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年度中国培训行业研究报告
《2017-2018年度中国培训行业研究报告》。
本次行业研究成果丰硕,包含九个篇章: 第一章培训管理者:认知改变决定价值地位 第二章内训师队伍:敏捷赋能成为杠杆支点 第三章培训评估:让培训摆脱形而上学 第四章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员工学习指南针 第五章项目设计:运筹帷幄且决胜千里 第六章内容开发:企业培训的王道
第七章游戏化学习:企业培训的大势所趋 第八章领导力培养:不曾改变的主题与难题 第九章业绩改善:回归企业培训的初衷
一、培训管理者:认知改变决定价值地位
企业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助推业绩+引领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在企业面临着内外部变革与转型的形势下,培训日益被企业认为是一种促进和引领业务转型的工具。为此,企业培训管理者需要从企业培训的认知定位到落地实践进行一系列的改善与提升。本次行业研究结果发现,培训管理者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将企业培训定位为:助推业绩+引领战略
企业是否把培训作为业绩改善与提升的一种干预手段、是否把培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主要受三个核心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培训成熟度、利益攸关方看待培训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企业发展阶段。从企业发展阶段这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处于规范管理期(67.9%)和快速成长期(63%)的企业最为关注培训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到业绩结果的改善。
企业培训成熟度。企业培训成熟度可以划分为五个层级:可视化、标准化、体系化、绩效性、战略性。从本年度问卷调研结果来看,61%以上的企业培训成熟度处于“可视化”或“标准化”的阶段。
利益攸关方看待培训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本次行业研究访谈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困惑和抱怨是:培训方认为业务方总在挑剔培训的质量、质疑培训的价值和作用,而业务方总在说培训方不懂得业务的诉求、提供不了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培训。造成双方对培训定位产生如此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看待培训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培训方关心能力如何提升,而这并不是业务方思考的起点,也不是业务方希望达成的终极点;业务方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业务结果达成,这又没有被培训方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可见,培训方和业务方并不在“同一频道”沟通!解决培训方与业务方不在同一频道沟通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是采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培训方需要把业务结果这个“终点”作为业务问题解决的起始点,把培训定位为如何协助业务方解决业务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狭义的能力提升。
2企业培训工作目标设定为:嵌业务+做专业
本次行业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培训的定位已经在趋向于“助推业绩、引领战略”。是否能够将这个定位落到实处,取决于企业中培训工作开展的优先排序方式,即培训管理者把哪些工作事项作为工作重点并且为这些重点工作设定明确的目标。参与访谈的企业大学校长以及业务方管理者一致认为:培训方应当精通培训专业,将培训融入到业务过程中去,把培训做到专业化、系统化。
嵌业务:厘清培训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对于培训管理者而言,若要精准地分析和诊断在哪些业务关键环节和节点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分析其存在怎样的“人才问题”,培训管理者需要读懂“三张图”:公司经营战略地图、财务“三张报表”以及公司人才地图。
做专业:建设“两支队伍”+“三个体系”。企业培训及人才发展工作要走向专业化和可持续性,则关键要害在于着力打造“两支队伍、三个体系”,即培训管理者队伍、讲师队伍、内容资源体系、培训运营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3工作角色转变为:设计者+赋能者
在针对企业培训的认知看法中,企业培训管理者自身以及企业里的培训利益攸关方对培训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或者存在观点不一的情况。本次行业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培训管理者承载着两大角色:设计者和赋能者。在赋能这个角色功能上,具体划分为三种角色形式出现:培训师、引导者、咨询师。当培训管理者针对企业业务问题,以咨询师角色身份参与问题分析诊断和问题解决时,培训方与业务方的协作关系往往以助手、专家、合作伙伴三种角色关系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存在。
二、内训师队伍:敏捷赋能成为杠杆支点 本次行业研究结果显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重和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是因为内训师是撬动企业人才培养杠杆最合适的人选。内训师基于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业务的精通和了解,能够快捷、有效地进行员工培养和能力提升,从而打造企业业务发展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梯队人才。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者而言,如何打造内训师管理体系,如何针对内训师进行敏捷赋能,成为了如何撬动企业人才培养杠杆的支点。由于企业文化、组织机制以及培训管理者在内训师队伍建设工作上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企业在内训师选拔、培养、使用、留任等管理上,并未形成完善的机制。1内训师规划与选拔
参与调研的企业培训管理者认为,在内训师的规划上,需要两种方法并行综合使用——自上而下的推导和自下而上的调研。自上而下的推导是指从战略重点出发,判断并聚焦关键业务方向(核心岗位、岗位序列或者业务领域)及其所需关键能力,进而确定提升能力所需的课程主题方向以及讲师类型(专职讲师或兼职讲师)。同时通过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调研,做结果验证。在其后的内训师选拔中,企业培训管理者认为需要在三个环节把好关:锁定选拔对象群体、建立选拔标准、确定选拔方式和流程。2内训师能力培养
本次行业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训师培养上,企业正在采用“1+4”模式,即“一个原则,四个结合点”进行内训师队伍打造。“1”代表一个原则:以终为始。以支持业务开展、培养梯队人才、实现组织目标为终极点作为内训师能力培养的出发点,确保内训师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采用四个结合点,是指企业内训师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承载“能力提升”一个目的,而是以能力培养为中轴线同时承载和实现内训师体系建设的四重目标,分别为:能力培养+职业路径规划、能力培养+资质等级评定、能力培养+内容资源创造、能力培养+业绩改善。3内训师任用与激励
此次行业研究结果表明,内训师的使用与调配方式需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组织结构而定。对于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简单的企业来说,内训师的调用相对简单。对于集团性的企业,内训师在级别(不等同于资质等级)和任用归属上有所划分。
调研数据显示,内训师激励是内训师管理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如何激发内训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培训管理者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参与调研的企业培训管理者认为,内训师激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氛围营造、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一部分企业采用“部落文化”、“内训师联盟”等方式塑造分享文化、提升内训师的独特价值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奖章授予、表扬通报、专属工具配备、荣誉称号(例如资质等级称呼)等方式加强内训师的荣誉感。通过给内训师更高的课酬、学习资源、礼物等方式加以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建立能够支撑和保障上述激励方式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目前常用、易用且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内训师积分制。积分制管理的基本要素有积分事件、积分值和积分标准值。
三、、培训评估:让培训摆脱形而上学
企业对培训评估的认知和实践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从“附加”到“必须”——开始认为评估是培训不可或缺环节。业务更关注的是“培训出来的人是否能够完成业绩?”领导更关注的是,“培训能够助推业绩,培训的收益怎么衡量?”来自组织和业务的拉力,以及培训管理者自身的推力,使更多的企业高层以及培训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培训评估。
从“浅显”到“深入”——评估层级应用逐步向第三级扩展。从调研数据的往年同比来看,2017年,更多的企业通过对主管、同事、下级进行评估来关注到学员参训前后行为的变化,占比为41.8%,较2013年和2016年有较明显的提升。访谈结果表明,培训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开始尝试三级行为改变的驱动措施的应用、甚至开始进行驱动系统的建立。
从“随意”到“系统”——从关注评估方法到关注评估机制。本次行业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对培训的定位和期望在逐年拔高,由单纯的“能力提升”逐步转向为“助推业绩”、甚至“引领战略”。为了能够达到企业对培训提出的新的期望和导向,培训评估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值得培训部门采用的有效手段。
从本次行业调研结果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培训评估工作的开展。43.4%的企业认为,阻碍培训工作开展的因素是“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持”;40.6%的企业认为,培训评估工作推进力不从心是因为“还不具备必要的评估知识和技能”。此外,对培训的结果和期望不明确、缺乏业务合作和高层支持也是关键的阻碍因素。
虽然企业对培训及对人才培养越发重视,但企业培训部门以及培训管理者却没有感受到培训职能应有的“中心化”地位,反倒是感觉培训在企业里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呢?行业研究结果显示,其主要原因在于培训部门以及培训管理者在四个方面应该做好但却没有做到位。避免培训被边缘化,不断提升培训价值,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突破瓶颈—提升培训评估专业能力。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包含但不仅限于:阅读培训评估专业书籍、参加专业交流平台互动学习、参与效果评估咨询项目、参加认证项目学习。
