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湖南省桂东县第一中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组
执笔:钟为标
我们从2006年9月始申报《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批准,已一举成功地被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为:XJK06AJJ025-103。
回顾这一阶段的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课题组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实践。现在结合近阶段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进展
1.实验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本课题在研究方案中设计了综合实验研究和微型实验研究。(1)综合实验研究
2006年12月10日正式立项,2006年12月16日成功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开始了实验探索的研究工作。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地提升高中生化学实验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的方法;其次我们从课堂入手,2007年上学期本校高中三个年级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化学课共 节(每年级各 节),从中提炼并论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修订了研究方案。2007年下学期开学之初,我们根据高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我校高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分析,结合我省轰轰烈的新教材课程改革之劲风,开始在高中一年级全年级进行进行了全方位的实验研究。
在总结前阶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从2007年1月进入第二阶段——实验铺开阶段,通过全面实验研究,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更新了实验研究观念,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构建了三种现代多媒体技术环境下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实验型、演示讲授型、网络合作探索型。
(2)微型实验研究
考虑到实验研究的广泛性,我们要求化学组课题成员人人参与微型实验研究,每个成员每学期上实验汇报课不少于2节(2006年下期不少于1节),课组成员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素材。为实验研究的普及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培训
课题研究依靠的是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其中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的水平与成败,为此,课题组积极组织研究成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员参与校本培训,自开题以来共组织了5次集体培训:一是课题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培训,12人全员参加;二是幻灯片的制作培训,也是12人全员参加;三是电子教案制作培训;四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心得交流全员12人全参加了(因工作变动,黄存飞老师退出,新加入熊铁平老师,下同);五是课件制作及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员12人全部参加了。
同时积极参加县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2007年5月13日,课题组组长钟为标老师参加了县电教馆组织的教育技术装备课题研究座谈会,对课题组的管理和课题的有效开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经常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
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术研讨与交流合作,课题组十分重视并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2006年11月,学校便派遣钟为标老师参加了省课题申报指导会议,省教育院副院长黄宜锋做了有关课题研究的重要讲话,课题组领导李建新、唐东山做了开题报告,特邀专家:王沛清做了《如何做好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俊三做了《如何搞好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辉(中高)做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研究”课题评审分析报告》的精彩报告,这些都对本课题组起了很好的指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导作用,他们的学术研究精神对课题组成员极大的鼓舞。
同时课题组坚持每学期召开两次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都积极参加了讨论,这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而且提高了整体研究水平。
二、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
我们从分析高中学生实验能力现状入手,研究了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的途径;从实验研究中提炼出了三种以培养实验能力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自主实验型、演示讲授型和网络合作探索型。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把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通过设置探索性问题的情景,提倡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探究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态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2.实践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一是课题组成员通过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活动,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课题组成员中的许多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
化学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注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我们把探究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作为课题组研究的突破口,也是新课改的突破口。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 篇优秀论文,其中 获三等奖;自制课件 个,其中 老师制作的电子课件 在省电教馆于2007年 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 等奖。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加强了化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清洁化和安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化学特长生,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科研能力,浓化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品质;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更强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方式开始步入信息时代,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三、进一步的思考和下阶段工作的重点
1.关于模式问题。虽然通过论讨实践,达成了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一些设想,构建了三种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常用模式:自主实验型、演示讲授型和网络合作探索型,但是这三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这将是下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
2.关于方式问题。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很多方式,模式的多元化及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如何以理论体现?
3.关于评价问题。学生的实验能力等的发展是多元的,这也必然带来评价的多元,其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可能是感性的隐性的,也就是说非理性非表面化的,那么到底如何评价研究的得失,又是一个重要问题。
4.关于实验室等硬件建设问题。实验室的陈旧落后和实验教学资源的紧缺与不足,制约了课题研究的开展,离新课改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我县是全国榜上有名的边、远、穷贫困小县,财政十分困难,筹措资金举步维艰,而急迫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既是课题研究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5.关于专题网站问题。要建立自己的化学学习网站,以便学生课余时间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得到切实有效的辅助,从而发挥网络在培养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本课题组相信,在学科专家、课题研究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教育生产装备处、市、县仪器站等上级组织的帮助下,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
第一研究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将被教师传授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所代替,教师也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因此,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急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目前,我们的地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制、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学与教”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新一代网络资源。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步骤;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原则;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措施。
四、课题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法、比较研究法、群众调查法等
五、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收集实验中的相关资料,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实验过程中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制定本研究组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实验措施。组织本研究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做好试验计划,制定本研究组研究计划、实验措施和途径。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6月1、2006年6月——2006年8月 :参加学校组织计算机培训的相关活动,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掌握网络教学知识。
2、2006年9月——2007年8月
1、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实验班进行实验。
2、总结前一阶段实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
3、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准备相关资料,提交阶段性实验总结,接受学校课题组的中期评估。
参加学校课题组组织的相关指导、培训活动,深入开展研究。
3、2007年9月——2008年9月
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接受检查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向课题组提交本研究组研究实验报告一份。
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
制作CAI网络课件。
总结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典型实验案例、课例。
