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
浅论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
自历史小论文写作题首次出现于江苏高考以后,该题型即成为江苏高考历史的必考题型。然而对于该题型,考生普遍感觉复习时无从下手,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论文写作题并非简单的议论型作文写作题,而是基于考查考生各种基本学科技能的新型历史材料解析题。为此,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题有效教学尤为重要。
一、强化日常有效训练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是对传统材料解析题的创新与发展。两者在考查学科能力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提高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学科思维,掌握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增强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因此,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关能力渗透外,还需要强化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另外,小论文写作难度大,综合要求高,要想取得满意的复习训练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动上制订详实周密的复习训练计划。在高三学年开学之初,备课组应该就小论文题型的复习模式、仿真试题的选取、训练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谋划,整体布局,做到训练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日常教学的指?]棒,也是最有效的复习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小论文真题及其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进行整理、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摸索和总结小论文试题的解题策略,增强课堂评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面真题,领悟答题要领,增强对此类题型的应变能力。为了取得训练效果最大化,需要将真题、评分标准及往年考生答题范文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细化解读答题要求
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答题要求相当明确,一般包括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和字数限制等。简单的十几个汉字隐含着丰富的小论文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对其详细分析和深入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作答水平。考试要求可以解读为:第一,观点明确。要求小论文必须有明确的论点,这是答题的关键一步。论点正确与否关系到小论文得分的高低。考试作答时应该开篇即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做到开门见山。第二,史论结合。要求小论文的论据需要史料的填充和合理的评价。考试作答时要多角度、多层次论证观点,坚持论从史出。考试作答时需要做到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背景材料作为论证史料的第一来源。第三,逻辑严密。要求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考试作答时所引用史料要始终紧扣论点,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出现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第四,表述清晰。要求小论文不仅要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行文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字表述上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行文清晰、简明扼要,无需用华丽的词语修饰。
四、重视规范解题习惯
小论文题型对考生的应试能力要求高,既要求具备基本的分析、归纳、总结等解题能力,又要求具备构建在一定历史基础知识之上的文字表达能力。有针对性的答题规范化训练有利于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在训练时需要告诫学生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慢审快做、重在审题。“慢审”意在放慢审题速度,留足审题时间,抓住论点,构思答案;“快做”意在答题速度快,要一气呵成。这样做不仅能有效节约答题时间,还能防止答题过程中的乱涂乱改,保持卷面整洁。其次,要“题干式”标示答题要点。这是指作答前理清论文的论点和论证史料。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保持答题思路的清晰,避免在作答过程中偏离论证主题和遗漏答题要点。再次,要多层次多角度论证观点。虽然小论文试题是写作题,但它的评分标准依然是按点得分,单个角度论证论点极易造成失分。因此在答题过程中绝不能把所有的笔墨集中在一个角度上。最后,要求学生答题时一要书写端正;二要卷面整洁。这样做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争取更好的阅卷评分。
第二篇:高考历史小论文必备三要素
高考历史小论文必备三要素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历史小论文题呈现出分值逐年提高(6~9分)、题型灵活多样、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围绕主题多重角度论证)的特点,而考生得分普遍偏 低。面对这种情况,每位文科考生都应未雨绸缪,重视历史小论文题,掌握解题要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200多字的小论文该怎么写?
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刘勤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
写历史论文首先是要确立观点。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遴选史实
遴选,意味着慎重地选择。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 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遴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 实”。
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
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由于 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但更需要考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学科表述
最 后,就是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行文要 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作答时不需空格换行。但字迹一定要清 楚,便于批改,容易得分。
第三篇:高中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高中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郑州市第七中学
王永涛
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今年小论文可能要缩减分值,恢复到以前的结构式,可能是几道简释题加上一段小论文。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二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能够引人入胜,题目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②论据(即引用的材料)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并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高考例题: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国通史纲领。“第—,上世史。白黄帝以迄秦之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华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其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心,即中华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华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篇历史小论文。
考生作文:题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发展到有了属于人类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奠定了下来。我们可以将祖先们的历史分为无数个阶段,然而寂然凝虑,倘若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我们又应以何种眼光来将种种思绪相接于千载轮回之中呢?
