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坚持“四个发展”新理念
全面提升平安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对青海发展思路做出的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关键是努力在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上取得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在“四个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四个发展”,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为新阶段全面提升平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我县拥有耕地31.3万亩,农业人口7.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的来自农业,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事关发展全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业系统把“加快发展平安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开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设施农业、红提葡萄、全膜马铃薯、杂交油菜、冬小麦、大蒜六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渐成规模;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达到1.28亿元,实施了28个建设项目和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建成了以下红庄深冬蔬菜生产基地、金吉农业园区、白沈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大蒜精深加工基地等为重点的一批集精品展示、龙头带动、科技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宣传和展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窗口;富硒农业发展启动迅速,引进了日本藤田株式会社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三期总投资额将达到2亿元人民币,将为我县培育富硒优势产业,打造沿湟现代农业百里长廊,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突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6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农业项目92项,总投资达到8120万元,有力地夯实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率先开展了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建立示范基地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内在动力的科农携手实现“双赢”的新路子,使我县这项工作走在全区、全省的前列,成为全区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样板。
可以说,近几年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最快、农村经济发展最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全县“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的目标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还不够强;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还不高等。当前,我县农业发展进入了极为关键的时期,推动平安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实现平安农业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四个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平安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把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四个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县的农业园区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紧密配合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已初具规模,园区内设施基本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环境优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全县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已逐步成为了平安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
虽然我县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实现示范引领带动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园区内缺乏大的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园区规模较小,发展较慢,还处于原料供应和初级生产阶段,精细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二是对园区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滞后,园区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绝大部分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改变上,在优良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加工研发等方面资金短缺。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园区内指导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员较少,知识更新慢,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艺的示范效应不明显,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要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继续坚持园区引领,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来管理农业示范园区,不遗余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一是继续加强基础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项目、银行贷款、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途径,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切实抓好农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指导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妥善解决“有地无力开发”与“有力无地开发”的矛盾,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继续加强多渠道融资。进一步突出企业和农民的主体地位,搭建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的平台,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源条件和发展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技术、资金的企业投资开发。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对进入园区科技人员的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多方监督考核、动态管理,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开拓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的同时,不断推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一个既能吸引人,又能带动人的示范基地。
今后,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狠抓葡萄、樱桃、花卉、蔬菜等特色种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提高园区档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建成设施葡萄棚500座,种植面积500亩,大果樱桃种植3000亩,建立百亩示范基地5处,设施花卉种植100座,面积300亩。二是以日商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契机,发展富硒大蒜种植1.5万亩,马铃薯10万亩, 油菜8万亩,小麦、油菜制繁种2万亩,蚕豆1万亩;豌豆1.5万亩,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富硒优势产业。三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露地展示观光区建设,打造花园式、景点式现代农业园区,彰显出精品农业特点,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同时,积极配合做好中国农科院北繁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努力探索和培育平安的农业特色和农业品牌,力争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样板,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坚持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营粗放,靠天吃饭,粗耕简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和指导,农业整体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绿色转变,就必须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掘传统农业潜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抓紧抓好。一是破除传统经营意识,树立现代经营观念。要把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实现淡季不淡,周年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升农业效益。二是破除粗放生产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植保技术,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破除落后意识,树立科技兴农观念,促进农业科技化。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其依靠科技主动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
