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

时间:2019-05-14 12:1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

第一篇: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

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

会议记录是一种实用文体,是由负责记录的人员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发言和决定等事项记录下来,是会议情况的真实反映。做好会议记录,不仅可以为会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总结工作提供重要的原始依据和材料,而且可以为日后查考提供重要依据和凭证。写纪要或者通知类的东西遵循3W1R的原则,what、when、who、Result什么事情,谁负责,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效果。这个是针对工作安排,然后就是通报宣贯精神和市场动态的告之。然后要注意合并“同类同意同项目”的事情,简明扼要、真实完整、提炼总结!该记下的一定记下,不重要的不要赘述,重点要放在原因分析、应对举措、工作目标、任务分配、时间质量要求、责任人、部署结论。

会议记录的注意事项。

1、项目要完整。

⑴会议组织情况:要写明会议名称、届数或次数、时间、地点、出席人、列席人、缺席人(包括缺席原因)、主持人、记录人等。如出席、列席、缺席人数较多时,也可只写主要人物、部门和总的出席、列席、缺席人数。

⑵会议内容:由会议议程、议题、讨论过程、发言内容、决定事项等组成。会议记录的结尾没有固有程式,标注“散会”、“结束”、“完”等均可。

2、要客观、准确、真实、完整。

⑴记录人员应当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忠实记录发言人的原意,重要的意思应记原话,特别是重要会议和重要发言,应记原话,不得任意取舍增删,断章取义,不得添加记录者的观点、主张。

⑵会议的主要情况,发言的主要内容和意见,必须记录完整,不要遗漏。记录的详细与简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地说,决议、建议、问题和发言人的观点、论据材料等要记得具体、详细。一般情况的说明,可抓住要点,略记大概意思。

3、做好记录整理工作。

⑴要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反映会议全貌。忠实于讲话人、发言人的原意,尽可能用原话,原话意思不完整的,可以作一些技术上的加工,但不能随意做内容和意思上的增减和删改。⑵要做到层次分明,段落清楚,语句通顺,文字准确,字迹清晰易认,不要过于潦草,不要使用自造的简称或文字。

⑶没有听清楚或发言者表达不清的地方,会后要及时找有关人员核对。

五、会议记录的技巧。

做好会议记录,速度要快,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做到一快、二要、三省、四代。

一快:即书写运笔要快,记得快。

二要:即择要而记。就记录一次会议来说,要围绕会议议题、会议主持人和主要领导同志发言的中心思想,与会者的不同意见或有争议的问题、结论性意见、决定或决议等作记录。就记录一个人的发言来说,要记其发言要点、主要论据和结论,论证过程可以不记。就记一句话来说,要记这句话的中心词,修饰语一般可以不记。但要注意上下句子的连贯性。

三省:即在记录中正确使用省略法。如使用简称、简化词语和统称。省略词语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比如“但是”只记“但”;省略较长的成语、俗语、熟悉的词组,句子的后半部分,画一曲线代替,省略引文,记下起止句或起止词即可,会后查补。

四代:即用较为简便的写法代替复杂的写法。可用姓代替全名;可用笔画少易写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难写的字;可用一些数字和国际上通用的符号代替文字;可用汉语拼音代替生词难字;可用外语符号代替某些词汇等等。但在整理时,均应按规范要求办理。

第二篇: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内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1.《××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秦代时较多,如《秦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都是文字记载的意思。2.《××记》。此为汉代至隋代之间比较通行的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名称之一,如《武昌记》、《庐山记》等。以后也有少量用“记”为名称的志书,比如清代道光年间张穆所著的记述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的《蒙古游牧记》。3.《××传》。这也是汉代至隋代之间比较通行的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名称之一,但记述的对象与“记”有所不同,“传”所记载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和风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三国时期的《汝南先贤传》等。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时,也出现过以“传”名志的。

4.《××誌》(《××志》)。南宋以后,绝大部分志书都称为《××××誌》(或《××××志》),如元代的《镇江志》、明代的《宁夏县志》、清代的《常熟县志》、民国时期的《五原厅志》等。

5.《×××志稿》。凡经编纂者编辑完成初稿,但没有正式定稿和正式出版的志书,均称其为“志稿”。如内蒙古西部地区原绥远省的《绥远通志稿》。6.“录”、“书”、“经”、“论”、“谱”、“考”、“补”、“略”。除以上述4种志书的名称外,还有少部分以“录”、“书”、“经”、“论”、“谱”、“考”、“补”、“略”等名称来名志的书籍也属于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7.《×××事情》。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为了侵略的需要,日本人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用日文撰写了许多《×××事情》的书籍来记述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些书籍也可以看作是地方志书的一种,但这种志书多出现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均以日文出版。

(四)常见的旧方志种类(以“志 ”为名称的志书)旧方志种类中以“志” 为名称的志书主要有8种。1.一统志: 全国性的志书,如元朝的《大元一统志》、明朝的《大明一统志》、清朝的《大清一统志》等。

2.通志: 一省的志书,如吉林省的《吉林通志》、原察哈尔省的《察哈尔通志》;还有原绥远省已编纂成稿但未正式出版的《绥远通志稿》等。3.总志: 两个省合编的志书,如《湖广总志》等。4.府志、州志: 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志(盟市志),如《大同府志》、《直隶通州志》等。

5.厅志、道志、旗志、县志: 相当于现在的旗县(市区)志,如内蒙古地区的《五原厅志》、《归绥道志》、《西科后旗志》、《丰镇县志》等。

6.乡镇志及部门志:乡镇志比较好理解,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志;部门志则是记述一个部门事情的志书,包括边关志、卫所志、土司司所志、盐井盐场志、书院志等。7.都邑志:相当于现在的城市志,如宋代的《长安志》、民国时期的《首都志》等。8.专志:即专门记述自然环境的志书,如山志、水志等等。

(五)志书的命名

地方志书选取志名,都受地域名称,部门名称、专业名称和编纂时间的制约。也就是说,志书编纂完毕后所选取的志书名称,必须标出所记述地域的地名、部门的名称或所记述专业的名称,以免造成混乱;同时要注明所编志书的编纂年代(编纂时间),以免后人读志或续编续修此志时,年代混淆不清,也会造成混乱。《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二、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一)方志的起源

关于地方志的起源问题,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宋代的司马光和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周官》也称《周礼》,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是搜集周朝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文件汇编。

2.民国的方志学家李泰棻和现代方志学家傅振伦主张方志起源于《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为东晋人所撰,它取材广泛,内容繁富,它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而且最早以“志”字命名。3.起源于《禹贡》说。《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禹贡》则保留了一批古代地名。4.起源于《山海经》说。《山海经》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其主要部分较《禹贡》还早。此书图文并茂,内容也非常丰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志学家认为方志起源于《九丘》、《古舆图》、《越绝书》、《吴越春秋》等10余种说法。但主要争论焦点是前4种,这些争论至今仍未停止,还在继续。但无论怎样,方志的起源是很早的,我们讲方志的起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从这里来的,即使是从《华阳国志》开始,距今也有1 700余年的历史了。

(二)地方志的发展

简单地讲,方志的发展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起步时 期,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不大。

2.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快速发展时期,编出了 较多的地方志书。

3.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

地方志,无论是从体例上,或是内容上都进一步完备,有了重大的突破,自成一个体系,地方志的原型也基本确定。

4.明代:这一时期的地方志已经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地方 志已从以私修为主的阶段发展到以官修为主的阶段,地方志的编修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修志的体例,制定了修志的凡例,并修志成风,国有《一统志》,各省有《通志》。

5.清代:地方志发展到清朝,则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的修志除了继承历朝历代的修志优点外,又有了不少新的特点。(1)数量空前,① 三修《一统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② 州县基本有志;③ 县志一修再修,如江苏的《常熟县志》就修了6次。(2)建立了三审制度(皇帝审各省志,督抚审州府志,学台审各县志);(3)“修”、“纂”、“编”有别(“修”为主持者,“纂”为统稿者,“编”为执笔者);(4)最主要的是产生了方志编纂学,使地方志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方志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志的性质,方志的作用,方志的体例,修志的目的,志书的内容,修志的要求,修志机构的建立等等。