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我们回顾到了这段分分合合初具雏形的天下之势,有大一统,也有小分裂。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并从事起了农业生产。即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由此奴隶制开始占主要地位,于是发展至前1070的西周,奴隶制终于走上了繁荣„„即之而起的大动荡时代——东周,最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所结束!这一时期有人将其概括为一段史前史,我不能说这就十分贴切,但事实上历史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开始懂得了奋斗!
秦始皇大一统中国,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似乎才得以应运而生,我们放眼观望,发现这世界如此之大,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发展,相互交流与传播尤为重要。于是有了西汉时的丝绸之路。到了隋唐时代,尤属唐朝,对外交往空前频繁,所以很自然地便造就了当时名震世界的强国。短暂的五代十国纷乱割据造就了一个北宋。即而促成了以北宋、契丹、党项为首的三足鼎立,竞争之激烈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而后,中国又进入了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时期。之后,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了元朝。日月穿梭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明朝建立,在其后期,女真崛起,清朝代替了明朝。作为后来之人,我们往往惊异于这一朝一代轮换之迅速、交替之频繁。如此的时代可谓交涉之频颐,竞争之激烈„„
新航路的开辟,将全世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有人将双眼眺望直向远方,有人将发展提升至首要,也有人将自家大门紧紧地关着,夜郎自大。我们得到过耻辱,经受过伤害,有过泪水,当然我们有过错误,但错过,我们反省与奋斗。我们有我们地不堪回首,当然也有我们地必须面对。曾经失败过,是的,但我们的中国爬了起来,并且成功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其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待,但对于这样一段悠远的历史,我们唯有将我们自己交给历史,细细体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范文1:善待自然,人类才能得到自然的呵护
(题目就是论点,主题突出。)
人类崇拜敬畏上帝,因为在人的观念中,上帝是造物主,是上帝赐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上帝在哪里?其实,上帝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子民,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别具一格,提出主题,给人心灵震撼。)
纵观文明史的长河,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是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物种,而自然也就象母亲一样,呵护着我们,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和工作娱乐的舞台。由于人类经验不足,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以自己的本能在适应自然,虽然生活的艰难,但是人类与自然基本能和睦相处,享受着自然的恩赐,生息繁衍至今。(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受到自然的呵护。)
但是由于人们长期认识的错位,私欲的膨胀和科学精神的激励,人们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自然却缺少理性的认
识,对自然赐给人类的福音却是熟视无睹。人们把自己的衣食父母当作奴隶,把自然看作肆意掠夺和索取对象。正当人类陶醉在自己伟大的科学发明和创造中的时候,正陶醉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科学发明的时候,正在享受科学文明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成果的时候„„人类也在不知不觉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生态灾难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类的警示。美丽的草原原本是自然的恩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本是草原的天性。但是人们并没有尊重大自然的意愿,而是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借助科学的工具向自然索取。为了吃饭而烧毁了草原用来耕地;为了羊毛羊肉而过分畜牧;为了一己私欲而灭了草原人图腾精神的寄托—狼。人类确实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自以为赢了自然。可是,向自然的过度的征服和索取,人们也开始不断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现在草原退化了,沙漠吞噬着草原,美丽的草原风光不在,沙尘爆开始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家园。自然与人类生存,难道一定要遵守两难的选择吗?其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错误往往都在人类的本身。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想到如何善待自然,抚慰自然。历史的实际是,当我们在反思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时,往往会发现,人类的失误往往是人类并未成熟的观念和偏激的行动所造成的。但是,由于自然的宽容大度,人类的一点一滴的错误,最终会汇成灾难性的破坏,终究还是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因为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从反面论证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史论结合,能说明主题,只是事例显得单薄,论说语言还可以凝练些。)
人类是个群体动物,人类应该珍惜上帝恩赐给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和行动善待自然。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警告过人们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好在,人类毕竟是智慧动物,人类的伟大,就是能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类终于觉悟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共识,为了美好的未来,人类善待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呵护,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呼应主题,提出对策,文章思想得到提升。)
