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Z3950技术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的应用
Z39.50技术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的应用
赵伟 郑巧英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发展概况和所涉及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了Z39.50广播式查询式客户端程序的设计及其结构,之后分析了Z39.50在协作网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献资源共享 Z39.50协议 广播式查询
The Use of Z39.50 Technology in The Shanghai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twork Zhao Wei, Zheng Qiaoy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briefly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twork and the main topic it covers, then introduced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a broadcasting Z39.50 Client application.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use of Z39.50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ghai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twork.【Key Words】 Document resource sharing;Z39.50 protocol;broadcasting query
随着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立和完善,上海市各图书馆间的电子文献资源共享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Z39.50协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1.1 简介
在上海市委和市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1999年5月13日,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上海市政府会议厅隆重召开,会上推出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并成立了以周慕尧副市长为组长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上海图书馆为主任单位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标志着新一轮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本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合作。
1.2 发展方向及涉及技术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前身是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协作网。协作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原则,争取经过三年努力(1999-2001年),建成由市公共、高校、科研系统等情报图书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协作网在建设与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涉及到采购协调、馆际互借、建立遵循Z39.50协议的统一检索界面、集中编目、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中协作网的涉及到的内容有:
1、网络基础结构(平台)的建设
鉴于目前本市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网络服务器连接的专用网各不相同,而不同专用网之间通讯效果又难尽人意的实际情况,网络基础结构的建设必须是:
(1)在邮电网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公共传输平台。
(2)在公共平台出台之前,各专用网中的骨干单位之间可先用光缆互连,然后再与邮电网相连。现在上海图书馆、上海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实现光缆直接互联。
(3)有条件的单位可直接与邮电网相连。
(4)形成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公共平台,可以接入各图情机构。
2、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建设与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目的就是通过文献信息单位之间协作,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上海市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1)采购协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图情机构之间分工入藏和采购协调工作,如利用公共传输平台,开辟上海市外文图书采购协调的网上窗口,以便资源共建共享的每一个单位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有关采购信息,做好采购协调工作。
(2)馆际互借。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上海地区图情机构之间网上互借。
(3)遵循Z39.50协议,建立统一的检索界面。
(4)集中编目。实行联合编目,逐步实现上海地区编目规范化。
(5)数字化资源建设。在联合开发各类数据库的同时,各图书情报单位还应该根据各自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并尽快上网。
1.3 前景
另外,正在建设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是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它是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它图书馆为分馆,原有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各馆联手共同建设的形式。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可使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全面实现公共、高校和科研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将有利于推动群众性读书活动、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对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与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的文献资源系统;基本建成高效快捷的信息开发和服务系统;基本建成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系统;率先建成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基本建成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上海的重要信息枢纽;率先建成以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率先推行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Z39.50协议及实现
2.1 协议简介
Z39.50协议全称为(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formation Retrieval Application Service Definition and Protocol Specification for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该协议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版,由原先的单纯的书目信息检索服务扩大为信息检索协议。Z39.50协议在北美、欧洲等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数据中心中广泛使用。Z39.50是关于信息检索的ANSI/NISO标准,它是基于ISO的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协议。Z39.50支持多种记录格式,较常见的格式有:MARC、OPAC格式(含馆藏流通等信息)、SUTRS(Simple Unstructured Text Record Syntax)、HTML、GRS-1(Generic Record Syntax)。它把互联双方分别称为源检索系统和目标检索系统,通过Z39.50服务为双方提供互连和检索服务。Z39.50建立抽象数据库概念,使每个执行Z39.50标准的系统将抽象模型映射成自己专用的模型,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源检索系统向目标检索系统提出请求服务要求时,要把本系统的检索命令转换成用ASN.1描述的Z39.50标准格式,并依据“基本编码规则”(BER)进行编码,形成APDU位串,然后发往目标检索系统。目标检索系统收到APDU对其解码,转成自身的检索命令,再执行该命令,检索完成后按上述相反顺序把数据发回源检索系统,从而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访。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只要支持Z39.50标准的检索系统就可以直接检索其它支持Z39.50标准的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库。源系统还可同时对多个支持Z39.50协议的目标系统进行广播式检索,即使用同一个检索表达式,同时对多个目标系统进行检索,并将结果整合。