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川水地区以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一是以平安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工作重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集中,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突出发展设施园艺业,扩大高效特色种植业比重,利用园区独特的田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以葡萄栽培为主,集采摘、餐饮、垂钓、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农业,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使传统农业向集约、规模、示范型的现代绿色农业转变。二是小峡镇、洪水泉乡、三合镇、石灰窑乡等乡镇依托富硒特色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富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规模,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大蒜、富硒马铃薯、富硒油菜、富硒小麦、富硒果蔬,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三是以三合镇为重点,建成祁家川流域冬小麦种植带。四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平安、小峡两镇继续抓好粮油良种制种工作。五是沿湟水河流域以现有400亩鱼塘为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规模,为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垂钓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旱作农业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和胡麻产业,力争建立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其中推广全膜覆盖马铃薯栽培3万亩,推广种植胡麻1万亩以上。脑山地区重点发展油菜和饲草产业,扩大脱毒马铃薯繁种面积,力争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1万亩,推广优质油菜6万亩以上,种植优质燕麦3万亩。
三、坚持把创新农业服务体系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服务体系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加技术的方式,责任心不强,农技推广的手段仍停留在一般形式上,服务领域不宽,加之责权利不明,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脱钩,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技术指导,更多是对产业调整、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活、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财政保障不足等而满足不了农民的生产需求,两者没有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
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以“突出科技承包,强化科技服务”为抓手,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引导,体制创新,大胆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驻园区发挥专业特长,到生产一线施展才华,使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带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35名科技人员充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建立自己的示范点,将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和农业项目引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先后引进新品种73个,推广新技术21项,帮助571户农户实现主导农产品产量较前3年平均增加12.1%,新增产值19.7万元。农业科技人员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工作思路,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架起了连接农民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受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围绕服务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总结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样板。科技人员要切实了解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承包、租赁、联营、提供无偿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由自己操作的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跑市场,捕捉市场信息,特别要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服务,疏通流通渠道,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顾之忧。二是开展技术承包,实现利益共享。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完善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考核、科技承包工作报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考核激励机制。四是落实政策待遇,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我县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创新与建立示范基地工作,促进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四、坚持把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统筹发展
农业项目是彰显现代特色农业的平台和窗口,是推进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的农业工作,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带调整,以项目促增收,倾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打破常规抓项目、争项目、上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全县农业项目工作成效显著,重点实施了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农村沼气国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建设、保护性耕作、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全面完成了各项目建设任务,有力地夯实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尤其是日本藤田株式会社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成功引进,更是实现了我县农业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今后,我们要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战场作用,从规划编制、功能定位、产业配套、运作机制等各方面入手,围绕丰产栽培、良种培育、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投资政策,规划建设实施好一批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要以中日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发动机,把推进平安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思路定位到高原富硒产业上来,积极申报项目支持,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湟百里农业长廊高原生态富硒产业带,使富硒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型支柱产业,造福平安人民。
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深刻地把握其丰富内涵,自觉地落实其根本要求,主动地推进其生动实践,自觉践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全力推动平安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第二篇: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中共炎陵县委常委、副县长欧阳鹏志
近年来,炎陵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增长11.9%。
一、坚持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化运作经营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在巩固提升笋竹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高效农业,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生态果、蔬、茶、药等特色产业建设。全县建成5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点15个,套袋水果总面积达1万余亩,外销型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4000亩,名优茶基地面积突破2500亩,新建金银花基地1100余亩。目前全县有休闲农庄31个,其中省市星级休闲农庄3家。二是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新型工业化扶持体系,同等享受各种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前景看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一批旗舰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15家。2009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639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9901万元。
二、坚持旅游化营销推动农业
坚持用旅游化营销推动农业,突出打造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型农民,构建购销通畅渠道,提升农业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销售额。一是着力
