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选修论文(本站推荐)
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
摘要: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却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现状不容乐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即劳动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严重。权益保护途径的有限性。除了大 学生应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对诉讼途径的重视外。从立法层面上对劳动法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才是最终的治本之策。关键词:兼职 大学生劳动权益
权益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应该享受到的不容侵犯的权利”。而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我们认为,“权益是权利与利益的有机结合体.是权 利与权利的行使而带来的利益之和 ”因此,兼职大学生权益就是指法律、法规赋予兼职大学生的各种权利和对权利的行使而带来的利益的集合体。而劳动权益是兼职大学生享有的却被忽视的重要权益。
一、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问题的凸显
1.随着大学生兼职越来越普遍,可以说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有调查结果显示,68.4%的大学生表示“做过兼职工作”。但是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遭受侵权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例如非法中介诈骗、低于最低基本工资、拖欠工资等,2007年3月28日媒体曝光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用工方面涉嫌违反中国相关规定,顿时引起轩然大波,由此看出,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兼职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基本权益及法律依据。对大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展开。首先,大学生是普通的受教育对象。从这点来看,兼职大学生拥有作为普通受教育者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其次,兼职大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在l8岁以上,(以六岁为人学年龄计算)。而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因此,在讨论兼职大学生拥有的权利时。除了《教育法》里面列举的各项外.还应包括劳动权。《宪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除了《宪法》和《民法》对大学生劳动权进行赋权外。国家其他有关法律为大学生参加劳动(在这里指劳动法上意义的劳动,下同)也提供了法定依据。《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
学活动。
2.兼职大学生劳动关系发生的领域。那么大学生在那些领域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呢?我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第一,学校内部的勤工助学。主要是指学校为同学提供的各种兼有义务性和有偿性的岗位,如食堂服务员,机房管理员等。第二,校外兼职,是更普遍的勤工助学形式。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暑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暑假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然而,由于大学生并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导致劳动权益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侵权现象非常严重。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是学界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中介公司找到兼职工作的,但是有很多人都被中介公司占了空子,我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侵权现象发生,他们向中介公司交了所谓的“信息费”,然后说回学校等消息,之后就一直没有了消息。后来有调查发现,很多公司确实需要兼职人员,但他们只是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而中
介公司并没有跟该公司取得联系。现在很多黑中介利用大学生渴望兼职的心理来谋取私利。
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的困境
1.劳动关系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目前从事社会兼职(包括平时和假期兼职)的同学。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同学。为了尽力挣取部分学费、生活费,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能挣多少钱上。而对工作内容、时间等条款缺少足够的重视。当然,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即使他们对这些条件不满意或有意见。由于生活的压力,也只能让步。况且,一般都是用人单位事先把协议书准备好了。大学生只有“签字权”,他们对协议本身的内容很少有发言权。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劳动合同书或者劳动协议书,只是口头上的雇佣。从某方面说,这种劳动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为以后劳动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拖欠、克扣兼职大学生工资是日前劳动纠纷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兼职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是临时工。他们既不属于正规的员工,也不属于小时工。因此这种身份也决定了其利益更容易遭受损害。同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现行劳动法并未将大学生纳入到调整和保护的范围内。因此大学生不能和相关的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这也为用人单位利用这种法律缺位侵害大学生的利益提供了便利。
3.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途径和效果的有限性。目前的权益救济途径包括:第一,相关劳动部门。但由于其更多的职能被局限在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所以缺少更多精力来对大学生的权益加以保护。第二,工商部门自身的法定职能并不涉及到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更多的时候是用人单位在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的办理、经营内容违法的时候才会予以介人。而且这种介人的后果也只是局限在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纠正上,与最终大学生的权益得到维护没有多大的相关性。第三、公安机关所承担的角色也只是间接的,只有具体到用人单位涉嫌欺诈。武力威胁大学生等情况下才会介入。同理,即使有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学生的权益很多情况下也得不到维护。第四、媒体及社会舆论。媒体主要是承担“暴光”的角色。其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警示。以提防更多的人遭受同样的侵害。如果该问题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即涉及面大,影响恶劣,舆论和外界的压力是很难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的。
