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恶意透支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的法律界定
恶意透支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的法律界定
2013-05-28 来源:为你辩护网 浏览次数:241 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何认定恶意透支呢?《刑法》第96条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生效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其恶意透支数额以超出保证金的数额计算。可见,衡量透支行为超过规定限额的标准是5000元,超过规定期限的标准是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
对于目前司法实践中以5000元作为恶意透支犯罪的起点,笔者持不同意见: 1、1996年《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信用卡诈骗罪数额起点的规定是以1996年4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为参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允许持卡人透支限额为普通卡5000元,金卡1万元。随着1999年3月1日《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施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失效,以5000元为标准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2、信用卡诈骗罪最初规定在199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中,1997年新刑法将其纳入。新刑法施行后并没有就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起点做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实践中能沿用1996年《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这一法律适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3、《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45条规定,个人卡单笔透支不得超过2万元,月透支个人卡不得超过5万元,准贷记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根据这一规定,发卡银行在发卡时可以与持卡人约定最高月透支额为5万元,按透支期限为2个月计算,则2个月内透支10万元是合法的。故目前关于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起点规定较低,有待修改。①司法实践中可以考虑以2万元为起点以适应经济发展状况。
超期限透支2万元获刑半年 无偿还能力慎用信用卡
2010-12-20 16:51 来源: 手机看新闻
无偿还能力 慎用信用卡透支
寿光日报讯(记者 王成香 通讯员 陈升云)案件 高某原来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因为出差比较多,为了方便,2008年1月28日,他到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透支限额2万元。当年2月9日,高某开始使用这张信用卡,购物用了1.1万余元,取现8000元。从2月9日至当年3月23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高某就在寿光、徐州、无锡、淄博等地花掉了这近2万元钱。
此信用卡的还款周期是50天,但是,直到一年后的2009年3月28日,高某才还款1000元,2009年6月4日,又还款3000元。除了这4000元还款外,其余欠款及利息,高某一直没还,也没再使用这张信用卡。
从2009年夏天至当年10月,银行先后三次给高某发过催收信,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时电话催款。但是,高某在办理信用卡时,家里经济困难,其收入不足以维持家里的花销,办卡后,他在跑业务时透支花掉了该卡的可用限额,根本无力偿还。高某当时想,这些钱先花着,以后挣了就还上,挣不了再想办法。最终,他也没想到什么办法偿还已透支的款项。
今年3月30日,高某因涉嫌信用卡罪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至此,他透支信用卡产生的本息共计2.8万余元。6月份,高某的妻子主动把高某透支的本息经公安机关偿还给银行。检察院指控高某犯信用卡诈骗罪,于7月13日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后认为,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高某归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积极退赔,认罪态度较好,确有悔罪表现,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8月31日,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高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说法
点评嘉宾:市人民法院刑庭法官 刘海军 本信用卡诈骗案中高某的行为,属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借钱给客户,所谓恶意透支,根据《刑法》规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行为人的透支是为了将透支款占为己有,根本不想偿还或者没有能力偿还。
现在,使用信用卡透支的市民越来越多。本案提醒人们,透支信用卡时要量力而为,如无偿还能力,更要慎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否则,如果用钱不还且数额较大,将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第二篇:病假期限规定
病假期限规定
一、员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而请假的,为病假。因刑事事件的病假,公司不予承认。病假期间不可从事收益性活动。
病假期限,遵从如下医疗期的规定:
1、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医疗期3个月,;累计6个月;
2、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医疗期6个月,;累计12个月;
3、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疗期6个月,;累计12个月;
4、本单位工作年限5-10年(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疗期9个月,;累计15个月;
5、本单位工作年限10-15年(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疗期12个月,;累计18个月;
6、本单位工作年限15-20年(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疗期18个月,;累计24个月;
7、本单位工作年限20年以上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疗期24个月,;累计30个月。
二、员工休病假在10个工作日内的,计发月岗位工资的50%。休病假超过10个工作日的部分,进入医疗期,按照员工所在地的当期最低工资标准的80%计发。进入医疗期后不再享受奖金、补贴与福利。
三、员工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公司安排的其它工作的,公司有权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四、员工倘若因突发事件不能预先申请事假、病假的,员工应于请假当日上班后三十分钟内亲自打电话向直属负责人申请,并于复工当日补办申请手续,否则按
旷工论。
请病假超过5个工作日的,公司有权安排于假期结束3个工作日内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检。如有发现被证明为虚假病假者,或拒绝复检者,按严重违纪处理,并承担全部费用。
针对于上述员工的情况,社会保险可以暂时停止交纳,然后等待员工返岗,如果返岗后复查员工的病情属于虚假,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程度,那么就按照违纪处理。
