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
(一)http://aestudio.blog.sohu.com/74974098.html 沙苑文化
陕西朝邑、大荔交界 约10000多年 8000B.C
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大荔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又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在此发现了人头骨化石,以后又进行了几次调查,除发现大量石器外,未见地层关系。这些石器分散在地面上,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主。细石器有石核、石叶、小石片、尖状器、石镞、刮削器等。石片石器是它的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
根据已发现的资料,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物。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这里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洞文化 江西一带 约14000-9000年
12000-7000B.C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4000─9000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洞内,1962以后作过数次发掘。洞内的上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中既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已发现陶器,但数量很少,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二厘米,陶泥既夹炭也夹砂,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原始的陶器。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水稻壳,其中既有普通的野生稻,也有栽培稻。
后者集野、,粳稻的特徵,是一种由野稻向人工栽培稻演化的稻种。这一发现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前。不过,遗址中也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以及大量的动物碎骨、蚌螺介壳和少量的鱼骨等,但未发现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的迹象,看来人们还主要依赖于渔猎和采集经济。
贾湖文化
河南省汝河、洪河、沙河流域 约9000-7800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东,沙河与泥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发掘7次,计2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个,以及濠沟、小坑等。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达数千件,特别是七声音阶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训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经碳14测定,贾湖遗址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
考古工作者将发掘资料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面貌不同于目前发现的河南省其它同时期遗址,第二、三期与裴李岗、峨沟等大体同进,第一期年代约为BC7000—BC6600年,第二期为BC6600—BC6200年,第三期为BC6200—BC5800年,文化内涵既与裴李岗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也存在许多差异和独有特征,呈现出淮河上游地区的独特面貌。因之,发掘者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目前与贾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遗址还有舞阳大岗、郭庄、漯河翟庄、郏县水泉等,主要分布于汝河、洪河、沙河流域。
贾湖遗址是河南省同时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面貌最丰富的遗址,具有中心聚落性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早期聚落形态、农业尤其是稻作起源、家畜起源、全新世环境气候变迁、音乐起源、汉字起源、卜筮起源等许多重要学术课题均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七声音阶骨笛的材料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之后,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反响,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甑皮岩文化 广西一带 约8950-745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8950-7450年。遗址为洞穴,位于广西桂林独山。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灰陶,烧成温度较低,纹饰有绳纹、划纹、席纹和篮纹,器物中以罐类为最多,其他有釜、钵、瓮等。石器中打制和磨制者各占一半,磨制石器以斧、锛为大宗。洞穴内发现有成堆的石块,其中有不少石器半成品,说明这里是制造石器的地方。此外还发现有骨鱼镖、骨镞和石矛等渔猎工具。
居洞内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麂、梅花鹿以及鱼、龟和螺蚌壳等。家畜已经出现,仅有猪骨一种,说明当时的经济仍以渔猎、采集为主。洞穴内也曾作为墓地使用,已清理的墓葬有十八座,均无墓穴,墓主葬式以屈肢蹲葬居多,这可能与布袋装尸的习俗有关。随葬品很少,至多有二件蚌刀。
彭头山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 约8200-7800年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
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昂昂溪文化 嫩江中游 约8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黑龙江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遗址命名。1930年发现。该文化分布于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嫩江流域地区。其主要特点是细石器发达,古人用压制法制造了一些个体小、形状规整的镞、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石器也有,但数量很少。
陶器比较原始,多是手制,陶土未经洗涤,含有沙及蚌壳粉末。烧成火候低,大部分陶器呈褐色。器类简单,仅有筒形罐、钵、杯和瓮等。渔猎工具发现较多,有骨枪头、骨鱼镖等,遗址也出有不少鱼骨、兽骨,说明渔猎经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在滕家岗子遗址,还发现了昂昂溪文化的墓葬、房址与灰坑。
裴李岗文化 河南一带 约7950年以前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等作物,以磨制带锯齿石镰、石锄、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等作为农具。制陶业比较原始,采用手制;三足钵、月牙形双耳壶、三足壶和鼎等陶器在造型上别具风格。住房是方形与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有储藏东西的圆形窖穴。人死后埋入氏族公共墓地,皆长方形土坑墓,多有陶器与石器作随葬品。该文化与磁山文化关系密切。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缺项。
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较早遗存,裴李岗文化自七十年代首先在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以来,便使人们认识到了仰韶文化之前的中国远古文化的独特面貌。分布于河南一带的这种使用红陶、以壶盛水盛粮、用三足钵烧饭的早期文化,居然还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种植稻、龟骨上的契刻符号等一系列前所未见的内容,使学术界不得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水平作出重新的评估。
磁山文化 河北一带 约7950-7350年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于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开始发掘,至今挖掘出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发现有房基、粮窖400多个,出土各种文物、遗物5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这些文物证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居于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可见,邯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磁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浓缩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一段距离,为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新的重要佐证。
李家村文化
关中地区、甘肃东部 约7950-695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年代距今约7900-6950年。因最早发现于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关中地区和甘肃东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居多,但也有不少打制石器、细石器。
陶器制造技术还很原始,手工制作,器物胎薄,烧成温度低,颜色大部分是红色,其中有些陶器里面黑色外面红色,最有特点。纹饰也很简单,只装饰一些绳纹、锯齿纹和剔刺纹。彩陶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只是在钵的口沿外壁绘一些简单的宽带纹。
大地湾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7800-4800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多源生发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所展示的天水远古文明,时间跨度越3000年,内容异常丰富。其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和先进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故而被称之为“大地湾文化”。由于大地湾1期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两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袭承传的密切关系,因而,她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大地湾遗址、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到晚期,已发现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涂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细沙混合筑成。屋前有与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门斗。尤其编号为F901的房址,是我国目前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筑的最高成就,其一是建筑规模巨大;其二是工艺精良,方法进步;其三是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它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雏形,而且开创了后世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先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丰碑。
天水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不仅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我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以这一独特风格为标志的大地湾一期遗址,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大地湾文化”。这些陶器以生产、生活用器为主,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说明包括甘肃东部、南部的渭河、西汉水等是我国彩陶的故乡。自此,彩陶在甘肃久盛不衰。加之大地湾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画,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我国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这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测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是我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说明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养成裁培黍,纠正了国际农史界通行多年的中国黍源于国外的谬误,进而确立了中国黍源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说法,证明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这两种植物距今已有7800年左右,较之于半坡早了1500多年,两种植物种子的出土毫无疑问地认定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河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天水史前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许多遗迹证明了城市发生的前奏及父权制时代。所有这些“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大地湾仰韶晚期文化无疑处于文明的前夜。
兴隆洼文化 西辽河流域 约7500-6900年
以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的兴隆洼遗址命名。1983年开始发掘,陶器全部呈褐色,大部分的表面有装饰的字纹,器类简单,主要是斜壁敞口筒罐和曲腹钵,特点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相近,但年代要早,距今约7500-6900年,是西辽河流域与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房屋按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井然有序。一般的房子面积为几十平方米,中心的两座大房子,面积达一百四十平方米。在许多房子里还有墓葬。在村落的四周是宽二米、深一米余的壕沟。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直腹罐有蟾蜍、蛇衔蛙泥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首次发现。出土的玉器也不少,种类有斧、锛、匕形器、管珠等,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约6950-4950年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期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1960年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半坡文化 黄河中游
约6800-6300年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着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河姆渡文化 宁绍平原 约6950-5330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文化内涵、主要特色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1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和群众观念。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纺织、交通工具和髹漆技术的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4个基本要素,这里指的是人类凭借自己智慧所创造的较为高级的生活方式,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出现和齐全的时间并不早。“衣服”的时间可能早一些,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穿上树皮(叶)或兽皮做的“衣服”,考古工作者曾在“北京人”的洞穴中发现1枚距今10万年前的带孔骨针。吃上谷类食物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事,距今约1万年前。居住房屋又晚一些,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玉蟾岩人、江西万年仙人洞人还住在山洞之中;在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河南许昌的“灵井人”和陕西大荔的“沙苑人”则住宿于露天之中。最早的建筑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华县老官台、宝鸡北首岭和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遗址中发现一些营造技术比较落后的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室内面积很小,只有5-7平方米。交通工具是在氏族或社团的人口扩大,经济需求增加,对外生产活动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首先出现在原始农业比较成熟,手工业发展而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桨是国内目前最早的实物资料。据说最近肖山跨湖桥遗址新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独木舟,但是对跨湖桥遗址的年代省考古文博界还有争议。牛和马作为家畜出现还较早,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好多水牛头骨,但先民饲养牛、马主要为了食用,作为畜力运输要迟得多。《史记夏本纪》记述大禹出巡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 ”,在此以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炎帝、尧、舜出巡、作战都无乘车的描述,所以牛、马作为交通运输、畜力使用比较迟。衣、食、住、行人类社会生活四大要素在河姆渡遗址中都已齐全,反映河姆渡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已经比较全面。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河姆渡氏族中已有了社会分工,但是象“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等精美工艺品的创作并不是人人都会的,象“鱼藻纹陶盆”、“猪纹陶钵”、陶
等极易破碎的东西,发掘出土时,基本保持完整形状,看来在当时已有专人保管,很可能它们是祭祀专用的贵重物品。从中可以推测,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已摆脱蒙昧状态,开始迈向文明社会的门槛。河姆渡遗址发现发掘,取得的成果是全方位的,文化内涵这样丰富的遗址在全国1万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从而奠定了它在人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遗址的地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编入中学历史教科书,2001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国外,英国剑桥大学编的《百科全书》、日本《考古学事典》都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把它编入自己《东亚史讲义》中。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以来的10年间,已接待了70多万海内外游客,许多人看了出土文物陈列以后强烈感到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五六十年代偏僻的山区、农村相近,特别是西部地区省分的领导反应尤其强烈,进而提出7000年前河姆渡人为什么有较高智商的问题,许多外国游客也提出过同样的疑问。众所周知,人的智商与环境、营养和教育相关,在原始社会决定人的智商水平主要是营养。过去我从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鱼、龟鳖类动物残骸的现象推测这是河姆渡人大量膳食水产品的结果,这恐怕多少受“龟鳖丸”、“脑黄金”等保健品宣传的影响。但是近几年阅读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材料后发现,大量膳食鱼类、龟鳖类和蚌、螺是先民普遍现象,除了味道鲜美,容易捕捞恐怕是主要原因,象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的鱼、龟鳖和蚌、螺的残骸。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先民更是以海产品为主食,以致丢弃的大堆贝壳形成贝丘遗址。从考古资料上看,他们的生产水平还停留在渔猎、采集阶段。也就是说以水产品为主食的先民智商并不怎么样突出,所以河姆渡人较高智商原因需要重新思考。最近看了美国著名营养学家阿德勒·戴维斯《吃的营养科学观》、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著述后,才明白均衡的膳食才是人体包括大脑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所谓均衡的膳食是指人体摄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类食物的结构达到6:3:1要求。三大类食物在这个比例下,能够共同协调,达到最佳的吸收状态,从而满足人体运转的需要。如果缺乏、缺少某一种,其它二类食物的分解、吸收就会受到影响,造成营养不良,人就会变得迟钝。象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长年以鱼为食,仅能活到30岁左右。过去寺庙中的尼僧终年食素,脂肪、蛋白质不足,虽然体力消耗较少,但脸色铁青,弱不禁风。只有少数方丈因为植物油、豆制品吃得多,身体较为健康长寿。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丰富的是谷类食物,占自重的80%,其次是豆类、薯类,约占自重的50%,水果、蔬菜中含量较少,在10%以下。河姆渡遗址发现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稻谷遗存,根据相关研究,河姆渡人年人均占有稻谷量已达164公斤,与中国营养学会1992年调查的中国城市成年人年人均消耗食粮164.6公斤的数量十分接近。而后者摄入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8.8%。河姆渡人人均占有稻谷164公斤的数字可能有误差,但误差率不会很大,推测河姆渡人的膳食结构已接近或达到6:3:1的科学要求,因此河姆渡人才有强健的身体和较高的智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河姆渡人已懂得了科学膳食的道理,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巧合。
纵观国内早、中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环境,不难发现原始人群总是选择山水之间的高地、孤丘作为居址。靠近水边既方便饮用洗涮又有利下水捕捞采集,而居址建在高处就能免除洪涝水害的冲击,也能使室内保持干燥和通风的良好环境。与高山峻岭保持适当距离可以利用高地、孤丘与高山之间的平地挖掘壕沟,防御猛兽的骚扰,同时又可以从独木桥上走出去,上山砍伐、狩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只能尽可能地选择优良的环境以有利自己的生存。环绕遗址的濠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为城墙和护城河,我国已发现20多座这样的古城,这就是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代。
用这个择居标准对照河姆渡的地理环境,业内人士很自然会对河姆渡遗址的年代发生怀疑。现在的河姆渡一带是姚江平原地势最低洼地块,五六十年代以前这里更是污水横流,洪涝灾害不断的沼泽区,姚东有民谣说,“大水泼,毛蟹爬,200斤一亩连根拔”。显然河姆渡的地理环境与7000年前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寻找河姆渡高地,破解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疑问,“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课题小组开展为期2年的专题研究,终于发现河姆渡一带具有非常特殊的“工字形”地貌环境。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尤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研究过程中委托南京大学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与现在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现在的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东地区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有时间去发展纺织、漆木器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而河姆渡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
