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20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8-20 【生效日期】2004-08-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十条修改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在被招用人员第一个工作日前与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自订立劳动合同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公民招用家庭服务人员的,当事人之间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将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用人单位与被录用人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
三、将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合并修改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或者兼办职业介绍业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领取职业介绍许可证,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四、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用人单位、劳动者的需要,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为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失业人员代办档案保管、代理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务。”
五、将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合并作为第四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按照《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1999 年 6 月 18 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3 年 4 月 21 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关于修改 〈 江苏省劳动力市
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 2004 年 8 月 20 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求职择业、招用人员、职业介绍等劳动力市 场活动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劳动力市场运行应当遵循平等竞争、双向选择、公开公正、诚实信用 的原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领导,统 筹规划,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力市场 的主管部门,负责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监督。
第六条 工商、财政、物价、税务、公安、建设等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 责范围内,协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服务工作。第二章求职择业
第七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因民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八条 凡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劳 动力交流洽谈会或者直接向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求职等合法渠道 求职择业。
第九条 求职者到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求职登记手续或者通过其他合法渠道求职 择业的,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提供相应有效证件和材料,并如实介绍本人 的有关情况。
从事技术工种或者特殊工种的求职者,还应当持有相应的有效资格证书。第十条 劳动者求职择业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如实提供与其 择业有关的情况。
第十一条 在职人员转换用人单位的,应当依法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离职。321 第十二条 境外人员来本省求职择业,本省劳动者出境求职择业的,按照国家 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求职择业,法律、法规有 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章招用人员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招用人员的自主权。
用人单位应当遵循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的原则招用人员,自主确定 招用人员的数量、条件和方式,自愿选择职业介绍机构或者人才流动等中介服 务机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
(一)通过职业介绍机构;
(二)参加劳动力交流洽谈会;
(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
(四)利用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
(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途径。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公布招用人员简章。招用人员简章包括用 人单位的性质、地址,招用人数、工种、条件,用工形式、工作期限、劳动报 酬、福利待遇和劳动保护等基本情况。
公布招用人员简章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招用人 员广告的,必须符合国家广告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向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招用人员登记时,应当提供单位介绍 信、营业执照(副本)、招用人员简章和经办人身份证件。
第十八条 城镇用人单位招用外地或者农村劳动者,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规定 的,从其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境外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或者 变相收取其他费用;不得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押金等;不得扣押被录用 人员的身份证件。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在被招用人员第一个工作日前与其订立书面
劳动合同,并自订立劳动合同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民招用家庭服务人员的,当事人之间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被录用人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 期限内。试用期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
被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未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322 动合同。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录用人员之日起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为被 录用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用人信息;
(二)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三)招用人员从事违法活动;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招用人员为名进行欺诈活动,侵害他人合 法权益。
第四章职业介绍
第二十五条 职业介绍机构是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对职业介绍 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或者兼办职业介绍业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 条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领取职业介绍许可证,并依 法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变更或者终止的,应当到原登记机 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下列服务活动:
(一)为求职者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进行登记;
(二)为求职者提供用人信息、择业指导、求职咨询和介绍用人单位;
(三)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招用方法、国家规定的招用标准等咨 询服务和推荐求职者;
(四)指导当事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五)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洽谈场所和条件;
(六)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的供需、报酬等信息;
(七)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
第二十九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用人单位、劳动者的需要,职业介绍机构可 以为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失业人员代办档案保管、代理 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务。
