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9: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芦花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板书课题和作者)

2.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堤(dī)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转弯抹角(mò).....张皇失措(huáng).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4.整体感知课文。

(一)体裁及文体知识。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板书)知识拓展:小说有关的知识。①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②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 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环境:被敌人包围的一片芦苇塘里,主要人物:老头子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报仇 6.重点剖析

(三)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答:主人公:老头子。

问题2: 同学们知道的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答:肖像(外貌)、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问题3: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组织四组同学从四个方面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分析)

答: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爱国抗日,有勇有谋,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问题4:作者通过几大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事中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答:整体形象:性格特点的核心——过于自信、自尊的老英雄。

英雄性格的表现: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问题5:文章多处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那么“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答:“过于”二字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传奇真实)

7.难点释疑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问题1:在《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白洋淀的景物描写上,那么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看,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

问题2:《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有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让人压抑?

明确:没有。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问题3:请同学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妙用。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1)小说一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找学生朗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水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①“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②“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分析:这两段景物描写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分析:渲染一种神秘的境界。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分析:反衬日军的残暴。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分析: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也写出了圈套设计的巧妙。

⑧“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分析:渲染老人把鬼子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3)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让学生朗诵)

分析解答: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情景相生”,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8.总结延伸

通过写主人公这位老英雄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9.相关拓展。

探讨孙犁小说的诗意美。(视课堂时间而定)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着极强的美感。这种美感得益于作者对芦花荡深情的描写。虽然是处于恶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然而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却是哀而不伤的。描写虽然简约,有的甚至是不加雕饰的白描勾勒,却呈现出无比的动态美,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是人与景相谐发展的巧妙结合,是小说不可剔除的精妙部分。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 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五、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 犁 情节 护送、报仇 一波三折 人物 老头子 传奇真实 环境 芦苇塘 诗情画意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篇:《芦花荡》教学设计2

2、《芦花荡》教学设计

孙犁

教学目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生简介作者,师补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派”。

三、生字词整合积累:

1、读准字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防 提()纲(2)疟:疟()子 疟()疾(3)喝:吆喝()喝()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六、作业练习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英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过程:

一、复习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二、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四、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五、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英雄人民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三)班同学都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

2、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3、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师示范分析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五)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下课!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三)小说三要素:

1、情节:传奇色彩芦花荡--美

2、人物:立体美 真实美

3、环境:诗情画意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⑴ 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⑵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⑴ 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⑵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⑴ “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⑵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3、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⑴ 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⑵ 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⑶ 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⑷ 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⑸ 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⑹ 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⑺ 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⑻ 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⑼ 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⑽ 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⑾ 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⑿ 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⒀ 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你能说出一部吗? 生1:《小兵张嘎》 生2 :《铁道游击队》 生3:《举起手来》《亮剑》

师: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否说出几个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吗? 生1: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生2:血流成河、血肉横飞 生3:刀光剑影、马革裹尸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这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若打得是小鬼子,更让人觉得痛快、过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白洋淀的人民也与日本鬼子也展开了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犁,走进芦花荡,认识一位老英雄。

二、预习成果展示:

师:根据你预习中所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材料,简单介绍作者。

生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了“荷花淀派”。《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生2:《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下面,请一组的同学展示你们预习中找出的疑难字词。(课前,一、三、五组的同学将预习中的疑难字词展示到黑板上)生1:这是我们组找出的疑难字词,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生2:疟子 寒噤 仄歪 蹿

生3 :其中“疟子”的“疟”是一多音字,又读“nue”,组词“疟疾” 生4:我们组还找到一成语“张皇失措”,“皇”容易写错。师:那么“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呢? 生: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师:那位同学能造个句子?

生:日本鬼子被老头子打得张皇失措。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比较到位。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每天都给驻扎在苇塘里的队伍运输粮草,他特别自信。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受了伤,老头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把鬼子引诱进他的埋伏圈,痛打鬼子的故事。师:概述得不错,抓住了时间、人物、主要的事件。那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老头子,他机智勇敢,孤身一人痛歼十几个鬼子。生2:二凌,她活泼可爱,又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小姑娘。生3: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群愚蠢得鬼子兵。生4:那片美丽的芦花荡。

师:好,说得不错。下面,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品味。

三、合作探究: 第一板块:走进芦花荡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花荡的句子,再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以“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话。时间是3分钟。(小组讨论)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探究的结果。

生:读句子“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片诗情画意的芦花荡。师:诗情画意,很美的语言。具体说说看,月亮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月亮是皎洁的、明亮的,从“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可以看出。生2:“弯弯下垂”还写出了月亮的形态,一弯新月,特别美丽。

生3:我还找到了一句“在那里,新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片美丽的芦花荡。

师:“飘撒”一词,用得太好了,她似乎在向人们炫耀着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她炫耀的是什么?