文化的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
稻作起源问题
1973河姆渡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的消息通过媒体,迅速传遍全世界。因为还有大批农具、加工工具和炊用器共同出土,所以随即掀起一股水稻起源研究热。与媒体的热情相反,少数顶级考古和农业专家认为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已经比较成熟,在它的以前还应有较长的发展阶段。1995~2000年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连续发掘后,发现上下叠压的距12000年前的几粒野生稻谷和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接着又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土样标本中检测到人工栽培稻谷的孢粉,从而找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它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科学依据。玉蟾岩古稻的发现,说明亚洲东部的人工栽培稻、粟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大小麦、南美洲的玉米都是差不多时候出现的,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共同进步的结果。
河姆渡文化在宁绍平原消失的问题
环境说
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结束,大沽塘古海岸线形成(今329国道南侧),并在海潮作用下不断淤高。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北排渐渐困难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逐渐丧失。姚江平原西部的曹娥江口北伸后,排泄流程增加,导致部分洪水东泄,加重了姚江腹地的内涝,河姆渡终于成为水涝灾害频发地区,当遭遇风、暴、潮结合的天文大潮时,河姆渡难免遭受没顶之灾,从而形成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我们可以从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主要器物数量对比上发现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氏族的生存。距今5000年前,全球范围又一次发生严重的水涝灾害,这就是古籍《尚书·尧典》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的《圣经》上也有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类似传说。从考古上,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之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淤泥层,北面最厚处达2.5米。这次特大洪水最后浸蚀了河姆渡——大隐之间的平地,姚江改道东流,河姆渡出露,海水上溯,从四明山下来的河姆渡人不得不退出这个地区,向南迁徙。
河姆渡遗址各层主要器物表 名称
第四层
第三层 第二层
第一层
石器
385 283 119 92
骨器
2064 1015 50 不见
木器
328 13 9 不见
陶器
1143 252 90 66
第二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彭头山文化(前8200年
–
前7800年)
裴李岗文化(前5300年
–
前4600年)
后李文化(前8500年
–
前7500年)
兴隆洼文化(前8200年
–
前7400年)
磁山文化(前5400年
–
前5100年)
大地湾文化(前8000年
–
前7000年)
新乐文化(前5300年
–
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前6800年
–
前4500年)
北辛文化(前5300年
–
前4300年)
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
–
前3300年)
大溪文化(前4400年
–
前3300年)
马家浜文化(前5000年
–
前4000年)
仰韶文化(前7000年
–
前6000年)
红山文化(前4000年
–
前3000年)
大汶口文化(前4300年
–
前2500年)
良渚文化(前5300年
–
前4200年)
马家窑文化(前5800年
–
前4300年)
屈家岭文化(前2550年
–
前2195年)
龙山文化(前4350年
–
前3950年)
宝墩文化(前4500年
–
前4000年)
石家河文化(前4600年
–
前4000年)
第三篇:中国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713—741 年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851年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
876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报纸”。981年 宋朝当局对各进奏院的传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999年 宋朝当局对邸报的发行,实行定本制度。
1156年 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周麟之在所写的《论禁小报》一文中,对小报的情况作了描述,并要求严厉查禁。
1188年 正月十二日,皇帝发布诏令,查禁小报。
1236年 赵升在其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第一次把报纸和新闻这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1638年 明朝开始出现使用活版印刷的邸报。
1726年 小抄发行人何遇恩、邵南山因报道雍正在圆明园游园事失实,被处决。1750年 发生了一起地方官员伪造题奏和御批,通过提塘向各地传抄的重大事件。
1753年 经过多方追查后,有关人员受到严惩。卢鲁生因为在押期间病重,不待结案,提前凌迟处死。刘时达和按家属缘坐例入罪的卢鲁生的两个儿子卢锡龄、卢锡荣均判斩刑。
1770年 有署名“公慎堂”的民间报房在乾嘉两朝公开营业达30年以上。这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家有名号可考的民间报房。
第二章 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月刊。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刊物。由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或《中国的蜜蜂》)在澳门创刊。周刊。创办人是葡萄牙人中的立宪派首领巴波沙少校。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同时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报纸。1823年12月停刊。
1823年7月,中文《特选撮要》月刊创刊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英籍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26年停刊。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是在华英文报纸的第一种。创办人伍德、马地臣。
同年,葡萄牙人办主办的《依泾杂说》杂志创刊澳门。中英文对照。因揭载官府陋规,为清政府所禁。1828年中文《天下新闻》创刊于马六甲。吉德主编。内容为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等。此报用白报纸活版印刷。1829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英文《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创刊于广州。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32年5月,英文《中国丛报》创刊于广州。月刊。创办兼主编人为美国传教士裨治文。该报内容多为英人在华的商务报告,对于中国文字及华人生活很有研究,每期销达1000份。1851年停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马礼逊、郭士立等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该刊以中国读者为对象。1838年10月停刊。
1845年2月20日,英文《德臣报》在香港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创办人兼主笔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
1850年8月3日,英文《北华捷报》创刊于上海。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每期对开1张,共4页。是上海最早的英文刊物和在上海出版的重要英文日报《字林西报》的前身。创办人英国侨商亨利·希尔曼。
1853年9月3日,《遐迩贯珍》创刊于香港。月刊,以中文为主(附有英文目录),是在香港出版的最早的中文刊物。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香港英华书院印刷发行。每期“以印三千本为额”,每册售价15文。奚礼尔、理雅各等主编。除新闻外,兼刊广告。新闻容量约占全部内容的一半,新闻来源包括京报、广东及香港政府的公报、外报和太平天国方面传来的消息。广告五十字以下取银一元;五十字以上,每字多取一先士。
1854年宁波外籍传教士主办的中文杂志《中外新报》在宁波创刊。1857年1月26日,《六合丛谈》在上海创刊。月出16开本16页1册,每册售价2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中文期刊。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10月1日,英文日报《孖剌报》在香港创刊。是香港最早的英文日报。11月3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在香港创刊。该刊是香港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每周二、四、六发行。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和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
1861年11月下旬,华东地区最早的中文日报《上海新报》在上海创刊。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初为周报,半年后改为周三刊。历任主笔为伍德、傅兰雅和林乐知。1872年底停刊。1865年2月2日,查美斯主编的中文周刊《中外新闻七日录》在广州创刊。1868年9月5日,《中国教会新报》(1822年称《教会新报》)在上海创刊,周刊。发行机关为林华书院。主笔林乐知。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暂时休刊。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出至1907年停刊。
1872年4月17日,《华字日报》在香港创刊。主编陈霭廷。初创时两日刊,10年后始改为日刊。自备铅字,利用香港英文《德臣报》的印刷机印刷。该报自称“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为“唯一宗旨”。内容以翻译处报和转载京报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香港地区的重要中文日报之一。1941年12月25日停刊,先后出版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买办(经理)赵逸如,主笔蒋芷湘,初创时每天出版1号,第5号起,改为日刊。
8月,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在京的英、美等国传教士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主办的《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月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人主编。
同年,英国路透社派柯林斯来上海建立该社远东分社。为路透社在中国活动的开始。首先采用该社电讯稿的是上海英文《字林西报》。
1879年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在天津与大沽之间架设成功,开始通报。1881年电话传入中国。最先在我国境内经营电话业务的,为英商伦敦东洋电话公司。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于上海。初为中外商人合组经营,后由英国人丹福士独立经营。1899年11月,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购得。《新闻报》一创刊就与《申报》展开竞争(报费每日售价铜钱7枚)。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839年3月,林则徐开始令所属定期翻译在澳门出版的各外文报刊的消息和评论,以了解外情。这一部分译稿曾被汇集成册,以《澳门新闻纸》或《澳门月报》的名称流传于世。1859年太平天国军师干王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收集新闻篇等主张。1873年8月8日,《昭文新报》在汉口创刊。主办人艾小梅。初为日报,以“人情未习”,“惑于市道”,阅者较少,改为五日刊,旋停。
1873年中国第一条陆路有线电报线路在上海和吴淞之间架设成功。由丹商大北公司经营。上海至香港间的水路电线也在本年内敷设成功,并开始通电,每天发报2次,报费每字5角。由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经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主编,以报刊政论为特色,多出王韬手笔。是国内第一份公开宣传变法的报纸。
6月16日《汇报》在上海创刊。日刊。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汇编《弢园文录外编》在香港出版。这部文集收刊了他为《香港华字日报》和《循环日报》等报刊撰写的大量报刊政论,极力鼓吹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1884年4月18日,《述报》在广州创刊。每日出版,逢十休息。除日刊报纸外,还出版《中西近事汇编》一种,每月1册。两报均由广州海墨楼古印书局承印。1年左右停刊。这个报纸刊载了大量有关中法战争的消息、电讯、评论、译论和来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并各级支持省港两地工民的抗法斗争。对清廷当局的扫雷活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个报纸还报道了不少有关刘永福部黑旗军和法国侵略军作战的消息,称赞刘永福为“今之人杰”,并曾“且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永福)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免费赠送给读者。1886年6月24日,《广报》在广州创刊。日刊。创办人邝其照,先后任主笔的有吴大猷、林翰瀛、肖竹明、罗佩琼、劳宝胜、武子韬、朱鹤等。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邝字荣阶,曾协助马礼逊参加华英辞典的编辑工作。
1891年《岭南日报》在广州创刊。社址在广州沙基大街。劳保胜等主办。1893年著名维新派政论家郑观应的报刊政论文集《盛世危言》正式出版。1895年7月,《杭州白话报》在杭州创刊。月刊。
8月17日,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同年12月16日(十一月初一日)改名《中外纪闻》。
同月,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陈炽等联络部分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北京成立强学会。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
8月9日,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机关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1897年2月22日,维新派的又一个宣传刊物《知新报》在澳门创刊。4月22日,《湘学新报》(同年11月5日出版的第21期起,封面改名《湘学报》)在湖南长沙创刊。5月,我国最早的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专业刊物《农学报》在上海创刊。6月24日,《游戏报》在上海创刊。馆址在四马路惠福里。夏,《广通报》在西安创刊。每半月出版20至30页左右1册。为陕西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刊之一。10月26日,《国闻报》在天津创刊。社址在天津紫竹林海大道。《译书公会报》创刊于上海。社址在上海新马路昌寿里。周刊。
《渝报》在四川重庆创刊。旬刊。1898年3月7日,《湘报》在湖南长沙创刊。日刊,逢星期日休刊。3月13日,《格致新报》在上海创刊。为旬刊,后改月刊。
3月18日,本日出版的《湘报》第11期发表谭嗣同所写的《湘报后叙》(上、下),论述办报的意义,并提出了报纸是“民史”和“民口”的思想。5月5日,《蜀学报》在成都创刊。初为半月刊,第4期起改为旬刊。5月11日,《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五日刊。
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发“明定国是”上谕,宣布厉行变法。民间报纸的出版受到鼓励。
7月3日,光绪召见梁启超,命将梁刊于《时务报》的《变法通议》全文呈进,赏六品衔,令办理译书局事务。7月24日,《女学报》在上海创刊。参加编撰工作的有康同薇(康有为女)、李蕙仙(梁启超夫人)、裘毓芬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提倡女学,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参政为宗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纸。本年10月29日出至第12期后停刊。8月8日,《博文报》在长沙创刊。月出3册。《时务报》出至第69册停刊。《湘学报》出到第45期停刊。
8月22日,天津《国闻报》自即日起,连续两天在第1、2版显著位置连载了梁启超8月11日所写的《创办〈时务报〉原委记》一文。
8月26日,光绪发布上谕,批准梁启超提出的“书籍报纸恳免纳税”的要求。宣布:“书籍报纸一律免税,均著照所请行。” 10月15日,《湘报》出至177号后宣布停办。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894年11月,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1896年6月26日,《苏报》在上海创刊。1898年12月23日,《清议报》创刊于日本横滨。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2月,留日学生从这时开始办了一系列报刊,如《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游学译编》(1902),《湖北学生界》、《浙江潮》(1903年)等。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12月9日,《大陆》月刊在上海创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革命报刊。
1903年5月,邹容的《革命军》出版。6月底,“《苏报》案”发生。
同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办起《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
1904年3月,《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办。6月12日,《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8月,《京话日报》在北京创办。
10月,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在上海创办,也是最早的革命文学期刊,陈去病主编。《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在香港创办,由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郑贯公创办。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孙中山被举为总理。11月26日,《民报》在东京创刊。不久《民报》与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大论战,最终以保皇派的失败而告终。11月,《有所谓报》由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郑贯公在香港创办。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4月2日,于右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8年3月,《大清报律》颁布。
1909年5月起,资产阶级革命家于右任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人称“竖三民”报。
1910年12月14日,《大江报》创刊。1911年7月,《大江报》先后发表了两篇著名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3月1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发给上海《天铎报》优等旌义状,赞扬该报“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申明大义,不遗余力。”
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废除《大清报律》。3月4日--3月9日,发生“暂行报律事件”。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参议院讨论通过。6月,《亚细亚日报》在北京创刊,主编薛大可。初创言论倾向共和党,后被袁世凯收买,成为御用报纸。
10月20日,史量才等正式接管《申报》。史量才自任社长兼总经理。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杀害,不久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遭到袁世凯镇压,新闻界也遭到摧残、迫害,报人被捕,报社被封,由民初500多家锐减到100多家,史称“癸丑报灾”。1914年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同学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发稿。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国内御用各报纷纷出“红报”(用红色油墨印刷),称“臣记者”。12月19日,袁世凯御用报纸上海《亚细亚日报》遇炸,在此前已经发生过一次。
12月21日,北洋政府内务部以“言论悖谬”为由,通令全省,查禁上海《爱国报》及《中华新报》,并咨行交通部转饬各地邮局,对以上两报“一律停止邮递”。
12月25日,著名新闻记者黄远生,当晚在美国旧金山遇刺逝世。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5月18日,《汉口民报》在武汉创刊,黎宗岳主办,该报以讨袁“救国”及与“专制恶魔宣战”为宗旨,但10天以后,主办人黎宗岳遇炸身亡,该报于同日被查封。7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新闻编译社开始发稿。
7月6日,内务部咨文各省区,宣布对上海《民国日报》、《中华新报》、《民信日报》、《民意报》、《共和新报》等报解禁。
7月16日,黎元洪以大总统的名义废止袁世凯政府1914年4月颁布的《报刊条例》,但是这以后,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限制和迫害并没有停止。这以后有许多报人因种种“罪名”被捕并判刑。8月23日,邵飘萍应聘上海《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即日起为该报撰写《北京特别通信》。9月,因反对帝制遭到查禁的重庆《新中华》、《国民报》、《正论日报》等三报,恢复出版。
11月22日,北京《公言报》以揭载北洋政府向美国秘密借款500万美元消息,被控泄露机密,发行人黄希文,编辑王德如被捕。1917年2月17日,北京地方法院判处王德如徒刑4个月,黄希文3个月。
同年,上海《申报》发行数量达到1.4万份。上海《新闻报》公布该报发行数字达到33045份,这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发行数字。
1918年2月,北洋政府海军部和日本方面签订合同,决定两国合作在北京双桥建立大型无线电台,并同意日方提出的条件,30年内不许别的国家在中国建立无线电台。
6月24日,广东《民主报》主笔陈耿夫本日凌晨被广东督军莫荣新枪杀,陈于头一天下午被捕,起因是该报所刊《财政厅之更动》新闻一则,有“挑动军心”嫌疑。6月25日广东报界全体同业,就陈被枪杀事举行集会,抗议当局。10月,邵飘萍在北京出版《京报》,自任社长。1919年8月该报被段棋瑞政府查封。1920年后又复刊。10月17日,北洋政府交通部举行内阁会议,通过《报纸条例》,这个与1914年袁世凯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相比,内容有所变动。
1920年4月15日,中华民国报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的83家报馆参加。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杀害于北京。
8月6日,林白水因在《社会日报》上刊登《官僚之运气》一文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0月1日,《益世报》在天津创刊,1920年后,周恩来在欧洲时曾为其发报道。
1917年2月1日,陈独秀撰写了《文学革命论》在《新青年》2卷6期上发表,引起重大反响。4月1日,毛泽东写的《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3卷2号上发表,署名二十八画生。11月10日,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时报》、《民国日报》等报即日起陆续以大字标题在显著地位报道了有关十月革命的消息,这是我国报刊上关于十月革命的最早报道。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杂志自本日出版的4卷1号起,改用白话文,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同月,《灵学杂志》在上海创刊,盛德坛灵学会主办。
