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县2018年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说明
全县2018年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说明
全县2018年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送审稿),由6个高质量发展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部分组成。整个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六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遵循对标省市、突出重点、简明实用和进位争先的原则,全部依据和包含了35项39个省对县(市、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33项62个市对县(市、区)考核的共性指标和15个市对我县考核的个性指标,以及选取了40个年初县下达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以及8项县重点工作而编制的。共性指标共有6大类18项103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6项40个指标,改革开放类4项11个指标,城乡建设类3项14个指标,文化建设类2项8个指标,生态环境类2项14个指标,人民生活类1项16个指标。个性指标采取点报与自报相结合的办法,除市对我县考核的个性指标全部分别纳入相关镇(区、街道)、园区和部门外,另外增加了各个镇(区、街道)、园区自报的内容部分。为便于对镇(区、街道)、园区和部门考核,具体分为三类:一是镇(区、街道)考核指标体系(见表一)。共性指标主要由6类13项58个指标组成,个性指标另外设置(见表四);二是园区考核指标体系(见表二)。共性指标除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外,主要由5类11项35个指标组成,个性指标另外设置(见表四);三是部门考核指标体系(见表三)。主要由6类18项103个指标组成,包括市对我县考核的15个个性指标。
第二篇: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心得体会发言
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心得体会发言
完善“考题”,制定精准考核方法,避免“一锤子买卖”。政绩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需要不断完善方式方法,让政绩考核精细化、精确化、精准化。应强化分级分类考核,突出发展主题主线和工作特性,健全可量化、能定责、可追责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规范,有效识别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工作成效,勾勒出领导干部的“立体像”。
注重系统考核,既看现实成效又看长远发展,既看政府债务、生态环境等约束性指标,也看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具体工作,坚持“大小”结合、“粗细”融合,描清政绩的“神经机理”。完善日常考核,加强“过程管理”,掌握干部的“新变化”“活情况”,推动平时表现与年终成绩贯通衔接,实现政绩考核的“润物细无声”。
聚焦“考点”,优化考核内容指标,防止“左右一个样”。考核指标是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依据。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必须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发展要求,设置引领性、关键性指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衔接,用具有侧重性和差异性的评价指标激励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
实干出实绩,政绩考核要树立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以实绩论干部,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考出政绩“真斤两”、干部“硬能耐”,充分发挥考核传导压力、释放活力的作用。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要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注重民生保障情况的考核,把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干部的“正衣镜”、政绩的“度量衡”,让虚假浮夸、投机钻营的政绩无处藏身。
用实“考分”,充分运用考核结果,谨防“考用两张皮”。政绩考核,“考”是基础,“用”是关键。应全面辩证把握考核结果,看整体和重点,观进步与不足,通过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工作发展新变化、基层群众新需求、领导干部新动态,为进一步发展赋能助力。加强结果反馈,对照工作目标要求,肯定实绩成效、指出短板不足,做到“结果必反馈、反馈必及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
深化考用互通、考用结合,丰富激励鞭策手段,落实奖励激励举措,把政绩考核与提拔任用、评先评优、休假疗养、教育培训等“有机”结合,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贯穿政绩考核全过程,以考核赏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充分发挥政绩考核“助推器”作用。
第三篇: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会发言
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会发言
把准方向。政绩考核指挥棒朝哪儿指,决定了干部工作的方向,影响着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思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自觉把思想意识转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上来,自觉在工作和重大决策中注重高质量发展。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
调整指标。在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之下,要及时调整干部政绩考核中的量化指标。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要对应新发展理念,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
突出实效。考核干部政绩本身不是目的,充分运用考评结果,才能激发广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需要各方组织协调,需要导出组合拳。
组织部门要强化自己的主责主业意识,做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工作衔接,力求简便高效,力戒形*主义。作为本单位本部门,要强化日常管理,在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去考核和考察领导干部的政绩。
第四篇:高校统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高校统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党委
重视
情况
(25分)
党委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老墨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校、院系两级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党校教学内容。
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法规,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深交广交党外朋友。
党委每年至少2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校统战工作。党委中心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
建立有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并按照要求认真开展联谊交友活动。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在各自分管工作领域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
学校党委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工作要求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各项统战工作制度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组织
保障
情况
(15分)
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或负责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院系、单位分别落实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宣传工作合力。
本科院系应单独设置统战部;专科院系统战部门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必须保持统战部相对独立,落实专职统战干部。
院系党组织书记统战工作得力,设立统战委员。
对学校院系党委领导班子的考核,须有统战部门参加并提出考核意见。
条件
保障
情况
(10分)
学校财务预算中设立足额专项统战工作经费,与统战工作任务量等因素相挂钩并逐年增长。
有专门经费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统战团体开展工作。
统战工作部门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备有存储统战工作资料、信息的专用电脑。
有接待统战对象的场所,有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活动场地。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统战
部门
自身
建设
(10分)
统战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之上,按照统一格式和标准,建立有完整的统战成员信息资料册。
在学校校园网内建立统战工作网页,做到内容丰富、及时更新,面向师生进行统战理论政策、统战活动宣传。统战活动、会议等在学校各类媒体有宣传
积极、主动地向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上报工作做法、经验,在有关通讯、简报、信息上每年至少发表2篇。
统战工作(40分)
支持、指导、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解决实际问题。