2.2 总体框架
为了配合协作网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研究室研制开发了基于Z39.50协议的广播式查询软件。此软件基于Z39.50协议,可以同时对多个Z39.50服务器进行广播式查询,并将返回结果整合,提交给用户。
Z39.50客户机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用户界面模块、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以及协议处理和传输模块。用户界面模块负责和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输入的查询请求和目标服务器信息传递给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根据查询请求和目标服务器信息,为每一个目标服务器创建一个新的检索线程来进行检索;客户机创建的每一个检索线程都包含有一个协议处理和传输模块的实例,通过它来完成服务器的连接和协议处理功能等;在获得查询结果后,由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完成结果集的合并;最后,由用户界面模块以一定的方式显示结果集。(见下图)
2.3 用户界面模块
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模块输入检索表达式、查看检索结果。用户可以通过检索表达式视图方便的构造检索表达式,由程序自动将布尔表达式转换成协议支持的逆波兰表达式,并可选择历史查询。用户还可以通过目标服务器视图选择需要检索的数据源,通过日志视图监控对每个目标服务器的检索执行情况。
通过结果限定视图用户可以进一步限定结果集,结果显示在结果列表窗口。此软件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从不同系统检索来的结果,可以用同一个界面显示出来,用户使用很方便。另外,对用户选择的当前结果,在结果明细视图中可以以三种方式显示检索结果:简明格式、工作单格式和ISO2709格式。
2.4 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 广播式检索控制模块主要完成检索线程的控制和结果集的合并功能。当用户通过对用户界面选择好目标服务器开始进行检索时,系统会检查每个Z39.50服务器的选中状态,对每个选中的目标服务器创建一个检索线程进行检索,并将传回的结果集进行合并,传给用户显示模块。
2.5 协议处理和传送模块
在广播式检索模块中每一个检索线程通过创建一个CClient类的对象来进行协议处理和传送模块的功能。采用多线程广播式检索,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连接和交互是不需要用户的干预自动完成的。检索线程通过发送创建请求和服务器建立连接,然后发送检索请求,根据检索结果发送提交请求,最后关闭连接。
检索结果的提取是通过发送提交请求来实现的,由于知道服务器端查询得到的总记录数,本系统采用分段连续提取结果的方法,每次向服务器端请求15-20条记录。Z39.50协议在协作网中的应用
3.1 在采购协调中的应用
上海市的文献资源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当丰富,但存在分散和重复现象。
第二,各馆图书经费逐年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呈下降趋势。
第三,各馆自动化建设发展较快,但网络互联程度不高。
通过Z39.50协议,各成员馆可以充分了解其他各馆的馆藏信息,从而辅助本馆采购的决策。通过协作,各馆可以建设自身的特色馆藏,再通过馆际互借使得各馆馆藏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外文书刊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如果协调得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经费获得更多的书刊资源。
目前,国内的书商、出版商大都还不提供Z39.50协议的服务,但是随着网上采购、电子商务以及Z39.50协议本身的普及,采购员可以检索网上各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特别是由出版商提供的在版编目数据,并将已定购的书目数据套录到本馆的采购系统中。3.2 在馆际互借中的应用
馆际互借是和文献共享紧密相连的。其实现的前提是要知道对方馆有何种书目,从而发出馆际互借的请求。所以,一个完整的馆际互借系统应该由基于Z39.50协议的检索模块、基于ISO10160/10161协议的馆际互借模块和文献传输(DD)模块组成。
目前国内的馆际互借还十分的不完备,而以可归还方式的图书馆际互借系统费用很高,但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而以非归还方式的电子文献馆际互借不但费用降低,而且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有可能涉及版权问题。
3.3 在公共检索中的应用
协作网的目标是发展统一的检索界面,Z39.50协议可以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因为,Z39.50是应用层的协议,对各个不同信息源独特的硬件环境、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内部定义等等都不需要考虑,只要它支持Z39.50协议,就可以访问。通过广播式查询,可以在一次查询中同时对多个独立的数据源进行查询,而这一过程可以是完全对用户透明的。
对于普通的公共用户来说,习惯于使用;
赵 伟 女,上海交通大学情报所99级研究生。
郑巧英(1956-),女,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室主任。主要从事图书馆自动化和电子图书馆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曾获“1991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的文章近30篇。
第二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简报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简报
第6期
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编印2006年5月22日
本期目录
●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2006年4月27—28日,文化部在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召开了“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领导、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负责人、专家及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
会议探讨了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共同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在传播
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交流、协作、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同样,图书馆事业要繁荣,必须走整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为图书馆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提供了极好的技术环境。如何推进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东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区域集群化管理的道路, 通过“中心引领基
层,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以技术为支撑,研发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总分馆联合服务的技术问题。东莞图书馆的研究项目“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开发与研究” 于2005年5月通过了文化部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区域性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馆以创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机制,2005年底已建成以1个中心馆,10个分馆,100个图书流动服务站的总分馆体系,并在体系内实现了文献资料通借通还、电子资源总分馆共享的联合服务方式。这种将“图书馆之城”、东莞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有机的结合于一体,以有形和无形的图书馆网络覆盖和服务全地区;通过总分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以中心引领基层,城区带动农村,促进区域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树立大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理念,实现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一馆独立到多馆联动的有益实践,有效带动城市基层图书馆的整体提升。
