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湖南科技出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第一单元 溶解
第一课 它溶解了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採亢,知道什么是溶解。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导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3.科学态度
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4)说一说你的发现。2.食盐“藏”到哪里了
(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
(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
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 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生活中的溶解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3.科学态度
乐于动手,蒈于观察;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了解溶解现象在 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溶解,根据上一课所学,说一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出示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
(2)预测:它们能溶解在水.里吗?
(3)充分搅拌实验后观察,重点观察多静置一些时间后的现象
(4)依据实验结果,按照能溶解.、很难溶解把这些物品分类,并填写活动 手册。
例如:白糖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浮在水面上,搅拌、静置后仍然不能溶 解,因此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中。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举例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随机或补充.出示溶解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例如做汤时放益,益溶解在汤水中,成为有咸味的汤:洗碗时,洗沽精溶解在水中,并形成泡泡: 葡萄糖以一定比例溶解在水中,成为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帮助病人补充能量等(3)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看图思考:汽水中的气泡是溶解在汽水里的气体跑出来了吗?(2)教师演示实验
(3)出示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另几种图片
(4)小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鱼就是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3.科学态度
利用溶解现象自制泡泡液:乐于动手,勇于尝试,普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洗发孔、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孔、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杯子等
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很好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手调制泡泡液,吹泡泡。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吹泡泡所需的工具
(1)出示教材小女孩吹泡泡的图片。(2)提问:吹泡泡需要哪些东西?
(3)小结:需要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2.调制泡泡液
(1)出示洗发孔、肥皂、洗洁精、沐浴孔、水、玻璃棒和杯子。
(2)试一试:哪一种物品加入水后,比较容易吹出泡泡来?实验后,给它们排排序。(3)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呢?在水里加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上。(4)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
(5)比一比,谁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调制的?(6)你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
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
泡泡都是球形的吗?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 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 观察兔子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3.科学态度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 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2)观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4.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 有趣的动物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2.了解动物的本领
(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 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 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 发光发热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
(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
(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
(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看太阳认方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2.科学探究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研究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以及对太阳运动的关注。练习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
(二)新课学习1.看太阳辨方向
(1)太阳东升西落的介绍。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傍晚呢?
(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认校园中的方向。
(4)练习。选点确定校园中的某一个事物的方向,判断另外几个事物的方向。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5)思考:中午时刻,太阳在哪边?
(6)提示:太阳和直立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中午太阳的方向就是在南边。(7)小结: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知道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连起来可以制作成一个顺时针的示意图。
2.巧辨方向
(1)明确游戏规则与方法。可指定一个方向为东方。
(2)请一位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卡片,其他学生依据要求判断出正确的方向,看谁的判断又快又准。
(3)重复游戏,练习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 变化的月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月有阴晴圆缺。2.科学探究
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剪刀、黄色卡片。
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等。学生准备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一猜:有人说它圆,有人说它弯,每月在变脸,请问这是啥。
(二)新课学习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画一画,剪一剪,描述给大家听。例如: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有时候是月牙形的。(2)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是变化的。2.观察月亮(1)明确观察时间(2)明确观察任务
每一天,同一时刻,看到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3)领取任务
按照农历时间,整理观察月亮记录单,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4)记录指导。(5)交代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至少一个星期。注意安全。
(6)交流:整理观察记录,你有什么新发现?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7)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物体的位置 第一课 它在什么方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3.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
(二)新课学习1.小猫在哪里(1)创设真实的场景
(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
(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
(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
(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
2.旗杆在哪里
(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
(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4)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在……的……边。”
(5)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
3.儿童乐园在哪里
(1)出示活动手册P10图片。
(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童乐园。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它有多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1.是远还是近
(1)出示乒乓球、篮球、钢球,并按照教材摆放。
(2)引导学生使用远和近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3)调整乒乓球、篮球、钢球三者之间的位置。(4)再次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5)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2.距离多远
(1)出示教材P31图片。
(2)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4)小结:要清晰描述物体的位置,必须说明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还必须说明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
3.找地雷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 给“地雷”做上标记。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三)整理,下课。
第五单元 尺子的科学 第一课 做尺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拃、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等)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设计、制作测量工具),并完成任务。
2.技术和工程
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的想法;能模仿或按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尺子的发明史,了解尺子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长短不一样若干)、木条、塑料条、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比高矮,测短长,做尺子,来帮忙。
(二)新课学习1.测量桌面的长度
(1)学习古人,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用手测量课桌,看看有几拃。
(2)讨论:大家量的都一样吗?为什么呢?(3)思考: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4)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含义。
(5)出示小方块和小木棒,各小组可自行选择测量单位,测一测,量一量。(6)思考:怎样做才方便测量? 2.制作尺子
(1)明确任务:用小方块或小木棒制作尺子,十个刻度作为一尺。
(2)制作指导:把10个小方块或10根小木棍放在硬纸板上连直,以1个小方块的边长或1根小木棍的长度为一个刻度,在硬纸板上依次画出十个刻度,用小剪刀减去硬纸板上多余的部分。
(3)展示尺子。
3.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科学书的长和课桌长,并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个小方块”或“×根小木棍”表示。
(2)讨论:大家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改进尺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自制测量工具尺子)提出改进建议。2.技术和工程
能在实际测量中改进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通过了解“米”的国际规定和认识生活中各种尺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硬纸条、木条、软纸条或塑料条(作软尺用)、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尺子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用小方块和小木棒的单位长度为标准,做出来的尺子不一样,应该怎样改进尺子呢?