点评:文章立意明确,层次清楚,能从历史的角度,从宏观上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过程较为严密,只是史料选择上显得单薄。
范文2: 经济乃立国之根本
(点评:以经济为重点论述,且立论简约,观点鲜明。)
1840年,英国的战船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也把中国推进了世界近代化的激流。(点评:开卷有益,直指核心。“近代化的激流”用得好。)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世界,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形成了落后的东方和先进的西方的格局。中国的封建经济落后于世界,必然被处领先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打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也随之而来。
(点评:一扣论题。宏观中外,指出了《南京条约》的由来和影响。“工业革命”、“封建经济”、“落后的东方和先进的西方”之关系的论述,既指出了中国大变局的背景,又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开始的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表述得有些草率。)
60、70年代,清政府为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兴起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虽然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成功。此时,德、日、俄的资本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标志着将有更多的列强对落后的中国进行瓜分。
(点评:二扣论题。将洋务运动的中外背景、原因、特点、结果、影响、评价交待得很清楚。要说不足,一是对洋务运动可再加几笔具体事实,已见其进步作用;二是对背景的表述可放到前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垄断,这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中日甲午战争则正式宣告洋务运动的结束。《马关条约》使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工厂,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事实说明封建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不会成功。
(点评:三扣论题。概括《马关条约》的中外背景、指出其主要作用和影响,又进一步点出中国失败的政治本质。)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先是要求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复古,可见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败,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即将走上历史舞台。此时,因为世界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第一次大战即将爆发,可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使中国走向经济迅速发展的方向。
(点评:本段第一句尚可,有扣论题之意,第二句却“贴”得令人费解。按理说,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渡过“黄金期”时开始的,直接原因是“尊孔复古”的逆流,其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无论是思想,还是经济都是与世界的变化相连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而“一化三改造”的完成,五年计划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高。此时,美苏进入冷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带动了国际地位的上升。60年代末,美国为了对付苏联,不得不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点评:四扣论题。既有中外,又有中国经济大趋势的概括。但太简约,又缺衔接过渡。即使按课本的内容来看,也是有话说的。)
1978年,经历了“文革”灾难的中国人更加懂得了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入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上的表现,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以及欧洲联盟、日本兴起,都将世界推向多极化。
(点评:五扣论题。从“文革”引出改革开放,指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如将世界格局的演变作为背景,放到前面谈,再讲我国的情况及对世界的影响可能更好。)
总而言之,中国从经济落后而挨打,到经济发展而成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都说明经济建设是根本,有此为基础,实事求是,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发言权。(点评:总括论题。用“总而言之”小结这段历史,从“挨打”到“世界重要政治力量之一”,进而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都说明经济建设是根本。有始有终,再回论题。)
总评:本文的优点很突出,一是有个性,聚焦于经济的作用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二是始终不离在世界背景中看中国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三是论述逻辑与历史过程的统一,使全文结构紧密,有说服力。文笔较通顺,是本次考试中不多见的好作品之一。
点评人: 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