三、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

(一)概 念

1.体裁: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2.体例: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

3.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志书篇目的布局,它包括体裁和体例两个方面。篇目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体裁与体例运用的是否得体。

4.章法:这里所说的章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志书篇、章、节、目的统属关系,二是指志书的记述方法。

地方志书的表达形式主要由这四要素组成。一是体裁,二是体例,三是结构,四是章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四个不同侧面,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者中体裁是首位,每一种体裁中又有各自不同的体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体裁和体例二者的关系,体裁和体例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有些人将体裁和体例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每一种体裁、体例运用的是否合理又是通过结构来表现,并通过章法来表达。

(二)志书体裁的种类

方志的体裁是在地方志书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最早的志书体裁只有图、表、记3种;后来增加到志、传、图、表、录5种;清朝末年,又增加到记、志、传、图、表、录6种;民国时期,才增加到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目前,方志主要沿用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各种以志体进行的记述)、传(人物传)、图(各种地图、照片)、表(各种表格)、录(附录)这7种体裁。以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体裁的作用。1.述(概述、或称综述、总述)(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 写在全书之首。全面地、高屋建瓴地介绍整部志书的内容,阐明志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本地区(本部门)的建制沿革;② 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如经纬

度、地形地貌、总人口、总面积、总产值等;③ 主要特点及优势;④ 重大的建设成就和损失;⑤ 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⑥ 适当的评论及对未来的展望。(2)概述的体例

地方志书中“概述”的体例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直述体(也称史体)。以时间或时段为序,从前至后将志书中一定时间或时段内的所有事物(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高度总结、概括后进行连续记述,记述中以自然段划分时期,不列序号,一气呵成;② 分述体(也称志体)。首先将所记述的事物按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分类,再以时间或时段为序,从前至后将志书中所记述的事物高度总结、概括后进行分别记述,记述中一般均排列序号,以示区别;③ 追述体(也称倒述体)。首先将志书中下限时间或接近志书下限时段的主要成绩和经验记述清楚,然后再以时间或时段为序,从前至后将志书中一定时间或时段内的事物(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高度总结、概括后进行追述;④ 混合体(也称灵活变通体)。这种体例就是根据志书的具体内容将上述诸体混合编排,不拘一格,灵活变通地使用。(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概述”不纳入志书的篇、章的序列,应独立于篇、章序列之外;② 记述文字不宜太多,应高屋建瓴,概而述之;③ 可以有一定的点评和展望。

2.记(大事记)

(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 排列在“概述”之后;也可以排列在“人物传”之后,“附录”之前。大事记是以历史为主线,对本地区(本系统或本部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贯穿,并以高度概括和简明的文字,进行记述的一种体裁。从一定意义或一定角度上来讲,它起着整部志书的总纲作用。它以时间为序,记述一个地区(一个系统或一个部门)在各个方面(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大事件,使人们对本地区(本系统或本部门)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大事记还具有串联作用和索引作用,它把各篇、章、节、目所记述中的重大事件串联起来,反过来又为各篇、章、节、目的记述提供重要的线索。(2)大事记的体例

地方志书中“大事记”的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编年体(又称编年记述体)。特点是以时记事,简单明确,不足之处是有时把一个完整的事件割裂开,失去连贯性;② 分类编年体(又称专题记述体)。特点是在以时记事的基础上,把事件分为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专题进行记述,以便于查询,不足之处是在记述中割断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③ 纪事本末体。特点是对事件记述完整,有始有终,具有连贯性,不足之处是在记述中错乱了时间的顺序; ④ 记评体。特点是记述与评论相结合,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不足之处是在某些难以定论的事件中无从下手;⑤ 纲目体(又称纲要体)。特点是纲目分明,叙事简要,不足之处是对复杂的事件难以表达详尽;⑥ 社会、自然分记体。特点是在以时记事的基础上,是将同一时期社会与自然界所发生的事件分开记述,不足之处是割断了某些事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必然联系;⑦ 大事表体(又称大事年表体)。特点是记述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不足之处是表述文字不宜过多,从而限制了部分事件所表述的内容;⑧ 编年、纪事本末结合体。特点是以编年体为主,以纪事本末体为辅的灵活形式来记述各类不同事件,目前地方志书中的“大事记”基本采用这种体例。除此之外,“大事记”还有一些其他体例,因为在志书中不常见,就不一一列举了。(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写“大事记”应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① 确定大事记 的体例;② 确定大事记的断限;③ 制定大事的收录标准;④ 制定大事的收录范围。⑤“大事记”不纳入志书的篇、章、节的序列,应独立于篇、章、节序列之外。3.志(各种以志体进行的记述)(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 排列在“概述”、“大事记”之后,“人物传记”之前。“志”的记述内容包括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志”是地方志书的骨干和主体,是整部志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志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志”的优劣。(2)志的体例

“志”的体例只有一种,就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简称为“横排竖写”)。(3)志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编纂一部志书,首先要确定编写的范围,这样就必须分清专志、专业志、部门志、总志、分志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不利于确定编写的范围和选取志书的志名。

① 专志:所谓专志,就是专门记述某一事物的志书,它包括一项事业,一个方面、一个特定范围、或是一个专题。如记述教育事业的志书称为“教育志”;记述地理方面的志书称为“地理志”;记述土特产品范围的志书称为“土特产志”;记述专题的志有“山志”、“河流志”、“湖泊志”、“寺庙志”等等。② 专业志(也可称行业志):所谓专业志(行业志),是指记述一项事业或一个行业的志书,所记述的内容只包括这一项事业或这一个行业内的事情,其他不属于这一项事业或这一个行业内的事情不予记述。

③ 部门志:所谓部门志是指记述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事情的志书,所记述的内容只是这个单位或部门内的事情,其他不属于这个单位或部门内的事情不予记述。

④ 专志与专业志的关系:专志是专门记述某一事物的志书,相对而言,它的概念范围比较广;专业志(行业志)是指记述一项事业或一个行业的志书,相对而言,它的概念范围比较窄;专志可以包括专业志,而专业志只是专志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⑤ 专业志与部门志的关系:专业志(行业志)是指记述一项事业或一个行业的志书,它所记述的内容主要是具体业务,相对而言,专业性较强,概念范围较大;部门志是指记述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事情的志书,它所记述的内容主要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的各方面事情,相对而言,专业性较差,概念范围较小。因此说专业志与部门志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志书,相互不统属,相互也不能替代。

⑧ 总志与分志的关系:总志与分志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总志由各分志组成,分志则是总志的组成部分。如《内蒙古自治区志》这一部总志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志》的各专业分志所组成。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坚持“横排竖写”的原则;② 记述过程中应使用第一人称记性记述;③ 在设置篇目时应坚持“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注意各篇、章、节、目的统属关系;④ 记述中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⑤ 记述中要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不加评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⑥ 记述中应做到言简意赅、文体一致、文风统一。⑦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准计量单位和阿拉伯数字等。4.传(人物传记)

(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 排列在“志”之后,“附录”之前。“人物传记”自古以来在地方志书中就占有很大比重,有的旧志书甚至占到志书的一半以上,追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中“地以人为贵”的思想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则与旧方志不同,它的记述范围主要是那些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就是要通过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人们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人物传记”的记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重要历史人物;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和爱国人士;③ 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④ 著名劳动模范;⑤ 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很大反面人物;⑥ 做出较大贡献或有较大影响的“小人物”;⑦ 外籍人士为本地做出重要贡献者;⑧ 革命烈士;⑨ 其他应收录的重要人物。(2)人物传记的表现形式与体例

① 表现形式:人物传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传、传略、记、记略、表、名录。A.传:记述人生全部活动的称之为“传”。它包括的内容比较详尽,生卒年月、民族、性别、事迹言行、个性特点等无所不包。“传”的记述形式也比较多,主要的有3种,第一种是单人传,就是单独记述一个人;第二种是合传,两个或几个人的事迹联系密切但又不可强行拆开记述者可采用合传;第三种是类传,以事迹为主,将有关重要人物都记述在一起的传记为类传。

