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时间:2019-05-12 23: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第一篇: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恩格斯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所述的现实与下列哪一类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恩格斯所述的现实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

【答案】 A 2.1969年,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是()A.托尔斯泰 B.拜伦 C.贝克特 D.巴尔扎克

【解析】 1969年,贝克特因《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答案】 C 3.下列作品属于诗歌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是()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②《等待戈多》 ③《唐璜》 ④《西风颂》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等待戈多》是戏剧,故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 D 4.下列文学作品与其对应正确的是()①《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悲惨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战争与和平》——“近代的《伊利亚特》” ④《等待戈多》——“荒诞派的经典之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是《人间喜剧》。

【答案】 D 5.下列不属于拜伦、雪莱相同点的是()A.都是英国人

B.都是浪漫主义诗人

C.用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全欧的民族民主运动 D.把诗歌创作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拜伦、雪莱两位作家的比较分析能力。对于比较类题目,关键要找到比较点,如拜伦和雪莱可从经历、作品影响方面找相似点,从文风方面找不同点。

【答案】 D 6.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解析】 从时间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时期。从题干“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可知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个人感 1 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相符合。

【答案】 A 7.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两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同文学流派特点的对比分析能力。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所以①③是两种文学流派的共同点,②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8.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

A.揭露社会问题

B.表现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

【解析】 《巴黎圣母院》和《战争与和平》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A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 A 9.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主要反映了()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解析】 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美好未来,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

【答案】 A 10.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拜伦的代表作,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这主要是说()A.拜伦的功绩与拿破仑一样伟大

B.拜伦和拿破仑同样都坚决反对封建专制 C.拜伦和拿破仑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D.拜伦塑造的英雄式人物和拿破仑一样 【解析】 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拜伦利用他手中的笔赞美了自由和平等。

【答案】 C 11.歌德说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主”;鲁迅坦然承认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以及“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有人称他的一部诗体小说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他”是()A.巴尔扎克 B.拜伦 C.薄伽丘 D.海明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参加希腊民族解放战争,拜伦的最后一部长诗《唐璜》未完成。但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气势宏伟,批判锋芒犀利无比,被誉为 “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答案】 B 12.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A.巴尔扎克 B.雨果 C.司汤达 D.歌德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位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从材料提取信息“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可以判断该作品是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

材料二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

材料三 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葛朗台的吝啬渗透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这种吝啬的可恶在于贪得无厌地赚钱。

——《欧也妮·葛朗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作者的什么主张?这反映了什么时代精神?(2)指出材料二、三作品的风格特点。

(3)“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请结合材料二、三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的状况,回答时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内容与文学特色,再认再现史实。

【答案】(1)主张: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2)材料二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材料三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3)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洲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他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孤傲、倔强、狂热、浪漫„„

材料二 爷爷的遗体用货车运到离雅斯纳雅波良纳六俄里左右的查雪卡火车站。„„当 我们的马车经过乡村时,发现许多人走到街上。当然,与聚集在火车站和铁道两旁的成千上万的人相比,他们毕竟还是为数不多的。看来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因而把前来参加护送灵柩的大学生专车中途拦住,在灵柩护送队伍必经的沿途两旁,出动了骑警,如临大敌。

——《回忆祖父列夫·托尔斯泰》

材料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当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风闻自己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竟做了一个“荒诞”的举动,马上躲到一个小山庄里去了。最后在政界人物的劝导下同意接受此奖项,又以身体缘故,没有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1)材料一中的作品属于哪种风格流派?该流派兴起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试从其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角度分析。

(3)你喜欢贝克特的作品吗?请简述理由。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从题干所给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后,理由要充分。

【答案】(1)流派:浪漫主义。背景: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人们普遍感到失望、不满,反映在文化领域,是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2)托尔斯泰的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该类作品注重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对人们反抗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具有激励作用,故“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

(3)喜欢,因为其作品反映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工业社会压抑下,人们苦闷、迷惘的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给人们以警醒。

或不喜欢,因为其作品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情节支离破碎,难以理解等。

第二篇:(必修三)(岳麓版)(历史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4.17诗歌、小说与戏剧

(必修三)(岳麓版)(历史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4.17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岳麓版]

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 导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同的人们怀着惊奇、喜悦、迷茫或者痛苦的眼光,观察着这个变动中的世界。那些目光敏锐、思想活跃的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他们对社会变动的深刻思考。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

(一)、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国 拜伦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唐璜》

英国 雪莱 《西风颂》

德国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法国 雨果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课本重点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浪漫诗人?拜伦和雪莱

有表情的朗读拜伦与雪莱作品节选谈谈两位诗人创作风格有何不同?从材料那里可以反映出来?

