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法1006班贲艳梅1004000650
摘要:随着大学生兼职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兼职权益保障问题,在探讨大学生兼职常见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
兼职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增加社会阅历的主要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获得兼职工作的渠道多来自于社会兼职机构,基本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兼职并不意味着长时间的雇佣关系,报酬也比较低,合作协议的签订并不重要,只是进行简单的口头约定,一般没有签订劳务合同,一旦遭遇争议问题或自身合法利益受到损害,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一、大学生兼职常见问题
(一)、遭遇非法中介机构
目前,社会上非法中介机构依然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通过传单的方式来宣传自己所谓的兼职工作,而很多大学生就根据传单上的介绍而一步步走向非法中介机构的陷阱。他们没有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过期,有的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只是短期租用写字间,他们往往打着“高薪招聘兼职”的幌子,并称什么名额有限等引诱大学生报名后收取中介费。但是一旦收取中介费以后便杳无音讯,销声匿迹。
(二)、缴纳押金
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是以促销、代理、礼仪等专业性不强且工资待遇优厚的岗位来吸引正在求职的在校大学生,当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并申明只需缴纳一定的押金便能上岗工作。待有些求职者缴纳押金后便被后告知先回去等通知,然而,有些人几天过去以后又会被通知说职位已满,还有些人最后也没有等到一个回复,又是不了了之。
(三)、缺乏合同保障
找到兼职的同学大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达成协议,而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
合同,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或纠纷时没有合同的有力保障,而用人单位往往会推卸责任,造成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四)、超时工作
有些兼职单位会以各种理由让求职者无偿为他们加班,而有些求职者也忍气吞声的默默
地为他们无报酬的超时工作。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主要还在校园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生活,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经历、知识与能
力去面对这个社会的现实与诱惑。而且社会各个机制对大学生兼职的保护尚未完善,所以大
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学生阶段,思想还比较单纯,缺乏警惕性,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力
容易受到诱惑,总把事情想得很简单美好。此外,许多兼职大学生只看到眼前利益,抵挡不
住诱惑,缺乏法律意识,致使自己吃哑巴亏,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管理的缺乏
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管理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一个重要原
因,学校很少开展有关大学生兼职知识的相关讲座与培训,很少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兼职
服务机构来规范管理学生兼职的活动。例如,虚假广告在校园墙上无处不贴,促销、家教传
单到处发等等。也很少有学校成立专门为学生提供正规兼职信息的部门,致使很多兼职的同
学无法得到准确可靠的兼职信息。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我国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不完善,缺乏法
律依据。相关法律,特别是《劳动法》中并没有名文规定劳动者的含义,即大学生兼职到底
属不属于劳动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1995年8月4日我国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将大学生兼职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
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这一面处于空白状态,法律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当纠纷发生时,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运用何种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兼职市场,同时,政府和相关职权部门也没有对这些单位和中介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给一些谋求利益而不惜一切手段的用人单位有漏洞可钻,最后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三、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一)从法律的角度
1.明确将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国家应该将兼职大学生明确列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使大学生在做兼职的过程中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合理运用我国《劳动法》的相关条文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对大学生兼职进行专门的立法规定
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主体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且大学生兼职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大、时间相对自由的一种工作,仅仅适用我国《劳动法》不能对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所以我国立法机关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和兼职本身的特点,对他们在兼职期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门的立法规定,使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兼职过程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相关立法的支持与保护。
3.相关司法制度的完善
相关司法机关应该适当调整响应的司法制度,不能仅仅只是按照法条进行司法活动,还要切实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提高法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并将道德规范适当纳入法官裁决的考虑因素,遵循公序良俗的原则,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进行更有笑得保护。
(二)其他方面
1.完善相关行政制度
对于中介机构,我国相关行政部门应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尤其是工商等行政职能部门在企业办理或其他相关程序时,可以通过进行培训考核或签订责任书、保证书等一系列形式,对其执行的营业活动进行监督,并将这些考核作为一项市场准入机制。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兼职市场的管理与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体制,例如,要严格查出中介机构出具的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等不法行为,对那些有侵犯兼职大学生利益前科、投诉频繁的不法中介应予以处罚并禁止进入市场。
2.明确监管主体,加强媒体监督
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想监管部门投诉时,有些部门却以不属于本部门监管范围而互相推卸责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从各个职能部门调取一定人员,单独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兼职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管理。另外,还要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关注大学生兼职专栏。这样,当在兼职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能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与救济。
3.在学校设立兼职管理中心
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管理都不是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建议各大高校都设立兼职管理中心,引导、管理大学生进行兼职。学校可以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为同学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
