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分析与实证
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分析与实证
——以重庆彭水县为例
凯特立教育策划机构 陈代驹
(本文入选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委会十三届年会论文集)
摘要:区域教育发展能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利用效率,提高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区域教育品牌建设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两大主题又赋予了区域教育品牌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重庆彭水“生态教育”区域品牌建设实例就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和保障问题做了论述。
进入21世纪,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品牌时代。放眼当下,品牌观点层出不穷,品牌效应日渐显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任何行业和组织都无法忽视“品牌”及由品牌带来的效益。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一个地区教育品牌的强弱已经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区域教育品牌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区域内人口素质的高低,并间接影响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区域教育发展能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提高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建设既是适合本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结合重庆彭水县“生态教育”区域教育品牌实例就区域教育品牌的建设做相关论述。
一、区域教育品牌的建设路径
(一)形成共同价值观,追求高品位教育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教育价值观则是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以及人的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区域教育品牌要求区域内教育人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共同认知,这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
彭水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但彭水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原生态的民族歌舞、盐丹文化、流放文化、古黔州文化保存较好。可今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开发,彭水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遭到了破坏。彭水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是“生态教育”区域品牌建设的先天条件,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和彭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彭水发展“生态教育”区域教育品牌。彭水县教委高度关注区域教育发展,教委主任熊明女士曾多次组织课题论证、学术研讨,以期将“生态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关于“生态教育”,彭水教育人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它将最新的生态学研究成果引入教育领域,是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开放的教育,是一种整体和谐的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理解,对从理念上已经与现时代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的精神追求保持一致了。“生态教育”理念将把彭水区域教育发展带入了一条高品位办学的大路。
(二)转变行政管理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区域教育发展和区域教育品牌建设要求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作风,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通过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争取教育专家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培训,为区域教育品牌建设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保障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顺利推进。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形成了对育人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改革和课程观的统一认识,区域内教育工作步调一致,提高了区域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在彭水“生态教育”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推进中,彭水县教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内化“生态教育”内涵,树立“服务”意识,不断转变自身管理作风,由“强制灌输”的管理转变为“周到服务”、“激发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在这一宽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各种“生态教育”实践。
(三)促成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创特升位”
区域教育品牌明确了学校发展与改革方向,促使学校建设特色项目。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时代的诉求,提供学生适宜的教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都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追求,而区域教育品牌统领了特色建设的道路。首先,区域教育品牌有其共同认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是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理论支撑。学校可以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打造自己的特色项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区域教育品牌建设强调和谐与个性的共同发展,要求学校的办学“百花齐放”。最后,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目的是达到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的发展,要产生教育发展的品牌效益,这将促使学校发现自己的优势,探索特色项目的开发和发展,形成学校之间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
彭水各学校在“生态教育”区域品牌的建设道路上奋力前行,不段取得大成就。比如,汉葭镇一小一直以来提倡“根基教育”,学校将好行为、好习惯视为人一生发展的根基,认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担负起人持续发展的重任,打好根基,筑好平台。在生态教育区域品牌建设的指导下,学校找到了更高的发展境界,即把生命的成长作为根基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追求,强调教育必须关怀生命成长,激发生命潜能,关怀生命体验,关照师生生存状况,适应师生生活特性。汉葭镇三小的 “奠基美丽人生,做最美的自己”将畅想生命之美、生态之美、民族生态之美,将学校的特色建设赋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彭水森林希望小学,结合自身发展历史,立足于教育及人性本源,着眼于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结合,深入实施绿色教育,奠基学生的绿色人生。
二、建设区域教育品牌的保障
(一)整合专家团队,整体设计,跟踪指导 1.优质专家团队的组建