(东莞图书馆)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2006年4月21日—22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武汉召开了2005—2006年年会。
会议总结了2005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工作,讨论了2006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代表通报了编目工作最新发展动态,并对编目工作进行了交流。来自42个成员馆以及各方面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顾犇,湖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徐永胜,湖北省图书馆馆
长万群华,副馆长张冀明,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张艳霞,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检索语言组研究馆员卜书庆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议由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仲岩主持,徐永胜处长和万群华馆长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欢迎词,顾犇主任做了2005—2006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工作报告。
顾犇主任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5-2006年这个,是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由企业体制
转变为事业体制后运作的一年,联合编目中心从上传政策、数据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在各分中心、成员馆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到2006年3月底,国家中心数据用户由2005年4月的940家增加到995家,成员馆由2005年4月的535家增加到590家。在分中心、成员馆的共同努力下,联合编目中文普通图书的数据时时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书数据的检索命中率也有了较大的增加,从而使数据的网上下载量不断增长,从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网上下载量超过175万条,超出上一近70万条。无论数据用户的增长,还是数据网上下载量的增加,都表明联合编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和接受,书目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共享。
会上,浙江省分中心代表联合编目各个分中心做了工作报告,介绍了工作经验,全国联
合编目中心数据总审校刘小玲总结了本上传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组组长曹玉强就目前国家图书馆的中文编目情况做了报告,大会还专门邀请中国图书分类主题词方面的专家卜书庆介绍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修订情况及电子
版的使用概况。与会代表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交换了意见,实现了互相沟通与直接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次年会,不仅各个成员馆和分中心了解了本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发展总体状况,中心与各个分中心也及时沟通了情况,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了沟通与互动。与会代表还就图书馆联合编目的发展前景和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2006年4月3日,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开
通。作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保障体系,首批平台的建立对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满足浙江自主创新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条件不断改善,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难以共享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调查表明,浙江大多数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在30%,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次开通的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包括了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平台。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省内10家主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机构组成。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已占全省的80%以上,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专利标准等各种领域。同时,作为该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还可为用户提供包括外文期刊、中外文学位论文、国外科技报告、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专利文献、中文标准文献、计量监测规程等文献。成员单位和镜像站相互依托,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检索、订购和传递需求。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25家单位,汇集了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各种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20台,占全省同类仪器设备资源的60%以上,将大大改善浙江各类分析测试的科研条件。
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省药品检验所等9家单位组成,汇集了浙江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可以为浙江新药研发、人类疾病研究和药品食品安全评价等提供支撑条件。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浙江省将进一步扩大这三大平台成员单位的数量,以期实现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利用。
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讲话中指出,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开放、共享、协作的公共科技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服务,满足创新需求。(浙江新闻网)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从2006年4月中旬起,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8所院校的大学生及
教职员工可以互借其他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了。
2001年5月,新疆大学图书馆与原新疆工学院图书馆(现新疆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合并,成立了新疆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50950平方米。目前,新疆大学图书馆面积居西北五省之首,总藏书量达183万多册。以前,新疆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只给本校师生借阅,图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让丰富的图书资源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所共享,2005年6月,新大图书馆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的帮助下与我区其他几所大学建立了馆际互借制度,即不同大学的师生只需到本校的图书馆领取另外一个大学的馆际互借的借阅证,就可以去与新疆大学开展了馆际互借活动的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了。现在新疆大学已与伊犁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7所院校实现了馆际互借。今后还将与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喀什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馆际互借。
新疆大学图书馆还将向社会开放,即便不是大学师生,也可以办理借阅证。目前已有社会各阶层人员近700人在新大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新疆军区某部一名军事研究人员,跑遍了新疆许多图书馆没借到自己需要的书,结果在新疆大学图书馆借到了全套27本的研究书籍,连连说“真没想到!”
