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津政发〔2004〕112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4〕112号 【发布日期】2004-12-10 【生效日期】2004-12-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
(津政发〔2004〕112号)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有关委、局,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二月十日
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常住农业户籍16周岁以上,享有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批准被征用土地的人员(简称被征地农民)。
已与本市城镇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以及按月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被征地农民,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被征地农民按不同年龄分别划分为征地参保人员和征地养老人员。
(一)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为征地参保人员;
(二)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为征地养老人员。
以上年龄计算以依法批准征用土地之日为准。
第四条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应当办理“农转非” 手续,统一按照本办法参加社会保障。保障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具体保障人员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讨论提出,报乡、镇政府备案。
第五条第五条 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统一筹集,分类保障,分级管理,所需资金来源于征地补偿费和政府补贴。
第六条第六条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由征地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基金和征地养老人员社会保障基金组成。
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社会统筹;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基金实行区、县社会统筹。
第七条第七条 土地管理部门从征用土地单位缴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按照报乡、镇政府备案后的具体保障人员名单,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转社会保障费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收到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后,即与其办理相关社会保障手续。
第八条第八条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当与本市经济发展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
第二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第九条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选择以下一个档次标准,土地管理部门据此为征地参保人员划转养老保险费:
(一)以征地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17%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二)以征地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13%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第十条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选择以下一个档次标准,土地管理部门据此为征地养老人员划转养老保障费:
(一)以260元为月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二)以210元为月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征地养老保障费缴费标准,参照征地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变动,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适时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额中的20%,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补助,资金来源从两级政府土地纯收入中解决,具体比例按分成确定;
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费缴费额中的20%,由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补助,资金来源从区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纯收入中解决。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在基本保障外,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可根据本村的经济情况为征地参保人员和征地养老人员增加补充养老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政府建立风险准备金,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名单报乡、镇政府备案之日起30日内,村民委员会持被征地农民名单及相关证件向所在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据此为被征地农民核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手册》。
第三章 社会保障待遇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征地参保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从达到规定年龄的次月起,按月发放养老金,直至死亡为止。
(一)按照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参保人员,其养老金以达到领取年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20%比例计发。
(二)按照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参保人员,其养老金以达到领取年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16%比例计发。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征地养老人员享受养老保障待遇:
(一)按照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养老人员,自缴纳社会保障费的次月起,按月发放260元的生活保障金。
(二)按照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养老人员,自缴纳社会保障费的次月起,按月发放210元的生活保障金。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缴费标准的变动适时调整征地养老保障待遇。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征地时未达到16周岁的未成年人,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万元的征地安置补助费。其就业后,参加相关的城镇社会保险;未能就业、且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按照第二条规定的已与本市城镇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以及按月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被征地农民,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万元的征地安置补助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符合第十六条规定的征地参保人员,须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手册和居民身份证,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领取养老待遇申请,经审核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待遇调整机制。根据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对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进行调整,所需资金分别由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基金支出。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具体调整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就业以后应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凡符合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同时,其原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和缴纳费用可予以折算。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征地参保人员中断就业并中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在中断就业期间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不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返还给本人。征地参保人员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期间死亡的,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储存额一次性返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征地参保人员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可以按以下标准领取相应的待遇:
享受养老金前死亡的,一次性返还所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的40%;享受养老金以后死亡的,已领取的养老金总额未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40%的,其差额部分一次性返还,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40%的,不再返还。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征地养老人员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可以按以下标准领取相应待遇:
已领取的征地养老保障金总额未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障费总额40%的,其差额部分一次性返还,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障费40%的,不再返还。
第四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做好本辖区内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市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民政、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和支付。