一支优秀的专家团队是区域教育品牌的必要智力支持。区域教育品牌是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它既要有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又要有一线教学实践指导,既需要合理的调研方法和干预措施,又需要科学的评价体制和评估方法。因此,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对于区域教育品牌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彭水区域教育品牌是彭水县教委和两江教育研究院共同推进的,两江教育研究院为彭水教育品牌建设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从年龄结构来看,专家团队老中青结合;从学术专长来看,有在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教授,有从事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的行政部门领导和研究院研究员,有工作在学校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这样的专家团队组合优势互补,使彭水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2.科学设计方案,长期跟踪指导 “品牌”在商业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意蕴,而区域教育品牌也如此,它是最适合该地区发展的教育模式。区域教育品牌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现状等,在系统分析当地教育及孕育教育的外围环境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撰写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彰显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区域教育品牌建设中学校发展的真实写照,学校将会在共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办学特色,探索各种教改实践。如此看来,不同学校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当地政府部门与专家团队的合作将是长久和持续的,两江教育研究院专家长期深入实地的指导也将是必不可少的。
在彭水县教委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两江教育研究院专家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他们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从心出发 为爱携手——彭水县家庭与学校合作委员会暨家长学校运作方案》、《六箭齐发 三方联动 全县推进 创建一流——彭水县“生态教育”品牌建设思路及第一阶段行动方案要点(2011年9月—2012年9月)》等区域教育品牌建设方案。从前期调研到彭水“生态教育”区域品牌的论证,研究院专家都与彭水教育人一起,为彭水教育人送理念、送思想、送指导。
(二)教委牵头,引领教育发展 1.把握教育政策,审视教育现状
区域教育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只有与国家当前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相呼应的教育发展才能在大背景下找准定位。在当下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领导部门要考察区域内的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哪些方面符合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哪些方面与当下教育政策的要求相距甚远,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彭水县教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当前主要任务,审视当下的教育现状,以期解决彭水存在的教育问题。从当前教育现状看,彭水教育与全国教育发达地区以及重庆市其他区域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学校和中心集镇学校教育容量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部分村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学校布局结构亟待优化重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彭水县教委直面这些教育问题,与两江教育研究院合作寻求破解教育问题的策略。
2.区域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
区域教育品牌是解决区域内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区域教育品牌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是区域内的教育系统在同一种教育理论思想下实践进而形成的品牌效应,它要求各地区发展适应自身的教育;其次,区域教育品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下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办法;最后,区域教育品牌极易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地方教育制度的健全,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学校的特色发展,这些都将使区域内教育规模发展、良性发展。
彭水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审视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与两江教育研究院专家共同探讨下做出了战略性决定,即在彭水县区域内实施“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与彭水相适应的教育,它能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生态教育”是探寻教育真谛的教育,它以彭水每个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三)学校积极落实,稳步推进 1.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坚定改革信念
学校是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学校实践的成败将直接决定区域教育的推进。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学校领导要积极学习当地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文件,领会区域教育发展理念,响应各种行动要求。各学校领导既要以身作则,更要扮演好上传下到的角色,召开动员大会帮助教师理解新观念。教师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她无时不刻地通过自己的知识、行为、品质影响学生,是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最终推动者,因此,学校要通过报告、讲座、培训、实地体验等各种方法让教师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唤醒教师的神圣职业感来坚定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信念。
2.明晰办学思路,做好学校发展规划
区域教育品牌建设有其统一的核心教育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学校要“照葫芦画瓢”,要照搬照抄。区域教育品牌建设要求学校建设特色项目,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要发展特色项目,首先要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其次要明确学校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回答了一个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将是培养人,学校要以办学理念为基点对学校发展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突破的重点。
3.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根据地方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学习和内化,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紧密结合教育品牌的理念,在管理制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方式、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研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强化品牌意识,创新特色项目,真正达成“教育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楚江亭.“十二五”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新思路[J].人民教育,2009(24).[2]王少华.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李工.从“打造教育品牌”说开去[J].山东教育,2003(3).[4]李良寿.打造教育品牌 应届入世挑战[J].湖南教,2002(12).[5]夏朝丰.对教育品牌实施竞争战略的一些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7).[6]邵光珍.整体推进区域教育 打造现代化教育品牌——青岛市阳城区流亭街道教育工作概览[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7]黄葳,贾汇亮,苏娜.区域教育发展:均衡·优质·个性——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综述[J].教育导刊,2008.3(上半月).[8]黄葳,孟卫青.泛珠江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背景、现状与机制[J].教育研究 , 2007(10).