三、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1.立法上,应对劳动法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这种立法层面的对策是真正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劳动法的完善和修改,逐步变更人们的错误观念。社会对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才会更加重视。把大学生纳人劳动法的调整范围。首先,确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者。其次,赋予兼职大学生签定劳动合同的权利,并在法律上明确这种关系属于劳动关系。再次,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的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把兼职大学生纳人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侵权的可能性。一旦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相应地大学生就有和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的权利。《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合同具有潜在的法律效力。因此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从而有利于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第二,可为大学生提供合法有效的救济途径。一旦用人单位发生拖欠、克扣工资等侵权行为。大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这种情况发生后,劳动仲裁委员会以兼职大学生不属于劳动法的凋整范围而加以拒绝。第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对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重视。更好的解决大学生被侵权等问题。
2.大学生应加强诉讼途径的重视。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是目前制度框架内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发生在兼职大学生身上的侵权事件,很少有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案例。对这个问题,除了大学生观念上的原因外,还有就是诉讼费用的高昂。我认为这可以通过如下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法院可酌情考虑作为原告一方的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全部或部分免除诉讼费用。第二,学校应该鼓励并切实帮助权益边受侵害的同学通过法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学校可以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这部分同学的诉讼费用或其他相关费用。由于诉讼途径是大学生在穷尽其它办法后才会选择的途径。因此,学校不必担心会因过多的同学动用这笔资金而导致费用的急增。当然,为了使这笔资金能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大学生身上.完善资金划拨的审批也非
常必要。或者,学校还可以设立专业的律师团队,帮助在校兼职大学生解决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
3.兼职大学生应提高对用人单位合法性及协议书内容真实性的鉴别能力,注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应该自主的学习相关法律。目前很多侵权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第一,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比如,一些用人单位根本没有营业执照(或经营许可证)甚至所悬挂的相关执照是伪造的。而很多同学由于缺乏这方面的鉴别能力。往往无法事先识别,而为以后不必要的纠纷埋下了祸根。第二,对劳动协议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目前情况下,即使不能签定劳动合同,在签定劳动协议书时也应该多加留心。比如是否存在根本无法做到的“霸王条款”。特别是最为核心的工资给付时间,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潜在的欺骗行为都应作出事前的鉴别。第三 在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和保留相关的票据、发票、照片、录音等各种证据材料。即使以后发生纠纷,也才能为劳动部门和法院提供确凿的证据。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提高鉴别能力。事先确认用人单位是否合法(可以去当地工商局查询)。协议书是否存在漏洞,从而尽量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另外,学校事先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让兼职大学生提前了解问题和可能的救济途径;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都不失为一种好的补充措施。
参考文献:〔1〕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龙源期刊网2012年5月
〔2〕李晓元,论贫困大学生的权益与法律保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l2期 〔3〕论大学生兼职中的侵权事件及法律救济途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第二篇:大学生权益保护论文
浅议法制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权益保护
【摘要】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的道路。随后,各高校纷纷据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有关学生违纪处分的规定由于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备受关注。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规定有对学生违纪给予处分的具体适用情形、程序,以及学生不服处分的权益救济手段,但事实上,学生权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因此,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探寻法制化视野下增强学生权益保护力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法制化、学生管理、诉讼公正性
一、高校学生权益受保护之现状
自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各高校基本都依据其第五章的规定,对学生事务实行法制化管理,制定了违纪学生处分管理法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申诉法规,通过明文规定对学生予以处分以及学生不服而申诉的程序和条件来实现保护学生权益的目的。违纪处分有法可依。以《中南民族大学违纪处分办法》为例,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处分的种类、可减轻或免于处分的情形、违纪行为从轻到重应适用的处分情形、处分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等,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细化,较为详尽地体现了事实清楚、程序正当、依据明确、处分适当的原则,为学生在受处分过程中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制化保障,其他高校的类似规定自然也大同小异。
学生申诉有章可循。各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按照相关的申诉处理法规来处理学生的申诉事宜,其中部分高校还借鉴行政处罚听证的的做法设置了听证程序,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申诉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权.不仅如此,很多高校还规定学生如果申诉后仍不服还可以向更高级别行政机关继续申诉,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权益救济手段。
二、高校学生权益受保护之不足
上文已述,在目前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背景下,高校违纪学生的权益能够得以保护,但是其中还存在有以下不足:
第一,部分条文规定较为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强。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上文举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中都规定了“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以及后者第五条规定“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 1
