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陈情表(第一课时) 学案
7*陈情表(课时1)学案
1.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少时师事著名学者,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表”就是“ ”,又称“表文”,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表”的基本特征是“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2.阅读课文第1段,给下列句子加线的字注音。
(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行年四岁()
(4)祖母刘悯臣孤弱()(5)终鲜兄弟()(6)门衰祚薄()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茕茕孑立()()(9)常在床蓐()
3.阅读课文第2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逮奉圣朝()(2)除臣洗马()(3)猥以微贱()(4)责臣逋慢()(5)则刘病日笃()4.阅读课文第3段,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犹蒙矜育()(2)本图宦达()(3)过蒙拔擢()
(4)宠命优渥()(5)岂敢盘桓()(6)更相为命()
5.阅读课文第4段,给下列句子加线的字注音。
(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2)臣生当陨首()6.阅读课文第1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臣以①险②衅③,夙④遭闵⑤凶(①介词,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通“______”,__________。)
(2)生孩六月,慈父见①背;行年②四岁,舅夺③母志(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祖母刘悯①臣孤弱,躬亲②抚养(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4)九岁不行①,零丁②孤苦,至于③成立④【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不可以。②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
今义是表示另提一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④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今义是(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5)既无伯叔,终鲜①兄弟,门衰祚薄②,晚有儿息③(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6)外①无期②功强③近之亲,内④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⑤孑⑥立,形影相吊⑦(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7)而刘夙婴①疾病,常在床蓐②(①___________。②通“_____”,_________。)
1.令伯 谯周 奏表 动之以情
2.(l)xìn(2)sù/mǐn(3)xíng(4)mǐn(5)xiǎn(6)zuò(7)jī/qiǎng(8)qióng/jié(9)rù
3.(1)dài(2)xiǎn(3)wěi(4)bū(5)dǔ
4.(1)jīn(2)huàn(3)zhuó(4)wò(5)huán(6)gēng 5.(l)yòu(2)yǔn
6.(1)①因为②坎坷③祸患④早时⑤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2)①自己,我②经历的年岁③强行改变(3)①悲痛、怜惜②亲自(4)①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②伶仃孤独的样子③直到④成人自立(5)①没有②福分浅薄③子(6)①在外面,这里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③勉强④在内(即家中)⑤孤单的样子⑥孤单⑦安慰(7)①缠绕②褥垫子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3.作者在文中主要讲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请概括作者都有哪些不幸,并分析这样写的原因。“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5.作者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6.这篇文章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有“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
1.下列加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xìn)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更(gēng)相为命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夙遭闵(mǐn)凶
臣逋(bǔ)慢
终鲜(xiǎn)兄弟 犹蒙矜(jīn)育
日薄(bó)西山
宠除
有所希冀(yì)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险衅:指命运不好;凶:不幸)(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鉴:借鉴)(息:子)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下面均是出自本课的成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传说小鸟能反哺老鸟。近义成语有“舐犊情深”等。
B.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近义成语有“孤苦伶仃”等。
C.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即将灭亡。近义成语有“奄奄一息”等。
D.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近义成语有“风烛残年”等。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当侍东宫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无以终余年 愿乞终养
5.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B.而刘夙婴疾病。C.今臣亡国贱俘。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6.下列对各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自己的舅父是个凶狠、无礼义廉耻的人。B.历职郎署,本图宦达——目的是说自己本想在仕途上发达,但能力差,没有升上去,自己错蒙皇上抬举。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在说明祖母对自己恩深似海。D.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明自己虽然暂时还不能为皇帝出力,但将来一定为皇帝效命。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起张飞张翼德,人人都知他是一个武艺高强,威猛无比,脾气暴躁,急于星火的莽汉;其实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历史现实中的张飞却是一个胆大心细的饱学之士。B.四川芦山这场地震,摧毁了她的房屋,埋没了她的家产,吞噬了她的亲人,只剩下她和怀中的幼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党和政府帮她走出困境。C.这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古庙,处处显露着它的老气横秋,庙门的颜色早已剥落,四周的墙垣也已倾颓;簇簇的瓦菲在屋顶招摇,声声鸦鸣在空中流过,侧面四周的松柏,苍者愈苍,翠者愈翠。D.前两年,那些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缺乏创新,而几乎陷入朝不虑夕境地的企业,如今在政府创新基金的支持下,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终于起死回生。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_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9.根据例句,仿写两句话,组成排比句。
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什么?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孝心是__________________;孝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一段赏析《陈情表》的文字,在语法、用词等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
文笔简捷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陈情表》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还被人们至今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明言教何碎 碎:琐碎 B.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报告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密:靠山 暗中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2017年高考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2015年高考湖北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5)三径就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群山万壑赴荆门。(杜甫《咏怀古迹》)(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A 【解析】B项,逋读bū;C项,冀读jì,D项,逮读dài。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鉴”:察。3.A 【解析】A项前后矛盾,“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舐犊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热爱。4.D