(二)新课学习1.做统一标准的尺子
(1)引导学生回顾做尺子的经历。由完全不统一的手测量,到用小方块或小木棒测量,采用同一种测量单位做出来的尺子,测量结果相同。
(2)思考:怎样让全班同学的尺子统一呢?(3)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含义。(4)思考:怎样让全校同学的尺子统一呢?(5)指导学生统一用小方块制作尺子。
(6)用全班统一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交流。例如测量黑板底边的长,垃圾桶的周长。(7)评一评:我们的尺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例如:全班的测量结果能互相交流(优点)。尺子有误差,且不能弯曲(缺点)。2.国际单位“米”(1)展示教材P38的尺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
(2)学生分享用过的不同尺子,例如三角尺、卷尺、软尺等。3.做软尺
(1)展示软尺,并介绍软尺常用于测量不规则的物体,如测量人的腰围。(2)你能怎样改进软尺?
(三)整理,下课。
第二篇:湖南四年级上册科技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已经上过一年的科技活动课,学科认识初步形成,也有了一定的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首位,还要注重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 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技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学习。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六、课时安排
1、一滴油的动力
1课时
2、缤纷万花筒
2课时
3、你能吹起多重的物体 1课时
4、奇异的悬浮
1课时
5、豆子与车轮
2课时
6、口吹式滑翔飞机
2课时
7、手摇缆车
2课时
8、捕蝇器
2课时
9、“取不尽”的纸带
1课时
10、激光
1课时
11、新型发电站
1课时
12、新型节能光源
2课时
13、善于联想
1课时
14、为了需要
1课时
1、一滴油的动力
科学概念:明白油比水轻,水具有表面张力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一盆水、油、滴油的工具、一张吹塑纸
实验过程:
一、导入,小鱼的鳍动一动,水中身体游一游泳;我的小鱼真奇妙,向前游 泳鳍不动。噫!这是为什么呢?秘密我来探一探。
二、准备活动
在吹塑纸上画一条一小鱼,剪下来,然后在它的中间开一个圆孔,再剪开一条“水道”与鱼相通。
三、小组活动
让每小组准备一盆水,把剪好的“小鱼”轻轻地平放在水盆里,下面帖着水,保持上面干燥。然后小心地把一滴油滴在圆孔里。“小鱼就开始向前运动。
注意:一盆水只能做一次实验。
四、研究研究
小鱼可以前进,它还可以后退和拐弯吗?请重新设计制作一些可以后退和拐弯的小鱼,再试试。
五、记录
六、这是为什么呢?
结论:滴一滴油在水面,油总是向水面四周扩散,而小鱼里面的油只能沿着“水道”向外扩散。油比水轻,所以总是漂在水面,并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推动小鱼的运动。
其实一些洗涤用品也可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使小鱼运动。
七、课后研究
在没有风的日子里,约几个好伙伴,一起到池塘边:(1)观察一滴油能扩散成多大的面积?
(2)举行一个小鱼游泳比赛,看看谁的小鱼游得最快。注意安全!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2、缤纷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
4.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后记:
3、你能吹起多重的物体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2、知道自己能吹起多重的物体
3、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自己能吹起多重的物体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
液压千顶,用点小力气就能让它顶起几吨重的物体。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力气?
准备好一个结实。没有损坏的塑料袋或大纸袋。
一大摞厚厚的书,胶带,大头针。
三、动手做
首先,用胶带封住院部塑料袋的大部分开口,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吹气口。然后把塑料袋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在上面放上几本厚厚的书。接着,对着塑料袋的吹气口慢慢吹气。
观察允许角: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为什么呢?
五、研究研究
一、如果在塑料薄袋上扎个结果会怎样?