据了解,新疆大学正准备迎接今年9月国家教育部对新疆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届时,新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将达到200万册以上,馆藏将会更加丰富。(新疆大学图书馆)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近日,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透露,由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大学组织的湖北教育
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今年年底投入运行。
据介绍,湖北省85所高校图书馆(含高职院校在内)共有纸质藏书100万种、约5000
万册,每年购书经费超过1.5亿元。教育网络图书馆将对全省高校图书馆实行“联网”,届时湖北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可通过网络共享120万种图书资源,不仅各大学图书馆节约了购书成本,而且实现了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湖北新闻网)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近日,为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日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的倡议,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所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目前,师院图书馆由五处校区图书馆以及各系院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达到23008平方米,馆藏总量约为270万册(件),现刊4545种,临沂地方文献资料4000册,古籍特藏近2万册,电子文献光盘22300片,磁带6400盒;拥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2个,累计数据量达5000万条;计算机528台,信息接点555个,宽带接 入已经独享100兆带宽。
近年来,临沂师院每年有1000万元图书经费的投入,使在校大学生人均图书居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图书、网络等配臵超过了国家设学标准。在大学新校区,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临沂师院图书馆)
——————————————————————————————————
责任编辑:汤更生发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副省级本期编辑:胡京波计划单列市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分支机构
校对:尹岚宁(总第42期)
第三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
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情报人的世纪梦想,也是图书情报事业和图书情报工作达到最高境界的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图书情报界矢志不渝地为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出台,及其全国和各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建立,直到1987年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以及开展的学科文献布局、系统文献资源布局、地域文献资源布局等全国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研究和对全国研究级文献的大规模调研,等等,无不浸透着各级政府和图书情报界同仁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及执着追求。然而,由于技术条件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现在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束缚共建共享的坚冰已经开始消融,社会大环境正朝着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政府对图书情报事业愈益重视,用于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逐年加大,文献数量不断增加,电子信息资源增长尤为快速。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文献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率先在一些领域达成共建共享协议,并向全省图书情报界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一、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专业图书馆中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文献收藏单位,应当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起到表率作用。为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所联合成立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这是一个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作组织,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二、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以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宗旨,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提高文献利用率,节约经费开支,充分发挥全省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______省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可获知能力、可获得能力,促进______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全面协调发展。
三、成立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工作委员会,其职能是组织、领导和协调协作网开展工作。设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协作网日常工作。
四、协作网成员单位文献资源建设,要在充分考虑各自文献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分工,相互补充,保持特色。大部头工具书、外文文献和文献数据库的采购可以开展分工采购、集团采购的方式,要提升文献资源的共建规模,逐步建立各馆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和全省整体化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协作网成员单位在互联网上共同建立统一的服务网站,并在网站上开放本单位的书目查询系统。
六、协作网成员单位须设立馆际资源服务岗位,担负为各协作网成员单位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并向协作网成员单位的持证读者开放阅览室,读者可以查阅各单位收藏纸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
七、各签约机构须向协作网成员单位的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执行协作网制定的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协作网组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八、协作网的组织、发展与管理工作按照《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章程》执行。省内其他图书情报单位如果同意《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章程》,可以提出申请,加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具体工作程序遵照“工作细则”执行。
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 ______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签名: 签名:签名:
__年___月__日__年___月__日__年___月__日
第四篇:「第五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欢迎词(模版)
第五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歡迎詞
(香港大學圖書館館長彭仁賢博士)
詹館長、李副校長、各位專家、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各位蒞臨香港大學,出席『第五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我謹代表今次會議的承辦單位『香港大學圖書館』,向各位致以熱烈的歡迎和崇高的謝意。