4.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与保护意识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懂法,在兼职过程中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要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法律的修养,在课余时间多接触一些法律维权的书籍以及相关的电视节目。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忍气吞声,要知道维权,懂得维权,善于维权。所以,对于兼职大学生来说,知法,懂法,用法是极其重要的。
高校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大学生兼职也将会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普及,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在兼职的过程中因为在法律和其他相部门的一些监督管理缺陷致使他们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盒救济,因此,探究并解决大学生兼职保障问题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更是我国构建和谐法制社会的重要体现。通过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张素君《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许华《我国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法律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篇:兼职大学生权益
兼职大学生权益如何保护
快餐企业、法律专家和劳动部门在法律解释上持不同看法
新快报讯(记者 周继坚)大学生兼职究竟是何种形式的用工?是否受非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约?记者调查发现,有关企业、法律专家和政府部门在法律解释上看法都不尽一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监总队黄林琰总队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家法律对大学生兼职没有明确界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立法方面的注意;而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也需要明确。
兼职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假期打工挣钱可以负担一部分学士生活费用。
对于大量存在、由在校学生充当并且以小时计薪的员工,肯德基方面回应本报报道说,“在校学生的法律身份特殊,因此其兼职工作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陈斯毅
学生兼职工资不应低于最低标准
今年1月,陈斯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是在规定之内,确实是按小时计酬且在同一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都要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陈处长说,如果是实习、见习,则不算非全日制用工;但如果是单纯的兼职,学生也属于普通劳动者了,要按照规定发放工资。中国劳动法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鲁英
大学生打工应受《劳动法》保护
鲁英表示,除去实习和见习的情况,在校大学生只要在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的,就已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劳动法》保护,理所当然也适用广东省非全日制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对于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鲁英认为这一规定没有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给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保护兼职打工的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且违反了《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应该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文永
麦当劳肯德基与受聘人员都受《劳动法》保护
就麦当劳、肯德基方面提出“下岗、内退、已经退休人员或在校学生不具备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说法,梁文永表示,判断麦当劳、肯德基与员工是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能以其制定的格式合同的规定说法为依据,而必须考察其具体的、真实的法律关系的内容。麦当劳、肯德基与其聘用的下岗人员、内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等员工之间已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就应无条件遵守《劳动法》,也不能回避政府制定的相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上海劳动部门
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
就本报报道广州三家“洋快餐”涉嫌违反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等问题,上海有关媒体报道称,上海劳动部门就此问题表示,在读学生兼职的就业形式,不在《劳动法》调解保护范围内,因此只能以餐厅和学生的相互约定为准;而非在读学生的小时工资待遇则必须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业内人士解释说,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如果是在读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形式,只能依照企业约定的薪酬工时,而且,企业不需要为打工的在读学生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
第三篇: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摘要】大学生“兼职热”现象在高校已经屡见不鲜。它不仅仅为部分大学生所需的相关生活费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途径,同时,它也渐渐地成为全体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就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律规制的滞后、劳动职介市场秩序混乱等诸多复杂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因此,不仅国家、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兼职群体,大学生兼职个人都必须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劳动法;中介机构;兼职组织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大学生们为了能更好就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加入到兼职的队伍当中。据调查统计,90%的大学生做过兼职,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兼职很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兼职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又可以争取一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一时间,大学里出现了“兼职热”。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热”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有6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遇到了雇主拖欠或扣压工资的情形,约8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被无故拖长工作时间,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或个人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等因素,最终其权益真正得到维护的却寥寥无几。商家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实践阅历浅薄,防范意识薄弱等弱点而侵犯他们的权益纵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兼职利益受损现象的普遍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以下是本文拟就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现象的原因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后,会寻求法律帮助的只占20%,了解相关保护兼职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大学生兼职只占总调查人数的40%。这个结果并不乐观。大学生兼职法律意识薄弱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一