体系保障—建立评估规则和机制。此次行业研究结果发现,评估体系的建立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估维度、建立信息获取机制、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融入业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两个要点:第一,了解业务,换位思考;第二,确定培训的利益攸关方,找到共同利益并达成价值共识。以终为始—有力呈现培训价值。如何让高层以及业务方感受到、看到培训的价值,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需要将“以终为始”的培训评估思维融入到培训的整个过程。
四、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员工学习指南针
课程体系属于内容资源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企业中各级员工胜任岗位要求所需的学习发展规划。组织战略转型发展对企业关键人才的需要更多,能力素质要求更高,人才能力提升的速度要求更快,需要人才培养具有“体系性”。业务部门需要培训方对受众对象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具有“实用性”。除此以外,课程体系为员工实现职业晋升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和支持。为了减少培训的无序性和随机性,企业在内容资源建设导向上产生由“外”向“内”的转变,内部构建人员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搭建成为企业进行梯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企业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迈进的时候,同时也是企业吸引和留用人才的一个关键抓手。从企业类型看,能源与资源行业在课程体系搭建领域的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次是金融和保险行业和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41.3%)。相对而言,标准化程度和规范成熟度较高的行业比较重视课程体系的搭建,较为关注员工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因为不同的业务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在搭建课程体系时所采取的切入点各有不同。到目前为止,企业通常会从下列某一种或者几种方式混合切入进行课程体系搭建。
基于岗位或者岗位序列的课程体系搭建是指,以岗位或岗位序列作为课程体系搭建的主体对象,可以系统全面地训练员工岗位胜任技能,能够为岗位资质认证培训提供体系化的参考依据;
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搭建和应用适合于流程操作过程中跨团队、跨职能的角色分工和操作协同能力的训练; 基于价值网络的课程体系系梳理,也叫做基于业务功能板块的课程体系梳理,充分考虑到了工作协同的经常性、多元化、虚拟化的工作方式变化,让学习主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学习已经是未来企业学习的主流形式之一,微课也成为目前广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授课方式。在201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9.8%的企业已经通过微信、微课的移动学习方式展开企业内部学习活动。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采用微课移动学习的企业占比为17.3%,增加幅度为7.5%。微学习等先进学习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智能化和趣味化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调研数据显示移动微学习仍未在企业形成真正的学习潮流。如何将微学习在企业真正运作并发挥价值?访谈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着手打造符合自身业务需求以及员工培养目标的微学习体系。微学习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三个阶段以及三个角度完成。第一,构建微学习课程体系;第二,批量开发微学习课程;第三,微学习运营推广实施。
五、项目设计:运筹帷幄且决胜千里
本次行业调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仅有28.5%的企业培训管理者能够设计开发出让利益各方基本满意的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5.9%的培训管理者能够设计开发出高质量的、超出利益各方预期的培训项目。学习项目设计是人才培养流程中的一个必需环节,但从学习项目设计的专业化水平来看,企业培训管理者目前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做好项目设计,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成性,需要遵循项目设计“三部曲”。
第一,在项目需求诊断阶段,项目设计者需要通过战略解读、业务分析,完成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同时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建立整个学习项目的价值证据链。这个阶段是定项目方向和终极目标,至关重要。
第二,在学习项目框架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设计学习旅程并且针对学习旅程选择和配置最恰当的学习资源。这个阶段是进行学习项目的主体框架设计,将决定整个学习项目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目标的达成,满足利益各方对项目的期望和要求。
第三,在运营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进行运营模式设计、效果评估方法设计以及项目结项设计。此阶段将决定学习项目是否能够落地以及如何展现学习项目的价值。
六、内容开发:企业培训的王道
调研结果表明,之所以企业越来越重视学习内容的开发而不是直接购买,是因为定制开发学习内容本身就是组织经验萃取和应用的过程,同时,定制开发的内容更加贴合业务需求。
为了满足企业员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的载体形式越来越讲求多样化、方便性、实用性。调研结果显示,由组织经验和知识沉淀开发而成的学习内容存在的形式有:在线微课、线下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在岗带教手册、知识问答库、工作辅助工具(工具、模板、表单)等。
在线微课。从企业实践来看,尽管企业的微课开发在不断发展与成长,但离成熟与稳定的发展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次行业研究发现,企业培训管理者需要对微课开发以及微课的应用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正确认知,方能避免在微课开发和使用的道路上“走弯路”,即体系化建设、专业性开发、针对性应用。
线下精品课程。调研结果显示,有90.9%的企业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其中43.2%的企业会请课程开发人员和业务专家一起开发课程。做好精品课程开发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找对专家、重视验证、快速应用。参与行业研究访谈的企业培训管理者认为,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学习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企业培训方式和手段也在日新月异、推陈出现。但是,归根结底企业培训的“内核”仍然在于内容,即内容为王。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培训内容开发的趋势聚焦点将集中在三个方面:敏捷、多元、变现。
敏捷。敏捷不仅仅指快速完成培训内容开发,更是对内容需求的高效管理,是对内容快速迭代的过程。行业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内容开发快速且高效,企业培训管理者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以客户为导向、快速迭代、赋能予人。多元。多元是企业培训对内容开发的另一个价值需求。这源于培训人对培训效果的追求和目前立体化混合式学习模式发展的推动。内容开发的多元体现在,内容形式的多元和实践方法的多元。
变现。内容变现是指如何让内容更快、更好的产生应有的价值。基于调研结果分析,让培训内容变现,需要做到内容结构体系化、内容质量精品化、内容应用在岗化。
七、游戏化学习:企业培训的大势所趋
随着腾讯研究院2017年11月8日对《跨界发现游戏力:面向垂直领域的游戏市场版图及价值报告》的发布,预示着中国企业以及游戏从业者对游戏业发展的认识翻开了新的篇章。《跨界发现游戏力报告》指出,跨界应用游戏在医疗、教育、企业培训等垂直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商业潜质和可观的发展空间,从2015-2020年间在以16.3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发展,市场规模将达到54.5亿美元。本次行业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7.9%的企业认为游戏化学习是针对80/90后领导者培养最为有效且“可操作性”最强的学习方式。原因在于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让学习更为符合成人学习原理,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游戏,让学习成瘾》的作者卡尔认为,游戏化学习不等同于游戏,一个高质量的游戏化项目需要基于游戏设计技术和教学设计理念的融合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思考。否则,游戏化学习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目的。一个完整的游戏化项目设计流程需要经过八个环节步骤:学习目标制定、学员分析、游戏目标制定、核心动力选择、游戏机制设置、游戏元素匹配、奖励、积分和反馈规则制定以及保障因素考量。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游戏化学习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培训管理者的关注,但游戏化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专业能力不足、技术平台不到位、文化氛围建设有待加强。为此,研究者在本报告中为培训同行推荐了一系列的游戏化学习的资源以及游戏化学习项目设计开发的国内外资源。
八、领导力培养:不曾改变的主题与难题 从2016-2017年连续两年的调研数据来看,“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均被企业视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首要目标。本年度的问卷调研结果表明,71.9%的企业希望通过培训达到提升管理者领导力的目的,而且是排在首位的培训目标。在外包服务培训预算支出中,投入在领导力培养的外部服务和资源采购费用排在首位。
领导力的培养是人才发展战略落地的关注重点,在领导力培养的对象群体及培养方向上,企业管理者群体的培养预算支出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企业培训费用在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之间的投入侧重点排序在改变。2016年,培训预算的首要投放群体是企业高管,其次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2017年,企业开始重点强调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预算投放,其次是基层管理者,然后才是企业高管。
关于各层级的管理者领导力培养方向重点,中基层领导者更关注:引领团队(68.6%)、合作协同(58.2%)以及资源整合与应用(50.6%)。企业高层领导者亟待培养和具备的前三项能力是:战略思维(81%)、创新变革(76.4%)和商业敏锐度(58.6%)。
为了确保领导力培养的资源投放精准、产出结果最大化,在领导力培养的策略制定和方式选择上,有两大研究发现值得参考:
领导力培养专注点分析。本次行业研究发现,为了对各个层级管理者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方向确定以及资源投入,企业培训管理者需要从下图所示的3X3的矩阵因素进行领导力培养专注点分析。