征地养老人员的征地养老保障基金由区、县人民政府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和支付。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障基金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区、县人民政府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专户存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应按照有关规定保值增值,所得收益全部并入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及其所得收益不计征税、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社会保障基金应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级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制度。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要接受财政、审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就业与服务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参保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征地参保人员就业。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户籍“农转非” 后,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应当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就业、失业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参保人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服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以非法手段获取社会保障待遇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与征地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发生争议,由区、县人民政府处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
津政发〔2004〕112号
关于印发《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有关委、局,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二月十日
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健全和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 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常住农业户 籍16周岁以上,享有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批准被征用土 地的人员(简称被征地农民)。
已与本市城镇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以 及按月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被征地农民,不适用本办 法。
第三条 被征地农民按不同年龄分别划分为征地参保人员和 征地养老人员。
(一)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 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为征地参保人员;
(二)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为征 地养老人员。
以上年龄计算以依法批准征用土地之日为准。
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应当办理“农转非” 手续,统一按照本 办法参加社会保障。保障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 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具体保障人员由村民 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讨论提出,报乡、镇政府备案。
第五条 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被征地农民的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统一筹集,分类保障,分级管理,所需资金来 源于征地补偿费和政府补贴。
第六条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由征地参保人员社会 保险基金和征地养老人员社会保障基金组成。
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社会统筹;征地养老 人员的养老保障基金实行区、县社会统筹。
第七条 土地管理部门从征用土地单位缴付的土地补偿费和 安置补助费中,按照报乡、镇政府备案后的具体保障人员名单,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转社会保障费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收 到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后,即与其办理相关社会保障手续。
第八条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当与本市经济发展 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
第二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选择以下一个 档次标准,土地管理部门据此为征地参保人员划转养老保险费:
(一)以征地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 基数,按照17%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二)以征地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 基数,按照13%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选择以下一个 档次标准,土地管理部门据此为征地养老人员划转养老保障费:
(一)以260元为月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二)以210元为月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15年的费用。
征地养老保障费缴费标准,参照征地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变 动,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适时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额中的20 %,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补助,资金来源从两级政府土地纯 收入中解决,具体比例按分成确定;
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费缴费额中的20%,由区县人民 政府给予补助,资金来源从区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纯收入中解决。
第十二条 在基本保障外,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可根据本 村的经济情况为征地参保人员和征地养老人员增加补充养老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第十三条 政府建立风险准备金,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具 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名单报乡、镇政府备案之日起30日 内,村民委员会持被征地农民名单及相关证件向所在区、县劳动 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据此为被征地农民 核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手册》。
第三章 社会保障待遇
第十五条 征地参保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 费的,从达到规定年龄的次月起,按月发放养老金,直至死亡为 止。
(一)按照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参保人员,其 养老金以达到领取年龄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 20%比例计发。
(二)按照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参保人员,其 养老金以达到领取年龄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 16%比例计发。
第十六条 征地养老人员享受养老保障待遇:
(一)按照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养老人员,自 缴纳社会保障费的次月起,按月发放260元的生活保障金。
(二)按照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缴费的征地养老人员,自 缴纳社会保障费的次月起,按月发放210元的生活保障金。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缴费标准的变动适时调整征地养老 保障待遇。
第十七条 征地时未达到16周岁的未成年人,村民委员会 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万元的征地安置补 助费。其就业后,参加相关的城镇社会保险;未能就业、且符合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八条 按照第二条规定的已与本市城镇企业建立劳动关 系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以及按月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金的被征地农民,村民委员会根据征地补偿费等情况,一次性发 给不低于1万元的征地安置补助费。
第十九条 符合第十六条规定的征地参保人员,须持被征地 农民社会保障手册和居民身份证,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领取养老待遇申请,经审核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社会化发 放。
第二十条 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待遇调整机制。根据本市社会 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对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征地养老 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进行调整,所需资金分别由征地参保人员的 养老保险基金和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基金支出。征地参保人 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征地养老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具体调整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 实施。
第二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就业以后应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 险社会统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凡符合退休条件的,可 以办理退休手续。同时,其原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时 间和缴纳费用可予以折算。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 制定。
征地参保人员中断就业并中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在中断就业期间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不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其城 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返还给本人。征 地参保人员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期间死亡的,其城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储存额一次性 返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二十二条 征地参保人员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 益人,可以按以下标准领取相应的待遇:
