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与态度:热爱生活,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端午节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清除字词障碍,整体感受文本。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查资料解决并完成练习。
2、细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描写高邮端午节风俗以及难以忘怀的家乡咸鸭蛋。
三、精读文章,深入理解
1、板书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找一找高邮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讨论)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
2、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明确:小小的鸭蛋包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们的童年乐趣。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汪曾祺离家42年,如此浓郁的乡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总结语言特点(讨论)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讨论明确: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二、中国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2
端午的鸭蛋
象山文峰学校 张英
教学设想: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既有深长的情愫,又有盎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3两节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先对这两节文字进行研读。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而至于第一节端风俗的段落,以快速浏览的方法概括出来。旨在明确作者之以端午的风俗写得那么详细,一是为下文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二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喜爱之情,而归根结底,也就是对家乡的热爱。总之,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4、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风俗内容的图片(配上一段欢快的民俗音乐)导入: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今天,我们就和汪曾祺一起来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谁能说说我们象山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那么作者的家乡高邮端午节是吃什么的?
二、精读2、3节
(以讲讲、读读、品品为主,重在体会作者于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及蕴含其内的对鸭蛋的自豪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二红中作者记忆较深的要数是苋菜、虾、鸭蛋了,而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却是高邮的鸭蛋。
1、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2、3两节,并思考: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满怀着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高邮的鸭蛋的。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有: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效果,然后明确:作者强调的是我的家乡专门出鸭。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
2)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了。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
4)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也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不在意)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可让学生体会,品评)
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9)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9)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提问:可否把这一小段话进行转引,而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下来?
明确:不行,这样就说明袁枚是原原本本这样写的,显得真实。很具有说服力,似乎作者在告诉我们,不是我这样说,你们看,袁子才也这样认为高邮的咸鸭蛋是最好吃的。
10)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朗读。或个别读,或齐读,或范读。力求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改题目: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这高邮的鸭蛋确实好吃,也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那么,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明确:不行,因为文章还写了端午的风俗
三、快速浏览第1节,明确高邮的端午风俗。
1、说说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2、〈〈端午的鸭蛋〉〉重点应该写的是鸭蛋,可为什么要对端午的风俗介绍的如此详细?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归根结底,也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说说端午节作者童年的活动
1、真正写端午的鸭蛋是哪两节文字?
2、如此美味的鸭蛋着实让作者感受到自豪和喜爱,这些鸭蛋除了好吃以外,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写了哪些活动?(教师范读4、5两节)明确:挑鸭蛋
吃鸭蛋
玩鸭蛋(以讲,读,品为主)
如:有!——有。(语气上的斩钉截铁)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有的两头圆圆,有的两头尖尖。
——有的难看,有的好看(把鸭蛋当作人来写,饶有趣味)
3、端午的鸭蛋使美味的鸭蛋不仅有食用价值,更有了欣赏价值。它好吃、好看,更是好玩。好像成了孩子们挂在胸前既可玩赏又可以吃的艺术品了。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以童趣写出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写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五.小结:
汪曾祺正是写下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及以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才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六.作者简介 七.拓展延伸 端午,现在已经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远不如国外引进的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其实,人仅仅是端午,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呢?(也可放到课外进行)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八.布置作业:有人说,汪曾祺不仅是一个美文家,而且还是一个美食家。课后请大家去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再去体会一下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4
端午的鸭蛋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对初中学生来说不算太难,但要激起情感共鸣,集中兴奋点怕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搜集处理资源信息,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设计出符合新课标和课改精神的教案、课件,运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神奇,营造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熏陶渐染,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因为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媒体和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我从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下载了与本课有关的作家作品简介、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和相关图片资源,完成对信息与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接着结合新课标精神和我班学生的实际,剔除其中偏难的,跟不上课标与课改要求的部分,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设计出课件、教案。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搜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课前根据需要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有关端午节的习俗,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对理解课文极有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氛围,抓住结构和语言这一中心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充分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五、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值端午,这个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听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趣法、平等对话法、引导点拨法、激励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一提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赛龙舟、吃粽子,吃咸鸭蛋„„”(多媒体展示一以下画面:赛龙舟、粽子、鸭蛋等,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进入角色。)
(二)制订目标,明确意向.(三)检查预习, 了解作者,正音,释词.(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课文,思考:
1本文开头重点介绍了作者家乡的端午的哪些习俗?这和鸭蛋有什么关联?
2请你以“那是一种的鸭蛋”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高邮鸭蛋的特点。
3作者对端午的鸭蛋怀着什么感情?
此三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理解,整体感知课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品味赏析,理解语言特点
1、朗读品味(8分钟)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作者把对家乡的爱,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来。请你浏览二三段,把最喜欢的句子找一句来读。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2、归纳小结:本文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拯救传统节日,我来做什么〉为题写篇感悟。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七、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赏析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抓住文学鉴赏的关键环节,反复品味语言。培养其美感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4、注意开拓学生思路,关注社会,进行反思。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端午的鸭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08年五一的7天长假被取消,但同时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分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里都会有哪些习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门楣(méi)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一个小小的鸭蛋,作者却写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 2. 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用心 爱心 专心
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且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七)、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端午节传说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你在中秋节中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一种美食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端午的鸭蛋》集体备课
主备人 胡妮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三、难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08年五一的7天长假被取消,但同时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分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里都会有哪些习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
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三)、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