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语文 教学论文 作文论文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作文论文: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
学策略
作文论文: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重作文、轻做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重尖子、轻整体等现象,因而学生一提起作文,便犯难,大量的无病呻吟或套话、空话、假话、大话充斥着学生的习作,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既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又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泯灭了学生的灵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怎么利用好习作教材,极力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构建的由低年段的“乐于写”到中年段的“自由写”再到高年段的“学会写”的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习作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能发掘习作的潜能。学生一旦对习作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兴趣的方法。
情境激趣。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如教学《不良的习惯》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出示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学生观察、交流。)
第二步:学生还可以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个“不良习惯”,想想这么做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述的对象,自己拟定题目进行写作。
描述诱趣。教师运用形象、具有童真味的言语描述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教学《美丽的家乡》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播放《家在东北》。
第二步:交流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
第三步:说说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的美景和淳朴的乡俗吗?
这么设计,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强趣。中年级的起步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错用标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要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肯定加以赞扬,并用一定的标识标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二、重视活动,积累素材
习作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是素材的缺乏,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研究表明,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需要在100万朵鲜花上采蜜。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也如采蜜,应掌握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积累素材。有哪些途径呢?
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会、编辑作文集、设计班级读书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总之,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感悟。如学雷锋做好事、植树、走进敬老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情趣和事理。
走进生活积累。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尤其是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可成为农村学生习作的源泉。如农村劳动的场景──采茶、割稻谷等,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三、拓宽渠道,学习语言
中年段的习作起步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的表达问题。学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啰唆重复、语序颠倒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是受学生语言积累、发展的影响,加之我们方言与书面语言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地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发展语言。
课内积累语言。现行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起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从其他学科中积累。现行小学课程注意了学科的整合,如音乐学科里的歌词精炼准确、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体育学科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体育课内容就是最好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这些科目中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学习,这该是一个多么全面的学习网络!有了这些语文积累,学生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孩子们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好词、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书和发展语言的关系。
社会生活积累语言。群众语言是最丰富、最洗练、最生动、最形象的。很多群众语言鲜、活、新、准,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恰当地运用,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可鼓励、引导学生留心邻里乡亲们的语言,及时收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俗语、谚语、民谣等。
四、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并不是说阅读和写作之间隔了一座山,是井水不犯河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正是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那么如何在这座山中打开一条通道,有效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呢?关键要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即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以有以下途径。
从优美词句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燕子》一文中这样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可设计这样的话:这段话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特征?能换成别的方面吗?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事物要抓住典型特征这一写作方法后,再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你家的小动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富有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我所用。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山水的两段,描写很有特点,这样的写法对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中,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山水。在学生的表述中,这种构段方式已根植学生心中。
从读后感慨入手。课文学完后,教师可随机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后都可以提供写读后感的机会。
总之,小学中年段的习作教学尤其重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在教学中解决学生乐于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那么习作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第二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这五要素。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字:习作 教学 兴趣 日积月累习作方法