“选”和“育”相结合。从2014年的培训行业研究开始,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产出结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标准,不仅仅只是取决于培养项目设计、开发和运行的好坏,同时取决于纳入培养通道的对象是否选对了。只有当把值得培养、同时也是“可培养(Trainable)”的人放到领导力培养项目里才是可预见培训产出成果的。本次行业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比过往几年更加重视对培养对象的筛选和识别。
研究结果表明,在领导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挑战。第一,80/90后领导者培养方式亟待创新。基于这些群体对学习趣味性、实用性和方便性的要求,企业认为游戏化学习+行动学习/挑战性任务+移动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组合。第二,企业在领导力培养上缺乏能够匹配企业需求的学习技术资源。第三,企业培训管理者的时间资源不充分、专业能力不足。
八、业绩改善:回归企业培训的初衷
业绩改善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发现业绩落差,制定未来业绩改善的目标,设计、开发和实施高性价比的业绩改善措施/方案以消除或降低业绩差距,并同时控制好成本和风险的过程,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压力与变革促使企业改变传统的业绩改善思维方式和行动举措,研究新型的业绩改善方式。
对培训而言,企业培训管理者还处于把培训与业务结果达成割裂看待的认知状态,对培训的定位和诉求局限于能力提升。然而,业务方的诉求是解决问题。如果培训部门不能将“能力提升导向”的培训思维转变延展为“业绩改善导向”的培训思维,则培训对企业的价值将越来越小。而当企业培训导向由“能力提升”转变为“业绩改善”时,培训管理者的角色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即成为内部咨询顾问,需要三大类别的关键能力:业绩改善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内部咨询顾问技能。此次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敏捷业绩改善顾问能力模型。
在本次行业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企业培训管理者在两个方面的认知不清晰、甚至存在混淆。第一,培训是否一定能够改善绩效;第二,业绩改善是否等同于绩效管理。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培训能否改善绩效取决于导致业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否是能力问题。当由于能力不足导致业绩不佳,则培训干预手段是解决此类业务问题的最合适的方式。对于能力不足导致业绩问题的情况,为了促进培训对业务问题解决的效果,培训管理者在设计开发培训项目以及实施培训项目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和灌输,而是需要把培训资源和关注点放在训后强化阶段,从而促进行为改变和成果输出。
本次行业研究分析结果所提出的“培训助推业绩改善”并不意味着培训部门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需要达成更高的目标,而是让企业培训回归最原本的初衷。培训部门以及培训管理者需要在三个关键点上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充分认识到业绩改善的方式和手段有多种,培训只是解决能力不足导致的业务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培训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培训的作用。
第二,培训方需要尽量避免在“非培训”问题上耗费过多资源和精力,只需要在非培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供应有的协同配合即可。
第三,一旦利益各方认同并决定采用培训的干预手段进行业务问题解决,则培训的初衷和终极目的应该设定为“助推业绩改善”,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力提升。
通过对国内外业绩改善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同时结合本次行业研究调研回收的相关数据的分析提炼,安迪曼研究团队认为确保培训能够助推业绩改善的操作流程包含下图所示的五个环节。在报告第九章有详细的阐释。
第二篇:中国烹饪培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烹饪培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版本】2015资深版
【交付时间】3-8个工作日,特殊要求另行约定 【报告格式】PDF版+WORD版+纸介版(限一份)【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咨询对烹饪培训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烹饪培训相关的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烹饪培训行业公开信息;
·烹饪培训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中国烹饪培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行业发展概述
一、国内外烹饪培训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烹饪培训行业发展概况(1)美国
餐饮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2年全美餐饮业销售收入达到6343亿美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从业热源占到美国劳动就业总量的10%。现阶段美国餐饮产业呈现出应用信息化、饮食本土化、订餐个性化、菜单双重化、概念进口化和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健康饮食的发展特点,这些也将成为餐饮业未来几年的主要流行趋势。
(2)法国
法国餐饮业发达,餐馆数量众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含蓄,将“人无我有”的特色经营作为主要营销手段,在巴黎、里昂的许多临街餐馆和饭店,外表装饰醒目,招牌突出。
法国餐饮作为烹饪王国的古老成员,其历史和文化底蕴都可与中餐的烹饪历史和悠久文化相媲美,且在讲究氛围与格调方面与中餐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在现代餐饮发展中也面临着与中餐类似的困惑和问题,但是法围餐饮业在传承与发展优点方面连接顺畅,在强调西餐的正宗特色基础上,注重吸纳现代科技精华,积极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导入传统餐饮企业,推动特色餐饮企业走向集团化和正规化,转换为现代企业。
2.中国烹饪培训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当今社会,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提升和转变。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大部分消费者在饮食要求方面突显出明显的两个关键点:
一、便捷;
二、营养。大部分消费者在逐渐喜欢快速、方便的西式快餐,如:面包、蛋糕、比萨等。西餐食品在影响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同时为提供人体每天所需的VC、钙、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对于都市青年人群体,西式快餐的灵活经营手段迎合了这种消费需求,快捷性、方便性是其制胜市场的利器。从消费群体的结构来看,年龄和对西式快餐的喜好程度呈现出反比,低年龄层次的人群较高年龄层次的群体更热衷于西餐食品,青少年更是西餐食品消费的主力军。调查数据显示,在西餐食品的消费者中,消费选择面包、蛋糕的比例最高,分别占了88.5%、86.3%。
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从开始享受生活,吃,曾经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而对于今天来说,吃,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升华到享受阶层上来了。这一需求,给世界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据权威部门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需求上涨迅猛,这也预示着餐饮行业将作为永远的朝阳行业,厨师职业将是二十一世纪就业的热门职业。当前的餐饮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厨师队伍来充实,这给厨师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二、产业链及传导机制
烹饪主要对食物作处理,例如切、刨、剁等方式让食物变碎而易于食用、腌渍或加入调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热食物等。加热食品,通常能让食物变软、杀菌,且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三、烹饪培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烹饪培训行业的下游是餐饮业,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学发展餐饮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市场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餐饮业在“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和加强。由此可以看出,烹饪培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四、烹饪培训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烹饪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度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率较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的发展战略在为餐饮市场的持续繁荣不断注人新的活力,而餐饮业的红火又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有力举措,良性循环的运行态势给传统的中国烹饪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态势促使中国烹饪质量和品格的双重提升,在与相关产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业的相互促进下,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
第二章烹饪培训行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一)全国经济总量
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增长8.4%。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对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安置就业、繁荣市场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我国餐饮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6885.5亿元,2012年我国餐饮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8168.0亿元,同比增长了7.60%;2014年我国餐饮行业的营业收入20088.9亿元,同比增长10.57%。
(二)北京地区经济总量