予处分等,对于这些情形在实践中究竟该如何认定则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从而致使高校在处分违纪学生时可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缺乏违纪处分的适用期限。高校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是基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
管理关系,因此对违纪学生的处分也与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处罚部分类似,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五种,但是不同的是,无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
理规定》还是一般高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对这五种处分,除留校察看外,都没有规定适用期
限,从而使违纪学生身上一直烙有受处分的印记,可能导致其自尊心受损以及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权益保护的。
第三,申诉程序不够公正。首先,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组成不尽合理。依据大多数高校
有关申诉的法规,代表学校利益的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中人数居多,而
处于相对中立地位的教师代表及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代表所占比例较少,这明显不能有效维
护学生利益。其次,回避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在申诉过程中设置了回避制度,但其中大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提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而没有规定利害关系或
其他回避事由的范围、回避的决定权限以及是否允许申请回避的存在等具体内容。
三、高校学生权益受保护之完善
针对以上不足,对加强高校学生权益保护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细化或修改现有法律法规的条文。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要求之一就是法律确定
性,正因为人对不可预知的法律具有恐惧心理,因此,明确的、具有可行性的法律规定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仍以《中南民族大学违纪处分办法》为例,可以对其中类似于“有立
功表现的”、“多次”、“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等用语加以修改或者补充规定,增加其可操
作性和确定性。
第二,赋予处分一定的效力期限。众所周知,刑法中有自由刑,如拘役、管制、有期徒
刑等都有一定的期限,虽然学生与罪犯决然不同,但是高校完全可以借鉴刑法的做法,对违
纪学生的处分规定适用期限,当期限经过后,根据学生改过自新的情节予以撤销或解除。第第三,完善申诉程序的公正性。首先,提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中的人数比例,例如可以参照北京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做法,规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在申诉处理委员会中不少于50%,或者根据现有规定的人数,适当减少某些参加申诉委员会的职能部门,规定只有与案件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可成为委员会成员,从而间接提高
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比例。
四、结语
高校与学生本不应仅限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政关系,而更多的是教育成长的摇篮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关系。学生一旦违纪一方面是其自律性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教育不够到位,因此,高校在迫不得已要对学生进行处分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应有权益。。
第三篇:兼职大学生权益
兼职大学生权益如何保护
快餐企业、法律专家和劳动部门在法律解释上持不同看法
新快报讯(记者 周继坚)大学生兼职究竟是何种形式的用工?是否受非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约?记者调查发现,有关企业、法律专家和政府部门在法律解释上看法都不尽一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监总队黄林琰总队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家法律对大学生兼职没有明确界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立法方面的注意;而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也需要明确。
兼职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假期打工挣钱可以负担一部分学士生活费用。
对于大量存在、由在校学生充当并且以小时计薪的员工,肯德基方面回应本报报道说,“在校学生的法律身份特殊,因此其兼职工作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陈斯毅
学生兼职工资不应低于最低标准
今年1月,陈斯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是在规定之内,确实是按小时计酬且在同一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都要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陈处长说,如果是实习、见习,则不算非全日制用工;但如果是单纯的兼职,学生也属于普通劳动者了,要按照规定发放工资。中国劳动法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鲁英
大学生打工应受《劳动法》保护
鲁英表示,除去实习和见习的情况,在校大学生只要在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的,就已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劳动法》保护,理所当然也适用广东省非全日制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对于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鲁英认为这一规定没有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给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保护兼职打工的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且违反了《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应该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文永
麦当劳肯德基与受聘人员都受《劳动法》保护
就麦当劳、肯德基方面提出“下岗、内退、已经退休人员或在校学生不具备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说法,梁文永表示,判断麦当劳、肯德基与员工是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能以其制定的格式合同的规定说法为依据,而必须考察其具体的、真实的法律关系的内容。麦当劳、肯德基与其聘用的下岗人员、内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等员工之间已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就应无条件遵守《劳动法》,也不能回避政府制定的相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上海劳动部门
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
就本报报道广州三家“洋快餐”涉嫌违反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等问题,上海有关媒体报道称,上海劳动部门就此问题表示,在读学生兼职的就业形式,不在《劳动法》调解保护范围内,因此只能以餐厅和学生的相互约定为准;而非在读学生的小时工资待遇则必须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业内人士解释说,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如果是在读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形式,只能依照企业约定的薪酬工时,而且,企业不需要为打工的在读学生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论文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作业
