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就业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1、课程内容回顾
本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劳动者在就业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如何利用法律来解决。教学目标是:一是把握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二是普及劳动法律知识,提高维权能力。
关于就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劳动者选择的职业必须具有合法性,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择业,选择的单位或企业必须是法律认可的,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就业就有失业,失业,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并经历了由待业、下岗、失业等阶段。而下岗是指国有企业职工,由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状态。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武器是《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通过《劳动合同法》,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是确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一旦签订即具有法律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作为确定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利于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的功能。新的《劳动合同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加重企业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条款——更加明确、劳动报酬——严格化、劳动合同期限——更加明确、试用期规定——规范化、保密协议——范围得到界定。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或单方依法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
关于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保护,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其中年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即可享受;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1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在面对这些活动时,如果用人单不按照法律给支付相应的工资,劳动者应该与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功应该利用法律来维权。职工加班费如何计算,加点是标准工资的150%、休息日工作是200%、法定休息日是300%。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克扣职工的加班费。
关于劳动保护,主要讲了关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休息休假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保护,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必须履行保护本单位职工的义务。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险是宪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疾病和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有的用人单位不为员工交纳社会保险金,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劳动法律法规是劳动者维权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法规——既可特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一定范围的劳动关系和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法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可指除全国性综合性法典外,还包括其它相关的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行政规章、地方性劳动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劳动司法解释等劳动规范性文件。劳动法的本质——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法;劳动法的实现方式——确立最低劳动条件和最低劳动标准。
2、课程学习体会
当今世界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更是一大难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该如何抉择?大学生在应聘时,首先应考虑那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位,刚开始应该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老是认为这也不好那也难做,工作应该从“矮”处着手,逐渐有了经验积累了再“高”升。对自身及社会需求状况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降低期望值,先保证就业,然后在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再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与门路。就算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要放弃,我们找工作,主要是找行业,行业找对了,可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对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要学会迎接更多的挑战。另外简历不能盲目的乱投,要有针对性的投,你想从事哪个行业,想去哪家公司,这些都考虑清楚了以后再投。就业之后,作为一名劳动者,应该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权益,以及该履行的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找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面试,面试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感情升华的最重要步骤。在面试之前要注意语言表达,尽可能多了解对方,准备随时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服装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选择整洁大方的职业装,不应穿的太花哨给人一种轻浮不稳重的感觉,女生应适当化一点淡妆。面试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礼貌,回答问题语言流利,对自己充满自信,这样不仅可以给自己加分,也会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
劳动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利武器是《劳动合同法》,它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
现实生活中,好多用人单位不按法律行事,拖欠民工工资成了普遍现象,以及不给公司职员“五险一金”等保障,甚至避而不谈,此等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必须找那些严格按照法律为员工提供福利的单位、企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的使用,3、课程教学评价与建议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权益及保护
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刚刚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自身就业权益的维护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可能的“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了解熟知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毕业后的就业的流程,从而使自己在就业时学会用政策法规保护自己,少走弯路,少受不合理的侵犯,成功就业。要做到顺利就业,在择业中就必须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只有明确了这些权利,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一、大学毕业生享有的主要就业权益
(一)获得招聘信息的权利。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具有充分的就业招聘信息,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和用人单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网络、学校招聘会、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亲戚朋友介绍、单位公告等等。信息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公开:所有用人信息向全体毕业生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和截留。
2、信息及时:信息及时也就是毕业生获取的信息必须及时有效,而不能将过时无利用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3、信息全面:毕业生有权获得准确、全面的就业信息,以便对用人单位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符合自身要求的选择。
(二)享有就业指导权。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包括:①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有关就业方针、政策; ②宣传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原则、规定和程序; ③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择业。
(三)被学校推荐的权利。学校推荐经常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或淘汰,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权得到学校按真实情况进行推荐。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享有的被推荐权应包含这样几方面内容:如实推荐、公正推荐、择优推荐。
(四)自主选择职业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因此,作为求职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享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为初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择业意向方面的建议、参考、推荐和引导,但不能强迫或限制他们选择职业。
(五)平等、公平就业权。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
(六)知情权。毕业生有获取知悉用人单位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的权利。用人单位有义务向毕业生和学校如实介绍本单位的真实情况。任何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对毕业生隐瞒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做法,都是对毕业生就业权利的侵犯。
(七)违约求偿权。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一经签订,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有违约都必须严格履行相应责任。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解除协议,均须得到另外两方的同意,并应承担违约责任。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1、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主体不合格的机构,如非法人才中介机构以收取信息介绍费为目的,发布过时或子虚乌有的招聘信息;欺骗毕业生的单纯。传销机构假借一些知名企业的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高薪诱骗毕业生进入非法传销队伍。
2、招聘要求中有歧视条款。性别、身高、相貌、学历、专业、家庭关系、血型等歧视。工作经验歧视比较多,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需要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刚刚毕业的人哪来的实际工作经验,经验是慢慢积累的,这样的要求分明就是不合理的条款。
