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外国人是否能在中国申请专利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外国人是否能在中国申请专利
外国人是否能在中国申请专利?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外国人是否能在中国申请专利
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享有与中国公民和企业组织同等的权利。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1、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办理。这里讲的协议,主要是指我国同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协议。如果该协议规定,互相允许对方的自然人和企业、组织在本国申请专利,那么应按照此规定办理。
2、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我国已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这两个条约都规定了各成员国应允许互相申请和获得专利,并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因此,对上述两个公约的缔约国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我国申请专利,我国应给予其国民待遇。
3、依照互惠原则办理。互惠原则又称对等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一国允许我国的公民或者企业、组织在该国申请和获得专利,那么,我国也允许该国公民或者企业、组织在我国申请和获得专利
第二篇: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80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特别是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1938年,毛泽东在接受一名德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斯诺的评价和感激:“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书中说:“当时几十万美国人,包括我自己,读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初步印象,同时对他们的目标和救国抱负,对他们的艰辛和牺牲精神,也有所了解。”在中国,斯诺被视为中美沟通的桥梁;在美国,他的作品成为美国政府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斯诺意识到了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他从现实出发,试图缩小不同观念与看法间的差距。他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通过解读中国政治形势,斯诺用更准确、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来描述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使他能够较为准确地预见到其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斯诺的经验,对今天和平发展的中国进行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仍然有很多借鉴意义。
未来5年,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的100项重大工程中,最后一个项目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这个队伍中应该有更多理解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是人文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在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中,相互的理解与友谊不但是由“中国如何看待和对待世界”所决定,也是由“世界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来决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看法都不相同,彼此间要用平等和包容的精神谋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1993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以来,通过斯诺纪念活动来广交国际朋友,让更多的外国人来讲中国故事。两年一度的斯诺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和中国轮流举行,斯诺和中国的故事影响着更多美国友人的加入,研讨活动已经从纪念斯诺先生拓展到教育、医疗、企业合作等各个领域。比如以“人文交流:创新友谊和谐”为主题的第15届斯诺研讨会就包括中美高等教育的合作与战略机遇、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国际合作、水污染治理与绿色经济、中医的价值与成果导向研究等4个分论坛,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与斯诺家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宣布筹建“姐妹城市”,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启动在华埃德加?斯诺医生实习计划及实施美国和中国的音乐交流计划等。
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也要请进来、送出去。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选修课“名记者专题”中邀请了克鲁克、马海德、阳早寒春夫妇等十几位国际友人的二代或三代后人举办系列讲座,向学生们介绍建国前后这些著名国际友人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这门课受到青年学生们的欢迎。海伦?斯诺的家乡是美国犹他州雪松市(Cedar City),在200g年举办的建市158周年活动上,雪松市市长Gerald Sherratt主持了海伦?斯诺铜像揭幕仪式,他认为海伦?斯诺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当时我在雪松市的南犹他大学连续问了几个大学生,他们都不知道海伦?斯诺是谁。2013年,我再次访问这座城市,来到海伦?斯诺铜像所在的市中心广场时,一位美国青年主动过来给我讲海伦?斯诺二战期间在中国的故事。
青年人讲好中国故事
青年是思想解放的先锋,青年人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人员往来,尤其要推动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多年来,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与国外的大学和机构共同举办了让大学生和中学生参与的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努力使青年人成为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主体,通过融入不同的文化,通过了解彼此的故事,通过跨越常常隔阂我们的成见和误解,增进沟通,成为深化国际关系的活力。通过高校之间的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友谊,为中外青年学生人文交流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活动、青年论坛、论文比赛开展自由交流和对话,增进沟通。青年成为中外交流大舞台上的积极因素,为促进中外交流、深化国际关系增加活力。
在中美人文交流中,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要是通过斯诺的影响力来拓展中美青年之间的交往。以翻译海伦?斯诺的作品为内容的“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活动已经举办了6届,吸引了数千名大学生参与,中美两国获奖学生将分别赴美国和中国的相关高校交换学习一个学期。2014年,来自海伦?斯诺家乡的南犹他交响乐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联合奉献了一场蕴含中西方音乐特色的精彩演出,其中《汉调――行云流水》由北大中乐学社民族管弦乐团与美国南犹他大学打击乐团共同演绎。由中美双方联合编导、作曲、演出的《海伦之梦》大型现代舞剧也在中美两国巡演。
在中英人文交流中,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由李约瑟1965年创办的英中理解协会拓展中英青年之间的交往。李约瑟在抗战期间受命执行援华任务,行程5000里,给困难中的中国科学界以实际、真诚的帮助,向中国大学及图书馆赠送科学书籍7000余册,资助60余名学生赴英国留学,并编写了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灿烂文明,并提出近代科学为何在西方诞生而未在中国发生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中理解协会成立的目标是让更多的英国人能够更理解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政治制度的中国,2015年,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与英中理解协会在李约瑟的母校奥多中学举办了第一届论文大赛,安娜贝尔?巴克荣获第一届论文奖(论文题目:《李约瑟对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启示》),2016年她被牛津大学录取,专业方向是中国历史。今年,乔治?何克的母校圣乔治中学也将参加第二届论文比赛,更多的英国青年学生将通过论文比赛来讲中国的故事。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英国白金汉宫讲了何克的故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友,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谱写了中英友好的历史佳话。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位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进一步促进中英人文交流,2016年9月,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与英中理解协会携手北京出版集团在伦敦举办“品读北京”英国书展,将举行何克的著I SEE A NEW CHINA的中英文版本首发式,并将同时举行二战期间英国援华总队的负责人Arthur Clegg的《支援中国(1937-1949)――回忆一次被遗忘了的英国人民援华运动》,现任英中理解协会主席Zoe Reed父亲(抗战期间李约瑟从双石铺培黎学校带到英国读书的中国青年)的回忆录,以及李约瑟传记中文版的首发式,具体生动地体现中英两国人民在相互支持、休戚与共中谱写的中英友好历史佳话。北京出版集团展示的500多本中国经典图书将赠给伦敦新办的中英双语学校,让更多的英国孩子来品读北京,了解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要体现共同发展的思想