在召开党代会、教代会等重大活动时,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坚持民主通报座谈制度,及时向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等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及时通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在研究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决定、涉及面广泛的重要举措、召开重大会议、举办重要活动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书面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积极采纳、及时反馈
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测评得分
统战工作
(40分)
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方面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参加统战系统的重要会议、活动和学习培训。对于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统战工作范围内的重点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必要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应给予时间保障和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并作为业绩考评、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
紧紧围绕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制度。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会议、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推荐、考核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和讨论,帮助统战对象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适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统战团体负责人等外出参观考察,开拓视野,交流经验。
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奖励措施,坚持抓好学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不断提高统战理论研究水平。在省及省以上刊物发表统战理论研究或宣传文章每年不少于1篇。
积极推荐、重点培养党外重点人才,注意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外人士担任学校各级行政、学术、咨询等机构的领导职务,合理配置高校政治资源。学校中层干部中党外干部占10%左右。
加分项目20
凡在全省高校统战活动中如凝心聚力建设、区域交流、挑战案例、同心书画、理论研究、民族宗教知识竞赛等方面成绩优异,按成绩排序给予相应奖励分值。
第五篇:关于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
关于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
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
关键词:税收考核;专业化管理;考核指标
论文摘要:面对“收入中心说”给税收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征管质量考核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纳税中报方式陈旧,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则无法在税务管理中得以体现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专业化环节管理,是税收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要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符合“WTO”运行规则,具有特色的、严密、规范、高效的税收管理体系,就必须要淡化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管理,强化税收管理质量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税。本文将就如何改进我国税收管理工作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完善税收收入任务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机制
“WTO”运行规则,要求税收注重体现一种“公平”与“中性”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淡化税收收人指标考核,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在确保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时,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运用弹性系数法和税收负担率法,来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2.改变现行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实现税收计划数量考核逐步向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转变,把是否依法治税作为一项主要的考核内容。
3.避免税收任务下达时的层层加码,国家在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时,应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应将其指标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参考性的指导性指标,尽量避免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造成更多的负效应。
二、健全税收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面质量考核
顺应依法治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现阶段必须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范围,应制定属于税务机关职权范围内,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考核指标,如:增设“征管档案管理合格率”“执法程序规范率”“执法准确率”,变“税务登记率”为“税务登记准确率”和“未登记处罚率”,改“申报率”考核为“申报准确率”及“未申报处罚率”考核。
2.简化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口径,规范指标台帐。要对各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以体现一致与公平,同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设计统一的标准化考核指标明细台帐,便于考核时的人为操作,提高考核刚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记台帐,季度生成指标,上级检查的办法。
3.提高各类数据采集与考核指标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考核办法,公平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质量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征管方式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税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税收流失严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管理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探索推行各级征收单位征管数据库的集中,在市(地)范围内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征管数据库,为税务机关异地征收、纳税人异地申报纳税创造条件,从而便于获取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水准和质量。同时,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应加快办税和管税手段、方式的改革进程。即与纳税人、机构进行了三方机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中继线,在有条件的中推行了网上办税并对规模较小、不具备网上办税的企业甚至个体纳税人中推行Ic卡申报、软盘申报和电话语音办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使企业和个体户只要上网、通过磁卡或拨打办税电话便完成申报、缴税、政策咨询、涉税举报等项事宜,开展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办税极大方便,不仅可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而且使申报审核、税款征收、受理咨询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集中征收,极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
四、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建立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务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
科学的征管机制能否正常运行。先进的征管手段能否有效利用,关键要看是否有完善的征管制度作保证。随着税收征管的,征管手段、方式、方法的变化,应按照总局“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总体要求,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运行高效、协调配合的组织体系,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环节化管理,将整个税收管理工作划分为监控管理和税务稽查两大系列,将监控管理工作划分为采集服务、纳税评估和税收监控三个环节,按环节设置岗位,实行有效的环节化管理,即采集服务环节主要办理登记、发票、征收及政策宣传、咨询等项办税服务工作,并为其他环节的征管工作采集各项税源、管理、征收信息,提供基础资料依据;评估分析环节主要负责结合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对采集服务环节提供的各项涉税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进而确定出重点监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