2013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292.56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348.61亿元,增长12.3%。2014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1.7:77.5调整为0.7:21.4:77.9。2015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78.3亿元,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6亿元,下降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64.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8557.8亿元,增长7.9%。近三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北京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对于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餐饮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二、产业政策环境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餐饮业从业人员丰富和提高科学的营养知识与健康的营养配餐理念,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实践科学点菜用餐,中国烹饪协会培训交流中心于2015年3月23日-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全国餐饮业营养配餐师专项培训班。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的评定工作,提升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的含金量和美誉度,切实解决近年来由于行业内大师评选要求不一,评出的大师水平层次不齐导致社会口碑下降的乱象问题,以及老一代中国烹饪大师不断呼吁的希望与年青一代大师在称谓上有所区别,以弘扬尊师重道的民族传统美德的愿望。为此,中国烹饪协会制定了《中国烹饪大师名师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依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工龄资质的中国烹饪大师,有针对性的提供分级管理和服务,对有意愿申报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的厨师,在申报程序和考核认证标准上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为推进中餐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实现让中华美食造福世界的梦想,中国烹饪协会决定自2015年起创立以“创新中餐技艺、传播中华美食”为宗旨的“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首届赛事将于11月18日-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呈现中餐筵席经典,彰显中国饮食文化风采。
三、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中式烹饪的烹饪技术,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中式餐饮不断提高的要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烹饪技术传授、师徒之间的技术传授、聘请中式烹饪的知名大厨进行烹饪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选拔出优秀的中式餐饮烹饪师到知名的学校进行烹饪技术的深造、广泛开办中式烹饪学校等,通过这些手段来从整体上提高中式烹饪者的烹饪技术。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式烹饪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内有很多高等院校都专门开设中式烹饪类专业,通过这些高等院校对烹饪专业的开设,为中式烹饪培养出了大批的专业型烹饪人才。除此之外,我国中式烹饪的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对烹饪设备、烹饪技术、烹饪器具等方面进行研制和开发,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式烹饪技术的日益完善,也为中式菜肴的优质、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市场需求现状
餐饮业是是传统企业,餐饮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市场大、增长快、影响广、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广受重视,也是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品牌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不断涌进,对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餐饮行业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
二、2012-2014年中国烹饪培训市场规模及增速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为534.1万人,2011年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为578.3万人,同比增长8.28%;2012年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为621.8万人,同比增长7.52%;2013年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为669.3万人,同比增长7.64%;2014年我国厨师的需求量为774.2万人,同比增长15.67%。
三、影响烹饪培训市场需求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将为餐饮业市场的增长奠定基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创新,将创造出餐饮业的巨大需求。
2、地区人口规模
不同的人口规模会对地区餐饮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以及当地人口结构能影响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人口数量决定市场潜力,有购买能力且具有购买欲望的人构成了现实市场,其数量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大规模人口能带来巨大的餐饮消费群,进而促进地区餐饮业的市场规模。
3、第三产业的FDI 我国第三产业平稳健康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日趋强劲,也因此进一步推动餐饮业发展,这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之一是投资,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能较好的反映投资效益水平。外商在餐饮业的投资增长,间接促进餐饮业的市场规模。
四、2015-2019年中国烹饪培训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本报告对我国厨师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57.12X+464.18,R2=0.9945,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我国厨师需求量进行预测,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得到2015-2019年我国厨师需求量为806.9万人,864.0万人,921.1万人,978.3万人,1035.4万人。
五、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厨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被人们尊重,优秀的厨师是餐饮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是餐饮发展的中流砥柱人才。中国高档餐饮的崛起,尤其是厨师长、行政总厨、餐饮经理、餐饮行政总监等这些都是目前紧缺的人才。因此,不难看出厨师就业前景好。
第四章生产分析
一、行业生产状况概述
从餐饮企业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来看,主要是餐饮行业的分散度太高,很难找到一个非常成规模的企业。未来我国餐饮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而餐饮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或达到市场领先地位,很难真正获得成功。借助资本市场有助于真正对餐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顽症”进行彻底改造,大幅提升餐饮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二、2010-2014年烹饪行业产量及增速
2010年我国厨师的数量为435万人,2011年我国厨师的数量为472万人,同比增长8.51%;2012年我国厨师的数量为516万人,同比增长9.32%;2013年我国厨师的数量为553万人,同比增长7.17%;2014年我国厨师的数量为648万人,同比增长17.18%。
三、影响烹饪培训行业产量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餐饮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快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对该行业的直接影响是:促进国内投资规模的加大及加快;间接影响是:第一,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引领人们在餐饮业的消费层次的提高,产生行业需求,进而促进行业本身的改进。第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间接带动餐饮业向前发展。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2、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众多的产业中,旅游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带动餐饮业发展的重要行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旺盛不衰,餐饮业零售额持续增长。
餐饮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它首先要有更多的消费群,不能仅局限餐饮业企业附近的居民消费者,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的消费也不容忽视。交通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影响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数量的变化,因此交通运输业对餐饮业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
3、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拉动餐饮业的发展,城市化是餐饮业发展的助推器,因为餐饮业是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性行业,餐饮服务具有生产、交换和消费同时发生,餐饮业的发展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因此,对餐饮业来说,城市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餐饮业的规模就越大,才可能产生规模上的效益,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恰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四、2015-2019年烹饪培训行业产量及增速预测
本报告对我国厨师数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50.7X+372.7,R2=0.9944,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我国厨师数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我国厨师数量为677万人,728万人,778万人,829万人,880万人。