第二篇: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
摘要: 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区域品牌发展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品牌建设理解简单化, 使得许多地区产业品牌建设出现混乱、缓慢的现象。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品牌的概念与内涵做了相关界定;其次,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关系;最后,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当前的区域品牌建设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相关建议。
Abstract: Developing regional brand based on the industry clusters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recent years.However, building brand without full understanding makes the process become slow and confused.Firstly, the article give a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brand;then, doing a study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clusters and regional brand;Finall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gional brand building and proposing some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build a regional brand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Key words: zhejiang;industry clusters;regional brand
关键词浙江 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
一、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概念及内涵
产业集群是指以大量产业关联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集聚某一地域为标志,关联企业(供应商、成品商、客商)和相关支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规制管理机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1]。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是随着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品牌。它一般是指特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累积的产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声誉[2]。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区域特性,一般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二是产业特色,具有浓厚的产业底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优势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品牌效应,集群内的产业、产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区域品牌提供了基础。
由于历史偶然或者政府主导,会吸引一些产业内相关企业在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区域范围内集中于特定产业生产过程的企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区域内企业获得了广泛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的成本普遍下降,可以利用其数量、价格、样式等多种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最终,区域将成为某些产品主要的供应地,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形成区域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即形成区域产业品牌。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有形载体。
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有形资产的制约。区域产业品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树立了区域产业的形象,确立了区域产业的地位,影响外部市场对区域产业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区域品牌能够脱离产业集群独立存在。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区域品牌最初形成的基础,没有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区域品牌则不可能形成;同时区域品牌形成后,它能否不断扩大影响力,更依赖于区域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3]因此,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品牌的有形资产主体,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区域品牌作用的发挥。
(三)区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
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品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区域品牌也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3]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影响力将促使与区域产业相关的更多企业向区域内聚集,同时大量的资金、丰裕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及时的市场信息等要素也会源源不断涌入区域,这些条件为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浙江产业集群与品牌发展发展现状与问题
浙江省产业集群最先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台地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通过逐步辐射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并于90 代末遍及全省,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模式。目前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区块有600 多个,其中100 亿元以上的37 个,10 亿元以上的285 个,产业集群区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浙江产业集群与品牌蓬勃发展,一些品牌已经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嵊州领带、余姚模具、上虞裕下伞具、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海宁皮革、大唐袜业、温州打火机、温州鞋业、柳市电器等。
目前,浙江省各地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培育和建立品牌,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竞争力不强、规模偏小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我省众多产业集群与品牌提升的步伐。具体如下:
在浙江省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集群内企业区域品牌意识仍不强,品牌观念不足。在浙江不少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仍是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较少,产品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各产业集群地区普遍遇到发展瓶颈,造成产业集群的品牌缺失。
(二)品牌管理缺失
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性,集群内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产品品牌宣传。虽然各地政府、协会会组织企业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展会,也举办了各类展会,但从长远的区域品牌建设过程来看,如果没有一个负责区域品牌建设的管理部门,这些国字号区域品牌称号将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和管理。
(三)品牌产品同质化
产品同质化是指当地产品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4]在区域内众多生产企业依托当地品牌进行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数目众多的企业在有限空间内高度集中,产品同质化加剧了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面临有限的市场容量,集群内部企业往往竞相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这些行为最终损害品牌形象,并使之逐步走向没落。
(四)品牌保护力度弱
品牌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难以用有效的手段阻止其他主体使用这一品牌。这样以来,就不能控制该品牌的使用者数量。非竞争性是指品牌被更多的主体使用时,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其效用。[4]这一属性导致许多品牌使用者仅仅利用品牌价值,而不会对其价值进行保护和创新。这两个属性是区域品牌的内在特性,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力量对其加以有效控制;就会使得品牌价值贬值。
(五)品牌国际知名度缺乏
浙江许多产业集聚,总产量上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现有的品牌缺乏国际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还不够强,这样的结果是往往沦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基地,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难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四、浙江产业集群与品牌发展的对策
针对浙江产业集聚品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解决。品牌发展是一项从内到外各主体分工配合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积极建设发展产业集群与品牌。
