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弦定理公式的含义及其证明
余弦定理公式的含义及其证明
少三(2)宋伊辰
在做参考书的时候,我有时会遇到“已知一个一般三角形的两边长及其夹角的度数,要求第三边长度”的情况。与直角三角形不同,这时直接求第三边长显得有些困难,往往要花很大力气。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呢? 我向爸爸提出了我的疑问。“可以用余弦定理求啊。”他回答道。
“余弦定理是什么?”怀着满腹的疑问,我开始上网搜寻答案。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
如左图所示,在△ABC中,余弦定理可表示为:
同理,也可描述为:
那么,我们又如何证明余弦定理的成立呢?我又对此展开了探究。法一(代数证明): 如右图所示,△ABC,在c上做高,将c边写作:
将等式两边同乘以c得到:
同理,① ②
①+②得: 法二(运用相交弦定理证明):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α,AB=a,BC=b,AC=c以B 为圆心,以长边AB为半径做圆(这里要用长边的道理在于,这样能保证C点在圆内)。
延长BC,交⊙B于点D和E
∴DC=a-b,CE=a+b,AC=c ∵AG=2acosα ∴CG=2acosα-c。
∵DC×CE=AC×CG
∴(a-b)(a+b)=c(2acosα-c)
化简得:b2a2c22ac(cosα),法三(平面几何):
在△ABC中,已知AC=b,BC=a,∠C=γ,求c。过点A作AD⊥BC于D,∴AD=AC·sinγ=b·sinγ,CD=AC·cosγ=b·cosγ ∴BD=BC-CD=a-b·cosγ 在Rt△ABD中,∠ADB=90°
∴AB2AD2BD2(b·sinγ)2+(a-b·cosγ)
2﹦ab2abcosγ
法四(解析几何):
以点C为原点O,AC为x轴,建立如右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ABC中,AC=b,CB=a,AB=c,则A,B,C点的坐标分别为A(b,0),B(acosC,asinC),C(0,0). |AB|2(acosCb)2(asinC0)2
222 acos2C2abcosCbasin2C
22A B D C
ab2abcosC 即cab2abcosC
经过一番思考和尝试,我成功地运用多种方法证明了余弦定理公式。那么,这个公式在实际的题目当中有什么应用呢? 网上的资料给了我答案。
余弦定理可应用于以下两种需求:
1、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由余弦定理得出已知角的对边。
2、当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可以由余弦定理得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余弦定理还可以变换成以下形式: 22222b2c2a2 abc2bccosA
cosA2bc22c2a2b2 bca2accosB
cosB2ca22a2b2c2 cab2abcosC
cosC2ab22由此看来,余弦定理是一个简洁却实用的公式。它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应用也更广泛。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中的一条基本定理,但它却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形解析等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二篇:余弦定理定义及公式
余弦定理定义及公式 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a²=b²+c²-2bccosA
余弦定理证明
如上图所示,△ABC,在c上做高,根据射影定理,可得到:
将等式同乘以c得到:
运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得到:
将两式相加:
向量证明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余弦定理
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邻边和斜边的比值叫这个锐角的余弦值 正弦定理的变形 1、2、(条件同上)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且该比值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不确定,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解决问题
3、相关结论:
正弦定理的证明 显然,只需证明任意三角形内,任一角的边与它所对应的正弦之比值为该三角形外接圆直径即可。
现将△ABC,做其外接圆,设圆心为O。我们考虑∠C及其对边AB。设AB长度为c。
若∠C为直角,则AB就是⊙O的直径,即c = 2R。
若∠C为锐角或钝角,过B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显然BD=2R。∵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DAB是直角。
若∠C为锐角,则D与C落于AB的同侧,此时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若∠C为钝角,则D与C落于AB的异侧,此时∠D=180°-∠C,亦可推出
在△DAB中,应用正弦函数定义,知
因此,对任意三角形的任一角及其对边,均有上述结论。
考虑同一个三角形内的三个角及三条边,应用上述结果。可得
故对任意三角形,定理得证。
正弦定理意义
正弦定理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对应角的正弦值之间的一个关系式。由正弦定理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可知,正弦定理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第三篇:余弦定理证明过程
余弦定理证明过程
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证毕。
2在任意△ABC中,作AD⊥BC.∠C对边为c,∠B对边为b,∠A对边为a-->
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勾股定理可知:
AC²=AD²+DC²
b²=(sinB*c)²+(a-cosB*c)²
b²=sin²B*c²+a²+cos²B*c²-2ac*cosB
b²=(sin²B+cos²B)*c²-2ac*cosB+a²
b²=c²+a²-2ac*cosB
所以,cosB=(c²+a²-b²)/2ac