二、再换一个小的塑料袋做上面的实验,实验工厂能成功之路吗,为什么?知道吗
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研究研究
聪明能干聪明能干说,如果用一个更大更结实 的袋子,他还能吹起超过20千克的物体。你变为他的话对吗?做实验工厂试试。
七、板书:
八、教学反思
4、奇异的悬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2、知道奇异的悬浮
3、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奇异的悬浮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
你知道磁悬浮列车吗?它可是现在世界上最新型,最高速,最环保的陆地交通工具嘴,它的最高时速可达五,六千米,而且是行驶噪声声低损耗量小。
四、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而未决浮呢?我们用磁铁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准备好环形磁铁二个,能穿入环形磁铁的铅笔一枝,圆柱形磁铁二个,比圆柱形磁铁稍大的透明容器一个
五、动手做
将铅笔立起,套入一号环形磁铁,把二号环形磁铁同样 套入铅笔上。观察:发生了什么时候现象?
取出二号环形磁铁换另一面朝下套入铅笔。观察:各第一次实验现象相同吗?
六、研究研究
把三号,四号圆柱形磁铁像图中一样袋入透明容器做上面的实验,然后把上号的实验。
然后把四号磁铁的上下面颠倒过来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你能解释原因吗?
七、知道吗
我们曾经研究过磁铁的性质,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触式曝光法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环形磁铁和圆柱形磁铁的磁极都是在各、自的圆面上。当它们异极两面接近时互相吸引,而同极两面接近时互相排斥。实验工厂中的二号,四号磁铁则是受到排斥力,导到它悬浮起来。
八、教学反思:
5、豆子与车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2、知道豆子与车轮的关系
3、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豆子与车轮的关系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
汽车袋有圆圆的车轮,自行车装有圆圆的车轮,各种推车也装有圆圆的车轮。。。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四、准备好
豆子少许,厚书一本,小篮子一个绳子一个绳子一根。捡一些小石子当作重物。实验场地:平整的桌面。
五、动手做
首先,把豆子撒在平整的桌面上。
然后,用绳子系住厚书,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小篮子,再轻轻地把书放在豆子上。接着,往来帐目篮子里一颗一颗粒肥料地加放小石子,观察厚书有什么时候现象学发生。
六、研究研究
拿走所有的豆子,将厚书直接放在书面上再做一次实验工厂,观察结果期有什么不同?知道吗?
当厚书放在撒上豆子的桌面后,篮子里用不着放很多石子,桌上里用不放很多石子,桌上的厚书就被牵动了,拿掉豆子后,虽然 篮子的感情用事加到很多,也不一定能牵动厚书。
这是为什么?各种前进的交通工具装腔作势有能滚动的车轮,就像实验中的豆子一样,在运动中减小了摩擦力,使它们运动起来更快更省力。
七、思考与实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轮子?它们都是用来减小摩擦力的吗?
八、教学反思:
6、口吹式滑翔飞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2、知道做口吹式滑翔飞机
3、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做口吹式滑翔飞机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
你看过滑翔机表演区吗?飞机在空中平稳地滑过,姿态真是优美极了,很让人羡慕。你想拥有一架这样的飞机吗?我们不妨自己动手做一架。
四、准备好
大小不同的吸管各一根“要注细吸管能轻松插进粗吸管而滑卡住院部的现象学”。吹塑料管或薄卡纸一张,橡皮泥,胶带纸少许。
五、动手做
(一)、做机身,将大孔径的管一端用橡皮泥堵截信。。不能有渥缝。作为机身。把小孔么的吸管插进大吸管内。用嘴咬住院部着细吸管用力吹一口气,粗吸管便能向前飞去。
(二)、做机翅
机翅的开关主可以用自行创造设计,也可以参考图一中几种机翅的形式。将图中机翅和尾翅按所示尺寸或放大后画在吹塑纸上,剪切角下来。
(三)、安装。用胶带纸将做机身的吸管粘在机翅中心线上。尾翅粘于机身后端。一架滑翔机就做好了。
(四)、试一试
把细吸管插进机身内,朝细吸管内用力吹一口气,飞机会向前飞去吗?怎样才能使飞机更平衡地滑翔。?
(五)、比一比
况远,在同一起点线,用嘴吹气使飞机向前飞行,看谁的飞机飞得最远。定向,在不远处竖两根竹竿,如同门框,让你的飞机穿“门”而过。
定点:
在地面画个贺圈,使飞机准确无误确落在其中。
六、教学反思:
7、手摇缆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教会学生做手摇缆车。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做手摇缆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缆车吗?有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小车厢悬在空中晃悠晃悠的乐趣吧?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缆车来玩一玩,怎么样?
四、新授:
准备好
泡沫塑料一块,双层瓦楞纸,细铁丝,粗铁丝,彩色水笔,小刀,钳子,长30厘米的小圆木棍和长4厘米的小圆木棍一根,胶水等。
五、动手做:
1、做缆车,2、做缆绳
3、做支架,六、试一试:
七、教学反思:
8、捕蝇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教会学生做捕蝇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做捕蝇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夏日炎炎,惹人生厌的苍蝇又出来 烦人了,要抓信它还真不容易。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不能做一个捕蝇器,让苍蝇自投罗网呢?
