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山西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
2018年度山西省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
(人才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17]14号),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晋发[2017]18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2017]47号)和《山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意见》(晋发[2017]65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创优本土人才成长环境,引进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切实解决我省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2018年度山西省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人才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度,该专项包括省科技厅负责的“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省人社厅负责的“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和省留学办负责的“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一、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
本年度项目紧密围绕我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传统产业创新提质、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开发区发展建设、科技服务 民生、企业创新主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和技术转移转化等重大创新行动组织实施。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通过顾问指导、任职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在晋创新创业、深度参与科研攻关、转化落地创新成果。
(一)支持重点
1、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包括中央“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应邀在晋协助开展创新项目和推广引智成果的外国技术专家、按照政府间科技合作等相关协议引进的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核心成员。
2、国家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3.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包括“山西省高端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入选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入选团队的带头人及核心成员。
4、企业外聘专家。我省企业聘请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企业、“双一流”高校和其它省(区、市)认定的人才团队。
(二)重点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2.高端装备制造,3.新能源,4.新材料,5.节能环保,6.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防控诊治,7.现代农业,8.煤化工。
(三)申报条件
1、申报主体为在我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任务完成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的企事业单位。
2、鼓励产学研合作,优先支持企业作为申报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具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事先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等重要事项。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人才创办、入股、合伙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转让等创新项目,自主培养组建企业人才团队。
3、项目负责人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信誉。允许外国高端科研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企业项目负责人应为技术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中青年技术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重点支持的人才及其团队核心成员必须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
4、企业外聘专家带项目、技术、专利、资金等来我省,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项目期内长期聘请的,应全职到岗工作,并与用人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短期聘请的,应与用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5、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3年。
(四)申报材料
填写《山西省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人才部分)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同时提交以下相关附件材料:
1、优秀人才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有关部门颁发的文件、聘书、证书、外国技术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材料等;
2、具有法律效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外国技术专家工作合同、企业外聘专家合作协议等材料;
3、优秀人才及其团队的介绍材料,包括人员组成、研发条件、创业基础、创新成果、获奖情况等内容;
4、项目负责人职称、在本单位任职或受聘证书及获奖证明等材料。
5、申报单位为企业的,应提供相应基本情况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高企认定证书、近三年研发(R&D)投入情况等材料;
6、申报项目属于国家/省/市及行业领域鼓励支持的项目,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应提供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
7、项目相关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五)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网络申报受理时间:2018年3月16日至4月24日。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4月20日至5月4日。1.项目申报单位在网络申报受理时间内登陆申报网址http://218.26.227.179/,完成注册及在线填报工作。
2.在线填报成功后,将生成书面申报材料A4纸双面打印,按顺利将申报材料、附件简装成册,一式五份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查,并盖章推荐。
3.在纸质材料受理时间内,将书面材料报送至山西省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413房间)。
(六)业务受理单位和联系方式
1、业务咨询: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801房间)
联 系 人:张 雨
联系电话:0351-2024105 电子邮件:623808729@qq.com 邮 编:030001
2、申报受理:省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413房间)
联 系 人:张峻瑜
联系电话:0351-2383828 电子邮件:352189069@qq.com 邮 编:030001
二、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
具体申报事宜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另行通知。
三、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具体申报事宜由省留学办另行通知。
第二篇:山西电力技术院完善“四个平台”提供人才支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西电力技术院完善“四个平台”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2期