在這個資訊社會,科技急促發展不單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亦為圖書館館際合作創造有利的環境。香港圖書館界深深明白到資源共建共享的大趨勢,積極在各個項目上加強合作,成功地善用資源及提供更優質和全面的服務,為讀者和圖書館帶來一個雙贏局面。
以剛啟動的『香港高校圖書聯網』(HKALL)為例,八間大學圖書館聯合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撥款一千萬,建立這網上系統,讓學生和教職員登入所屬院校的圖書館網站後,只要輸入密碼以核實身份,便可進入聯網,檢索各成員館藏書及辦理借書手續。聯網更設有送書服務,在一、兩天內將書籍分發到成員館。聯網提供500萬冊可外借書籍,其中100萬為中文書籍。這合作計劃不但節省讀者時間,讓讀者有更多選擇,還可以提高書籍的使用率。
自2000年開始,『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分別在北京、臺北、澳門和南京舉辦了四次,合作項目從最初的八個增加至現在的十一個。通過各項目主持單位的努力和參與單位的鼎力合作,每一個項目都有極大的進展,及為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帶來豐碩的成果。香港大學圖書館非常榮幸可以成為『第五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的承辦單位,我誠心祝願香港會議能繼往開來,發揮分享經驗、演示成果、促進瞭解、加強合作的作用。
為了讓第五次會議成功召開,本館員工做了大量籌劃和聯絡工作,我借這一個機會向他們致謝。同時,我要感謝香港公共圖書館作為本會議的支持機構,及文化傳信集團、清華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iGroup(Asia Pacific)Limited、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本會議。
謝謝!
第五篇: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作者:刘成琳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9期
【摘要】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传承大运河文化、服务大运河开发、助推大运河申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全长约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与丝绸之路一起被公认为中国最典型的两项大型文化线路。20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用流淌着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运河文明,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献,这些文献忠实地记录着运河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京杭大运河这一珍贵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整理、开发、利用运河文献,推动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而传承大运河文明,繁荣大运河文化,是运河沿线城市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1.1 传承大运河文化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谱系,大运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呈现出炯异的风格特质。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但长城文化是相对静止的,而大运河文化则是流动的,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为其传承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千百年来,大运河因其改道、断航、断流所带来的文化遗失令人触目惊心。大运河沿线所保存下来的物化的文化遗迹越来越少,同时附载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销声匿迹的危险。慕然回首,人们发现,曾经辉煌的大运河文明如今似乎只能从散存于各地的大运河文献中得以体察和感悟。搜集、整理、保护大运河文献成为延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必然要求。
1.2 服务大运河开发
近年来,大运河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是区域层面的运河经济带的开发,三是地方层面的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其中尤以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识。“大运河是历史上的旅游文化滋生地,它从一开始就是我国一条著名的旅游线,有文人墨客的华丽篇章,商人买卖盈利的经营打算,宗教信徒救众生、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然而,无论是国家、区域层面的综合性开发,还是地方层面的各取所
需,都不能无视和割断运河的历史,都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致力于大运河的功能再造。开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则有利于为大运河开发提供历史支点和智力支持。
1.3 助推大运河申遗
大运河申遗是近年来文化文物界炙手可热的话题。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3月,大运河沿线8省33个城市形成《扬州共识》,共同组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据悉,2010年京杭大运河将完成最终的申遗工作。申遗让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大运河,公共图书馆界也自觉地加入到助推大运河申遗的队伍中。2007年9月,在杭州市图书馆的倡导下,京杭大运河沿岸19座城市公共图书馆馆长首次聚首杭州,研究探讨大运河文献征集、保护及共建共享工作。[2]
2.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2.1 馆内备加重视,但馆际协作意识不强
千年流淌,大运河滋养、繁衍了一批运河城市,这些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城市的历史也就自然地构成了大运河兴衰、繁衍、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而言,他们肩负着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地方文明的历史使命,搜集、整理、开发大运河文献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和特色。据调查,运河沿线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对运河文献的征集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运河文献整理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河文献专藏。然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各馆各自为政,协作意识不强,形成了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文献孤岛”。虽然早在2007年运河沿线19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齐聚杭州达成共识,但在实际运作层面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仍然处于零起点阶段。
2.2 传统收藏得到加强,但数字化程度不高
不可否认,经过近年来持之不懈的努力,大运河文献的总体藏量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源保障体系。但综观各馆的收藏,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仍存隐忧。一是偏重传统收藏,多以图书、报刊资料为主,而对照片、档案、谱谍、实物等多媒体资料的收藏不力;二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析出不够,大量散存于网上以及其他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将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3 重藏轻用
各馆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体现出“重藏轻用”的思维定势。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定位在“藏”上,而忽视了“用”的最终目的。各馆都想彰显自己的特色,试图
“人无我有、唯我独有”,殊不知,这不仅阻碍了大运河文献“传承文明、服务开发”职能的最终实现,而且成为共建共享的最大思想障碍。
3.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构策略