材料一《唐璜》节选: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材料二《西风颂》节选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答: 拜伦:通过塑造孤傲、倔强、狂热、浪漫的叛逆式英雄形象,来抨击丑恶现实,以此展现作者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体现出追求自由、幸福、民主。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蕴含着批判封建专制。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丰富的想象力。)

雪莱: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展现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这句充满憧憬的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走出人生的低谷。)

从两个诗人的特点及课本知识我们来归纳一下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文学特点

⑴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着理想主义的追寻。⑵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三)影响

(1)积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同情、极富感召力、给人鼓舞。(2)局限: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

(四)背景:结合材料

三、必修一和课本知识思考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自由女神引领人们战斗”图片

“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格斯

分析材料: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革命不断被人民群众

推向高潮。但革命后法国社会并没有稳定下来,波旁王朝复辟,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使人们生活并没有好转。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新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革命大众任然处在社会的底层,被压迫、被奴役,现状使人们对现实不满。但对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又保抱有幻想。所以,充满幻想与憧憬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背景简单归纳为:

1、处于革命与改革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改革)

2、人们对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感到失望。

3、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

过渡:紧随浪漫主义之后的是现实主义文学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课本及必修

一、必修二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

生回答,师补充,分析: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由改革与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资本主义所追求的金钱至上弥漫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不满加剧。认识到幻想与憧憬解决不了生活的困境,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背景简单归纳为:

1、产生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分化、金钱至上(2)人们不满加剧,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审视与批判。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英国 狄更斯 《双城记》

俄罗斯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课本重点介绍了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俄罗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一个是对法国19世纪前期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一个是对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战争现实的描述。(克里木战争又叫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土耳其、法国、英等国向俄国宣战,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以俄国失败而告终。之后俄国看到自己沙皇专制的腐败,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3、特点: 生读材料四,并找同学扮演葛朗台临死前动作,感受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的?(指导学生扮演人物时,主义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形象)(1)对于金钱,葛朗台的反应是“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繁殖”。

(2)对于储藏室的钥匙贴身放着,还不时地用手抚摸。(3)对于他的妻子去世,他逼迫他的女儿放弃继承权,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你欠我的还了我,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4)对于临死之前,神甫为他做法事,他还想抢神甫的镀金十字架,却因为用力过度而一命呜呼。

生回答,师补充,分析:不时地用手抚摸储藏室的钥匙,临死前的法事,还去抓镀金十字架,却因为用力过度而一命呜呼。一个简单的细节动作深刻刻画出现实中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追逐,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金钱至上。简单归纳为: 特点:注重细节描写,真实再现典型人物,剖析社会本质问题。

4、影响: 结合课本“俄国作家高尔基对欧洲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于创作方法进行的概括”的材料和特点,分析讨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积极:作品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未能指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过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能指出正确的出路,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指出了正确的出路。什么出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二)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1、代表人物及作品 高尔基 《母亲》 《海燕》 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材料五感悟:材料体现人物怎样的精神?从哪里看出?讨论什时代特征造就这样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母亲的声音应该急促有力,省略号处好稍有停顿。有人低声附和声应该低)材料五:

革命者把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印成传单。母亲担当起到塔尼亚去送传单的任务。但在一个小车站上,她被暗探发现了。最初,她想逃跑,忽然她想到这是给儿子丢脸的可耻行为。于是,她当众把箱子打开,把传单散发给群众,并高声地向群众说道:“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演说的稿子!„„请你们相信母亲的心,和她的白发,我们可以告诉你们:因为他们要向你们诸位传达真理,所以昨天被判了罪!„„这种真理„„没人能反抗!„„我们一辈子都在劳动里,在污泥里,在欺骗里,一天一天地葬送自己的生命!可是别人却利用我们的血汗来享乐,坐享其成„„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墨黑的黑夜!”“对啊!”有人低声地附和起来。

这时宪兵冲进来了。宪兵用拳头来阻止母亲的演讲。并且殴打她。母亲用手抓住了门框,两脚硬撑在地上,高声地喊道:“复活了的心,是不会被杀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不能扑来的!”“诸位,团结起来!”