八、课题管理:
成员:
组长:佘卫军
成员:甘振威 彭晓波 万卫国 周更新 彭厚保 谢建五 陈亦飞 确定课题实验班级:
学校八年级和九年级教学班
人员具体工作: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总结
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资源检索
参与人员:12小组全体人员---指导老师:赵老师
实验过程: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按照赵老师的要求,分别查找并访问与英语教学及师范教育相关的资源库,且利用其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学习和检索了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资料。我们每个成员还分别访问了中国知网,并在中国知网上找了一些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实验目的: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
心得体会:本实验名为信息及信息检索,在本实验的完成过程中,首先,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按照要求进行了操作,基本达到了实验目的(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随着因特网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师这个职业也不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那样,只需要教师,黑板和粉笔等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运用网络快速检索有效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利用我校数字图书馆网站中提供的数字资源对与英语教学有关资源在资源库里进行了检索。(泰克贝思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这些数据库提供的资源非常丰富,类别很全。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查找或者检索一些信息就非常方便快捷了。随后,我们登录了中国知网,在知网上检索了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便于日后能够在此网站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从繁琐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所以,掌握并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是非常重要。以上就是本小组对此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安排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安排
2013年9月
实验专题一 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10学时)
主要练习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和视频素材的加工处理。
实验专题二 多媒体课件制作(7学时)
结合教学设计理论,利用PPT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实验专题三 教育博客的使用(4学时)
掌握如何利用博客聚合网络资源,实施网络教学。
实验专题四 信息化教案设计(4学时)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设计。
实验专题五 微格教学实践(2学时)7425
结合信息化教案设计,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微格教学的能力。(由于师范生有微格训练的内容,本实验主要从系统构成和硬件方面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上课地点分散在7419、7420、7417、7120、7425实验室,其中7417和7120实验室只承担4个课时的视频处理实验,7425实验室承担2个课时的微格实践训练,其余实验在7420和719实验室。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材料
•硚口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
立足经验建构,优化教学过程,拓展教育时空
硚口区红旗村小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作为支撑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之一,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面临新时期发展的突出课题。其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我校作为桥口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在以往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面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确立“立足经验重组,优化教学结构,拓展教育时空”的整合发展思想,借此机会与诸君共享。
一、立足经验建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根本,关注学生的自主经历和体验。这一精神突出了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途径、方式都必须围绕学生经验建构而展开。这成为我们课程研究的基础。
而信息技术则为促进学生经验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唤起学生经验刺激和自主探究提供资源支持;第二,信息技术的虚拟和模拟功能为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可能,有利于促成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效迁移;第三,信息技术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为学生的开放、多元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同时,网络技术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等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第四,信息技术本身的工具功能为学生拓展经验提供了支持。信息技术对时空限阈的突破,为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和经验的连贯性提供了支持。
正是在经验构建的立足点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本身的发展在经历从以课件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的转变。但是,无论是课件还是资源,都必须面对教学优化的问题。这是学科实施的关键,也必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问题。
1、信息资源是前提
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节的基本素材,它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充分的补充和拓展。对信息资源,我们非常注意两个方面的,首先,资源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即加强趣味性和针对性。第一,我们非常注意多媒体资源(视频、图片和动画素材)的应用;第二,注重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再处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结构和认知水平,粗糙的资源会导致粗糙的学习;第三,注重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和适当性;第四,注意对保证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作为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也必须注意到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有机整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验中就非常注重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2、教学流程是核心
我们针对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对教学流程进行了更 充分的设计。
第一,增强情境创设。情境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从学 生自主经验建构出发的教学设计除了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达到自主经验建构所必需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而情境正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这种条件和可能性做出设计的结果。通常,我们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强调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比如,语文课《捞铁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重现的捞铁牛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清晰明了的将捞铁牛的步骤一步一步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对捞铁牛的过程的了解。英语课中,通过小动物赛跑的游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节中,实现“脑力风暴”。而对于数学、自然常识等学科则多进行大量实例情境的创设。比如数学《相遇问题》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两人面对面行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知识要点。因而,情境创设既可以是整体的情境创设,也可以是个别环节的创设,还可以是虚拟的外在激励环境的创设,从而优化教学流程。
第二,增强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学生自主重整经验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自 主性的重要体现。人机交互可以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包括练习、自主学习、游戏等多种方式。第三,提高教学模块设计。模块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客观要求。我 们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模块的设计更强调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对教学环节进行模块化设计中,给学生提供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比如,我们的《圆的周长》一课,就通过设计小试身手、自我修炼和网上纵横三大模块,将学习与提高置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当中。
3、技术功能是补充
我们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学习工具,比如基本的文字处理、图片制作、网页制作、上网等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将学科内容纳入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从而,达到内容与技术的相互运用和补充。
三、拓展教育时空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领域
网络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阈限,为学科与学生的自主经历体验提供了整合支持。我们在思考运用网络运用上,强调网络与实践的结合。下面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案例来阐释我们在网络运用研究上的尝试和探索。
1、基于主题探究的网络学习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各方面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老师收集的资料对学生掌握知识及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作用。我校青年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络日志网站(lengfei81.blogchinese.com),将收集来的各种资料在网上汇总公布,方便学生查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例如冷菲老师在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之前,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在课前就上网查看了部分资料,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2、基于网络的综合应用
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络相簿,将开展的各项活动相片发布到网上,方便查阅,同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开展工作的情况,扩大影响力。同时在武汉市教科院网站上申请了资源库,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对进一步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经验建构,我们在教学设计和网络运用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