第三十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收取服务费的,必须执行国家和省
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获取规定以外的报酬和谋取其他经济利益;介绍不成功的,不 得收取中介成功服务费。
第三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经批准开业的合法 证照、服务项目和核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323 第三十二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涉外劳动力中介服务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职业介绍机构必须依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出核准的职业介绍业务范围;
(二)提供虚假信息;
(三)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职业;
(四)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忌从事的职业;
(五)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或者无合法身份证件的求职者进行职业介绍服 务活动;
(六)以暴力、胁迫或者欺骗等方式进行中介活动;
(七)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五章管理监督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指导和调控,制定扩 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各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各项规定,做好就业工作。
第三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行跨区 域、跨系统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开 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三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信息采 集,搞好劳动力市场供需预测,为促进就业提供服务。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监督,对职业介绍 机构实行审验制度,取缔非法职业中介 ; 对招用人员简章和招用人员行为、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受理投诉和检举,查处违法行为,维 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举办大型劳动力交流洽谈会的,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第三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支持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依 法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介绍机构中介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行为进行 社会监督,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规定的,由劳 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按照《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 规定未办理社会保险的,由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可以处一千元324 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三 十三条 规定招用或者介绍人员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 所得,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 予赔偿;违法介绍人员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损害国家利益,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 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管理工 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 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 对人才流动的管理,按照 《 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 》 执行。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 1999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325
第三篇:关于修改〈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1号)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6月1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2004年6月18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
(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二款:“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标志。”
二、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堆放固体废弃物;确需占用其他农业用地临时堆放固体废弃物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审批手续。对固体废弃物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扬散、自燃、渗漏、流失。”
本决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第四篇:《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2003年修改】
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修改)
(2003年10月25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5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第四条
式公示。
第五条 策、措施。
第六条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模范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如实向劳动者告知与劳动合同有关的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职业危害和劳动条件等。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还应当告知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并在劳动合同中载明。
劳动者应当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如实说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就业现状、健康状况、竞业
限制等情况,如实提供自己的居民身份、学历、工作经历、职业技能等证明。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同时使用中文和外文文本的,合同内容应当一致,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为准。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合同订立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文本交付劳动者本人,不得扣押。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参加上岗前培训、学习的,劳动关系自劳动者参加之日起建立。
第十四条 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作出例外约定。
第十五条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第十六条但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第十七条 动合同。
第十八条 限劳动合同。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对相同或者相近岗位上的劳动者,执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双方可以协商;协商不成的,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实际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高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及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按照实际履行的内容确定;
(二)实际履行的内容低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者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按照其中有利于劳动者的最高标准确定;
(三)没有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或者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高温天气作业和高温作业的,应当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并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支付的高温津贴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特殊工时工作制岗位劳动的,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者事先征得劳动者的书面同意。
