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HR应关注的十部人力资源法律法规
2010年HR应关注的十部法律法规
一、《社会保险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
批注:社会保险法出台将对企业社会保险成本支出有直接影响。
二、《企业工资条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批注:属于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立法项目,其中工资定义、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值得高度关注。
三、《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批注:属于年内须完成的立法项目,其中上班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值得关注。
四、《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修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起草)批注:有关女职工的隐私保护、痛经假、产假待遇等值得关注。
五、《劳务派遣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起草)
批注:对劳务派遣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规定,如劳务派遣定义、三性解释、退回处理等。
六、《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最高人民法院起草)批注: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程序问题进行细化,如用人单位的界定、社会保险争议的范围、加班举证责任、涉外企业用工关系等。
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最高人民法院起草)批注:对劳动合同法实体问题进行司法解释,包括连续两次的理解、未签合同后果、加班费计算基数等。
八、《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批注: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对就业促进法中有关问题进行细化说明。
九、《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批注:针对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用工管理差异问题进行规定。
十、《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税务总局、财政部起草)
第二篇:HR(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回顾20xx年,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xx年重点在于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公司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新员工招聘与录用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员工入、离职手续办理,劳动关系维护与管理工作;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缴纳、员工工资核算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一、20xx工作总结:(一)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及内部具体环境的情况,进行XX年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编制了总部组织架构图、定岗定编、薪酬方案。初审各项目公司组织架构、定岗定编、薪酬方案。(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12月,公司总部共计24人。其中:总经办4人;企管部6人;财务部3人;工程技术部3人;行政文化部8人。(三)招聘与录用工作
1.20xx年采用的网络招聘渠道收集人员信息、发掘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库。网络招聘渠道有:智联招聘网站、一览石油英才网。
2.严格遵照公司招聘与配置管理制度,根据各部门人员需求计划,每月初填报人员招聘计划表,经执行总厂批准后开展招聘工作。
3.20xx年公司总部新员工25人(包括**合资公司及外派财务经理),通过网络招聘到职员工13人(见下表)。(略)(四)培训管理
为做好公司的培训工作,促进公司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满足公司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公司下发了《培训与开发管理办法》。对培训规划与要求,以及培训体系的建立相应的安排。但是,各部门未提交培训需求计划,以至于公司未出台明确的20xx年培训计划。
20xx年开展的培训有:财务部参加成都市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从业继续教育培训。此次培训按培训管理办法先提交外派培训申请,领导批示同意后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员工提交培训小结。
(五)绩效管理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展公平的工作竞争,促进工作,提高效率,公司于20xx年5月新出台了《绩效考核补充管理办法》,按员工所在部门的月度重点工作计划为主导的考核方式。
每月督促各部门、各项目公司提交月度计划考核表,收集后上报总裁办,总裁办审批后汇总考核意见,下发各部门、各项目公司执行。
针对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12月份,重新修订了各岗位绩效考核《评定表》。二级考核办法暂定于XX年元月开始实行。(六)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工作是人力资源的一项日常性工作。认真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
1.准确、及时的拟制每月工资表;2.每月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员工申报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相关手续,共为21名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的新增、转移、续接等手续;3.每季度按时填写、汇总、上报《人力资源统计报表》;(七)劳动关系
1.认真做好员工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员工档案一人一档,人事档案一事一档,并及时更新;2.做好公司员工入职、转正、晋升、调薪、调动、离职等相关手续的办理;3.做好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相关手续的办理。
二、在20xx年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需改进:(一)在新员工招聘选拔方面,还需加强学习相关面试技巧,以提高面试效率,降低用人风险。(二)做好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使新员工更快融入公司氛围,熟悉公司工作流程,认同公司企业文化。
(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储备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后续我们应多渠道、多方面发掘人才,既要有专业型、综合型人才储备,还要有管理型人才储备。根据企业人力需求,及时将合适的人才补入合适的岗位,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开拓创新能力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争取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将思维放的再开阔一些,积极进取、开阔创新。
三、XX年工作目标:
(一)完善各岗位考核绩效指标,建立绩效二级考核体系。完善绩效结果使用,绩效改进机制。(二)对公司各职能岗位、职位进行职能分析,及时完善岗位说明书。(三)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及执行力的培训,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四)确保社保、公积金申报、停办的及时性、准确性。
(五)确保人员进、出、调动等人事基础资料的及时更新,保持资料及时有效。(六)加强各项目公司人事专员的管理、培训、沟通,确保人事工作的高质、高效。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严格根据公司领导的指示,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紧跟公司发展步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来完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我们将积极贯彻诚信、合作、创新、发展的企业理念,加强主动学习、创新观念方法。我坚信,在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三篇:HR法律法规计算公式(整理)
目录
HR相关法律法规、计算公式整理
一、日工资、小时工资折算
依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第二条: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二、加班工资计算
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年休假天数计算
依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关于<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有关问题的复函》第二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职工的累计工作时间可以根据档案记载、单位缴纳社保费记录、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确定。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四、员工入职、离职年休假天数计算
依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第十二条: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符合上述规定的,当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当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的,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已安排年休假天数。
五、医疗期计算
依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六、病假工资计算
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九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七、产假天数计算
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八、生育津贴计算
依据《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医发〔2011〕334号第三条:参加本市生育保险的职工,因生育或计划生育享受产假的,产假期间可享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月缴费平均工资除以30天再乘以产假天数计发。生育津贴即为产假工资,生育津贴高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生育津贴低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九、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计算
依据《关于北京市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标准及相关问题的通知》第五条:计算工伤职工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其领取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具体标准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3至18个月的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18个月,六级15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9个月,九级6个月,十级3个月。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上述标准执行。
十、经济补偿金计算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十一、经济补偿金的个税计算
依据《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一条: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
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第四篇:HR相关法律法规
HR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规定
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伤医疗期规定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劳动时间
人事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劳动部实施《职工工作时间规定》办法
劳动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关于探亲假的法律规定