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分析求职各阶段侵权情形及对策
大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可能的“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毕业时就业的流程,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学会用政策法规保护自己,少走弯路,少受损失,成功就业。《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作用。毕业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权益,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就业权益。大学生享有的基本就业权利有:1.自主择业权2.平等就业权3.信息知情权4.公平录用权5.违约求偿权
求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招聘面试阶段。2.签订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阶段。3.到单位上班阶段。
一、在招聘面试阶段,我们要注意各种陷阱,例如押金陷阱,信息陷阱,宣传陷阱,智力陷阱,高薪陷阱,试用期陷阱等。
1、仔细观察公司的外部环境和人员情况,办公所在地的环境、公司人员的基本素质等。这些摆在眼前的实物,绝不能视而不见,它们都可以较为真实地传递出公司的基本情况。
2、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地点放在临时租借的民房或者小宾馆,或是现场十分简陋,要格外提高警惕。
3、通过上网找资料、发帖询问等,了解公司经营发展概况。对那些无法通过网站资源追踪其踪影的小公司,可以通过和前台、保安、一般职员聊天了解公司现状。
4、对亲人、老师、专业人士、同学、朋友等进行有目的的探询。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千万别不好意思张口,他们站在第三者的客观角度,可以为你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5、直接交手,试探虚实。在面试时,不用只做个回答者,有提问的机会千万要牢牢把握,别轻易失去一次上佳的了解企业的机会。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工作人员的形迹,若是所谓“经理”没有任何专业素养,面试时只谈收钱的肯定是问题公司。
6、在填写个人简历时,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你的联系方式,这样会使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联系方式,从而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强烈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勿长时间关机,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
二、在签订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阶段,我们要注意合同陷阱
1、合同必备条款缺失: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至少应具备以下7种条款: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岗位是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在岗位约定方面,毕业生应该注意避免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更劳动合同的条款。
2、违反协议或合同的违约金:按照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或者协议中可以规定违约金的数额但是其有上限。现在规定的上限是12个月的工资总和。
3、超时加班: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用人单位,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应不超过8小时,加班不超过3小时;每月的加班时间不超过36小时;每周至少保证劳动者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4、无社保、福利:社保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就是用人单位和个人都需要缴纳。社保目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5、向外泄漏求职者个人隐私:一些单位可能将这些个人信息作为其赚钱的资本,非法使用或者提供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遇到诸如此类的侵权问题,我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权益维护就业公平相关法律法规。
三、到单位报到上班阶段,我们应注意:
1、别理会其他杂务:新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尝试花多些时间与同事合作、处理棘手的工作,把私人事物暂时搁置。
2、别将所有责任背上身:谨记自己不是“超人”,公司并不会要求你解决所有难题。所以最好专注去做一些较重要和较紧急的工作,这比每件工作都弄不好理想。
3、了解公司的文化:每家公司都有不成文的规则,了解并顺从这些“规则”有助你的发展。若企图打破传统,只会浪费时间。
4、穿着得体:“人靠衣装”这句话永远是对的。穿得光鲜一点,自己也会倍觉自信。若财政状况许可,每季可添置一些衣服和配饰。要注意不同行业的人对衣着有不同的要求。
5、加倍努力: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某件工作可能需要三星期去处理,实际上,上司可能希望你立即完成,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所以应随时准备多学点东西,要赶及期限可能要加班,甚至把工作带回家做。
第五篇: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校外兼职的现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生校外兼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综合能力,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减轻家庭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外兼职时属于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受损失的原因以及我国现今的立法现状对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企业责任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法律内涵
(一)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概念的界定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4条和第6条的相关规定,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校大学生为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向用工主体提供劳动,并由用工主体支付相应报酬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大学生校外兼职的特征
1.兼职类别的多样性。大学生参加校外兼职的形式繁多、内容别样,既有通过脑力劳动后的报酬的形式也有通过体力劳动获得报酬的形式,诸如兼职编辑、打字员、家教等属于脑力劳动的形式,而广告宣传、餐馆服务生等属于体力劳动的形式。
2.主体的多元性。大学生校外兼职可以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形式多样的企业中,因此其用工主体既可以是公民个人、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因此,大学生校外兼职就其用工主体而言其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征。
3.对象的单一性。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对象仅限制在取得学籍的在校大学生,既包括专科生、本科生也包括在校的研究生。就此看出大学生校外兼职的范畴很狭窄仅仅指在校的大学生,并不包括在职的大学生或者函授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校外兼职具有对象的单一性的特征。