B.传略:记述人生主要活动的称之为传略。它包括的内容不如”传”详尽,只是记述人生活动的主要部分或主要活动。

C.记:简要地记述人生的一部分或几件事,重点记述人物的事迹和言行。

D.记略:简单地记述人生的几件事或一件事,适用于记述做出一两次较大贡献但其他方面平平者。

E.表:作用与“名录”基本相同,但“表”的记述范围要比“名录”更广泛一些,表的“备注”栏内可以简单地记述一下人物主要事迹。F.名录:主要收录那些做出一定贡献,但又不够立传写记的人物,其内容可根据不同名录来确定。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入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② 入志人物坚持以“原籍为主”的原则;③ 记述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溢美,不隐恶;④ 不发空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⑤ 注意对少数民族人物的记述。

5.图(包括地图、图片和各种说明图)(1)排放位置与种类

“图”主要穿插于各有关篇、章、节、目之中。“图”的形式是比较直观,一目了然,在志书的记述中适当地使用一定的“图”来表现所记的事物,可以达到简明易懂的良好效果和完善文字记述的不足。

“图”的种类包括地图、图片和各种说明图等。① 地图中则包括区划图、地形图、游览图、交通图和各种分布图等;② 图片中则包括照片和拓片等;③ 各种说明图中则包括机构沿革图、产值说明图、比例关系图等。(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图”不能单独列目,既在篇、章、节、目的标题下不能直接排列“图”,要有一定的记述文字,“图‘只是记述文字的补充;② “图”的数量不宜太多,尽量不要使用折图;③ 使用“图”时,应标明图序;④ “图”的标题书写要规范统一,书写顺序应先写时间,再写范围(地区或单位),后写性质,如“1950~2000年××市人民政府机构沿革图”。6.表(各种表格)(1)排放位置与种类

“表”的作用与“图”基本相同,主要也是穿插于各有关篇、章、节、目之中。是一种综括的表达形式,它具有直观性、简明性和宜读性,一目了然,在志书的记述中适当地使用一定的“表”来

表现所记的事物,也可以达到简明易懂的良好效果,并完善文字记述的不足。

“表”的种类包括统计表、比例分析表、机构沿革表、人物表等。① 统计表中按类型分可分为多项统计表和单项统计表,按内容分则包括人口统计表、产量产值统计表、收入支出统计表等等;② 比例分析表则是通过表中的各种数据对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更直接的对比分析,这类表的名称则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来确定;③ 机构沿革表的使用一般较少,主要在机构变化频繁,文字记述又难以表达清楚的情况下使用;④ 人物表按内容主要有:职官表、知识分子表、劳动模范表、先进集体表、社会名人表等等。(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表”不能单独列目,既在篇、章、节、目的标题下不能直接排列“表”,要有一定的记述文字,“表‘只是记述文字的补充;② “表”的数量不宜太多,尽量不要使用折表;③ 使用“表”时,应标明表序;④ “表”的标题书写要规范统一,书写顺序应先写时间,再写范围(地区或单位),后写性质,如“1982~2000年××市人口统计表 ”;⑤ 使用统计表时,不一定要逐年记述,也可以采用跳跃式的记述方法。如1950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时的统计数;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前一年的统计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统计数以及志书下限前几年的统计数;以此来反映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⑥ 使用单项统计表时,应按照自治区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使用“三线表”。7.录(附录)

(1)排放位置与记述内容 写在志书的最后,不纳入志书的篇、章、节的序列。所记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 跋。领导人或权威人士为志书所写的总结性文章;② 不能进入志书正文的资料。如较有特色的诗文、传说、典故等;③ 重要的文献。如重要文件、公告、决定、计划、规划等;④ 除本届志书编纂委员会外的历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单;⑤ 修志始末。志书的编写者所写的回顾修志全过程的总结文章。(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附录中所记述的内容不一定必须全部记述以上5项内容,应按照志书编写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有则记,没有则不记,但“重要文献辑录”和“修志始末”是一定要记述的;② 附录的篇幅不宜太长,否则显得太臃繁。

(三)结构(主要体现在体裁与体例方面)1.体裁方面

主要看体裁的运用是否全面,编排顺序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社会主义新编志书均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这7种体裁。志书编排顺序一般分为两种:① 概述、大事记、志(正文)、人物传记、附录,图表则穿插于志的正文之中。这种编排方法为大多数志书所采用;② 概述、志(正文)、人物传记、大事记、附录,图表则穿插于志的正文之中。这种编排方法只有少部分志书采用。2.体例方面

这里讲的体例主要是“志”的体例,也就是修志界人士常说的 “横排竖写”。“横排竖写”就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即坚持“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对所记述的事物或内容进行科学的横向分类,然后再采取以类为主并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进行记述的方法进行编写。我们经常听到修志界人士说“《×××志》合不合志体”,就是讲在这部志书的篇目结构中,“志”的门类划分是否科学、以类为主并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进行记述是否规范。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篇目结构的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几种体裁,全面地记述所反映的事物;(2)在志体分类时,应注意即要坚持“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参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又要兼顾现行部门管理体制。(3)“横排门类”时,应作到所记述事物或内容门类设计齐全,不要缺项、漏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不缺项 ”。

(四)章法(主要体现在统属关系和记述方法方面)1.统属关系方面

统属关系主要是指设篇立目、标题的选定和各部分内容的领属是否科学合理。① 设篇立目就是根据志书记述内容的多少来制定适当的篇章层次,一般来讲,篇章层次分为三种:A、记述内容较多的志书采用篇、章、节、目、子目、细目6个层次进行记述 ;B、记述内容适中的志书采用 章、节、目、子目、细目5个层次进行记述;C、记述内容较少的志书采用 章、节、目或章、节、目、子目3~4个层次进行记述。② 标题的选定主要是指标题名称的选取是否合理规范,一般来讲,标题应选用词组来命题,而不采用短句来命题。③ 各部分内容的领属是否科学合理是指在科学地横排门类、确定结构、设篇立目、选取标题后,记述属性相同的内容时,一级标题应统领下属所有二级标题的记述内容,某一个二级标题应统领下属所有三级标题记述内容,以此类推;反之,所有二级标题的记述内容均应归属一级标题统领,所有三级标题的记述内容均应归属某一个二级标题统领,以此类推。2.记述方法方面

这里所说的记述方法主要是指志书编写的原则、记述的内容及范围。① 编写原则。志书在记述史实的编写过程中,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就是“述而不论”,即在记述中只记载史实,不加评论和议论。事物发展的快慢、成就的大小、结果的对错与成败,均让读者阅完志书后,自己去分析和判断,不要将作者的评判强加于读者。② 记述内容。每一部分的记述内容均应与这一部分的标题相符合,切忌标题太大而记述内容太少(即帽子大而身子小)或标题太小而记述内容太多(即帽子小而身子大)的现象发生,同时也要避免文不对题的现象发生。③ 记述范围。志书的记述范围应按照志书的具体要求来进行。A、空间范围应以志书下限的行政区划或行业范围为标准进行记述;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记述属于空间范围越界记述,是不允许的;B、时间范围应以志书断限要求从始至终不间断地进行记述,记述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纵不断限”,即记述过程中不要中间断档,不要跳跃式记述。同时也不要超出志书断限的范围去进行记述,超出这个范围的记述属于时间范围越界记述,也是不允许的。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志书设篇立目时,应根据记述内容的多少和范围的大小来确定篇章层次;无论采用6个层次,还是采用5个层次,或是采用3~4个层次,都要做到“章”下有“节”,“章”下无“节”的现象是不允许的。② 力争把握志书“述而不论”的编写原则;③ 记述中力争做到“纵不断限”,使所记述的内容连贯完整。同时也要保证不要越界记述。

四、志书的断限

任何一部志书都有一个断限问题,所谓断限就是指志书起始与终止的时间。在志书编纂过程中,起始的时间称作“上限”,终止的时间称作“下限”。

(一)上限的确定

关于上限的断限问题,方志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上限不断(或称上限不限),一种是上限要断(或称上限要有所限制)。1.上限不限(或称上限没有限制)