个原因,但法律在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方面的滞后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1.纵览我国目前立法,《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劳动者的主要立法,我国劳动法虽未明确界定何为“劳动者”,但是依据我国民法相关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者为成人,凡年满16周岁能以自己劳动所得生活的人亦视为成年,而凡成年且身心健全者皆为劳动者,故而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合同法》的保障范围于法于理皆有依据。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尤其是《劳动法》中并无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含义(即大学生兼职属不属于劳动者),而且据调查,大学生兼职时间短,流动性大,往往也无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而也难以用《劳动合同法》来对其进行保护。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这一块确实还处于空白状态。
2.如果能适用《劳动合同法》,其有关条文本身可能还需完善发展。解释不清的立法可能还将成为用工单位或组织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借口或路径。比如,用工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不能随便裁员,但隐性裁员导致员工隐性失业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各种获取兼职的途径中,通过老师或同学介绍而获得兼职岗位的大学生占25%,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兼职的占20%;在所有大学生兼职受骗经历类型中,中介费高于兼职收入的占到46%。在通过中介获得兼职的大学生中,其权益损害多来自“黑中介”。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度不够,客观上为“黑中介”的肆意妄为推波助澜。“黑中介”、“黑单位”以种种欺骗手段收取高额中介费用、虚假培训费等以牟取暴利,严重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职介市场,客观上无法及时纠正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行为。同时,政府的相关职权部门监督不利也是它的诱因之一。由此我们能看到,大学生兼职在未做兼职前其权益就已经处于危险之下了。
3.大学生整体来说,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即使知道了有些事件是可以诉诸法律的,但鉴于启动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及其投入产出比,大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据调查,当兼职权益受侵害时有28%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
二、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现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法律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在实体法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对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进行扩大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确定大学生兼职劳动者的身份,以便更好地用《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其次,也可通过《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保障事宜,或者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扩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比如可以确立《劳动合同法》总则内容和分则内容,在分则当中将职介(中介)部门监管与社会兼职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专章内容予以确定。同时应该明确纠纷产生后或裁或诉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式等。在程序方面,笔者认为,鉴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短暂性、流动性和工资数额较低、次数多的特点,频繁地启动普通或简易程序肯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在这一块可以先尝试一下小额诉讼程序。当然,并不是任何一次侵权事件都必须走上诉讼程序的,基于民事诉讼处分原则,大学生兼职的劳资纠纷,笔者认为还是用双方和解的方式解决比较好,劳动争议仲裁、治安管理处罚和工商管理可以作为其的基本解决途径。
2.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兼职大学生维权认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侵的制度原因,但侵犯其权利的主体这几年来一直如此猖狂是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不到位。对违法或违背行业、职业准则的行为,相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加强监管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及时公布职介机构和企业用工监管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黑中介”。据调查,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兼职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占53%,希望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帮助的占32%。由此可知,学校其实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都会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本应该具有初步法律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经调查,了解相关保护劳动者法律及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权益受损情形的大学生却只占调查人数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仍然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大学生兼职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其就业与指导中心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专门对大学生兼职进行指导与管理,通过这个机构将学生和商家联系起来。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些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或商家的方式,让学生摆脱黑中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这个机构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
知道他们的工作状态,遇到侵权情形也可随时帮助他们维权。同时,学校也可与有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公安机关、媒体保持必要的联系,定期向他们反馈学生兼职企业与兼职大学生的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兼职保障的相关问题等等。据调查,大学生权益受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营者诚信意识的丧失和市场诚信体系的受损。笔者认为,倡导构建新时代的市场诚信体系,多举办有关倡导诚信的活动,让企业家、商家不忽略他们的社会良心显得很重要。
3.兼职大学生自身增强维权意识。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损其实和大学生自身有重大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兼职个人本来可以做更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挽回自身合法权益受损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个大集体来说,兼职权益受侵犯是个普遍的事实,但全体兼职却一直是个零零散散的整体,从来没有联合起来一起抵御不法经营者。所以,笔者认为兼职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大学生应该对相关法律先行进行了解,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因为只有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享有的权利,大学生兼职才知道怎样是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注重对用人主体资格的认知,选择诚信的用工单位。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兼职市场鱼龙混杂,兼职大学生碰到“黑中介”或者“黑单位”事件时常发生。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兼职打工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在签定合同前应该先核实公司身份:是否有工商,税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招工单位是否有招工权等。另外,还应当谨慎对待用人主体对自己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的情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令禁止任何公司和单位以任何借口对劳动者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总之,一定要弄清用人主体的合法性和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兼职。
