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2.《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3.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4.苏东坡因反对宋神宗改革而几乎按罪当诛时,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最后只好强压内心的怒火、主动说服御史,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苏东坡也因这条老规矩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特点
C.以文治国的方针
B.重武轻文的风尚
D.兴文抑武的国策
5.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6.《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7.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
外
戚
独
揽
国
家
大
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
中
央
集
权
受
到
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9.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四
民
平
等
已
成共识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
家
思
想
地
位
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1.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12.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D.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1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14.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 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1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A.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16.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重视法度
B
.
尚
C.追求神意
韵
D.重情
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
艺
术
创
作
风
格
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
术
与
现
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8.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经济发展落后
大
B.贫富差别不C.城邦意识至上
D.人文思想盛行
19.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其二,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其三,自由,即思考的自由。据此推知,智者学派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对希腊自然哲学大胆质疑
C.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
D.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20.《北洋政府时期的史话》中涉及的目录是“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独立内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待价而沽,清政府靠边站。”这体现出 A.民国成立前政权纷争 C.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取得彻底成功
21.自1843—1850年道光去世前8年,政府一再下令练兵设防,整顿吏治,理顺财税,意图挽救。可惜这些并没有超出战前所有政令,从中看不到一条是由战败得到的新启示。这一现象 A.根源在于社会体制的落后 C.主要源于新思想没有实践
B.道光皇帝应负有完全责任 D.导致了洋务运动逐步兴起
22.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C.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3.光荣革命后,由议会迎请入住英国的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儿)承诺维护议会权力,同时议会立法对于革命期间的种种行为给予合法追认。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议会事实主导政治 C.英国君主软弱无能 D.议会行为并非合法
24.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3小题,共52分,27题和28题为选做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13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 “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给出的27、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注意选做题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宇文泰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统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特点。(6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干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9分)
高二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可知,战国时期的雇佣关系已相当普遍甚至蔓延至政治层面,故A项正确;官吏选拔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故B项错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这种将经济观念引入政治领域的现象,恰恰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高度发展的一种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战国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并没有被彻底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A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 3.【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秦朝;汉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材料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提及,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答案】D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宋朝【解析】根据题意,体现了宋代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体现了宋代文官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以文治国属于绝对化理解题意,太过片面,故C项错误;宋代是重文轻武,并非兴文抑武,太片面化,故D项错误。【答案】A 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解析】“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可以看出上层社会的人士被取的可能性更高,故A项正确;“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无法体现其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可见平民里被选拔的可能性很少,故C项错误;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靠门弟,后者则公开选拔,以才能为主,故D项错误。【答案】A 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具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表明皇帝的诏令没有被否决,故C项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答案】A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门阀士族,“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史料证明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答案】B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得出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答案】D 9.【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先秦【解析】西周时期耕作方式还是石器锄耕,故A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D项错误。【答案】B 10.【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解析】重农抑商在古代始终是国策,虽然宋朝有所松动,但四民平等成共识明显不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全民经商”的态势,但传统信仰——儒家思想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宋代儒家思想经过理学家的重塑,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且儒家思想地位动摇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全民经商,甚或官吏、皇室成员这些“士人群体”也经商,故D项正确。【答案】D 11.【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朝【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 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答案】B 12.【考点】“重农抑商”政策;中古跨朝代选择题【解析】A项反映出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压制,符合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官营商业的政策与民争利,符合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出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压制,符合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与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1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解析】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无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答案】D 14.【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朝【解析】宋代时期,社会政治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非常发达,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应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 15.【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佛教观点及在现实存在的现象,没有涉及儒学及地位,故A项错误;因为佛教,所以在很多文学中出现了佛教的观点,志怪小说也是一种新的文体,故B项正确;佛教万千的现象对民众有多大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确说明,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因为佛教的盛行对文学的影响,没有描述魏晋时期的战乱环境,故D项错误。【答案】B 16.【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隋唐【解析】根据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结合所学,唐为书法立了法度,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答案】A 17.【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变化还能体现唐朝的社会状况,故B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C 18.【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经济发展落后,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不能完全表明贫富差距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突出神庙与广场的中心地位,“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体现了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意识,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C 19.【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商品经济发达会让人有更多的探究精神,也可以为脑力劳动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交易买卖必然会带来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故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是导致智者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对希腊自然哲学的大胆质疑只仅是其中“惊异”的表现,故B项错误;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符合材料中“自由”的条件,但不能满足“惊异”“闲暇”条件,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可以提供自由的环境,保留人们探究事物根源的好奇心,但无法体现满足“闲暇”的物质条件,故D项错误。【答案】A 20.【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说明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就任湖北军政府主席,袁世凯在待价而沽,说明民国成立之前,各个派别争夺权力的现象,故 A 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成立后影响,故B 项错误;清政府土崩瓦解是在 1912 年 2 月,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A 21.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归纳的能力。晚清中国社会体制僵化,社会发展实质上处于停滞状态,战争前后,这一社会现状并未有所变化,社会没有革新的整体环境和基础,A 项正确;社会的变革是受统治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是社会没有革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 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D 项排除。【答案】A 22.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可知,D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B 项与革命后的英国的史实不符,C 项的说法本身错误,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是民主的政体。
