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述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第四,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第五,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最后,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是包括个人的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将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许多年,看来,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人的体质,而且对健康也益处多多。刚结束的校运会在校园里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运动热潮,无论您如何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吧,既促进心理健康,又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呢?(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1)、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
(2)、身体锻炼中与朋友、同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它具体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3)、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诸如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使参与者锻炼时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4)、心理状态的改善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相关。身体锻炼通过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5)、人体内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分泌量增加,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的人经常出现胺分泌量减少的情况,而身体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6)、身体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出现欣快感,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快感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
第二篇:论述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范文)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第四,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第五,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最后,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
这种竞争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是包括个人的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将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许多年,看来,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人的体质,而且对健康也益处多多。刚结束的校运会在校园里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运动热潮,无论您如何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吧,既促进心理健康,又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呢?(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三篇: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中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原因,从理论上阐释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从体育运动对人的情绪调节、对陶冶情操、对人脑功能及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在实际操作性上,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措施。
【英文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ason, it explains the positive role of sports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From different sports form of mental health effect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spor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imulative effect.And in operational, provide some practical reference measures.关键词 :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含三个因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识,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和谐,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健全和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引人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和将来是否适应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怨视的地位和影响力。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
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打开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2002年中央电视台12月16日的报道,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已达到18.46%,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品质大多存在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因此,近年来 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自残、自杀的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学生在大学期间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能力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三、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4.体育运动可调节情绪,降低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情绪状态,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与习惯坐着的人相比,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这说明体育运动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
四、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4、在体育教学中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
5、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研究,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发展。
6、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有关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五、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是学校教育中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在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被称为“在育体中育心”。体育活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如果我们有计划、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那么体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健康心理学》李虹
《浅谈体育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李俊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何海峰
第五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种病态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不论在情感和意志上都存在未成熟的一面。大学生病态的表现在于:(1)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2)人际关系不良;(3)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4)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产生这些弊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问题、学习及环境的压力、专业及职业的选择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恋爱中的矛盾、心理冲突与不良性格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曾有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述,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2004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做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其实,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生理上产生积极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积极大于消极。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8)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9)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一次30 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室外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风吹日晒,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健康体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们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技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取得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即使比赛失败,在经过找差距、找方法、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4、提高智能
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正确对待挫折
体育锻炼中的挫折随处可见,只要比赛就会有输赢,有胜利就会有失败。挫折、失败并不都是坏事,它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促进思考和奋起,变得更坚强,它能打破主观唯心的认识和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幻想,运动竞赛的失利、体育运动的失误往往给学生心理留下印记,产生情绪反应。然而挫折即已发生,应该勇敢面对它,适应它.摆脱挫折阴影的纠缠,在反复经历了体育锻炼中各种挫折的磨练后,心理承受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正视现实,激发迎接挑战、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才会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