通过宣传教育,培养锻炼一批有创造性、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提高产业集群中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在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直至名牌产业的同时,塑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团队,并使他们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文化氛围,形成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强烈意识[5]。采用形式多样、创新与实效并重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将有效的品牌传播资源与产业集群区域优势相融合,围绕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来进行诉求,保证产品包装、平面形象、终端道具的一致性,保证空中、地面的统一诉求,有效实施品牌传播。
(二)制定产业标准
品牌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5]制定品牌标准时可以是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抓、名牌企业挑大梁。该品牌可以共享,并得到法律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则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授权使用、有偿使用为主要交易方式来推进实施。在推动标准的工作上,政府不能缺位。浙江省各地政府在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方面,提供有效的外部保障和内部激励,为品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基础设施保障。
(三)建立总部经济
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企业集群的总部经济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省级综合性工程中心。[5]大的企业可在里面设工作站,而政府是其主要支持者。它有三项职能:一是加强对工艺和设计技术的研究,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国际化;二是帮助中小企业节省大量研究开发费用,增强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加入集群的凝聚力;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发布,定期举办一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通过“总部经济中心”,可使区域内的企业最低成本地共享工艺改进和信息交流等。
(四)加强品牌保护
在品牌发展过程,政府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管理者,它的任务是负责对品牌的商标注册、价值评估和建立对品牌所有权的分配、补偿与利益约束机制,让“所有者”归位。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时,不宜轻易干扰市场和竞争,而应从公共资源(包括软环境)的供给上加强市场的力量,要寻找制约企业品牌发展的体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因素,着力加以改进,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法解决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完善维护品牌的政策、法规,严厉查处假冒伪劣
产品,约束企业“搭便车”行为,防止集群内成员企业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环境,保护品牌声誉不受损害,保障品牌长久存在,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发挥中介功能
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服务机构等)也应在品牌建设中发挥其特有的服务功能。浙江省各地行业协会和商会应加强品牌的营销工作,注重市场信息收集,开展市场调查、技术培训、交流市场信息,提供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打破各种市场壁垒,维护行业利益。同时,行业协会、商会要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制定实施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导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竞争,在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强集群的国际品牌力。专业服务机构可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市场开拓等服务来加快企业的成长,通过提供筹融资服务、创业辅导来培育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六)深化地方政府作用
政府作为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应统筹建立基础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从自发创牌到自觉创牌的转变。应鼓励产业资源整合,以龙头企业为支柱,整合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提高其国际竞争力。[5]在国际化进程愈演愈烈的时期,要给予品牌企业在财政和税收等各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对于开发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低其贷款利率,还可以用风险投资、持股资助等方式助其拓展海外市,为区域核心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在品牌创建活动过程中整合适应国际准则的跨国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以及公关文化活动等。在品牌设计、商标注册过程中,把品牌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等基本要素整合为国际化形象语言,传达品牌理念,实现与国际公众有效的心理沟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够扩大浙江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通过顶级品牌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浙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丽辉,比楠,李阳,等.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2):40-49
[2]陈小文,《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打造地域品牌与企业品牌》[J].工业技术经济,2006(09):12-14
[3]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4] 吕群智.论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构建[J].中国市场,2008,(15):45-47
[5] 周丽梅.浙江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与经验总结[J].商场现代化,2007,(19):23-25
第三篇:以品牌建设提升潍坊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以品牌建设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路径分析
崔 立 勇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2406)
[摘 要] 潍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同业、同质竞争已经难以彰显潍坊农业优势。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群众需求的提高抓好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加强领导与考核,抓好宣传与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等途径,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 农业 品牌 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进入了讲营养、讲安全的新阶段,农产品品牌观念大大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品牌意味着市场,品牌意味着效益。
潍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同业、同质竞争已经难以彰显潍坊农业优势。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群众需求的提高抓好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这些年来潍坊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潍坊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在有效期内的“三品”品牌1463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8个。但仍存在着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业户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品牌企业整体实力弱,品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小,政策扶持与支撑力度不够等制约品牌农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入手,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经营如何,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农民的收入,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
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
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