享受养老金前死亡的,一次性返还所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的 40%;享受养老金以后死亡的,已领取的养老金总额未超过所 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40%的,其差额部分一次性返还,超过所 缴纳养老保险费总额40%的,不再返还。
第二十三条 征地养老人员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 益人可以按以下标准领取相应待遇:
已领取的征地养老保障金总额未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障费总额 40%的,其差额部分一次性返还,超过所缴纳养老保障费40 %的,不再返还。
第四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被征地农民的社 会保障工作。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做好本辖区内被征地农民的社会 保障工作。
市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民政、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十五条 征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由市社会保险 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和支付。
征地养老人员的征地养老保障基金由区、县人民政府委托的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和支付。
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障基金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区、县 人民政府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专户存储,按照中国人 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社 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应按照有关规定保值增值,所得收益全部并入 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及其所得收益不计征税、费。
第二十七条 社会保障基金应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被征地农 民的社会保障,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二十八条 各级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制度。
第二十九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要接受财政、审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就业与服务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创 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参保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征地参保人员就业。
第三十一条 征地参保人员户籍“农转非” 后,有劳动能力 和求职愿望的,应当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就业、失业 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参保人员 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服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以非法手段获取社会保障待遇的,由社会保险 经办机构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与征地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发生争 议,由区、县人民政府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主题词:农村 征地 农民 社会保障 办法 通知
(共印250份)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12月13日印发
第三篇: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遵循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方针,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经依法批准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建设用地,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补偿,并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被征地农民,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征为建设用地后,从拥有该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需要安置和保障的人员。
第四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铁路、公路、水运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国务院、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国土部门)负责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数量台账,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被征地农民人数以及收取和解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市财政部门负责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管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市人保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发放管理和参保业务办理;市公安部门负责相关户籍登记审核及人员迁移变动情况的审核。
各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保障工作。
第六条
按照全省统一规定,以2002年12月31日作为建立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动态数据库的基准年时点,并根据征地情况进行更新。
经依法批准征地后,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人数和被征耕地的面积,由市公安和国土部门自依法批准之日起从数据库中相应核减。
第二章
征地补偿
第七条
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规定足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第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别按照下列标准确定:
(一)土地补偿费
1、征用耕地的,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
2、征用精养鱼池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计算;征用其他养殖水面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计算。
3、征用果园或者其他经济林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计算。
4、征用其他农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计算。
5、征用未利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计算。
6、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倍计算。
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为1600元/亩。
(二)安置补助费
1、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该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占有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为17000元。
2、征用其他农用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该土地补偿费标准的70%计算。
3、征用未利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1、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费,按拆迁补偿的规定执行;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按《宜兴市建设用地统一征地办法》的规定执行。
2、青苗补偿费,耕地秋熟每亩1000元,夏熟每亩600元,蔬菜地(含耕地挖塘养殖)每亩1200元。
3、对违法、违章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无合法产权证书或其他有效证明的建(构)筑物以及征地规划红线确定后,突击抢种的树木、花木,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偿。
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省政府的相关规定,对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标准、安置补助费标准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标准作相应调整。
第九条
青苗补偿费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支付给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者;土地补偿费的70%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安置补助费用于未年满16周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和其他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土地补偿费的30%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公积金管理,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以及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生活问题,不得挪作他用。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地;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不得拖延交地。
第三章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第十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按照刚性进保、应保尽保的原则,建立征地补偿款出资与政府出资补贴相配套、养老保障与生活补助相结合、征地保障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有效保障机制。
第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参加社会保障的被征地农民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及其增值收入;
(二)市财政部门从新增建设用地出让金中提取每亩2万元资金及其增值收入;
(三)市财政部门从收取的土地使用税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和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支付的,由市财政负责解决。
