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性思考
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下,文章对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认真思考,给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并着重从任职岗位要求、学科体系要求和学员认知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方法与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任职培训;课程体系;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军队任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课程体系本身代表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体系内的各门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机排列,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满足岗位任职要求之外,还要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按照科学原理设置。最后,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是不是符合教学要求,最终是要拿到课堂上进行检验的,要能够让学员学得会、能理解,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必须照顾到学员的认知规律和要求。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对军队任职培训课程体系设置做进一步的探索思考。课程体系设置思路图示如下:
二、军队任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一)根据任职岗位设置课程体系
任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应该参照任职干部岗位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参训学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而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靠的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技术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人员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进行的前期工作,也是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做的到不到位关乎后面课程设置的质量。如驻厂军事代表机构在装备采购工作方面应该履行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装备采购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参与相关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与采购装备价格的审查工作,以及承办或者参与装备采购合同的订立工作等。
从驻厂军事代表的主要岗位职责看,驻厂军事代表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有:政策法规的领会解读能力(政治工作能力)、业务工作能力、领导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习研究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根据其能力要求我们可以整理出其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与技能有:装备采购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工程监理技术与方法、装备采购及相关军事装备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价值工程理论、现代管理知识理论、应用文写作、外国语、科学的方法体系等。在明确了参训学员应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之后,我们对这些相对零散的东西,进一步归纳梳理,模块组合,提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雏形。这个体系雏形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可以称之为职业化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是指与任职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院校根据军队对于某种专门人才在业务岗位上特殊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而设置的课程。
问题是,在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上,人们的关注点似乎存在某种偏向,即过多地注意了按岗设课,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培训对象认知的规律性;过多地注意了针对任职教育对象提高任职能力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冷落了对任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而进行的课程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任职教育的概念理解简单化和狭隘化,对院校教育的性质和学员学习规律把握上的欠缺。为此,在按照任职岗位设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此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二)根据学科体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院校教育不同于部队教育,具有部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而唐代教育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定义,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院校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进行知识、技能和规律传递和探索的地方。而这些知识、技能和规律之间又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性。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前后、因果联系,以果索因,科学设课。于是进入了课程体系设置的第二步,按照学科体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按照学科专业要求列出应该开设的课程。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出现照顾个别教员的情感和利益的情况,往往不是以课找人,而是按人设课,结果重要的课程没有设置上,次要的课程却设置了,不能发挥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核心功能。
其次,参照学科体系要求设置的课程对按岗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增删排序,整合优化。如对中级指挥学员,我们就没有必要开设外国语、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了。因为这些课程应该是在前期的学习培训中已经完成的课业。而且不开设这些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也不大。这样,既突出了岗位能力要求,又做到按规律组织课程。实践证明,课程设置只有建立在科学课程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经过优化了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能满足我们的任职教育培训要求。2008年10月15―18日,在山东聊城大学召开的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年会上,有代表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点,将“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新取向。这样,课堂教学设计就成了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课程体系建设的范畴。
(三)根据学员认知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这个过程,主要是对单一课程本身的优化,是课程体系设置的继续与深入。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考虑学员的认知规律。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不足,缺乏形象思维的素材,更谈不上抽象的理性思维。这里低年级学生,指的是某一领域的初级学员,和年龄没有关系。如生长型干部学员初次接触军事课;老同志初次学习计算机,他们都是我们这里所指的低年级学生。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我们在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是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内容上应该多以感性材料为主,进而引出概念,由表及里,逐步深入。这符合人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的认知规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渐强,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以理性思考为主,注重对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材料的分析与抽象,探求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样,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节约了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二是考虑学员对课程掌握的要求。有些课程是“学即用”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岗位核心课程。对于这类课程应该分配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其学深学透。如采办中级班的“装备合同管理”、“装备采办项目管理”课程;而对于“联合作战基本理论”、“装备保密概论”课程,只需要开设一两个专题即可。
