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民间性的保障体系,包括宗教组织特别是佛教寺院开展的慈善救助,宗族宗党内部和部分富人的救助保障以及商会行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开展的救助工作。
——张莉《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得失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17分)34.(12分)材料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魏晋南北朝北周第三代皇帝。他在父亲字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元573年,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灭齐以后,他把改革扩展到了整个北方。就在灭齐的这年八月,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十一月,又规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宣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周武帝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如规定正、长隐没户口五户和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顷以上的处死刑。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及目的。(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周武帝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
1-----5
ADDBC
6-----10
DCABB
11-----15
BACAD 16-----20
BBDBD
21-----25
ABBBD
26-----32
DBBAABB 33.(1)实施:政治上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8分)(1)特点:通过官府与民间的共同作用构成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的形式上,既有对妇幼保障的法律规范,又有均田制、常平仓、义仓、致仕等具体的措施;注意发挥家庭、官府、民间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社会的互助互济。(10分)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缓解社会矛盾;能增强社会互助互济和防灾救灾意识;所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具体措施可资后代借鉴。(7分)34.示例1: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分)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9分)35.(1)措施:改革军制;变革赋税制度;释放奴婢;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统一度量衡;打压豪强地主。(任意3点得6分)
目的:富国强兵,强化统治。(3分)
(2)作用:推动北周王朝的强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一统奠定基础。(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第四篇: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范文
重庆杨家坪中学2014-2015年学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总分:100 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D.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4.《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5.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7.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8.“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9.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0.《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2.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右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把中国的抗战带入了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14.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15.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16.右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17.美国是“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胜利者,主要表现在()①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②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继承了日本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A.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②④正确①③不正确 D.①②③④均正确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经济危机冲击
B.法西斯势力增长 C.国内矛盾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中国战场进行百团大战时,其他战场的情况是()①北非战场正在激烈战斗 ② 苏德战场苏联处于防御时期 ③太平洋战场尚未开辟 ④ 西欧战场正在进行不列颠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A.中途岛海战 B.日德兰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不列颠之战 21.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的特点是()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以核武器作为争霸的威慑力量 ③以军事集团为基础 ④反映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较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D.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23.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日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24.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二部分(主观题)
25.(25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7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辛亥革命的失败)。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3分)
(2)请结合史实举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5分)
(3)请结合史实概括近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4分)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月考答案
选择题:1-24:CCBBB BACAC DCAAA BBDCD BCBD 材料题:
25.(25分)(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答三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3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原因”,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26.(12分)
(1)原因:①产生于中国内地的知识分子知识单一,不懂科技和战争。②统治阶级不愿也不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③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每点1分,共3分)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结构变化,出现了买办阶层;经济结构变化,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生活变化,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传入;思想文化变化,西学东渐。(任写5点得5分)
(3)革命时代:“走俄国人的路”:在大城市举行工人运动、武装起义;(2分)“走自己的路”:把农民纳入中国革命队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任答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酌情给分。)
27.(15分)(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每点3分)(2)越南战争:改变了美苏争霸的态势,美国转入战略收缩。(3分)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解体,强化了美国的的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3分)
第五篇: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丰南一中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2013.5 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43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范围为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加必修一专题
一、专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曾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秦始皇消灭的“旧时代”是指()A.宗法制时代
B.土地国有制时代 C.分裂割据时代 D.世卿世禄制时代
2.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A.打击了分裂势力 B.打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 3.《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4.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A.赢得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5.某同学在学习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面是其中一张,请指出里面有几个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共和政体《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用不大 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7.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8.历史上称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为逍遥学派,主要原因是()A.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B.由于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 C.他们勤于思考,努力读书 D.讨论具体的问题