第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用于核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财政专户由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总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组成。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和享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人员领取的养老金、生活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税、费。
第十三条
市人保部门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支出账户,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个人账户资金按城乡居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结息。
第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个人账户标准为:该集体经济组织被征地时,按征地前人均耕地数计算出每个安置人员的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
第十五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统筹账户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市财政部门从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出让金中提取每亩2万元;二是市财政部门从收取的土地使用税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三是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
第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者享有优先权。具体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除以征地前该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占有量计算。
已参加和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员不列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第十七条
被征地农民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名并上报,由所在镇(园区、街道)的国土所(分局)牵头,社保、派出所等单位参加,对具体名单进行审核,审核确定的名单由所在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7天无异议的,按公示名单确定被征地农民。
第十八条
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三个年龄段:
(一)第一年龄段为16周岁以下;
(二)第二年龄段为女性16周岁以上至55周岁,男性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
(三)第三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上。
前款所称的“以上”均包括本数。
被征地农民三个年龄段具体人员的产生,可以在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中自行选择确定。
第十九条
不同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享受以下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第一年龄段人员,按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不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范围。
(二)第二年龄段人员从实行社会保障的当月起计算,按年领取生活补助费1000元,到达养老年龄后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第三年龄段人员从实行社会保障的当月起,按月领取360元养老金。
养老年龄是指女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
以上各年龄段的安置补助费、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标准根据省定保障标准的调整而相应调整。
第二十条
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养老金首先从其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的,从社会统筹账户中支付。
第二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涉及的其他相关问题,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征用农户承包经营的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征地补偿款总额减去集体留存部分后,除以人均1亩耕地的个人应得征地补偿款(目前为28200元)计算确定。
(二)承包地全部征完的农户,该户中符合本办法保障条件的家庭人员可以全部进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如家庭需要保障的人数超过本办法规定保障人数时,超出部分的人员如需进入保障,个人应承担80%的个人账户资金,其余部分由所在镇(园区、街道)、村承担。
(三)以户为单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数少于本办法规定保障人数时,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进入保障,并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其余征地补偿款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相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四)户口迁出本市的,不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相关保障待遇,但可以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余额。
(五)被征地农民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六)土地征用时,不属于农民自留地和承包地的其他各类集体土地,不列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范围,征地补偿款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与集体留存30%的土地补偿费一并管理,用于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以及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生活问题。
第二十二条
市国土部门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征地补偿费足额支付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资金由所在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管。
第二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名单确定后,由所在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对征地补偿款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将进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资金及时足额上解市财政专户,并同时上报被征地农民名单等相关资料。
(二)将16周岁以下人员一次性领取的生活补助费等其他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资金,及时足额支付到位。
(三)将属于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留在集体经济组织,并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部门应根据被征地农民名单和解缴的资金以及相关资料,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总账户,并按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用款计划,定期将资金划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户,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二)通知市人保部门按名单及金额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支出账户。
第二十五条
市人保部门应根据被征地农民名单和解缴财政部门的资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支出账户,并做好核算、发放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资金,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七条
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人员,不再享受《市政府关于印发宜兴市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宜政发〔2005〕162号)规定的补贴。
第二十八条
历次被征地农民相关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参照本办法另行制订。历次被征地农民相关遗留问题是指目前仍在实行每年支付本金收益或粮差补贴的征地补偿行为。
第二十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2月1日起在相关镇试行。
编者按:前阶段,市委、市政府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对宜兴未来高度负责的宗旨,结合贯彻《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出台了《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试行)》(宜政发【2011】16号),该《办法》将在相关镇试行后在全市推开。为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政策、吃透精神,本报现予全文刊登。
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四篇:启东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启东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启政规【2014】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
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镇乡(园区)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政府确定。
第六条
市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农用地数据库、己安置人数数据库的建立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计算;市公安局负责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市农工办负责征收土地过程中承包土地政策解释、纠纷调处和征后农户间土地小调整的指导;市财政局负责征地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划拨、管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的审核、参保人员相关手续办理以及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市信访、大调解等部门具体负责来信来访接待和协调工作。其它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被征地所在镇乡、园区、街道办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以2013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建立本市农用地面积数据库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己安置人数数据库。农用地面积数据库由市国土资源局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由各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名单,经镇乡(园区)审核后报保障办,市保障办汇总后报市公安局建立。己安置成员数据库由市国土资源局根据1999年1月1日后历次征地已安置数据统计建立。农用地面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每年调整一次,调整时点为每年12月31日。