我校学生下水小论文1: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血腥、杀戮甚至是毁灭。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战争的表面部分,是战争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我认为战争有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战后发展的新机遇、新发展。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留给我的结论,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和平是发展进步的前提,没有和平,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总会遇到各种发展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找到突破的方式,甚至相对以前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种倒退的现象,比如二战爆发前面对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无视20世纪以来世界市场形成这一事实,为了本国各自的利益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各国谈判无果,单单依靠和平的方式无法打破这一壁垒,各国要发展作为一针强心剂刺激着各国用暴力手段打破壁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冲突的国家都希望获得胜利,得到本国发展的最有利空间。它们为了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消灭对方,这就需要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高新技术的武器,这恰恰刺激了国内军事工业的发展,战争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战前,人们发明了飞机,但却无法突破飞机长时间在空中飞翔,一战爆发后,德国为了更好地观测战场和杀伤对手,改造了飞机,是飞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飞机,使飞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而不是滑翔机。在二战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国率先使用电子战,是美军转败为胜改变不利的军事力量对比赢得战争,实现了太平洋战争的重大转折。德国为了空袭英国发明了火箭技术,延伸了打击能力,为后来运载火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当这些军事技术随着战争结束之后应用于民用时,民用飞机、原子能、互联网、航天技术等进入并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战争的消耗其实就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当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时,政府会为了战争的需要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这大大刺激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进程发展。在战后这些因素会使一个破败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超越从前。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不仅仅只是丑陋、罪恶和屠杀,这只是战争的一个方面,它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手段。
我校学生下水小论文2:战争之战争引发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德国突袭破烂而爆发,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之久,战争直接波及四大洲和四大洋,把17亿人口卷入这场空前的战争,造成伤亡近一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当战争的烽烟随着时间逐渐逝去。二战结束距今已有67年,但人们依然在对战争中进行着反思。
一、历史-----应该宽恕,但不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在国内和占领区建立起法西斯的恐怖统治,犯下了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关于这段历史当年所经历的人们似乎不愿回望那段岁月,这场战争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战争所带来的恐惧,绝望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折磨着早已因为战争而精疲力竭的人们。我们究竟是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对待曾经被法西斯势力蛊惑而追随法西斯的德意日人民呢?
相信一提到这些问题,不少人们都会愤慨要求以牙还牙,尤其是针对二战曾经犯下的罪行还在刻意回避甚至篡改历史的右翼势力。回顾一战后德国被打压,领土被肢解的严厉制裁下,德国纳粹党就是利用了人们对以暴制暴的心理进行蛊惑人心的复仇式宣传,成功地赢得国会选举,被发动起来的民众追随纳粹党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又为何不能以德抱怨呢?对那些过去的而却又无法更改的已成历史的事实,只要知错能改就应该得到善良的宽恕,但是宽恕并不能等同于忘记历史,掩饰历史而是应该着眼于历史,时刻用历史警示自己,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只有这样我认为才能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二、政治-----大国责任,共同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各自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经过利益的权衡达成的分赃,这就决定了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保持持久的和平,各种矛盾也正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当20世纪30年代当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整个世界就如同一个小小的试管中装满了各种化学药剂正缓慢的发生着反应。如同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当世界局势面临新的挑战,欧亚相继形成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时候,如果当时世界主要的政治势力联起手来,共同将法西斯这一战争狂魔关在笼子里,至少可以使二战的爆发的时间滞后一些时日。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英法美苏等大国如同商量好了一般都选择了推行绥靖政策,避战自保,试图将法西斯的祸水引向对方,为自己一时的暂时利益不惜牺牲弱小国家和盟友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看似微小实际上却深不见底的欲壑。这一剂催化剂的威力瞬间点燃了整个世界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国没有担负起自己所应担负起来的责任,一味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助长了他们侵略的嚣张气焰,最终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也遭到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进攻,甚至国破家亡,这不能不说是自食其果了。若时间可以倒流,让这些曾经采取纵容政策的决策者们重新面临一次选择,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选择联手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遏制战争魔鬼,避免人间悲剧的上演,让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更好的生活。
三、战败国----是反思忏悔,还是执迷不悟?