用工单位安排被派遣劳动者从事特殊工时工作制岗位劳动的,应当在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或者事先征得被派遣劳动者和劳务派遣单位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一)用人单位以委派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岗位变动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七条 相关的保密事项。
个月。
第二十八条
(三)劳动合同因不可抗力暂时不能履行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中止期间,劳动关系保留,劳动合同暂停履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报酬并停止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合同中止期间不计算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中止情形消失,除已经无法履行的外,应当恢复履行。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工会的,通知用人单位所在地工会。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依法选择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其额外支付的工资应当按照该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上一个月工资不能反映正常工资水平的,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确定;不满十二个月的,按照实际月平均工资确定。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确定。
第三十三条 后的适用条件分段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第三十四条 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第三十五条 据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 社会保险。
被派遣劳动者一方与劳务派遣单位通过集体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技
用工单位在开展集体协商时,应当听取被派遣劳动者的意见。被派遣劳动者可以推选协商代表,与用工单位就同工同酬、劳动标准、加班费、绩效奖金和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福利待遇、岗位培训、工资调整机制等开展集体协商。
第四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不适用带薪年休假、加班加点、医疗期等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接纳全日制在校学生进行实习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高空、井下作业和接触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物品的劳动,以及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学校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者劳务派遣单位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企业不得安排总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每日超过八小时、每周超过四十小时。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预防劳动过程中发生事故。企业应当按照实习协议为顶岗实习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准。企业、学校不得克扣或者拖欠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报酬。
第六章 劳动合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和终止行为。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 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情况进行监测。
报送反映用人单位依法成立情况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 府,并通报有关部门。
第四十七条法规行为的用人单位可以向社第四十八条
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就直反映劳动者的意见和要求。
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会有权督促用人单位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提请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十一条 协调劳动关系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就劳动政策的制定、劳动标准的确定以及集体协商争议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等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引导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一)招用企业停产放长假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离岗休养人员以及其他协商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人员,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二)劳动合同期满继续留用劳动者工作,但自期满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续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用人单位拒绝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并解除劳动关系的,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 术资料等,或者未根据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六条 费的,第五十七条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今年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2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已于2003年4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 长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
《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
为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决定对《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二第第一款修改为:“在本省各类船舶及水域相关场所开办的公共场所,按照《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管理。”
二、将第三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发布。
江苏省水上治安管理办法
(1996年7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76号发布施行 根据2003年4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
水上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上治安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广大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水上各类船舶、从业人员以及水域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上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应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维护水上治安秩序。
公安机关是水上治安管理的主管机关,应当加强水上公安机构建设,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四条 水上居民委员会、渔业乡村、作业单位以及有关船民组织,应当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定,建立健全治保、联防组织,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
— 3 — 第五条 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协助维护水上治安秩序的义务。对制止、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有功人员,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治安管理职责
第六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中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礼貌待人,文明执勤。公民或者组织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
第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属地管理与条块结合的原则,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处水上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处置紧急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二)对水上各类船舶以及水域相关场所实施治安管理;
(三)对水上各类从业人员进行户口管理;
(四)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及群众性自治、服务组织开展水上治安防范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进行水上治安检查时,应当出示国家或省公安机关制发的检查证。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在航船舶进行检查,— 4 — 必要时可以扣留船舶、船民证、船舶户口簿和其他有关证件:
