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4: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抗战英雄儿女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三、背影介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四、关于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五、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疟疾(nuè)蹿(cuān)

六、词语积累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胆寒:害怕。阴森:阴沉,害怕。提防:小心防备。尖利:尖锐;锐利。能耐:技能,本领。悠闲:闲适自得。央告:央求。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歇凉:乘凉。吆喝:大声喊叫。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七、整体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寒噤(jìn)仄歪(zè)

黄梢(shāo)飒飒(sà)

趴在(pā)泅着(qiú)

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3、文章结构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4、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八、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

②语言描写。

如P5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归纳小结: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九、问题探讨。

7、、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8、、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9、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

十、景物描写赏析。

导入: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

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

姿态烘托了出来。

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

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

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点拨: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十一、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课前准备】 1.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防 提()纲(2)疟:疟()子 疟()疾(3)喝:吆喝()喝()水 2.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分析课文: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5、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二:介绍故事 开端:(9 ——19段)“护送” 发展:(20——54段)“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6.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语段练习

(一)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概括选文的内容。

7、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二、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9.第二自然段的作用有三个:(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6分)直接原因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次原因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4分)表现:_____________ 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英雄人民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三)班同学都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

2、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3、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师示范分析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五)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下课!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三)小说三要素:

1、情节:传奇色彩芦花荡--美

2、人物:立体美 真实美

3、环境:诗情画意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同步练习

芦花荡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悠闲()

疟子()

苇塘()

撒网()

寒噤()

仄歪()

泅水()

飒飒()

2.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用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3.选词填空。

①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A.撑 B.划 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A.奔 B.走 C.超)着东南去了。

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A.阴森恐怖 B.阴森黑暗 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A.堕落 B.掉 C.滴落)下来的样子。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A.挂 B.镶 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A.飒飒 B.瑟瑟 C.呼呼)的风响。

4.填空。

①《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选自《

》,本文是他的“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_________。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他与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

”。课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课内阅读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

2.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3.第④段加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答:

4.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5.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拓展阅读

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更隐含着。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6.全文采用

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拓展练习: 巧填对联

1.旧时,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尊称“大人”,而自称“卑职“。于是有人对这种卑躬屈膝的行为进行讽刺,把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副对联:

上联: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下联:

2.乾隆年间,曾迎来外国一“**”住在北京雍和宫内,供奉甚勤,参谒者络绎不绝。不幸的是“**”不久因患痘疹死去了,有人送一挽联:

上联:渺渺三魂,**竟成死鬼;

下联:

3.明代内乡县有个叫李子田的学生,看到其弟李萌仍是一名编外增额的增广生员,几年来未有长进,就写一联寄去: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李萌看了后,心中不悦,想到哥哥虽然官授翰林检讨,也不过如此,于是回敬了下联:。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略

2.①盘算②受伤

3.①A、A ②B、C ③C ④A 4.①孙犁、孙犁文集、白洋淀纪事之

二、抗日战争时期②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诗化小说、《荷花淀》 课内阅读

1.鬼子掉以轻心,加上天气闷热,鬼子肯定会到淀里洗澡,洗澡时不能带枪,而水里则是老头子的天下,这样选择是为了扬长避短。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还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2.大菱挂了花,老头子很内疚,让二菱看自己打鬼子解恨,同时也向她们证明自己不是吹牛。表现了老头子过分自尊的性格。

3.不是,这些描写写出老头子为了引诱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旨在表现老头子的机智。从后面的描写也可见,老头子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恐惧。4.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5.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拓展阅读

1.“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3.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4.采蒲台的苇美

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6.寓情于景;白描 拓展练习: 巧填对联

1.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2.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

3.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其妙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图片)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本来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篇短篇小说。

三、教学过程

1、识记重点字词

寒噤仄歪提防穿梭张皇失措疟子黄稍吆喝 竹篙转弯抹角苇塘

蹿趴扒飒飒打牙跌嘴疟疾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仄歪:歪斜,倾斜

(3)提防:小心防备。

(4)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5)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6)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整体感知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4)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四、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五、课堂练习

1、巩固字词

2、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完成《学导练》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问题研究(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三、深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五、赏析景物描写(景随情移,情景相生)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六、课堂总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七、课堂练习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八、课后作业

完成《学导练》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其妙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老头子......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 2、《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八年级开始,教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二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5[5篇]

    第2课《芦花荡》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测试题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 )子 ②寒jìn( ) ③蹿了一蹿( ) ④zè( )歪 ⑤飒( )飒 ⑥阴惨( ) 2.《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测试卷[精选5篇]

    第二课 芦花荡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 ) 撒网( )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仄歪( ) 飒飒( ) 泅水(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

    第2课、芦花荡 - 东莞-大朗网大朗镇政府公众网大朗五篇范文

    第2课、芦花荡●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2课 诗两首(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课 诗两首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