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13:0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

第一篇: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4·郑州月考)1938年,国民党声明:“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存亡所系,人人皆应献出生命,以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然抗战之胜利唯望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以上材料表明国民党()A.愿意加强国共合作力度,团结抗日 B.决定发动全民族的抗战 C.总结以前战事,以利再战 D.仍坚持其独裁统治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在材料的后半部分,“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表明国民党仍坚持其独裁专制统治的立场。

2.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 ②特务统治 ③实行宪政 ④保甲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所以①②④正确。3.(2014·济宁一中统考)《豆选》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木版画,它反映了()

《豆选》

A.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行动

B.国民革命时期各阶层要求推翻军阀统治的热情 C.根据地人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场景

D.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对创建民主政府的拥护

解析:选D。《豆选》反映了由人民参加选举,建立民主政府。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的重要举措。

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地主、富农、国民党员等都可以参加选举,故A项正确。

5.(2014·锦州高二测试)有一位在抗战时期生活在陕甘宁边区的老人,讲述了当时他的一些所见所闻,其中真实可靠的情况包括()①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村长 ②在1939年曾积极参与宪政运动 ③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

④1941年亲眼看到新四军遭到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早在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规定中就有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制”,故①正确;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故②也是可能的;1940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著名的“三三制”原则,故③也正确;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的抗日红军改编成的,1941年的皖南事变发生在安徽省,远在陕甘宁边区的老人不可能亲眼目睹,故④错误。

6.周恩来曾说:“‘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三三制”政权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

是()A.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雏形 B.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的民主性 C.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D.体现政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

解析:选A。本题考查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政权为中国共产党主导,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具有新中国成立后多党合作制度的雏形,B为特点,D为性质,C说法错误。因此,本题选A。

7.(2014·烟台高二测试)观察右图,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的这本小册子提出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A.反对法西斯主义 B.剔除封建思想糟粕 C.增强国际合作

D.铲除共产党及其军队

解析:选 D。《中国之命运》是一本反动的小册子,是蒋介石进行反共活动的舆论工具。

8.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国民党召开了“六大”,两次会议所谈论的问题不包括()A.民主与专制

B.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C.和平与内战

D.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

解析:选D。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国民党“六大”主要讨论的是一党独裁专制问题,而中共“七大”考虑的是和平民主问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一)承认农民(包括雇农在内)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

(二)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且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革的开明绅士。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请回答:

(1)材料一阐述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原则?(2)材料二提到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实行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解析:首先阅读理解材料,获取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其次联系相关的课本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原则:“三三制”原则。原因:为了团结抗日的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效果: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第二篇: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三单元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

1.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首先开始于()A.金融领域

B.工业领域 C.农业领域

D.外贸领域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金融领域。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矛盾日趋尖锐

②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④资本主义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影响的把握能力。③是一战前的史实,④是一战的影响,故排除③④。3.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危机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纳粹党的宣传骗取了相对广泛的支持 ③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④纳粹党在1932年的国会大选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条件,注意从历史根源和具体背景两个角度把握。①②③④均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4.以下是希特勒领导的德国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中的第四点:“只有本民族的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纳粹党的()A.民族主义倾向

B.沙文主义倾向 C.资本主义倾向

D.社会主义倾向

解析:选A。注意材料信息“凡是具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联系希特勒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知识点,可知答案为A。

5.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这种说法所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德国社会当时对纳粹党的认可,因为纳粹党是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的。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能力。D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独有的背景,A、B、C三项属于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条件。

7.德日法西斯化的历史渊源中,相似点有()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②军部控制内阁大权 ③崇尚军国主义传统 ④信奉专制统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军部控制内阁大权是日本法西斯化的特点,排除含②的选项,选B项。

8.广田弘毅上台后,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

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解析:选C。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A项是广田弘毅上台之前的事情,B、D两项的影响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项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

请回答: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美国选择摆脱危机的方式是什么?