三是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大学生兼职组织。从大学生这个大群体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可以像美国工会学习,借鉴他们的联合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个大学生兼职组织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美国工会的前身是欧洲中世
纪的行会。工匠们按照行业组织起来,建立行业的工艺与价格标准,并且为本行业中的工匠发放执照。工匠如果不成为行会会员,就无法从业。而要成为工匠,则必须当很长时间的学徒。这样,工匠们就联合了起来与雇主对抗。随后,工匠的这种模式传播到了其他的工种行业,而工会争取的权利也随之增多,久而久之,成为了如今的美国工会这个大组织。美国工会的存在利于美国社会的安定,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工人在工会的帮助下,工作条件固定,工作稳定,还有了一定的福利。据上所述,再分析大学生兼职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完全可以学习美国工会的组建模式。鉴于我们全国及各省市高校的分散性及大学生兼职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地区人数的有限性、工作的随意性和变动化,以兼职类型为联合依据肯定是难以实行的。根据大学生兼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先设点实验,采用分区的方式将所有的大学生兼职联合起来,再各区之间相互联合,组成统一战线,以维护兼职的各种合法权益。当然,我们首先得有一个领导中心联系各区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兼职在高校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将不仅仅为解决经济困难,而将进一步地上升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扩展日后的发展空间,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而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如何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这一复杂问题也将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孙萍.试论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项贤钦.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1:9
(4)
[3]龚小夏.发展与稳定——美国工会的角色[j].价值中国网.文化与社会
第四篇: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杨政 黄威伟 梅筱君*
1(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摘 要】:在校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从事兼职活动,这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较多的负面后果,其中以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最为明显。本文对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调查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和就业压力剧增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兼职现象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地发展.通过兼职,大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缓减经济压力,而且也磨砺了意志,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良中介和相关法律法规空缺等原因的存在,使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侵害,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甚至人身侵犯等.随着兼职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兼职形式的增加,其受到的不法侵害也日趋多样化和普遍化.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如江晓姗<<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9期,80-82)、陈力<<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六期,40-42)等,这些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多种角度对这一新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问题等作了系列的分析、解读与阐述,并从学者和专家的角度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然而,社会和学界对于大学生是不是该从事兼职活动、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成立的是何种性质的法律关系、大学生兼职活动的法律属性、其该受劳动法的保护还是该适用民法、是否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解释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仍有着不小的争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在校大学生数量随之急剧增长,早已达数千万之巨。大学生兼职这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已经是如此之普遍,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在学理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些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予以认定和明确,从而改变兼职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劳动大军”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法律法规明确保障的状况。
对于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而言,这样的努力更显出它的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式及材料的运用
作为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本课题是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杨政、黄威伟、梅筱君系西南大学法学院学生。本课题由西南大学法学院讲师、重庆志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胜玲老师指导。
分,2007年9月至10月间我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的对重庆市内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内的数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校内外的用人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我们分别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见附件),分别由十三个和十个问题组成,涉及大学生兼职的内容、形式、时间、收入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兼职的认可度、接纳度等问题.其中,对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7份;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此外我们还实地走访了大量学生宿舍与用人单位,通过面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能全面详实地掌握在校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的状况和社会各界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态度,展示当前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