23.考点: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宗法制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与英国无关,A项错误。光荣革命过程显示,国王受议会邀请得以掌握权力,同时议会主导了对革命的评价,证明了英国政治由议会主导的事实,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议会邀请玛丽以及议会立法都是合法的,D项错误。
24.【考点】苏联工业化化建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当时的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存在,苏联依旧被封锁,故 A 项错误;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来发展自身,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化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出苏联利用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来补充设备,故 B 项正确;这种输出方式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 C 项错误;美苏两国并没有经济合作,故 D 项错误。【答案】B 25.【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秩序;据材料一“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得出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据材料一“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得出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思想(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得出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据材料二“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得出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第二小问评析,可以从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6分)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6分)(2)变化:婚姻自由,反对男尊女卑,妇女解放; 2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结合西汉、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道统论、宇宙本体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答案】示例: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论题2分:阐述10分),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5分)评析: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8分)27.【考点】北周武帝改革【解析】(1)据材料“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得出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地狭国贫,军力不足;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2)据材料“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得出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据材料“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得出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据材料“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得出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1)背景: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地狭国贫,军力不足;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9分)(2)特点: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改革成效显著。(6分)28.【考点】古代中国的艺术家【解析】(1)根据材料“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春秋战国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根据材料“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文化交流广泛。
(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可知,鲁班认真钻研,注重发展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推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根据材料“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干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6分)(2)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创新、注重实践、精益求精、敬业专注。(3分)影响:推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二篇: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
南昌三中2015—2016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挖掘是2015年中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墓中文物能够揭示西汉昭宣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由材料可知
①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一定的文化可反映时代经济政治
③出土文物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上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
①文化对人们有塑造作用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①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②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③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④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保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有位学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将个人基本道德分为以上三组。这些基本道德
A.构成从儒家的立场上提出的个人守法体系
B.就是中华美德体系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精髓
C.是应该落实到个人身心实践上的道德要求
D.与自由、平等同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
5.钱钟书(1910-1998年)先生所著《管锥编》一书,近130万字,考证和诠释《周易》、《左传》、《史记》、《老子》等古代典籍,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涉猎英、法、德、拉丁、意大利、西班牙等外文书籍二千余种。其中议论,兼及文、史、哲、社会、政治、心理、语言、考古、民俗等十余门学科。由上可见,《管锥编》
①可对读者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有所启示 ②是厚古非今、中西合璧、打通文史的杰作 ③是汲取多国家多民族文化成果的学术著作 ④开启了扬弃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各国民众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如:韩国的穿草鞋登山、敲新年钟,英国的传统新年巡游活动,欧洲的冬泳,葡萄牙的斗牛比赛„„透过世界各国不一样的跨年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韵昧 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在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中, 《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支持率排名第一。这个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的节目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也让这样一种极为地方、小众且区域性极强的表演形式,经过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华人所熟知,让大家都关注、了解了这样一种文化形式、一种古老的文化。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媒是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③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有位作家对孩子讲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尊严,你就有成就感。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是强调 A.良好的文化修养优化人的生活态度 B.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特定功能 C.用功读书就能提高人的成就感和尊严感 D.用功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10.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发行过猴票。这些猴票无论出自哪个国家,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中国元素”
A.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B.说明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C.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11.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两岸文化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④文化决定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对中华文化进行护根、承脉、铸魂、补钙。其中,护根,就是保护、涵养梳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脉,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见证 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D.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防止把节目办成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无聊游戏,避免助长社会浮躁心态和颓废萎靡之风。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会阻碍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享用 ②建设先进文化既要提倡多样化,更要弘扬主旋律 ③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某校开学之际,校长引用《平凡的世界》中的话语激励学生:“只有决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③优秀文化作品具有感召力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必须
①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③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④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捍卫中华文化的话语权、领导权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这主要表明了 A.爱国主义是主观的、现实的 B.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C.爱国主义是客观的、抽象的 D.爱国主义是客观的、具体的