4.客体的特定性。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的这一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在校大学生所提供的劳动行为,具有不变性,不会因为用工主体的不同、从事工种的不同、劳动主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校外兼职这一法律关系中具有特体特定的特点。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
大学生校外兼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用工主体的多元性,从事公众的多样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这些特性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在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损失。归结起来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劳动关系不平等。大学生在校外兼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整个劳动关系过程中,大学生是用工主体在选择,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当其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为了保住工作机会就会选择忍气吞声,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我国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大学生劳动权益在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其他合法形式进行维权,但是由于大学生在整个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由于劳动主体资格的缺失,一旦大学生在校外兼职时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救济途径。
再次,法律权利意识淡薄。虽然大学生受到高等教育,但是他们法律权利意识相当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大学生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他们甚至不知道通过何途径进行维权以及怎样维权。我国对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
1.大学生校外兼职法律规范缺失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立法技术和立法并不够完善,从我国目前现行立法来看,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将在校大学生的校外兼职行为作为调整和保护的对象,高校学生校外兼职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在校大学生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及其参加社会兼职所提供的“劳动行为”的法律性质是属于“劳务行为”还是“劳动行为”,无论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均存在着较大争议。
2.大学生勤工助学行为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进行调整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学生参加校外兼职的规章主要有,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以及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虽然出台了这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还是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规章内容过于笼统。与大学生校外兼职有关的规章对于规范和保护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其内容上来看,还过于笼统。规章中就校外兼职的法律性质、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等实质内容均没有涉及,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也是很难操作,大学生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也是求助有难。(2)规章适用存在歧义。《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观点认为“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未建立劳动关系”;有的观点则认为“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时,在未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完善我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途径
1.政府以法规形式确保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在法理学上,大学生也属于劳动者,是宪法保障的劳动权的主体。构建保障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劳动关系体系,可由教育部制定相关行政规章,将大学生的实习兼职纳入劳动法律体系,比照劳动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作为劳动法的特例性规定,建立特殊劳动关系制度。第一,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适宜做出任意性规定。考虑到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和劳动现状,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建立的特殊劳动关系时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不应作强制性规定。第二,关于薪酬、工时制度。参照劳动法制定相关的薪酬制度和工时制度。第三,关于社会保险。社作为特殊劳动关系来设计,为保护用人单位用工成本,保证大学生实习兼职的锻炼机会,学生人身保障将主要依靠高校的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实习兼职的指导和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6条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
3.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利益的受益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用工风险和责任。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于实习生的界定不是很明确,用人单位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员,更要增强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责任意识。比如,在学生兼职期间为其购买意外伤害的保险,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自己的用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障受伤害学生的人身权益,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注重大学生劳动保障的社会化
首先就需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用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企业关注自身道德层面的形象。虽然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也应该担负起其社会责任。一方面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学生也是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源,需要善加保护。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资源构建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运用网络、新闻媒体、报刊等新媒体为辅助手段,宣传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监督企业履行责任。劳动仲裁部门应改变简单的裁决驳回仲裁申请的方法,依照特殊劳动关系的规章受理大学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并提供适当的法律的援助。
作者简介
王丽丹(1989-),女,河南省商丘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