通过更具体、务实、可行的单一课程优化过程,我们的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并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工作。高标准高水平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升参训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责任编辑:姜雪
第二篇: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技巧
浅谈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技巧
学历教育院校的课堂管理,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任职教育院校尤其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堂管理,却少有人论及。有人认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自部队,有很好的作风和纪律养成,不需要进行课堂管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近几年我军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仍需要进行课堂管理,且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堂管理往往需要更高超的管理技巧。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是一个场所,是任何一个学校学生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同时它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管理是一门技巧,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界定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活动。
传统观点认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员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实际上,课堂管理和处理违纪的意义不能等同,前者比后者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管理学员课堂学习的教员行为和活动,它既包括处理学员的违纪行为,也包括通过一切手段预防学员违纪事件的发生和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一切活动。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技巧,是指教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有效地维持学员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和保证最好教学效益的技能技巧。它要求教员对学员的课堂行为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处置方式,且采取的处置方式既不给学员以太大的压力,又不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对象及课堂管理的特点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对象的特点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自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同地方大、中、小学的学生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作为军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必须无条件遵守军队的纪律和条令条例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执行党和国家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队铁一般的纪律铸就了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光荣传统。这决定了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堂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成为学员的硬性要求和常识,不以其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没有修学分和获取学历的压力。任职教育是我军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军官继续教育的一种。学员到任职教育院校来学习,主要任务是接受岗位培训和任职轮训,学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各个岗位的任职需求或者获得进一步任职的条件,学习完毕后,学员获得的是结业证而非毕业证。学员在院校的学习时间短暂,多则一年,少则一个月,没有修学分和获取学历的任务,因此,学员没有考试和分数的压力。也就是说,教员很难用考试或者分数的威胁来进行课堂管理。
第三,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员具有军官和学员的双重身份。与全日制和成人脱产教育不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是在职学习,在整个任职培训过程中,学员兼具学员和部队军官的双重身份。作为部队的一名军官,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都与院校有区别,大部分学员来到院校后,都会
1产生角色中断和角色冲突,由此会带来一些课堂管理问题。一方面,许多学员来自作战部队,从繁忙的部队来到节奏相对缓和的院校,学员容易产生喘一口气,休息休息的懈怠思想,学习的动机和压力往往不够;另一方面,学员短暂的培训结束后,会立即投入到繁忙的部队中去,因此,他们又不敢太松懈、太放松,避免因此带来回到部队的不适应。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特点
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课堂管理的特点,同地方学校课堂管理相比,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堂管理有以下特点。
第一,课堂管理具有军事性。作为一名军人,其整个军事生涯只有两个时期,打仗和准备打仗时期。学员在院校培训时期,是准备打仗时期,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的,因此,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堂教学及其管理具有强烈的军事性。学员的整个教学活动都实行军事化管理,对每一个学员而言,每一次教学任务都是军事任务,必须按质按量地完成,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每一堂课,都有学员队干部跟课,这对制止学员违纪有很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员课堂管理的负担。
第二,课堂突发事件具有可控性。学员的军人身份,决定了学员在课堂上引起的突发事件具有可控性。由于学员任何严重的违纪行为,都将面临严肃的军纪处罚,因此,学员在进行任何违纪行为之前,都会认真思量。尽管学员在院校的一切活动并不处于其单位领导的监控之下,但院校对学员在校期间的表现鉴定和奖惩,将直接装入学员档案并寄到学员所在单位的政治部,这对每一个学员而言,都是一个不得不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因此,诸如在地方学校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打架骂人、作弄老师等突发事件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上几乎不会出现,最多也就是睡觉、玩听手机、交头接耳等等。
第三,课堂管理更具隐蔽性和技巧性。由于学员具有优良的作风纪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相对于地方大、中、小学而言,比较隐蔽,更注重技巧。部队军官到院校来培训,绝大部分同志比较优秀,许多同志培训后将会优先使用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因此,大部分学员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有良好的操守和很强的自尊。这些特点决定了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管理,一种不伤学员自尊的管理,更具有技巧性。
三、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的技巧
从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语言、教学形象的掌控来进行,下面就这些管理技巧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教学内容进行管理的技巧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大部分是专题课,教员的自主权相对有限,大部分教员承担的课程是学院根据学员和部队的情况进行总体安排的(选修课除外)。在课程名称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管理?如何通过内容的安排和讲解紧紧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教学内容要有逻辑性。所谓逻辑,就是指有效推理的理论,有效推理就是正确地从已知推出未知,并且不会出现真前提而假结论。对每一个人而言,无论文化高低,其思维在本质上都有对逻辑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性就是符合学员思维方式和特点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常常体现在教学内容框架结构之间的关联、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关联、上一句语言与下一句语言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有了逻辑性,学员走神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是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我们很多教员常常抱怨学员不听课、注意力分散,这里面可能有学员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不够,没有科学性,即教员的理论不彻底,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以不能说服学员,所以学员就要走神。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理论与部队实际相结合的程度。要相信,只要教学内容的理论彻底,就一定能够说服学员,让他专注听课。