即上限不受时间限制,可以追溯至事物发端、建制之始,直至远古。采取“上限不限”的优点是记述内容丰富,可以贯通古今;缺点是篇幅大,字数多,查找资料和编写相对困难,出版经费相对增加,这样的志书一般称之为《通志》。2.上限要限(或称上限有所限制)

即上限要受一定时间的限制。但上限要断至何时?目前有3种断限时间:(1)上限断至清代初年,但具体时间不统一确定,而是根据清王朝统治本地区的时间来定;(2)上限断至1840年,因为这一年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年,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之年;(3)上限断至1912年,因为这一年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之年。采取“上限要限”的优点是篇幅小,字数少,出版经费相对较少;缺点是记述内容不很丰富,不能贯通古今。这样的志书一般称之为“断代志”。

(二)下限的确定

关于下限的断限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必须一刀切。下限断至哪一年,志书中各篇、章、节、目的记述内容就必须统一记述到哪一年。一般情况下,一部志书的下限都断至此部志书编纂的前一年。

对于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断限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有具体要求:“首届志书的断限,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续修志书时,每届志书的下限,力求统一”。这就给我们在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时确定志书的断限留有很大的空间,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地区或部门的特点来科学地进行志书的断限。

地方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时间性,或称时段性,所有志书的编纂均有一定的时段范围,这就是断限,一部志书的断限一旦确定后,那么它所记述的内容就不能超出这段时间范围。

五、地方志编纂的几项原则

根据地方志编纂学和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理论的不断深入探讨,经过广大修志同仁的认可,地方志编纂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志书编纂的具体要求,其中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 以类系事、事以类聚、类为一志 ”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的编写材料如何进行分类和科学归类而言的,这一原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分类记述,编纂出来的书就不叫地方志了。具体的要求是:将性质基本相同的同一类事物归属到一个篇(章)中去记述。不以现在的单位、部门来进行分类,原则上要打破单位或部门的界限。当然,在把握这一原则进行分类的同时,还要参照国家行业的分类标准,并兼顾现行部门的管理体制。

(二)“ 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把握总字数的占有比例而言的,也是地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具体的要求是:现代的事物应详细记述,古代和近代的事物概略记述;距今越近的事物应详细记述,距今越远的事物应概略记述;其他旗县或地区没有的事物应详细记述,其他旗县或地区都有的事物应概略记述。编写中,古代、近代、现代的字数比例为:2︰2.5︰5.5或2.5︰2.5︰5。

(三)“横排竖写 ”(即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进行篇目编排和史实记述而言的,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篇目编排和史实记述,编纂出来的书也不叫地方志。具体的要求是:首先应横排门类,按篇、章、节、目4级进行记述时,应横排至“节”一级;按篇、章、节、目、子目5级进行记述时,应横排至 “目”一级;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从前至后记述史实。当然,个别特殊的情况还应具体对待。

(四)“ 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全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言的,具体的要求是:横排门类时,不要有缺漏项目,否则就破坏了志书的完整性;纵述史实时,其中不要有长时间的空缺,使前后记述有断裂,破坏了志书的连贯性。

(五)“ 述而不论 ”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进行表述而言的,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表述,编纂出来的书也不叫地方志。具体的要求是:在编写过程中,对事物的表述要客观,不要进行评论。因为“志”就是“记”,就是“记述”,有什么就记什么,原原本本,是非曲折由读者阅读了志书后自己去评判。

(六)“寓褒贬于事实之中”的原则

这也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进行表述而言的,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记述,编纂出来的书也不叫地方志。具体的要求是:对所记述的事物,不要人为的去进行褒贬,要“寓褒贬于事实之中”。这主要体现在用词与用字方面,如“**”、“**”属于贬义词,“暴动”、“起义”属于褒义词,“起事”属于中性词等等。

(七)“下限一刀切” 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的科学断限而言的。具体的要求是:志书的下限原则上要求一致,要断在哪一年,各篇章均应记述到哪一年,否则,这一篇断至这一年,那一篇断至那一年,参差不齐。当然,现在有些志书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个别内容(如概述、大事记、领导名录等)的下限也有所下延。

(八)“ 生不立传 ”的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立传人物的编写而言。具体的要求是:记述立传人物时,这个人物必须是去世的,否则,有许多事情不好处理。

六、史志的区别

史志的区别就是历史书与地方志书的区别。社会主义新方志刚编写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争论较多,后来趋于一致,即认为史志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纵横不同 即“史纵志横”。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主。二者主要体现在篇目安排上,历史书是完全以时间为序,从前至后顺序编写;地方志书则是先横排门类,然后再以时间为序,从前至后顺序编写。

(二)详略不同

即“史略志详、史简志繁”。总的来讲,历史书与地方志书比较,在记述上是简略的,不完整的;而地方志书历史书比较,在记述上是比较是详细的,完整的。志书是“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对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等,均有记述。

(三)立足不同

撰写历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建立在反映历史规律上,政治观点极为明显;而编纂地方志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建立在反映客观事物上,讲究资料性、真实性,政治观点不十分明显。

(四)褒贬不同

撰写历史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要有一个评价,褒贬分明;而编纂地方志时,则要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一般不下肯定性的断语,如“贼,盗,匪、寇”词语,褒贬不十分明显,而要读者阅读志书后自己去辩明是非曲折。

(五)体例不同

撰写历史时,主要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而编纂地方志时,则要求以采用记述体为主,同时吸收历史各体,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六)参加编写人员不同 “编史人专,修志人众”。撰写历史时,几个人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编纂地方志时,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社会分工这样繁杂的今天,志书的编纂,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当然,也有个人修志的,但个人修出的志书极不完整,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可想而知了。除上述讲到的几个问题外,应当注意的问题还包括经济问题,特点问题,民族问题、志书的整体性问题等等。这里就不多谈了。

二、对承担续志编写部门及人员的总体要求

(一)要对“篇目大纲”进行认真整合修正

“篇目”是志书主纂部门根据修志的总体要求制定出来的,因此也称之为“篇目大纲”,它既是收集资料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编写的基本依据,因此对 “篇目”的要求就很高,它即要全面完整,还要科学合理,也就是说对“篇目”的要求是要尽善尽美。尽管如此,因制定篇目的主纂部门知识面和认识水平有限,所制定出来的“篇目大纲”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各承编单位、各部门的情况也不一定相符合,所以,承编续志的各单位、各部门在拿到主纂部门所下发的本单位的篇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核,看看是否与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有不符之处,应及时与主纂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及时调整篇目。使之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也使篇目更加全面完整、科学合理。在审核、修正“篇目大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 首先为“机构设置”,其次为“体制改革”、再次为“主要工作”(可设多个同类并列章节),最后为“管理”。

2.各部分的统属应合理

上级标题一定要统属下级标题,下级标题一定要被上级标题所统属。(对个别事物的记述可以采用“升格法”或“前置法”进行处理。二者可以采用其一,也可并用。)3.标题的选取一定要简洁明了

标题一定要用词组表示,不要用短语,更不能用句子(外加标点符号)。

(二)要根据“篇目大纲”进行资料收集并再次调整篇目 各承编单位和部门在篇目大纲确定之后,应按照篇目大纲进行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对篇目大纲进行再次调整。如资料缺乏者,两节并为一节;资料丰富者,一节分为两节等。

(三)要根据资料收集情况依照“篇目大纲”进行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各横排门类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编写: 1.上限初始年代的情况必须记述。

2.中间年代的事情应把握有特色的进行记述,但时间跨越不能太大。2001年至2005年的事情必须逐年记述。

3.下限年代的情况必须记述,即下限必须一致。

4.对事物的记述可以用表格代替,但应注意不要重复记述。

(四)记述的事物要完整全面、突出特点 在对每一年事物的记述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事情的起始、过程、结果要尽可能完整,重在结果。

2.要突出重点,写出特点,无特点者可以不记。

3.记述中可以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记述先进人物。

(五)记述中不使用教科书式和总结式语言 记述过程中,不要使用科书式语言(如:气候,是指 „„),也不要使用总结式的语言(如:1996~2005年,××局共做了„„事情)。应使用志书的语言——叙述体。