-------《母亲》 精神: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师生分析:母亲在被暗探发现时本来可以逃脱,但为了完成发传单的任务,不但没逃反而在散发传单同时进行有力的演讲。当宪兵殴打她时,她任然在进行革命的演说。这些体现了母亲的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复活了的心,是不会被杀死的!”体现了坚持革命斗争的精神。时代特征:19世纪中叶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师生分析:这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跟我们必须一讲的什么事件有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理论指导,所以19世纪中叶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过渡: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三、现代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以后)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课本重点讲了荒诞派。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及课本分析荒诞派产生的背景:

1、背景:

师生分析:19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萧条,使人们饱受了,战乱、动荡、饥饿、痛苦。战后人们还无法从社会的危机中走出。二战中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到处肆虐(独裁专制、恐怖屠杀),二战中原子弹的应用,使人们战后短期内还无法走出心灵的阴影,造成精神危机和心理变态及悲观情节。而前一段的批判现实并没带来现实的好转,所以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派。简单归纳:(1)、世界大战的创伤,经济大萧条,使人们战后还无法从社会危机中走出。(2)、国际法西斯的肆虐,原子弹的威胁使人们战后短期内无法摆脱精神的创伤。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 贝克特 《等待戈多》 问:《等待戈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看课本回答:荒诞派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六思考现代荒诞剧的特点:(要求:一个人读旁白,两个人经典对白。经典对白要读三遍,深刻体味。)材料六:《等待戈多》是两幕剧,主要描述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位流浪汉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情况,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等待,剧情都没有交代,唯一的主题就是等待,但戈多最终也没出现。剧中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卑微、低贱、肮脏;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没有自我,也没有尊严,只是胆战心惊地向奴隶主乞讨吃剩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剧中反复出现两个流浪汉的经典对白: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2、特点:反传统。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舞台形象和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但三到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总之,荒诞派展示理性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反映当代人精神世界:虚无、悲观。

小结:19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了改革与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也从开始确立到普遍确立到走向成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越演越烈,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文学也在发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相伴而生。这也体现了我们历史中的一个规律?文化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反应。

第三篇:【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下列对端午节的分析最全面的是()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在文学上创造出诗歌体裁“楚辞” B.屈原的诗歌被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C.屈原热爱祖国,具有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爱民精神,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D.屈原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人们尊敬和怀念屈原,不仅有他创立楚辞这一突出成就,更因为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A、B、C三项表述都不全面。

【答案】 D 2.汉赋的主要特点有()①采用了民间方言 ②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③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④是一种带韵散文 ⑤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赋特征的掌握。①②与汉赋特点不符,可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答案】 B 3.“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诗人的诗()A.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B.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C.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 D.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解析】 这是杜甫的诗,前两句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国家繁荣的景象,后两句反映的是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情景,两者对比,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答案】 A 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 B.柳永 C.辛弃疾 D.曹雪芹

【解析】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可知此人一定是豪放派词人。【答案】 C 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解析】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B项反映了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6.郭沫若曾经为某一历史名人的纪念祠题写了下列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位历史名人是()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解析】 提取题干中的“继东坡”“南宋”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7.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学,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B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答案】 C 9.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

【解析】 《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 C 10.有人这样评介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部著作应是()A.《诗经》 B.《离骚》 C.《逍遥游》 D.《庄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著作内容的了解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评介的内容来看,其有效信息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而体现这两点的,非《诗经》莫属。

【答案】 A 11.元散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汉族文人进取无望,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B.蒙古统治者初入中原,为找不到治理汉族的方法而苦闷,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C.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让汉族文人无奈自嘲

D.汉族文人将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解析】 元散曲主要是汉族文人为抒发愁闷情绪而作,并非蒙古统治者的政府行为。【答案】 B 12.下列有关明清小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B.作品中商人被视为歌颂的对象 C.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兴起 D.英雄传奇小说备受冷落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D项表述错误,《水浒传》就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

念奴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

材料二 明刻本《荷花荡》插图

材料三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第(1)问,“诗以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回答本问首先要读懂诗词,然后联系时代特征,分析诗词风格。第(2)问,注意材料信息是木刻版画,而深层次的信息则是明清时期小说的盛行,商品经济发达。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变化”,第二小问注意关键词“时代特征”。

【答案】(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王维的诗体现了田园风光;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因而他的词反映了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2)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3)变化:小说浸染了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4.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代表着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五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材料五中,为什么说“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4)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请你列举几本。(至少四例)(5)由宋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与小说。第(1)问,趋势要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人物身份及其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第(2)问据材料四并结合该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因素回答。第(3)问回答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5)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扩大的需要。

(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4)四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5)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岳麓版选修4

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1.古希腊最知名的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师徒传承关系顺序。下列关于这三位思想家师承关系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格拉底

②柏拉图

③亚里士多德 A.②——①——③

C.②——③——①

B.③——①——② D.①——②——③

【解析】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生,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2.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了吕克昂学园,故选B项。【答案】 B 3.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C.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句“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即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答案】 C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解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尊敬老师但不畏权威,故选A项。

