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陈华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观的3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
(三)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都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象,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到筋疲力尽,不仅毫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2]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3]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实习编辑:段
乔)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志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旧模式,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试从课堂模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展开阐述:
1、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增强创新兴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已经跨进21世纪的门槛,我们社会步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必须不停顿地学习,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地提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不断实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人口素质要求更加优化。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座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江泽民同志以其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这根主脉,可以说没有教育创新基础的支撑其他创新将是无源之水。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语文是各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下,教与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正襟危坐,老师在讲台上口沫飞溅地侃侃而谈,你讲我听,你记我补,你点我背,加上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教师面对的仿佛不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是具有相同智力的一群机器人,随着指挥棒点头或摇头,说‚是‛或‚不是‛。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推广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学生是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的容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学校办成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空间,宣泄无穷无尽创造力的场地。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做你看的刻板做法。
现今的课堂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气氛,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手段现代化,效果明朗化,目的是要达到启思益智,乐教乐学,发展特长,全面提高,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和谐平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是可行的。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教《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对生说,如果你还未读及课文,请展开想象,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呢?(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自圆其说即可。)‚访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叙旧。‛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参悟人生。‛ ‚访一位隐居在山林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
尽管学生的答案各有千秋,也有些与老师你所望的答案相之甚远,但这些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学生急欲读文的强烈欲望。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时文赏析,微型故事命题,哲理诗的创作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创设一个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登天难事,学生的创新欲望便会大大激发,长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渐渐诱发出来。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动力,这种力来自一个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又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积极创新的诱因。
初中语文教材的讲读课文,大都为名人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的表达,材料的选取还是结构的安排及语言的应用,都具有典范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又必须看到名人也好,大师也好,所写的文章也不可能绝对的完美无缺。如果让学生站在大师的同一台阶,在学习他们优点的同时,对大师的名作大胆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如教《死海不死》,教学中心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阅读时辨清准确数和约数,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有意识设置多处疑问,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探求、争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撞击,引起认识冲突,比如:‚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句中数据是否可改成‚百分之二十四‛或‚大约百分之二十四‛‚百分之二十四左右‛学生经过一番交锋和分析,感到原来阅读时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中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以后就会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思考、创新。我们在教这一课时,经过这一练习,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却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课文讲到死海的深度时写到:‘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他认为:‚既然最深的地方是一个约数,为什么平均深度却是一个确数?‛好一个质问!好一种创新精神!这个就是智慧的闪烁!学生由此沉醉于知识的探索之中。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随机应变,精心设计种种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勇于怀疑,积极创新。
3、辨异求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含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求同思维,二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的主体,它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度角去思考,力求突破原有知识、经验、思路的局限,创出新意。
传统教法中《愚公移山》这一课,归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表现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有一次我外出学习,受益不浅。上课的老师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说:‚老师,干吗一定要移山呢?不就是山挡住了去路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依山容易多了。‛有的学生说:‚实在过不去,也不要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不就行了吗?‛还有的学生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位老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方面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多角度去思考,欢迎标新立异,不囿常规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有突破和创新。
当然,求异并不排除求同,语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相似规律,从而由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而创新,如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独立创作等。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比较、分析、联想、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4、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创造之花需要创造者的血汗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凭着扎实的知识和辛勤的劳动而有所建树的。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意志和毅力,良好习惯和正确创新观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5、积累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
创新的方法很多,如情报利用法、联想法、逆向创新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反复的了解、精确的记录,从而掌握信息,积累资料。因为一个人知识愈丰富,生活面越广,引发创新的触点才越多。
一个学生家里有一本郑板桥文集,当他读到‚平生最不喜欢笼中养鸟,我图愉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之性乎‛、‚欲养鸟莫如多植树,使绕屋数万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这些话语时,很有感触。我们指导他运用所学知识,采用资料整理分析法创新,写出了《爱鸟莫若植树》的小论文,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启发点拨外,还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我们可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课本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戏剧、小说、寓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地运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以表现、实践、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剧作家曹禺曾经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情节简单、表演难度不大、学生有能力完成的课文,都可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他们可自编、自导、自演,老师只起点拨的作用。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我给学生准备了几套服装和道具,让他们完成本课的课本剧练习,让学生自己选配音乐,编排形体动作,设计脸谱,自编自演使作品得以呈现、创新,不仅反馈了教学效果,而且经常训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组织讨论、辩论,以‚说‛促进‚想‛,发挥创新能力。说话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迅速地由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说话人的思维活动处在高度集中和紧张的状态,他必须抓住外界或头脑中的某些表象、概念,展开闪电般的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信息传递,迅速把思维转换成通畅的语言。②这种说与想的联系,如果发生在想互讨论、辩论当中。那就显得更为活跃。