生1:它在向人们炫耀,老头子痛打小鬼子的胜利的消息。

生2:我还从“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想浸在水里,而且要跌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夜晚,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一句看出,这是一片阴森黑暗的芦花荡。师:刚才有同学说了,芦花荡是美丽的、诗情画意的,为什么会是阴森黑暗的呢? 生:芦花荡本来是很美丽的,但是却被敌人严密封锁着。师:很好,你怎么看出敌人的严密封锁?

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用了“藏,躲避”写出连水鸟都躲避敌人的炮火了。师:分析得很好,那这样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明确了,是什么? 生:渲染的作用,渲染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师:对,同时为下文写老头子作了铺垫。

师:老师也找了一句,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个“钻”字,用的特别好,她曾被朱自清用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生:旺盛的生命力

师:对,那在这儿,它有什么好处,它写的仅仅是苇子么? 生1:苇子,象征的是白洋淀的人民,象征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生2:象征的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生存,与敌人斗争的意志。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第二板块:走近老头子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方法。在归纳总结,以老头子的性格表现在-------说话。时间是5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

师:将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大家。

生1:老头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用莲蓬引诱鬼子进了他的埋伏圈,说明他很机制,他一人痛打十几个鬼子,可看出他很勇敢。

生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镐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向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砸”字可以看出老头子很勇敢。

师:很好,揣摩老头子的心理,尝试给老头子配一下音。生1:我打死你个小日本。生2:我终于给大凌报仇了。

师:很好,老头子胸中的仇恨,终于都爆发出来了。

生 :我还看出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特点。他特别喜欢两个孩子,当大凌受伤后他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既然是恨,就应该读出来,再来试试!生1:(读)

生2:“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一句写出了老头子的自信。

生3:还写出了老头子的抗日的热情。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应该安享晚年了,但他依然护送干部,运输粮草,说明它具有爱国抗日的热情。

师:分析的很好,一个老人,依然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的出入,甚至让敌人都没了办法,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头,找找有关肖像描写。

生:“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读了这个句子,老头子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它的眼睛,尖利,又精神,写出了老头子的精神矍铄。

师:这里有个比喻句非常不错,“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看老师把它改一下,“干瘦的像老了的枯枝”会有什么区别。

生:“枯枝”仅写出了老头子的形态,“鱼鹰”他老头子的勇猛、干练的神态也写了出来。师:说得真不错。

生:老头子还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对了,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老头子自信的一面,如何理解“过于”两个字呢?想请同学们看一个课本剧表演。

(课本剧表演,老头子护送两个孩子进苇塘的情节)师: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掌声鼓励!师:一个好的演员,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必须深入把握这个人物的特点。我想采访一下老头子的扮演者,他是如何把握老头子的特点的。

生(老头子):这一部分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老头子连说的三个“不怕”是他太大意,致使大凌被鬼子打伤了。当大凌受伤之后,老头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觉得没脸见人,发誓要为大凌报仇。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老头子自尊受到挫伤后动作、神态的句子吗? 生1:“踏着水有两手推着小船前进”、“他用两手扒着船尾”,“推”是老头子在不知大凌受伤前的动作,“扒”是指导大凌受伤后的动作。

生2:“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却了力量”、“他觉得两支老眼有些昏花”也看出老头子的自尊。

师:好,经过同学们的分析,我想老头子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在他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屈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达标检测

(字音、字形。品味语言,任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五、小结:

“英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战争年代里,老头子勇斗痛歼小鬼子是英雄,小兵张嘎智斗鬼子兵也是英雄;和平年代里,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英雄,把爱与时间奉献给失学儿童的从飞也是英雄;英雄的壮举不一定多么伟大,刻苦求学,取得骄人成绩的同学是英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也是英雄。同学们,做一个英雄吧,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多彩!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悦考网 《芦花荡》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记叙的要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各......

    初二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芦花荡》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记叙的要素把握文......

    2 芦花荡 教学设计 教案5则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2. 教学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

    八上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