然而也应当承认,虽然针对兼职大学生和用人方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但对所有接受调查与访问的大学生与用人方我们事先并未进行严格的抽样及方法论证,这就意味着调查结果在反映整体情况的准确性上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由于经费和人员上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对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等与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而只能通过走访交流、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情况。但我们依然认为,这些调查对象还是能大致反映整个重庆市兼职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全国兼职大学生)的状况,已经可以支持我们的研究。
首先,在样本的采集选择上,我们仍然是慎重的。大学生方面,我们尽量多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层次上覆盖了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普通高校,地域上覆盖了从中心城区、大学城到北碚这样的“郊区”,而且接受调查访谈的大学生我们也尽量从各学校不同的专业、宿舍和年级中进行选择,且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等;在用人方方面,我们也尽量选取不同的地区,兼顾中心城区与相对偏远地区,行业上涵盖了从传统餐饮店、现代快餐店、商场到家教的各个行业,且这些用人方中既有曾经聘用过兼职大学生的也有从未与兼职大学生有过接触的。这样可以说基本使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其次,在调查的方法上,在对大学生和用人方进行调查时,我们是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体访谈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固定化的调查问卷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被调查双方的主观心理感受,很多细节性的但能很好反映兼职状况的信息可能会因此而被忽略掉。而且在笔者看来,被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极有可能会“敷衍了事”,比较随意地填写(毕竟现在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调查问卷”和广告实在是太多了,不大可能都用心对待,而且寝室里的大学生一般也都相当的“忙”)。因此,增加对调查对象的个体访谈,可以最大化地获取被调查者真实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到如社会学和人类学上所说的“神入”,获取许多文字之外的信息。
自然,囿于诸多的因素,我们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用人方逐一进行个体访谈。但在处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时,我们还是结合访谈材料和访谈体会,避免以偏概全,以做到调查分析尽量地逼近现实状况。
三、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比例及工作类型如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问卷的系统完整性和访谈的顺利进行(避免“冷场”),我们并没有在问卷的开头就设置一个“你是否从事过兼职工作”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以被调查对象从事过兼职活动为前提。在实际调查和访谈过程反馈的情况看,被调查者不管时间的长短或多或少都从事过兼职活动,而且有从事多种兼职经验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而对于兼职地点是位于校内还是校外这个问题,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在校外。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研究所立足的背景――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基本上都不再让自己安于“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事各种兼职流动已经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个仅存的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行政解释业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兼职大学生权益保护的要求,况且这样一个行政解释其本身的合理性就还有待商榷。
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从事过兼职活动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家教这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且相对“轻松”的工作类型。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大多也反映像家教这样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地“好做”而且待遇不错,同时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敬。
四、兼职前是否会先签订相应的协议?
如此高比例的在校大学生从事着各种兼职活动,那他们对自己权益的保障措施做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有关兼职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前签订协议的情况的调查表:
2、工作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大多数和用人言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任何口头或书面协议的比例超过签订正式合同的达七个百分点。按理说,这应该是双方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原因,一旦发生争议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将很难提供有效的书面证据维护自身权益。但这样大而化之的“一般解释”显然无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事实的本质和问题的解决。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目前大学生兼职是处于一个用人方主导的“买方市场”,用人方有几乎绝对的选择权,大学生要求签订能对自己提供较强保护的相关正式或非正式协议的可能性非常的小。而且,大学生从事的兼职活动大多比较的短暂和零散,很难通过协议予以书面明确。此外,除了法律意识淡薄这个抽象的原因之外,法律知识和技术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不要说是一般的大学生和用人方,就是我们这些法学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就能拟一份很“像样”的协议或者合同。所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远非仅仅喊几声“加强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这样的口号就够的,我们更需要深入地调查、细致地分析和实际地行动。
五、兼职中待遇如何?
在校兼职大学生情况如下: 3、日均工作时间:
4、月收入状况:
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情况也基本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的工作时间大都较短或是临时性的,没有很强的固定性(自然,这和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特点有关,由于时间和精力等的原因不大可能拿出大块的时间来从事各种兼职工作)。而在待遇问题上,由于大多数兼职大学生从事的都是诸如家教、商场促销等等这样“技术含量”不是太高的工作,时间又比较的短且不固定,故而收入基本都偏低。但对于在校(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而言,纵是每月只有不算太可观的三四百元钱的收入,也是可以极大的改善生活的状况。这自然也是在校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兼职活动中去的一个重要(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六、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
现在让我们回到调查最核心的问题――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几何? 5、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类型及其比例:
此问题的前一项是有关兼职大学生权益受到过侵害(当然也许只是被调查者自己感觉的“非法侵害”)的比例,结果为37%。可见,无可否认,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侵害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和其他学者相关调查结果也是比较的接近。而在具体的侵害类型中,涉及到人身的较为严重的侵害现象已经相当地少见(当然,这也不能排除被调查者碍于隐私等原因而未将实际情况如实的反映在调查表中),绝大多数都是受到的财产类侵害。而“无故延长工作时间或加大工作量”这一项所占比例居然高达近七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兼职市场仍是一个买方市场的现状,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方无视或轻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此劳动为广义概念,非劳动法所指涉之劳动,下同)权益。同时,这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都未与用人方签订任务的协议有关,没有任何事先的正式约定和安排或者仅仅有简单的口头约定,自然用人方可以随意的安排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长度和劳动量,处于弱势的大学生一方也就只能听众其安排,超时或超量工作。
七、兼职中大学生权益受侵害后会如何应对?