3.1 构建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长期性复杂系统工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图书馆协作的规模效益来提高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对于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来说,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施区域性的宏观调控,搞好区域内的分工协作,走整体建设的发展道路。随着京杭大运河经济、历史、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价值、数量及其衍生速度也在同步增长。受体制、经费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一网揽尽。因此,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只有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的文献集藏思路,自觉地把本区域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纳入到整个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统筹规划,协调管理,进而以系统运作和行业协作的力量打造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规模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理想模式,这种大视野的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基于合作的资源建设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具体地说,可成立由运河沿线19城市图书馆共同参与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协调委员会,推选出具有领导、协调、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协作协调委员会根据共建共享的总体要求,制定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合作计划,落实馆际间的分工协议,明确收集范围和重点,统一文献数据标引规范,组织数据库开发等工作。这种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将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
3.2 构建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
依托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开展大运河文献集成管理与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基础和前提。
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如前所述,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前期收藏了大量的印刷型大运河文献,这些存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与开发,将是构建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二是电子型文献资源的联合采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文献的数量激增,大运河电子文献的入藏成为各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关注的重点。随着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机制的开展,联合采购将成为馆际合作、资源共建的重要内容。三是网络文献资源的搜集与整序。受人力和专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运河沿线各图书馆对散存于互联网上的免费的大运河数字资源搜集不力、析出不够,从而使这一部分资源成为各馆资源建设的灰色地带。通过网上合作,各馆根据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各自承担相应部分的资源建设,然后在同一个网页上集成,形成统一的资源收藏,将是未来大运河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四是各类型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数
据库建设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的高级形式,统筹规划、统一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分工合作、分步实施,建立各类数据库,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要建设完整系统的大运河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这既是对大运河文献进行摸底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其他各类型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更是读者查找、利用大运河文献的主要线索。在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从而使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从个体分散的“物理馆藏”优势向整体集中的“数字虚拟馆藏”优势的转变,为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集成化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3.3 构建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
从传统的以馆藏为中心的、馆际互借层面的共建共享到网络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更高层面的共建共享,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技术和资源,还包括服务。构建基于用户的多元化集成信息服务模式,是我们所倡导的网络环境下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搭建一个集成管理、联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门户网站,把所有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组织成一个多维交织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规则统一的文献信息集成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信息服务。
“集成信息服务,是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集成服务系统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通过各种数字资源的无缝透明链接,提供跨平台联合检索服务,从而使用户通过单一入口即可访问所有大运河文献数字资源,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完成信息获取、识别、整理、存储、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享受一站式信息服务。集成信息服务系统还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个性化集成定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远程文献传递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更为可喜的是,集成服务系统并非一般的人机对话服务模式,而是用户、参考馆员与信息资源的三维互动。这种交互式服务既可以是即时在线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其基本要求是发挥参考馆员或文献专家的能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向服务为交互服务。这些在单个馆看来是有心无力的工作,在集成管理与服务系统内,因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机制,通过一系列协议达成的一致理想,以及强大的数据库检索系统、覆盖面广的网络布局、快捷的文献配送系统等,将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环境下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大运河[J].中国三峡建设,2008(4):5—11.[2]宋兆凯.从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享谈专题文献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5):88—90.[3]时晓菊.面向网络环境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J].情报杂志,2006(2):129—131.[4]涂中群.区域图书馆:集群模式与创新模式构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145—l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