三、续志编写的基本规范

(一)使用第三人称记述

志稿编写中,应使用第三人称进行记述。1.不应使用第一人称 “我”、“本”等字进行记述,如:“我国”、“我军”、“本旗”等。2.不要使用“来”字,因为“来”字也有第一人称的嫌疑,如:“三中全会以来”、“×××来×××旗指导工作”等。

3.不应使用“同志”二字,应直呼其名。4.不应使用“敌人”、“敌军”、“对敌斗争”等词语。

(二)全称与简称的使用

1.志稿编写中,地区和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如:“呼伦贝尔盟” 不要简称为“呼盟”,“鄂伦春自治旗”不要简称为“鄂伦春旗”、“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不要简称为“内蒙古民政厅”,应使用全称。

2.志稿编写中,有些约定俗成的简称,如“四人帮”、“四化”、“两个文明”、“五讲”、“四美”等,之后均应括注具体内容。3.志稿编写中,“文化大革命”不可以简称为“文革”,也不可以称为“十年浩劫”、“十年**”等,应使用“文化大革命”的全称并加引号。

(三)称谓不应混用

志稿编写中,应做到“同一词语始终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始终使用同一词语表示”。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应始终用同一称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表示。

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内蒙古党委”、“自治区党委”等,均应始终用同一称谓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表示,不应混用。3.“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没有括注简称的时候应全称,不要把“人民”二字丢掉。

4.“人大常委会”不应简称为“人大”,不要把“常委会”三字丢掉。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应统一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副主席)”,不加“人民政府”4个字。

(四)历史纪年的表述方法要规范

对于历史纪年的表述方法,应在《凡例》中进行规定,并在志书记述中统一规范。续志中关于历史纪年的表述方法有3种:

1.先记述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和民国纪年(不使用日伪年号),后括注公元纪年。采用此中方法,记述帝王纪年、年号纪年时,应使用汉字表示;括注公元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应标明“公元”二字。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记述民国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括注公元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应标明“公元”二字。如:“民国25年(公元1936年)”。

2.先记述公元纪年,后括注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和民国纪年。采用此中方法,记述公元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标明“公元”二字。括注帝王纪年、年号纪年时,应使用汉字表示;括注民国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36年(民国25年)”。

3.一律使用公元纪年,不括注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和民国纪年。采用此中方法,记述公元纪年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标明“公元”二字。

(五)数字的使用

志稿编写中,数字的使用应规范。

1.4位数以上的数字每3位数空半格,不使用千分号或连续排列,如 “78 960”。2.多位数字时,同一组数字不可以回行记述。

3.伯数字与汉字不可以混用。这方面应掌握一个原则:即带有量词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234个”、“3 496亩”、“4个省1个区”等;不带有量词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均应使用汉字表示,如:“四省一区”、“八路军”等;特殊情况下可根据语言环境具体掌握。

(六)计量单位的使用

志稿编写中,计量单位不要使用字母符号记述,应使用汉字记述,并全书一致。如“M2”应写为“平方米”,“M3” 应写为“立方米”,“KV”应写为“千瓦”等。

(七)波浪线、一字线、两字线、半字线的使用

志稿中,波浪线“~”、一字线“—”、两字线“——”、半字线“-” 的使用应统一规范:

1.波浪线“~”,用于数字与数字的连接。2.一字线“—”,用于地名与地名的连接。

3.两字线“——”,为波折号,用于引申义的连接。4.半字线“-”,用于图序、表序、产品型号中英文与阿拉伯数字的连接。

(八)不使用模糊词语

志稿编写中,在不明确具体时间的情况下,不使用“建国前(后)”、“解放前(后)”等词语;不使用“近年来”、“目前”、“至今”、“多年来”等时间上模糊的词语。

(九)不刻意引用历史资料

志稿编写中,不使用“据×××××记:”、“据××××××载:”等词句,应按照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原则,站在编纂者的角度去直接进行记述,不应大段地照抄前人的记载,不要做历史资料的转运站。

(十)图表的使用应规范 志稿编写中,图表应统一规范。图表是文字记述的补充,应紧随其正文编排。①表题要规范,表题排列顺序为:先记述年份,再记述地区或单位名称,后记述表格性质。② 表要标明表序,图要标明图序,表序和图序应排在表(图)的左上方。并要求表(图)的序列应从前至后顺序排列。③ 表中的单位(公斤、亩、人等)应排列在表(图)的右上方。④ 如有续表,表格的左上角应标明“续表”二字。

(十一)数码编排应统一 志稿编写中,“目”级标题下的数码编排应按照“一、二、三„„”、“

(一)(二)

(三)„„”、“1.2.3.„„”、“(1)(2)(3)„„”的方法记述;英文字母应使用大写字母,“A.B.C.„„”。

(十二)避免标题“沉底” 志稿编写中,“目”级以上标题不要“沉底”(即标题排在页末,其下无正文文字)。遇到此种情况,一种处理方法是想办法在标题下增加一行正文文字;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标题移到下页,与正文文字相接。

(十三)章、节、目的排版格式

志稿编写中,应以第一层次为一个记述单元,第一层次中的章、节、目的记述内容均应接排前页,不应另起一页排版,不要空半页。

(十四)章后“附”、节后“附”要使用变体字

志稿编写中,有些资料不能直接进入正文,这就要采取章后“附” 和节后“附”的形式进行记述。在采取这两中“附”的形式进行记述时,所记述的字体应使用楷体字,以示与正文有所区别,且标题要居中。

(十五)标点符号的使用

志稿编写中,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引号、逗号、分号、句号。标点符号不要记在一行的第一个字。1.记述中,年份与正文之间必须加逗号,年份要与后面的文字分开,(如:“2000年,„„”)。2.记述中,单位名称不加引号。

3.记述中,汉字序号后使用顿号,如:“

一、二、„„”。4.记述中,阿拉伯数字序号后应使用园点,(如:“1.„„ 2.„„”)。

二、初稿编纂完成后自我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检查“体例”是否完备

1.纵观全志,检查各类人员名单是否缺漏;检查“述、记、志、传、图、表、录”各种体裁是否全部得到运用,各种体裁的字数比例是否得当(比例为:概述的字数占总字数的2~3%,大事记的字数占总字数的8~10%,志的字数占总字数的70~75%,人物传记的字数占总字数的5~7%,图和表的字数占总字数的5~8%,附录的字数占总字数的2~3%。这7个部分可以适当调整。)。

2.检查篇目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坚持了“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每一篇(编)、张、节、目的内容是否属于同一类型范畴。

3.检查归属是否得当,主要是上一级标题是否能统领下一级标题。有无“身子大,帽子小”或“帽子大,身子小”的现象。

4.检查各级标题的命题是否规范(接以上标题应使用词组,不使用短句)。

5.检查“横排门类”的各个方面是否有较大的缺漏项(检查这项内容,有时在阅读了志稿后才能发现)。

6.检查是否突出了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审定因突出特点而升格的内容是否合理、准确。

(二)检查“概述”的编写内容

1.检查是否高屋建瓴,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进行的编写,能否全面、完整、系统地概括全志,反映出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2.检查是否突出了本地区的重点,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否得以表现。3.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对比是否记述的清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是否记述清楚。

4.检查对未来的展望是否有力度,能否反映出美好的未来。

5.检查有无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不正确的词语的记述。

(三)检查“大事记”的编写内容 1.检查入志大事的标准是否一致,有无重大事件的遗漏或不够入志标准的事件记入了进来。2.检查入志大事的范围是否合适,有无对不属于本地区的事件进行了记述(即“越界”现象的存在)。

3.检查各大事条目是否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有无时间顺序错乱的现象。4.检查记述的重点是否突出,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否得以表现。5.检查全称与简称的使用是否正确。