6、兼职中权益受到用人方侵害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
通过上述途径,14.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1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维护,68.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
这个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也和前面的相一致,由于法律意识和成本的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用脚投票”、理论或忍气吞声这样的私力方式来实现权利的救济,寻求法律救济的还不到三成,向学校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更是仅仅有百分之三点五(当然,这也和中国整个社会的情况基本相一致,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后司法途径往往并不是寻求救济的第一选择)。然而,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虽然正义的实现总是需要不低的成本,大学生在兼职过程的所受到的权益侵害可能也并不是很“大”,也许就是几百甚至是几十块钱人民币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能构成我们不去积极改变这种状况的理由。正如那个在麦当劳喝了煮得过热的咖啡而烫伤嘴皮的美国老太太,她获赔千万美元并非因为她的嘴唇那么的珍贵值钱,而是因为麦当劳是在为未来千千万万人的安全买单。
八、用人方的态度
以上都是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做分析,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兼职活动中的另一参与者用人方的调查情况。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中,我们并没有设计诸如“贵单位是否曾侵害过兼职大学生权益?”、“您是否赞成随意增加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或量?”这样不可能有真实答案故而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都是一些尽量地“温和”和“无关紧要”的问题,期望可以通过这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而在实际上,相对于更易于沟通的大学生而言,从调查表中得到的用人方的真实信息可能是非常少的。因为用人方面对我们这样去调查的人和这些问题一般都会比较的“小心”,怕可能会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有些(包括笔者自己亲身在其处工作过的一家火锅店)干脆就以“没有招过大学生”为由拒绝我们的调查,会比较主动配合我们调查的还是比较少。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体表性的问题:
7、被调查者在兼职过程中给用人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用人方的态度为:
不少调查者同时反映,在依照用人单位规定进行赔偿时,往往采取的是"一赔二"乃至"一赔多"的方式。
用人单位在接纳大学生兼职时一般都会提出试用3到5天的要求,而在适用期内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当然,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这些数据其实可以说并不那么地可靠,不值得完全采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兼职的环境也在逐渐地变好。在调查访谈中,大部分用人方都表示出了对大学生的尊敬,且对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表示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一个很可喜的讯息。
九、结语
至此,我们完成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各方面状况的一个简略分析。其实,“兼职大学生”这个称谓本身也不是特别的严谨,其外延是不确定的。比如,有一部分兼职大学生(当然,主要为研究生)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的,而绝不大部分是没有,两部分当然也就不可一概而论,但因研究的需要,我们并未预先对这些进行区分,因为这样“笼统”地处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从事兼职活动的大学生的权益状况的全貌。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对象无论是兼职大学生抑或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应该放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在背景中来。
【参考文献】
【1】陈力,张学义.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6期 【2】张辉金,萧洪恩.当代大学生的兼职原因与青年社会化[J].理论视察,2006,第1期 【3】邓岳南.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探析.湖南环境生物技术学院学报[J],2006,第12期
第五篇:论关于女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的保障和维护
论关于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的保障和维护
黄琴
内容提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择业与就业双重竞争机制的不断成熟,高校毕业生规模愈来愈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故而,兼职已成为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着权益受侵害而制度保障不足的问题。法律法规划分不明确、市场机制不成熟、政府监管不给力、学校引导不周全以及女大学生本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兼职期间权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试论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如何更好的取得权益的保障和维护。
关键词:校外兼职问题分析原因权益保障维权
一、大学生校外兼职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依据多次调查问卷,团队发现:女大学生选择兼职主要出于以下目的:减轻经济负担,增加零花钱,打发课余时间,拓展人脉,全面提升素质或为就业奠定基础。兼职方向大多为:家教、促销(占据绝对比重)、餐饮服务、校园勤工俭学等。团队在调查中还发现:竟然有高达50%左右的女生对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不甚了解,85%左右的女生从事的兼职与专业毫无关联,然而随着年级递增,兼职与专业逐渐对口。令团队感到意外的是:与目前女性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比较,在校女学生的兼职录用率却相当之高。口语表达、个性品质、文化素养这三种兼职素养被普遍认为最重要。通过兼职,女大学生虽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社会认知,但在实践中她们的相关权益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的救济。