中外人文交的源泉来自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体现共同发展的思想,这是沟通中外的密钥。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潮流,“共赢”的指向就是共同发展。在实现共同发展这一愿景中应承担的义务,“计利当计天下利”“对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都肩负重要责任”“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发展体现了文明的平等与融合,讲好中国故事,要认同文明多样性,主张文明平等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间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让更多外国友人来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去展现今天的中国发展,无疑将改善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有助于中国在世界上获得更多倾听者、更多以心相交的朋友,从而提升中国软实力。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寻梦中国――中美人文交流访谈录》,用20个美国人的故事讲述在中国也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本书以中英文双语出版,采访对象中第一部分为目前仍然生活在中国的著名国际友人的家庭,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再现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二部分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教育、科技界的新一代国际友人,展现他们在中国实现和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仓Ⅱ新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第三部分为近年来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很多国际友人讲中国故事的感人话语。寒春说:“我们在中国待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而来中国的,是为信仰而来。”潘威廉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在中国可以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雷蒙说:“感觉在中国工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约翰?桑顿说:“在过去的10年里,我花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中国上。如果我能够对双方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将构成一个理想的事业。”马克?力文说:“不要认为中国梦只是中国人的事。我有一颗中国心,当然也有中国梦。”
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80年前斯诺做到了,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做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让更多友好的目光投向中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用各色眼睛看着这个红色的国家,我们无法回避。人文交流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这样文明间就能够和谐共处,相互促进。(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教授)
第三篇:西方节日为什么能在中国流行?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洋节”越来越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越过越淡。2010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农历新年和西方情人节刚好是同一天,许多人讨论究竟该过哪一个,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西方外来节日,更喜欢与自己的另一半度过甜蜜幸福的情人节。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缺乏吸引力? 陕西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认为,“因为它有些沉重,又富含教化意味”“传统节庆积淀深厚,但主题多源于‘祭祖’劝行孝善,而且仪式感很重。为何圣诞节、情人节能在中国‘反客为主?因为我们罕见‘狂欢式’‘享受式’的节日。”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积淀了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大量历史民俗”中国日益开放,工业化逐步实现,我国传统节日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取当代价值”与“
普 及 传
统 内
涵”是
否 矛盾?傅功振认为不必担心,“普及传统文化内涵永远是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寓教于乐。
我国的节日虽然不少,但专供抒发某一特定人群情感的节日却较少。我们在春节吃饺子,在元宵节吃汤圆,在端午节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连清明节我们都要吃素,似乎每个节日都要与吃联系在一起,由于过节和吃喝结下的这种不解之缘一定程度上也削弱和淡化了一个节日的其他内容功能。洋节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主打菜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中国传统节日相对于洋节则越来越冷清。特别是大城市的一些年轻人一提到过圣诞就眉飞色舞,而传统的农历春节却越来越觉得“老一套、单调、冷静、越过越没意思„„”。圣诞节这种咄咄逼人的局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
1、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对闲暇的追求也就越强,假期和节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强势经济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也被更为广泛的带入并产生深远影响。
圣诞节在中国日渐盛行,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这样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圣诞节这么风靡,西方的经济、文化的相对强势起了微妙的作用。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圣诞节形成了特殊定位
春节是中国人习惯了的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居民只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
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圣诞节大军。正如现在的国庆黄金周,民众本来不一定非要出去旅游,但当大环境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行为的条件,当媒体和商家又做好这样一个“美丽的”陷阱后,民众就不得不往里面跳了。当然,让更多的人跳这种陷阱并无坏处,这也是一种节假日经济。
二、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征
圣诞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有其特定的适用主体和时空条件。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存在以下特征:
1、圣诞节消费的主体是青年人
调查发现,70%过圣诞节的人为38岁以下的青年人,而他们中的45%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学生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圣诞节的主要买单者。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比如网络、商务、教育等等,容易接触到外来的新事物,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被职业带进了平安夜,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领阶层。
2、发达开放城市是圣诞节消费的集中区域
一个城市是否过圣诞节,怎么过圣诞节,这与城市的文化构成、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紧密相关。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发达开放的城市,圣诞节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都知道的洋节日,但是西北一些内地城市平安夜的热闹空气十分稀薄,尤其是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小型城市,圣诞节形同虚设。再到城镇、农村,圣诞节更没有踪迹了。
3、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
因为没有假期,所以庆祝活动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忙碌了一天的学生、白领,这些活跃在时尚前沿的人群,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把。因为圣诞节也是“第二个情人节”,所以高校里的学子们最为热衷于此,尤其是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同样因为没有假期,圣诞节完全没有阖家团聚的意义,圣诞节也就止于圣诞夜。
4、圣诞节娱乐消费强调其特有的情调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喜欢圣诞的年轻人的理由是“因为浪漫”、“是一个快乐的借口”等等,其实他们喜欢的是的圣诞节特有的一种情调。年轻人向往的是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
5、圣诞节礼物不可或缺