第五章北京地区分析
一、需求分析(需求规模、需求特征)
赶集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厨师招聘需求北京、深圳、上海列居三甲,广州和成都紧随其后,后五位城市为苏州、东莞、杭州、重庆、郑州。在厨师平均工资中,以杭帮菜家喻户晓的杭州和苏州分别为3970元/月和3857元/月拿下冠、亚军,北京为3328元/月。
二、生产分析(集群、特点、规模等)
2010年北京市的厨师数量为14.1万人,2011年北京市的厨师数量为15.7万人,同比增长11.35%;2012年北京市的厨师数量为17.3万人,同比增长10.19%;2013年北京市的厨师数量为18.6万人,同比增长7.51%;2014年北京市的厨师数量为21.7万人,同比增长16.67%。
第六章细分产品需求分析
一、烹饪培训产品细分结构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2000年国家人社部明确规定,90个工种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其中就包括餐厅厨师。目前对厨师行业的职业技能认定,主要分为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和西式面点师四类。
二、重点细分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相对来说,中餐厨师(包括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就业门路宽些,西餐厨师(包括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就业门路窄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餐日益成为全国城市餐饮消费的重要文化追求,加之近年来大量的国外餐饮品牌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餐饮市场,也为西餐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餐饮业正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不管是中餐厨师还是西餐厨师的需求量都将越来越大。
第七章烹饪培训行业主导驱动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导向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资金扶持政策,采取税收优惠、专项贴息、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切实支持餐饮业。餐饮行业协会组织也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和餐饮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利益、沟通行业信息、加强业务交流、推广先进烹饪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
二、关联行业发展
经历30余年的发展与市场竞争,中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
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三、行业技术发展
技术创新的物质载体主要体现在烹调器具和设备上,中国烹饪科技含量和知识容量的单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方式一直难有明显改进。新式烹调器械和设备的研制推广无疑是影响烹饪产业化进程的一个瓶颈,如何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迎接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需要切准产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
四、行业竞争状况
餐饮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是主体,在餐饮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上能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力更为有限。所以,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和技术创新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五、行业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追求品牌店、特色店和餐饮企业的势头更加明显,个性化特色经营突出,品牌、特色餐饮深受青睐。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提高,餐饮服务形式更趋多样化。
随着我国餐饮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对餐饮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第三篇:中国茶叶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茶叶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种植面积和位居第二的产量,国人对饮茶情有独钟。
中国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中国茶叶收获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茶叶产品占据的世界市场份额却只有6%。
中国茶业生产销售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茶叶年产值约为70亿元,茶场却有6万家左右,大部分茶场的年产值只不过几百万元,不少茶场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茶叶生产和
销售企业都存在小而散的问题,造成技术推广难、信息沟通难,影响最大的是茶叶出口,由于小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使得出口市场出现混乱。
中国茶叶有名茶无名牌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出口茶叶25.23万吨,同比增长1.1%,但出口额却下降了3%,出口平均单价只有每公斤1.31美元。1公斤茶叶还不到10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日本国产茶平均批发价格的1/扩5],原因究竟在哪里?中国有名茶无名牌是最主要的原因。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中国茶叶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少。如龙井茶叶虽享誉中外,一可“龙井”只是一个品种、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没有叫得响的品
牌,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即茶叶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而英国虽然不种茶,但在这方面做得却很成功。在日本,许多消费者都知道英国的“立顿”茶,一些年轻人甚至以为英国是个茶叶生产
大国,其实英国虽然拥有众多知名茶叶品牌,但根本不产茶,像“立顿”茶就是用讲口茶叶拼配而成的。“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占有率达40%-60%,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令人咋舌。
第四篇:中国高速公路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高速公路行业研究报告
高速公路在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提高,客、货运输量等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为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路网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建设需求较大。分区域看,西部地区投资额增速较快,投资额占比较高,东、中部地区投资额占比相对较低。2012 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客货运输量、客货周转量、公路建设投资支出等均同比出现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增通车里程规模较大,随着高速路网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企业车辆通行量及通行费收入有望保持一定水平的自然增长。但鉴于高速公路行业整体仍处于规模建设期,而高速公路建设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效益滞后的特点,造成企业资本支出压力大,债务融资需求强烈。中国高速公路企业大多肩负运营及投资建设的双重任务,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高速公路企业一方面表现为营业利润率较高,经营性现金流状况较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建设任务重,财务费用对利润的侵蚀作用较大。以债务融资支撑的大规模资本支出可能进一步推升行业内企业债务负担,对行业整体信用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一、行业概况 1.公路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根据目前规定,国道一般需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高速公路都为省道以上道路。
从使用年限来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 20 年;二级公路为 15 年;三级公路为 10 年;四级公路一般为 10 年。
高速公路: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在分隔的车道上高速行驶的公路。主要用于连接政治、经济、文化上重要的城市和地区,是国家公路干线网中的骨架。一般年平均每昼夜汽车通过量 2.5万辆以上。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主要连接
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是国家的干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15000~30000 辆。二级公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行驶,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3000~7500 辆。
三级公路:沟通县及县以上城镇的一般干线公路。通常能适应各种车辆行驶,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1000~4000 辆。