(一)人身权益方面,女生在兼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私自扣押身份证、学生证等相关身份性证件;大部分用人单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比例竟高达60%左右)要求其缴纳担保金。性骚扰、性侵犯等违法犯罪现象亦时有发生。
(二)财产权益方面,30%左右的兼职大学生日均兼职超过4小时,报酬结算支付周期往往是一个月之久,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未支付足额工资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女生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兼职协议,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兼职时间、兼职环境以及工资给付等内容往往含糊其辞,以达到免除用人方的法定责任、排除对方维护权利的目的。很大比重的女大学生的兼职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上述劳资关系的紧张、兼职市场混乱的现状使我们意识到:急需针对目前高校女生兼职期间权益遭受侵害的严重现状,做出具有归纳性、客观性的原因分析并针对性地给出一些团队的建设性方案。
二、原因分析
(一)法律划分不明确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性法律规范来调整女大学生兼职事项,只是含糊地散见于各部门法中。例如:《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只将从事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作为保护对象,对校外个人兼职行为不予规范。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明确将大学生兼职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中排除出去了,用人单位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一般把高校兼职视为劳务关系,由民事法律法规调整,不享受最低工资保障。而这一现状与团队调研的结果——“70%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兼职工资偏低,付出与产出不成比例”相吻合。尽管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都是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方使用,由他方给付劳动报酬,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适用法律也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劳务关系由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享有劳动支配权,因而有义务承担劳动风险责任,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自行安排劳动,自己承担劳动风险;合同争议的处理程序不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必须经仲裁前置程序后司法机关才能介入,合同解除同样有法定程序。而雇佣合同发生争议时,法院直接受理,不需要劳动仲裁,双方
可随时解除雇佣关系。因此,把兼职关系具体归为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对兼职女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有天壤之别。
(二)市场机制不成熟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价值观念日渐淡漠。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中介机构不法经营现象比比皆是。对资源有限,阅历不足的女大学生来说,其从事兼职工作时不仅面临“有社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职场竞争压力,且个人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与“无法可依”的现状造成她们一旦遭到侵权,容易陷入人财两失却投诉无门境遇。笔者认为: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是建构法治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秩序一旦无限开放,社会和谐平稳发展的前提必将缺失。
(三)政府监管不给力
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一般企业设立需通过行政机关许可实行登记制。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行政机构在审核时麻痹大意,对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监管不到位,给不法用人单位可乘之机。其他类似于中介结构、设立不实行许可制的组织,由于政府平日缺少对其经营范围及用人机制的掌控,致使“同工不同酬”“拖欠工资”、“个人信息流失”等社会症状愈发严重。
(四)学校引导不周全
对大学生的兼职引导是我国高校管理的盲区,经过查阅文献,觉得美国高校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大学常与公司合作:小公司将工作内容分解,以适应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大公司则将实习生制度正规化,扩招实习生规模,鼓励大学生兼职。美国高校普遍把社会实践列为一门课程,要求大学生完成定额的社会实践,修满一定学分。然而,我国高校在学生校外兼职方面,缺少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因而我国应届毕业生踏上岗位后常有不易融入社会、工作不对接等现象。尽管好多高校都建立了类似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部门,但其主要负责勤工助学以及毕业指导。
(五)自身条件受限制
由于心理、生理方面特殊性,社会经验不足及对工作性质认识不清,致使女大学生权益屡遭侵害。与同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相比较,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通常是定期的,周期比较长,涉及金额较多,工资几乎是整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一旦雇主拖欠工资,农民工往往会联合起来,较付出较多的时间跟精力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权;而多数女大学生兼职则是为了增加零用钱,涉及金额较少,又欠缺社会阅历,在与雇主谈判过程中显得底气不足。由于“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调整,无法申请劳动仲裁,而昂贵的诉讼使其望而却步。女性心理的脆弱性与逃避性使其更易选择息事宁人,从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三、兼职权益的救济探索与思考
(一)健全法律法规