3月4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创刊。初为周刊,后为半月刊,两日刊,日刊。1947年2月24日终刊。7月6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由蔡元培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简章全文。
10月5日,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在北京创刊。1924年出版《京报》副刊。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11月,《新青年》5卷5号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5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号上发表了著名文章《新纪元》。1月15日,《新青年》出版6卷1号,发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月18日,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前往欧洲采访巴黎和会的新闻。即日巴黎和会开幕,这是唯一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5月2日,《新青年》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5月4日,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5月11日,《每周评论》接连5期连续重点报道“五四运动”。5月15日,上海《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时报》、《神州日报》、《中国新报》等7家大报自本日起,拒绝刊登日商广告,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六七年,直到1933年中日订立《塘沽协定》后,日商广告才重新出现在中国报纸上。
5月--7月,一批学生报刊纷纷创办。其中包括《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专著。1920年5月,《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在上海创刊。9月1日,《新青年》8卷1号出版,从此该刊实际改组成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0月3日,《劳动者》周刊在广州出版。11月7日,《劳动音》周刊在北京创办
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主编李达。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0年9月,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报学系,从这时到1926年,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先后设立报学系(新闻系)。1921年春,成都团支部创办了《人声》周刊。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7月,《工人周刊》创刊于北京,邓中夏等主编。
7、8月间,《劳动周刊》在上海创刊。
1922年1月15日,北京的团组织创办了《先驱》,由邓中夏等编辑。8月,《赤光》8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法国巴黎创办了油印的《少年》月刊,后改为《赤光》半月刊,这个刊物由周恩来主持,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邓小平等参加编辑工作。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等主编。这是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张政治机关报。同年,任白涛《应用新闻学》出版。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上海播音。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于广州,瞿秋白主编。7月1日,《前锋》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10月,《中国青年》创刊于上海,恽代英等主编。1924年4月,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以后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5月,美商迪莱的开洛公司广播电台成立,这是在中国开办时间较长的广播电台。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广播方面的法令。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6月4日,《热血日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这是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张日报。6、7月,发生“《诚言》事件”。12月5日,《政治周报》创刊于广州,国共合作时期重要的报刊,毛泽东等主编。1926年1月1日,《中国农民》在广州创刊,国共合作时期重要的报刊,毛泽东主编。4月26日,邵飘萍被军阀杀害。8月6日,林白水被军阀杀害。
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不久,北京、天津、沈阳也建立广播电台,这些广播电台都是官办广播电台,均由奉系军阀东北无线电监督处建立。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这是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11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出版。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5年10月,《生活》周刊由上海职业教育社创办。1926年10月由邹韬奋接办。1933年12月16日被国民党查封。
1927年3月,国民党《中央日报》在汉口创刊,不久停刊。1928年2月在上海复刊,1929年2月迁往南京。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在上海创刊,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
1928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成立)迁往南京与蒋氏中央通讯社(1927年6月15日创办)合二而一。
夏,斯诺来到中国,从这时到1941年期间,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10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组成。
11月20日,中共《红旗》在上海创刊。1930年8月与《上海报》合并更名《红旗日报》。1929年4月17日,中共《上海报》(初名《白话日报》)创刊,这是面向工人的通俗报刊。1931年2月,“左联”五作家被秘密杀害。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我国东北。
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办的通讯社,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进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12月11日,《红星报》在江西瑞金创刊,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抗战”开始,又称“淞沪抗战”。
3月18日,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参谋总长,不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1934年宗教性的广播电台福音广播电台和佛音广播电台在上海播音。2月10日,《新生》周刊在上海创刊,主编杜重远。1935年6月22日因“新生事件”被禁停刊。6月,国民党颁布《图书杂志审查办法》。
11月,上海《申报》老板,著名报人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中国西北之行。这次一路所写通讯报道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1936年8月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以后他又将去陕北采访写成的通讯等汇集出版了《塞上行》一书。
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1937年8月2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后与《全民》合并改名《全民抗战》。12月9日,《救国时报》在巴黎创刊,这是中共中央在海外创办的报刊,1938年10月迁往纽约,1939年10月停刊。
1936年6月,斯诺前往陕北进行为期4个月的采访。11月22日,“七君子事件”发生。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
1937年11月8日,由范长江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协会”,1938年3月迁到汉口改名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病逝。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月19日,《抗战》(三日刊)在上海创刊,是邹韬奋主编的进步刊物。8月24日,《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9月18日,《大公报》汉口版创刊,由张季鸾主持。
9月,以高仲明名义出版的《纪事报》在沦陷后的天津租界秘密出版。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成立。1938年3月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2月9日,《译报》在上海“孤岛”创刊。
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党《中央日报》停刊。12月11日,《群众》在汉口创刊。它是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一个公开机关刊物。
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公开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1月20日,《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1月25日,《文汇报》在上海“孤岛”创刊。3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重庆恢复播音。
4月11日,周恩来应邀到汉口广播电台发表讲演,题目是《争取重大的新的胜利》。1939年2月6日,国民党在重庆建立“中央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初改名为“国际广播电台”。5月31日,周恩来在重庆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讲演,题目是《二期抗战的重心》。
1940年7月,由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控制的“华北广播协会”成立,负责管辖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石家庄、太原和徐州等8座广播电台。9月18日,《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创刊。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
1941年2月,汪伪政权成立伪“中国广播事业建设协会”,以此控制上海、杭州、苏州和蚌埠等地广播电台。4月8日,《华商报》在香港创刊。
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8月1日,“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在上海开始播音。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945年8月,延安台恢复播音。8月,《文汇报》在上海复刊,1947年5月停刊。8月,“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在上海恢复播音,1947年1月被国民党查封。8月--10月,国统区新闻出版工作者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同国民党展开一场斗争,史称“拒检运动”。9月27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10月,延安台举办专题节目《解放区介绍》、《解放区政策》和《解放区建设》。1946年1月,著名新闻工作者杨潮在杭州监狱遭迫害致死。
3月,中共地下党在上海办的“中联广播电台”成立,同年7月停办。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出版。
5月,国民党“还都”南京,国民党的新闻中心从重庆返回南京、上海一带。5月,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从重庆迁回南京播音。
5月,新华社进行机构调整时,把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同年6月该部制定《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6月,《群众》周刊迁到上海出版,后又迁往香港出版。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时代日报》、《文萃》等报刊。在北平创办了《解放》,新华社设立北平分社 1947年2月,重庆《新华日报》停刊。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
3月--1948年5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后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三次战斗转移,即从延安→陕北→太行→平山(河北)。
6月15日,《晋绥日报》发起反“客里空”运动。
7月初,蒋介石召开国务会议,提出“国家总动员提案”,随即下达所谓《戡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会》。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几天后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1948年
4月2日,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重要谈话。10月2日,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1月,中共中央做出《对新解放城市中原有广播电台及其工作人员的政策决定》。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七届二中全会。
3月25日,新华社、陕北台随中共中央进入北平,陕北台即日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后又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949年 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举行开国大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持续6个半小时的实况广播,全国各解放区的一些广播电台同时联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也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的关于国家庆典的全国性实况转播。《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召开成立大会,开始正式办公。新闻总署受中央人民政府政务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负责领导全国的新闻事业,管理国家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附设的新闻干部训练班改名为北京新闻学校。为新闻总署直属单位之一。范长江兼任校长。
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俄语广播讲座》。这是全国电台中第一个开办的外语教学节目。
1950年 1月4日,《人民日报》增设副刊《新闻工作》(双周刊),该刊着重介绍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创刊号《编者的话》号召,在创建中国人民新闻事业中,大量利用苏联的丰富经验。到1950年底,共出26期,刊登了近30篇译介列宁、斯大林论报刊和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文章。
3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本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指出:“使新华社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条件,现已成熟。”中共中央在指示中决定:“今后新华社的各总分社、分社和支社,除向总社发稿和印发总社的稿件外,不应再单独对外发稿;其所有人员,应全部交新华社统一调度和供给。”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各级领导应当有效利用无线电广播》。论述了目前条件下,无线电广播的宣传教育、传布新闻、下达政令、交流经验和提供正当娱乐等作用。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迅速执行新闻总署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充分地和多方面地利用广播来推动和改进工作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新华社和一些报社派出记者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采访。不久,新华社成立志愿军前线分社。
1951年 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战地特约记者,作家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此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全国人民对于志愿军最亲切最尊敬的称呼。
12月19日,新华社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社务会议。总编辑吴冷西作了《进一步建设国家通讯社》的报告,提出“新华社应成为全国消息总汇”。
1952年
10月1日,中国新闻社开始发稿。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9月14日成立于北京。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主要对象。
12月25日,新华社总分社、分社、记者站,从10月份起相继进行了业务整训,普遍检查了在贯彻执行总社“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报道方针中所存在的问题。
同年,中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原燕京大学新闻系,交由调整后新的北京大学接办,改为新闻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建制。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苏州的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随该学院并入江苏文化教育学院后停办。
1953年 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指出“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从年初开始,各新闻单位派出一批记者进入个大型工业建设工地采访。
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该厂是中国唯一摄制新闻纪录片的专业电影制片厂。
11月9日,自本日起到次年1月止,全国报刊大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人民日报》发表以《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题的社论;15日发表《帮农民算三笔账》的社论;从11月26日开始,《人民日报》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里,发表一批文章,用作农村工作干部学习总路线和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材料。各主要报纸也纷纷发表社论、文章、讲话和问题解答等,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同年,中国私营报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1954年 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党委应该积极领导报纸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同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我国新闻界第一次派出较大记者团采访报道国际会议。这个30余人的记者团包括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和《世界知识》杂志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报务人员。
7月6日,以温济泽为团长的中国广播代表团一行18人赴苏联访问,9月5日回国。代表团回国后,除了口头汇报外,还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出版发行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一书。
9月14日,新华社召开动员大会,在全社开展新闻写作学习。这是新华社第一次在全社范围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学习。
同年,我国新闻界出现了赴苏对口学习的热潮。年初,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率领由人民日报等各报组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真理报》,出版《学习〈真理报〉的经验》一书;7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温济泽率领中央广播事业局代表团赴苏访问,回国后编印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一书。同年底,新华社副社长朱穆之率领新华社代表团出访塔斯社,回国后编印了《塔斯社工作经验》一书。
1955年 1月1日,《光明日报》版面由竖排改为横排,是新中国最早改为横排的报纸。
1月20日,中宣部发出《关于开展胡风思想批判的报告》,报告称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中共中央批发了这个报告,从此在全国报刊上开始了对胡风的批判。
4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中央报纸摘要》节目,7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报纸摘要节目》改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1956年 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报告会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这一讲话精神,被简称为“双百方针”。
7月1日,《人民日报》实行改版。自即日起,由4个版改为8个版,篇幅较前扩大了一倍。与此同时,编辑工作也有所改变。同日发表社论《致读者》,对改版提出设想。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957年 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继续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在北京成立。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正式开始。
7月6日,新华社巴黎分社成立。
12月1日,《新闻战线》在北京创刊。该刊是人民日报主办的全国性新闻专业期刊。
1958年 2月15日,新华社日内瓦分社成立。
5月1日,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今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
6月1日,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它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半月刊。1965年改为月刊。1980年1月恢复半月刊。
6月17日,中国唱片社成立。该社1983年前是全国唯一的唱片出版机构。
6月2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正式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原有的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10月1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专门进行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的专业科研机构。
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名称为《简明新闻》,这是电视新闻的又一形式。
1959年 4月18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直播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实况。
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广播事业局把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扩建为北京广播学院。
