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咨询解答
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 落户新政咨询解答 7.03
一、社保相关问题:
1、你好,我已在武汉缴纳社保多年,但现在处于离职状态,请问如何提交劳动合同及社保证明?之前欠费社保中断,去年7月份开始缴纳到今年7月份,满一年,之前欠费了,这种可以入户吗?
回复:至今在现单位连续缴纳社保满一年,并且社保五险齐全。
2、办理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需要营业执照原件吗?或者是要复印件盖公章吗?
回复:需原件和复印件。
3、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如何打印? 回复:到各区社会保险管理处登记科查询打印。请与市人社局联系
4、灵活就业人员社保 请政府部门不要一竿子打死。我是一名本科生,企业不缴纳五险一金,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这样的违法行为应该由职能部门去管理,而不是让我们弱势的大学生来买单,这样不公平。再说,个人缴纳保险的人不一定都是在企业上班,有合伙创业者,自由从业者,我相信这部分人会给武汉的经济做出贡献,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听到我们的呼声。
回复:目前按政策执行。
5、有人说武汉很多公司不交社保,因此要求流动窗口的也能入户,这不等于鼓励公司违法?守法的公司看这样不交社保省钱也没有坏处,也学样,劣币驱逐良币,逆向淘汰。只有强制要求五险才能入户,求职者才会抛弃这种非法公司,体现正向淘汰。
回复:细则规定五险齐全由单位缴纳。
6、个人就业的需要“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查询单”,那个“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应该是创业的才需要吧?排队大半个小时,社保中心的说单位社保个人不能查询。
回复:与人社局联系027-85772822,需“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
7、社保已交三年,前两年半在武汉交的,后半年在深圳交,最近刚把在深圳交的社保转回武汉且以在武汉正常缴纳不知是否满足1年社保条件。
回复:至今在汉缴纳1年以上。
8、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及负责人签名和联系方式、在汉连续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证明 在单位集体户落户的,提供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这些是否都是有统一格式呢,待会自己写一通又说不符合格式。如果没有统一格式,有什么必须要具备的内容呢?对你们这个写材料的人的水平不敢恭维啊,这是让跑几次的节奏。
回复:中心城区各区社保部管理处登记科打印的是统一2 格式。远城区不统一。
9、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到哪里去开?社保局就打印一个社保缴费明细,盖个章。
回复:
1、各区社保部管理处登记科打印。
2、向人社局联系027-85772822。
10、我想请问,我缴纳的不是武汉市社保,而是湖北省直社保,符合要求吗?另外,除湖北省直社保外,我在武汉已缴纳个人所得税超过一年,这个是否可以等同缴纳了武汉市社保?谢谢!
回复:可是是省直社保,但是要满足五险。五险是必要条件。
二、就业单位相关问题:
11、事业单位可以让单位开个证明或介绍信吗? 回复:不行。
12、事业单位没有营业执照 怎么办? 回复:创业需要法人营业执照。
13、请问各位领导人才派遣的形式在高校工作,劳动合同是和人才市场签的,社保也是由人才市场代缴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办理?谢谢
回复:如果派遣的单位是本市的,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
14、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也没有固定格式?证明需要提供哪些信息?
回复:
1、证明是本单位职工;
2、证明工作年限及缴纳社保年限;
3、在单位集体户落户的,需单位同意落户意见。
15、出台这么宽松的政策就是为了引进人才,为什么要把流动窗口的本科生卡在门外!!不符合出台此政策的初衷。强烈建议开放流动窗口
回复:政策目前规定需要单位。
16、必须开公司法人,有雇员,有银行对公账户,有税务社保账户才算。不然开个热干面的摊子也算创业了,对武汉有什么贡献呢?武汉为什么要收留?
回复:自主创业需本人为法人代表,不包括个体户。
17、在汉就业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及负责人签名和联系方式------这个劳动合同有,而且刚续签5年,但是这个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是什么意思?随便让人事部开一个条子签字证明我是公司的人?
回复:打印或手写证明但需原件盖章即可。
三、居住证相关问题:
18、在武汉办居住证至少要两个月,用居住证领取凭证是否可以?领取凭证上面有个人信息和社区警务室的盖章。
回复:可以在居住地社区流管站登记后开具流动人口登记证明凭证明办理。
19、请问:本人户口在新洲如果要迁到中心城区,一定要办理居住证或流动人口证明吗?