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八、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按照上级关于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三权归县”、“县乡共管”的要求,主动工作,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在镇街设立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履行其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二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要围绕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要坚持种业为先,大力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力度,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企业竞争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管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充分发挥农业首席专家在各领域的领军作用,走进农村社区,走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四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农业影视点播、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询、检测数据同步共享等“五大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服务、农业信息网服务、农业专家在线视频服务、“三农”热线服务、农业科技直通车现场出诊服务“五位一体”联动的农业科技进社区服务模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打造区域品牌
打造“***区域”品牌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品牌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区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优势。我市人参、林蛙、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优质畜产品、山珍野菜野果等特色农产品都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认知度、认可度、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解决特色农产品区域内过剩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区域”品牌已经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应该采取创建区域品牌-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名牌簇群的模式逐步建立“***区域品牌”。
一、创建地区标识,加强宣传推广
在政府的主导下,创建自己的地区标识,本市出产的特色农产品都要加注此标识,既认证了产品的身份,也提高了企业对品牌建设的关注程度,有利于整体品牌的宣传,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在宣传方面应多举办展会、多组织企业参展,提升现有推介会的规模,借鉴*****节的经验,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相关活动,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扩大销路。在推广上应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专属地理品牌的形成。我市尚未形成统一的专属地理品牌,只存在独立的企业品牌。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由多个企业共同打造一个强势品牌,不但可以实现企业间的利益共享,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整体形象。
二、引导树立品牌意识
引领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尤其是生产者、企业家应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拓宽视野,摒弃安于现状的观念,走高品质大品牌之路。
三、精心培育名品名企
充分依托并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规模,提高档次,打响品牌。创建品牌示范园区,争取每个县(市、区)都开发建设1个品牌示范园区,以园区为引领,促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和品牌产品的提档升级。同时要做好“三品”认证、续展等工作,重点突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四、深度挖掘产品文化
开发一批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由于产品文化的内涵始终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许多消费者仍存在消费误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价值也认识不足。因此,进一步挖掘产品文化,并利用多渠道进行产品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深化消费者对特色产品价值的了解,更能促进消费者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
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或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委托研发、联合开发、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保持技术创新,集中实力重点开发出拳头产品和热销产品,提升产品优势。
六、拓宽销售渠道,建立销售平台
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农超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等营销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建设统一的销售平台,加快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借助大数据,助力精准特色农业发展。依托阿里巴巴、京东、渤商所、邮乐网和中国网库,建立“***特色馆”,创新特色农产品贸易方式。依托“邮乐农品”电子商务体系,完成全市村级电子商务站建设,实现村村有“邮掌柜”、村村有电商,构建“买全国、卖全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打造中国***特色产品集散地。
七、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建立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政府积极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搭建科研平台,大力扶持研究所、检测中心的设立,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搭设桥梁,使创新的科技成果快速得到应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二是人才体系建设,企业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注重企业家的培养和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开展参农果农的素质培训工程。采取政府买单,企业出单、基地接单的方式开展订单教育,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支持,并将网络营销知识普及到农民心中。
第五篇: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探索.
摘 要:新疆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区,农产品地域特色明显,结合其独特的区域地理标志,实施区域品牌策略极具优势。本文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分析;新疆
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新疆具有市场开拓潜力和突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达几十种之多,诸如棉花、哈密瓜、香梨、葡萄、大枣、干果等在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1]。近几年来,新疆推出“白”、“绿”、“红”三大产业建设。“白”指特色棉花;“绿”是指以优质的香梨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红”是指以番茄为主的食品加工工业。
1.1 “白色”产业
新疆的“白色”产业主要指棉花产业,已成为新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新疆已拥有“锦牌”、“银辉”、“叶尔羌”、“沙枣花”、“凯欣”等17个全国知名棉花品牌,其中“锦牌”棉花在2000—2005年连续5年荣获全国知名品牌棉花金奖,被称为“中华第一棉”。2009年6月,“天彩”彩棉和“银力”棉花更是史无前例地入选了中国驰名商标。但是,目前新疆棉花主要用于粗加工,半成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
1.2 绿色食品基地
新疆目前已建成以地区命名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基地,例如:阿克苏地区的葡萄、杏、苹果、核桃、香梨基地,喀什地区的杏、苹果、核桃基地,和田地区的皮亚曼甜石榴、葡萄、杏、苹果、核桃基地,伊犁州地区的苹果基地,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基地等。基于产业基地的建设,新疆已形成部分区域品牌,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鄯善县的木卡姆石榴,核桃、苹果,哈密大枣、库尔勒香梨等。
1.3 “红色”产业
新疆的“红色产业”包括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草莓、玫瑰、胡萝卜等。其中红花、番茄、枸杞被称为新疆“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新疆的番茄产业已经形成以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新疆是我国甚至亚洲最大的枸杞生产基地,著名的品牌有“沙山牌”枸杞,而新疆的红花以吉木萨尔县红花产业基地的“庄子红花油”、“精品红花醋酱”较为出名。但新疆枸杞和红花主要以卖原料和初加工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可以说其比较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品牌效应仍然没有很好发挥 [1]。
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分析
2.1 区域资源优势
2.1.1土地光热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农、林、牧用地
面积约6339.94万公里,占总面积的38.08%,宜农荒地。区内农业生产气候资源优越,太阳总辐射量大,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但是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因而,适合棉花、葡萄、哈密瓜等作物的生长,这种独特的资源环境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2.1.2特色农产品优势