3、侵犯应聘者隐私。现在将求职者的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及身份证号码转让给他人或中介机构的行为很多。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有的会给生活带来困扰。
4、收取求职者的财物或扣压证件。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培训费、押金或服装费、扣押求职者的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档案等。
5、不按规定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签订就业协议时,对毕业生档案接收单位、户口迁移地址不明确,对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工资福利等协商条款不明确注明。
6、不履行或部分履行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条款。就业协议签订后,违约或不按时接收毕业生。不按就业协议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不能履行协商好的工资福利等。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不按劳动合同条款履行合同等行为。
三、如何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一)认真签订就业协议书,发挥协议书的作用。
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权利义务的书
面文本,一般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统一格式。毕业生应该认真签订好就业协议。我国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少数省市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和形式替代现行的就业协议书。签好就业协议书注意事项:①查明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是否合格②有关协议条款明确合法③签订就业协议要合乎程序④写明违约责任⑤了解就业协议书的法律责任
(二)遵循市场规则,防止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现象的出现。
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无论是自荐,应聘,接受面试、笔试,都应该遵循“真诚、信实、平等”的原则,以自身实力参与竞争。要有风险意识,对于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明显夸大优厚条件,以高新和高福利吸引人才的做法要有警戒心,预防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
(三)善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由于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加以社会风气、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的权益受到侵害。针对侵犯就业权益的行为,毕业生应向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学校进行申诉,并听取他们的处理意见,同时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防范就业陷阱。
仔细鉴别各类就业信息,有效识别就业陷阱;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慎重签订就业协议书,注意约定条款的合理性。
四、大学生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概述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作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也简称为三方协议,是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之间就学生就业方向签订的一种协议,由三方共同签署后生效。
2、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毕业生所签订的就业协议书的主体是平等的,是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订立的,并且协议书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均属于我国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所以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具有合同的属性。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就业协议起到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各自的权益,是学校制订、国家审批毕业生就业计划的依据。
3、就业协议书的签订
(1)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用人意向,由用人单位承诺接收,毕业生到学校就业主管部门领取三方协议。(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协议书中所列事项平等协商,在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认真填写各项基本资料并签名盖章,如另有其他约定条款的,需在就业协议书上注明或另附补充协议(比如违约金)。(3)学校盖章。(4)学校签署意见后,学校保留一份协议,毕业生自己执一份,并由毕业生将另一份协议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
4、劳动合同内容及签订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一般合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二是双方协商的内容。常见的协商条款有:试用期条款、培训条款、保密条款等。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毕业生应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此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合同形成了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劳动关系。
(二)违约责任。国家基于维护广大毕业生的利益,要求用人单位维护毕业生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就业协议一经签定,用人单位不得拒收毕业生;毕业生也不得随意更换单位,否则都属于违约行为。
(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 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的经济补偿,使他们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具有强制性。“五险一金”中的“五险”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一金”均指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了解学习就业权益,在找工作的时候避免出现危害自己合法权益的现象,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第三篇: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制度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但是,我国的劳动制度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实践中也存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现行劳动制度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判实物中发现,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雇佣无合同游动无保险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在国有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也存在着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至今没有按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地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合同签订时,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对劳动者的意志体现得较少。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是很难作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表达。更有甚者,劳动合同还分为主会何与合同附件两种形式。用人单位往往简化前一部分的内容,而细化后一部分的内容,使劳动者在签约时,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作出承诺。
(三)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不足。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范围过窄。在实践中造成用人单位会依此对劳动者施加压力,使劳动者不敢主张法律赋予的权利,难以享受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保护、工时、工资方面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也使劳动者没有职业的稳定感。劳动关系在履行和解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过程状态的记载,监督部门往往也偏重对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在作出不利于劳动者决定时,公正性缺乏可靠的程序保障,往往是用人单位说了算,谈不上听取劳动者意见。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如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等,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其次,目前我国有关的劳动立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制度的规定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期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在劳动争议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对策的思考为了改变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否纳入法制轨道。
(二)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地是弥补大部分劳动者的劣势地位、减少其依附性的办法之一。
(三)充分开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我国应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明确工会的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nb
第四篇: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某某市是一座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该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数百万外来员工到
务工创业。外来员工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能否稳定和协调劳动关系,是关系到我市能否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劳动关系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者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双方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违背的一面,其相违背的一面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利润与成本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双方是互成反比的关系,而劳动者收入是与成本有关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总是以降低成本来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往往导致企业在劳动保障方面投入不足,牺牲员工工资利益。
我市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自身保障意识差,相关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犯。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存在工资低,拖欠、克扣工资,加班时间长、缺乏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差等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加班现象比较严重,相当部门企业员工每天工作在12小时左右,甚至在17—18小时。另外,某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成就,无安全防护措施,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力身心也受到严重伤害。一些企业在制订关系员工切身利益时,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是自主制订。一味追求低成本,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恶性竞争,并且由劳动者来承担恶性竞争导致的后果,即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缺乏等现象。