回复:新城区户口无需办理居住证和流动人口证明。
20、租房子的必须找房东吗?还是找亲友落户也可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房东啊
回复:可以是亲友。需房产两证。
21、大家都有居住证么?我查了一下,需要有生育证明才能办。办生育证明要回原籍,回去还要请假,而且不一定能办下来,反正就是到处开证明。想想都头疼啊!之前看新闻觉得材料都有,应该好办,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能开的证明基本上都要求开,难道在武汉工作了几年的人会不住在武汉么?这个手续应该要简化啊!
回复:在居住地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站开具流动人口登记证明。
四、落户户口问题:
22、我女朋友家户口是武汉本地的,我想通过亲友落户落在我女朋友家,结果我昨天去政务中心询问的时候,被告知必须要有我和我女朋友的结婚证才可以办理。这都是什么奇葩的规定啊,难道我女朋友家不算是亲友?
回复:如果满足政策可以无结婚证,女友算亲友。
23、武汉跨区落户亲戚的到底行不行?
回复:符合政策准入条件,就业创业单位在中心城区内可以在中心城区内在居住地跨区落户。24、2014年应届硕士,户口在外省,现已在武汉就业,若想户口迁入武汉,请问现在是否可以办理?如果可以,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回复:按现行2年内毕业生就业落户政策办理。不属于本政策范围。
25、对于配偶是中心城区户口户主的情况应该简化一下手续吧,比如不需要房屋权属证明、居住证什么的。
回复:本细则所有房屋必须两证。如果符合夫妻投靠按夫妻投靠办理。
26、我老家属东湖高新农村地区,之前因为上学及工作原因户口转外省,现已回汉(江岸)工作4年,社保及其他条件均符合,我想问一下,我能否把户口转入东湖高新区,挂靠父母名下或单独立户
回复:符合政策即可,父母需房产两证。
27、建议对找不到合适的房东的,武汉没有亲戚的,单位没有集体户口的往届反流同学提供一个公共的落户地点,大家都曾经是大学生,很多甚至都在武汉读的大学,因为各种原因把户口迁出了武汉,回来要回来就如此之难,现在好不容易符合了新出的政策,终究因为没有合适的落户地点而放弃落户武汉,这不是武汉的损失吗?应届生能托管,为什么新政不考虑下托管人才中心等等
回复:目前按政策执行。
28、房东的难题也不说了,对于投靠亲戚的,工作地跟亲戚户口所在地能不能不要求一致,本来政策都允许新城的户口落户到主城,同理为什么不允许主城的工作地落户在新城区呢,或在武汉工作,不管远程主城,能找到亲戚投靠就行,我觉得细则第十条实在有冲突之嫌疑。
回复:符合政策居住地在新城区可以将户籍落在新城区。但一旦在新城区落户再回中心城区需条件。
五、学历及政策适用范围问题:
29、高等教育自考学历得到国家和二十多个外国的承认,难道就得不到武汉政府的承认,武汉政府大过国务院,难道武汉要独立了?要成为武汉国??自考生们,大家多打问政电话,多打市长热线12345 回复:自考目前不在政策范围之内。
30、就业时间以武汉的社保为准,没有缴纳社保的就业都是不认可的工龄。公务员没有社保的,以入编制时间为准。
回复:公务员不在本政策范围之内。
31、这个本科学历,是指有毕业证就行了,还是说除了毕业证,另外需要学位证?从细则出台,感觉制定者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不太了解一样的,细则很多地方理解起来含义丰富,也有矛盾之处,而且流程绝对谈不上简而明了。很多证明资料从未听说过,也不知去哪里办理,是考虑到了我们都会百度吗?看完了,心里没太多喜悦,感觉有些沉重茫然
回复: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要求学位证。各区政务中心公安户政窗口或分局户政窗口。
32、新的细则出台是好事,不过刚出的政策请多考虑下我们这些潜在的申请者,很多都是湖北出来的大学生,在外多年没有归属感,终于漂泊回家,想好好武汉发展,但是武汉的落户政策几乎把往届生拒之门外,能反流回武汉的大学生,多年的经验积累自然不是应届生现在可比的,但是优惠的政策都倾向应届生,实在不算明智之为,希望政府能多考虑下回乡反流的往届大学生
回复:本政策就是针对毕业2年以上往届高校毕业生。
33、有毕业证、学位证,还需要教育部认证报告吗? 不是都联网了吗。查编号就可以查出来啊,干嘛还要搞个认证报告啊。
回复:认证报告或者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只需其一。后者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打印。
34、细则里面没有说要学位证呀,怎么这么多要求? 回复:普通高校毕业生只需学历证明,不需要学位证明。留学回国人员提供教育部认证的学历或者学位证明。
35、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这些学信网查一下编号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为什么非要折腾申请人工作日请假去办理这些证明报告?是为了省事,但是你怎么防止这些证明报告不能伪造?