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的屈膝一跪,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政府对历史上德国所犯下罪行的忏悔。这是这一跪,人曾经经历苦难的欧洲人民谅解了德国,使德国重新溶于到欧洲大家庭之中,成为欧洲共同体,后来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反观日本,同样是二战的主要挑起着,日本当年的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给亚洲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针对善良的亚洲人民提出的“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善意,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右翼势力总是在不断挑战亚洲人民的情感。自1975年日本首相三木武夫首次参拜敬奉包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以来,不少日本政界高官相继参拜这座供奉着甲级战犯灵位的军国主义招魂所,千方百计篡改史书,试图抹杀曾经的史实,行动越来越远离历史,也正是这一行为,使日本民族的心理距离与亚洲人民越来越远。或许这与当初东京审判对军国主义的惩处不彻底有关,但内心的真正的反省是不需要外在的压力的。
四、未来---勇于承担,面向未来
为避免世界性战争的再次爆发,战后成立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联合国的成立无疑有利于制约某些企图扩张的国家以约束和震慑。而在这其中五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担负起了责任和义务。但我们仍可看到局部的战争并没有完全停止。如若一个国家,无论大国小国都勇敢地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平等对待和平共处。那么世界上就将永远被和平所笼罩。战争将永远远离我们的世界。
第四篇: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10期)
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标文综卷中常常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我们姑且称之为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的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近几年真题并对之进行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训练,非常必要。
典型例题1(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问)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的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典型例题2(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已经从欧洲的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办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第三点(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A、论证过程逻辑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练。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写作历史小论文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是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寻到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同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由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的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拨。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或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西方崛起”的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是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和重视开头,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要分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例文赏析:略
方法总结。答题基本步骤:
1、细心审题,认真阅读分析材料,理解其观点。
2、观点明确,以“我认为”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鲜明的表态。论述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逻辑性,层次性,条理清楚,一分为二。
2、史论结合的原则。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回答,要有史有论。
3、结构性原则。一篇小论文就是一篇浓缩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1)开篇一定要注意开门见山,主旨明确;(2)中间论证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史论结合;(3)结尾一定要注意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4、精炼性原则。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要抓住关键信息,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第五篇:浅谈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浅谈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柳市镇实验中学
包锡照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正悄悄地发生变化,“研究性学习”已成教育的主流方向。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成为当前“研究性学习”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锻炼自己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年温州市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小论文比赛,但质量不错的小论文鲜有可见。本文试对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选题不宜大而全
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或专著。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小”。所谓“小”,一是指这些文章的篇幅短小,一般在一千字左右;二是指这些文章只是中学生的习作,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都显得较为稚嫩和不成熟。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切忌大而全,应选择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又比较有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作论题。如秦始皇的功与过,拿破仑和战争,儒家思想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等。选题不要求千篇一律,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选好论题后,教师要把全班各位同学的选题登记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分别进行指导
二、阅读应该广而博
《史通》的作者刘知几说过:“有才无学,犹巧匠无便楠斧斤,弗能成室”。这里所谓的“才”是刘知几认为的优秀历史学家所必备的三个条件之———“史才”,即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学”就是指“史学”,也就是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具有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也不例外,光有文字表达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较为丰富的历史材料。中学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有关材料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学生选好论题后,就必须指导学生尽量多的阅读一些有关课外书籍,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撰写小论文积累材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或把有关的语句和段落用做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工作,正如刘知几所说:“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只有掌握了较多的有关材料,才能开始动手做文章。
三、取材必须精而实 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文,来不得半点杜撰和虚构。教师应要求学生,搜集材料贵“博”,选择材料资“精”和“实”。所谓“精”,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处理,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作为论据。所谓“实”,就是要去伪存真,只有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作为论据,才能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折进行客观和公允的分析和评价。如一位学生对他搜集到的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材料进行处理后,选择了以下真实可信的材料: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政治十分腐败,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一些用薄木板旧铁钉钉成的木帆船,中国陆军的武器是一些大刀、长矛、弓箭、藤牌和少量火绳枪、滑膛炮。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殖民大帝国,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而且船坚炮利,用蒸汽机装备的海军军舰和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得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个历史的结论。这样,不仅做到了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且使学生增强了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四、批改尽量面对面
历史小论文的批改,不能象批改历史作业那样打个优、良、中、差就完事。而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尽量做到面对面的批改。对于学生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如某一学生照搬地主阶级文人把人民的反抗斗争称为“盗”和“贼”的提法等,教师应当面跟学生讲清楚为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正确地提法应该是什么。使学生分清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