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很有人情味,对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因此圣诞节礼物被青年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圣诞贺卡,电子贺卡正在对传统贺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措施 面对文化全球化挑战,应加强对青年人过传统节日的引导可以说,某些洋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青年人的情趣,满足了宣泄某种感情的需要,对加强青年人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起着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大量民族节日从生活中消失而代之以“洋节”,必然会导致青年接受民族文化上存在着褪色、扭曲和蜕变。青年人过洋节这一现象,对它完全否定是不正确的,也是办不到的。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引导:
3.1拓宽社会传播渠道,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
我们要充分重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引导。不要再对青年人过洋节大做文章、推波助澜。同时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抵制不良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市场的冲击,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有序、活泼向上的,有利于实现自我的宽松环境。
3.2对民族节日的建设,引导青年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加强民族节日的建设,既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介绍,适时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和内容、蕴含的深意等,又要从宏观上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使传统节日变成“法定节假日”,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有时间过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偏少。元宵节和重阳节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不一定要将其设为法定节假日,但通过强调并适当注入新的内涵,可以达到家庭和睦、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同时要依据时代要求完善传统节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3引导,克服青年人过洋节的盲目性。
西方许多国家把某个宗教作为国教,这样西方人过他们自己的宗教节日是有法定休息日的,而我们拿着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等津津乐道,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过节假日。即使是圣诞节,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和我们没有关系,中国的圣人不是一个洋人,他的诞生,即使是真的有其人也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关联。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不见得是接受西方的信仰,更不意味着接受西方的宗教节日。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娱乐观,对一些含有不利于青年人身心健康、有损民族尊严因素的洋节,有关部门要采取引导、限制,甚至制止。
为 传 承 传 统 节 日,国 家 将 春 节、清 明、端 午和 中 秋 定 为 法 定 节 假日。足 可 以看出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扎下根”来?
就像你去买了一件商品一样,你之所以要买那件东西,是因为,一、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费劲唇舌就是为了获得利润,他必须要把这件东西卖给你。
二、你也很需要这件东西来满足某种需求。
三、这件商品确实有它的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扎下根”来,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国际局势来看,1914年—1918年,帝国主义阵营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的战火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人们重新审视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1917年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艰难的时刻,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属于下层人民的政权。但是当时从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清一色的资本主义的天下,新生的人民政权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扩大影响和范围,寻求更多的同盟和支持者,这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二、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自古就不乏忧国忧民之仁人志士,他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振兴中华。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天平天国运动到后来的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大体看来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所谓“师
夷长技以制夷”。二是制度,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三是思想,从迷信资本主义倒向马克思主义。这一路的探索,一路的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光有洋枪大炮也救不了中国,而一个导火线就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了无尽的彷徨和苦闷中。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了,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那就是经济文化同样落后的中国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的政权,于是马克思主义或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从制度本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其优越性,即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同时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丑恶,这对当时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个极大地鼓舞,中国的大地上也继续一场革命。马克思主义也是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它强调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并且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这正符合了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国情。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第五篇:外国人申请中国签证邀请函
商务签证邀请函/Invitation Letter for Business Visa
To Chinese Embassy / Consulate,I hereby invite the following individual to visit China, whose information is listed below:
被邀请人信息 — Information of the invited party 姓名
Name(as appeared on passpor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
Gender
男 Male 女 Female
出生日期
Date of Bir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护照号码 Passport Numb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访问目的(探亲、访友、旅游等)
Purpose of visiting China(Visiting relatives, friends, tourist, etc)________________
访问城市
Cities to vis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抵华日期
Date of arrival in 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将承担往返中国及在中国的费用?
Who will pay for travel & living expen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邀请人姓名或单位
Name of invi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被邀请人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iter and the invit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邀请人联系电话
Inviter's Chinese phone numb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邀请人地址
Inviter's address in 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邀请人签名
Signature of inviter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