回复:两者其一即可,后者可以在“学信网”网上打印。
六、房产证问题:
36、买的房子还没有办理房产证,只有购房合同,是否可行?
回复:本政策必须房屋两证。
37、没必要规定死必须要2证,有武汉统一的商品房购房合同及购房发票应该都可以吧,还建房合同应该和商品房合同不一样吧。
回复:房屋必须两证。
七、年龄和时限问题: 38、35周岁以内包括35岁吧,1年以上租房合同包括1年吧
回复:
1、包括35周岁;
2、含1年。
39、请问“就业时间”如何填写? 我是2008年6月毕业的,2008年7月在外地工作,2009年5月回武汉工作,2014年4月到现单位工作,请问就业时间填哪个?
回复:填写现在本市就业企业工作起止时间。
40、请问“就业时间”如何填写? 我是2008年6月毕业的,2008年7月在外地工作,2009年5月回武汉工作,2014年4月到现单位工作,请问就业时间填哪个?
回复:至今在汉本单位就业起始时间。
第二篇:关于办理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的实施细则
《关于办理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的实施细
则》公布(附:申请表)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7-0
1点击数:31911次
第一条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放宽在我市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的通知》(武政办【2014】98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毕业超过2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留学回国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在我市落户:
(一)本科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内、研究生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内。
(二)在汉有合法固定住所。
(三)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或者自主创业且本人为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在本市落户”是指:
(一)户籍不在本市的毕业生,可申请在本市落户。
(二)户籍在本市新城区的毕业生,可申请在主城区落户。
(三)毕业生户口托管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的,可申请将户口迁移至居民户或就业单位集体户。
第四条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包括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电视大学、函授大学、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指
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留学回国人员。
第五条 落户毕业生的年龄,以公安机关正式受理当天的身份证年龄为准。
第六条“就业”指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社会保险五险齐全,由单位按规定比例缴纳,不包括在流动人员窗口缴纳的人员。“创业”指自主创业本人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且企业正常经营半年以上。
第七条 “合法固定住所”是指有合法权属证明的房屋,包括:
(一)本人自有房屋。
(二)亲友房屋
(三)租住房屋
(四)单位集体宿舍。
上述房屋不包括已拆迁或拟拆迁房屋、空挂地址房屋、生产经营仓储等商业用途房屋、办公用房。
第八条 实际居住在本人房屋的,在房屋所在地办理落户,在亲友家中或租住房屋的,经房主书面同意,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确在居住的可以在房主户口中登记为户成员,不能单独立户。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可申请在经公安机关批准设立的就业单位集体户中落户。
第九条 居住在父母、子女、配偶合法所有房屋的,且房主未在房屋所在地办理户口登记,经房主同意,提供亲属关系证明或结婚证,民警调查核实,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单独立户,不符合此条件的,只能在房主户口中登记为户成员。
第十条 就业创业地在本市中心城区的,在中心城区实际居住地办理落户;就业创业地在本市新城区的,在本市新城区办理落户,本人或配偶房屋在中心城区的,可在本人或配偶房屋所在地办理落户(条件同第九条)。
第十一条 申请人户籍不在本市的,应在我市办理居住证或流动人口登记。第十二条 申请人需提供资料
(一)本人书面申请。
(二)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证、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经教育部认证的留学回国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认证书。
(三)在汉就业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及负责人签名和联系
方式、在汉连续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证明,包括“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查询单”、“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本人在汉创业企业工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缴税证明。
(四)本人户口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身份证、居住证或流动人口登记证明。
(五)本人、亲友或房屋出租户业主的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
(六)租住房屋的,提供签订1年以上有效租房协议、房屋出租户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登记备案证明、出租屋业主与公安机关签订治安责任书复印件、房主书面同意书、联系方式、户口簿、身份证;在亲友家居住的,提供户主书面同意书、联系方式、户口簿、身份证;在单位集体户落户的,提供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
(七)填报“毕业超过2年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入户申请表”(在各区政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各分局户籍窗口、各派出所户籍窗口领取,或者在互联网武汉市公安局门户网网上服务大厅、平安武汉微博、武汉治安微信平台、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市毕业生就业网等网站下载)。
第十三条 办理流程
(一)由本人持所需申报材料到入户地区政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或者区公安分局户籍窗口申请办理,民警受理初审材料齐全的,填写受理单,收存材料,将受理单回执交申请人;材料不全一次说清。
(二)审核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原件的真实性,审核原件收存复印件。网上审核申请人户籍信息、公安管理信息、学历信息、缴纳社会保险信息、房屋租赁信息、就业创业单位信息,材料真实有效的可以办理。
(三)对审核符合条件的,开具《批准入户通知单》或《准予迁入证明》。非本市户籍的,申请人持《准予迁入证明》回原户籍地开具《户口迁移证》,到入户地派出所打印户口簿;市内迁移的,申请人持《批准入户通知单》,到入户地派出所打印户口簿。不符合条件的告知申请人理由并退回申请人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函调查时间不计算在内)。第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办理户籍窗口联系方式
1、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发展大到790号邮编:430010
联系电话:82905778
江岸户政服务中心
地址:江岸区胜利街306号邮编:430010联系电话:85391013传真:827059912、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新华路251号邮编430015联系电话:85767006转8019传真:857551593、硚口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武胜西街一号邮编:430030联系电话:837704294、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汉阳区墨水湖北路107号1楼14号窗口
邮编:430050
联系电话:84670589转80105、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武昌区临江大道59号邮编:430060联系电话:889224136、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友谊大道青1100号(青翠园2号)联系电话:868482257、洪山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洪山区文秀街9号邮编:430070联系电话:653970118、东西湖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东西湖区吴家山街二雅路292号邮编:430040联系电话:832558969、汉南区政务服务中心430080 邮编:
地址:纱帽街汉南达到401号邮编:430090联系电话:8475670510、蔡甸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蔡甸区蔡甸大街21号邮编: 430100联系电话:6981357511、江夏区公安分局户政窗口
地址:江夏区纸坊街宁安路4号邮编:430200联系电话:8539870412、黄陂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黄陂大道318号邮编:430300联系电话:6100271713、新洲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新洲区邾城街龙腾大道祥和世纪城特1号
邮编:430400
联系电话:8935411914、水上公安分局户政窗口
地址: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96号1楼邮编:430030联系电话:8539478715、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中心
地址:经济开发区东风大道88号邮编:430056联系电话:8480986716、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中心
地址:东湖开发区珞瑜路556号科技会展中心A馆1楼邮编:4307
4联系电话:67886092传真:6788609017、东湖风景区公安分局户政窗口
地址: 武昌区欢乐大道301号9栋四单元40
4邮编: 430077
联系电话:8539752918、化学工业区公安分局户政窗口
地址:化工区土吴路化学工业区分局邮编:430080联系电话:86869016
附件: 毕业超过2年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入户申请表.xls
第三篇:关于办理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的实施细则
关于办理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的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放宽在我市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的通知》(武政办【2014】98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毕业超过2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留学回国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在我市落户:
(一)本科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内、研究生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内。
(二)在汉有合法固定住所。
(三)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或者自主创业且本人为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在本市落户”是指:
(一)户籍不在本市的毕业生,可申请在本市落户。
(二)户籍在本市新城区的毕业生,可申请在主城区落户。
(三)毕业生户口托管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的,可申请将户口迁移至居民户或就业单位集体户。
第四条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包括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电视大学、函授大学、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指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留学回国人员。
第五条 落户毕业生的年龄,以公安机关正式受理当天的身份证年龄为准。
第六条“就业”指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社会保险五险齐全,由单位按规定比例缴纳,不包括在流动人员窗口缴纳的人员。“创业”指自主创业本人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且企业正常经营半年以上。
第七条 “合法固定住所”是指有合法权属证明的房屋,包括:
(一)本人自有房屋。
(二)亲友房屋
(三)租住房屋
(四)单位集体宿舍。
上述房屋不包括已拆迁或拟拆迁房屋、空挂地址房屋、生产经营仓储等商业用途房屋、办公用房。第八条 实际居住在本人房屋的,在房屋所在地办理落户,在亲友家中或租住房屋的,经房主书面同意,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确在居住的可以在房主户口中登记为户成员,不能单独立户。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可申请在经公安机关批准设立的就业单位集体户中落户。
第九条 居住在父母、子女、配偶合法所有房屋的,且房主未在房屋所在地办理户口登记,经房主同意,提供亲属关系证明或结婚证,民警调查核实,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单独立户,不符合此条件的,只能在房主户口中登记为户成员。
第十条 就业创业地在本市中心城区的,在中心城区实际居住地办理落户;就业创业地在本市新城区的,在本市新城区办理落户,本人或配偶房屋在中心城区的,可在本人或配偶房屋所在地办理落户(条件同第九条)。
第十一条 申请人户籍不在本市的,应在我市办理居住证或流动人口登记。
第十二条 申请人需提供资料
(一)本人书面申请。
(二)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证、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经教育部认证的留学回国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学位)认证书。
(三)在汉就业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及负责人签名和联系方式、在汉连续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证明,包括“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查询单”、“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查询单”。本人在汉创业企业工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缴税证明。
(四)本人户口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身份证、居住证或流动人口登记证明。
(五)本人、亲友或房屋出租户业主的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
(六)租住房屋的,提供签订1年以上有效租房协议、房屋出租户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登记备案证明、出租屋业主与公安机关签订治安责任书复印件、房主书面同意书、联系方式、户口簿、身份证;在亲友家居住的,提供户主书面同意书、联系方式、户口簿、身份证;在单位集体户落户的,提供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证明。
(七)填报“毕业超过2年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入户申请表”(在各区政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各分局户籍窗口、各派出所户籍窗口领取,或者在互联网武汉市公安局门户网网上服务大厅、平安武汉微博、武汉治安微信平台、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市毕业生就业网等网站下载)。
第十三条 办理流程
(一)由本人持所需申报材料到入户地区政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或者区公安分局户籍窗口申请办理,民警受理初审材料齐全的,填写受理单,收存材料,将受理单回执交申请人;材料不全一次说清。
(二)审核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原件的真实性,审核原件收存复印件。网上审核申请人户籍信息、公安管理信息、学历信息、缴纳社会保险信息、房屋租赁信息、就业创业单位信息,材料真实有效的可以办理。
(三)对审核符合条件的,开具《批准入户通知单》或《准予迁入证明》。非本市户籍的,申请人持《准予迁入证明》回原户籍地开具《户口迁移证》,到入户地派出所打印户口簿;市内迁移的,申请人持《批准入户通知单》,到入户地派出所打印户口簿。不符合条件的告知申请人理由并退回申请人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函调查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办理户籍窗口联系方式
5、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武昌区临江大道59号 邮编:430060 联系电话:88922413
7、洪山区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洪山区文秀街9号 邮编:430070 联系电话:65397011
17、东湖风景区公安分局户政窗口
地址: 武昌区欢乐大道301号9栋四单元404 邮编: 430077 联系电话:85397529