由于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因而我们认为可以将大学生兼职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中来。侵权大学生只要能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成立了事实劳动关系,即可获得《劳动法》保护。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学生兼职”纳入《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三节中的“非全日制用工”范畴。以劳动时间为尺度作为划分依据,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多个用人单位兼职,还可以得到当地最低小时工资的劳动保障。
(二)完善国家政策
国家可以在制度上对吸纳兼职大学生的实体给予诸如减免税款的倾斜。加强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对兼职市场的管理,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建议,给立法机关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使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单位用工、劳动者维权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教育部、公安部、社会保障部、妇联可以联合出台一部规范性文件来约束中介或者非法用人单位,来切实保护兼职、实习大学生的利益。
(三)强化社会作用
适当放大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对于大学生兼职要持有宽容鼓励的态度,充分发挥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兼职时权益被侵害并合法维权的实例予以跟踪报
道,督促用人单位遵循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全面披露招聘信息,给予大学生合理的工资待遇,共同营造和谐的兼职关系。
(四)加强学校引导
学校应当可以将“大学生兼职”纳入类似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范畴,为学生提供可靠安全的兼职信息并尽可能为大学生争取必要权益;一些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可以考虑由法学系牵头成立一个法律援助中心,为本校兼职生提供法律咨询与维权服务;各大高校可以考虑试点联盟制定一个高校公约,把大学生兼职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这里,本人反对成立第三方调解机构来处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兼职纠纷。从社会成本和公信力角度来看,第三方调解机构需要很大的运作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常无力承担高额的诉讼费,况且,难以找到一个公信力受到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各方认同的第三方机构,再者,协调结果还不如法院判决权威。
(五)提高自身素养
建议女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从海量的兼职信息中做出理性判断;可以结伴兼职,争取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权益遭到侵害时,先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再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合法理性维权。
四、对大学生兼职维权的几点建议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兼职维权的解决之道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多管齐下,主要包括学校、媒体、法律和大学生自身。、首先大学生应该处理正确的兼职观念,全面的看待兼职活动,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对自身兼职权益的维护有一定的了解,真正让兼职活动或大学生实践学习的补充。
其次,学校可以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该问题的解决,例如: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开设培训机构,提高大学生在兼职方面的只是,讲一些
兼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或者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为社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平台,防止学生上当受骗,保护大学生权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兼职与维权问题加以重视,一经发现有侵犯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相关事件应及时曝光,并进行追踪报道,宣传维护大学生兼职权益。
当然,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从法律上对大学生的兼职权益加以保护,对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和修改,对兼职大学生主题地位加以突出,把大学生兼职纳入政策调整范围,这样从法律上拥有了大学生维权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五、结 语
针对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大量权益被侵害且不能够寻求到有效救济途径的社会现实,团队呼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都对此予以关注,以期能够形成良好的配套机制,从而降低女大学生兼职时权益被侵害的几率,努力为大学生在校获取思想和技能的同时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兼职环境。在此,我们对广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第一,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兼职的目的,切勿将兼职看成是赶时髦;第二,选择正规的中介机构,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防范各类欺骗行为;第三,合理安排时间,始终将学业放在第一位;第四,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学会通过协议或合同等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若利益受损,应立即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第五,多总结、多反思,经常分析得失,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并在总结中提升自己。
六、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龙源期刊网2012年5月
【2】 论大学生兼职中的侵权事件及法律救济途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3】 大学生兼职维权问题研究《教育前沿》
【4】 大学生兼职问题及对策研究蒋馨蓓2011年4月
【5】 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及其原因探析《科教导刊》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