四、新授:
1、准备好:
卡纸,透明塑料袋,透明胶带,胶水,细棉线,易拉罐。
五、动手做:
1、裁一块扇形的卡纸。将纸卷成,一只大漏斗,用胶水粘信接口处,做成一个引导苍蝇进去的“导蝇漏斗”。
2、把导蝇漏斗倒扣,在其大口边缘套上一只透明的塑料袋,袋口朝漏斗口里面折好,然后用透明胶带粘牢。
3、取一个易拉罐,剪去上半部分,把它的下半部分做成一个诱铒盆。在诱铒盒和导蝇漏斗上各打三个小孔,将它们用棉线连起来。
4、将一根棉线的两头分别 粘在塑料袋的底部两边,做成一个挂架,这样,捕蝇器就可以挂起来了。
六、试一试,把做好的捕蝇器挂职在窗户边,在诱铒中放些香甜的食物。当蝇在叮咬食物时,一不小心就会通过漏斗的“引导”飞进塑料袋中。
七、想一想
八、你能想办法把捕蝇器中的苍蝇方便地取出来吗?
九、教学反思:
9、“取不尽”的纸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教会学生做“取不尽”的纸带。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做“取不尽”的纸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理发店门前那漂亮的圆面积筒可引人注目了,你看,它身着彩色条纹的花衣不停地旋转着,最神奇的是它由三色纸带做成的“衣服”,随着身体的旋转的身体不停上升,直到头顶消失,而从肢下又会不停地抽出纸带来,真像变魔术似的,纸带总也取不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来做一个实验吧,到时你就明白是一回什么事了!
四、准备好
钳子,剪刀,圆柱形可乐瓶,彩色挂职历纸,铁丝,空圆珠笔心等。
五、动手做
1、取宽六十毫米的彩色挂职历纸条,折成宽约五毫米的波纹状。
2、沿波纹状纸条的中心线纵向穿一根细铁丝。
3、将波纹状纸条的一端粘上一段铁丝作为下端,另一端挂在用铁丝做的轴架上。
4、取一个圆柱形可乐瓶,剪去上面的锥形部分,并在瓶底中心部位开个小孔。
5、将穿在波纹纸条轴架上的铁丝从瓶底穿出,然后套上一截圆珠笔心,再弯成一个摇柄。
六、试一试
如果转动摇柄,你会看到与理发店门前旋转着的圆筒类似的情景。朝不同的方向转动摇柄,看到的现象学会相同吗?
七、教学反思:
10、激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激光的特点;以及人类利用激光,让它在日常生活为人类造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懂得激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激光不是一种天然光源,与们日常见到的灯光,太阳能光相比,激光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它着色单一,方向性好,亮度很高。。1960年,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现在,激光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四、知道吗
激光具有单色性。也就是说激光只有一种着色,激光可以射到很远的地方,激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很大的能量动量张量集中在很小的面积上,具有很高的亮度。
五、怎么样
让学生了解激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激光育种。
2、激光测距。
3、激光读光盘。
4、激光手术。
六、做一做
找一个微型激光器,一个手电筒,比较两种光的特点。注意:微型激光器发出的激光虽然比较微弱,但如果把照射到人的眼睛上,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严重的可以使眼睛失明。一定记住,不要对人的眼睛照!!)
七、教学反思:
11、新型发电厂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将来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不断取得成功,为人类造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人类现在利用大地上的能源,取得了哪些成功。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人类在利用煤,河流的水力发电的同时,也为利用这两种能源带来的缺点而烦恼。人们在不断地努力寻找更科学的发电方法,更合适的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不断取得了成功。
四、知道吗
我们地球上有着丰富除子的能源库,比如辽阔的海洋,就是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能源库之一,波涛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涨一落的潮汐循环不息的海流。。。都不得是宝贵的能源。再比如核能,一千克铀全部裂变时,放出的能量超过2000吨优质煤完全烯烧释放的能量。
五、看一看:
1、海洋发电
海洋能是无污染的清洁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歆的财富。
(1)潮汐能发电
(2)海浪发电
(3)海流发电
2、核电站
3、垃圾电站
12、善于联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留心身边的小事物,开动脑筋善于联想,也能为人类造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留心身边的小事物,开动脑筋善于联想,也能为人类造福。
三、导入新课:
“联想”就是在脑海里从一件事情或者一件物品出发,想到另一件事情或者另一件物品的思维过程。善于联想可以帮助我们进明创造。
四、看一看
1、从普通信箱联想到留言信箱。
2、从普通的楼梯联想到储物楼梯。
如:一个小朋友看到小狗爬楼梯,联想输入到“如果小推车”也能爬楼梯该多好啊,经过不断地思考,他发明了一种能爬楼梯的小推车。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只要善于掌握事物 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想一想
你知道图上的抓物器是从什么物品中产生联想而制作出来 的吗??