四级公路:沟通县、乡、村等的支线公路。通常能适应各种车辆行驶,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 1500 辆以下;单车道 200 辆以下。从技术等级看,目前,全国等级公路里程 345.36 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 84.1%,其中高速公路仅占 2.07%;一级公路占 1.66%;二级公路占 7.81%,三级公路占 9.59%,四级公路占 62.97%,其余为等外公路。从行政等级看,中国国道 16.94 万公里、省道 30.40 万公里,分别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 4.13%和 7.40%。一般各国的高速公路占总公路里程的 1~2%,但承担公路年客货运量的30%以上。2.中国高速公路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1988年中国修建第一条沪嘉(上海—嘉定)高速公路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8~1992年为起步阶段,期间每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50~250公里之间;1993~1997年为高速公路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期间高速公路发展有了明显的加快,年通车里程保持在450~1400公里之间;1998年至今为高速公路的大发展时期,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这一阶段年通车里程基本保持在 3000~5000公里之间。2000年以来,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于2007年全线贯通。截至201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8.49万公里,新增1.08万公里(见图1)。截至2011年底,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公里的省份增加至14个,包括河南、广东、河北、山东等省。3.国家高速路网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于 2004 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是中国公路网中最高层次的公路通道。根据该规划,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 7 条首都放射线、9 条南北纵向线和 18 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 网”。总规模约 8.5 万公里,其中:主线 6.8 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 1.7 万公里。地区环线为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 条地区性环线,联络线包括 19 条横向联络线和 17 条纵向联络线。
该规划采用“东部加密、中部成网、西部连通”的布局思路,建成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二、行业现状
1.高速公路行业运行环境 国民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划为第三产业,其运行状况与国民经济运行密切相关。从下图看,2007 年以来,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GDP 与全国 GDP 增长趋势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471564 亿元,较上年增长 9.2%(参见图 3),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 23.6%。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客运、货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通行费收入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分地区来看,高速公路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密切相关。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高速公路路网越完善,车辆通行量越大。表 3 中企业所运营的高速公路在全省高速公路里程中占比在 60%以上,大致可以代表所在省份的高速公路水平。从表 3 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省),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规模越大,车辆通行量及通行费收入规模也越大。
汽车保有量增长 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将促进高速公路车流量的自然增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也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在 2010 年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2011 年汽车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未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2.33 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14 亿辆,全国 17 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 100 万辆,其中北京、成都、天津、深圳、上海等 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 200 万辆。预计 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 2 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将给高速公路运量提供有效支持,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整体通行费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利率政策变化
高速公路企业普遍采取“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负债率大多在 80%以上,债务负担较重,利息支出对其盈利影响较大。下表为 2006-2011 年 5 年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可以看出,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央行利率政策的主要方向为下调;2011 年中国经济出现通胀势头,央行利率政策主要表现为上调。以广东省交通投资集团为例,2011 年,公司全部债务为 1062.50 亿元,同比增长 14.98%,但财务费用为 40.35 亿元,同比增长 26.11%。当期公司营业收入为 308.87 亿元,营业利润为 47.55 亿元,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比重分别为 1.41%和 84.86%。2012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已逐渐转向宽松,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有利于减轻高速公路企业的债务负担。
2.高速公路运输运行情况
交通运输主要分为客运和货运,衡量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状况的指标主要为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公路客运量与当地经济水平、居民出行习惯、交通设施等关联性较大;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受工业运行的影响较大,比如在 2010 年上半年 GDP、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都处于较快增长时,同期全国的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增速也处于高位。从下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公路运输发展较为平稳(2009 年增长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2008年基数较高),整体而言,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高于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的增长速度,这也说明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情况下,货运受到拉动较为明显。2008 年,在中国经济较为疲软的前提下,政府出台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此影响,中国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 189.41%,此后增幅较为平稳。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全国营业性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 328.62 亿人、旅客周转量 16760.25 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 7.6%和 11.6%;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82.01 亿吨、货物周转量 51374.74 亿吨公里,分别增长 15.2%和 18.4%,平均运距 182.17 公里,比上年提高 2.8%。2012 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2012 年 1-6 月,客运量完成 174.70 亿人,同比增长 8.7%,旅客周转量为 9027.35 亿人公里,同比增长 10.7%;货运量完成 149.82 亿吨,同比增长 14.0%;货物周转量完成 26891.67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15.0%。2011 年 1-6 月,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8.0%、11.8%、14.7%和 16.3%。相比较而言,2012 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对公路运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经济持续疲软,其对公路运输的影响将持续并加深。
从公路的利用率来看,高速公路利用率明显高出国道的利用率。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2011 年,全国国道网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12330 辆/日(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的国道网年平均日交通量均超过 2 万辆。全国国道网年平均行驶量为 208852 万车•公里/日(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比上年增长 6.8%。河北、江苏、山东、广东的国道网年平均行驶量均超过 10000 万车•公里/日。全国高速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18941 辆/日,年平均行驶量为 160897 万车•公里/日。
3.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情况 公路投资建设概况