关于职工产假的法律规定
关于丧假的法律规定
关于婚假的法律规定
关于带薪年休假的法律规定
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 《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劳动工资
工资与支付暂行规定
国务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工资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劳动保护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劳动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规定
职业技能鉴定规定
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社保福利
工伤保险条例
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劳动就业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规定
职业指导办法
关于发布《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
第五篇:人力资源法律法规[推荐]
一、法律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主席令第三十七号 1986.04.12 h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二十八号 1994-7-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六十号 2001-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主席令第五十七号 2001-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七十号 2002-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正)主席令第七十八号 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主席令第四十二号 2005-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席令第六十号 2006-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主席令第四十号 2005-8-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第六十五号 2007-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主席令第六十六号 2007-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主席令第五十四号2006-08-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主席令第七十号2007-0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席令第八十号2007-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修订)主席令第三号2008-4-24
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国际公约1981 第155号公约)
二、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部分
1、综合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年8月4日)
2、就业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劳力字[1992]33号(1992年6月9日)
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2000年3月16日)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2000年12月8日)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2年8月24日)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5年3月22日修正)
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2006]317号 2006.06.19
关于规范人才招聘会管理改进人才招聘服务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94号
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第488号)(2007.02.25)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 2007-11-5
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劳社部发 [2007]16号
3、劳动合同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1994年12月3日)集体合同规定劳部发〔1994〕485号(1994年12月5日)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1995年5月10日)
4、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规定(1980年2月20日)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3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1991年6月15日)
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46号(1995年3月25日)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1995年3月25日)
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劳部发〔1997〕271号 1997.09.10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2007-12-14)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3号)(2007-12-16)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2008-1-35、工资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1990年1月1日)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9号(1994年12月6日)
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九号(2000年11月8日)
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2001.09.10
最低工资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 2004.01.20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9号)
6、劳动保护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990年1月18日)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1994年12月9日)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1996年4月23日)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364号(2002年10月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2004年1月9日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2007-04-97、社会保险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78年6月2日)
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1978年6月2日)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劳部发[1994]504号(1994年12月14日)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1997年7月16日)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12月22日)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12月14日)
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1999年1月22日)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1999年1月22日)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1999年3月19日)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1999年3月19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1999年9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2000年12月25日)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2000-2-26
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13号 2001.09.28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2006.06.278、工伤与职业病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8月12日)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2002-3-1
5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 2003-4-27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9号 2003-09-23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 2003-09-23
工伤认定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 2003-09-23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06劳社部发[2007]8号2007-3-69、劳动争议与监督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1993年7月6日)
劳动监察规定(1993年8月4日)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劳部发 [1994]532号(1994年12月26日)劳动行政处罚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令第1号 1996.09.27
劳动行政处罚若干规定(1996年9月27日)
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1996年9月27日)
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999年3月19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1999年11月23日)
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2001-5-27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2004-11-1
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5号 2004.12.3110、其他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1986年9月15日
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1999年10月31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62号(2002年3月24日)
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3]12号 2003.05.30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5号)(2007-09-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2007-04-24)
三、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4月30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6-2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6年8月14日)
四、地方性法规
山东省劳动合同管理操作指南
山东最低工资标准?
山东省失业保险规定
山东省工伤保险条例
山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办法
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
山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规定
潍坊市的地方性法规(自己收集)?
社会责任参考法律(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公民失业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外资合营合资法、节约能源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反不正当竞争法SA8000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