六、教学反思:
14、为了需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留心身边的小事物,开动脑筋善于联想,为了需要也能为发明创造。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留心身边的小事物,开动脑筋善于联想,为了需要也能为发明创造,也能为人类造福。
三、导入新课:
在发明创造中有一句十分重要,百分正确,千分要牢记的话,那就是“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母,是个借用词,意思是“需要”孕育着发明,“需要”萌发出发明,“需要”滋养发明。人类想有个舒适的环境,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因此发明了电风扇,取暖器,冷暖空调。
四、看一看
上海时代中学的一位同学把一种知能自控加热限温电缆用到她发明的干鞋钩里,这样就保持了鞋内的干燥并除去了鞋内产生的异味。
五、给墨水瓶安个家
在课桌的两边装上两个矩形小箱子,墨水瓶放在里面,可防止墨水瓶被打翻,保持课桌清洁。
六、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要是没有足够的扶手,怎么办呢?谁来想一想办法?
七、做一做
小同学因为个子矮,擦黑板时总擦不到上方,要跳起来才能把黑板擦干净,请你发明一种上下都能擦到的黑板擦。
八、想一想
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你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小发明设想?
九、教学反思:
第三篇:湖南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稿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 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目标:
1. 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提炼资料。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一.复习导入:
1.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二.活动 了解植物的器官(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
(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
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三.)布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
2.学生活动。3.活动总结。(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
2、根和茎的奥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3.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2.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向科学家学习设计实验的智慧,学习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2、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懂得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2.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3.学会依据事实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想。
4.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5.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珍爱那一片绿。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趣味事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一.学教导入
上周我们进行了植物与阳光实验的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探究的结果。
二、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
1.交流:
2.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吗?
3.课件补充:英根泰斯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光的实验。4.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见书第7页倒数第二段)
5.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三.活动:叶的蒸腾作用
1.回顾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
2.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3.指导设计实验(课后观察)4.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 5.借助课件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意义: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运输。四.布置作业: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单元复习课前进行交流)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
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
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捕食方式相适应的。2.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的课件;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动物的食性。
二.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1.游戏:把一些写着动物,植物名称的卡片发给大家,看谁能更快地为卡片上的动物搜到食物。
2.交流:结合搜集的资料,向同学表达动物怎样吃食的? 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3.分类: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4.应用:课件出示动物中虎和植食动物兔子牙齿进行观察,再一次证实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三.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1.观察动物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2.阅读教材P13最后一段,了解牙齿。3.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4.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四.小结
1.知识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构造特征与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学习情况小结: 活动出色的小组:
搜集资料较好,交流得好的小组: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能通过实验(或资料查询)探究鱼的身体结构是否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珍爱小生命。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常见的鱼及鱼类的外形特征。
2.认识到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3.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毛巾、红墨水、滴瓶、注射器。
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鱼鳍:游泳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
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
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通过细心和深入观察获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2.意识到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它们的共同特征。2.认识到乳头是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
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
2、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锷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4、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
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反思人类的过错,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科学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2.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分组分派任务,教师亦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
2.张贴学生简报的展板。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
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4.张贴简报。
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
科学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材料的不同或用于辨声的其它物品。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科学知识目标: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4.学生动手探究。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2.气体发声实验。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 自制小乐器。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唯实的科学科学精神。
2.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教学准备:
漏斗、胶管每组一套。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人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制作了能听到人体内声音的听诊器。
二.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1.学生阅读。2.教师讲解: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三.制作听诊器
1.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材料:漏斗、胶管 2.用胶管试听心跳声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胶管做成听诊器。4.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
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2.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教学准备
自制弦乐器、音叉及共鸣箱、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或减少噪音危害的录像或投影等、耳朵结构挂图。课前搜集的各种减少噪声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比赛的形式探究隔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隔音材料。2.保护听力的知识。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一.复习导入
哪些声音是噪声?生活中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对于噪声,我们进行一次阻隔噪声的比赛。二.隔音比赛
1.怎样使用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用什么材料? 2.明确比赛要求:
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初步隔音方案:(用什么材料,怎样组装)
制定实验方案:(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设计方案)3.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三.拓展活动:保护听觉 1.课前搜集损伤听觉的资料。2.课堂上交流。3.做保护听觉的游戏。
4.教师小结:保护听觉的方法:(1)避免各种噪声。(2)预防耳道感染。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2.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科学知识目标: 1. 了解信息的作用。2.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教学准备
课件、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置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2. 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1.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
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1.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
课件、写密信的材料。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置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1.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
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课件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标志牌的特点
1.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三.设计标志牌
1.看课件: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
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3.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教学准备
课件: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摩尔斯电码。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二.活动 发电报 1.学会发电报: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
(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 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
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教学准备 课件。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置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1. 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教学目标:
科学研究目标: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1)明确实验目的(2)认识实验装置
(3)动手前的提示 :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4)学生实验(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科学探究目标: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学生准备
水 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置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
5.填表:
相同点
沸腾 蒸发
不同点
水 水蒸汽
1、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1.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
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2.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 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科技制作教案
二年级上册科技制作教案 1不倒轮 学习目标:
1.通过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制作不倒轮的方法和步骤。2.使学生理解不倒轮的科学道理。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不倒轮的科学道理。教学难点: 橡皮泥的粘贴 教学准备:
硬纸板、剪刀、铅笔、胶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不倒轮。
2.提问:这是什么?你会玩吗?试一试。3.今天我们学习制作不倒轮。(板书课题)
二、探讨不倒轮的制作方法 1.不倒轮由哪几部分构成(1)怎样画圆圈,卡通图片贴在什么地方,怎样剪下卡通人?