(一)无船舶户牌或者船名(牌)以及其他来路不明的;
(二)用作违法犯罪工具的;
(三)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四)抗拒有关部门依法执法检查的;
(五)发生水上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
依照前款规定,扣船检查后应当及时处理;扣船超过24小时的,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扣留交通、渔业部门核发的证件应当及时通报当地港监和渔政机关,扣证时间不应超过扣船时间。
第九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在通知港监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同时,可以指挥有关船舶停航、改变航向或者驶向指定地点:
(一)保护水上重大治安事件现场的;
(二)追截水上重大违法犯罪分子的;
(三)侦查水上重大案件和处置紧急治安事件需要的;
(四)存在水上重大治安灾害事故隐患的;
(五)水上重大安全保卫工作急需的。
对严重危害水上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行水上现场管制。
第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治安情况复杂
— 5 — 和船舶集中的区域,建立水上民警值班室,开展水上治安巡逻,方便船民报警。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配合有关部门制止和查处水域非法采砂和电力捕鱼、炸鱼、毒鱼等。
第三章 场所治安管理
第十二条 在本省各类船舶及水域相关场所开办的公共场所,按照《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管理。
在本省各类船舶及水域相关场所临时举办大型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书面申请,报经公安机关审核许可。
第十三条 在本省各类船舶及水域相关场所从事旅店、废旧金属收购、旅游服务、个体打捞活动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特种行业实施治安管理。
第十四条 港口、码头等水域相关设施必须符合治安管理规定。公安机关应当经常进行治安检查,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五条 渡口的设置、迁移与撤销,主管部门在审批后,应当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维护渡口的治安秩序。
机动车辆过渡时,应当服从指挥,严禁争道抢行。第十六条 船只寄泊较为集中的水域需要设置船舶寄泊站的,应当按照《江苏省内河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公安机
— 6 — 关应当加强船舶寄泊站的日常治安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水域内发现的尸体,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勘验鉴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处理。无名尸体由民政部门负责火化。
第四章 船民与船舶治安管理
第十八条 凡在本省从事水上生产作业、年满16周岁的人员,除省以上交通、渔业等国有单位的国家职工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户籍地公安机关申领船民证或者临时船民证。
凡在本省从事水上生产作业3个月以上的省外人员,应当向作业地公安机关申领临时船民证。
船民证有效期为3年,临时船民证有效期不超过1年。第十九条 凡在本省水上以船舶为家的船民,一家立为一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船舶户口簿。
第二十条 凡在本省从事水上生产作业,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由交通、渔业部门核发船名(牌)的船舶外,其他船舶所有人应当向户籍地公安机关申领船舶户牌。
实行一船一牌制度。按国家规定授予船名的船舶,不再申领船民牌或者船舶户牌。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交通、渔业部门应当按照治安管理的要求,完善船员职务适任证书、船舶签证簿、船名牌的登记制度,— 7 — 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有关登记资料。公安机关在日常治安管理中,可以查验上述证、簿、牌。
第二十二条 船民证、船舶户口薄必须随船携带。船舶户牌应当置于船舶的醒目位置。
已经领取船舶户牌的船舶在转让、报废时,应当及时向原发牌机关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三条 船民证、船舶户口薄、船舶户牌由省公安厅统一印制。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省物价、财政部门的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四条 运载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船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并悬挂危险货物标记和配置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
第二十五条 从事客运服务的船舶,应当符合治安安全条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治安保卫人员。严禁混载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涉外旅游船舶应当配备乘警或者专职保安人员。
第二十六条 省外人员在本省从事水上生产作业的,应当按照《江苏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向作业地公安机关申报暂住登记,有条件的应当建立健全治安防范组织,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联防活动。
第二十七条 船民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当及时报告,并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查清有关事实,严禁包庇、纵容、放任各种危害水上治安秩序的行为。
— 8 — 第二十八条 严禁下列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一)扰乱码头等公共场所和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二)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三)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和管制刀具的;
(四)非法运输、携带或者使用危险物品的;
(五)违反规定在水域开办公共场所、经营特种行业的;
(六)非法组织群众进行水上集会或者文体活动的;
(七)违反渡口、渡船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八)不听劝阻抢登渡船,造成渡船超载或者强迫渡船驾驶员违反规定,冒险航行的;
(九)在水域航道、堤坝上放置障碍物、挖掘坑穴等,可能影响行水畅通和交通安全的;
(十)盗窃、抢劫、诈骗、哄抢、敲诈勒索和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
(十一)收购、销售、窝藏、运输、转移赃物的;
(十二)倒卖船票的;
(十三)制贩、运输、携带、吸食毒品或者罂粟壳的;
(十四)进行会道门、封建迷信活动的;
(十五)发现水下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十六)进行卖淫嫖娼,制贩、传播淫秽物品,赌博或者为
— 9 — 赌博提供条件的;
(十七)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禁止下列危害水上治安秩序的行为: 非法拦截、攀登、搭靠在航船舶的;
(二)利用船舶在水上从事流动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的;
(三)个体船舶在港口、码头、沿河仓库和工矿企业周围从事打捞的;
(四)在旅游船、客运船、渡船强行拉客的;
(五)待闸、过闸船舶不服从治安管理的;
(六)其他危害水上治安秩序的行为。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非法从事特种行业经营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三)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至第(十七)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 10 —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有关经营单位或者责任人补办手续、限期整改,或者给予警告处罚,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并处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第一款、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处2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处5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处2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通知仍不加改正的,对责任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罚。实施罚款处罚时,必须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罚款收入上缴国家财政。
第三十五条 不服公安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六章 附 则
— 11 —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第二条所称的“本省行政区域内水上各类船舶”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上各类移动、浮动或者固定的船舶、排筏和平台。“水上从业人员”是指利用船舶或者在水域相关场所从事水上运输、捕捞、经商等活动的人员。“水域相关场所”是指港口、码头、渡口、船闸及其他水上相关设施。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均含本数。
第三十八条 从事海洋运输、渔业船舶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法律 治安 管理 办法 命令
主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4月24日印发
— 12 — 共印750份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