解析:解答图片情景类问题,要注意从画面信息和文字说明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本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第(1)问根据图片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①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出现大批失业者,③社会局势混乱,④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课本知识再结合图片信息回答影响。第(2)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①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工人失业、群众运动出现、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②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资本主义国家还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

(2)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际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美国终于摆脱了危机,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篇:2015-2016高中历史第6单元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23反战和平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3(新)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23 反战和平运动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考查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主要内容。A是在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B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是罗素、爱因斯坦在1955年7月9日于伦敦发表的一个宣言。D是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

【答案】 C 2.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下列对此大会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A.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B.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C.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D.强调核武器将导致的严重后果

【解析】 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答案】 B 3.如图所示全球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 B.两次大战的浩劫促使人们觉醒 C.已经消除了战争因素 D.争取和平的斗争并不顺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C不符合史实,故符合题意。【答案】 C 4.战后第三次反战和平运动高潮的起因是()A.苏联入侵阿富汗

B.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发射场

C.北约决定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 D.印巴进行核试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西欧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战意识,抗议美国在本国领土上部署中程导弹。

【答案】 C 5.下图是1965年一位基督教教友会的和平主义者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前用汽油自焚,表达反战情绪的照片。美国60、70年代的反战运动形式不包括()1

A.游行示威 B.拒交战争税 C.以战反战 D.召开宣讲会

【解析】 反战运动本身不包括战争形式。【答案】 C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①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参与阶层仅是学生 ③具有全球性特征 ④由分散走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是由世界各国各界人士参加的,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不仅仅只有学生参加,D是正确的。

【答案】 D 7.对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具有真正的全球性的特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反战运动参与阶层广泛

B.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C.全球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阶层广泛;二是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D.反战和平运动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解析】 反战和平运动具有真正的全球性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参与人员、涉及地域。【答案】 C 8.下列对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表述正确的是()①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 ②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可以和平共处 ③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④反战和平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内容、影响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再现是解答的关键。①是课文明确表述的内容;②在课文中有明确表述,这是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成立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的原则之一;③表述错误,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并不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④显然是正确的。

【答案】 C 9.下列历史事件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是()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成立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世界和平理事会以“和平共处”为基本原则,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故①符合题意;《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中指出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的危险,而应该“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故②符合题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在世界上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国际和平年宣言》是在和平运动推动下通过的,故④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世纪的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A.和平力量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C.局部战争仍然频繁发生

D.时代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变化 【解析】 社会现实决定人们的发展思路,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变化决定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大会指出,人类正被卷入军备竞赛的危险中,呼吁为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而斗争,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郭沫若、马寅初等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

郭沫若团长在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致辞时称:华沙二届世界和平大会是有很大成就的,它告诉全世界人民:绝不能等待和平,必须去争取和平!保卫和平一定要反对侵略,在今天来说,就是要反对破坏远东和平、威胁世界和平的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新华社电讯1950年12月21日

材料二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80年2月,中国正式参加裁军谈判会议工作。中国提出的全面彻底核裁军,有核国家应无条件保证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有核国家签署不使用核武器国际公约等主张,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和支持。为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中国于1996年7月29日郑重宣布暂停核试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和平大会兴起的原因及其重要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一、二中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解析】 本题以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第(1)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提供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中国派出代表、郭沫若在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的致辞及中国对使用核武器的声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①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促使人们觉悟,冷战兴起威胁人类的安全;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士的号召。

②影响: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起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基础。

(2)①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彰显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决心; ②抗美援朝,打击美国侵略,维护远东和平;

③20世纪60年代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参加裁军谈判会议,暂停核试验,推动了核裁军谈判进程,从而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来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就会减轻对珍珠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1955年7月《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材料二 1959年7月25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世界和平运动”邮票,共两枚。其中的一枚是黑、白、黄三种不同肤色人像剪影,他们胸前停留着一只白色的和平鸽,橄榄叶像一朵小花似的装饰在鸽子旁边。这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象征着世界各国人民为争取和平与美好的生活而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材料三 美苏之间军备竞赛从战后就开始了。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全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爆炸量达130—160亿吨TNT,足以把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核战争没有爆发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可从材料中的“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来说都是有益的”和“销毁核武器„„就会减轻„„恐惧”等得到答案。第(2)题应从美苏势均力敌、反战和平运动、联合国的作用、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核战争的毁灭性等方面概括核战争没有爆发的原因。

【答案】(1)观点:东西方签署协议,禁止拥有或使用核武器,反对核战争,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

(2)“冷战”之下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有识之士探索避免核战争的努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监督;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惨状和核战争的空前破坏性;世界人民反对核竞赛、核战争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制约;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等。

第四篇: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要求]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深度认识]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规律总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前期实行的新制及其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主题二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 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下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6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 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9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提示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提示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今人所撰写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评传著作,进一步了解孝文帝励精图治的表现和贡献,重点看看他在用人、提倡文学艺术、体察民情等方面有哪些作为,并举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 《资治通鉴》关于孝文帝用人方面提到:“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 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2.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提示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北方及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课后作业: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列图片,完成第1~2题。