(2)怎样根据教师给的长条形硬板粘接成纸轮?
怎样将卡通人与纸轮粘贴,先粘贴什么?再粘贴什么? 2.学生制作 3.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导不倒轮的玩法 1.演示:滚动转轮
2.讨论:为什么卡通人的脚总是向下?是何原因? 3.阅读活动提示
4.学生活动:玩不倒轮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制作比较好的作品,并评星级。2.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陀螺 学习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转转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包括陀螺转动的
速度、颜色、形状、大小等)
3、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陀螺的科学道理。教学难点: 陀螺的制作 教学准备:
1、教具:
(1)自制抽动陀螺。(2)购买玩具陀螺。(3)捻动的陀螺(4)实物投影仪
2、学具:
(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
(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 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教学过程: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 具?(陀螺)
。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 螺玩具。2、让学生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 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3)幼儿玩转陀螺,教师 巡回观察并指导。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
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学生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相同的陀螺为一组,找出比较认真的幼儿来为本组当评委,进行比赛。)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 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 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来观察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后,颜色与图案的变化。
1学生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2)幼
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 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
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 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
(1)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 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2、学生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学生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1)学生自由自由转动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3)学生自行讨论交流。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 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概括:由于陀螺转动的非常快,所以,无论是什么形状,转动起来 后我们看上去都是圆形的。
3、双体船模型 学习目标:
了解制作橡皮筋双体船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及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橡皮筋双体船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双体船的制作 教学准备:
三合板,草纸板、塑料泡沫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谈话:我们今天开始进行小制作活动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做一个橡皮筋双体船。我都 了解了橡皮筋双体船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二、活动过程
1)理解橡皮筋双体船工作的原理。
橡皮筋双体船利用了橡皮筋驱动水轮进行推动橡皮筋双体船的向前前进。2)材料和工具:三合板,草纸板,塑料泡沫,剪刀,蜡烛、美工刀等 3)制作方法:是橡皮筋双体船的制作过程。制作方法: 制作:
按照图一形状和尺寸锯一块三合板,做甲板,用草纸板剪一个方向舵,两片波水片,把拨水轮片插成波水轮。曲别针改成两个皮筋勾,夹在甲板尾部。按照图二形状和尺寸,用包装的塑料泡沫锯成 2个浮体,用乳胶粘在甲板下方。用蜡烛 将播水轮浸透。
按照图三,把拨水轮夹入橡皮筋挂在小船尾部。拨动橡皮筋绞紧,放入水中。4)制作过程,分组活动:
A)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到后面几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B)安全提示:
1.使用美工刀,钢锯的安全问题。2.使用蜡烛的安全问题。
3.注意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配好每个同学应该做的工作。
C)在制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学会使用各种美工刀,钢锯等工具。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帮助部分学生完成一些较为难的制作。
5)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组织参观作品。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三、学生进行试航活动。
四、反思评价,延伸拓展
4、万能吸管 学习目标:
1、以吸管和纸杯为主要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设计、合理地组合成某一物体形象,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2、尝试用不同的剪吸管的方法来突出物体形象性,享受成功的快乐;
3、充分体验变废为宝的美工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 讲解吸管原理。】教学难点: 物品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吸管、卡纸、剪刀、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出课题,发挥幼儿的想象
1、(出示吸管)
“你可以用这样材料变出一个有趣的形象吗?”
2、引导讨论、想象,教师可与个别交流稍作提示;
3、回答并可以借助黑板画帮助自己说明创想。
第五篇:科技(剪纸)教案(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期剪纸教案
第一课 郁金香
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与图案。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有趣的对称图案小花。
3、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信心。教学重点:对称剪纸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学难点:图案的疏密关系。教学准备:学具:剪刀、彩纸等。
教具:优秀的剪纸作品和范作、剪刀、彩纸。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揭示课题
1、欣赏作品 欣赏三张植物剪纸 欣赏三张对称剪纸
学生观察、发现:两种剪纸有什么不一样? 你欣赏到的后三张图案有什么特点?(对称)
2、揭示课题 对称剪纸
3、这些都是民间剪纸作品,美不美?