5.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B项是被动句,其他为判断句。6.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说明舅舅是个专制家长式的人物。B项中的“能力差”属误解。C项 重在说明祖母现在很需要陪伴。7.D 8.(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2)钟鸣鼎食之家 云销雨霁(3)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9.孝心是江革负母逃难,行佣供情怀;孝心是杨香不顾安危,力搏猛虎的勇敢;孝心是田世国亲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此类题目要把握住两点:一所写句式和例句要形式一致;二要构成排比句。
10.①“简捷”应改为“简洁”(搭配不当);②在“通过”前面加上“文章”或“作者”(缺主语);③“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应改为“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语序不当);④“提高”应改为“增强”(搭配不当);⑤“还被人们至今引用”应改为“至今还被人们引用”(语序不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1.D 【解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根据文本第三段中“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一句,可见圣人“舜、禹、皋陶”与“凡人”相对,“简雅”与“碎”相对,可知A项的“碎”为“琐碎”之意,此法可称之为“结构推断法”。B项中的“白”字在古汉语中有“告诉”“禀告”“报告”之意,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便可白公姥”即“告诉、禀告”之意,通过联想推断法,可判定B项是正确的。C项根据“孤立无援”一词,可初步断定其为“靠山”之意,代入原文,李密想“内转”却反“迁汉中太守”,可知“靠山”一意正确。D项将“暗中”一意放入原文是不正确的,赐宴饯别何以要偷偷摸摸,暗中行事?可知D项有误,“密”在动词之后,指李密。2.A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李密有才干的选项,对于直接还是间接没有要求。①表孝顺,④表治学勤奋,⑤表不受重用。这三项均与“有才干”无关。3.D
4.(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于是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原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有一次)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心里是清清楚楚的,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1.(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名师点睛】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2.(1)不亦君子乎(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兰泽多芳草(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松菊犹存(6)惟有幽人自来去(7)生长明妃尚有村(8)玉簪螺髻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明”“兰泽”“是以”“惟有”“幽人”“玉簪”、“螺髻”,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名师点睛】考生必须熟练识记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做到认读细心,记忆耐心,默写专心。这样才有可能记住了诗文,又不写错别字。另外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干如果是要求考生选填,考生切不可自作聪明全部填上,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诗句来默写。
第二篇:《陈情表》第一课时[范文]
青年教师过关课教案
教学班级:高二7班 教学时间:第五周星期四第一节 教学内容:《陈情表》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表”等有关文体知识。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教师点拨,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教学难点:
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点拨,合作探究。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教师点拨,正确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
2、感悟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语: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知人论世:
1、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1)作者简介
李密,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
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2)背景简介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解题:
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熟悉课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险衅(xìn)行(xíng)年四岁 祚(zuò)薄(bó)应(yìng)门之童 猥(wĕi)以微贱 床蓐(rù)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日笃(dǔ)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
2、字词回顾:
险衅:命运祸患,指命运不好 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祸患 见背:婉辞,指长辈去世 成立:成人自立
废离:停止侍奉,离开 期功:期,jī期功,指近亲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四、分析段落,掌握重点字词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2、找学生结合注释说出自己所理解的本段内容大意,并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让学生分句翻译,教师根据情况讲解,并强调重点文句。通 假 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忧患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词 类 活 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状,在家之外 内无应门五次之童。名-状,在家里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 古 今 异 义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
(3)至于成立。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
特 殊 句 式 固 定 句 式
而刘夙婴疾病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1)问题: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2)问题: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横的方面:(外、内)(3)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
(4)问题: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 零丁孤苦、夙婴疾病、茕茕孓立、形影相吊(5)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6)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五、课堂练习略
六、课堂小结: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
七、布置作业:
1、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2、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试背诵全文。
3、根据你对“大爱”的理解,联系实际,写一则短文《我心中“大爱”》。
板书设计:
课后思: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第三篇:陈情表教学案2
《陈情表》导学案
预习案
课前预习
1、填写并识记《金榜》知识,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虚词。
2、初步了解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
3、阅读全文,结合注释,熟悉文章大意。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 含义。
4、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掌握作者陈情的内容、陈情的艺术,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5、背诵全文。
6、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世纪金榜》“走近作者”及“相关知识”
二、课文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故在朗读时更应充满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对祖母的尽孝之情,对晋武帝尽忠之情,以及身处两难境地的无奈之选。
校正读音。
衅 夙 闵 祚 茕 孑 蓐 逮 逋 笃 擢 渥 桓
2、请概括段意及作家在写各段时的思想感情。
三、具体研习
思考1: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作者都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用原文回答。
思考2:面对祖母的养育之恩,陛下的龙恩,在文中李密又是如何陈述自己的窘迫之境的?