三是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指教员的中心论点出来后,在选择论证中心论点素材的时候,要选择能够引起学员兴趣的素材。教员在论证学术观点时,如果举证的例子和素材选择不当,太平太正,都会使学员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教学效果,学员就容易走神。比如,讲授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时,素材有就很多,汶川抗震救灾、2008年的南方抗雪救灾等都可以讲,但那一个素材更具有趣味性?这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精心安排。
四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学员和不同的专业来设计;另一方面是指所讲的内容要紧贴部队的实际,要有军味。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经常到抗大讲课,有一次讲课时,学员问他什么是政治?如果按照政治学理论来回答,可以讲很多: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围绕公权力所进行的讲一大堆,即抽象又难懂。毛泽东的回答是,把反对你的人搞得少少的,把拥护你的人搞得多多的,就是政治。这个回答就很有针对性。因为延安当时的大部分学员是工农干部,没有多少文化,讲得太复杂化,他们很难听懂。
总之,运用教学内容进行管理,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堂管理最根本、最核心的技巧。只有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科学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才能紧紧抓住学员的心,凝聚学员的意志,保证他们不走神,凝神静气地听完每一堂课。
(二)运用教学节奏进行管理的技巧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员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因为学员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一是动静交替。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胃“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员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员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员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是波澜起伏。“起”,就是紧张、急促;“伏”,就是轻松、舒缓。文喜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一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起”,会造成学员紧张心理,影响学员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伏”,学员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控制起伏的节奏,如:直观法、讨论法、提问法、停顿法等等。
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控制节奏,可以将学员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技巧情景中去,使学员享受教育技巧的美。
(三)运用教学语言进行管理的技巧
教学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都靠语言来组织,教学行程也靠语言控制。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员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合理的语言组织不仅是教学课堂语言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效率。学员能否一堂课都非常专注,跟教员对语言技巧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教员的语言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比如,“鞋子”,如果用四川方言说,就是“孩子”,不管教员是否是四川人,都必须用普通话的音调准确念出来,不要产生歧义;再比如,战斗力,军事能力,核心军事能力等概念在一堂课中必须有准确的界定,不能随便混用。
其次,教员教学时,语调上要抑扬顿挫。抑扬顿挫的表现就是: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实际上也是语言节奏的技巧。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员,绝对知道怎样用语言的节奏来控制课堂,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可以达到让学员欲睡不能、欲走神不能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员的语言要风趣幽默。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善于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课堂上学员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教员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员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员对学习的热爱。此外,教员运用幽默来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可以让教员从容地摆脱尴尬,而且会给学员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员应该让自己的每一节课堂都有笑声。
(四)运用教学形象管理的技巧
教学形象是指教员从进入课堂到离开课堂,给学员留下的总体印象。包括教员的神、情、形、态。神,是指教员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员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员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员的教仪、教态。教员处于课堂的中心,教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员的注意,从而对学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但充分利用这些无声因素,将有助于课堂管理。
首先,教员必须整体自信。自信是教员影响学员的重要手段。一个充分自信的教员常常可以在学员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一旦教员在学员中建立起这种威信,教员的每一句话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教学内容就容易得到学员的认同。自信来自于教员深厚的学术涵养和知识底蕴,来源于教员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控。因此,教员要做到整体自信必须在课后下功夫,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其次,教员要善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真情的流露和感情的表白。因此,教员必须让自己的眼睛说话,用眼神来帮助自己进行课堂管理。课堂上,教员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员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员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员作个示范。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多次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三,教员要善用手势。在课堂中,恰当地使用手势,可以让学员感受到你的个性和情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的深入开展。
最后,教员要经常微笑。如果一堂课,教员都是用古板严肃的面孔进行教学,学员就会分神、打瞌睡。因此,经验丰富的教员不会一堂课都用一个表情,常常是微笑与严肃相结合,而微笑显得更为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经常微笑,可以保持教员的亲和力,而教员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员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员的宽容和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对于不同的学员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课堂管理技巧,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教员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第三篇: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王海滨