第四篇: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指导服务专项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高校毕业就业创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切实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制定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专项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主线,按照“超前谋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重在指导,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一网一刊两站三市场”主导作用,创新工作方式,破题解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着力完善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良好社会氛围
1.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宣传活动 在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地区的高教园区分别举办大型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活动2次,邀请省首批就业指导高级专家团成员现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服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解答就业创业疑难问题,帮助广大学生充分了
解当前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调整就业预期,提高求职技巧。
2.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巡回报告会
组织就业创业专家报告团赴高校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通过安排15-20场报告会,让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择业观,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基层、艰苦和西部地区就业创业,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3.编辑发行《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信息》
编辑《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信息》,内容涵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发行5万册,免费赠送至2010届高校毕业生学生公寓并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发布电子版,供广大毕业生查阅。
4.充分发挥“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作用 进一步加大“浙江省大学生网上业就业市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子屏幕、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和企业上网激活自己,使网上就业市场成为学生求职、企业求才重要渠道,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良性对接。
(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举办全省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当前高校毕
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工作实务与管理、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经历分享等,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继续实施辅导员挂职锻炼制度。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选派若干名辅导员赴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加强彼此间沟通、学习和交流,提升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2.建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 建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聘请俞敏洪等15名专家为浙江省首批就业创业指导高级专家团成员,并举行聘任仪式。首批就业创业指导高级专家团将在全省范围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业指点迷津。
3.开展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能力证书培训
大力配合杭州市政府做好在杭高校毕业生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使用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能力证书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举办“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全国选拔赛” 为了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全省各高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比赛分校级初赛、省级
预赛、决赛,共评选出60强省职业生涯规划优胜奖和“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并选送部分选手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5.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读本》(暂定名)编辑工作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开发力度,成立以一流专家团队为主体的读本编辑委员会,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读本》编辑工作,努力打造我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读本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使之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读本。
6.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绿色服务通道
本着“一切为毕业生就业,为了毕业生一切”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组织人员分批分次赴相关高校上门服务,做好省内高校毕业生首次派遣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限制,降低人事代理收费标准,拓展人事代理服务项目。
(三)实施就业指导服务“五大工程”,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实施“部门联动工程”
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在巩固原有合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信息化委、省中小企业局及有关地方政府合作,实施“部门联动工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合作机制,促进就业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共享机制,努力实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信息无缝对接。共同开展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拓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以发挥整体联动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活动成效,降低市场成本。
2.实施就业招聘“百千万工程”
重点实施“百校联动、千场招聘、十万岗位”工程(整合全省高校资源,举办1000场招聘会,采集10万有效岗位信息)。对全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宣传,进一步构建以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市场为基础,地方高校毕业生市场为主体,区域协作和行业市场为补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全年联动在相关高校举办600余场实体招聘会,在各校园工作站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滨江服务点举办实体招聘会350场,视频网络招聘会50场。让每个毕业生感受就业关怀,为每个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全覆盖。
3.实施“就业计划关怀扩面工程”
对“后20%毕业生”开展关爱帮扶活动,继续大力推进