17.《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18.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引用“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这主要是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要
A.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及全过程 B.统一筹划,兼顾各方,重点突破 C.着重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D.着眼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
19..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由1980年提出的“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单独二孩”政策,再到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普遍二孩”政策的变迁。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体现了
A.人们无法获得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C.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2016年2月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的观测意义不仅是对爱因斯坦100年前广义相对理论的直接验证,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将揭示关于恒星、星系 3 以及宇宙更多前所未知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①要善于创造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重视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要在实践基础上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运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5年10月,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这套技术体系使得3D生物打印器官再造在未来成为可能。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可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④发展就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3、科学实验发现,人的味觉会随着背景音乐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的奶糖,用音调偏高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吃到的奶糖更甜,而用音调偏低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奶糖不够甜,甚至有些苦,这项研究有助于人们通过改变音乐与味道的搭配恰使自己吃得更愉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事物的属性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人们的主观感觉会随事物属性搭配的变化而不同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做出合理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之所以坚定推进改革,是因为
①改革是人类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人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②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③通过改革,可以根本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发展 ④通过改革使制度完善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全面深化改革应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段话说明改革要 ①把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②辩证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③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④统筹兼顾,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0分)习近平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着眼我国城市的长远发展,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地过程中,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体验,例举一个承载中国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道路、村镇、建筑群亦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具体说明其保护和利用价值。(10分)
27.(16分)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至今,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材料二:十七世纪下半叶,随着天主教士纷纷东进,中国人从宗教人物画中开始接触了西方绘画,清末明初,西洋画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画家从中借鉴了一些优秀的创作方法来丰富中国肖像画的创作,开始肖像艺术的东西融汇之路。
徐悲鸿作品《萧声》把西方油画的特长与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相结合,作品清新自然,充满了中国的朦胧诗韵。吴作人的油画《齐白石》利用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形式,是臻至完美融合东西艺术肖像作品的典型。正是这些有益的尝试,使中国肖像画形式更新颖,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震撼人心,也更具有世界影响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你认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12分)
28.(24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在效率速度和创新时代则有些过时了,其实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在当下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坚守这种精神能让我们自省和自信,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打造一流产品,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1)有人认为,应当把“工匠精神”塑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对此你的看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12分)
(2)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解析其合理性。(8分)
(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当下,如何使“工匠精神”落到实处?(4分)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D 2A 3A 4C 5B 6A 7B 8 B 9 A 10 D 11A 12B 13C 14D 15C 16B 17B 18D 19C 20C 21A 22B 23 C 24C 25 D
主观题答案:
26:(1)所选地点符合题目要求,结合实际与学科知识对所选地点做简单介绍。(2分)
(2)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示优秀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4分)
(3)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4分)27.说明: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4分)
怎么做:①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3分)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分)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分)
28.(1)有道理。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2分)而工匠精神也有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要求。(2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2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4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精神的支撑,需要信仰的力量。(2分)(2)①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要重视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对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2分)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要做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3分)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群众观点,找群众路线,发挥群众智慧(3分)
(3)坚持劳动光荣,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与道德素养,倡导诚实信用,坚持创新精神,塑造创新意识。(4分)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D 2A 3A 4C 5B 6A 7B 8 B 9 A 10 D 11A 12B 13C 14D 15C 16B 17B 18D 19C 20C 21A 22B 23 C 24C 25 D
主观题答案:
26:(1)所选地点符合题目要求,结合实际与学科知识对所选地点做简单介绍。(2分)
(2)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示优秀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4分)
(3)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4分)27.说明: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4分)
怎么做:①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3分)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分)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分)
28.(1)有道理。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2分)而工匠精神也有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要求。(2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2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4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精神的支撑,需要信仰的力量。(2分)(2)①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要重视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对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2分)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要做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3分)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群众观点,找群众路线,发挥群众智慧(3分)
(3)坚持劳动光荣,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与道德素养,倡导诚实信用,坚持创新精神,塑造创新意识。(4分)
第三篇: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第二学期 高二级
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满分70分。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2、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3、“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A.战国 B.秦朝 C.唐宋 D.明清
4、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5、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6、《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7、《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 1 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8、《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C.“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9、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10、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见,罗素认为
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11、《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A.协调邻里关系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维护私有财产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12、英国史学家梅因指 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1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获得更多权利