3月29日,山西电力技术院召开2013年工作会,总结2012年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发挥专家优势,完善“四个平台”,提供人才支撑。面对新形势,山西电力技术院将充分发挥好技术咨询、管理创新、示范引领、信息交流作用,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专家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带动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山西电力报)
第三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
人才基地建设情况报告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是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属事业单位,中建四局科研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模式运行。2003年,中心通过国家试验室认证认可,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西部地区第二家通过该机构认可的科研单位;2005年挂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西南技术中心;2006年挂牌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被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留住、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一、人才培养
突出培养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对员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拓宽成长渠道。对青年骨干员工要完善“师带徒”管理办法。继续对新招收的青年学生实行“师带徒”制度,建立成才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对入职两到三年的员工,进行周期性评价,依据成长程度、个人特点重新定位,进行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检测中心级领导分管工作岗位进行高级培训。党委书记殷挚参加了中央党校学习、检测中心副主任李清平参加了省科协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总工王林枫继去年参加了建设部在日本举办的抗震培训后,目前正在参加中建总公司的党校学习;钟安鑫参加了台湾两岸三地混凝土学术交流会。
(二)对后备领导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培养方向对检测中心主任助理潘佩瑶、副总工程师詹黔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田涌进行了技术领域培养;党群部丁嬿同志参加国资委党校培训。检测中心通过一些列干部培养计划,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储备了骨干力量。
(三)对于检测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五种方式”
1.师带徒模式——做好“传、帮、带”的制度建设,利用内部讲课、演示、试验等各种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育。2.参会模式——积极推荐科研人才参加国家建设部、科技部、中国建科院、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参加中国建筑系统举办的各类人才教育。
3.“引进来”、“走出去”——每年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到院授课,吸取外部养分;同时积极将院的青年骨干人才送出去学习升造。去年,我们将建材所技术负责人徐立斌硕士送往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成为院第一个送到国外培训的高端人才。
4.举办培训班——每年定期举办检测、试验等培训班,以考试来增强考核力度,激励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将考、学、用紧密结合,考核与考试“双考”结合。
5.与高校合作——与高校联合在中心开办硕士进修班。利用高校资源对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专业深造、岗位锻炼、理论学习相互结合、整体提高的方式,力图建立科研技术人才批量成长的培养机制。
(四)做好对省内行业技术人员培训
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委托,检测中心2011年继续承办贵州省建筑业检测试验员培训工作。举办了见证取样继续教育和钢结构检测、主体结构检测、地基基础检测共4期培训班,培训了359人,有效地提升了全省建筑行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
一要实现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工任用、酬薪、培养、监督的重要依据,让老实人、肯干事的人、有贡献的人得到实惠;二要加强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对职工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指导帮助;三是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激活充电,加强专业技术和政治理论学习,让员工的个人价值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体现。
二、人才引进
(一)抓好引进人才质量
去年成功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赫耘,增强 了设计分检测中心的实力;引进结构学专业博士卢云祥,优化了人才结构。人才待遇方面,对高级人才实行年薪制度,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住房优惠待遇。实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方式。
其中新来的卢云祥博士很快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填补了我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空白。中心还组织多人参加交通工程检测师、检测员资格考试,20余人获得检测师资格、20余名青年技术人员获得检测员资格,为后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升甲储备充足的人才。每年11月我们组织中心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综合考试,今后我们将把学习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现。
目前,检测中心已拥有研究生26名,博士生3名,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总人数的70%。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30余人,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各类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 30余人。
(二)做好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1.岗位保障
我院根据需要制定每年的岗位计划,大胆启用青年科技骨干,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技人才梯队。去年引进的博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拔为部门技术负责人。另外,我院新成立的交通所,也大胆任用年轻人担任所长,不拘一格的提拔和岗位任用,极大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冲劲与干劲,推动了院的发展壮大。
2.培训经费保障
人才培养离不开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院每年在进行人才培训计划制定的同时制定了人才培养资金的预算,以保障培训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据近两年的人才培养费用估算,平均每年用于开展人才培养等相关的费用近100万元,全院职工每年平均培训费用达到每人5000元。
3.人文关怀
科研人才是检测中心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使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科研人才成长创造良好土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通过对家庭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为未婚青年职工牵线搭桥,丰富青年职工的文体生活等措施,使其真正融入科研院的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职工参与各类注册考试和能力锻炼,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人才使用