9.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如果让你为他配音,选择台词应是()A.“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B.“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0.“正义的城邦有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和谐统一。在个人则指人的灵魂的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的和谐状态。而在一正义的城邦中,哲学家代表的是理性,护卫者代表的是激情,生产者代表的则是欲望。”上述思想可能出自哪位先哲()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1.下列对京张铁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造时间短,质量优,造价低廉 B.借用西方的技术和力量
C.由中国人自筹款项 D.中国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2.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李四光,下列可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感动中国的介绍词的有()①新中国成立之际排除干扰从国外回国,支持新中国建设 ②创立了中国的地质力学
③用科学事实推翻了“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
④运用其地质力学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3.《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8.“今西安乃古之长安,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在此兴文立武,制礼作乐,其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周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典章制度”应该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9.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1.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3.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 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 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 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 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 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 “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最好的 时期是()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后)()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5.“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都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还涌现出众多的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时代主流 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③战争刺激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标志着()A.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右面是一幅油画,整个画面庄重协调,画中毛主席远眺思索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 肖,而飘渺的远山景象更增加了油画美的 意蕴。这里的“山”应该位于()A.安徽省 B.山东省 C.广西省 D.江西省
28.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C.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 D.与各民主党派共商民主建国大业 29.《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大多数周人仍敬信天命 B.周武王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
C.周武王是最高决策者 D.周王的决策会听取政治经验丰富的臣子的意见
30.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3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3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B.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3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34.清朝认为朝廷尊崇喇嘛教是由于“漠南北与青海各蒙古及滇蜀各边土司皆宠信黄教(喇嘛教的一支),边民强横,故因慈悲以镇残杀,假灵异以降服其心”。对这段材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控制 B.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的欺骗性麻痹人民的斗志 C.蒙古等少数民族生活动荡不安易接受宗教信仰
D.清朝统治者加强宗教管理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35.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36.2013年4月26日,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作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后首位正式到访的西方大国元首,在双方经贸合作谈判的同时,透露出有意归还中国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兔首”和“鼠首”,根据近代史所学知识,此二文物被西方劫掠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37.在共和国时代,克伦威尔建立起独裁统治,华盛顿则完善了总统制,这两种行为
A.都属于符合本国国情的举措 B.前者背离了资产阶级革命目标 C.都是为了强化个人权利 D.后者行为被其他国家仿效 38.《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39.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被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所广泛接受的是
A.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
B.正义这个原则对于个人、阶级、国家是一样的 C.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 D.道德和政治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
40.右图是1937年刊发在《救亡漫画》杂志上的 一幅名为《收复失土》的漫画,画中的抗日军人 一手握枪,一手高举大刀,两腿横跨长城内外。对这幅漫画表述正确的是()A.该漫画创作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 C.“收复失土”意指收复丧失的关内大片领土 D.该漫画表达了画家渴望“打回老家去”的心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6分,总分共40分)
41.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3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 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 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 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3分)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7分)
48.(16分)古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的)利己心和幻想就是从这里开始冒头的,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他业已取得的成就的信任而在这位伟人所从事的新事业中追随他。人们信赖他,服从他。可以说,人们忍受他的幻想,而阿谀奉承和易于受骗的人则甚至赞颂和吹捧他的幻想,把这种幻想当作他的最卓越的思想。……在此之前,这位伟人曾把他的卓越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普遍的意图、共同的心愿服务;现在,他却要使公众的力量屈从于他的个人目的和欲望。起初,人们为此感到不安,随后,人们厌倦了;有一段时间,人们违心地、勉强地跟着他;接着,人们叫嚷和抱怨了;最后,人们同他分手了;于是这位伟人成了孤家寡人,从此垮台。所有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和图谋,所有他业绩中的纯粹个人的和独断专行的部分,也都跟着他一起垮台了。
──〔法国〕基佐著《法国文明史》
请回答:
(1)拿破仑“业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他所从事的“新事业”的本质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垮台”的原因。(8分)
丰南一中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10 CDBDD CDAAC 11-20 BABDC CDACB 21—30 DCBBC ADCBC 31—40 BACAD BAB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5分,第43题15分,总分共40分)
41.(本题共10分)答案要点:
(1)小篆(1分);皇帝。(1分)
(2)统一度量衡(1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分)。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2分)。维护了国家统一(1分)。(4)专权(1分);勤政(1分)
42.(本题共14分)答案要点:(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4分)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3分)(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3分)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2分)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2分)43.(本题共16分)答案要点:
(1)“业已取得的成就”:①保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②通过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旧势力,拓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6分)
“新事业”的本质:为法国对外侵略扩张,奴役欧洲个民族国家。(2分)
(2)“垮台”原因:欧洲封建势力的反扑;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正义斗争;失去国内人心;军事指挥的失误;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