1960年 5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播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6个开始彩色电视试播的国家。
1961年 1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派记者随同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这是中央电台、电视台第一次派记者报道国家领导人的活动。
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 4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时30分开始教唱《国际歌》。
1963年 8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自即日起一律由男女播音员轮播,取消新闻的“电头”,即“XX消息”、“XX电台报道”等。
1964年 4月20日,新华社播发袁木与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这是有关大庆报道的第一篇通讯
1965年 8月28日,周总理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专门面向农村的一小时节目。
1966年 1月,北京电视台首次使用黑白录像设备制作节目。录制的第一个节目是相声《女队长》。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965年 11月,经毛泽东批准,《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革”的序幕
1966年 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要求全党全国彻底清除各界(包括新闻界)的反动思想、反动权威。
5月初,又掀起批判《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的狂潮。邓拓、吴晗等被迫害致死。
5月31日,经毛泽东批准,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
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 1月3日—4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被造反派夺权,上海电台、电视台也相继被接管,“一月风暴”由此开始。
3月31日,中央电台反复播送了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矛头直指刘少奇。次日,《红旗》杂志全文发表。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修养〉的要害是背叛了无产阶级专政》,从此,新闻界掀起批判和肆意攻击刘少奇的浪潮。
1969年 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全面肯定了“文革”,并把“文化大革命”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党章。
1971年 9月13日,“九一三”事件发生,全党全国人民震惊,革命狂热急剧冷却。
1973年 5月—8月,“批林批孔”运动。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从此批孔子的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出现。
7月19日,《辽宁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张铁生的信,《人民日报》、《文汇报》相继转载,制造了“白卷英雄”事件。
1974年 1月,江青等人借批判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借题发挥,攻击周恩来。
7月,《红旗》杂志发表《京剧革命十年》,随后,一批鼓吹“样板戏”的文章相继发表,形成了宣传“样板戏”、为江青歌功颂德的高潮。
1975年 2月,《人民日报》、《红旗》发表有关社论和姚文元的《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大肆宣传反对“经验主义”,隐射攻击周恩来、邓小平。
年底,“四人帮”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人帮”控制的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污蔑邓小平和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采取的正确措施。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逝世。
1日 12日、15日、16日,中国第一次通过卫星传送新闻,内容是有关周恩来丧事活动的彩色纪录片。
4月,“四五运动”发生。新闻媒介播出了姚文元的所谓现场报道,污蔑群众纪念周总理的活动,引起人民极大愤怒。
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中央电台播送了《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书》。
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文中提出了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注: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的方针。
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当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
11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中央广播事业局属国务院领导,宣传业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协助中央领导。
1978年 1月1日,北京电视台恢复由播音员出图像向观众报告节目。新闻节目正式命名为《新闻联播》。
5月1日,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为“CCTV”。对国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新华社在同一天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等30家报纸转载,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11月15日,中共北京市委做出决定,为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平反。
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12月24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979年 3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
8月18日,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电视事业创建21年以来,第一次就电视节目进行专业探讨的全国性会议。
1980年 2月6日,北京新闻学会正式成立。胡乔木在成立大会上谈到了加强新闻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8月30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好新闻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
10月7日,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1966年3月召开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以来,间隔15年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2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宣布,确定1940年12月30日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1981年 1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共7条,肯定了报刊开展批评的成绩,并就报刊、广播、电视如何开展批评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6月1日,新中国第一张全国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北京创刊。
1982年 8月25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彩色电视广播国家标准》。正式确定我国彩色电视广播制式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即PAL/D制。
1983年 2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黑龙江身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洗衣机事件进行批评。
1987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社联合发出《印发〈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1990年 1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11届亚运会电视委员会中心部正式成立。
1991年 1月19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公布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6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
1993年 12月17日,第四届“中国新闻奖”和首届“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4年 4月1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本日起在该台每日的黄金时间开播。
1997年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6月30日午夜及本日凌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隆重举行。
中央电视台对本日有关香港回归的各项活动,作了全面报道。
第十五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1885年 由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台湾府教会报》创刊,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家报纸。
1896年 日本人开办的《台湾新报》创刊。1945年8月《台湾新报》为国民党政府接收,改名《台湾新生报》,隶属国民党政府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
1915年 台湾第一家通讯社—台湾通讯社在台北问世。
1928年 6月,港英当局的官方电台—香港广播电视台创办。
1933年 8月,澳门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办。
1944年 3月,日本派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下令将《台湾日日新报》、《兴南新闻》、《台湾日报》、《高雄新报》、《台湾新闻》、《东台湾新闻》等六家报纸合并为《台湾新报》。
4月1日《台湾新报》独家发行,原有报刊全部停刊。
1945年 3月15日,香港《大公报》复刊,胡政之主持。
10月25日,台湾地区省当局的机关报《新生报》创刊于台北。
1947年 10月10日,台湾第一家晚报,也是台湾现有民营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自立晚报》创刊
1948年 9月9日,香港《文汇报》复刊,徐铸成主持社务。
1949年 3月12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迁台后在台北出版。
1951年 6月,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发布训令,对新申请登记的报纸“从严限制登记”。
9月16日,台湾最有影响的民营报纸《联合报》创刊于台北。
1952年 4月,台湾当局宣布“停止报纸登记”,台湾从此进入“报禁”时期。
10月,台湾当局批准“国防部总政治部”创办了《青年战士报》,此后只至1987年未再批准一份创办报纸的申请。
1957年 5月29日,丽的呼声香港有限公司开办“丽的映声”中英文黑白有线电视,这是香港最早的电视台。
1962年 2月14日,台湾第一座电视台“国立教育电视实验广播电台”试验播出,1963年12月1日正式播出,定名“国立教育电视广播电台”。
4月,台湾第一家民营电视台“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视)正式成立。10月正式开播。
1969年 1月22日,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东方日报》创刊,创办人马惜珍。
9月7日,台视发射了台湾第一个彩色电视信号。
1971年 香港的无线电视台开始用彩色发送电视。
1981年 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台湾播放彩色影片《河西走廊》等大陆风光片。
1991年 5月,香港的卫星电视开播,包括体育、音乐等五个台。
第四篇:中国聋人历史年表
中国聋人历史年表
史前万年,伏羲创造八卦图,并把史前文明精华汇聚一本著作《易经》,其中图案线条是聋人祭司奉命绘制。当时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共享集体劳动成果,聋人哑人和正常人猎人一起用打猎专用手语一起互相配合打猎。
前四千多年,黄帝时期,仓颉根据伏羲时代的原始文字甲骨文总结整理出汉字文字,引导聋哑人以目代耳加以物识字的方法,使其认字记住整理出的的新文字,仓颉可能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聋人教育家。
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夏朝时期,对聋人实行免税,规定聋人打猎种地所得是属于自已的,不必缴税。
前1600年到前1046年商朝时期,出现“聩宗”,是聋人教育的场所,继承仓颉教导聋人识字写字,可以说自从商超开始的识字学文化的聋人做文字工作,比如协助史官整理文字,负责抄写一类工作。
前1064年到前771年周朝时期,继承商朝的聩宗制度为当时独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前770年到前476年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实行“九惠之教”政策其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聋人送到“疾馆” 供给衣食,直至身故;
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儒家教育宗旨“有教无类”,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残疾的限制,所以孔子的学生含有盲人聋人哑人等等残疾人,对聋人学生实行五艺“礼节、射箭、驾车、写字、算数”,六艺只是针对正常人学生,结束了以往聋人和正常人分开的教育。
前475年到前221年战国时期,墨子创立墨家,明确墨家宗旨“兼爱平等”,说出名言“墨子言聋人不可废者”,被后来的明朝聋人父子贺时泰、贺逢圣引用在著作《思聪录》;
墨子老年时受了楚国奴隶聋孩子荆南,加以培养为墨家最优秀的聋人弟子,荆南后来成为商鞅最信任的贴身侍卫; 商鞅开始变法时,荆南为秦孝公收容秦国境内所有四肢健全的聋哑孩子,加以训练为秦国喑士,最多二十人直接由秦王到秦始皇亲自指挥;
楚国有一个聋孩子经过孔孟儒家的聋人教育下成才,他成才后到赵国时,正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候,为此他成为武灵王帐下红人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聋人相国,也即聋人丞相,然而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这就是鶡冠子的名称起源。
后来赵武灵王开始中山国的战争,鶡冠子辞职带着新收的听人学生庞煖回到楚国隐居研究学问。
赵惠文王邀请庞煖出山复出任赵国大官,此时派出使者邀请鶡冠子复职赵国相国,这时鶡冠子举家搬迁深山老林躲避著书《鶡冠子》。不过这本书流传到被秦国太子嬴政阅读,极大促进了后来的秦朝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社会。
前221年到前206年秦朝时期,秦始皇开始进行全国大建设的时候,下令凡是健全的听人青年一律服兵役、徭役等等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建设,这时候聋人哑人可以不用服兵役徭役,而是自已种地打猎自我谋生,不必缴税。对于有文化的聋人哑人开始向官府学习大秦律法,参与抄写秦律,秦朝的聋人武士—喑士依然默默保护秦始皇,并跟随其巡查全国各地。
前213年,秦始皇批准李斯之议,只是焚烧《诗》《书》一类文化典籍,但也焚烧前早就备份了保存在阿房宫藏书室,可惜全部被毁项羽焚烧阿房宫里。尤其是农医科技典籍并不在焚书之列,只是顺便以墨家的聋教手话书籍全面代替儒家聋教手话书籍。
前206年到220年汉朝时期,秦国喑士接受刘邦的招降,被改编继续收容各地的聋人哑人,加以训练为大汉聋人武士“默士”。
文景之治,聋哑有学,可以说汉朝把商周秦三朝的聩宗进一步发展为聋人书院。前141年文翁继承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在四川成都办了古代中国第一所官办书院学宫,文翁令当时四川各地所有聋孩子哑孩子一起集中到成都学宫和优秀的听人学生一起平等学习。也结束了四川缺少聋人书院的落后面貌。
汉武帝于前124年设立的太学,规定凡是优秀的聋人弟子可以由当地官府推荐到太学做学问,可以说汉朝继承商周夏的聋人抄写官文官制度,当时的汉朝聋人博士协助听人史官整理文字记录,所以也有协助史官司马迁搜查资料在内。
汉武帝晚年时,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出现一个年轻的聋人小吏,后来被称为许丕。前94年,汉朝聋哑贵妃钩戈夫人赵婕妤为汉武帝生下儿子刘弗陵。
前87年,汉朝聋哑贵妃钩戈夫人赵婕妤被临终前的汉武帝赐死,钩戈夫人的儿子刘弗陵登基为汉昭帝。
215年汉末,聋人医学家皇甫谧出生。
224年,三国之一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重用刘璋的旧臣聋人杜微;
241年三国时期,二十六岁的皇甫谧开始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 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256年,四十一岁的皇甫谧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
255年大晋聋人名臣张轨出生。
260年,四十五岁的皇甫谧已经成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引起当时的魏国丞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却被拒绝,开始作《释劝论》。
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请五十二岁的皇甫谧做官,皇甫谧被迫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请。269年晋武帝司马炎仍下诏请五十四岁的皇甫谧做大晋聋人丞相,皇甫谧被迫上疏自称草莽之人,而拒绝。270年,五十四岁的皇甫谧举贤良方正,最后一次表明不愿当官,而上疏借书,晋武帝司马炎送书一车。277年,晋武帝司马炎强行诏封皇甫谧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结果仍被拒绝。皇甫谧开始著作《笃终论》。282年,即三国被晋朝已经统一后两年,六十七岁的皇甫谧的医学大作《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一代聋人医学家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301年张轨在朝中官员的支持之下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到任后,使立刻领兵击败当时在凉州叛乱的鲜卑族,又消灭横行当地的盗贼,斩首万多人,从此威震西土,亦安定了凉州。张轨任用有才干的凉州大姓如宋配、阴充、氾瑗和阴澹为股肱谋主,共同治理凉州。他又劝农桑,立学校,又设与州别驾同等的崇文祭酒、春秋行乡射之礼,在凉州大行教化。
305年鲜卑若罗拔能侵袭凉州,张轨派司马宋配讨伐,最终斩杀若罗拔能,并俘据十多万人,因而声名大振。晋惠帝亦因此加张轨安西将军,封安乐乡侯,邑千户。同时又大修凉州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市)。此时,东羌校尉韩稚杀害秦州刺史张辅,张轨少府司马杨胤主张讨伐韩稚,亦劝张轨效法晋桓公主持地方,对韩稚擅杀刺史的行为予以严惩。张轨于是命中督护领二万兵讨伐,并先写信给韩稚劝降。韩稚拉到书信后就向张轨投降。张轨报告南阳王司马模后,司马模十分高兴,并将皇帝赐的剑送给张轨,并将陇西地区交给张轨管理。
308年,张轨因患风搐而不能说话并身体瘫痪,自此丧失发音口语能力即聋哑人,命儿子张茂代管凉州。
314年,晋愍帝任命张轨为侍中、太尉、凉州牧,封西平公,但张轨仍然辞让。五月壬辰日,张轨病死,享年六十岁,谥曰武公。张轨的亲信部下及后拥立张轨长子张寔继任了凉州牧之职。
374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育在四川自称蜀王,麾下有一个聋人将军和一个哑人将军,被称为天聋地哑,随后抗击胡人夷狄政权前秦苻坚,最后英勇战死。但这勇敢的聋人将军哑人将军自此以后被中国聋人哑人信奉为聋神“天聋”和哑神“地哑”。
5世纪末6世纪初,南朝齐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创设收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六疾馆,和聋人弟弟安乐王萧仁雅联合收容聋孩子哑孩子送进梁朝聋人书院继续儒家的五艺教育。因此陈庆之北伐时麾下的七千人部队含有聋哑王爷萧宝义训练的一百人聋人哑人武士。
494年南朝梁朝的聋哑王爷萧宝义被封为为持节、都督扬、南徐州军事、前将军、扬州刺史,封晋安郡王。
495年,萧宝义被任命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也是开始了萧宝义推荐十一岁好友陈庆之
东昏侯即位,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始安王遥光诛。为都督扬、南徐州军事兼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持节如故。梁王定京邑,宣德太后令宝义为太尉,领司徙。梁受禅,封谢淋公。寻封巴陵郡王,奉齐后,天监中卒,谥曰“隐”。
509年南朝之一的梁朝聋哑王爷萧宝义去世,之前是战神陈庆之的聋人知已,也是手谈围棋好友,529年大隋开国之一的聋人武将崔儦出生。
575年大隋聋人皇子杨谅出生。
584年,大隋开国之一的聋人武将崔儦受朝廷征召,担任给事郎,过了一段时间兼内史舍人一职。数年后,兼通直散骑侍郎,出使南朝陈国,回国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当时越国公杨素权势益重,非常看重崔儦的门地,杨素亲自为其子杨玄纵聘娶崔儦的女儿为妻,聘礼十分贵重。
594年大隋开国之一的聋人功臣杜台卿去世,死前著作《玉烛宝典》,也是当年促进杨坚建立大隋的聋人谋士。
599年突厥犯边境,隋文帝以杨谅为行军元帅讨伐,后来参与征伐高丽的战争。
581年到618年隋朝时期,储粮救荒的仓廪制度得到发展,并创建悲田养病坊,继续收容失去劳动力的残疾人,也含有收容年老无力孤寡的聋哑人在内。
隋文帝开始以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发展了基础的科举制,规定残疾人人才也可以有教无类平等参与科举,奠定了唐宋明的聋人哑人平等参加科举基础。
601年大隋开国之一的聋人武将崔儦在京师去世,时年七十二,其后代绵延兴旺。
604年大隋聋人皇子杨谅起兵造反夺位失败,被当时的杨素率兵击败,后来被哥哥隋炀帝杨广幽禁而死。其后人遗传优秀聋人哑人基因的聋哑杨氏家族。其中后人杨炯煌是21世纪初期台湾的聋人律师也是聋人政治家。
706年唐朝开始开元盛世时,聋人徐安贞先前参加科举创造一年三考三捷,荣登甲榜的奇迹。而这一年中进士,初为武陟聋人县尉。
731年编撰《文府》20卷献上唐玄宗,得到其赏识而升为中书侍郎,补丽正学士。帮助皇帝草拟文稿,深得唐玄宗器重。后来老年隐居时教授来访的杜甫学唐朝手话唐朝聋人文化。杜甫耳聋后重新振作,因而杜甫写了一首诗《耳聋》。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聋人诗人一代聋人政治家徐安贞开始到浙江老家隐居。以后行踪不得而知,只知最后在湖南省平江县,其后人发展成一个具有6000多人的庞大支系。
761年1月8日唐朝唯一的哑人皇帝出生于长安。806年逝世。去世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804年唐顺宗李诵突然中风而失去语言能力,为哑人皇帝,依靠唐朝手话和笔谈治理国家。
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885年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聋哑人大臣查文徽出生。930年一代聋人将军杨信出生。
954年六十九岁的查文徽饮毒酒自杀,为一代聋人名臣。
960年陈桥兵变,三十岁的杨信强行给赵匡胤披上黄袍,是大宋开国功臣唯一的聋哑人功臣,先后被提升为贺州刺史、汉州防御使等要职。
966年三十六岁的杨信受重伤时宋太祖亲自去杨家探视,使杨信深为感动。967年三十七岁的杨信担任镇宁军节度使。
969年宋朝高级将领杜廷进等谋图反叛不密,被宋太祖获知。夜间急召三十九岁的杨信逮捕了有关人员,粉碎了未遂政变。后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担任禁军总指挥,任这一要职一直到病故。
988年五十八岁的杨信病逝,病逝前,实现了宋朝的聋人完全平等地位,宋朝聋人书院和聋人文化从此开始发展完善成熟,手话时代从商朝聋人学校聩宗的到五代十国结束,开始了手言时代,是源起杨信把唐朝完善成熟的手话改造为宋朝手言。
1028年,大宋聋人教官徐积出生。1042年,大宋聋人医王庞安时出生。1056年,宋仁宗开始设福田院、居养院,收养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乞丐等,含有收容老年孤独聋人和聋人乞丐在内。
1067年,三十九岁的徐积中进士,宋神宗召见并任命为楚州州学的教授。
1086年,五十八岁的徐积为扬州司户参军、楚州教授,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1099年,五十七岁的庞安时和七十一岁的徐积手言交谈时,疾病发作而去世。
1103年,七十五岁的徐积监西京嵩山中岳庙,而去世。为此宋徽宗下令赐给他一个“节孝处士”的荣誉称号。
1127年,胡人女真鞑子金国占领中原,赵构南迁江南建立南宋,南宋继续继承北宋完善的聋人书院,跟随宋高宗赵构南迁的聋人保留完善的宋朝聋文化在江南发展。
1279年,崖山战役结束后,宋朝彻底灭亡,也是中国第一次全部沦陷亡国在蒙元鞑子手里,从商朝的聩宗到宋朝的聋人书院全部终结在第一次亡国时代。
1333年,蒙元统治奴役华夏即第一次亡国时期,新昌县城关镇出生一个大明开国的聋人名臣吕不用;