一说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改。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以下几点。
一、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努力做到:
1、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二、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等。
2.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烧饭炒菜、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观看电影,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三、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
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的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的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熟读或背诵。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四、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第四篇:习作训练时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把握读书·模仿·习作训练时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把注重能力的培养,放在当前位置。阅读。模仿。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训练。它可以把语言的运用与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一、在说话中积累低年级儿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内部语言的发展也不够完善。既使儿童在语法结构上有丰富的创造性,也是由成年人有意或无意给予组合。所以,适时进行说话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发展儿童智力。
如:教“妈”这词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口头组词——“妈妈”。然后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说话:“妈妈真好!”“我喜欢妈妈”。“妈妈天天为我做好吃的”。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语句练的多了,对以后的书面作文便能增强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严密性。更加合乎语法规则。
二、在阅读中模仿“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能读千赋,则善为之”。低年级学生更是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
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抓住“飞快、挡住、为难”等词,指导学生有序的说话:先采用“填空式”让学生明白,做事先后顺序,然后,又用“导读式”加深理解。这样牵线搭桥后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如学生说:“小明同学接到老师交给的任务飞快地向指定的地点跑去,跑着跑着路中发生故障,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时他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为难了„„”。
通过借课文片断进行读写迁移训练,学生能讲得准确、有条理、从而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在评改中提高通过阅读、进行模仿,找到写作的途径,使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借助评改,从而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如:一位同学在《雪》一篇习作中描写雪景,写到:“雪,下得真大啊!纷纷扬扬的,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当该生学完《第一场雪》这课后,自感对雪的描写太粗略,不能准确地体现出雪之大的情景。又自修到:“雪,下得真大啊!纷纷扬扬的下了整整一夜,山川、河流、村庄、树木真是银装素裹,积雪足有一尺深,踩上去咯吱吱地作响,雪后给孩子们添了许多乐趣„„”。
学生通过阅读课例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修改后的习作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情感。学生的写作在评改中得到了提高。
“阅读。模仿。习作”注意课例语言的积累、运用,以读为本,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求“新”,求“活”,求“创造”,从而达到自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小学生写作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进行,从口语交际发展到写话,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从我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效果看,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和寻求突破。
一、扎实抓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从二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增加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数量和难度,如《献给老师的礼物》《老师说他做对了》《宁宁的针线包》„„等等,要求学生能根据图意进行合理的想象,用通顺,连贯的话把这件事情讲清楚,有的还要求能够用几句话将他写下来。这是培养学生由口语交际向写话过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积极培养学生的细仔观察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观察和分析,为进一步口语交际做好充分的准备。
2、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注意口语的连贯性和语句的通顺。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把一个句子或一件事说清楚,说完整。如教学《献给老师的礼物》口语交际时,同学们都能说出桌子上摆放着什么礼物,通过进一步启发,他们懂得还可以用上一些词语使自己的叙述更具体,于是说出了“漂亮的轮船模型”“美丽的花朵”“永不倒下的不倒翁”„„等句子,既丰富了学生的词语,又使口语的内容形象具体。
二、掘学生潜力,结合教材让学生展开合理性的想象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以童话、寓言及著名人物小时侯的故事为主,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学生读起来兴趣大,印象深。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性的口语交际训练,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好处。
1.使口语交际的内容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不但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够通过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辨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如通过学习《看企鹅》,学生知道了在公共场所要有礼貌,守秩序,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的口语交际作业《小光变好了》。学生基本上能写出小光又一次来到公共场所,如何按顺序排队或批评不守秩序的小朋友,读来很有童趣。
2、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开拓。想象性口语交际,其思维的天地非常广阔,只要合理,尽可以纵马奔驰,捕促灵感,想象出精彩的一幕。学生感到轻松,有趣,甚至教师会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很同情善良的小羊,你们能否和老师一起想一想,狼扑向小羊时,发生了什么事,谁能使小羊脱离危险呢?”学生一听,立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有的想象猎人出现了,开枪打死了凶恶的狼,有的想象狼撞上了一块大石头,摔到河里死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想象之门不断开启,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1] [2] 下一页、可以锻炼学生连贯地叙述一件事情。如学习了《骆驼和羊》后,我设计了一个故事续写,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骆驼和羊都知道自己错了,并能通过一件事情讲述它俩的相互帮助,成为好朋友。
由此可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想象情况进行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较好途径。