(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促进新建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笔者提出了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步骤和必须注重的策略,这对进一步完善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办学理念;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Digital Campus for a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
WANG Hai-bin
(Tongling College, Tongling, Anhui 244000)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a digital campu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promo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s in this country.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re provided for building such digital campuses in an efficient manner.Key words: digital campus;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logical thinking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地方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强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为此,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是在1990年,见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之中。1993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国内外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与我国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等倾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浪潮,逐渐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行列之中。经过近些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实力的增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综合类、理工类大学相比,新建本科类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还很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定位偏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许多院校的领导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数字化校园是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生存的关键是招生就业,是否有校园网以及校园网运行如何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校园网建设,短期内并不能见到其作用和效益。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滞后于理工类、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据2005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发起的“2005年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82.9%的新建本科院校已建有校园网,14.3%的院校正在建设中,还有2.9%的院校没有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网没有运行的学校占17.1%,明显高于原有的综合类院校1.3%、理工农医类院校9.7%、文体艺术类院校5.5%的比率。
2、在学生宿舍联网方面:总体上已有 84.3% 的高校将学生宿舍接入校园网,其中综合类重点大学宿舍联网比例最高占到 90.1%,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宿舍联网比例最低,仅有57.1%。老的综合类大学、理工、文科高校中,校园网的主干带宽以千兆和万兆网络为主;新建本科院校中,主干带宽为千兆的院校比例只有50%,仍有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使用的是百兆校园网。
3、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方面:老的本科院校不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而且国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原有本科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2004年与2005年各类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筹解决,自筹资金的比例大约在60%左右,政府拨款约占30%左右。但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2005年有78%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自筹,政府支持资金非常少,新建本科院校中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4%。
4、技术力量薄弱,网络应用与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老的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重点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还有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技术研究,都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所以,全国大多数老的本科院校在经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应用建设、第二阶段平台建设之后,已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三阶段——整体建设即虚拟大学的建设。而新建本科类院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与老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队伍。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研究梯队以及开发队伍,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只能刚刚满足基本上网功能,更高层次的网上服务(如网络安全管理、电子身份认证等)、更高层次的网上应用(如网络教学、信息服务、网上办公等)因受技术力量的限制,无法自行开发、研究,也没有资金去购买成熟的软件。
所以,目前全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仍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步骤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异常的紧张,基础条件差,但各高校领导对信息化的建设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步伐仍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学校对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都占到了总经费的 15%左右。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身。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一个核心: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两个目的:以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培养合格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三个重点:以应用支撑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重点;四个统一: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门户)、统一用户管理。总体设计思路:制定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脚踏实地,提高效率,逐步实施,稳步发展,分阶段实施项目建设;合理分配有限的学校资源,使硬件基础建设与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同步展开;落实项目建设计划,注意自主开发和购买、委托开发相结合。总体框架结构的实施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建设。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已建立校园网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对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比如将网络延伸到学生宿舍、教职工家属区,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将原来网络没有连接到的办公室、实验室进行线路补充等。一般的网络基本服务即Email、WW、FTP、BBS、Chat、DNS等能满足校园网的基本运行,但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Internet应用的深入,高层次的应用系统对网络基本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目录服务、认证服务等新的应用服务就应该着手考虑,这不仅为网络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为高层网络应用提供基础服务支撑。