6.检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是否进行了记述。7.检查记述语言是否精炼。

8.检查有无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不正确的词语的记述。

(四)检查“志”的编写内容

1.检查各级标题的命题是否规范、得体。2.检查各段落的组成是否合理。3.检查个篇(编)、章、节、目中有无重复或交叉(应删除重

复的内容,各有侧重地记述交叉的内容)和“越界”的现象存在。

4.检查词语的表达是否正确,即同一词语始终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始终使用同一词语表示。

5.检查有无不必要的语言存在(总结式的语言、教科书式的 语言等)。

6.检查各图表的运用安排是否得体,不得出现标题下直接见

表,以表代文的现象(标题下应有一定的叙述文字,然后再列表)。7.检查表述语言是否精炼。

8.检查有无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或不正确词语的记述。

(五)检查“图表”的编写内容

1.检查各图、表与正文是否衔接。应做到每一图表正文叙述中有交代,图表与正文合理衔接。

2.检查各图表的表题是否规范。

3.检查各图表是否标明序号,并依次顺延排列。4.检查各图表的表题、序号与正文叙述的是否一致。5.检查表题、图题与表、图的记述内容是否相符。6.检查表达内涵与外延是否明确。

7.检查表内的分记数与合计数是否相符(包括百分比)。

8.检查表内数字的使用是否规范,不要使用千分号,小数点有无错位的现象。9.检查有无标题下没有叙述文字,直接列表,以表代文的现象。

10.检查表内分项数是否有太多的空格(表内分项数空格太多,就失去了列表的意义)。11.检查表格右上角的“单位”是否与表内的记述相符。12.检查是否有太多的折表(志书中不要设太多的折表)。

(六)检查“人物”的编写内容

1.检查传(传略)、简介、各类名录、烈士英名表的分类是否合理。2.检查入志人物的标准是否一致,有无遗漏的现象。

3.检查记述同一级入志人物的字数是否大体相等(同一级入志人物的字数应大体相等)。4.检查记述文字是否简练,有无溢美和隐恶的现象。

5.检查对人物的记述、大事记、与正文记述有无出入。

6.检查有无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或不正确词语的记述。

(七)检查“附录”的编写内容 1.检查内容是否齐全、完整(“附录”内容应包括重要文献辑存、传说、佚文、碑帖、不宜进入正文的附件、索引、参考书目、修志始末等)。

2.检查有无不必要的或与正文关系不大的内容录入“附录”。

(八)检查志稿中有关统计数字的使用

1.检查必须使用的数字(即准确数字)是否准确(如:海拔数、经纬度数、人口数、民族数、国民经济的各类统计数等)。

2.检查概约数的使用是否合理、科学(如:由各部门上报的部分统计数字、各种活动的统计数、贫困人口的统计数等)。

3.检查估计数的使用是否合理(如:植树造林的总亩数和总棵数,个体商业网点的统计数等)。

(九)其他应检查的方面

1.检查是否使用了第一人称进行记述。

2.检查全称与简称的使用是否规范,定俗成的简称之后是否括注具体内容。

3.检查整不志稿中请后记述是否有矛盾之处(包括史实、地名和人名称谓、统计数字、百分比等)。

4.检查历史纪年、数字(主要是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使用不可以混用)、计量单位的使用是否规范。

5.检查波浪线“~”、一字线“—”、两字线“——”、半字线“-” 的使用是否统一规范。

6.检查有无时间上模糊的词语。7.检查“目”级标题下的数码编排是否按照“

一、二、„„”、“

(一)、(二)„„”、“1.2„„”、“(1)、(2)„„”的方法进行记述。

(十)检查是否把好了如下几个重要关口 1.政治关。包括对改革、民族、宗教、外事、“文化大革命” 等方面的记述。2.史实关。包括对各类入志资料的核实与甄别。避免虚假的资料写入志书。3.文字关。文字一定要精练,通俗、顺畅。

4.校对关。校对一定要细致,要记住“一字入志,九牛难拔”。校对不细,编写人员的辛苦和出版的志书就会毁于一旦。

5.保密关。志稿全部完成后,要经过旗保密办公室的最后审 定,千万不要发生泄密的现象。

第三篇: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会议纪要的定义

“会议纪要”属于法定公文的一种。

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现行《条例》)和2000年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现行《办法》)关于法定公文的定义明确:法定公文是依法处理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必须具有法定效力(或特定效力),同时具有规范体式(或规范格式)。

会议纪要在各级机关多年使用的实践证明,它完全具备法定公文的两个特征。其一,它是将会议议定的、与会各方以及有关单位必须共同遵守或执行的事项和主要精神,经加工整理而成,具有法定效用。其二,会议纪要拟制时又都约定成俗,有相对统一规范的体式和制发程序。

经过若干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关于“会议纪要”的定义更加科学、准确。1996年印发的现行《条例》定义,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2000年发布施行的现行《办法》定义,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显然,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不同,与报道会议概况、会议内容的简报也不同。其种种区别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会议纪要具有特定的法定性,而会议记录、会议简报一般不具法定性。

二、会议纪要的作用、类别和特征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主旨并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写成的,通常用平实、精练、严谨的语言综合会议情况和结果,具有纪实性、简要性和指导性;既可上报,又可下发,也可平行使用,所以兼有上行、下行和平行的特征。

一般说来,工作会议、例行会议、座谈会都应当产生纪要。为了工作需要,它可以直接下发,也可呈报上级批转下达,还可以由主持会议的机关和领导同志加批语下发,有时还可将会议纪要公布于报刊。

纪实性,是会议纪要的基本特点,也是拟定会议纪要的基本原则;简要性,是会议纪要的基本要求,洗练是会议纪要的特点;指导性,是会议纪要的基本功能,会议纪要必须集中反映会议精神,一经发布和下达,便对与会单位及有关单位或人员贯彻执行议定事项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会议纪要一般不单独行文。如需将会议纪要报送上级机关,必须用一份报送报告,附上会议纪要一并呈送。如需印发下级机关执行,则要用一份批转通知,附会议纪要一并下发。

按会议的性质,会议纪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议决型,情况型,消息型。

议决型会议纪要,用以记载和传达会议的议定事项。这类纪要政策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是根据会议的议题和会议讨论情况,包括议决事项,加以分析、概括主要的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指导工作任务的完成。这种纪要适用于重要的工作会议,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4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海关工作联席会议纪要》(1989年);也适用于专业会议,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4号》(2002年1月17日,研究2002年全省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南京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4月26日,研究建立有限公司经营指标考核体系)等,都属于这类纪要。可见,其使用范围很广,既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也有企事业或群众团体的。

情况型会议纪要,用以全面概括会议的议程、议题、讨论情况、讨论结果和会议精神,起到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作用。这种纪要多适用于各类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术会议等。如《〈高等院校档案工作规范〉(试行)研讨会纪要》。

消息型会议纪要,用以发布会议成果。主要是一种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纪要。记载和传达会议概况、会议内容、主要议题、议决情况、会议成果以及会议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建议等。这种纪要多适用于学术性、协商性会议。如《2005年西北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议纪要》。

按内容涵盖,纪要还可分为综合性纪要和专题性纪要。

综合性纪要又称办公会议纪要或日常行政工作会议纪要,常用于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级领导班子研究问题、部署工作的一揽子会议。这种会议内容广泛,常就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得出若干结论;有的还形成决定,要求有关方面执行。

专题性纪要是对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取得的成果所作出的纪要,多用于专业性会议。此外,还可以按会议性质分类,如例会纪要、座谈会纪要等。

角度不同,类别不同。

《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19号》(2004年4月20日,研究分析能源供应形势,研究对策措施。见例文1)和《南京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4月15日,研究公司煤炭采购问题。见例文2),如按会议的性质,它们都属于议决型会议纪要;如按内容涵盖,则它们又同属于专题性纪要。

三、会议纪要的结构与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由标题和正文(正文又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会议纪要一般不落款,成文时间可写在标题下。

1.标题。

会议纪要的标题有3种形式,位置都在正文上方正中央。

一是会议名称加“纪要”,如《四川省第一次防火责任人会议纪要》《全国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如属办公会、例会纪要的标题,只要求标明哪个单位、什么性质的会议。这种标题,在一个单位内是固定的。如《省委常委会议纪要》《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