【答案】 A 5.“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A.政治学说

C.伦理学说

B.教育学说 D.逻辑学

【解析】 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具体表现,他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拥有的。

【答案】 C 7.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A.设计了理想国 C.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B.提出了“中道”理论 D.提出了“三段论”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政体分为六种,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答案】 C 8.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中庸”,即“不偏不倚”,D项之意是“质”和“文”的折 中思想,与题干思想类似。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中国学者据此翻译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信息点“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更尊重真理”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直接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回答的基础上思考总结。

【答案】(1)柏拉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批评柏拉图不承认现实世界,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他还认为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是不符合社会实际的。

(3)尊敬但不盲从的认识态度。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国家治理上的主张。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归纳材料中心论点作答:维护全体公民或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他的标准。第(2)问,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孔子主张德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而且两人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在思想上都主张中庸,教育上都积极办学、讲究教育方法等。

【答案】(1)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若答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也可)。

(3)思想:都提倡中庸之道。教育:都积极办学,其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都注重人生目标的培养。

第五篇:高中历史第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精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 岳

麓版选修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说过:“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政治人物的描述,可知其对于意大利在“非洲沙漠”的侵略采取了默许、纵容的态度,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根据这些可判断应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答案】 C 2.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此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而言的()A.慕尼黑阴谋 B.英法静坐战争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D.德国吞并奥地利 【解析】 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德国独裁者”“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据此不难分析出事件指的是“慕尼黑阴谋”。故选A。

【答案】 A 3.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A.伸张正义 B.助纣为虐 C.强权政治 D.铸剑为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德国时,纷纷明哲保身,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事实。所以“助纣为虐”最能体现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

【答案】 B 4.“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最符合下列哪一情况()A.抗战中的中国

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解析】 从西班牙内战的性质转变后在西班牙的主要参战力量角度思考。【答案】 D 5.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苏德矛盾尚未完全激化 C.苏联对德国推行和好政策 D.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解析】 注意“主要原因”的限定,A是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相比,鉴于苏联的强大,德国首先选择了进攻英法。

【答案】 D 6.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战后的掠夺性和约给战败国埋下了“复仇”的隐患 B.战胜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的侵略气焰

C.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未能制止法西斯侵略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协调一致制裁和制止法西斯侵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3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联关系的总体特征及走向的把握。30年代的国际关系舞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政治势力,即法西斯的崛起及发动三场局部战争、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由力促反法西斯结盟到推行中立自保政策及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存在分歧等。30年代被称为“走向大战的十年”,就是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由于西方国家及苏联的自保政策和短视行为,导致力量居于弱势的法西斯势力逐渐变大,由局部侵略发展为全面发动大战,西方大国最终自食其果。

【答案】 D 7.德国企图通过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迫使英国屈服的阴谋破产后,希特勒把目光移向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其主要目的是()A.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 B.加强与意大利的联系

C.防止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D.准备进攻苏联

【解析】 希特勒以征服整个世界为既定目标。德国法西斯攻占巴尔干和地中海沿岸,就形成了对苏联的战略包围。

【答案】 D 8.下列关于德国突袭波兰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揭开了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序幕 ②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③德军进入波兰领土后,英法宣布“中立” ④英法事实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是波兰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早在1931年,日本法西斯就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袭后,英法虽然没有对波兰提供有效的援助,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宣布“中立”,而是表面上对德宣战。所以①③不正确。

【答案】 B 9.1940年5月,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主要是因为()A.英国面临着被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危险 B.法国的灭亡警醒了英国

C.苏联积极要求联合英法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 D.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

【解析】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时,德国法西斯正在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英国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是在1940年6月,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德国向北欧和西欧诸国大举进攻时,苏联正在推行“中立自保”政策,故C项也不正确。德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之时,就已经对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英国造成威胁,所以,D项“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显然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10.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解析】 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典型反映。【答案】 B 11.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解析】 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出:斯大林并不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保证希特勒永远不会进攻苏联。根据相关史实分析,A、D两项不属于苏联与德国签约的主要目的。B项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 12.德日法西斯通过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联合,主要是因为()A.当时德日两国形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 B.它们与英法等国没有利益冲突

C.以“反共”为旗号,可以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 D.德日法西斯只是与共产国际有矛盾

【解析】 德日法西斯结盟,必然会对当时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英法构成严重威胁。寻找借口,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是防止英法等国干涉的有效手段。因此,C项属于德日法西斯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结盟的原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答案】 C 13.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主要是因为()A.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发动了叛乱战争 B.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D.西班牙共和国代表着进步力量