一是要提供各种能够发挥才能、挖掘潜力的机会和平台。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二是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氛围和小环境,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检测中心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锻炼成长,把他们“扔”在在科研、检测、勘察等各大项目中去,不断给年轻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实行“项目塑人、经验塑才”。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对企业青年骨干实行“订单”培训,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回炉再造、“师带徒”等措施,人才使用和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批表现优异、肯钻研、能办事的青年学生已经逐步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目前多名职工已经成为检测中心五大检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成为检测中心发展的坚实力量。
四、建设成果
(一)科技进步助推贵州经济发展
09年以来,检测中心申报和开展了50余项科研课题,完成2项专利,参与获独立完成行业标准编制1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刊物论文10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其中2009年检测中心完成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我检测中心承担了《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贵州省3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公就爱你住的能耗统计,对贵州省内9各地州市的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并建立了贵州省能耗数据传输中心。
同时,正在开展《贵州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和《贵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研究。
2011年开展科研项目23项,立项17项,完成鉴定验收6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编制12项,完成7项。6项专利获得受理。另外,检测中心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夏冷冬热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目前项目正在研究进行当中,部分成果将在贵州大学新校区项目中应用。
2009年被贵州省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检测技术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我中心的检测工作是贵州地区最权威的机构,我院一直把检测作为造福地方作为任务。先后参加了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测鉴定,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抗洪救灾和贵州省福泉马场坪爆炸现场检测鉴定等多次救灾工作。
(三)取得成果
检测中心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贵阳市政府授予的“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我中心研发的《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和贵州省土木工程创新三等奖。“六盘水机务小区168住宅楼地基基础补充勘察及加固纠倾工程”获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个人方面,×××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同志获得“贵州省建设工会创先争优组织奖”、×××同志获得“贵州省国资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青年骨干×××获得“中国建筑青年创优个人”等多项荣誉。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四篇:创建人才集聚平台
创建人才集聚平台
打造抚松工业“新起点”
2010年10月,投入资金1.7亿元建设完成的抚松〃苏州中小企业创业园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正式竣工,8栋2层框架结构的标准化厂房整齐地排列在302省道松江河段东侧,成为域内外创业者关注的焦点。
一、深挖发展屏障,大胆设想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平台 纵观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他们的成绩得益于本地雄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和人才保障。抚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基础较差,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小富则安的心理,缺乏能够大胆创业的人才和激发人们创业的氛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富民强县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经过多方考查学习和分析论证,抚松提出了创建抚松〃苏州中小企业创业园的设想。通过学习借鉴苏州先进的开发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建设各种标准化厂房,采取租、售、分期付款等方式滚动开发,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吸引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园区不仅可以为创业者节约创业资金,缩短建设期限,而且也可以为域外投资者降低风险,为其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宝贵时间。入驻企业孵化毕业后,又能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1
推动抚松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
二、科学合理规划,破解难题高标准建设创业园区 为了保证创业园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抚松在创业园选址规划上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在创业园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确保50年不落后。
1、反复论证,科学选址。选址问题是一个事关创业园长远发展的先决条件,意义重大。为此,抚松聘请省内权威专家来抚进行反复踏查、反复论证,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把创业园的位置敲定在工业集中区北部。该区地势较为平坦,西侧有302省道经过;东距松江河铁路货运站1公里;南临通白铁路;距长白山机场15公里;即将建成的营松高速沿区而过。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明显。
2、合理规划,滚动开发。在设置规划期限上,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行政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先进开发理念,把时间设定为2009年—2015年。园区规划面积14.1公顷,总投资2.4亿元,分四部分建设:一是建设两层框架式结构的标准化厂房,采取租、售、分期付款等方式滚动开发。二是建设3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和产品展示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场所和企业宣传场所。三是建设5000平方米的科技研发中心,与
吉林省绿色食品研究院、吉林农大等科研机构对接,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技术成果与企业产权直接挂钩,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四是建设3000平方米的技术培训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对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失业人员等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技术人员。当前创业园已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8栋,综合服务楼1栋,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到2015年计划完成标准化厂房16栋,综合服务楼4栋,总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3、破解瓶颈,高速建设。缺少资金是创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抚松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对上争取资金。2009年争取了省工信厅连续发放三年,每年50万元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扶持资金,在全省工业集中区综合评比中,抚松工业集中区进入前14名,成功争取到省开发办400万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申请银行贷款。抚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BT模式,与白山市金田路桥有限公司合作,在全省首开先例以林权抵押方式在省农业发展银行融资5500万元,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形式在国家开发银行融资4500万元,为创业园建设赢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使创业园一期工程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即全面竣工,受到域内外创业者的关注。目前,正在与白山市老关东