三、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口语交际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话兴趣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特点,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教材作为补充训练,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读、爱说、爱写之路,进而导入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之门。通过童话故事的说、写练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巩固学过的字词句。一二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中,认识了一千多字。这些字及有关的词句有些常用,有些少用。让他们多读、多写,就能不断地巩固所学的词语,句子,还不断地吸收新的词句。如在学习了“劳动”的“劳”时,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了“举手之劳”这个词,通过老师的指点,能够很轻松地进行运用,如“不用谢,这是举手之劳”等等。
2、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了恰当地设置情节。在口语交际《小熊过桥》时,能想象到小熊去公园玩,去奶奶家,去割草等等,并能合理地分析出小鸡年纪小,所以小熊抱他过桥,山羊年纪大,所以小熊扶它过桥„„通过训练,提高了整体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交际兴趣,课外口语交际训练以童话引路,学生面对拟人化的动物,产生了兴趣。及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口把想的故事讲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情节更加有趣,学生也要对自己所编的故事认真修改。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作文也应如此。写得愈多愈熟。在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只要深谙学生心理,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题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由步骤地引导,激发兴趣,并持之以恒,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论文
做三年级孩子作文起
宾州镇中心学校 王秋霜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写作文,犹如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搀扶者、引路者。让孩子们学会写作文并且喜欢上写作文。
接手三年级的一学期以来,我班孩子们已经尝试写了几篇作文了。写人、写景、写文具朋友、写童话故事……孩子们写出的作文语言文字虽然还很稚嫩,但看着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心中不免涌出了一丝丝的欣喜。现就一学期来的教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先说后写.刚从二年级转入三年级的孩子们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发新书”也算是新鲜事之一了。第一次上作文课,我就抓住“发新书”这件事来做做文章了。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当然,起步作文总不能让孩子提笔就写的。我引导孩子们先说说,开学报到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有的说是“大扫除”,有的说“见到新同学”,还有的说是“发新书”,于是我就顺水推舟,接着发问,拿到新书前你是怎么坐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着急”有的说“期待”。到底是怎么个着急法呢?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问:拿到新书了,你都做了些什么呢?可想而知,全班56个孩子,答案是多样的。回家后,你又准备做了什么呢?答案几乎一致:把书包起来。在这期间,教师不时的引导与点拨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让原本普通的“发新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时教给孩子可以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我像看宝贝一样翻看着每一本新书”,“我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去学习新的知识”“我给宝贝新书们穿上了漂亮的外衣”等等。在强调了作文格式后,孩子们提起笔写下了第一篇作文。在批改作文时,虽然有一部分的作文内容读起来几乎是雷同的,但我也是感到欣慰的,因为孩子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他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二、利用好范文的引导作用,照着样子写.《我的自画像》是《习作二》中的一篇范文,介绍的是王小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范文,明白范文是由图入手,从整体到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按顺序介绍的。接着教师归纳本次习作的要点,介绍一个人要写清楚人物的年龄、性别、长相、性格、兴趣等多方面,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的要求照着例文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相互提醒、补充。学生们介绍得很开心,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动笔时,孩子们自然就能紧扣范文,照着范文的样子,按一定的顺序抓住要点介绍自己。当读到这样的语句:“我喜欢笑,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的兴趣爱好是弹古筝,从此弹古筝便成了我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我最爱踢足球,不管那一次比赛我都能得第一名”……我觉得孩子们又向成功迈出了前进一步。
三、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抓住特点写
秋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在悄悄变化。我给孩子们任务就是观察我们的周围,看看秋天来了,那些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因此,《美丽的秋天》这篇作文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难,因为他们已经读了很多关于秋天的文章了。例如《秋游》《北大荒的秋天》等等。在课上,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把他们眼睛里看到的秋天都说出来,在学生们说秋天的同时我也给了孩子们一定的顺序:天空(白云)——秋天的鸟——大树(树叶)——农田——果园——花草——小河。孩子们说的内容可多了,说的也很棒,用上了比喻句:“小草变黄了,想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一片片树叶往下落,像一只只蝴蝶在随风飞舞” ;用上了拟人句:“果园里的石榴熟了,个个裂开了嘴,还有的笑破了肚子,露出了白色的籽” ;还有的一听就是平时积累的语句“天空一望无边,好像蓝宝石一样”,非常生动优美。可想而知,这次的作文是成功的。学生们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充分发挥想象,在快乐中写
“想象是翅膀、快乐是源泉”在作文教学中也需要想象和快乐。在写童话故事这篇习作前,创设有趣的情境,你喜欢小动物吗?最喜欢哪两种小动物?他们俩可能要一起干什么去呢?一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结果怎样呢?先让孩子说一说,编一编,在说和编的过程中享受想象的快乐,丰富语言的积累,然后动手写一写这个有趣的故事。教师此时要做的是倾听和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说通顺的话。在孩子们写出的童话故事中,当我们读到“挑战的欲望战胜了恐惧”、“小狗咕噜咕噜从山顶滚了下去,屁股摔得好痛啊”、“小狗最后明白了,做人不能好高骛远,还是回到主人身边帮主人看家护院去吧”。当我们又读到 “小花虽然有大树为它挡风遮雨,但没有阳光的照射,它长得又黄又瘦,其他的花却开得娇艳无比。”在这些语句中,作为读者的老师读到了快乐和成功。孩子们在写这篇作文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正是有了想象,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习作,自己快乐,读者也快乐。另外,在作文起步教学中笔者觉得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励为主,如发现优秀的作文,作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句子就可以作为范文在班级里读一读,以起到榜样的作用,给学生以鼓励,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优美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鉴赏哪些是好词和好句,交给他们如何将这些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三年级孩子们起步作文的引路者,让他们在作文的道路上没有坎坷,没有荆棘,一路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