1.四幅图片中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只有生产者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片①中是几棵竹子,构成生物种群;图片②中是一只蜻蜓,是一个物种;图片③中有蝴蝶和花,构成生物群落;图片④中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植物,消费者是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答案:1.C 2.A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完成第3~4题。3.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A.山东 B.江西 C.海南 D.甘肃

4.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第3题,毛竹、杉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丘陵、山地的酸性土壤(红壤)地区。第4题,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建设生态防护林等,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从“防护林”可排除A、B两项,而“多树种搭配”一般来说会增加植树成本。故可判断只有D项正确。答案:3.B 4.D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6.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解析:第5题,首先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6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

会造成环境问题;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答案:5.B 6.D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8.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解析:图中显示坡度较小的地形区发展节水种植业,而坡度较大的地区实行退耕种草种树,在沟谷实行筑坝蓄水,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致。答案:7.D 8.A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我国云贵高原主要的荒漠化现象是()A.石漠化 B.盐渍化 C.沙漠化 D.红漠化

10.“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

解析:第9题,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易被溶蚀,石漠化现象严重。第10题,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三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答案:9.A 10.A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第11~13题。

1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 1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1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覆盖状况改善

解析:第11题,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且本区气候干旱(季节性河流),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第12题,从材料中所给的纬度及图例时令河等可以判断出本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带,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条件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13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影响较小;乙地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丙、丁两地位于下游河段,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产生荒漠化。答案:11.D 12.B 13.C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第14~15题。

14.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5.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越演越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第14题,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第15题,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答案:14.A 15.B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辽东丘陵 D.浙闽丘陵

17.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6题,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而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该地位于浙闽丘陵。第17题,题干要求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利用沼气池提供清洁能源。模式中既有渔业养殖也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答案:16.D 17.B 读我国野骆驼分布变迁图,完成第18~20题。

18.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20.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8题,依据图示,野骆驼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其与内蒙古、甘肃、青海交界处。第19题,目前野骆驼分布区主要在西北干旱区,气候极端干旱。第20题,人为因素是导致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18.A 19.A 20.A

二、综合题(共50分)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材料二: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图。

材料三:某地社会、生产、生态系统联系图。

(1)若材料三中图示现象发生在材料二中A地带,则材料三图中②表示

(某种生态破坏现象)。

(2)简析材料二图中①地植被破坏后产生的主要危害。

(3)材料二图中②地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区,其生态作用十分重要,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可知,A地带为南方丘陵山地。该地区人多地少,很多地方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普遍。第(2)题,材料二中①地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草场广布,但牧草破坏严重,植被的破坏导致本地其他地理要素发生变化。第(3)题,应结合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回答。答案:(1)水土流失

(2)草原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深;沙尘暴增多,沙漠化扩大;土壤肥力下降;牧草产量、质量下降,畜草矛盾突出;物种减少等。

(3)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形崎岖;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降水集中;毁林开荒,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贫困人口较多。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指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解析:第(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第(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第(3)题,比较具体措施的差异应考虑水土的运动特点,结合不同措施对水土运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答案:(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位于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23.(2013·江苏高考)(12分)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

、。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

解析:本题结合天气实例主要考查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与防治措施。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a地与b、c两地相比距离沙尘天气的风源地较近,风力强劲;沙尘天气的沙源来自西北干旱的沙漠地区,a地距离沙源地较近,沙源多;a地位于西北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第(2)题,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植被和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植物生长,毁坏农作物;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吹走地表有机质,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造成土地沙化。第(3)题,建设防护林、农作物收获后留茬等可以有效地减弱近地面风力, 6

从而减轻沙尘的危害。第(4)题,注意强调的是适合中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宣传、开展募捐等都是适合中学生参与的方式。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3)A C(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24.(12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实核桃、中草药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专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材料二: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1)读材料二,说出该农业生态园哪些方面形成废物资源化。(2)分析该农业生态园的好处。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物质的流动方向便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生态农业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变废为宝,不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减轻了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答案:(1)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种植业的秸秆用于生产沼气;珍禽养殖、黄粉虫、竹鼠的粪便用于生产沼气;珍禽的皮毛用于制作观赏标本等。

(2)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优质;使用沼气能源,较少植被破坏;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果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下载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七单元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业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