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儿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 掌握生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学习字词,体会句子,范读课文等内容制成的教学演示课件。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图片,周恩来成才经历的图片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提名学生回答。
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课题。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
三、学习生字、生词
1.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2)“范、巡”是前鼻韵。
(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2.板书难理解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崛起---兴起的意思。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的方式体会铿锵有力的意思。诸生:这里是敬辞。“诸”是“众、许多”的意思。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下诸生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初次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中国人受到欺侮的场面,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周恩来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3. 记忆生字词。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铿锵 崛起 : 兴起
铿锵有力:声音有力、响亮。诸生:敬词,所有学生。范 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4)导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4、补充材料,书写感想 出示一组图片:
十九世纪末,中国被外国殖民者欺负瓜分的时局图
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
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内,外国人在乘马车游玩。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课后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jué()起 门méi()yà()死
lún()陷 血pō()kēnɡ()qiānɡ()
二、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陷入)
B.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离开)
C.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振兴)
D.书中自有颜如玉。(颜色)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 B.妨碍 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 B.质问 C.询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 B.宽阔 C.广阔)的心胸啊!【精读训练】
四、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人各有志。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周恩来却说: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①伟大 ②富强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容不用引号呢?
4.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 答 案
一、崛 楣 轧 沦 泊 铿 锵
二、D
三、1.C,B 2.B 3.A
四、1.①渺小
②贫弱
2.比喻,比喻用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3.间接引用。
4.对比。
5.用“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璐璐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
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投影出示词语 开火车读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
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张
秀
华
审备人: 张伟元
温月云
复备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
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投影出示 开火车读
(1)、jué
mó
xún
zū
崛起
模范
巡警
租界地
kēng qiāng
chuǎng
rǎng
fù
chéng
bó
铿
锵 有力
闯进
吵嚷
妇女
惩 处
伯父
fán
dì
yì
zhèn 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
振兴中华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 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