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观众‛就会产生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以‚说‛促进‚想‛,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发挥创新能力。基于此,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赛,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八年级上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联系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开演讲比赛。在这次开展的演讲比赛中,有《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历史,珍惜今天》,也有《珍惜吧,朋友》、《我们将牢记》……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展创新空间,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之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中有爱朗诵的、爱表演的、爱书法的、爱写作的,本着自愿的原则,我将不同的爱好、志趣分组,再组织他们开展活动。语文兴趣小组通常可分为演讲团、书法社、文学社、读书会、影剧社、故事组、辩论队、记者团、游艺组等,每组的目的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同。每次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师都要精心地准备,好好组织,恰当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自由驰骋,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创新兴趣。
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多媒体制作直观形象的电脑课件,能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得到充分调动,收到直观立体效果。
1、把现代技术作为工具。不仅老师的授课、指导、辅助可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可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学得有滋有味,更好地实现创新教育。
2、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育软件,校园网等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校园网,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显示的学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学生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去感悟、接受知识,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初中语文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 转引自于立蕾的《江泽民教育创新观研究》文件原始刊号为200005。
② 转引自《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618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新华出版社 ,1991,12.[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 — 83.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2016年6月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本里的知识。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没有任何点缀的时候,就是创意最丰富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事物,不会有很多已有事物的想法,更多的只是存在他们脑海中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是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来源,如何培养他们拥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便是我们现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引发的思考,该如何引导,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关键词:科学创新、氛围、观察、思考、实践
一、认可
在引导的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步,那便是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超过老师的雄心,我们培养出听话的、考高分的学生,但是难以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高材生只能在很窄的领域钻得很深,或者对外国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改进而沾沾自喜,难以成为新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苛求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超过外国人,无疑是缘木求鱼。这种历史因素沉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不除,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难以得到的。当孩子们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身边人的认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不认可,才导致孩子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氛围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尽情地发挥。而且他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很无忧无虑的氛围,这就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行为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要在科技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创新之前对此问题的有关信息作一个全面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全部关键点,才可能找到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因为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太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挖、吃透所要讲的内容,总结出精辟的大纲与要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小学生可以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一些,例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有关科学创新的书籍,努力做到见多识广,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易于把各种信息进行多样的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设想。在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就可以到市场上、商店里去转一转、找一找,看有没有与自己设想的东西应用同一原理的商品,仔细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回家来研究拆卸再组装,搞懂其中所应用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去创新。
2、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自我培养。
想象是指通过大脑思维,把原有事物形象地描绘成或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能综合形成一个创新形象,这对大多数技术创新来说,是必要的。有了一个可供论证和实施的形象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其次,想象是一个不受约束、具有很大自由度的思维活动过程,容易诱发灵感和直觉,从而取得创新的突破;第三,想象是最灵活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任意组合、类比、联想,从而容易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方案。
3、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
我们进行内在引导,引发创新意识。可以推荐某一组同学,让他们首先提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所想到的。(假设一个孩子这么说:我们观察到的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外形像花苞,呈椭圆形的,两头是尖的,摸上去很粗糙,感觉稻谷上面有刺,仔细一看是五条纵向脉纹,稻谷大约长6毫米,宽4毫米。)然后引出“XXX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他还运用了观察中所用到的看、摸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4、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不要过于单一。对于那些有特别新奇的回答却有偏离方向的,给予创新的鼓励,同时引导他正确的方向。可以运用一些“你真棒”、“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词语进行激励孩子们。
第五、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而进行提问,有些平时可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此次活动过程中特别的活跃,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XXX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非常的活跃,我们请他来讲一讲他说看到的和他想到的。XXX,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吗?” 这样设计问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力求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反问式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先进行再思考,让他们进行各自的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帮忙组织下,通过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引导效果。
三、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学过程中,如一些我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现。如果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某些教具,以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是通过某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制作某些物品。我们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集中,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很难再碰到面,这样我们就很难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且很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农民伯伯割稻谷,可以收藏一点点稻谷起来,观察一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可以将他们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写成一个科学小日记。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粮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四、实践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那么我们必须得动动手。孩子们肯定会好奇稻谷就这样了,还需要动什么?引发好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好奇了孩子们就会进行思考,而主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将我们没用的稻谷的废物利用起来做个小玩意儿,材料不限。届时我们展览完成的作品,制作者也要做一些介绍。在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哪个作品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改进。我们在孩子们的点评之中再进行点评。点评完了之后,先夸一夸“孩子们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别出心裁的玩意儿。”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观赏一些别人做出来的玩意儿,如果没有成品可以用图片代替,同时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说说他们这些东西又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有的是把稻谷上面的稻谷可以堆积起来做成一个小饰品,下面的根和茎可以做成麻绳之类的进行点缀,可以将他们摆成一幅创意画。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可以继续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创意作品。比如每当牙膏用到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想用很多方法将牙膏一点一点地挤出来。有人就想到了一种可以挤牙膏的牙刷,就是将牙刷手柄的部分镂空,可以套在牙膏上,将牙膏挤干净,实用环保的设计,同时解决了牙刷的放置问题;出门在外遇到口渴时,买一瓶饮料喝再平常不过了。设计师从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瓶身印有城市地图的饮料瓶。无论是出差在外的商务人士,还是要去陌生地方的当地人,都可以从瓶身上了解目的地的大概位置,既方便又实用。再看过种种的作品后,可以继续让孩子们回去思考,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玩意,让生活更加地方便和轻松。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创新也要无处不在。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它别出心裁的时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