2如右图,在ABC中,三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以A为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于是C点坐标是(b,0),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B点坐标是(ccosA,csinA).∴CB=(ccosA-b,csinA).现将CB平移到起点为原点A,则AD=CB.而|AD|=|CB|=a,∠DAC=π-∠BCA=π-C,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知D点坐标是(acos(π-C),asin(π-C))即D点坐标是(-acosC,asinC),∴AD=(-acosC,asinC)而AD=CB∴(-acosC,asinC)=(ccosA-b,csinA)∴asinC=csinA…………①-acosC=ccosA-b……②由①得asinA=csinC,同理可证asinA=bsinB,∴asinA=bsinB=csinC.由②得acosC=b-ccosA,平方得:a2cos2C=b2-2bccosA+c2cos2A,即a2-a2sin2C=b2-2bccosA+c2-c2sin2A.而由①可得a2sin2C=c2sin2A∴a2=b2+c2-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到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完毕。3△ABC的三边分别为a,b,c,边BC,CA,AB上的中线分别为ma.mb,mc,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b=(1/2)
mc=(1/2)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同理可得:
mb=
mc=
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证毕。
第四篇:余弦定理证明
余弦定理证明
在任意△ABC中,作AD⊥BC.∠C对边为c,∠B对边为b,∠A对边为a-->
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勾股定理可知:
AC²=AD²+DC²
b²=(sinB*c)²+(a-cosB*c)²
b²=sin²B*c²+a²+cos²B*c²-2ac*cosB
b²=(sin²B+cos²B)*c²-2ac*cosB+a²
b²=c²+a²-2ac*cosB
所以,cosB=(c²+a²-b²)/2ac
2如右图,在ABC中,三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以A为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于是C点坐标是(b,0),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B点坐标是(ccosA,csinA).∴CB=(ccosA-b,csinA).现将CB平移到起点为原点A,则AD=CB.而|AD|=|CB|=a,∠DAC=π-∠BCA=π-C,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知D点坐标是(acos(π-C),asin(π-C))即D点坐标是(-acosC,asinC),∴AD=(-acosC,asinC)而AD=CB∴(-acosC,asinC)=(ccosA-b,csinA)∴asinC=csinA…………①-acosC=ccosA-b……②由①得asinA=csinC,同理可证asinA=bsinB,∴asinA=bsinB=csinC.由②得acosC=b-ccosA,平方得:a2cos2C=b2-2bccosA+c2cos2A,即a2-a2sin2C=b2-2bccosA+c2-c2sin2A.而由①可得a2sin2C=c2sin2A∴a2=b2+c2-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到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完毕。3△ABC的三边分别为a,b,c,边BC,CA,AB上的中线分别为ma.mb,mc,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b=(1/2)
mc=(1/2)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同理可得:
mb=
mc=
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证毕。
第五篇:怎么证明余弦定理
怎么证明余弦定理
证明余弦定理:
因为过C作CD垂直于AB,AD=bcosA;所以(c-bcosA)^2+(bsinA)^2=a^2。
又因为b^2-(bcosA)^2=(bsinA)^2,所以(c-x)^2+b^2-(bcosA)^2=a^2,所以c^2-2cbcosA+(bcosA)^2+b^2-(bcosA)^2=a^2,所以c^2-2cbcosA+b^2=a^2,所以c^2+b^2-a^2=2cbcosA,所以cosA=(c^2+b^2-a^2)/2bc
同理cosB=(a^2+c^2-b^2)/2ac,cosC=(a^2+b^2-c^2)/2ab
2在任意△ABC中,作AD⊥BC.∠C对边为c,∠B对边为b,∠A对边为a-->
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勾股定理可知:
AC²=AD²+DC²
b²=(sinB*c)²+(a-cosB*c)²
b²=sin²B*c²+a²+cos²B*c²-2ac*cosB
b²=(sin²B+cos²B)*c²-2ac*cosB+a²
b²=c²+a²-2ac*cosB
所以,cosB=(c²+a²-b²)/2ac
2如右图,在ABC中,三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以A为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于是C点坐标是(b,0),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B点坐标是(ccosA,csinA).∴CB=(ccosA-b,csinA).现将CB平移到起点为原点A,则AD=CB.而|AD|=|CB|=a,∠DAC=π-∠BCA=π-C,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知D点坐标是(acos(π-C),asin(π-C))即D点坐标是(-acosC,asinC),∴AD=(-acosC,asinC)而AD=CB∴(-acosC,asinC)=(ccosA-b,csinA)∴asinC=csinA…………①-acosC=ccosA-b……②由①得asinA=csinC,同理可证asinA=bsinB,∴asinA=bsinB=csinC.由②得acosC=b-ccosA,平方得:a2cos2C=b2-2bccosA+c2cos2A,即a2-a2sin2C=b2-2bccosA+c2-c2sin2A.而由①可得a2sin2C=c2sin2A∴a2=b2+c2-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到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完毕。3△ABC的三边分别为a,b,c,边BC,CA,AB上的中线分别为ma.mb,mc,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b=(1/2)
mc=(1/2)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同理可得:
mb=
mc=
ma=√(c^2+(a/2)^2-ac*cosB)
=(1/2)√(4c^2+a^2-4ac*cosB)
由b^2=a^2+c^2-2ac*cosB
得,4ac*cosB=2a^2+2c^2-2b^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1/2)√
=(1/2)√(2b^2+2c^2-a^2)
证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