“寒门学子”就业关怀计划,增加帮扶对象,丰富帮扶内涵,制定个性化就业协助方案,重点做好指导、培训、推荐、招聘及专项资金补助工作。一是重点指导。依托各校园工作站,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二是重点培训。开展就业专题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培训所需资金从各校提取4%资助资金中列支。三是重点推荐。对“后20%毕业生”部分重点帮扶对象信息汇编成册并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进行重点推荐。四是重点招聘。面向2010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寒门学子”就业专场招聘会。继续与媒体联合举办“2010届优秀寒门学子就业推荐活动”。五是专项资金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就业援助。
4.实施“英才学子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英才学子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根据2010年高校毕业学生综合排名情况,选取每校前10%的优秀学子在各种媒体和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推介,并汇编成册面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对自强自立,面向基层成功就业的优秀典型进行重点宣传,激励引导广大学生发奋学习,为国奉献。
5.实施“视频网络招聘工程”
“视频网络招聘”作为一种新的招聘形式,成本低、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深受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欢迎。今年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校园工作站之间互动开展视频网络招聘会50场,形成一站点几企业
招聘,多站点毕业生应聘信息交互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实现信息实时有效匹配。
三、时间安排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
第五篇:在2011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德林(2011年12月24日)
同志们:
在2011年岁末之际,安排这样一个时机举办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培训会议,邀请学者专家就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等方面作辅导讲座,开拓思路,同时就当前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作安排部署。这次培训班形式、内容都很好,今后可以多开展。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从国家来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从社会来说,关系到民生大计、群众切身利益。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民生工程,出台有力措施,保障了高校毕业生局势的稳定,社会反响也很好。
下面,我就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做好2012年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回顾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规模增长、压力增大的情况,各项指标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5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际就业人数达到23.9万人,比去年增长1.9万人。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质量不断提升,就业派遣和文明离校安全、有序、稳定。
一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月3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紧接着,6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近年来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格最高的会议和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给予高度重视,进行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第十八次全省高校党建及2011高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等教育民生工程重点内容,摆在就业工作首位。4月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部署工作。10月31日,省政府制定《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7条具体措施落实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全省各地党委和政府普遍出台贯彻意见,完善政策,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
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全省高校建立健全毕
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达到699人,比十一五末增加26人。高校就业专项经费逐年增长,2011年高校投入专项经费5159万元,为历年最高,占当年学费总额比例达1.23%。就业指导必修课达3446课时,平均达到33课时(要求38课时),创业指导必修课达847课时。各项指标与以往比有了很大进步。就业服务各项措施更加有效,特别是就业岗位提供,加强协作,工作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是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专业化、小型化、系列化。以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主体,辅以部门、行业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2011年,省教育厅牵头举办全省范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10余场,提供2718家用人单位、72704个就业岗位。部门、行业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公益性招聘活动26次;网上招聘会(周)活动6次。各高校举办校级大中型招聘会9245场,进校招聘单位(企业)34479家、提供就业岗位667484个,生均3岗位(不含网上毕业生就业市场岗位)。
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速推进。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强化联动机制,把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作为今年联动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全年接受创业意识教育(GYB)毕业生近5.7万人,SYB专项培训2万人,其他方式培训3.5万人,接受培训学生占本专科学生总数(近131万人)比例达到8.5%。自主创业人数947人,同比增加403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达
4整体发展和投入不够均衡;
二是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就业需求等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少数高校偏重考虑办学成本低的专业,虽眼前取得了效益,但学生就业难了,前景令人担忧。
三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就业观念与现实需求还相当不对称,既有学生就业目标确定不准原因,也有高校就业指导、引导教育未做到位的问题。
四是对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还处于浅表状态,在一些部门存在马虎应付,作风漂浮、不实。从今年8月份检查的56所高校看,虚假就业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在:一是学校领导对报送就业率数据重视不够,个别学校存在审查把关不严。二是就业材料协议少,证明多,反映的就业单位信息不全。三是存在少数学校把毕业生实习作为就业问题。四是部分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是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强、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五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不平衡,少数学校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缺乏创先争优意识。
二、2012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态势
(一)经济发展形势
2012年是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总体看,由