品牌营销。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抓紧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落实品牌提升配套措施,打造一批知名特色品牌,以品牌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34.6万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3%。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9个。“酃县白鹅”实现了株洲市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零的突破,“酃县白鹅”保种场晋升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0万亩笋竹标准化生产基地经农业部验收正式授牌。大院乌龙茶、霞阳神农铁观音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二是培育营销型农民。加强农产品销售代理,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一批农民从事农产品销售和流通,通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链接和农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巩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构建营销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完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烟花爆竹经营网络等五大网络,加快“新网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坚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构建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全县农产副产品没有出现滞销现象。组建了县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服务中心,支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中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湖南家具博览会等省内外节会活动,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坚持用科技化发展支撑农业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技推广使用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黄桃标准化生产”、“高产油茶生产技术”等重点科技成果18项,组织申报“‘酃县白鹅’产业保种与开发”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项。新引进柑桔新品种“大分一号”,建成示范园100亩,新建炎陵中药材GAP基地300亩。全县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15个,建立各类示范点62个,技术推广面积达30余万亩。健全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工程”,培育一批技能型带头人。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加强和改善农业技术装备作为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物质保障,紧紧抓住“农机下乡”等政策机遇,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去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68万元,补贴机具2289台。农业机械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9432台/134234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38.2%。
四、坚持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
坚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惠民政策向农村倾斜。一是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去年共发放农资综合补贴1369万元。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设立新农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近4年来,全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6000余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县级领导“七个一”活动和“三联三促”活动,抽调县直干部700余人进驻57个村开展帮扶。2009年获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8家,发展会员519户,带动农户1.5万户。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出台资金、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合作社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良种推广、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积极探索以林权、土地经营权、农业订单等进行抵押担保的有效办法,着力
构建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全省第一家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的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营业。成立了株洲首个林业要素市场,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金融支农力度明显加大。
第三篇: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座落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南宁市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战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秋冬种生产基地、休闲度假农业、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农产品流通工程等,初步建立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
一、以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十大优势农业产业
经多年发展,目前南宁已形成了具有南亚热带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建立了粮食(优质谷)、蔗糖、桑蚕、水果、蔬菜、淀粉、花茶、花卉、养殖和林纸化工等十大支柱型的农业生产加工产业。南宁的许多农产品在全国都具占突出地位:其中“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0.5万公顷,年产鲜花达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全国总量的50%。蔬菜播种面积245万亩,甜玉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水果播种面积142万亩,香蕉产量排全国第一位。木薯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58万吨(干片),产量也排在全国第一位。年秋冬瓜菜种植面积140万亩,总产量约2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其它如粮食、油料、龙眼、菠萝、火龙果的面积和产量也排在广西第一位。
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为:粮食产量207.1万吨,甘蔗1038.79万吨,蔬菜362.2万吨,水果142万吨,蚕茧7.3万吨,猪肉类35.93万吨,禽肉类23.2万吨,水产品20.6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94.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8元。
二、以标准化为突破口,着力抓好“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基地建设
(一)整合资源,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2010年以来,市政府共安排11915万元用于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中投入5896万元扶持全市11个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16个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63个秋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4400万元扶持148家规模养猪场开展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有4家养殖场入围国家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7个畜禽规模场入围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家入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程,有效引导和推进基地布局调优、经营业主扶强、产业发展创新、装备技术先进、管理质量提升等。从2010年开始实施“南宁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当年投入6058万元,实施20个项目,2011年下达计划项目22个,总投资4790.8万元。从2004年全面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县(区)、乡镇、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实施“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2011年全市共抽查蔬菜农药残留监测156.56万批次,合格率99.7%;养殖业动物产品药物残留24749份,合格率99.8%。大力创建无公害种植和养殖生产基地,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的生产格局。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果蔬基地72.5万亩,认证无公害果蔬产品49个、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食品3个,建成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6个,国家农业部标准果园2个,国家标准委水果标准化示范区2个。