1353年二十岁的吕不用应乡试,以思致敏捷负才名。可惜因为是聋人被取消做官资格,可见蒙元鞑子严重歧视聋人;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号大明,这时三十五岁的吕不用被授本县训导。后来辞官隐居,自号石鼓山聋。后来懂前宋手言的刘伯温上奏洪武大帝朱元璋重用辞官隐居的吕不用;
1394年六十一岁的吕不用去世,却和杨仲开、刘伯温已经点燃了大明聋文化复兴之火!并组建大明聋人哑人武士为绝声卫,遗留著作所著有《得月稿》、《牧坡稿》、《力田稿》,最后被汉奸文人纪晓岚主持的四库全书导致被篡改毁灭,剩下面目全非的著作。
元末苏州出生了一个闻名的聋人神医王敏,1441年去世。去世前在苏州南京两地重建聋人书院,开始了重新恢复中断一个世纪的古代聋教手言和聋文化历程。
元末明初出了一个聋人画家杨仲开,曾经为朱元璋绘制个人画像,而成功避免前几个被杀的画师命运。
正德时期出现绝声卫指挥使杨茂,也是大儒王阳明的聋人弟子之一。
1552年,大明聋人画家聋人文豪仇世祥去世,这时大明聋人修复宋朝聋文化再度恢复灿放光芒。
明朝嘉靖年间,湖北江陵县,少年贺时泰考中县学第一名,但最后因为得罪县学教官被开除,丧失参加科举的资格。
青年的贺时泰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聋人”,并办了一所私塾,招收听人学生、聋人学生、哑人学生加以平等教书。先后写出了《思聪录》、《作师篇》、《人模样》等七小部著作。这些是当时的明朝聋教手言书籍。
1566年二月份,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大明聋人武术家程哑力力战土匪战死。
1585年武汉,大明聋人政治家贺逢圣出生,父亲是大明聋人教育家聋人文豪贺时泰。
1603年,十八岁的贺逢圣湖广乡试中举,但家中贫困,父母年事已高。贺逢圣只得带一听人仆人(手言随从负责把口语译为手言)到应城教书。
1616年三十一岁的聋人举子贺逢圣参加北京科举考中鼎甲,被万历授翰林编修。
1624年,魏忠贞主持廷议,推举三十九岁的贺逢圣主持应天府乡试,结果贺逢圣拒绝,导致魏忠贞恼怒令听人官员代替。
1626年南昌,大明抗清聋人王爷朱耷出生。
1627年,四十二岁的聋人文官贺逢圣被魏忠贞撤职削籍为民。
1628年,崇祯登基,魏忠贞倒台,四十三岁的贺逢圣官复原职后,官阶不断攀升。起初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也是相当于是南京教育局局长。
1636年六月,五十一岁的贺逢圣出任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衔,改文渊阁。
1641年五十六岁的贺逢圣再度入阁,被崇祯提拔为首辅,是最后的一位古代聋人宰相美称。
1643年,五十八岁的贺逢圣在武昌先前楚王连续三次写信请求出重金招募勇士抗敌,都没有回音。最后城破,最后的大明聋人首辅贺逢圣拒绝张献忠招降,而投湖自杀。
1644年,满清鞑子入关,朱耷十八岁,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开始反清行动,也是象征了当时的明末聋人顽强抗清悲歌。
1645年,满清鞑子王爷多尔衮颂布“剃发易服”令,激起华夏民族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多尔衮批准大汉奸范文程的上奏科举歧视和毁灭聋人书院等等歧视政策,因此隋朝到明朝的有教无类平等科举终结在满清鞑子手里,为此抗清聋人两个代表李峻和朱耷开始了坚决反清活动。
1648年,二十二岁的朱耷妻子牺牲,朱耷便带弟弟朱道明(是听人也会手言做哥哥朱耷的手译)到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继续秘密指挥进行抗清行动。
1650年,二十四岁的朱耷改名称号号个山和个山驴,继续掩盖秘密身份。
1653年,朱耷二十七岁时,派出反清听人志士秘密接母亲到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实际上都是反清志士和反清聋人志士一起剃发为僧,躲避满清鞑子。
1661年,三十五岁的朱耷在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与郑成功的密使陈近南以手言会谈合作反清事宜。就在这一年,郑成功开始发动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之战,朱耷开始正式加入天地会,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暗示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建立新大明的意志。
1662年,三十六岁的朱耷往返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继续暗地参与配合天地会搜集满清鞑子情报行动。
1664年,三十八岁的朱耷把青云谱重建任务交给弟弟朱道明主持负责作为天地会秘密联络点,开始云游各地秘密指挥搜集情报行动。
1678年,五十二岁的朱耷被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做客,为此朱耷为了反清大业而装疯撕裂自已的僧服,成功避开汉奸县令胡亦堂邀请。
1684年,满清鞑子汉奸将军施琅攻下了台湾,陈近南和聋人书生李峻原先在台湾重建的聋人书院被毁灭,台湾的聋人学生纷纷自杀或杀鞑子壮烈牺牲,古代的聋人书院终于彻底消失在满清鞑子手里,也是明朝好不容易重新修复的全部华夏文明断送在终结在第二次亡国时代。
1688年,六十二岁的朱耷把青云谱主持交给听人道徒涂若愚为新主持,并前往武昌秘密策动成功夏逢龙起事,可惜最后失败了,朱耷彻底放弃了自已四十多年的反清活动,开始绝望地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并度过了贫困的晚年。
1705年,七十九岁的朱耷草屋中去世,也是最后的大明聋人反清英雄朱耷离世。
十八世纪胡皇乾隆时期,出现了一个聋人商人继承父亲财富加上自已的商业天赋,成为有名的聋人大富豪,是杜一鸣。(满清晚期出现一个西商聋哑大富豪杜一鸣。)杜一鸣少年的私塾老师是一百多岁的反清老前辈李青云。
1745年,翟大坤出生后耳聋,长大后自称无闻子,酷爱丹青,是满清时期的聋人画家。
1753年,江苏丹徒出生一个人叫王之政,是后来的聋人名医。王之政在少年时期遇到反清老前辈兼具中医高人李青云指导下成为聋医。
1772年,二十七岁的翟大坤绘有《秋林曳杖扇》,被献进清宫供胡皇乾隆欣赏。这一年鞑子胡皇乾隆下令开始四库全书的编纂,这意味着开始了毁灭真正华夏文化书籍、篡改古代中国历史的浩劫,古代中国积累起来丰富的聋教手言书籍和聋文化书籍全部被毁灭,连明朝完整的聋教著作《思聪录》被篡改为残卷一本。
1782年,三十七岁的翟大坤绘制完《仿陆包山山水册》。
1792年,四十七岁的翟大坤绘有《幽亭临水阁》。
1804年,五十九岁的聋人画家翟大坤在满清奴役统治下极度歧视聋人的环境下郁闷去世。
1821年,六十八岁的聋人名医王之政离世,象征着古代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聋人医生去世。
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有一个将军杨时斋上奏乾隆、嘉庆、道光三帝请求恢复古代中国聋人武士制度和聋人书院,可惜皆被三个胡皇视为荒唐而没批准,杨时斋只有自已私人收容聋人哑人训练为最忠心的特殊亲兵。
十九世纪道光到咸丰时期,出了一个聋人画家彭兆桢,画有《画话》书稿,惜未刊行。
1848年满清时期的已知聋人道士之一的刘锡玲出生在四川华阳(成都)中兴场;
1853年至1868年为捻军反清时期,山东恩县有一位吴姓孝子。他身世可怜,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而且还是个聋哑人,因母亲去世后并加入捻军成为里面的少数聋哑战士之一。
1859年太平天国王爷之一的洪仁轩因为两百多岁老前辈李青云的提示,而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恢复被中断两百多年的聋人书院教育,洪秀全批准“是”,为此洪秀全族弟洪全福开始在洪仁轩在南京恢复的聋人书院里任聋人哑人军事教官,培训了太平天国的聋哑战士。
十一岁的刘锡玲遇到反清老前辈两百多岁的李青云指导下开始学画,并加入道教,由同邑工笔画家周瀛亭推荐加入天地会哑堂。
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南京)被满清鞑子与汉奸军队攻破,最后的聋哑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太平天国重建五年历程的聋人书院彻底被消亡,仅有洪全福带着少年哑人战士李哑巴和两个聋人亲兵活下来,参与了辛亥革命。
1875年刘锡玲27岁时受陕西汉中太守之邀,为其幕宾,每日以画自娱,画艺大进。光绪六年,他在绘画上有了重大突破。是年,建南(今西昌市以南、以北一带总兵穆军门邀他为幕友,参赞勘画舆图。这是旅行写生的绝好机会,他欣然应允。在此后的一年中行程1200余里,深入人迹罕至的丛林、绝壁,绘得写生册页200余幅。他从中选出80余幅组成了《邛崃叱驭图》。画幅上,既有平明远眺、明媚山川、烟云千里;也有山关之雄奇,兵家重地之险要,以及众多独特而温馨的风土人情。实际上是天地会分支洪门哑堂情报绘图员兼具传递员。
1887年梅理士夫妇(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启喑学馆过程中遇到两百多岁的中医大师反清老前辈李青云获得明朝手语残卷,其中的李哑巴曾经是太平天国极其少数聋哑童子战士幸存者之一,参与建设,并提供了太平天国恢复重建古代聋人书院的宝贵经验。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聋人学校。
1892 年上海法国天主堂圣母院聋校成立。圣母院神父翻译一些法国聋校课本,引进法国聋校的教学法,对聋哑儿童进行文化知识和圣经教育。课程包括国语、算术、写字、美术、体育以及手工艺等。所用教材与普通小学一样,教学方法则是法式口语教学法,也用法式手指字母作辅助。学生在课内外都用手指语交流沟通。1952年停办。
1900年湖北省枣阳吴店出生一个中国共产党聋人革命军事家余益庵(1900~1979)中国工农红军第26师创始人之一。
1901年,福建省南安县丰州镇出生了中国聋人革命家教育家洪雪立(1901-1984),原名洪学礼,长大后的青年洪雪立南渡新加坡、印尼谋生。
1907年安妮塔·汤普森·米尔斯(梅理士夫人)编著出版课本《启喑初阶》一套6本,包括汉字、释义插图、拉丁字母拼音、贝尔音符、指语图、例词和例句。1925年再版; 9月烟台启喑学堂开始招收聋人女学生。
1908年1909年八、九岁时的余益庵父母相继去世,随伯父、哥哥生活,幼读私塾,患病耳聋。
1910年中国外交官唐绍仪资助鼓励下属中国驻华盛顿使节王博士的外甥夏绍芳留学美国罗彻斯特聋人学校,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接受官方资助到国外念书的聋人留学生(有一说是袁世凯暗中指使援助夏昭芳留学学业完成回国发展聋人教育)
1912年9月,民国政府公布《小学校令》,其中部分条款提及特殊教育事宜,初步规划了与初等和高等小学平行的“盲哑类”特殊学校的体制和举办主体。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邀请同属洪门成员哑堂掌门刘锡玲训练出一支聋人哑人后勤兵七个,后来掩护孙中山成功撤退时,牺牲了六个聋哑人战士,剩下一个幸存的聋人战士杨方云后来为蒋介石组建了中华聋哑人军团。(杨方云是隋朝皇子杨谅至北宋聋人将军杨信的后裔,属于优秀杨氏的聋哑家族英杰之一,杨方云的师父是刘锡玲,师公是两百多岁的李青云)
1914年浙江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创办“哑童学校”。其子周天孚(聋人)在该校任教,是近代中国第一位聋教师。他毕业于梅理士夫人的烟台启喑学馆。该校办学2年后中断。
191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师范传习所。第一期招9人,他们1916年12月毕业,这是近代中国开始的盲聋师资教育。
191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有若干项涉及特殊教育办学事宜,对盲哑学校的校长、教员的要求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11月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哑科课程包括:发音、语言、修身、历史、地理。校址在江苏南通县狼山观音岩下。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世界艺术博览会。经宋育仁等推荐,六十九岁聋人道士刘锡玲的巨幅横推指墨《桂湖春燕图》部定送展。这幅画让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成为中国绘画走向世界获取金奖的第一人。
1918年聋教育工作者制定“莱恩氏手切(势)”指拼国语注音字母,有34个指式,其中32个选自莱恩氏手势。
1919年杜文昌在北京建立私立华北聋哑学校。1946年更名为华北聋哑学校,寄宿制。校训是“做有用人”。杜校长曾在烟台启喑学校师范科学习,信基督教,学校师生饭前念谢饭词。学校教文化知识和劳动技术,开设过手工作坊式的工厂,有纺织科、木工科、化学科、印刷装订科、打字科、缝纫科、编织刺绣科、园艺科、石印木刻和美工科等。该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第二聋校;
十九岁的余益庵春考入枣阳县乙种蚕业学校自修半年,结业后在当地教聋孩子私塾。因对当时军阀混战、土匪蜂起、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不满,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活动。
1922年民国政府通过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戍学制》),宏观上把特殊教育纳入了学制体系; 上海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全国总会会长俞宗周创办惠爱聋校学校。该校宗旨为“教育聋哑子女能通语言文字,具有实业之技能,俾得自立谋生”。1926并入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开办的上海福哑学校;
成都中西慈善团盲哑学校成立,该校1939停办,1941恢复办学校名为成都基督教盲哑学校。
1923年刘锡玲75岁去世,是满清时期最后一个聋人道长,为反清斗争过程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弘扬了道教汉服,是民国时期的极少数汉家聋人汉服之一。
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掀起,盲哑学校师生素食节费,援助沪工,积极投入声援五卅的爱国斗争中去,这是我国教育史记载盲哑学校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最早记录。
1926 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1839-1928,John Fryer 约翰-费顿耶尔)创办上海福哑学校(后更名为上海二聋,又改为上海聋人中学)。课程设有:国语、发音、英文、珠算、常识、图画、手工、体育等。低年级发音课用的是贝尔字母,中、高年级英文课用美式单手英语手指字母,其他课程用的是一般手势语和板书。聋人教师周天孚、李定清、戴病龙、蔡润祥执教。顾联珏(顾朴)、戴天赞(戴目)、吴铭钧、沈祖治、冒怀苏等在该校读过书后来在别的学校当老师;
二十六岁的余益庵在熊集组织农民协会,组建农民自卫军,打击土豪劣绅。二十五岁的洪雪立在印尼加入中国国民党,任爪哇支部红排分部常委。
1927年二十七岁的余益庵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十六岁的洪雪立年回乡募捐创办中南学校,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罪行。10月,南京盲哑学校在南京大佛地(今长乐路)创办,分盲哑两科。1929年4月正式更名为南京市公立盲哑学校,这是近代中国上第一所公立盲哑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南京聋校办过中学班,聋人有机会进大专院校国立艺专和武昌艺专学习美术专业。11月二十七岁的余益庵参加黄龙当暴动取得成功。
1928年天津聋校成立;
5月,二十八岁的余益庵在枣西的蔡阳铺、琚湾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建立农民自卫队达500余人。同年8月,中共襄枣宜临时县委成立,余参加县委为委员,并兼任枣西区委书记,11月参加鄂北临时特委为委员。
1929年中文线装书《梅师母略传》由烟台中华民国启喑学校编印。葛爱德作序;苏州吴县士绅张仲仁捐庚午济贫会之款1000元,开办(苏州)吴县救济院盲哑学校。开设音乐、党义、国语、文字、常识、数学、图画、体育、]工艺等课程。学制4年。1937年学校毁于战火;
雷静贞(1903-1989)创办福建古田聋哑学校。她曾于1928年在烟台启喑学校师范科学习; 二十九岁的余益庵在枣阳发展中共党组织,建立武装,为组建红26师奠定了基础。二十八岁的洪雪立前往菲律宾为中南学校募捐经费,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 年上海聋教育工作者重新制定《国语注音符号发音指式》,有37个指式;
二十九岁的洪雪立从菲律宾回国,参加中共丰州支部活动,同年6月任中共泉州县委委员兼南安区委书记。8月被捕,经保释后前往印尼。
2月,中共枣阳临时县委重建,三十岁的余益庵任县委委员,负责武装工作。5月14日,余益庵等成功地领导了著名的“蔡阳铺暴动”。随后乘胜前进,当日又攻下琚湾、翟家古城,取得了“日破三关,我无伤亡”的辉煌胜利。15日,农民自卫队在琚湾高桥铺整编,建立“红九军第五总队”,余任党代表。6月25日,总队于黄龙当陶山庙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余任党代表。至同年8月,这支部队经过40多次战斗,歼敌1800多人,缴获长短枪300多支,全师发展到1300多人,开辟了东到枣阳兴隆,南至随县双河、宜城板凳岗,西至襄东的张集东津湾,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人口40万的襄枣宜苏区。
1930年,与襄阳黄龙人谢耀武、赵英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第26师,三十岁的余益庵任党代表,谢耀武任师长,赵英任政治部主任。
1931年聋人龚宝荣创办杭州吴山聋哑学校。这是近代中国聋人第一次创办的聋校。龚宝荣首创注音符号手切,40个指式,其所编写的《手切课本》于1935年经教育部核准公开发行;
三十岁的洪雪立与洪骏声、林仲等人在印尼泗水建立中共玛琅中学支部,出版《赤潮》刊物宣传革命。4月,红26师重新整编,三十一岁的余益庵任师长,随后当选为鄂北临时分特委委员。9月17日,余益庵率红二十六师在宜城流水沟附近的汤泉与贺龙军长率领的红三军七、八师会师,受到贺龙的赞扬。同年被选为鄂豫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2年烟台启喑学校开始设立师范科。是后来的烟台市聋校;
成立红九军总指挥部,三十二岁的余益庵任总指挥长,并参加鄂豫边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团为委员。当敌人“围剿”襄枣宜苏区时,湘鄂西中央分局派来指导工作的尉士筠坚持“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余益庵被诬之为“逃跑主义”,并被撤职。到同年6月,苏区受到重创,各地党组织先后遭到破坏。余益庵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3年荷兰殖民者查封《赤潮》,驱逐三十二岁洪雪立出境。
1934年国民党开始招收北京南京上海成都苏州杭州等等大城市的聋校学生,起初训练为中国童子军聋哑第一军团五千人编制; 三十三岁的洪雪立回到泉州后进入晋南(晋江、南安)游击区工作,任中共山边区委书记,率山边区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北平市立聋哑学校成立(后更名为北京一聋),吴燕生(1900-1958)担任校长。职业课只有“簿记”(会计),1947取消簿记开设缝纫和纺织两个职业班;
作家郁达夫参观吴山聋校,题词“聋者能听,哑者能言,天下无废人矣”
1935年吴燕生撰写《聋教育常识》自费在北京出版,免费发行。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本论述聋教育的专著。全书25页,包括:自序、中国聋教育及聋哑本身之问题、聋教育之方法、关于聋哑儿童应有之教养等。吴燕生曾留学日本2年;
民国教育部于1935年、1937年分别公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施行细则》、《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方法》,其中都涉及有关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
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大规模“围剿”晋南边区,闽中红军受到很大损失,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三十四岁的洪雪立转移到惠安县当教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6年夏,三十五岁的洪雪立在厦门《江声报》任编辑,并与中共厦门工委取得联系,参加文化支部的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雪立任文艺界后援会的《抗日导报》主编,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分裂投降。日寇侵占厦门后,市工委组织“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在漳州一带开展工作,洪雪立任秘书长兼组织部长。长春聋校成立;
1937年聋人何玉麟创办中华聋哑学校。学校用手势语教学,不用手指语“手切”。学校有一年的预备班,教他们看图识字和手势语,最简单的、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词,和简单的短句。1-6年级用复式教学。该校1956年收归公办更名为上海四聋; 昆明聋校成立。
5月到6月杭州余淑芬、孙祖惠、余长森和章春坡四人创办聋人自编自校自引的第一期《聋哑青年》期刊; 6月6日中华聋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最早由聋人青年自发组织的聋人社团组织。大会推举何玉麟为理事长、孙祖惠、李定清为常务理事,何玉麟、孙祖惠、李定清、孙民生、葛振民为理事。会址在上海法国租界白尔路320号(今顺昌路59号)。创办会刊《喑铎》,报道聋人动态,发表聋人作品,为不定期的刊物,由王逊主编,后由孙祖惠接替,一年后停刊。
1938年重庆市中、小学童子军大检阅中,聋哑学生的队列引起蒋介石关心,并下令中国童子军聋哑第一军团升级为中华聋哑人军团,继续招收青年聋人哑人参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辽源聋校成立,上海哑青学校成立(今上海三聋校);
三十八岁的余益庵到襄东特委任组织委员。次年,襄东特委改为襄枣宜县委,任县委书记。
9月,三十八岁的余益庵经多方打听找到省委组织部长钱瑛,经钱审查批准恢复了党籍,被分配到襄东特委任组织委员。
10月,国民党顽固派取缔厦青团后,三十七岁的洪雪立奉命到香港组织“厦青团后援会”,发动港澳和海外乡亲声援厦青团,要求国民政府释放被捕团员,迫使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把团员解散到各地。
1939 年烟台启喑学校校长卡特女士返回美国,栾雪琴接任校长;
三十八岁的洪雪立受命到菲律宾筹建报馆,出版《建国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菲律宾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抗日战争。
3月,襄东特委改为襄枣宜县委,三十九岁的余益庵任县委书记,7月改任随枣地委组织部长。
1940年3月无锡三位聋人钱天序、陈祖耕和许廷荣创办惠喑聋校(后更名为无锡市聋校); 聋人刘翔云创办太原聋哑职业学校;
四十岁的余益庵任随枣地委书记。同年1月,任地委军事部长,主持地委工作,7月任地委书记,领导襄枣宜、枣北、枣南、随县四个县委及环潭工委工作。
1941年聋人周天孚创办杭州聋校,邀其妹周?真出任校长,自己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沈阳聋校、重庆聋校成立; 9月,随枣地委改为鄂北特委,并成立鄂北游击指挥部,四十一岁的余益庵任书记兼指挥长。
1942年9月,特委撤消,四十二岁的余益庵调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民运部长。
1943年2月四十三岁的余益庵被调鄂豫边行政公署任人事处长兼工农处长。
1944年聋人吴北樵和章仲山重新开办吴县聋哑学校教学班。因经费困难,1945年2月,吴县中药业工会接办,同年3月筹款再度发起开设聋哑学校,校址在中正路大关帝庙内,学校教育宗旨是:“对学生薄施以相当知识,教授有用之技,使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熏陶,日后可以独立自主”。1947年9月为纪念创办人张仲仁先生,校名改为”吴县中药业职业工会私立仲仁聋哑学校”; 聋人李定清创办上海光震聋校(今上海一聋);
3月四位聋人戴天赞(戴目)、费耀奇、杜家瑞和蔡润祥在常州创办武进县民众教育馆聋哑教育班。10月挂牌第一次招生18人。1945年更名为武进县立聋哑学校,1949年更名为常州市聋校,为6年级毕业生开设工艺科。学制3年。只办了一届。工艺科美术专业,请上海聋画家沈祖诒和吴铭钧执教。工艺科学生也学文化课,采用普通中学的语文、政治、历史课本。
1945年常州聋人吴一鸣创办“致用聋哑学校”,担任校长; 青岛聋校成立;
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随后中华聋哑人军团开始解散。其中退役的聋人哑人军人纷纷被共产党秘密接收为特殊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月,鄂北专署成立,四十五岁的余益庵任专员,开始吸收聋人青年参军。
1946 聋人蔡润祥和陈希聪创办温州聋校; 聋人麦藻华创办广州聋校(后停办); 聋人郝梦麟创办开封聋校;
聋人孙民生创办沈阳中正聋哑学校(1948停办); 6月新四军五师突围时,四十六岁的余益庵随军转战南北,曾先后任信阳。陕南行署专员。
1947年聋人章春坡(1914-1984)创办宁波聋校,1956该校由国家接办; 贵州安顺聋校建立;
聋人陆君欧和王洪景创办江都聋哑学校(今扬州聋校);
聋人杨时贤和杨智贤创办汉口四智聋哑学校,1956合并成武汉一聋; 四十七岁的余益庵随刘邓大军南下。
1948年聋人周正宁创办芜湖聋校; 济南聋校成立;
聋人王振道到绍兴县盲哑学校任教,创办绍兴市聋哑学校1951年正式成立; 聋人王祖谦创办吉林聋校;
四十八岁的余益庵随解放大军南下回乡,发动人民开展对敌斗争,并以纸笔加上口语说服动员国民党枣阳游击大队长王明谟,率500多人20挺机枪,向人民政府投诚。四十七岁的洪雪立因病回北平治疗。
1949年聋人左义文和朱礼贤创办嘉兴聋校;
聋人孙祖惠创办杭州华东工艺聋哑学校(后与吴山聋校合并成杭州聋校); 聋人王幽人创办永康聋校;
5月,四十九岁的余益庵任襄阳专署副专员、专员;
9月15日,成都市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毕业肖学良、李金良合作创办聋童教学班的申请获得了西安市文教局批准。他们旋即招收6名学龄聋童,借助当年的西安市三区一校(今西安市第70中学)开学上课。就这样,由两位青年聋人创办并任教的西安市第一个聋童教学班延生了。此为中国西北部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的起源;
10月,共产党解放全国,这一年中国共有42所盲聋哑学校,在校学生近2400人;
特殊解放军开始解散退役,其中聋人解放军里面的刘亚超、李石函、林骅、王雷、葛振民、戴目、唐丘等等退役各自在各地发展聋教,有的担任外交官、国安一类高干;
苏州解放,学校被定名为苏州市聋哑学校,1990年香港杨畹珍女士捐资在校设盲童教育部,学校由此更名为苏州市盲聋哑学校。
1951年10月,政务院颂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初步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经费的基调。
1953年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成立,五十二岁的聋人洪雪立任处长在教育部工作; 五十三岁的余益庵调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上海聋哑儿童学校分设的初中文化补习班改办“技术班”,3年制,开设木工和实用美术两科,实用美术包括印染图案、电影动画和玩具制造三个专业; 2月中国聋人福利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伍云甫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林士笑、重听人余益庵、吴燕生、马志远、聋人陈驰,后增补聋人洪雪立;