于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呈现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从国内看,今年前三季度,GDP分别为9.7%、9.5%、9.1%,经济增速缓慢下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逐步加大。从我省看,虽然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力条件较多,但受全球、全国经济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不会减少,近年来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投资、财政、外贸等几大热点后续乏力,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二)毕业生就业形势
2012年预计我省高校毕业生超过28万人,“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4%以上,2015年达到30万人以上,总数预计将140万人,整体就业工作难度大。
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已成为社会新增就业人口的主要群体。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带来困难,就业竞争力加大。“十二五”期间,从全国看,GDP每降低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会减少100万个,据此推测,我省“十二五”期间每年都将减少1万多个就业岗位。三是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蛋糕”小,50万个左右吧,高校毕业生占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还有中专毕业生、新增城镇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也要吃这块“蛋糕”,就业问题突出,形势严峻。三是区域、专业和层次结构问题突出,将加剧矛盾激化。
8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生存和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化内涵和质量,完善“学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院(系)和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分解,任务落实到人。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责,一抓到底。要重心下移,深入一线,充分调研,定期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认真听取各院系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省教育厅要主动协调人社厅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建设,为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推进三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取得新进展
一是推进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各高校要在一年级普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尽早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和生涯管理能力。要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在专业课教学中溶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要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个性化,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高校要建设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全省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造
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设职业化的专家队伍。要探索构建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建立科学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打造一批名师名人。三是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场地到位,满足毕业生日益增长的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需要。省教育厅制定实施办法,在全省高校评选一批示范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并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强建设,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努力使学校属性变为社会公共服务属性。
(三)加大三个力度,促进就业服务拓展新领域
一要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结合我省皖江示范区、合芜蚌创新区和皖北发展战略,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大力拓展省外市场,按照小型化、专场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办好校园就业市场。省教育厅要继续联合相关行业、部门和地市,举办全省就业大型市场,为毕业生搭建择业平台。要推进高校就业联盟建设,鼓励开展区域性、行业性联合招聘活动。要以校园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行业性、学校间协作市场为补充,构建省、市、学校三级贯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二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高校要努力完善就业信息网站和网络建设,拓展网络服务功能,112岗计划”、“西部计划”等项目。同时,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争取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增加地方项目和项目计划人数。要扎实做好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工作,兑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
二要落实基层就业渠道拓展任务。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有关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毕业生搭建平台。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积极拓展服务外包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同时,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就业理想。加大与地方联系,创新基层就业领域,向县、乡镇、街道延伸。
三要落实预征入伍任务。教育厅、高校要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及早启动、精心谋划,做好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工作。要深入开展“预征工作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毕业生在部队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动员广大毕业生报名预征,确保完成预征工作目标任务。要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高职毕业生士兵退役免试入读成人本科、单独考试入读普通本科等工作,为退役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和迁转户口档案,并提供重点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
(六)着力三个优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
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围绕我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的推进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和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实际情况,主动调整本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认真研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超前开展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二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要继续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要落实本科专业类教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