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5-15 00: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

刚刚闭幕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适应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种系统属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彰显的地方特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职教育,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是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技术服务的行业、专业与区域的定向性,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它的专业建设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定向性质,也就是说,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但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上,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对接与融合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分。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但事实上,不少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成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因此,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合作办学制度;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继续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发布时间:2011-11-24)

第二篇: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家作为带和能工巧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相关要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按照地方推荐、评审立项、考核、动态管理、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分、分步骤实施。2010年遴宪40所左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11年、2012年再分别遴宪30所左右,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各地要根据本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实验区,科学制订 建设规划,支持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按照推荐条件、名额分配等要求,遴选推荐改革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力度,认真写申报材料,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123。各地也要实施和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各地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抓住机遇,认真部署,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加快改革与发展,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和国财政部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00),加快建设健全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主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不断满足人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保证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我

第三篇:对XX区域商贸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著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业业态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作为芜湖市商贸中心区,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世纪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家。

二、商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平方米以上。

三、特色街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凤凰美食街于年月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第二,继续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围绕经济功能区的划分与培育,制定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辅以引导性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改善经营环境,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同时,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品种、品牌、品质和特色上做文章,进而打造街区整体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认真总结凤凰美食街建设的成功经验。凤凰美食街的规划建设和商业运作,为我区发展特色商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在其它特色街区建设中灵活运用。三是对已具雏形的特色街区加大扶持的培育力度。如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中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及正在建设中的天门山路电子电器商贸等,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采取多种鼓励性措施,促使其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好中江商贸园。中江商贸园位于下二街,与中山路步行街毗邻,该项目己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通过对这一地块的整体改造,将其建设成中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加快发展社区连锁店。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引导和鼓励连锁商业企业向居民小区延伸,在居民小区开设小型超市、便利店、打折店,既方便群众购物,又可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在居民小区内开设的个体烟酒日杂店,普遍存在购物环境差、服务不规范、商品质量难保证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可结合小区整治,取缔那些影响小区环境的日杂店,同时引进那些管理规范的超市连锁店入驻居民小区,实现居民小家庭与商品大市场的对接。

第四,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业。目前,商品物资流通绝大多数依然沿袭传统方式,而现代物流配送业以其周转速度快、成本低、质量高的特点,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一门新的产业。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一是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现有的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资源,成立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物流企业;二是支持商业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境外大型物流公司来我区设立连锁企业,以提升我区物流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四是适应饮食服务业发展需求,建立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食品配送体系。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四篇: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就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绝大多数院校都刚刚起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也会影响院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差异化策略,抓住机遇,求实、创新,不断摸索,高职院校就一定能真正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第五篇: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王成方

【摘要】高职院校应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规律;加快改革,努力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系统设计,不断丰富高职教育教学新内涵;强化特色,充分凸显高职教育教学新亮点。【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规律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如何开展?怎么样的课程才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根据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我的理解是: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反映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就是要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学什么?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以学科为依据设定,固定而又严密。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工种、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怎么学?指的是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和素质。在传统的本科教育环境下,学生主要通过领会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经过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取一定的信息量,并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加以消化,或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是一个不断理解、消化的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体会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和素质。学生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演示,通过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养成职业素养。

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不能脱离企业的支持。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剧本”,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二、加快改革,努力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

在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被列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成为动力也能成为阻力。说教师能成为动力,是因为广大教师的行动、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和质量。说教师能成为阻力,是指教师一般习惯于比较熟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他们改变这种状态,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要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核心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还应结合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一线工作,熟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变化及发展趋势。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要经常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参与课程建设,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亲身感受,帮助教师合理地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问题。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一大批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除了由院校教师担当外,主要应请行业、企业的能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系统设计,不断丰富高职教育教学新内涵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的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实训条件等。教育部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对这些要素赋予了新的内涵,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秩序,提高课程的整体设计能力。

1.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应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其次要确定各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使各门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发挥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第三要根据课程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前后顺序,使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得当。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设计。这方面应着重做好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及丰富相关教学资料。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同时还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材和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资料。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途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料与环境等方面。教学途径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以符合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手段的设计,要根据课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程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现或具有破坏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证券、爆破等,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即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来优化教学过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架构合理,网络硬件条件要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4.教学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一是建设好主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能参与、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的项目,能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二是建设好教学团队。要努力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丰富企业经历,能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施教;努力提高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5.实践教学的设计。这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建设和实训项目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着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利用率。校外实习基地要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明确功能,要能够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供必要条件。实训项目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与学生学习的一致性,而且要体现项目自身的价值。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监测的设计应采取多元化监控的办法,重点放在校内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方面。校内教学评价应有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教师同行和学生共同参与对课程的评价,其中,重点体现学生对通过课程教学实际获取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社会评价主要体现社会的认可度,有行业企业对学生实际能手能力的评价,实训、实习产品的价值体现,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证书的获取率,以及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等方面的评价。

四、强化特色,充分凸显高职教育教学新亮点

比较2007与2008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可以发现后者有诸多新的变化。(1)评审指标将所评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考察,体现了参评者整体课程设计能力;(2)强调精品课程不仅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3)提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要求,明确区分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培训;(4)强调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特色;(5)对教师提出执教能力的要求,规范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6)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7)申报材料的说课录像主要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等,以全面考察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线就是强化特色,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首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强化的特色之一。其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采取边学边干方式,坚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途径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定等各个方面。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

高职教育教学参考第十一辑

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改革必须强化的又一大特色。第三,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同一职业岗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其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高职高专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来讲,必须强化课程自身的特色。总之,强化课程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主线。

作者简介:王成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协作委员会秘书

下载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安全生产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

    服务海宁的中职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徐顾琴 【摘要】:从专业细分、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三证书制度、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七个方面,探究......

    实现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效能建设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我们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以及把握的原则。对此,我们......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龚少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

    高职计算机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计算机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者:陈利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 [摘要]当前高职IT教育存在师资、实训和优质资源共享等几个主......

    关于重庆地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重庆地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根据重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重庆地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制定教学计划、建立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建立实......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诚(潍坊教育学院教管系,山东 青州 262500)王明荣(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又是具体......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