7月2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盲哑学校方针、课程、学制、编制等问题给西安市文教局的复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教育主管机关发出的第一份专门面向特殊教育的管理规定;
1954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座谈会,会议确定推行口语教学是我国聋哑教育改革的方向;
10月教育部印发了《“改编聋哑学校低年级语文教材小型座谈会综合记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聋哑教育要从以前的手语法逐步转向口语法。
1955年聋人祖振纲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1956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和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任教;
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组织教育专家为口语教学实验班编写一、二年级课本。
1956年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聋校各年级语文和数学两种课本;
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正式成立,面向全国招生,聋人戴目任副校长、校长。先后开设的专业有:广告装潢、摄影、家具、工模、车工、钳工、缝纫、师训等科。1982年起学制由3年改为4年;
8月在北京举行口语教学实验工作汇报会,提出向苏联学习口语教育是我国聋哑教育实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一聋和二聋)、上海、哈尔滨3市4所聋校在新招的班级中进行重点实验;
11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经费问题的通知》,定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经费的基调。在《关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中规定,对盲聋哑中小学的教员、校长、教导主任在标准工资外,另外加发15%以示鼓励。
1957年4月教育部颁布《聋哑学校口语教学班级教学计划表(草案)》。科目包括:语文(含阅读、看话、作文、语法5-10年级和写字1-6年级)、算术、历史(7-10年级)、地理(7-9)、自然(6-9)、体育、图画(1-6年级每周1节)、手工劳动(1-4年级)和职业劳动(5-10年级);
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是建国初期首次对视障和听障儿童教育政策的比较系统的、正式的整体规划。
195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从事聋人工作的同志说:全国有三百万聋哑人,比一个小国家的人口还多,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创办全国性的聋教育理论刊物《聋哑教育通讯》,介绍并普及聋校教育理论,交流全国统编教材。2 月特教工作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制定《汉语拼音字母方案(草案)》;
五十八岁的余益庵历任中国盲聋哑协会主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建国后,余益庵历任襄阳专署专员、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中国盲聋哑人协会主任、政协湖北省副主席。曾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月29日,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副主任洪雪立为主任委员,周有光、顾朴为副主任委员。手语改革委员会在制订汉语手指字母方案和聋哑人通用手语方面发挥了作用。1963年手指字母方案正式公布施行后,手语改革委员会停止了活动; 9月28日 中国首次庆祝国际聋人节;
11月由中国聋哑人福利会举办的中国聋哑教育师资讲习所开学。
1959年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专员五十八岁的洪雪立(聋,1901-1971)发表《新中国聋哑教育十年成就》,任内务部聋哑司司长,此后任北京市聋哑学校校长。
2月《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草案)》在全国各地试行,1963年10月修正定案,12月公布施行;
7月27日,内务部、教育部发出《关于施行规范化“聋人手语”的联合通知》,并先后出版四辑《聋哑人手语草图》;
9月先后举办三期培训班,一面提高在职聋校教师,一面培训新的聋教师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后期大陆大规模兴起一场用针灸治疗聋哑病的活动。起初由部队派医疗队到聋哑学校免费为聋童治疗,随后由学校的卫生保健人员或教师接替继续治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组织聋人手语改革工作,在北京、武汉、青岛、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成都、广州、昆明等11个城市建立手语工作站。《中国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出版
1960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制定《关于修订聋哑人通用手势语工作方案》,提出结合使用手指字母修订手语符号的原则;不便使用形象化动作来表达的词,用指语字母;常用词和短语用指语缩写法;手指字母与形象化比画结合的方法;
5月20日,中国盲人福利会、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合并。中国盲人聋哑人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9人。会议通过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领导机构。主任委员为余益庵,副主任委员有盲人黄乃、盲人孟静之、聋人洪雪立、聋人陈驰; 《聋哑人通用手语图》出版4辑。
1963年12月29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报请内务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施行《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
1964年7月第二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54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熊开荆,副主任委员有盲人孟静之、盲人黄乃、聋人洪雪立、聋人陈驰。
1965年全国(港、澳、台除外)有盲聋学校266所,在校学生23000人。20世纪50年代,上海、北京一些聋人相应国家号召前往西部省份帮助创建聋人学校,对当地聋人教育做出了贡献。但是,当时由于国家片面强调学习苏联特殊教育经验,推行口语教学,对聋人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聋人师资也因此减少直至几乎全部退出。
1966年到1976年文革期间,各地聋人学校同样受到了冲击,聋人学校和聋人学生人数、聋人教育师资和聋人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因文革**停止活动。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视察北京三聋,鼓励聋学生学会一技之长。
1974年7月语言学家周有光和北京第四聋校教师沈家英设计声韵双拼的《汉语手指音节》指式图,是在《汉语手指字母方案》基础上增加20个指式,使用时右手打声母、左手打韵母,双手配合同时打出,一次即打成一个完整的汉语音节。
1975 在北京四聋试用《汉语手指音节》,后向全国推广。
1976年全国(港、澳、台除外)有盲聋学校269所,在校学生29000人。
1977年起重新编写聋校课本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语文、日常用语等课本以及律动和体育两种试用课本。其他学科参照使用普通学校课本。聋校课本主要编写原则是:根据聋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形成语言的特殊性,加强直观性,采用大量插图;增加准备课,减小知识递进坡度;重视培养语言能力,课文加注汉语拼音;增强巩固性,加大作业量和练习的多样化等。
1978年聋人李石涵(1919年-1993年)筹备重建中国聋人协会。他曾是聋人外交官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聋人副馆长。
1979年《中国聋人》创刊。1980年2月出版《中国聋人》创刊号(季刊),聋人闻大敏担任编委。1982年改为双月刊,1986年1月更名为《盲聋之音》(月刊),每年9月出聋人专刊; 修订《聋哑人通用手语图》原4辑改为2辑,出版新编的第3 辑;
教育部下发适用于城市的《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课程包括:思想品德(3-8年级每周1节)、语文(含语文初步、语言技能、叙述、作文、阅读、写字)、数学、常识(4-8年级每周2节)、律动(1-3年级)、体育(4-8年级)、图画(1-6年级每周2节)、手工劳动(1-4年级)和职业技术(5-8年级)。课外活动包括:体育活动(每周2节)、课外小组活动(每周1节)以及校班团队活动(每周2节)。聋校有全国统一教材;
2月1日,民政部发出《关于恢复和建立盲人聋哑人协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会逐步恢复工作; 5月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盲人聋哑人》画册,宣传建国 30年来盲人聋哑人工作的成就,共印一万册,主要作为赠送国外盲人聋哑人组织、华侨、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以及来我国访问的外国代表团或个人的礼品,或作为交换的宣传资料;(1985年再版)
8月3到13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手语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语翻译、聋校教师约20人参加。会议讨论制定了430个通用手语新词手势动作。修订《聋哑人通用手语图》原四辑合为两辑,并出版新编的第三辑; 8月10日在七十九岁的余益庵武昌病逝,他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80年教育部重新设立特殊教育处,属于初等教育司(后更名为基础教育司)领导;
教育部组织聋校搞三项实验:“发音教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分类推进”,“通过思维形式的飞跃、发展聋儿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练习、提高课时利用率”;
2月28日,财政部、民政部发布《关于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单位交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福利生产单位盲、聋、哑、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免交所得税;盲、聋、哑、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十未达百分之三十五的,减半交纳所得税。” ; 4月 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重新成立,召开第三届盲人聋哑人代表大会;
4月6日至14日,中国盲人聋哑人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297人,其中盲人81人,聋哑人127人。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教育部长蒋南翔、卫生部长钱信忠、民政部长程子华均出席开幕式,并讲了话。协会主席吴D65E作了工作报告,协会副主席黄乃就修改章程作了说明。会议选举出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11名,常务委员13名。程子华为名誉主席,吴绩为主席,黄乃(盲人)、李石涵(聋人)、李正为副主席,李正兼秘书长,吴庶民为副秘书长;
9月北京第四聋校在8年小学基础上增设3年制中学班,1984年该校中学班正式改为职业中学班,1992 正式改为职业高中,1997增设普高班。
1981年黑龙江肇东师范学校创办四年制特殊教育师资班。
1月24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李石涵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朴永馨去罗马参加世界聋人联合会召开的国际会议;
3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班主任中试行津贴的通知》;
4月28日,中国国际残疾人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组委会成员、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领导、首都残疾人士出席会议;
5月11日至26日,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南斯拉夫聋人事业著名领导人德勒高芦布·伏可第奇率领的南斯拉夫盲聋联合访华团一行8人,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先后访问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民政部程子华部长会见并宴请该团;
5月25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向民政部建议,在我国宪法上应有关怀残疾人条款的规定。6月2日,民政部将此建议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
9月10日,以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盲人组织合作委员会主席、芬兰盲协秘书长卡尔温内为首的代表团一行6人,应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邀请来华访问,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参观了基层分会、福利工厂、眼科研究所。民政部部长程子华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
9月16~19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三届二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体委员及各地协会干部119人出席和列席会议。主要议程是,讨论、总结三届一次委员会以来,全国盲人聋哑人工作情况;交流各地经验,部署今后任务。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吴D65E作了工作报告,民政部副部长张凯讲了话;
10月,应国际残疾人竞技大会日本组织的邀请,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中国观察员代表团(夏禹、王伯廉、苏良、沈光武四人)于16日至11月2日访问日本,参加了首届国际残疾人职业竞技大会的活动,观看了第17届全日残疾人体育活动,并访问了日本盲人联合会和全日聋人联盟等14个单位;
1982年苏联的季亚奇科夫等编,银春铭译《聋人的教学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宪法指出“:国家和社会须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与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对残疾人的教育、生活和劳动问题所做出的明确规定;
1月,根据聋哑人群众的要求,《中国聋人》从本年第一期起改为双月刊;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指示,在教育系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特教理论研究基地,后更名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之后又有辽宁营口、山东昌乐等地成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10月18~26日,召开第二次全国手语工作座谈会,讨论和制定了640个聋哑人手语新词手势动作,出版第四辑《聋哑人通用手语图》;
11月1日至7日,中国伤残人运动员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了第三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
11月11日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在南昌宣布成立,办公地址设立在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11月15日,民政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试行和推广聋哑人通用手语的通知》;
11月,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在江西南昌成立。它是我国特殊教育的群众性专业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国特教工作者,研究盲、聋、智力残疾人教育,促进特教科学的发展,提高特教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第一届理事会推举李掬为理事长,李枚子、朴永馨、银青络为副理事长,李宏泰为秘书长。
1983年1月1日,李正辞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职务。民政部党组决定调城福司副司长林太任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
4月,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就手语翻译人员津贴问题复函云南省盲聋哑协会,原则同意从事手语翻译的协会专职干部享受15的特教津贴;
5月9日,民政部发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切实抓好盲人聋哑人职工文化技术教育的通知》;
6月29日至7月5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召开三届二次委员会暨表彰先进会议。有82名全国协会委员和178名盲人聋哑人及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与个人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增补林太为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常务委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吴作了工作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陈丕显、程子华接见与会代表;
6月29日至7月6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李石涵率中国聋人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了世界聋人联合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和第九届世界聋人大会;
9月2日至6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在上海召开全国盲聋哑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各地协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代表140人出席会议。吴倩、林太同志在会上作了讲话;
9月,中华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在北京成立。它是对聋儿进行康复、听力语言训练的研究与指导机构。1988年9月,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设有医疗门诊部、语言训练部、咨询函授部、科技研究室,它集医疗、教育、科研一体,是综合性康复研究机构;
10月17日,民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待业的盲聋哑残青年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
11月11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颁发《全国盲聋哑职工奖学金办法》,评选对象是35岁以下盲聋哑职工中学习文化技术成绩优秀者,各省每年评选盲人、聋哑人各一名,评奖自1984年开始;
12月4日至12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林太率中国代表团赴新加坡参加亚洲盲人工作会议,世界盲人福利会、国际盲人联合会和瑞典残疾人国际援助机构联合举行的专题讨论会。
1984年教育部制定《全日制8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 八十三岁的洪雪立因病在北京逝世。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北京会见国际康复会代表团团长方心让一行,接受了方心让递交的该会《八十年代宣言》。民政部部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崔乃夫、副理事长李正、邓朴方参加了会见;
5月22日,中共民政部党组就关于在电视台试办为聋哑人服务的手语和字幕节目一事向中宣部写报告。6月4日,中宣部批复同意此报告;
6月16日至30日,我国首次派中国伤残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纽约市纳索县举行的世界伤残人奥运会。参赛的中国伤残运动员24人,9次打破世界纪录,共获奖牌24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13枚、铜牌9枚。盲姑娘赵继红、平亚利各获金牌1枚,实现了零的突破;
10月10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邓朴方作了《为残疾人事业贡献我们的一切力量》的讲话,阐明基金会的性质、任务、理论基础、发展方向及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从理论上论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改革的事业、人道主义事业、爱国主义事业;
10月10日,财政部发出《关于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征免税问题的通知》;
11月10日,民政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发出《关于发给聋哑人手语教师和翻译干部15特教津贴的联合通知》;
11月26日,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在民政部、劳动人事部、外交部联合发出的《关于残疾人的国际活动事务,由劳动人事部移交民政部主管的请示》上指示:“李鹏同志:残疾人的国际事务活动,由劳动人事部移交民政部是合理的。建议予以批准。”李鹏同志圈阅同意;
12月1日,中央组织部批复同意中共民政部党组10月24日向中央报送的《关于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党组的请示报告》。基金会党组由邓朴方、王鲁光、俞正声三人组成,邓朴方为党组书记,王鲁光、俞正声为党组成员;
12月8日至12日,中国盲人聋哑人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58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教育部副部长张文松、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文化部副部长丁峤、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何光、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和其他几位副部长出席开幕式。习仲勋、宋任穷、王首道、程子华接见全体代表,并照了相。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吴D65E致开幕词,副主席林太作工作报告。代表会议推选崔乃夫、钱信忠为名誉主席,林太为主席,滕伟民(盲人)、富志伟(聋人)为副主席;
12月15日,中共民政部党组作出《关于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党组的批复》,新成立的党组由林太任书记,张安发、程忠、滕伟民为党组成员(富志伟后补选为党组成员);
12月17日至23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现任党委书记李石涵为团长的中国聋人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世界聋人联合会亚洲秘书处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五届亚洲聋人会议;
12月21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对残疾人员个体开业给予免征营业税照顾的通知》。
1985年上海盲人聋哑人协会组成编辑小组,修订4辑《聋哑人通用手语图》; 朴永馨主编《聋童教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修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正式向全国招生,是中国第一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国家教委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设立“残疾人自学成才奖金”; 2月15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向各地协会发出《关于加强盲聋哑工作理论研究的通知》;
2月25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发出《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招收残疾青年和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
3月1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向各地协会发出《关于中国盲、聋哑的标准意见函》,并附“中国盲、聋哑的标准(草案)”;