第八条
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
征地补偿
第九条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第十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被征收土地的面积计算;征收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计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土地补偿费的0.5倍计算。
第十一条
征收农用地应当支付安置补助费,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收的农用地面积除以征地前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农用地面积计算。
征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十二条
征收土地涉及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征收宅基地涉及农民住房的,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能够重新安排宅基地的,对其住房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未能重新安排宅基地的,按照与被征收住房面积相当的原则安排住房,或者给予货币补偿。
征收土地涉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够重新安排其他建设用地的,对其建筑物、构筑物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未能重新安排其他建设用地的,给予货币补偿。
非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或者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其建筑物、构筑物不予补偿;被批准为临时用地,超过批准使用年限的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不予补偿。
第十三条
征收土地涉及前条规定以外的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等其他地上附着物,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则支付迁移费、改建费或者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按照一季的产值计算,能够如期收获的不予补偿。对可以移植的苗木、花草以及多年生经济林木等,支付移植费;不能移植的,给予合理补偿或者作价收购。
征地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被征地农民在拟征收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一律不予补偿。
第十四条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具体标准,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省政府备案。地上附着物未明确补偿标准的,由征地单位与地上附着物所有权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有资质的价格鉴证机构进行评估,作为补偿依据。
第十五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标准高于省政府的,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标准。
第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将7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支付给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
安置补助费用于16周岁以下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和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其所有者所有。
第十七条
征地补偿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地;征地补偿费用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应当按期交地。
第十八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争议的,由市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协调、裁决争议的具体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第十九条
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三个年龄段:
(一)16周岁以下(未成年年龄段);
(二)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劳动年龄段);
(三)60周岁以上(养老年龄段)。
市政府确定的被征地农民每个年龄段人员比例,应当与被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各该年龄段人员比例基本相同。
第二十条
未成年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当地安置补助费标准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不再作为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十一条
劳动年龄段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应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企业就业的应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事非全日制工作或者自由择业(灵活就业)的,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应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一)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距国家和省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不足15年(180个月)的,可一次性补缴不足年份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参照补缴时本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本办法实施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年份不再补缴;
(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按照我市当年最高档标准缴纳保险费,并按规定享受参保补贴,参保补贴由原渠道列支;
(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参保的人员(在校生、服役、服刑人员等),相应年份不得参保及补缴。
第二十二条 养老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次月起,按照本市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1倍按月领取养老补助金。被征地前己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同时享受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第二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包括安置补助费及其增值收益和市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会保障费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由市政府负责解决。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低标准按照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1倍乘以139计算。
市财政局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从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优先安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局应当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保障资金专户),管理、核算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
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保障资金专户,并由保障办建立个人分账户。
第二十五条
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按规定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后,其在保障资金专户个人分账户中的资金本息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被征地农民死亡的,其在保障资金专户个人分账户中的资金本息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第二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七条
被征地农民按照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规定缴纳保险费用后,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八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将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创造就业条件,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
实行征地补偿资金预存制度。征地报批前,市政府将征地费用和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会保障费用存入市财政局指定的账户(以下简称预存款账户)。征地报批时,市财政局出具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的相关凭证。
市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提出审核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征地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第三十条
市财政局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及时从预存款账户中将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足额支付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青苗补偿费支付给其所有者。地上附着物征收补偿安置按照市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经市保障办报市政府批准确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7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支付给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