14、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 15、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 2 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与内阁成员一起辞职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6、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联邦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 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C.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 D.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1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了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D.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18、《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A.自由 B.平等 C.共和 D.法制
19、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20、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只有经济上的往来
B.中英经济利益上的摩擦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先进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向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挑战 D.“鸦片战争”与“鸦片”根本没有关系
21、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2、《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3 其中,“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23、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24、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25、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26、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 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B.《北京条约》 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 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27、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以推断
A.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28、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2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理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30、民国时期有人写了这样一封信:“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近闻伏阙上书 4 劝进者不啻万余人„„明谶云:终有异人自楚归,项城即楚故邑也。其应在公,历数如此,人事如彼,当决不决,危于积薪。伏愿速定大计,默运渊衷,勿诿过于邦交,勿怀情于偏论,勿蹈匹夫遹守之节,勿失兆民归命之诚,使衰年余生,重睹开日。”写信人希望“重睹开日”的意思是
A.复辟帝制 B.继续革命 C.再造共和 D.严肃纲纪
31、我国近代外交留下过这样的印记:1842年丧失关税自主权;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30年收回关税自主权;1943年,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对以上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整个近代外交是一部屈辱史
B.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了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C.中国近代进行靠外交手段争取主权独立的努力 D.收回关税自主权表明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32、《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33、《全球通史》写道:“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这里所说的“新的机构”是
A.军事革命委员会 B.沙皇政府 C.工兵苏维埃政府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4、《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35、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3分,第37题8分,第38题9分,共计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维新派薛福成在其日记中写道:“唐虞(指尧、舜)以前,皆民主也。„„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主矣。若夫夏商周之世,„„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英国)、义(意大利)诸国君民共主政乎?„„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
材料二 英法革命以还,惟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美法等共和国家无论矣,即君主国,若英吉利,5 若比利时,亦称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欧洲各国,俄罗斯土耳其之外,未有敢蹂躏宪章,反抗民意者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1)材料一将中国古代政治划分为“唐虞以前”、“三代”、“秦汉以后”三个时期。请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3分)并指出薛福成这一观点的思想来源?(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奉行“惟民主义”国家的两种政体。(2分)结合所学,说明这两种政体的主要区别?(2分)
(3)据材料一、二,比较薛福成与陈独秀的主张有何不同?(1)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因素?(3分)
37、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38、材料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目睹政局混乱,1573年,他提出了“考成法”。考察标准是“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方法是“若抚按官不熟悉心甄别,而以旧套了事,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更置之”,同时又建立制度规定:凡六部都察院的各章奏等转行各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薄存照”,实行一件,注销一件,“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如此,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在“考成法”实施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廉能官员”,“自是,一切术敢饰非,政体为肃”然“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摘编自南炳文 汤纲《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内容的特点。(5分)(2)简评“考成法”的实施效果。(4分)
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2015——2016学上学期文科班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满分70分。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5 CDCDA 6-10 DBBAA 11-15 CDDDD 16-20 DABCB 21-25 DCBAA 26-30 DADAA 31-35 CBDC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3分,第37题8分,第38题9分,共计30分。)
36、(1)特征:”民主”;”君民共主”;”君主”政治。来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2)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区别: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有无任期限制(权力机关、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职权范围)。
(3)不同:从“君民共主”到“主权在民”。趋势: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播;思想解放运动推动。
37、答案一:
赞成: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
①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③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④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⑤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答案二:
反对: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双方实力对比: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认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战争期间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第一层次,0—3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4—6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7—8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38、(1)确立为民行政、反对因循守旧的官员考核标准;上一级对下一级的官员考核是否合理有处置权;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确定事务完成期限;每月逐级监督并考核事务完成质量;考核官员赏罚分明。(5分)
(2)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出现不分轻重、降罚过严的问题。(4分)
第四篇: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南宁三中2018~2019学上学期高二月考
(一)文科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
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
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2.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3.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
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的发展
C. 阶级矛盾的消除
B. 监察制度的完善 D.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4.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
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 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
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 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6.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
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A. 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C. 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D.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7.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
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9.乾嘉学派是康熙中期之后兴起,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学派,其通过训诂、校勘、辑
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实质是一场经
学复兴运动。乾嘉学派的兴起
A. 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发展与深化
B. 为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 C. 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 D. 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10.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 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C.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D.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