没有或正在计划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做好实施方案的论证,合理分配资金,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步: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早期,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是单机版或局域网版,应用服务器、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存储,形成校内多个信息孤岛,造成各系统之间无法连接,信息资源无法共建共享,也造成了数据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开始就要注意系统资源环境的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提供容量大、性价比高、易于管理的存储设备,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存储和集中备份,对各类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平台开发,基于统一数据库,在确保数据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没有资源,网上的应用和服务就无法开展,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就是纸上谈兵。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类:管理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首先将数据标准统一起来,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原有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转化,存入数据库,再次,将新产生的信息资源及时补充到数据库中。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网上各类数据库,形成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下一步网络应用、服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第三步:建成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尤其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建成、运行之后,网上信息资源逐渐丰富,数字化校园的高层次发展就是进行网上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支撑系统为校园内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化工作平台,它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服务平台是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又没有太多的研究生、博士生等辅助研发队伍,在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应采取购买成熟应用软件的办法或者走联合开发的路子(学校技术人员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开发软件)。比如,一些重点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较早,已研究开发出一批较成熟的校园网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实际需求购买其中部分功能模块,也可以在原系统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或定制,既节省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
第四步: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结果就是虚拟大学的形成,在网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个性化门户网站。个性化门户网站是虚拟大学的入口,通过个性化门户网站,对校园内的信息和应用资源进行整合,将数字化校园的多种应用集成起来,使用户能按照其权限访问校园网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的个性化服务和应用间的漫游。
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应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开发逐步成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原则,在建设中探讨、在探讨中建设,不可一次投资、一步到位,也不可操之过急。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权威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接口等。当然需要注意的不止这些,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三、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笔者以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明确建设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在保证网络基本应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园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要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使师生用起来方便、快捷,真正能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分级负责、统一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行分级负责、统一管理的制度。主管校领导、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管理制度建设;系部和各职能部门负责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信息发布、负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中心负责网络系统维护、运行,负责数据中心的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维护和管理,负责学校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的维护;教师、学生负责网上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发挥学科优势、形成特色资源
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都重点培养某一 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自身的专业和学科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进行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既要注意符合通用标准和规范,又要注意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同时与全国各类新建本科院校联合,形成各类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互补。
数字化校园建设,特别是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会在理论研究、应用实践方面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2]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3).
[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6).[4] 欧阳.重庆工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5). [5] 周纳.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北方经贸 , 2001,(12).
[6] 许益锋.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科技·人才·市场 , 2000,(6). [7]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 加速建设一流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 , 2003,(19).[8]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6).
[9] 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 2003,(3).[10] 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04,(1).
第四篇: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调查及思考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课题号:0161DNA060476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调查及思考
宋伟宏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710025,陕西西安)
摘要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调研,本文阐述了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现状,探讨了办学定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办学定位 现状调查 思考
通过查阅资料、书面函调和到部分院校实地考察等方法,利用近半年时间对全军45所任职教育院校中34所的办学定位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在办学定位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现状
(一)总部机关和多数院校已认识到办学定位问题的重要性