二、欣赏与发现,尝试剪小花
1、对称剪纸
出示几张对折剪纸的图案
2、学生活动:
研究——设计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怎样表现外形?(抓住特征)怎样设计制作花纹?
3、小结——对折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对折方法剪花纹。
用剪刀先剪出外轮廓或大的造型,再剪出细小部分。
4、学生尝试、质疑问难(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创作)
5、作业要求:图案有创意
三、作业评价,课堂小结
1、学生作品贴展示
2、小组互评、自评。
3、教师点评、小结: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为聪慧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人们剪的作品美丽有趣,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西瓜
教学目标:
1、运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西瓜。
2、学会画剪纸图
3、激发对中国传统剪纸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彩色长方形纸,剪刀、胶水、白纸人手一份。范例一幅 重点难点:
会对称折剪纸、会看步骤图,按意愿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1、欣赏范例:
师:瞧,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剪纸,请你们猜一猜,是怎么做出来的?
师:我们发现这幅是将纸怎样折后一下子剪成的。
2、分析与讨论: 教师示范操作
3、学看步骤图:
4、学生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剪好后将纸打开,贴好后添画……
5、学生作品欣赏、互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小鱼
教学目标:
1、学习小熊的折剪方法,会用剪刀在其边缘剪出空缺。
2、感受剪纸的美以及体验协作成功的快乐。准备:剪刀、范画、手工纸、底版纸。教学过程:
一、引导同学们想象,激发同学们活动的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为什么?(议论)
1、夏天到了,小鱼在水里游呀游,最后游到了什么地方?
2、为什么小鱼会游到里呢?(同学们想象)
二、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剪出这么漂亮的小鱼吗?
1、小鱼的剪法
对折——小鱼画一半——剪刀剪(在剪好的小鱼身上剪去不同的形状)
2、把剪好的花朵和小鱼贴在卡纸上,成一幅美丽的画,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贴。
三、学生剪纸,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协作完成画
1、指导能力强的学生剪各种不同的小鱼。
2、指导能力弱的学生照样子剪小鱼。
四、欣赏小组作品。
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每组的小鱼有什么不同。教学反思:
第四课 小熊
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与图案。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有趣的对称图案小熊。
3、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信心。教学重点:对称剪纸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学难点:图案的绘画。
教学准备:学具:剪刀、彩纸、脱水,白纸等。教具:优秀的剪纸作品和范作、剪刀、彩纸。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揭示课题
1、欣赏作品 欣赏三张动物剪纸 欣赏三张对称剪纸
学生观察、发现:两种剪纸有什么不一样? 你欣赏到的后三张图案有什么特点?(对称)
2、揭示课题 对称剪纸 虎
二、欣赏与发现,尝试剪小熊
1、对称剪纸
出示几张对折剪纸的图案
2、学生活动: 研究——设计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怎样表现外形?(抓住特征)怎样设计制作小熊?
3、小结——对折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对折方法剪小熊。
用剪刀先剪出外轮廓或大的造型,再剪出细小部分。
4、学生尝试、质疑问难(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创作)
5、作业要求:图案有创意
三、作业评价,课堂小结
1、学生作品贴展示
2、小组互评、自评。
3、教师点评、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 苹果
教学目标:
1、学会折纸,绘画苹果。
2、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剪纸苹果。教学难点:苹果在画时的比例。教学准备:
剪刀,背景纸、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上课了,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现在心情怎么样。老师想采访几个同学。谁愿意说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演示剪纸:先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在对折后的纸画上图案,强调画苹果的比例,出示几幅因画得不好而剪出来不象的作品,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画。
画好后让学生观察字的比例,强调剪出的部分,示范剪。
三、尝试作品创作
1、学生动手画、剪。
2、教师巡视,及时辅导。
3、学生作品展示,评价。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剪苹果,回家后常练习,会有时间让你展示自己的才华的。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台灯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斜线的剪,知道等分角。
2、学会折剪的方法,学会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等分的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教学过程
1、欣赏成品。
引导观察成品后,分析判断这些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折式剪纸的方法。(1)将方形纸等分折。(2)用铅笔画出台灯的。
(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2)教师重点指导画的方法。
4、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第七课 电风扇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斜线的剪法剪电风扇,知道三角等分。
2、巩固三角折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等分三分的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天气炎热,每个人家里都要用到一种家用电器,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答。
师:是的,电风扇是夏天必备的电器,它给我们带来了清凉的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剪电风扇。出示课题。
二、新课
1、欣赏作品。
引导观察作品后,分析判断这些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三角折式剪纸的方法剪电风扇。(1)将方形纸等分成三分折。(2)用铅笔画出电风扇的三分之一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三角折和画方向盘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三分之一的方向盘的方法。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第八课 柠檬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等分角,学会剪柠檬。
2、巩固三角折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等分三分的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柠檬。出示课题
二、新课
1、欣赏作品