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
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13.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
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
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
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B. 喜剧作品更受欢迎
C.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14.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 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
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C. 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B.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15.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 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
据此可知,阿尔贝蒂
A. 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 C. 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
B. 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 D. 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
16.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从法律上承认那些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神圣的个人权利,这种观念并非来自政治,而是来自宗教。它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但实际上是宗
教改革及其斗争的果实。据此可知,韦伯认为
A. 宗教改革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B.近代民主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 C.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宗教改革
D. 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17.伏尔泰认为,自由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特别是拥有财产的自由。但他同时又说,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来说,自
由只在于“他们将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材料旨在说明伏尔泰 A. 主张“天赋人权”说
B. 反对封建特权制
C. 倡导自由平等说
D. 具有阶级局限性
18.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
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
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19.“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
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
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 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 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C. 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B. 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D.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20.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
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
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A. 人民主权
B. 公平正义
C. 法律至上
D. 三权分立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 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8分)
请考生在第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针对材料一中科举制存在的问题,朱熹提出了怎样的改革措施。(9分)
(2)朱熹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约翰·洛克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论》中强调:“亚当并不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白赐予,享有对于他的儿女的那种权威或对于世界的统辖权。统治者要想从亚当的个人统辖权和父权为一切权力的根源的说法中得到任何好处,或从中取得丝毫权威,就成为不可能了。”他指出: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把所有的自然权利都放弃,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人们并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如果“最高权力”侵犯人们没有转让的自然权利,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包括用武力推翻他。他的“不可转让的人的自然权利”理论的传播就很广泛,许多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反映和确认了这一原则。——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7分)
高二月考
(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 BCDBC 6~10 BCCDC 11~15 DBABD 16~20 CDACA 21.【答案】(1)避免了欧洲国家的高度专制: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为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异:构成方式:欧洲阶层构成多元化,中国以科举出身的儒士为主体;
目的:欧洲追逐本阶层利益,中国服务于皇权;
与政权的关系:欧洲权力角逐,斗争不断,中国注重和谐,共生关系; 欧洲受宗教影响较大(写出这个层面也酌情给分)。(6分,一点2分)原因:欧洲:专制集权力量弱;教会势力强大;商品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实施;儒家的贵和思想;小农经济占主导。(12分,一点2分,要求欧洲、中国各答3点)
22.【答案】(1)存在的问题: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措施: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重视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使理学思想进一步渗透到教育中,促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一点2分)
23.【答案】(1)国家思想:批判国家起源上的君权神授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人民具有革命权。(8分,一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评价: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保护私有财产,但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点7分)
第五篇:临汾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民版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宗法制的的影响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中日战争’便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材料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是指
A.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调整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3.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和 “向外”是指 A.煤炭和拓展殖民地市场 C.石油和传播基督教思想
B.煤炭和贩卖黑奴 D.石油和拓展殖民地市场
4.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5.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法官的地位 B.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C.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 D.确保司法独立
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8.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留此链接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10.有位教师在讲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把“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梳理成以下四点,你认为合适的是 ①英国模式:渐进改革 ②法国模式:人民革命 ③德国模式:专制独裁 ④美国模式:至善至美 A.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材料中“两个学说”是指 A.亚当斯密《国富论》和卢梭“人民主权说” B.牛顿经典力学和卢梭“社会契约论” C.《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 D.相对论和量子论
12.历史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瓦解 C.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D.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 13.《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
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
14.在中国的政治中心重庆公开发行的、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曾发表《我们的抗议》的社论强调:“中国共产党曾一再向世界宣告:我们反对***,决不自己再来***。我们所要的是全国各党派各阶级的民主联合政府,而绝非其他。”这篇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基本胜利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 C.重庆谈判即将举行 D.北平新政协即将召开
15.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16.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这种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古典发展模式”指的是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
18.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B.君权神授
C.“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D.“天行有常” 19.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 20.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
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1.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22.《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23.“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24.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苏联的威胁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越南战争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5.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A.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第Ⅱ卷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2分)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谈谈中外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一一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拜登副总统去年访华后为《纽约时报》撰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败》,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关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2012年2月10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2)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的主要原因。(5分)
28.(2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材料二放映了汉初什么现象?(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8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