第三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经市保障办报市政府批准确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市财政局根据市保障办文件通知从预存款账户中将16周岁以下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费划转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足额支付给本人,将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保障资金专户。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到账后10个工作日内,市保障办应当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一)将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记入其保障资金专户中个人分账户,用于逐月发放养老补助金;
(二)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记入其保障资金专户中个人分账户,用于补缴历年保险费,或逐期代缴、报销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不足部分由个人自付。
第三十二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参照社会保障基金有关规定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实现保值增值。第三十三条
依法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并由市保障办代管,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有关镇乡(园区)、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未能及时足额到位的;
(二)出具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的虚假凭证的;
(三)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提供虚假审核意见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第三十五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弄虚作假,冒领、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新征收土地不再执行《启东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
附件:1.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标准
2.被征地农民安置评定办法
3.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标准
4.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附件1: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标准
(一)界定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条件
1.界定时点时户籍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且在我市取消户口性质前(2010年11月底)为农业户口,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相应义务、有固定住所的农业户口人员(含未成年子女)。
2.入学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和2010年后毕业回迁到父母一本户口簿的大中专毕业生。
3.入伍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现役义务兵战士和兵龄12年以内(不含12年)的士官。
4.服刑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人员。
5.婚出方户籍保留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员。
6.2010年后结婚的,婚入方户籍己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已承担相应义务、且在2010年11月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人员。
7.户籍已迁回本组二年以上、已承担相应义务、并有固定住所的离婚回原籍人员及未成年子女;2010年后回迁的应提供2010年11月底农业户口证明。
8.因国家建设需要,由政府安置而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移民。
(二)不界定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2.2003年前国有企业、大集体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含改制时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托管人员)。
3.取消户口性质前(2010年11月)为非农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4.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投靠、挂靠、寄放、暂住人员暂不界定为成员(己确定的除外),在征地时由户长会议表决确定是否作为成员享受相应待遇。
附件2:
被征地农民安置评定办法
(一)评定对象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需要安置的人员。
(二)征占承包土地的,实行被征承包耕地的承包农户优先安置的原则。按农户实际征占用耕地除以该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农用地面积得出安置人数(四舍五入)进行安置,承包农户中谁先安置由农户自行决定。
(三)征占承包土地以外农用地的,优先安置前款计算有余数的成员、承包地征完家庭中尚未安置完毕的承包成员及因分类安置需要调剂的成员。剩余名额由户长会议讨论决定。
(四)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取得承包土地的婚入人员、离婚回娘家人员等需要安置的,必须提供原集体经济组织未安置补偿的证明。
附件3: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 1.农用地每亩18000元。2.建设用地每亩18000元。3.未利用地每亩9000元。
(二)安置补助费 1.农用地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每名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17000元。
2.征收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补偿费 1.耕地每亩1800元。
2.大棚设施栽培、园地、经济林地、精养鱼塘每亩3800元。3.坑塘水面、沟渠每亩900元。
附件4:
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一)被征收的承包耕地,将70%的土地补偿费按不超过村民组人均耕地的份额分配给被征地农户家庭中16周岁以上拥有承包土地的成员。
(二)按上述原则分配后仍有余额的,按征地时的本组16周岁以上成员平均分配。
(三)对拥有承包土地但不符合成员条件的16周岁以上人员,享受不超过村民组人均耕地的份额在30%的土地补偿费留存中分配。
(四)对一些特殊对象和遗留问题,经户长会议讨论同意后,可以在30%的土地补偿费留存中分配。
第五篇:南昌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试行)办法
南昌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试行)办法
(草拟稿)
第一条 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1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8]8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衔接、能持续”的原则,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被征地农民”是指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实施统一征地,具有本市常住农业户籍,被征地时享有第二轮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且被征地后完全失地或人均耕地低于0.3亩(含),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16周岁(含)以上在册并办理了“农转非”的被征地农民。
第三条 被征地农民以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同意征地之日为基准日,按实际年龄进行划分,实施分类保障。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准确定,并予以公示后,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由县、劳动保障部门会
同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定)。
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以户为单位,家庭承包土地完全被征的农户,其家庭成员可以全部转为城市居民;部分被征的农户,其家庭成员按照家庭承包土地被征的比例转为城市居民。
第五条 参保人员分为被征地劳动力(即男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女满16周岁,不满45周岁)和被征地养老人员(即男满55周岁以上,女满45周岁以上)。
第六条 被征地农民一般以户为单元,以行政村或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单位统一办理参保和缴费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在受理被征地农民参保申请,确认参保资格并按规定办理手续后,核发参保人员《职工(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手册》。
第七条 被征地后仍以土地为生或从村集体重新调剂分配土地人均耕地高于0.3亩且未办理农转非的被征地农民,暂不纳入本办法保障范围,其社会保障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范围。
第八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围,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九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由县、区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如要一步到位实行市级统筹,则必须由县、区上交市里调剂金或风险金,具体可定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县、区级所得净收益的10-20%为标准,作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风险金,缴入财政专户,专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和待遇调整)。
第十条 被征地农民男未满55周岁、女未满45周岁(省82号文件规定是男未满50周岁、女未满40周岁)的,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后,如本人自愿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也可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原缴纳的养老保险可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折算,折算后的个人帐户储存额和缴费年限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和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缴费满15年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办理退休手续,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参加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
第十一条 县区财政、集体经济和被征地农民承受能力强,被征地农民缴费和财政补贴到位,城镇企业基本养老基金结余多的,可直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缴费,经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核准同意后纳入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和调整待遇。