与地方高等院校相比,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关注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相对较晚。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转型的全面展开,总部机关和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一方面,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均重视办学定位理论研究。以齐三平、董会瑜、陶传铭、蓝江桥等为代表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就什么是办学定位、如何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据统计,近3年来,《中国军事教育》《继续教育》《海军院校教育》、《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等军内外刊物先后刊载了30多篇有关办学定位的理论研究文章。另一方面,总部机关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为切入点,积极指导、督促各院校重视并解决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2008年总参新颁布的《初级(中级)任职教育院校院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中,“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办学思路”中的一个重要评价点被提了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总部机关对办学定位问题的关注。在总部机关的带动下,各任职教育院校也以教学工作评价为契机,开始重视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
(二)多数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目前,大部分接受过教学工作评价或准备接受教学工作评价的任职教育院校以迎接评价、推进院校教育转型为契机,基本上明确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办学定位过程中,部分院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仅在办学定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而且办学定位在推动院校教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牵引导向作用。比如,某学院高度重视办学定位工作,不仅成立了由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办学定位决策咨询机构,而且院领导多次带队到多所军地院校学习取经、调研咨询。通过积极吸收军地院校办学定位的经验,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该院确立了清晰合理、反映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不但引导该院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建设在近两年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多数院校明确了办学目标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的核心和和关键。它不仅关系到院校未来总体发展规划的确立,而且办学目标定位本身对办学定位的其它内容也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调研发现,90%以上的任职教育院校充分认识到了办学目标对院校建设的重要影响,都强调根据院校实际和军事教育趋势确定自身的办学目标。在所调查的34所院校中,除3所院校由于正在制订院校发展规划而办学目标暂时没有明确外,其余31所院校都明
1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比如,某学院紧紧围绕学院任命任务,确立了“到2010年把学院办成一所信息化、集约化、特色鲜明、为预警探测和电子对抗系统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军队知名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目标。
(四)多数院校注重办学特色的提炼与确定
办学特色是院校的重要标识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办学特色定位则是事关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因此在教育转型过程中,各任职教育院校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挖掘、培育和提炼。在接受调查的34所院校中,18所已经接受过教学评价的任职教育院校均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他16所准备接受评价和未评价的院校中有12所也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30所明确了办学特色的院校中,特色大都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培养模式”“人才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定位主体职责不明确
理论上讲,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行为主体由院校举办者(总部机关)和院校两部分构成。总部机关主要从宏观上明确院校在世界军事教育、国家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军事教育系统中的方位,其职责主要是理顺院校类型、层次结构,明确军事教育需求、确定军事教育方针,引导各类型、各层次院校找准自己在军事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各院校则依据总部下达的任务、方针,结合院校实际情况确定自身定位。因此办学定位实质上是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共同的职责,是它们之间相互调适、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但在实践中,总部机关和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的职责界定并不是很明确,在某些方面既有重叠,又有缺失。一方面,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军事教育的计划性和指令性,导致总部机关对院校办学定位干预过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越俎代庖,院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办学实践缺乏个性和特色。比如,某学院是一所培养某兵种指挥人才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上级不仅明确了该院的类型、层次、服务面向、培训对象和培训规模,而且在学科定位、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时为了体现对某一培训班次的重视,甚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是由上级下达。用该院院长的话说,院校所做的工作“只能对上级下达的任务作进一步的细化”。另一方面,少数院校不能正确处理计划性与自主性的关系,片面认为办学定位主要是上级机关的事,因此办学实践中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在某些方面一味依赖上级机关指导。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总部机关和院校之间的管理体制尚未进一步理顺;二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该统的没有统好,该放的没有放开。
(二)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相分离
调查发现,部分院校中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比较明显。办学定位局限于理论研究和院校决策管理层,提出的办学定位理念既没有融入办学实践,也没有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和行动指南。比如,我们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对某学院的21名教员和管理干部进行了调研,结果令人吃惊:其中7人根本不了解该院的办学定位,11人能说出部分内容,只有3人能比较全面地阐述本院的办学定位。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少数院校办学定位的动机不够端正,定位不是着眼院校的长远发展,而是受某种短期利益驱动。有的为了迎接教学评价考评、应付上级机关检查而仓促定位;有的则为了赶时髦、装门面,把办学定位当作例行公事,照猫画虎,简单模仿其他院校的办学定位。二是少数院校虽然对办学定位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缺乏用办学定位统揽院校全面发展的战略意识,办学定位没有成为凝聚人心、集合资源,实现院校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三)部分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或虚或高
目标定位“虚”的问题不是一所两所院校的现象,相当一部分院校都存在这种情况。所谓办学目标定
位虚,是指确定的办学目标“放之四海而皆准”,目标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调查的34所院校中,有12所院校确定的办学目标为“建设全军一流(全军知名)的××院校”,虽然这种定位本身没有错,但太笼统、太模糊,目标既没有体现院校自身的实际和特色,也没有相应的具体内容作支撑。