五、可以协调员工到指定的医院进行检查,同时由公司的负责人陪同前往,如果医院出具的证明当事人不能进行相关工作的话,则可以按照病假处理,如果医院出具证明说明已无大碍,并且当事人拒不参加工作的话,则可以进行劝退处理。
第三篇:关于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
2011年会计从业资格实务辅导:关于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
2011-3-6来源 湖北万通职业培训学校会计培训余老师、陈老师、刘老师、梅老师编辑整理
库存现金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付按规定允许留存的现金的最高数额。库存现金的限额,由开户行根据开户单位的实际需要和距离银行远近等情况核定。其限额一般按照单位3—5天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确定。远离银行机构或交通不便的单位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但最高不得超过15天。
一个单位在几家银行开户的,由一家开户银行核定开户单位库存现金限额。
凡在银行开户的独立核算单位都要核定库存现金限额;独立核算的附属单位,由于没有在银行开户,但需要保留现金,也要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其限额可包括在其上级单位库存限额内;商业企业的零售门市部需要保留找零备用金,其限额可根据业务经营需要核定,但不包括在单位库存现金限额之内。
库存现金限额的计算方式一般是:
库存现金=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的数额(不含每月平均工资数额)×限定天数
办理库存现金限额的一般程序为:首先,填制现金库存限额申请批准书;然后,报送开户银行签署审查批准意见和核定数额。
库存现金限额经银行核定批准后,开户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每日现金的结存数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如库存现金不足限额时,可向银行提取现金,不得在未经开户银行准许的情况下坐支现金;库存现金限额一般每年核定一次,单位因生产和业务发展、变化需要增加或减少库存限额时,可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单位不得擅自超出核定限额增加库存现金。
第四篇:关于试用期的期限规定
关于试用期的期限规定
在用工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或雇主利用在试用期间的劳动者人工成本低廉、干活卖力、解约条件又比较宽松的特点,滥用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用人单位通常不管是什么性质、多长期限的工作岗位,也不管有没有必要约定试用期,一律约定试用期,只要期限不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六个月即可,用足法律规定的上限;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中半年为试用期;有的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用人单位甚至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合二为一,一般长,试用期到了,劳动合同也到期了;有的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往往被不止一次约定试用期,换一个岗位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问题是劳动合同立法中劳动者意见最多的问题之一。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期限的长短由企业根据不同工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期限问题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期限规定得更加具体。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法对于试用期的期限较以往的规定具体变化如下:
1.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才能约定试用期。而《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的旧法对此没有规定,可得出结论,原来的劳动合同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也可以约定试用期;
2.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而《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的旧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也就是说,按照原来的规定,二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就可以约定最长可达六个月的试用期,而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二年以上不满三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二个月。
(二)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劳动合同法》以前的相关规定为,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也就是说,按照原规定,一个用人单位完全可能对同一劳动者多次适用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也就是说,劳动者即使工作岗位或工种发生变化,或者离职后重新入职,用人单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三)不是所有劳动合同都可约定试用期。
1.《劳动合同法》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以及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而旧的法律对此没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
2.所有劳动合同都可以不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是一个约定的条款,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将使用期条款作为法定必备条款,劳动合同的双方只要相互信赖,任何劳动合同都可以不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不是必须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也不是自动存在于劳动合同之中。是否需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法律不加以规定,只能由当事人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约定,不能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设立。换言之,未经协商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形成合意的,不能认定存在试用期,用人单位也就不能以试用期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总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就试用期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试用期条款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用人单位更不得以强制、胁迫等手段要求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审理期限规定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200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0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0]29号)第二条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三个月。”“审理对民事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