【解析】 民族战争指的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争。【答案】 C 14.西班牙内战时期,英法推行的“不干涉”政策产生的影响是()A.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的援助 B.直接支持了佛朗哥叛军 C.公开支持德意两国的政策

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解析】 在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叛军的情况下,“不干涉”政策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事实上是在限制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武器来源。

【答案】 D 1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意大利法西斯力量强大 ②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 ③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④埃塞俄比亚人民缺乏斗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面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可见④的表述是错误的。

【答案】 A 16.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要注意比较选项中的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普法战争中法国割地赔款,但未沦落到亡国的地步。

【答案】 D 17.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反对殖民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反对法西斯侵略 D.争取民族独立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这使此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答案】 C 18.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虽然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它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招牌。

【答案】 A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A.法西斯国家不会发生内战 B.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别对待 C.不向发生内战国家出售武器 D.不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战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奉行不卷入欧洲是非的中立政策,该政策奉行中立原则,但实际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国,而不利于被侵略国。这事实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起了绥靖作用。

【答案】 B 20.在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失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国家形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D.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0年代对西方国家来说,主要面临两大敌人,即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而且与后者相比,前者属于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是根本的利害冲突。再结合材料内容,可知B为正确选项。

【答案】 B 21.30年代末期,德意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它表明()①法西斯的主要敌人是共产国际 ②法西斯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 ③“反共”是法西斯掩人耳目的招牌 ④法西斯集团结成军事同盟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法西斯正是利用了英、法、美仇视苏联和共产国际,并想祸水东引的心理,将计就计,借以蒙蔽西方大国。30年代组成的三国轴心只是一个政治同盟。

【答案】 D 22.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为首的国联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行为,但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些决定说明()A.国联虽无力制止战争,但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B.国联已成为法西斯操纵的工具 C.国联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D.国联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国际机构

【解析】 首先要明确国联成立时,其盟约宣称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其次理解材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侵略战争扩大;最后明确绥靖政策的确切含义。

【答案】 C 23.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丘吉尔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不会痛恨资本主义,故①不正确,③不能用量来界定,排除①③。

【答案】 C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解析】 B、C两项属于合作的表现,没有体现出斗争来。D项属于经济领域的合作表现。A项“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体现出军事上的合作,“‘1944年6月’的纪念币”则体现出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过程中的斗争,故选A。

【答案】 A 25.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禁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其直接原因是()A.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B.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C.日本向东南亚扩张势力 D.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希特勒肆虐欧洲之时,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因此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答案】 C 26.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A.日本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美军采取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途岛海战,美军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是因为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敌情,准备充分。

【答案】 B 27.下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作于1945年5月,对作者创作这幅漫画时的背景描述不对的是()

《榜样》作者华君武作于1945年5月 A.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 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 C.召开雅尔塔会议 D.召开波茨坦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波茨坦会议是在1945年7月召开的,所以不可能是这幅漫画的背景。

【答案】 D 28.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故答案为B。

【答案】 B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的代价;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故本题选D。

【答案】 D 30.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39~1945年”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世界民主势力反对法西斯独裁、暴政、侵略时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刻意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军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 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 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是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2分)(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原因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最终未能出现的原因。(6分)【答案】(1)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2)观点: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认识: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3)与第三种趋向相吻合。第一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英法等国与苏联由于各种矛盾未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又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导致法西斯的扩张非但未能得到及早遏制。还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第二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使自己放松了警惕,使希特勒德国有机可乘;法西斯国家鉴于苏联的强大,不敢贸然进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解析】 第(1)问联系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归纳,注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1942年2月”,直接归纳出该时间之前的战略态势即可。第(2)问军事意义要从对中国和盟军两个方面作答,政治意义主要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得出希特勒所采取的行动。从希特勒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只是“试探”,到决心进军奥地利时变得“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可看出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希特勒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和进军奥地利,都是对一战后欧洲现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挑战。

(2)由材料中“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得出当时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分析原因,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英法两国许多人民均认识到一战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认为一战是个错误。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慕尼黑阴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产物。分析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主要从材料二、三中体现出的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的盛行及英法等国认识到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所学,认识到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应着重指出其导致二战的爆发。

(4)回答“历史启示”,主要从材料所体现的史实出发得出结论,不可空谈。认识到由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从而导致二战爆发,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

【答案】(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34.(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材料二 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十几万人的伤亡。

——霍布斯鲍姆《人类文明忧思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与战争、和平的关系。(5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科技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保护人类和平;但运用于军事战争,会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从而威胁世界和平。战争、和平对科技的影响:战争催生了科技的发明、发展;和平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所以,人类要把科技用于发展,造福人类,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下载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第单元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