第十二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被征地农民设立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省82号文是集体和个人缴费部分都进入个人帐户,其征缴比例为政府承担不低于缴费总额的50%,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集体补足部分个人缴费)记入个人帐户,记帐利率按同期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记帐利率确定;政府承担和集体承担部分进入统筹帐户。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应按照筹集比例从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中支付。
第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以批准征地为基准日,实行一次性缴费办法。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的,以不低于省每年公布的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2006年7月1日后的,以不低于省每年公布的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
被征地农民今后各缴费标准,随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标准调整而自行调整。
第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资金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其中政府承担30%,集体承担30%,个人承担40%,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体可适当承担部分个人缴费。
第十五条 各县、区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2006年7月1日以后批准征地的被征地农民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当地政府批准提高的安置补助费和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土地补偿费中统一安排,两项费用尚不足以支付的,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支中解决。
第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以批准征地基准日时的实际年龄为准,按照以下年龄段的缴费年限一次性缴费:
男16-21周岁、女16-20周岁,一次性缴费2年; 男22-27周岁、女21-24周岁,一次性缴费4年; 男28-33周岁,女25-28周岁,一次性缴费6年; 男34-39周岁、女29-32周岁,一次性缴费8年; 男40-44周岁、女33-36周岁,一次性缴费10年;
男45-49周岁、女37-40周岁,一次性缴费12年; 男50-54周岁、女41-44周岁,一次性缴费14年; 男55周岁以上、女45周岁以上,一次性缴费15年。
第十七条 县、区政府应从国有土地出让总价款中提职8%作为政府配套资金的一部分,由财政部门拨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配套资金专户,专门用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一次性缴费有困难以及基金支付缺口的补助。市、县、区(各级)政府加大对原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应从国有土地出让总价款提取8%的配套资金中或通过依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办法,部分或金额补贴原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逐步将原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
第十八条 2006年7月1日(即洪府厅[2006]123号)文件颁布实施后,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社保经办机构和村委会确认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一次性支付到社保经办机构;2006年6月30日(即洪府厅[2006]123号文件颁布实施)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政府承担部分,由财政部门按照社保经办机构和村委会确认数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配套资金财政专户中分拨付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后,新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费用,经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核定后,由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集中办理,统一划拨,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按标准足额划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按规定记入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具体工作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保经办
机构办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参加养老保险并按标准一次性缴纳了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劳动力,在个人或集体有条件的情况下,申请要求提高一次性缴费标准的,经社保机构批准,可以按照不超过补缴时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为基数提高缴费标准,并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补计个人帐户,提高部分所需费用由个人或村集体承担。
第二十一条 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劳动力就业后,根据其就业形式,分别按照城镇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办法进行续保。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一次性缴费满15年的被征地劳动力,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有条件的也可以按照城镇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续保前后的缴费年限和个人帐户累计合并计算。
第二十二条 被征地农民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以后的续保缴费由个人承担,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缴费基数以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定期公布的为准。
第二十三条 从2009年7月1日起,被征地农民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办理退休,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缴费满15年,可办理退休,并从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
第二十四条
基本养老金一律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赣府厅发[2006]41号文规定的计发办法中新人新办法计发,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计算公
式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所在设区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所在设区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
个人帐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帐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第二十五条 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的计算。被征地农民参保时其一次性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均按1计算,续保后的缴费年限按历年实际缴费工资指数,计算其缴费工资平均指数。
第二十六条 2009年7月1日以前按洪府厅发[2006]123号文件规定已办理退休手续的被征地养老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变。其待遇调整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状况和基金承受能力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公布实施。
第二十七条 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低于当地最低工资70%的,按最低工资70%发给,且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含)。
第二十八条 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不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含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九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第三十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等因素适时提出具体调整方案,报
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达到本办法规定退休年龄时,由村(居)委会或本人凭《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和户口、身份证,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退休手续,并按规定一次性缴纳社会化管理服务费。退休人员死亡后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一次性付给丧葬费、抚恤金。已退休的被征地农民每年必须至少接受一次当地社保经办机构的生存状况调查。
第三十二条 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亲属或村(居)委会应在30天内通知社保经办机构,并办理有关手续。对死亡不报、申领养老金的,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迁移户籍的,不改变与所属社保经办机构的参保关系,其个人帐户和养老保险关系不作转移;调动或户口迁移到本辖区外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储存额可办理转移或停保;出国(境)定居,可向本人退还个人帐户储存额,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前死亡的,向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退还个人缴费部分储存额;被征地农民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间死亡的,向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退还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储存额未支付完的余额。
第三十五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帐,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政策规定进行保值增值,筹集的社会保险费和所得利息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经办机构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及社会
各界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
第三十七条 被征地农民原已参加老农保的,其原享受待遇不变,同时也可以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劳动保障局负责解决。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各县区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与洪府厅发[2006]123号文内容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