中国公路投资主要经历了两轮增长行情,第一轮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政策,直至“十五”期末,公路投资增长基本告一段落,2008年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公路投资重新取得大幅增长,至2011年公路投资规模达到1.2万亿元。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高,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建设成本主要包括路面材料费、征地拆迁费、人工成本和通讯监控等交通设施费等。高速公路行业建设成本地区差异较大。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 94%,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高,所需的材料及人工成本也较高。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速”)每公里建设成本一般为 7000~8000 万元,而平原地区仅为 3000 万元左右。而广东等发达地区则是由于拆迁成本较高从而推高建设成本。目前,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交通”)在建高速公路的平均成本已接近1 亿元/公里,主要原因便是公司在建的高速公路有相当长的里程在珠三角地区,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征地拆迁成本较高,同时人工及材料采购成本均不断提高。2006-2011 年高速公路里程增长率一般在 10%以上(见表 6)。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 410.64 万公里,全国公路密度为 42.77 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 8.49 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 6.36 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 37.59 万公里。由于高速公路高成本的特性,尽管从总里程看高速公路在整个公路体系中的占比不大,但其投资额在公路投资中的占比一直在5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0752.63亿元,年均增长15.9%;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22159.01亿元,占“十一五”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的54.37%。受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影响,2009年,中国公路建设投资完成9668.7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5%,增速较上年上升34.5个百分点;2010年完成投资11482.28亿元,同比增长18.8%。2011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2596.36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有所下滑。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424.14亿元,占当年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的58.94%。2012年1-6月,全国基建投资速度放缓,公路建设投资完成4733.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82%。
各地区公路投资情况
分地区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投资额相对较低。此外,2009年及之前,东部地区处于集中建设期,投资额占比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以来,由于东部地区路网已相对发达,加上近两年西部地区建设增速较快,使得东部地区投资额占比有所下降,2011年1-11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资额占比分别为31.84%、27.86%和40.30%。2012年1-6月,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9.58%、24.01%和46.41%,西部地区投资额占比进一步上升。4万亿刺激政策对各地区公路投资建设有所不同,其中,中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尤为明显。2009年1-11月,中部地区投资较上年增加1002.31亿元,同比增长64.39%,无论是从增加的绝对值还是同比增速来看,都高于其他地区。
资金来源
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通过征收燃油税、轮胎税等税种所得的费用作为公路信托基金,基本可以满足公路发展资金需求的 70%,以收费和发行债券解决的资金约占 10%和 20%。且由于美国公路网已经形成,公路基金的 60%即可满足公路的养护需求。但中国公路网仍处于拓展阶段,路网密度不高(美国接近70 公里/百平方公里,德国为 180.53 公里/百平方公里,日本为 318.47 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国的专项税收只能满足建设需求资金的 18%和公路养护需求资金的 33%。在上述背景下,中国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投资运营主体大多是各省交通投资集团,其建设资金一方面来源于通行费收入、政府资金支持(主要体现为项目资本金投入、财政贴息等方式)等;另一方面,大部分仍需依赖银行贷款。在整个行业处于大规模投资建设期的情况下,高速公路行业整体债务负担较重,大多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 60%以上,部分企业接近80%。以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负责安徽省内高速公路及桥梁的投资和运营,2011 年底,该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分别高达 79.05%和 75.71%,当年的财务费用为 24.63 亿元,对其利润水平的侵蚀作用明显。
4.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模式
目前,高速公路管理有“一路一桥一公司”和“按主线划分的集中委托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一路一桥一公司”是指一个路桥项目专门设立一个项目公司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组织结构清晰、管理责任明确。目前采取“一路一桥一公司”管理方式的公司主要有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有限责任公司、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苏州苏嘉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集中委托管理是在高速公路路网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适当的地域范围内,将该地域内的高速公路路段集中管理,以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适应全省联网收费和新技术发展的有效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对传统“一路一桥一公司”管理模式的突破,具有跨路段性、专业性、集中性等优点,在实践中已成为主流的管理方式。大多以省为单位设立省级高速公路投资管理公司,对省内主要高速公路路段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如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均是采取这种管理方式。
建设经营模式 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经营大致分经营性收费高速公路和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非经营高速公路)。经营性收费高速公路项目一般是由国内外的经济组织投资建设,从企业设立、融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等都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还贷性高速公路则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向银行贷款,组织建设、管理,建成后收取车辆通行费进行还贷。两种收费公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1.主体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经营性公路的投资主体则为国内外经济实体。
2.来源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投资来源为政府投资与市场融资;经营性公路的投资来源则为自有资本与市场融资。收费主体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门机构;经营性公路的收费主体则为经授权的投资主体,以营利为目的。
3.通行费的性质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车辆通行费是国家行政事业性收费,要纳入国家财政专户管理;而经营性公路的车辆通行费则企业经营收费,由企业进行管理。
4.费用途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只能用于偿还贷款、集资款和必要的养护管理支出;经营性公路的收费则是为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回报,企业对其收益的支配,除有法律、法规、规章限定和合同约定的事项,以及用于养护管理支出外,其他基本不受限制。
5.费期限不同。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6.项目要求不同。政府还贷公路对建设项目的收益要求较低;经营性公路对建设项目的收益要求较高。
7.享受的税费政策不同。政府还贷公路不缴纳营业税,而经营性公路要依法纳税。中国较早开始运行的高速公路部分属于政府还贷性质,而目前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则属于经营性收费高速公路。政府还贷性高速公路所收取的通行费一般而言是先上缴财政,然后再由财政向高速公路拨付专项资金以用于公路养护及偿还银行贷款等用途。
三、竞争因素 目前客货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合理运距和特定运输对象,而其运输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现象。就公路运输而言,由于其较为灵活,适合运输短程、量小的货物。
从中国目前的运输结构看,公路运输占据了绝对优势。2011 年,公路运输客运量为 328.62 亿人,客运周转量为 16760.00 亿人公里,货运量为 282.01 亿吨,上述三项指标均超过其他三种运输方式的总和。而在货运周转量方面,水路运输凭借其在运输大宗货物方面的优势而占据领先地位。
一般而言,公路与水路、航空运输之间冲突不大,但在一定范围内与铁路运输的对象存在重合。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较快。高铁的运行速度在 250~300 公里/小时,目前京津城际高铁运行时间仅为 29 分钟,成渝高铁全程运行时间 1 小时。高铁的发展对中短距离的航空运输影响较大,在对公路客运的影响方面,高铁在运输速度和效率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公路的竞争领域主要是跨省的长途客运市场,对公路运输的车流量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运输自身具有较为灵活及低成本等优势,加上公路运输中货运收入占比较大(高铁分流作用主要体现在客运方面),高铁对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以沪宁高铁为例,沪宁高铁于 2010 年 7 月 1 日通车,目前运行速度分为 250 公里/小时和 300公里/小时两种。从上海出发,途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到达南京。全程最短运行时间 1小时 38 分钟(2012 年 7 月数据),二等座票价 140 元左右。与之重合度较高的高速公路为宁沪高速,从上海出发,途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到达南京。从宁沪高速(股票代码 600377)公布的2009、2010 年及 2011 年的对比数据来看,在高铁开通的前后,公司所属宁沪高速公路车流量及通行费收入仍呈现出合理的自然增长,受高铁影响较小。从各高速公路公司之间来说,存在的竞争较小,合理的高速公路规划和布局能使得路网效应更好的发挥,降低整体通行成本。总体而言,高铁的开通对高速公路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不大。
四、行业政策 1.计重收费制度
货车车主通过超过额定载重并降低车速,在耗油仅增加 10%-30%来运送标定载重 150%以上货物获得超额收益。但是超载货车对公路的损耗很大,提高了道路养护成本,同时也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为了解决超载问题,2006 年,相关部门开始制定计重收费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已实现计重收费。计重收费是按照“标准车型、标准装载、标准收费;标准车型、超额装载、超额收费”原则实施的,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通行费收取的合理性、公平性与科学性。计重收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超限运输问题,使高速公路路面、桥梁等得到了有效保护。从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影响来看,计重收费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收入的较快增长,但由于这种方式对超载车数量和车流量的限制作用,长期内企业通行费收入较难保持这种较快增长的势头。计重费率向轻车倾斜,可以吸引空车和小型车使用高速公路,促进高速公路车辆结构的优化。单车总质量降低后,剩余的运载量将由其它运输工具承担,通行费收入将有适当增长。此外,超重汽车的减少将使得高速公路使用寿命延长、养护成本降低。计重收费政策的实行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信用面形成支撑。