3月21日,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等10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对全国残疾人进行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的通知》。同时,成立了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李正(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副组长孙兢新(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副司长)、林太(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
4月6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党组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报送“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的几点修改意见”,提出将特殊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轨道;
5月13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发出《关于举办全国盲人音乐会的通知》; 5月28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举办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职业技能选拔赛”在武汉市开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到会祝贺。民政部顾问张凯、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204名残疾人参加竞赛。大会选拔优秀选手组团参加1985年10月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世界锦标赛;
6月6日,日本外务省可行性调查团来华访问,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就日本政府援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问题进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会谈纪要。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和日本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出席了签字仪式;
7月12日至26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富志伟率中国聋人观察员代表团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15届世界聋人运动会;
9月2日至14日,应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邀请,美国西密执安大学言语病理学----听力学专家罗伯特·埃瑞克森等一行3人来华访问讲学;
9月6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赞助的义演晚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胡乔木、乔石、赵朴初、王光美、雷洁琼、杨琛、张凯、封明为等出席晚会;
9月25日,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鲁光为团长的中国残疾人职业技能代表团,赴哥伦比亚参加为期5天的第二届残疾人职业能力世界锦标赛,共获得5枚银牌、3枚铜牌;
10月1日至10日,全国伤残人乒乓球锦标赛在杭州市举行。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贵州省因故未参加)和香港、澳门地区共31个代表队、329名运动员(聋哑人132人、截肢残98人、儿麻后遗症致残99人)参加比赛。各组别的团体和单打共17个项目。经过决赛,有关负责人向获得团体、单打前六名的运动员及精神文明队、精神文明运动员颁了奖;
11月26日,经民政部、国家教委同意,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决定从募集的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先进特教工作者颁发奖金。为此,民政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表彰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的通知》;
12月20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召开第四届常务委员会议,讨论林太主席在四届二次委员会上的工作报告(初稿)和《关于开展“建家做友”活动的方案》及《关于制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徽的说明》。
1986年聋人傅逸亭和梅次开合著《聋人手语概论》,学林出版社; 季佩玉编著《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办特殊教育班,后发展成为特殊教育系。之后有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特殊教育系,培养学士士位直至硕士学位特殊教育师资; 1月7日至11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四届二次委员会在北京举行。88名协会委员出席会议。中顾委委员、全国协会名誉主席钱信忠、卫生部长崔月犁、民政部副部长邹恩同、章明,顾问张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副理事长王鲁光到会,并讲了话。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林太作了《开展建家做友活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报告;
1月16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向卫生部提出《关于开展角膜移植工作的建议》;
1月20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北京新产品陈列馆、香港基讯亚洲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为期6天的第一届国际残疾人用品用具展览会。美、英、法、西德、丹麦、瑞典、加拿大、瑞士、日本等12个国家和香港有关厂家参加展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震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1月23日至2月1日,挪威王国贝托斯顿体育康复中心主任斯图达尔和文化科学部青年体育司高级官员马蒂森应邀访华。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会见客人,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林太宴请客人;
3月7日,民政部就工资制度改革后,继续执行聋哑人手语教师和翻译干部15特殊津贴一事给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办公室写报告。6月4日,民政部将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办公室同意该报告的复函转发全国各地协会; 3月15日,民政部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严禁部分聋哑人非正当卖画骗钱活动的通知》;
4月10日、11日、15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先后发出《关于举办聋儿家长函授班的通知》、《关于按摩技术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关于调查协会组织残疾人举办经济实体的通知》;
4月23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在北京成立。徐向前、廖汉生同志分别为康复协会题词。出席大会的有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以及香港地区的代表共300多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178名,占52。大会制定了协会章程,选举了领导成员。邓朴方为名誉理事长,王鲁光为理事长,王亦聪、卢世壁、刘广杰、朱庆芳、迟宝兰、卓大宏、南登昆、周士枋、周礼臬、岳嘉惠、邬华彬、缪鸿石、薛恩元(常务)为副理事长。邓朴方、王鲁光在大会上讲了话;
6月12日至7月14日,应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盲人协会的邀请,以林太为团长的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代表团一行五人,对苏联、民主德国、波兰进行了友好访问。代表团考察了盲人聋人工作情况,参观了盲人、聋人工厂、教育中心、康复中心、文化宫、图书馆、疗养院等;
9月1日至6日,民政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表演艺术录相比赛。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0名聋哑人参加演出,先后送录相节目121个;
9月北京第四聋校中学毕业生杨军辉被保送到北京西城区师范学校,学习4年普师。这是师范学校首次招收艘聋人学生并为聋校定向培养聋人教师;
9月17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领导的综合性出版机构—-华夏出版社,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并举行成立大会;
10月28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富志伟以代表身份赴日本京都参加了亚太地区聋人大会;
12月10日,经民政部、国家体委批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聋人群众性体育组织。聋人体协主席为聋人富志伟(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副主席为郭燕生(国家体委处长)。协会成立后,加入了国际聋人体育联合会(CISS);
12月8日至12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派代表赴香港出席了第一届亚洲太平洋地区聋人服务会议。
1987年中国听力残疾分级标准,划分聋和重听两类,聋有两级:一级聋听力损失程度大于91分贝,二级聋听力损失程度介于71和90分贝之间;重听也分两级:一级重听听力损失程度介于56-70分贝之间,二级重听听力损失程度介于41-55分贝之间。听力损失程度是指500赫兹、1000赫兹和2000赫兹三个频率的听力损失平均值。若双耳听力损失不同,以听力损失较轻一耳为准;
朴永馨、张宁生、银春铭、魏华忠编著《缺陷儿童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残疾人生活”专题节目。宣传人道主义,报道残疾人事业的成就;
4月,经国务院批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从4月1日零点开始,在一个月内完成入户调查和登记工作。全国共抽取424个县、市,3169个调查单位,调查3698万户,样本量达150万人。1987年10月,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公布调查结果,依据调查数据推算总体,全国残疾人共5164万人,占总人口49。其中:听力言语残疾1770万人,智力残疾1070万人,肢体残疾755万人,视力残疾755万人,精神残疾194万人,综合残疾673万人;
5月22日至26日,第三次全国手语工作会议在山东泰安市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4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教委、国家语委和山东省民政厅、泰安市负责同志也出席会议并讲了话。6月18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印发了《第三次全国手语工作会议纪要》。会议确定编辑出版《中国手语》。希望各地积极举办手语训练班,培训手语骨干。编篡组组长聋人富志伟,副组长聋人戴目、郭日月,绘图者聋人傅逸亭、聋人沈祖诒、聋人谢洪斌、吴复兴;
7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等陪同,视察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筑工地,他强调该中心是我国“七五 ”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工程,要保证工程质量;
7月20日至28日,以富志伟为团长的中国聋人代表团一行4人,赴芬兰赫尔辛基出席第十二届世界聋人联合会代表会议和第十届世界聋人大会。并于会后访问了芬兰聋人协会和重听人协会;
7月21日,根据民政部决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筹备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筹备组由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领导人邓朴方、刘小成、周敬东、林太、林用
三、张安发七位同志组成。张德江负责召集;
7月21日至29日,我国首届特殊艺术培训班在京举行。来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盲、聋、弱智学校的美术、音乐、舞蹈(律动)教师105人参加了培训;
7月28日至8月6日,以林太为团长的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代表团一行三人应邀访问丹麦,就成立中丹听力、语言康复合作委员会及合作方案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初步协议;
8月6日至9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在青海西宁市联合召开了西北地区防盲治盲经验交流会。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协会秘书长,民政、卫生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与眼科专家共38人出席会议。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滕伟民主持会议,基金会副秘书长薛恩元讲了话;
8月15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的通知》;
9月吉林省长春大学成立特教部,后改为特殊教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盲、聋、肢残学生的特殊教育学院。9月21日至28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来自北京、上海、湖南、福建、河北等地和解放军等单位的47名演员参加演出。汇演后组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我的中国心》(手语歌舞)、《血染的风彩》(独唱)等17个节目在艺术节获奖;
9月27日,为庆祝建国38周年和第30届国际聋人节,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专场文艺晚会。乌兰夫、习仲勋、乔石、杨得志、胡乔木、胡启立、秦基伟、邓力群、郝建秀、王震、宋任穷等2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170余位政府部长级干部,由刘小成、周敬东、林太、王鲁光等陪同观看演出,观众共达6000余人;
10月17日,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盲聋哑残人员举办经济实体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10月26日至30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四届三次委员会暨建家做友表彰会在成都市举行。全国协会委员、省级和单列市级协会秘书长和“建家做友”先进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会议。滕伟民同志致开幕词,林太同志作了工作报告。会议通过评选,表彰58个先进盲人聋哑人之家、83个优秀盲人聋哑人之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党组副书记周敬东参加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党组书记刘小成向大会通报了组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情况;
10月18日,全国特教研究会在烟台举行中国聋哑教育创办100周年纪念及第二届年会活动。该校创始人梅耐德夫妇Mills 家族后代出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分别派代表参加。会上收到论文与调查报告255篇。美国三位特教专家与会作了学术报告;
11月9日至14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滕伟民、四川省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张荣先、湖南省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赵志、全国协会外事处干部唐方等,出席了在香港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首届东亚太平洋地区会议。
1988年到1992年中美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合作项目,中残联与美国全球2000发展基金会合作; 198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成立,留美归国博士陈云英担任研究室主任; 王效贤和王明泽著《聋校教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在北京第三聋校创办残疾人职业高中,招收聋、肢残青年,设有美工、服装、电脑打字等专业,学制3年;
1月辽宁省教育委员会创办《特殊教育》,这是现代中国首家特殊教育期刊; 1月13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筹备领导小组组长邓朴方到中华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视察工作,对该中心的现状作了调查研究;
3月15日,中国残联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圆满闭幕之后,代表们发起了捐献角膜和器官供医学用的倡议,并草拟了“器官捐赠公开信”,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戴目、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滕伟民等带头在信上签名,献上了一颗颗大公无私、奉献人类的博爱之心;
3月16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5个专门协会,中国聋人协会成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进行聋人工作的专门协会之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主席聋人戴目,副主席为富志伟;
6月19日,以澳大利亚聋人服务协会总裁菲尔·哈帕为团长的澳大利亚聋人工作者代表团访华。中澳两国聋人代表用手语进行交谈,北京聋人艺术团演出了《淋浴》、《举重》等哑剧;
6月27到30 日 北京国际特殊教育会议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性特教会议;
7月1日,内地特教工作者和港澳特教代表团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楼召开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四川、辽宁、武汉、郑州、南京、昆明等十几个省、市的50多名特教工作者和香港特教代表团一行13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北京师大教育系朴永馨教授和香港特殊学校议会主席、甘乃迪中心校长方心淑博士主持。香港代表团有方心淑、杨梁恩等9位代表介绍了盲校、聋校、弱智学校和医院学校的教学经验与情况;
9月,中华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设有医疗门诊部、语言训练部、咨询函授部、科技研究室,它集医疗、教育、科研一体,是综合性康复研究机构;
10月13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属于国家级特殊教育科研机构; 11月18-23日国家教委、民政部、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在残疾少年儿童中实施义务教育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需要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会议文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8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转发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
1989年汤盛钦和银春铭翻译外国著作《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 英国罗杰·弗里曼等著,方延玉等译《聋童教育指南》,华夏出版社;
国家教委委托北京、江苏、山东、河北、甘肃等8省、市开展盲、聋、弱智儿童随班就读实验,并先后在无锡、昌平、石家庄、昌乐、佳木斯召开现场会或研讨会;
1月《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成立,《盲聋之音》杂志更名为《中国残疾人》(月刊),聋人闻大敏曾任副编审,为聋人设有“无声世界”专栏,随后最终《中国聋人》杂志成为消亡的文物; 5月7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手语新闻节目,每周一次,由聋人学校教师担任手语翻译;
5月15日~1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大会在武汉市举行。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400名残疾人参加了车工、木工等14个项目的角逐,充分展示其才华和技能。通过这项竞赛,评选出优秀选手组团参加1990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残疾人职业技能奥林匹克大会;
9月24日,由中国聋人协会等4家联合举办的庆祝国际聋人节游园活动,在北京青年湖公园举行。邓朴方、刘小成、林太、富志伟等参加游园活动;
10月赵锡安编著《手语——聋哑人的语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0月 《特殊教育经验、文件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1月13日至17日,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办公室教材组组织来自全国教育、卫生系统多年从事聋儿检测、聋儿语训、聋儿教育的专家、教授,召开了聋儿语训教材研讨会,研讨了编写我国聋儿语训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起草了聋儿语训机构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会议还组织代表参加了天津第一聋校的聋儿学前语训现场会; 11月16日国家教委颁发《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内容包括:培养目标、适用范围、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育实践、课外活动等;
11月22日,中国残联与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二次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协调会,研究协调了聋儿康复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经费、试用教材、师资力量及后续教育等问题;
12月6日国家教委颁发《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草案)》,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制和招生、时间安排、学分、课程设置5部分。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规定聋校学制为9年,每个班10–14人。国家规定课程包括两类:学科类课程包括:思想品德(1-6年级每周1节)、思想政治(7-9年级,每周2节)、语文(含语言训练、阅读、叙述、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3-6年级每周1节)、社会常识(4-9年级)、理科(7-9年级每周2节)、律动(1-3年级)、体育(4-9年级)美工(1-6年级)、劳动(1-4年级)和劳动技术(5-9年级);活动类课程包括:晨会(每天10分钟)、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兴趣活动或个别矫正(二者择一)。地方安排课程:1-6年级每周1节,7-9年级每周3节;
聋校、幼儿园、福利院、普通小学、社区和家庭设立挺立语言训练点630个,使用聋儿康复机构教学计划和大纲,统编试用教材《学说话》(1-4册)。《学说话》每册40课,包括训练说话内容和练习,图文并茂彩色印刷,由朴永馨主编,适用3-7岁聋童早期教育,华夏出版社出版;
由民政部、国家教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残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国手语》; 李宏泰和许海嬴《聋哑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初探》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原天津聋校教师王助理女士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教育行政管理),定居美国; 周弘、聋人周婷婷著《从哑女到神童》,哈尔滨出版社; 叶立言著《聋校语言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5月《中国手语》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共分15大类,收词3330条;
7月25日,首届全国聋童夏令营开营式在圆明园举行;12月28日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通过,1991年5月15日施行;
中国有聋哑儿童182万人,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逾百万,并以每年2至4万人数递增。引自1993年3月9日《服务导报》;