新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很多,目前以地、州、县为单位的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农产品近百余种,如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哈密大枣、库车小白杏、精河枸杞、阿克苏红富士(苹果)、伽师甜瓜、焉耆茴香、吉木萨尔大蒜、下野地西瓜和南疆喀什、和田的石榴、巴旦杏、薄皮核桃、无花果等。仅瓜果而言新疆就拥有 500多种瓜果,堪称“瓜果之乡”[2]。近几年,新疆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业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截至2009年底,新疆共认定无公害产地4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43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88家,产品为204个,总产量164万吨;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16家,产品为74个。
2.1.3 特色农业产业化优势
新疆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确立“白”、“绿”、“ 红”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南疆的棉花、园艺作物,吐哈盆地的葡萄、哈密瓜,天山北坡的棉花、特色经济作物及高产玉米,北疆其他地区优质粮食、油料和甜菜等四大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带[3]。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2 文化资源优势
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新疆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为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例如:新疆有世界第二高峰的中巴边界上的乔戈里峰;有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有著名的“新疆粮仓”之称的伊犁谷地等。
2.3 政策优势
目前,新疆正在大力推进粮、棉、果、畜四大基地的建设,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疆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牌,鼓励企业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开展产品国际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努力以新疆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新疆经济发展。
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议
目前新疆特
色农产品在区域品牌建设方面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新疆特色农
业产业化问题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输血”政策的支持和企业及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3.1 政府“输血”政策支持
3.1.1 政府主导农业产业化
在各地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进行有效地整合,实现高效的产业化,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各地应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注重开发名优产品,形成全疆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香梨、葡萄、哈密瓜、加工番茄、杏、油葵、红花、啤酒大麦和石榴等十大产业,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巩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继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2]。
3.1.2 突出重点 整合品牌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围绕特色首先要重点抓好质量和品牌。新疆的特色农产品“白”、“绿”、“红”三大产业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将其转化为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
新疆的棉花产业、红色产业、林果园艺产业等种植历史悠久,区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新疆现有同类农产品品牌散乱,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如新疆的棉花目前就有“锦牌 ”、“银力牌”、“北疆牌” 等多个品牌,不仅品牌经营分散,而且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既不利于开拓更大的市场,又容易引起内部恶性竞争。因此,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区域现有同类农产品品牌、形成统一经营的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
3.1.3 建立体系 完善管理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分散性,给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培育、管理和使用,以及在运作机制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农产品品种繁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品牌没有必要每种产品都要注册一个商标,品牌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出著名品牌。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保证品牌资源利益最大化。建设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有效益的品牌,为确保农产品名牌的长盛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管理。
3.2 企业“造血”功能
企业是区域品牌创建、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
区域品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企业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是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因而应鼓励企业发挥自身“造血”功能,打造区域品牌。
3.2.1 顺应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品牌意识
新疆区域性的名、特、优农产品不少,但长期以来,没有注重对这些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其产品缺乏品牌效应,不能被市场广泛认同,地域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有好的收益。拥有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品牌意识。新疆各区域有各自浓厚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创建品牌的宝贵资源。企业可以结合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塑造区域特色品牌形象,应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好感、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在政府的宣传带动下,龙头企业要让农户在品牌化经营中切实受益,让农户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使农户树立品牌意识,克服小农经营思想,在农产品生产中配合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3.2.2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规模经营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为目的,需要不断投入建设开发成本。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求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聚集效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批量购买生产资料,集中进行品牌的广告宣传,获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统一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或现有农产品的质量改进,充分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取得市场长期竞争优势。
3.2.3 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强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
地域所包含的文化历经长久积淀,可以在产品的包装上强调原产地,在宣传方面将地域文化与产品品牌结合,使地域文化精神财富转移到品牌上,深化品牌内涵,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地域文化因素包括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故事传奇、民俗风情等。品牌的文化内涵不一定都要涉及所有因素,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地域中文化底蕴较为厚重的因素进行品牌塑造。如新疆的楼兰古城、达坂城的姑娘、丝绸之路等,这些就是品牌文化底蕴塑造可利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汪希成,基于SWOT模型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问题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6(8).[2]陈炜,刘志林.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发展策略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3).[3] 古丽米热•阿不都秀库尔,努尔斯曼,郑良军.新疆优质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9(4).[4] 王庆.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EC0N0MIC RESEARCH GUIDE),2008(19).[5] 樊元,秦燕.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区域品牌战
略[J].开发研究,2006(1).[6] 张雅凌,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J].河南科技,2009(6).[7] 孔令英,王士海.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困境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2(2).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08(6).[8] 郦祝慧.加快新疆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