二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如《广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交流问题的会议纪要》。

三是正副标题式,如《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南京市市民保护传统文化座谈会纪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河南省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上面例举的一些座谈会纪要的标题,主要是把会议讨论的问题简要地标出来,每次的会议不同,标题也不同。总之,不论什么样的标题,都要起到使人一目了然的效果。

2.前言。

是会议纪要的开头部分。主要是简介会议概况。即以简短的文字把会议概貌叙述出来,给人以总体印象,对会议有一个总的了解。

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19号)》的前言(见例文1正文第一自然段):“2004年4月19日,李全林副省长主持召开省能源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主要研究分析当前能源供应形势,研究对策措施,布置当前工作。„„同志参加了会议。” 和《南京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专题会议纪要》的前言(见例文2正文第一自然段):“2004年4月15日,包能源副总经理主持召开了煤炭采购专题会。„„等参加了会议。”前者155字,后者153字,但说清楚了会议名称、届次、目的、任务(内容),开会的时间、地点,会议主持人,参加和列席会议的人员,会议主要议题和主要成果等。

3.主体。

也有的会议纪要开头不写会议概况,很快就进入主体内容。主体,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整个会议纪要的核心部分。概述会议的内容、决议、主要精神和任务。

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19号)》(见例文1),和《南京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专题会议纪要》(见例文2),写法略有不同。但由例文

1、例文2可知,会议纪要的正文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按主次、有重点地写出会议的成果,包括对会议所讨论的问题的现实情况的分析和认识;其重要性、已有成就和有待解决的事项;对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今后应采取的方针、政策、解决办法;组织领导和措施;需要向上级机关反映或提请注意的问题等。

主体的写法有三种:

(1)概括式。也称综合式。即把会议所讨论和议决的事项进行综合概括,按性质归纳成几个方面逐一写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主次分明,有利于突出主要内容,有利于从原则高度把问题说深说透。一般不反映意见性、要求性的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结果。这种写法多用于小型会议,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一致。

(2)分项式。会议规模比较大,讨论问题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时,可采取这种写法。即将会议讨论和议决的事项分条列项,按主次轻重有序地写,使之条理化,一目了然。这部分内容常使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导语,以此引领下文。其好处是写作结构眉目清晰,事项读来也清晰,便于理解执行。

(3)发言记录式。也称摘要式。即按会上发言的顺序或内容性质分类,把与会者的重要发言摘录出来。注意先写发言者姓名,后记其发言;且仅摘要点,不可原话全录;在记其第一次发言时,应在其姓名之后用圆括号注明其单位、职务或职称。好处是尽量保留发言人谈话内容的完整性和风格,既如实地反映了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每个人的意见,又避免了一般化和千篇一律,比较客观、真实、具体。有些座谈会,如学术讨论会、市民论坛的纪要常用这种写法。

(4)条款式。也称条项式。有些重要工作会议围绕会议主旨形成的意见、确定的事项比较多,带有决定性质,而且每条意见、事项可以单列成文,可采取条款式写法,把会议讨论的内容分列为若干条,一条写一个意思或一件事情;每条的开段领句,即是该条的中心意思。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分明。例文

1、例文2就是条款式会议纪要的典型范文。“

4.结尾。

这部分有的提出一般性的希望、号召;有的要求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努力完成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也有些会议纪要,如例文

1、例文2不再单写这一部分,写完会议精神和决定部分就戛然而止,结束全文。

有些纪要(如例文1)的尾部还写明会议纪要整理单位和纪要整理时间,标识主题词,注明上报下发单位、印发机关和日期以及印发份数。一些工作例会的纪要的结尾,有时还将出席人、列席人、缺席人姓名写上。

四、拟写会议纪要的具体要求

会议纪要是综合整理会议精神而成的。在落笔之先,应认真研究会议有关文件,尤其要认真查阅会议记录,着重阅读有关议题及决定事项,吃透会议精神,把握会议主旨,然后再动笔。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四要”:

1.要弄清会议主旨,紧扣主题,突出中心。”

纪要是为贯彻会议主旨服务的。首先,应当围绕会议主旨及主要成果来整理、提炼、概括。着笔重点不是会议过程,而是会议的决议和成果;不是罗列会议结果内容,而是对结果进行归纳概括;不能空泛落套地议论,而要求有实质内容地表述;不能记流水账,而是要集中写好会议重点内容。会议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凡是与会议主题有关、联系紧密的,要尽量写充分,反之,可少写或不写。否则,写出的纪要就会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甚至走题。撰稿者应心无二用、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不可心有旁鹜,或因出接电话或倒茶送水,“丢掉”了会议最重要的内容。

2.要注意真实性和说理性。

纪要应忠实于事实,要认真分析研究会议发言者的某些观点,不可掺杂纯属撰写者个人的意见,更不可随意增减发挥。为使纪要阐述的道理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以引用会上使用的一些材料和数字,但引用之前要认真加以核对。

3.文字上要简洁、明快,使人一目了然。

首先,要根据会议内容确定采取哪种整理方法,以利于最清楚地表达会议主要精神。其次,语句要尽可能简短,切忌长篇大论;每段文字不可过长,可适当多分层次。有的会议纪要,写决定事项,虽然只有三两句话,也最好作为一个自然段。

4.要做好送审工作。

“送审”,就是送给领导审定、把关。对重要会议,为保证会议纪要质量,可先将纪要的要点或提纲提请会议讨论确定;纪要起草后,再交会议讨论、定稿。一般例行会议纪要,则可由秘书人员根据会议的结论性意见直接拟写,由主管领导人或办公部门负责人审定即可印发,不必再经过会议讨论通过。例如,省委常委会议纪要或省政府会议纪要,一般由秘书长审定;重要的会议纪要,则要由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签发。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会议纪要,一般由办公室主任审阅后送总经理签发。如涉及人、财、物问题,在送主要领导审定前,还要送有关部门负责人会签,以防出现差错、失实和扯皮等现象。

公文写作网真正有“料”的文秘网站http:// 说起“秘书”,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在领导人身边工作的秘书,但在公文写作网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gwxz.in介绍,为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对秘书人才的需求,该网站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站栏目,丰富网站功能,培养专业的“笔杆子”,更好滴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公文写作需要。

五、拟写会议纪要应特别注意避免的问题

会议纪要是党和国家规定的公文文种,要严格按照公文的写作和处理程序进行拟稿、审核、签发、缮印和分发。特别是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纪要没有如实反映会议内容。

会议纪要的撰写者以主观的愿望取舍、概括、提炼与会者的发言;或者用变换角度、断章取义的手法篡改与会者的观点,变更会议中心议题;或者离开会议实际进行再创造,人为地拔高、深化和“填平补齐”,这些都会使所写的会议纪要失去客观真实性。如某市委召开一次关于查办工作的讨论会,会议议定:“为了进一步提高查办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发挥查办作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领导同志主持,查办部门协助’的工作原则,在立项、转办、上报结果等方面,都要向分管秘书长或分管主任请示汇报,重要的查办件还要由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向市委书记或分管副书记请示汇报”。但是经过撰写者“加工”“整理”后的《会议纪要》却变成了“为了进一步提高查办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发挥查办作用,会议强调:要坚持‘领导同志为主,查办部门为辅’的工作原则。„„”这显然篡改了会议原意。

2.纪要没有抓住会议中心议题。

纪要撰写者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与会者的发言,并根据会议确定的主旨进行综合、归纳,提纲挈领地反映会议的重要成果,而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或者主次颠倒,使已经解决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次要问题反而喧宾夺主,从而降低了会议纪要的质量。如某省委办公部门召开的一次关于如何加强信息工作的专题会,会上重点讨论了六个问题:(1)今年信息工作的重大事项;(2)加强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在提高信息质量上下功夫;(3)加强综合部门的信息工作,增强信息的综合性;(4)抓好向中办提供信息的工作;(5)加强内部政治、业务建设;(6)加强全省信息工作的业务指导。这次会议形成的纪要却把第一个重点问题给忽视了,没有详细阐述,而是一笔带过;对其它问题却写得很具体。显然,失之偏颇。