目标定位“高”的问题也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倾向。某些院校找不准自身在军事教育体系中的方位,盲目强调“跨越式”发展,片面追求办学的高起点和高质量。有的提出创办“全国一流的××院校”,有的提出“要建设军中北大”,甚至某飞行学院也提出到2015年“创办在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初级任职教育院校”。这种难以实现的过高目标,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由于难以实现,必然会挫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出现目标定位或虚或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院校办学理念有偏差。个别院校缺乏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对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乐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追求快、大、全,只强调外延的扩张,忽视内涵的发展。二是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决策机制和程序。部分院校不善于发挥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办学定位过程中既没有成立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也不善于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办学定位要么由机关闭门造车,要么由院校管理者“拍脑袋”决定,让其不虚不高也难。
(四)部分院校办学特色定位不准
部分院校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确定的办学特色要么缺乏“军”味,要么相似度高。有的院校误把办学成绩、工作任务当特色。有的把某些有特点的做法当成特色,如“创建新校园,给每个教授一间工作室,副教授二人一间工作室„„”等。有的院校不善于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确定的特色太多太杂,不够凝练,个别院校确定的特色甚至多达五六项,可以说基本上是办学成绩和办学经验的罗列。比如,某学院确定的办学特色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传统特色,“军政素质全面、指挥技术兼备、实践能力见长”的育人特色,“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内容创新为核心、方法创新为重点、师资创新为关键、管理创新为保证”的教学改革特色。分析这一定位可以发现,三个特色至少有两个不能满足“独特性”要求。所谓的“传统特色”就不是该学院所独有的,而是在我军多数院校、特别是在办学时间较长的院校中普遍存在的;所谓的“教学改革特色”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它不仅适用于该学院的教学改革,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许多院校的教学改革。之所以出现特色定位不准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对办学特色缺乏深入理性的研究与认识,对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把握特色与差异、特色与优势、特色与传统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任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不善于提炼、总结院校自身的特色。
三、对加强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理顺院校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办学定位宏观调控机制
在院校领导管理体制上,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建立层次分明、责权明确、上下良性互动、符合军队任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领导管理体制为目标,进一步理顺总部机关和各院校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法规制度明确各级办学定位的职责。总部机关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其职责主要是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运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手段理顺院校训练任务分工,调整、优化院校类型、层次结构体系,调控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各院校在上级机关的督促指导下,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办学治校方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吃透上级精神,摸清本校实情的基础上对院校各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1]
(二)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办学定位理论研究
应切实树立用科学理论指导办学定位实践的观念,努力克服过去离开理论搞实践以及“拍脑袋”做决策的习惯,充分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办学定位理论和任职教育规律研究。一方面,要打破各院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研究状况,可以考虑建立由总参领导的军队院校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军院
校的教育改革和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各军、兵种可以成立军事理论研究中心,有条件的院校则可以建立军事理论研究室,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三级互动、责权明确的研究网络体系。总部机关可以依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或部分院校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院校管理者就办学定位或其他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研讨。另一方面,应加强各院校与地方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军队院校在坚持办学治校特色前提下,要善于吸取地方院校办学定位成功的经验,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可以公开部分研究课题,吸收地方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大学校长参与研究。要大力加强院校间的交流合作,院校间应有良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和机制,对于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可以集中多所院校力量联合攻关。
(三)转变办学治校理念,树立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军队院校建设的灵魂,是院校办学定位的前提和基础。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型,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面临的一场根本性、全局性、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这一变革,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必须从学历教育或“兼容”式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摆脱传统经验和惯用模式的束缚。要深刻认识并紧紧把握任职教育的职业性指向、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办学机制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树立能力本位、开放办学、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2]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办学定位决策机制和程序
制度、机制是最具根本性的,也是最管用的。总部机关和各院校应成立办学定位决策、咨询机构,以辅助管理者进行军事教育重大决策。决策咨询机构组成人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包括军队院校的管理层代表和有很高学术声望的专家教授,地方知名高等院校的校长和知名学者,部队用人单位的行政首长等各界专家。在办学定位决策过程中,一方面职能部门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防止盲目决策和仓促决策。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行政决策、学术决策和群众决策的关系,善于倾听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聪明智慧,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进来,使办学定位过程真正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3]
参考文献:
[1] 齐三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确定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定位 [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5):81
[2] 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 [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10
[3] 邱蜀林.军队院校体制研究 [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43-147
作者简介:宋伟宏(1978-)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西安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通联: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710025手机:***Email:383057531@qq.com
第五篇: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在我国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推进的前提下,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而现行的监狱培训模式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给新形势