引导观察作品后,分析判断这些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三角折式剪柠檬。(1)将方形纸等分成三分折。(2)用铅笔画出柠檬的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三角折和画柠檬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柠檬的方法,强调下大上小。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折好三角折纸的,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好朋友。
教学反思:
第九课 车轮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斜线的剪,知道等分角。
2、学会三角折剪的方法,学会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等分三分的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教学过程
1、欣赏成品。
引导观察成品后,分析判断这些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三角折式剪纸的方法。(1)将方形纸等分成三分折。
(2)用铅笔画出方向盘的三分之一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三角折和画方向盘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三分之一的方向盘的方法。
4、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第十课 彩带
教学目标:
1、学会剪彩带。
2、巩固折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学会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引来了一群美丽的彩带,景色可真美呀,你们喜欢彩带吗?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对折剪彩带,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一种新的方法剪彩带。
二、新课
1、欣赏作品
引导观察作品后,分析判断这些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折式剪彩带。(1)将方形纸等分成三分折。(2)用铅笔画出彩带的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三角折和画彩带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彩带的方法。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折好三角折纸的,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好朋友。小结:你觉得这种对角折剪的方法剪出来的彩带和原来对边剪出来的彩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种剪法剪出来的彩带可以用来装饰哪些地方?你更喜欢哪种剪法?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小车
教学目标:
1、学习手帕四角折剪方法,会用新的方法剪出美丽的小车。
2、感受剪纸的美以及体验协作成功的快乐。准备:剪刀、范画、彩纸、底版纸。教学过程:
一、激发同学们活动的兴趣。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折剪方法,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一种新的方法剪手帕。
二、新课
1、四角折剪小车的方法
正方形纸对角折,再对角折—再对角折—小车画一部分——剪刀剪(在剪好的小车身上剪去不同的几个小形状)
2、再剪几朵小车贴在底纸上,成一幅美丽的画,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贴。
三、学生剪纸,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协作完成画
四、欣赏小组作品。
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每组的小车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面包车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斜线的剪法剪面包车,知道四角折剪方法。
2、巩固四角折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学会四角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一、导入
欣赏作品面包车,引导观察面包车。
二、新课
1、分析判断以上面包车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四角折式面包车。
(1)将正方形纸对角折,再对角折,再对角折(2)用铅笔画出面包车的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四角折和画面包车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面包车的方法。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请学生说 一说你是怎样折好四角折纸的,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好朋友。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白菜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斜线的剪法剪白菜,知道四角折剪方法。
2、巩固四角折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学会四角折纸方法。教学准备:
1、剪刀、正方形彩色纸、底纸、胶水。
2、范例成品
一、导入
欣赏作品作品,引导观察白菜作品。
二、新课
1、分析判断以上白菜造型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四角折式剪白菜。
(1)将正方形纸对角折,再对角折,再对角折(2)用铅笔画出白菜的的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四角折和画白菜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白菜的方法。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请学生说 一说你是怎样折好四角折纸的,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好朋友。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裙子
教学目标:
1、学习裙子折剪方法,会用新的方法剪出美丽的裙子。
2、感受剪纸的美以及体验协作成功的快乐。准备:剪刀、范画、彩纸、底版纸。教学过程:
一、激发同学们活动的兴趣。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四角折剪方法,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一种新的折剪方法:剪裙子。
二、新课
1、折剪裙子的方法
长方形纸,向前折—再向前折—最后向后折
画一个角——剪刀剪(在剪好的裙子身上剪去不同的几个小形状)
2、再剪另一种空心的裙子贴在底纸上,成一幅美丽的画,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贴。
三、学生剪纸,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协作完成画
四、欣赏小组作品。
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每组的裙子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第十五课 灯笼
教学目标:
1、会用剪刀剪法剪灯笼。
2、巩固灯笼剪的方法,巩固折纸的技能,巩固使用剪刀的技能,训练学生双手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学会灯笼纸方法。教学准备:
2、范例成品
一、导入
欣赏作品作品,引导观察灯笼作品。
二、新课
1、分析判断以上灯笼梅是用什么手法创造的?
2、教师示范灯笼。
(1)正方形纸对角折,向前折—再向前折—最后向后折(2)用铅笔画出灯笼的的一部分外轮廓线。(3)剪纸时先里后外,最后打开即可。
3、练习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1)启发根据教师的示范步骤,灯笼的外轮廓线。(2)教师重点指导画灯笼的方法。
三、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折好灯笼折纸的,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好朋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