(三)大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菜篮子产品流通。南宁市实施农产品产销“六项对接”工程,即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队对接,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城区社区、学校、驻邕部队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直接供销关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承办首届广西农产品交易会,举办各种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引导龙头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建设小型连锁品牌肉菜店、设立直销点等一系列措施,解决菜篮子产品卖难及菜贵问题。通过建设和改造一批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强南宁市菜篮子产品流通服务能力。
三、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开展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平台。
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规划面积达5.76万亩,规划投资24.47亿元。发展定位为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AAAAA级景区和广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园区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打造与东盟开展农业合作的良好平台,致力建设一个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知名品牌,集景观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特色品牌农业、壮乡风情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园。园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区、东盟合作区、台湾农业合作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度假区五大功能区。
四、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为突破口,打造农业增长新亮点
近年来,南宁市以打造新农村示范村为切入点,以培育旅游名村、文化名村、生态名村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步伐,促进都市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2011年以“休闲农业推进年”为载体,投入资金3891.30万元打造8个休闲农业示范村,建设了一批借助特色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经营和农村文化,通过向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休闲活动,实现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拓展的新农村。横县云表镇朝南村主动引导农民实行土地流转,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力富足与土地利用不充分的矛盾,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村企合作模式,成为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产增收的典型,探索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朝南模式”。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通过以“统租分包”、“产业联盟”形式推动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获得“地租+承包工资”和“基本价+超额分成”收益,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探索出 “金穗模式”。西乡塘区“香蕉旅游美食节”荣获“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节”、横县“金妹大头菜”荣获“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品”称号。兴宁区“乡村大世界”被评为 “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此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农业节会和农村旅游精品线路。2011年开展村屯城乡风貌改造45个,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型名镇名村建设,其中名镇1个,名村2个。
五、今后工作重点
一是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围绕实施南宁市农业“168”工程,做优做强优质稻、糖料蔗、水果、蔬菜、木薯、桑蚕、花卉花茶等8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产业,挖掘培育新兴产业。二是加快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地生产条件,促进蔬菜生产,确保城市蔬菜均衡供应,提高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抓好生猪、家禽、奶(肉)牛、水产标准化小区(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改造,建设一批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水产畜禽养殖场。加大菜篮子产品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良种良法的覆盖率。实施农产品产销“六大对接工程”,实施“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三是加快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的建设进展。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争今年实现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四是以开展“休闲农业拓展年”活动为载体,结合农业产业实际、新农村建设、资源品赋优势和农耕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拓展活动,力争实现休闲农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收入的倍增目标。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第五篇:坚持四个心系,服务发展大局
坚持四个心系,服务发展大局
——新宁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矛调工作盘点 2010年,新宁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始终坚持四个心系,竭尽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力促社会为和谐稳定。一年来,共受理重大疑难纠纷案件59起,调处率100%,已调解结案53起,结案率89.83%。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越级上访,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发集体性事件。
心系稳定,为政府分忧。2010年,洞新高速、崀山大道、白塔公路、新全公路、邵新公路等七条公路在建,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中心把县内的重大工程项目的矛盾纠纷摆在首要的位置,实行优先受理,先行调处的工作机制。调处了洞新高速12标肖军工亡案、崀山大道、陈贻海非道路交通事故案、北大门刘莲芳工程事故案、白塔公路何先伦人身损害赔偿案、新全公路罗坤触电身亡案、邵新公路第3标段与肖瑞阳承包合同纠纷在内的6起重大疑难纠纷。
心系发展,为企业服务。当企业遇到麻烦,中心总是一马当先,为企业发展服务。去年12月5日,县重大工程御景花园工程部与梽木、松风亭两村的运输车队为砂石的价格发生了矛盾,车队从12月5日开始用车辆堵住施工道路,致使工程被迫停工,事件发生后,县纪委书记阳志奇同志将该案交调处中心,中心接案后首先向公安部门了解情况,尔后对全县的砂石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取证,在拿到第一手资料后于12月13日组织双方进行协调,最后达成每方原砂115元的价格,工程恢复施工。又如今年8月6日晚,陈贻财从外面看望病人骑车返回御景花园住地时,不慎撞车身亡。事发后,陈贻财亲属将棺木抬至御景花园售楼部,严重影响了工程部的正常办公秩序。中心接到许峰副县长的指令后,即刻安排调处人员赶赴现场做疏导工作,同时进行协调处理,于当晚凌晨1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万丰林场与水庙枧杆山村5、6、7组因原办场时的遗留问题发生纠纷,林场欲在枧杆山区域内砍伐林木,而被申请人枧杆山5、6、7组强行阻止而酿成纠纷。林场几百人要发工资,而林木无法砍伐,林场领导心急如焚。该案经水庙镇数次协调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为此,林场向中心告急,中心受案后的第二天便派出协调小组,经过8月4、5日两天的协调,最终双方达成协调协议,林场顺利进行砍伐。
心系群众,为百姓解难。回龙寺镇青山村、白石村有70余名农民兄弟,2008年跟青山村包工头李世顺前往浏阳市工业园从事建筑施工,2008年底工程完工,但仍有60余万元的工程款拿不回,这帮农民工心急如焚,曾一度上访县委、县政府,要求为其讨说法,为其维权,也曾一度想组织几十个人到浏阳去找蓝思科技公司项目部讨说法。县领导将这个案子交中心下属的流动调解庭协调处理。流动调解庭接案后与浏阳方面进行了多次协调,终因双方争执不休,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流动调解庭只得给予农民兄弟的法律援助,将项目部设立福建省惠东建筑工程公司告上法庭。该案经浏阳市法院一审和长沙市中院二审,今年12月终于执行到位,给70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55万元。又如今年春,清江桥乡英德卡奇肥料厂负责人从山东利丰农业发展股份公司购进“百利丰盛”复合肥357吨,由于该批复合肥氯离子超标,使用后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失达120万元。涉农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案子交中心为主进行谈判协调,经中心与山东利丰公司恳谈,拿回185万元的补偿款。农民的损失终于有了着落。
心系基层,为部门担当。据统计2010年中心接受部门乡镇委托或移送的案件20起。接受人民法院移送了所谓难以立案、不宜立案或立案后实难做出判决,判决后难以执行的三难案件10起,中心接案后调处了10起,其中9起均达成调解协议。如文金平等21人诉县环卫所劳动争议案。该案涉及原告较多,因近几年环卫所等公益性岗位用工机制不规范,致使案情复杂化,此案如由法院开庭很难做出判决。为此,县法院将案件委托中心进行调解,经近三个月的协调,促成了案件达成和解协议。乡镇移送4起,县直部门移送6起。金石镇观瀑村5、6组与福鑫板材供水纠纷合同,县水利局组织双方几次协调均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今年7月将案件移送中心,中心安排人员经近4个月的协调,现该案已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全年来共受通过领导交办到中心的医疗纠纷11起,直接移送的医疗纠纷5起,这16起案子在中心全部达成调解协议。如2010年9月8日李佳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纠纷一案,中心整整用了七天的时间,最后才达成协议并督促亲属将死者的尸体处理完毕。
(新宁县司法局 谭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