3.纪要没有注意真实性和说理性。

在会议纪要起草过程中,撰写者对会议发言者的某些观点没有认真加以研究,引用的材料也没有详细核对,而有采取照猫画虎、照相式的“纯客观”反映,不管道理通不通,事实对不对,能否说明问题,人家讲什么,纪要就写什么,结果,表面上似乎忠实了会上发言,却使纪要起不了应有的效果。

六、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决议和简报的区别。

两者都是反映会议情况的,且文种名称仅一字之差,但约束对象和约束效力大相径庭。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宗旨和讨论内容,参照会议记录,扼要记述会议情况,重点阐明会议基本精神的文件。而会谈纪要常常需要通过会谈双方或诸方反复磋商以后才能诉诸文字。这种把会谈结果以书面形式载录定约的文件,对与会各方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具有凭据的效力。

亦即,会议纪要通常由会议主办单位拟就,目的是议后有文,贵在“行”(遵守和执行);而会谈纪要一般由会谈各方共同草签,用意在笃诚不二,重在“信”(凭信)。而且,会议纪要是一次会议的终结文件,会谈纪要则一般都是会谈各方正式签约前的必要准备,常常是过渡性文件。

由此可见,会议纪要较之其它会议文件,具有内容扼要、语言精练、全面准确、富于逻辑性等特征。

第四篇: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为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特制定本规范。

一、教案的涵义

1、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或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就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群,结合学生实际而进行思考设计,周密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而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

2、教案是具体讲课方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反映了教师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充实知识的程度,反映了教师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的程度。

二、编写教案的意义

1、理清授课思路,提炼教材中心,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授课质量。

2、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3、统一教学要求、考试标准和教学进展,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4、有利于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案的基本内容

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等。

1、一般项目:主要包括教学单位、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应注明学年学期)、授课内容、专业及班级、授课学时(应注明学时分配情况)、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等。

2、教学目的(目标):简要注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理解、了解的内容,备课中考虑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3、重点和难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4、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师授课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课)、案例法等等。既可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5、教学手段:指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包括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等。

6、教学过程组织:是教案的总体设计,要对课堂每一环节进行设计,制定出具体方案,应包含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作业的布置及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等。

7、教学内容:是教案的主体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展开的具体详细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学大纲的分解、细化、组织和发挥,是教师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

四、教案的编写要求

1、教案作为教学实施的文件,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等做出具体的设计。

2、教案的编制可以按照一个章节撰写,也可以按一次授课学时撰写,也可以按照一个教学内容(知识单元)撰写,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相应的撰写方式。

3、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案,以确保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4、教案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教师应注意教案的积累和保存,以便在教学检查、教师业务考核时向有关部门提供。

5、针对不同的专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案要有所区别。同一授课内容,如专业不同,则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同一授课内容而授课层次不同,应在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有适当差别。

6、教师撰写教案时,字迹要端正,措辞要准确,用语要规范,图表要清晰,同时应在教案右侧留出适当空白,以便于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7、教案不是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翻版,也不是教材、参考书的翻版,也不等同于多媒体课件。不得将教案写成教学大纲或授课计划或教材。

8、教案的一般编写格式:

1.教案的编写一律采用WORD2000以上版本,格式A4竖面板式编排。页边距:上2.5,下2.0,左3.0,右2.0。

2.教案封面采用统一格式,见模板。

3.课程名称用三号黑体、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格式段落采用1.5倍行距。表格内字用小四号仿宋体。

五、教案的管理

1、教案应作为教学文件加以管理和归档。教案书写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是纸质形式或电子文档形式,都要以书面形式体现在教学档案中。

2、教案应在每学期结束后,下学期开学前交相关教学单位归入教学档案,各教学单位应当妥善保存各课程教师教案,制定出教案等教学档案的交接、借阅、归还等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3、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至少应写出前四周的教案,对于开新课的教师,开课前应初步完成全部教案,开学初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4、35年岁以下的教师,或任教时间不足5年的教师,其教案应当由本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编写,并经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

5、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时都应有书面教案,电子版的教案,应当打印出来使用,必须及时更新并随堂备查。

6、若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重大变更时,教案应及时修订和打印,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实施。

第五篇:教案编写规范

XXX学院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所有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一、教案的内涵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大纲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是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了实现一定阶段预期的课程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也就是教师为每一知识点的教学实施而制定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实施方案。

编写教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案构成要素制定详细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步骤,并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必要说明。

编写教案要处理好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策略),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评价)的关系。

编写教案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实践课还应钻研实验或实训指导书),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各章节(或各实践单元、项目或课题等)的具体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以及形成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对课程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第三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二、教案的基本要素

1、教学课时。以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一般2学时)编制一个教案。

2、授课课题。授课课题指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的章、节题目。

3、授课形式。即授课方式,是根据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形式(理论、实验、上机、技能研习、实训、讨论、实习等)。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之后所预期的学习变化,教案中要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目标”,前者是概括的,后者应体现具体性和实现目标的层次性。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个单元或课题的重点即教学目标。作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不管难易都要求学生掌握;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中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地方。在不影响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教学难点可以对学生不作要求。

6、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根据教学目标所反映的知识类型进行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板书设计等的总称,教学方法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7、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是指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分析,确定课程教学或知识信息的总和。单元教学内容要设置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过程具体详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8、作业、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讨论、辅导答疑是指为掌握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辅助性的工作,工作安排要合理、数量要适当。

9、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是提供给学生课后扩大知识面的资料。

10、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艺术、理(工)科的实验课,其教案设计中宜明确教学环节设计与时间分配。

三、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教师上课前必须写出所授课程的教案,不能无教案或借他人教案进行授课;授课教案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教学要求变化、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师以往教学的课后小结、批注等进行补充、修改或重写,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不得使用未经任何补充、修改的陈旧教案进行授课。

2、教师编写教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广泛收集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最新发展成果与动态信息,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章节要求,熟悉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来编写。

3、实践教学的教案与理论教学的教案分开编写;对于公共课,难课、新课,提倡由教研室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共课教案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进度,重点难点内容,教学内容及过程等)应相同。

4、编写教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水平,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编写教案要处理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方法),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评价)的关系。

5、编写教案必须以课程标准的学时分配为基础,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应与《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一致。

6、由于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的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授课教案可有自己的特色,但应包含教案的基本要素。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本单位课程特点提出具体要求,也可参考教务处制定的参考教案样式(见附件)编写。一门课程的教案应前后统一格式。

7、教师每讲授一次课之后应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做到教案常备常新。妥善保存各阶段的教案,并配合好学院的教学检查和归档等工作。

下载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会议纪要编写技巧和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告编写规范

    项目报告撰写规范 1页边距设置 项目报告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页眉 页眉从摘......

    年鉴编写规范

    年鉴编写规范 一、选题。 坚持“重事业、轻部门”、“重事件、轻个人”、“重实践活动、轻礼仪活动”的原则,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重点记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突出办学特......

    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设计、编写的授课实施方案,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之一,教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关......

    教案编写规范

    授课教案编写规范 授课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的内涵 教案是指教师为组织教学而编制的教学实施方案。编写教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基......

    教材编写规范

    教材编写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教材的内容要突出学科特色、体现科技成就、反映研究成果,力求具有“新、特、深、精”的特点。同时要涵盖本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

    企业会议纪要

    会 议 纪 要 晋楼矿纪﹝2014﹞1号 广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 会议时间:2016年9月8日09:00-10:30 会议地点:集团公司六层总经理办公室 主 持 人:参会人员:XXX、XXX、XXX、XXX、X......

    企业会议纪要

    公司二OO九年二月份工作例会2月9日下午,公司召开中层干部工作例会,企业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由公司总经理XXX主持,公司领导XXX、XXX、XX、XXX、XXX及办公室、财务部、合同部、城......

    企业会议纪要

    企业会议纪要 企业会议纪要时 间:xxxx年xx月xx日上午xx时xx分 地 点:指挥部会议室 主持人:xxx 参会人:领导班子、工程部、招标预算部、销售部、党政办公室、环境安全部,等部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