(二)地方政府角色的错位。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以获得最广大劳动者的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处理,将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政府则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在这种运行加以宏观调控,实行“主体自行协商、政府适时调整”。但是,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粗放型的发展形式,投入大量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作为其在国际市场上招商引资的优势,吸引了广大外资企业的入驻。因此,某些县为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地方投资环境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对外来员工的权益较为忽视。“低劳动力成本”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甚至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些县将“执政能力”简化为GDP的增长能力,但在各种经济数据背后却有着不和谐的一面。
(三)现有工会组织体制面临挑战。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设立工会组织,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设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外来员工也因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目前,多数企业的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主席往往由经营者兼任,使工会活动缺乏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中,如任意辞退员工、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等,很少看到工会在维权方面的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工人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工人缺少诉求渠道,劳资关系无人协调,往往会激化劳资矛盾。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中,难免与企业发生矛盾,因此造成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侵犯的现象日益增多。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却存在不和谐现象,特别是劳资矛盾比较普遍,处理不好会引起社会冲突。近年来,我市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劳资冲突已成为影响和谐的一个个重要方面。
劳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一线劳动的工人是我们人民中的大多数。他们都是通过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感受社会福利的优劣。如果他们在资源分享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感受不到社会的福利,必然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越长,反社会的倾向就越强烈。特别是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富裕阶层的财富急剧膨胀,而普通劳动者收入低、增长缓慢的话,很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其实,劳动者的收入低、增长慢,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如果相当大的一个劳工群体长期处于较低的工资水平,就意味着消费品市场的萎缩。而且从国际上来说,低收入群体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迫使中国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为贸易方实施反倾销、征收惩罚性关税提供了借口。
近年来,我市出现的缺工现象,就与工资水平低、加班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对以往存在对人力资源实行掠夺性开发的“报复”。员工的倒流,出现了某些企业因招工不足,只得取消订单,甚至停产歇业,这说明要保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善待员工。
转变方式,达到经济发展与维权的“双赢”目的(一)统一认识,加强执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稳定劳动关系对稳定整个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地方局部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具体到地方,就是使政府认识到以牺牲劳动者代价来换取本地经济发展不是长远的办法,应引导政府平衡招商引资与维权的关系。加强各级镇政府部门的执法能力,加强劳动、工商、税务、工会、法院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二)保护和善待外来劳动者
1、地方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应关注市场与劳动力生产率共同驱动的工资水平增长,达到社会发展良性循环。切实执行劳动标准,从源头上约束只重视经济发展的“一边倒”行为。
2、提高工资待遇。我们要看到,一味的追求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按劳动生产率计算的人工成本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层面上。如果提高工资待遇,一方面,不仅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另一方面,随着工资的提高,企业成本相应增加,那些依赖加工费来赚取利润的企业的生存、赢利的空间将被逐渐压缩,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考虑投资、经营战略的调整或再次转移,将企业竞争、营利的重点放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加快企业转型。
(三)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提高社会人文环境的亲和力,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以“宜工”、“宜居”的社会环境帮助外来员工融入东莞社会。将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灌输给企业,让企业明白,劳动关系不和谐、不协调,不仅不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用人需求,而且不能提高工人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要从岗位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方面努力,着力做到事业留用、感情留人。
(四)推动以技工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性质决定了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不高,反过来,由于缺乏高级技工,高端企业也难以发展和维持。
第五篇: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制度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但是,我国的劳动制度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实践中也存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现行劳动制度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判实物中发现,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雇佣无合同游动无保险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在国有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也存在着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至今没有按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地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合同签订时,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对劳动者的意志体现得较少。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是很难作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表达。更有甚者,劳动合同还分为主会何与合同附件两种形式。用人单位往往简化前一部分的内容,而细化后一部分的内容,使劳动者在签约时,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作出承诺。
(三)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不足。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范围过窄。在实践中造成用人单位会依此对劳动者施加压力,使劳动者不敢主张法律赋予的权利,难以享受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保护、工时、工资方面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也使劳动者没有职业的稳定感。劳动关系在履行和解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过程状态的记载,监督部门往往也偏重对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在作出不利于劳动者决定时,公正性缺乏可靠的程序保障,往往是用人单位说了算,谈不上听取劳动者意见。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调查报告《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如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等,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其次,目前我国有关的劳动立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制度的规定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期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在劳动争议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对策的思考为了改变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否纳入法制轨道。
(二)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地是弥补大部分劳动者的劣势地位、减少其依附性的办法之一。
(三)充分开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我国应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明确工会的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
(四)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关系的大部分内容确定于集体合同内,是劳动者通过集体的力量抵抗企业借格式化条款滥用权利的有效手段。
(五)进一步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建立劳动合同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劳动合同送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为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雇工监督奠定基础。劳动行政执法部门应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条款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对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加强劳动部门的劳动执法力度,发现违法现象,及时督促改正,情节恶劣的,要依法给予处罚。
(六)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的分轨体制,即“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体制。当事人发生了劳动争议后,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可以由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其一,若申请仲裁,就不得再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若提起诉讼,就不得再申请仲裁,诉讼实行两审终审,从而缩短处理争议的时间,减少争议处理的成本和尊重当事人对争议处理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