特产品有限公司北玉竹深加工,吉林省五洲集团绿色食品加工,亮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人参、鹿茸特产品加工等十几个项目洽谈入驻事宜,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强化人才引进,营造氛围孵化中小企业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催生一个大产业,因此抚松将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孵化中小企业的突破口,营造宽松的引才用才环境,按照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纳创业精英。
1、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创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一律不受注册资金数额限制,由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协助办理50万元额度以内的贷款,创业第一年免收厂房租金,第二年收取50%租金,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00%列支给企业。
2、对转业军人和返乡务工人员的扶持。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入园创办企业的,由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协助办理50万元额度以内的贷款,创业第一年免收厂房租金,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50%列支给企业。
3、对科技人员的扶持。各类产业技术人员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和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不受限制,具体分配比例和兑现程序由合作各方商定。科技人员
以其科技成果在创办企业的,可以享有股权收益。科技人员以其科技成果作价参股园区企业的,受益企业给予相应数额的股权,具体数额由双方商定。
4、对外地客商的扶持。外地客商带资金、技术、信息入驻创业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给予3个月的设备安装调试期,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50%列支给企业。
5、搭建平台,服务创业。搭建法律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和扶持帮助,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咨询。搭建创业融资平台,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和范围。搭建创业技术平台,对创业者实施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提供后续服务和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技术难题、经营管理难题。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包装收集适合抚松发展的创业项目,供创业者遴选,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科技信息等服务。
第五篇:人才实践基地协议书
与合作建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大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电力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同意建立社会实践和双向服务协作关系,双方协议如下:
一、自签字之日起,在建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人才实践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并择时正式举行“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人才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二、甲方作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人才实践基
地,愿为学校大学生实践提供便利条件,负责接受和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调研、培训、支教、政策宣讲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为顺利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和指导。
三、甲方对大学生实践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要求,加强对
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团队合作意识、文明礼仪素质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安全保密和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成才教育,做好实践活动期间对学生的考核鉴定工作。
四、乙方负责每定期组织以理工学院学生为主的人才实践服务团,利用课余时间时间到甲方参加实践活动。乙方考虑到甲方的正常生产、教育、工作等情况和接受实践学生数量等方面的要求,采取小批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合组队的方式组织实践团队。实践内容主要以编程,应用程序开发等。
五、乙方负责对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做好服务团的组织教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会同甲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指导及生活管理等工作。
六、乙方配合甲方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工作,教育学生自觉服从安排,利用所学知识为服务单位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乙方师生在实践基地期间要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甲方的领导和安排。
七、乙方在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评比,办展览;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积极联系各级各类媒体做好活动的相关宣传工作,积极向校内、校外媒体投稿。
八、乙方设立大学生实践专项活动经费,用于团队教师和队员基本活动费用。
九、乙方向甲方及其协作单位推荐优秀大学毕业生。
十、在实践活动期间,甲乙双方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把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因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乙方师生的人身伤亡或其他事故由乙方负责。
十一、甲乙双方要本着互相支持、密切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拓宽基地建设的合作领域和内容。乙方利用学校学科优势,优先优惠为部门的技术进步、技术攻关和塑造形象等方面提供服务。
十二、甲乙双方本着“发展、服务、共同受益”的原则执行本协议。双方加强沟通与协作,总结交流经验,确保社会实践基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发展。
十三、实践基地是甲乙双方合作的重要形式,甲乙双方的对口管理部门是甲方和乙方的。主管领导是甲方的和乙方的。
十四、实践基地运作过程中遇到其它本协议未提及的事宜或在实践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
十五、实践具体内容由双方根据实地实时情况进行协商。
十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乙方:
负责人:负责人:
联系人:联系人:
电话: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