思考3:在陈述完自己的种种无奈之情后,是否应该向晋武帝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以供参考呢?
四、合作探究
(一)面对这样一个并不仁慈的新朝新君,如若陈情不当,随时可能招来灭顶之灾,但是李密最终还是成功了,他是怎样说服晋武帝的?
(二)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认为李密的这种行为是出于孝,还是借故不做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主观题,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五、写作启示
如何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范文赏析:
2004年陕西省高考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
父亲总说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很可怜,不会玩,不会乐,不像他们那会儿,一身土却快 乐幸福得不得了。―――题记
父亲是地地道道从陕北长大的,虽说进城当国家干部也十几年了,可父亲仍乐意并保持着在农村时的思维方式,在儿时的思维方式:避开尘杂,追求最自然的本质。因而父亲 总在家乡饭、农村、农民上找到自己的快乐幸福。
(一)父亲不喜欢吃山珍海味,不喜欢吃上千元的大宴,不喜欢正儿八经地坐在茶楼里品茶,不喜欢扎着领带穿着西装陪人喝酒。父亲说,这样的生活总不是个味儿,其实一点也不快乐。父亲喜欢吃大碗大碗的羊肉面,喜欢吃半个拳头大的羊肉萝卜馅饺子,喜欢吃钱钱饭,还要放盐喝稀饭,喜欢吃刚煮好的撒了盐的大土豆,喜欢吃陕北的南瓜子„„母亲总说父 亲很土不会享受,可父亲说过着农民般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幸福。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追求的不在于所谓的品质,而在于回忆中的那份快乐幸福!
(二)父亲不喜欢坐高级的小轿车,不喜欢整天坐在电脑电视前无休止地娱乐,不喜欢躺在按摩椅上舒服地看报纸,不喜欢扎堆儿没完地闲聊。父亲说,这样的生活看似悠闲,其实并不自在,谈不上快乐幸福。父亲喜欢在周末自己骑上摩托车到郊县的农间地头走一走,爬上小小的土堆,盖着帽子先舒坦地睡个午觉,随后望着无际的麦田自在地哼上一曲。到 处走走,到处看看。有一次,父亲受邀尝到了刚摘下的新鲜柿子,回家乐道了一晚上。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不追求所谓的情调,只聪明地在大自然中汲取快乐幸福!
(三)父亲不喜欢冠冕堂皇的客套话,不喜欢勾心斗角的为官之道,不喜欢虚情假意的迎来送往。父亲说,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挺风光,可那是个空壳,一点也不快乐幸福。父亲喜欢和农民打交道,高兴和家门口炸油条的聊聊地里的庄稼,乐意从车上下来帮老汉推上一截子架子车。周末到农民家坐炕沿儿上吃碗汤面条儿更是常有的事。叫几个农民朋 友到家里美美喝上几杯,更能让父亲高兴好几天。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不追求所谓风光,只在跟农民的最朴实的交谈中快乐着,幸 福着!
父亲有着最朴实自然的思维方式,因而才有了自己最舒心的快乐幸福。祝老爸永远快 乐、幸福!
第四篇:陈情表 第一课时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掌握词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说教材:
首先,《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另外三篇分别是《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这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所以这个“情”字是解读这四篇文章的关键。
其次,本文叙事,说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本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几个实词、虚词,强调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鉴赏本文叙事、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层层推进,措辞委婉的写作技法。这是重点所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忠”“孝”的含义。这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高二的同学阅读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因此可采用整体感知,分步落实,引导品味鉴赏的教法。具体到本课来说,则采用导读、点拨的方法,在引导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体会为文之妙。
四、说学法:
1、预习法。布置预习作业:(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和活用的实词。(3)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2、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3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出师表》同学们都很熟悉,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第二环节 范读正音 朗读指导(10分钟)请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第三环节 检查预习效果:(15分钟)让学生提问读不懂的词句,然后互相解答,教师订正。2 用幻灯片打出本课该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让学生解释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们逐段归纳大意(边点拨、边订正、边板书)
板书:一 身世孤苦,二忠孝难全三打消疑虑四愿乞终养
祖孙相依进退狼狈求得体恤尔后尽忠
以上为整体感知,初读文意环节。
第四环节 细读第一段,分层理解。(15分钟)
1.设问:找出概括作者坎坷命运的语句。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8个字。
2.设问:“生孩六月——至于成立”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可从下文中找出答案。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设问:“既无伯叔”一直到段末又说明了什么?也可从下文中找出答案。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设问: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不幸身世的两个字吗?明确:孤苦。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行文给你什么感受明确:凄切动情作者如何凄切动情地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用意何在?明确:以情感动晋武帝,为自己不出仕摆出理由。可见叙事、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
第一段:孤苦之情可从两方面来看: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可谓祖孙相依为命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背诵第一段
板书设计
陈情表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孤苦之情
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五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