下的监狱警察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从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培训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行培训机制的改良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
主题词:监狱警察培训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要转变先前那种游击式、点断式的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职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监狱警察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及不同的政工工作需要。在全国的监狱系统中一般由省(市)一级的监狱管理局主管所辖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人员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培训考核的实施等工作。个别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针对教育培训事宜的具体需要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
目前我国在汲取各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是“逢入必考”、“逢晋必考”的原则,以期通过此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提高民警及警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培训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民警及警队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教育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其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各省(市)监狱系统教育培训的授课人员多为监狱系统的“自家人”,一般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是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民警,而由专家型的院校教授授课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教育培训的方式也主要停留在监狱工作基本理论上,实战警务和情景演练等实践课却相对较少。这样一来,由于教育培训授课队伍的专业程度及组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学员知识源头获得上的欠缺。再加上培训时间短(此几种培训形式的培训时间多则一月、少则一周),使学员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获取。由现行的培训体制来看,晋升培训的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学员在前一个培训周期获取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更新最快也得在三年之后才有机会再次获得更新。这样一种现状使我们的监狱民警难以自如应对时时更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从而造成业务知识储备严重过期,直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陈旧。即便如此,个别省(市)监狱主管机关为了尽快缓解由于民警参训而带来的基层警力不足,强行缩短培训时间,使原本窘迫的教育培训效果雪上加霜。
(二)、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往往培训完毕以后,知道的依旧知道,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往往学的知识用不上,真正想学的却又学不到,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学,不过是应付要求罢了,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的监狱系统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教育培训、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其出发点的好的,但由于学科本身独立性太强,造成民警学到的只是知识片段,没有有效地与其他关联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难以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结构,学完反而会造成民警实际应用上的盲目,严重的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
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
(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我们的培训模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一)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造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
在目前的状况下,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基地尚需时日,但这最终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尽量减少培训成本的条件下,应当在外向联合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省级司法警官学院和各监狱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同时省(市)监狱警察培训中心应与当地有师资条件的政法院校进行联姻,借助院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把当地政法院校打造成监狱警察的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形成院校和监狱的互动互学,实现监狱民警与院校师生知识与经验上的互补,即可查院校实践经验之漏,又可补监狱理论储备之缺,找到理论与实际的最佳切合。除此之外,学员还可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参训期间的业余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种联合培训机构作为监狱警察职前教育和培养的前沿,而且要作为监狱警察接受和获得终身教育的阵地。
(二)、合理调节培训周期
由于旧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没有连贯性,时间间隔太长,造成民警知识储备严重过期,难以和知识更新同步。因此我们在改良的同时,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使每名民警每年受训不少于一次。这样才可及时更新民警的知识储备,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同时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基层单位警力紧张时期可采取下基层式的培训形式。这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调节培训周期,不仅充分保障了监狱民警受训的时间,而且切实更新了监狱警察的知识结构层次,充分保障了监狱警察受教育的权益。
(三)改良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办有监狱特色的教育培训
由于现在监狱的管理已由过去的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化,罪犯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也正在局部地区的监狱系统开展试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狱工作本身必须转换模式,监狱民警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全新的监狱工作需要。同时要改革建立监狱警察教育培训新体制新内容新方法,大力改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特色不突出、理论脱节实践的状况。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完整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工作也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模式和结构,如办学定位和任务的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的合理界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环节的调整完善等等。课程设置要考虑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其实践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具体的监狱工作需要实行课程的动态调剂,尽量避免片段式的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对与监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学科的培训,尤其要强化实战性科目的配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
(四)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
为了将针对监狱民警的教育培训深入贯彻,保证教育培训的严肃性,应当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可建立《监狱民警教育培训实施办法》,从源头上切实保障监狱民警受教育的权益,实现监狱警察办教育培训的最大效能。
总之我们的监狱警察培训要走向警察职业培训的模式,走特色警察职业培训之路,通过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使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可以更好地实现按需培训,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