吉林高速于 2010 年 10 月起,在吉林省高速公路对载货类汽车按车货总质量试运行计重收费。此外,对于超过公路承载能力的车辆实行较高的收费标准:超过对应的公路承载能力认定标准 30%以下,超限部分按基本费率(0.07 元/吨公里)计收;超过 30%~100%部分,按基本费率的3 倍线性递增至 6 倍计收;超过 100%以上部分,按基本费率的 6 倍计收。计重收费政策实施后,根据吉林高速 2011 年年报信息,2011 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39.64%,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公司收费标准调高 10~15%;二是计重收费制度的实施;三是新增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长春高速)。
2.收费期限规定
从收费期限来看,根据2004年发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用收费偿还贷款、偿还有偿集资款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1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2011年11月11日,交通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处长吴春耕在全国第十七次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发言提出,目前交通部正在着力推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将进一步完善收费公路发展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收费公路收费年限和收费标准调整机制。修订完成后,可能会允许到期的高速公路按“低费率、长年限”和“以路养路”的原则继续收费。但截至目前尚没有正式的改革方案出台。
3.绿色通道政策
绿色通道政策是交通运输部为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交通运输部最早于2005年1月发布《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5〕20号),方案提出以现有国道网为基础,结合主要鲜活农产品的流量和流向,在全国建立布局为“五纵二横1”的“绿色通道”网络。网络累计长度2.7万公里,全面实现了省际互通,直接连通了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覆盖了全国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并界定“绿色通道”网络内运输的鲜活农产品为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在2008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工作中,国务院将“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运输全免通行费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784号),进一步规定对“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的车辆通行费。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16项稳定物价措施,要求自2010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并将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花生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绿色通道”政策的执行,对涉及“绿色通道道路较多的高速公路公司影响相对较大。以广东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每年因绿色通道政策的执行而减少的通行费收入约为9亿元左右,占2010年通行费收入的4.48%。
4.油价调整及税费改革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燃油税的征收将可能增加公路运输成本,抑制人们的出行欲望并导致客货流转移到其他运输方式。但另一方面,燃油成本的上升将使得高速公路的节油优势得到明显体现,部分车辆会从普通公路分流到高速公路上来。从公路投资及养护资金来源看,“费改税”后,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交通主管部门直接拨付转为政府财政拨付。资金拨付方式和渠道的变化,使得公司建养资金存在不能及时到位的可能。从目前主要高速公路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部分资金到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总体而言并未对其还本付息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5.收费公路专项清理
近两年,高速公路超期收费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6月1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这次清理工作分4个阶段,为期一年。本次对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过高、超高的收费路段上,部分路段已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涉及的范围有限,主要涉及二级公路及部分收费期限较长的高速公路。从长远看,高速公路行业整体债务负担重,加之未来将继续维持较大规模的投资,未来债务仍将继续增长,通行标准下调存在较大阻力。此外,当初收费清理政策的提出部分原因是为了配套国务院发展物的“国八条”,但运输费用在物流成本中的占比较小,下调通行费标准对降低物流成本影响有限。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速公路收费模式仍将存在。总体而言,绿色通道政策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通行费收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计重收费政策对通行费收入带来正面影响,“费改税”则对建设及养护资金来源产生一定影响。收费期限、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等政策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影响不大,高速公路收费模式仍将持续,行业整体信用水平受此影响不大。
五、重点企业信用分析
1.高速公路发债企业信用情况概览
截至 2012 年 8 月 10 日,存续期内的高速公路发债企(含所有信用债品种)共 49 家。从主体信用级别分布看,大部分集中于 AA 和 AA+,其次为 AAA 的企业。从表 13 可以看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几个特点:
① 债务负担较重,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04%; ② 营业利润率较高,行业平均利润率为 48.48%; ③ 财务费用较高,对利润总额的侵蚀作用较明显;
④ 建设任务重,在建工程金额较大;⑤经营性净现金流状况较好。
第五篇:中国床垫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床垫行业研究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床垫行业现状概况
第一节 床垫的定义及分类
一、软体家具
二、床垫
第二节 全球床垫行业发展概述
一、产业投资
二、原材供应
三、市场供需
四、主要国家分析
第三节 全球床垫市场发展预测
第二章 我国纺织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一、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二、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第三节 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纺织工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二、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第四节 纺织行业运行情况
一、纺织行业增速全面下降
二、行业困难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纺织行业趋势分析
第五节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分析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前景趋缓
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
三、中国纺品相对优势降低
四、转型扩大内需商机
五、推动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策略
第二章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设计能力欠缺
二、生产企业众多,品牌意识不强
三、产品功能不高,同质化严重
第三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床垫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行业运行主要经济数据统计
第二节 行业供需情况分析
第四章 床垫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市场运行分析
第二节 床垫细分产品市场分析
一、弹簧床垫
二、充气床垫
三、玉石床垫
四、棉麻床垫市场状况
第三节 区域市场分析
一、中国床垫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中国床垫区域经济现状
2、中国床垫特色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第五章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 行业总体竞争现状概述
第二节 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三节床垫企业面临市场竞争
第四节床垫企业市场竞争对策
第五节 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一、外来床垫高端品牌的影响
二、同类床垫品牌竞争全面升级
三、弱势床垫品牌的影响
四、品牌分析
1、喜临门
2、金榜麒麟
3、雅兰
4、皖宝
5、大自然
6、吉斯
第七节 床垫消费者研究
一、购买场所
二、何时购买
三、购买决策因素
四、消费者较偏好的促销方式
第六章 海外床垫市场
第一节 中国床垫在全球床垫市场的地位及与市场机会
一、各国应对策略分析
二、中国在主要床垫制造市场优势分析
第二节中国床垫进口分析
第三节中国床垫出口分析
第七章 影响床垫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世界各国收入水平与床垫消费水平分析
第二节 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变化与床垫消费水平分析
第三节 其它因素分析
第八章 营销策略
第一节床垫销售策略分析
第二节床上用品欲走专卖之路
第三节中国家具市场营销趋势
第九章 床垫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变革
第一节全面理解床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节床垫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如何进行床垫企业的信息化变革
第十章 中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第一节我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
一、求新求变趋势
二、绿色环保趋势
三、产品智能趋势
四、市场变化趋势
第二节我国床垫行业发展前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