1991年北京第三聋校职高美术教师梅芙生(聋)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办聋人大专班,后并入天津理工大学并成立特殊教育部; 民政部、中国残联主编的《中国残疾名人辞典》出版发行; 7月23日,邓朴方主席会见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安德森夫妇; 5月19日,第一个法定的全国助残日举行;
6月24日至7月3日全国三康办在合肥举办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师资班; 7月23日,邓朴方主席会见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安德森夫妇;
9月大连盲哑学校毕业生李颖和营口聋校毕业生孙翰林被保送到辽宁营口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学习4年特殊教育。该校1990年成立,是首次在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或院校招收和培养聋人做教师;
10月4日,民政部、国家教委、国家语文工委、中国残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国手语)的通知》({91}残联宣字第138号),要求各地残联在集会和电视节目等公开场合,必须使用《中国手语》;各地聋校在教育、教学中应使用《中国手语》;高等师范院校特教专业、中等特教师范学校将《中国手语》列入教学内容之一;
10月10日,北京电视台举行残疾人《手语一周新闻综述》座谈会。该手语新闻节目1989年5月7日在北京电视台开播,每周一次,请聋校教师担任手语翻译;
12月15日由中国残联和国家教委委托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办的全国特殊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在重庆结业。这是中国残联与美国卡特2000年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之一。
1992年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中国手语教学辅导》,华夏出版社; 程益基、赵锡安、雪湘明著《聋教育入门》,华夏出版社; 季佩玉、李宏泰编著《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华夏出版社; 李慧聆主编《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 南京聋校开办聋人高中,为现代中国聋人高中教育之始; 上海徐汇区业余大学开办聋人美术大专班;
6月全国聋校分类教学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国家教委发布的《在聋校开展分类教学》的通知中说明“分类教学是“根据聋生的听力、语言状况和其他方面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补偿缺陷,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其潜能,使其受到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北京一聋提出分类教学的四大原则:评估为先、注意实际、兼顾性和动态性;以及三级分类的方法。第一级分类指对同期入学新生和同年级聋生根据他们的听力、智力、语言、听能等差异分快慢班,或听力班、全聋班、重听全聋混合班、聋和弱智综合班。第二级分类是对同一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或分层。第三级分类是在班级分组教学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学; 8月江苏教委主办的《现代特殊教育》创刊;
11月23日至27日首届全国聋儿康复社区家庭模式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会议重点对建立和推行聋儿康复社区家庭模式问题进行总结交流研讨;
12月3日亚太区残疾人十年会议举行特别会议,庆祝第一个国际残疾人日。
1993年中残联与教育部在南京试办聋人普通高中;
李慧聆主编《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出版;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编著《聋儿家庭康复教材》,华夏出版社;
国家教委颁布新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重新编写聋校教材并于1996年秋季起使用。5月25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举行开业典礼;
8月在哈尔滨召开中国手语新增词手势动作审定会议,通过将2266个新增词及手势动作作为《中国手语》(续集)出版。《中国手语》(续集)是《中国手语》的补充,侧重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编篡组组长聋人富志伟,副组长顾定倩、刘立新,绘图者聋人徐聪、聋人孙联群、聋人吴静;
8月国家教委颁发《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学大纲(试行)》,科目有特殊教育概论、聋童心理学、聋童教育学、手语基础、耳聋预防及康复、聋校小学语文、数学、常识教学法等;
10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主席聋人戴目,副主席为富志伟;
1994年制定《残疾人教育条例》;
4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主办《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创刊,1996年4月更名为《中国特殊教育》; 5月 国家教委在江苏盐城召开“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
6月唐英(聋)在南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图书情报)并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杨军辉(聋)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中文教育);
7月国家教委颁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盲、聋、弱智三类学校的选址与规划、校园用地面积指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和校舍建筑标准;
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是现代中国第一份法律层级最高的专门特殊教育法规文件; 8月《中国手语》(续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8月3日澳门聋人协会成立。
1995年聋人闻大敏著、聋人王瑞亭绘《教你学手语》,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商学院成立聋人装潢艺术大专班,后并入2000年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宁生主编《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2004年修订;
1996年聋人戴目编《多国手语拾掇》,上海教育出版社;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2004年修订; 陆德阳和日本学者稻森新昭著作《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史出版社; 赵锡安编著《聋童系列教育家长必读》,华夏出版社;
爱德基金会和南京聋校办起聋儿双语班。聘请聋人教师张慈道和杨晓华,与健听教师共同执教; 4月30日到5月5日第一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主持人冯少华先生。
1997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聋生或聋哑青年。开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制三年;
陈华铭、何留和李梦江在天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机械)。三位都是聋人,曾于1992-1995在天津理工大学特教部学习,后升到本科班与健听大学生同班上课;
唐英(聋)在南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自强之歌》华夏出版社,收入全国自强模范事迹,其中聋人有唐英、洪泽、杨洋等;
10月世界聋盟主席Liisa Kauppinen率团访问中国,参观北京、天津和上海的聋校及天津聋工学院。世界聋盟会会刊1998年6月报道此访华活动,题为“ Eastern Red”。
1998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试办聋人装潢广告设计专业大专班,27名聋生入学。2000年与北京一师特师部合办为特教学院; 朱操发表《推进聋校素质教育重在观点转变》(刊登于《南京特师学院》98第3期),提出把聋校培养目标由“残而不废”转变成“残而有为”,要把教育思想由“补偿论”转变为“潜能论”。他认为“残而不废”和“缺陷补偿”实质上是一种期望值低、消极和不平等的观点;
大连聋校接待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教育系2位聋人硕士生实习(L.Hussey & D.Sicoli),大连电视台采访拍摄电视纪录片《来自无声世界的报告》。她们的实习报告论文发表在美国聋教育期刊,题为 Removing Barriers and Building Bridges(移开障碍和搭起桥梁);
辽宁师大教育系残疾学生聋人周婷婷和盲人王铮主演电影《不能没有你》;
第一次统一全国的聋人黑道的大老大刘明在北京被北京公安局逮捕进监狱,标志着现代中国第一次真正统一全国聋人黑道势力重新分裂崩溃,重新回到各地聋人黑道互不干涉或互相火并的状态,直到2012年仍没有出现再度统一全国聋人黑道的顶峰黄金时期;
2月美国海伦·凯勒著,朱原译《我生活的故事》,中国盲文出版社;
4月张茂聪、吴永玲、于生丹、王淑荣编著《中国聋人手语与语言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
10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主席为戴目,副主席为丁佑、富志伟、额尔敦·陶吐格、杨洋;
11月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主编《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月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是现代中国第一份有关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法规。
1999年聋人戴目、聋人宋鹏程编著《梦圆忆当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本金日千代子著《从零岁开始的聋儿家庭指导》,华夏出版社; 赵锡安编著《中国手语研究》,华夏出版社;
天津聋人工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国立聋人理工大学建立姐妹大学友好关系;
聋人仰国维在美国依阿华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美术),2000年进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聋人李颖在辽宁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特殊教育),同年到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聋人孙翰林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在广东顺德启智学校担任教师教聋学生;
8月10到8月15日第四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上海市托替浙江省绍兴市举办,主持人陈菊英女士、王丽娅女士。
2000年聋人宋鹏程著《聋人世界寻旧踪》,内部发行; 聋人戴目编著《中国手语浅谈》,上海教育出版社; 聋人赵鸿伟著《民间歌喉》诗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聋人何盛华倾尽个人积蓄创办了九江博爱聋人学校并任校长。后由聋人杨晓华任校长。张宁生主编《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季佩玉等编著《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中国盲文出版社; 朱操《特殊教育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Alison Callway《中国聋童》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
昆明聋儿康复中心和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办聋儿双语班,聘请聋人做教师;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系和公共管理系面向全国招收残疾学生; 聋人杨军辉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国立聋人理工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聋人周婷婷在辽宁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特殊教育),2001到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开办了招收残疾人的系或班的院校,如:上海美术学院、江苏金陵职业大学、湖北荆门大学、郑州的中州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
4月电影《漂亮妈妈》是由著名电影演员巩俐和聋哑儿童高忻主演的一部反映一位普通女工含辛茹苦地抚养和教育聋哑儿子的影片;
4月30日到5月5日第五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台湾省台北市举办,主持人侯纪六先生; 5月中国特殊需要在线 网站开通 www.xiexiebang.com 6 月14到17日在西安召开中美聋人教育结伴研讨会;
8月14日至18日,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南京聋校教师张晓华、聋人大学生胡可获得金牌;
9月江西省聋人何盛华创办(私立)九江博爱聋校,聘请聋人做教师。
截至2000年底全国有特殊教育学校1648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4567个,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有45.9万人,在校学生总人数为58.9万人。
2001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中州大学开始招收聋人学生;
高等教育国际网(PEN-International)成立,天津聋人工学院参与。http://www.pen.ntid.rit.edu/chineseindex.php
公映大连电视台赴美拍摄的中国聋人留学生周方、房晓红、李颖和杨军辉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学习工作的纪录片《与无声处》;
聋人李颖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教育),2002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拉马尔大学读博士学位; 4月14日教育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在京联合召开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九五”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十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工作;
6月《中国手语》首集、续集开始修订,修订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负责,修订组组长为顾定倩,主要绘图者为聋人孙联群;
7月聋人李圣之著《情岛孤海》长篇小说,济南出版社;
9月21日北京联合大学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揭牌仪式暨200l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京举行。首批招收的100名新生,将通过两年的学习,取得大专文凭,成为全国第一批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聋儿语训专业人才; 11月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国立聋人理工大学师生参观天津聋工学院。
200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天津聋校合作办起聋儿双语班,聘请聋人教师王秀玲和王健,与健听教师共同执教;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和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办起聋儿双语班,聘请聋人做教师;
部分中国聋校校长聋人教师、聋协主席、聋人画家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演员出席第二届世界聋人行; 张宁生主编《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2002 4月27日浙江绍兴市手语研究会成立,是由绍兴残联主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众性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创办会刊《手语研究与推广》,并于12月23-24日在绍兴召开中国地方手语研讨会; 3月 聋人作家郑利群 的书《我拥抱了文学女神》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郑利群1987年5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月30日到5月4日第六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香港举办,主持人王满松先生; 5 月天津聋人工学院师生参观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国立聋人理工大学; 5月陈哑蓓著《漂亮女儿—一个失聪儿母亲的成功教育》,文汇出版社; 6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10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特殊高等教育研究会在上海成立。
2003年陕西省西安市成立西安美术学院特殊艺术教育学院;
1月聋人戴目、聋人闻大敏合编《百年沧桑话聋人》,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月《中国手语》修订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词目5587个。修订版重新编排了分类目录,加注了英文注释和索引,新增了手语《国歌》;
5月28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被科学技术部批准为国家正式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本听力语言康复方面的国家级刊物;
9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名誉主席为丁佑,主席为唐英,副主席为杨洋、于兵、刘再军、陈捷。
2004年聋人赵鸿伟著《门里门外》诗集,重庆出版社;
河南省聋人协会主席刘兆仁率领河南聋人协会十人一行访问韩国,冰河和韩国汉城聋人协会会长晋洪章实现河南聋协与汉城聋协的友好协议;
4日28日到5月3日第七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主持人胡朝乐先生; :bcc*zM&c0 8月赵锡安编著《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5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编,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执笔,聋人孙联群绘图《计算机专业手语》,全书共有1009个词目,华夏出版社;
1月美国海伦·凯勒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盲文出版社;
6月丹麦人主编,吴安安、刘润楠译《双语聋教育在丹麦》,华夏出版社;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主编《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徐桃坤编《陈鹤琴特殊教育文选及研究》,华夏出版社;
9月陈军主编《聋人学习语言方法》,中国戏剧出版社;
12月28日,韩国拿撒勒大学尹炳天教授一行5人来我校访问。北京第三聋校郑连成校长与来访的韩国友人进行了会谈。
2006年聋人赵鸿伟著《天使与海豚》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编,聋人徐聪绘《中国手语日常会话》,华夏出版社; 4月29日到5月4日第八届东亚地区国际聋人友好交流大会在天津市举办,主持人龚学良先生; 8月聋人邱丽君、聋人尹平等合编《手语你我他》,辽宁人民出版社; 10月赵锡安著《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
12月1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至 2006年4月1日,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2004万。
2007年全国约有四百多名聋人教师,是从1987年开始的长春大学及各地高等聋人院校为社会输送大批的聋人知识青年,其中部分聋人毕业生被吸收到各地聋人学校任职;
全国有聋人学校688所,其中聋人高中68所,在校聋人高中学生4047人。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803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万人; 聋人赵鸿伟著《开门见诗》诗集,宁波出版社;
聋人芦苇、聋人宋永强主编,聋人唐郁廷绘《中韩手语》,出版社不详,已经是实体书已经发行; 孙桂华、刘秋芳编译《烟台启喑》,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年全国约有十多所大学招收聋人;
1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聋人孙联群绘《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常用手语》,华夏出版社;
10月金双编《社会工作常用手语》,北京大学出版社;
11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聋人协会领导人,主席为刘再军,副主席有杨洋、于兵、陈捷、邱丽君、高晓峰。
2009年聋人陈少毅著作《从聋到龙》,华夏出版社;
聋人荆思斌编著《中国残疾人诗词选集》,中国社会出版社; 张会文、吕会华、吴铃编著《聋人大学生汉语课程的开发》,华夏出版社; 1月张宁生主编《手语翻译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
1月美国人著,吴安安编译《聋童早期教育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 4月现代中国第一家省级手语研究机构“山东省烟台市爱聋手语研究中心”;
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是我国在21世纪出台的此类性质的第一份文件;
7月1日河南省手语培训推广中心在中州大学挂牌成立。
7月14日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在烟台市主办第一届国际手语夏令营,也是中国聋人大学生的夏令营。
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提出聋人工作问题;
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的聋人芦苇主编《聋人之窗》,内部发行;
顾定倩、朴永馨、刘艳红主编《中国特殊教育史资料选》上中下总计三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繁玲主编《聋人与社会》,郑州大学出版社;
7月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在吉林省长春市主办第二届国际手语夏令营;
2011年朱宗顺主编《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4月仰国维主编《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名手语大全》,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7月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在河南省郑州市主办第三届国际手语夏令营;
先后有美国华人聋女贾晓红、聋人芦苇、网络作家(网名寒山陋石客)刘洋、网络作家(网名龙居士)廖永超重新提议聋人新人作家林白羽尝试写聋人历史书,陈少毅奋先毛遂自荐为副主编,聋人律师潘声泉大力支持,为此十月份开始了《从聋到龙—中国聋人历史》;
7月28日浙江省苍南灵溪城,一对张加味聋人夫妻苍南灵组织三十名聋人抗议城管暴力执法,发生了部分聋人反抗打砸事件;
9月24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聋人大学生安东东(化名)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送交了一封有300多名听力残疾人签名的建议信。信中呼吁工信部尽早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关于鼓励电信企业给予听力残疾人优惠的规定;
10月郑州反歧视小组聋人李阳开始进行聋人争取郑州公交优惠价活动和聋人电信半价和电视无障碍字幕和公交无障碍滚动字幕;
11月18日,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校长T.阿兰赫尔维茨在中国北京与北京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徐永利教授正式签署了《理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旨在进一步开拓中国聋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并使这些学生最终转入加劳德特大学就读;
12月郑州聋人黑道老大阿花举行生日宴会,集中了河南各地聋人黑道老大,其中长沙聋人黑道老大参与; 12月1日南京市为全市的听力残障人士开办了特殊的驾驶员培训班,现在在特殊驾校学习的第一批听障驾驶员即将毕业;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郑州聋人反歧视领袖李阳(郑州反歧视小组)、一个中州大学聋人大学生龙海(化名)在公交车上表演行为艺术,代表了郑州聋人做公交车的不便,并要求每个公交车含有字幕报站;
12月22日韩国拿撒勒大学手语翻译系主任尹炳天教授来访郑州市的河南省聋儿康复中心,和河南聋协主席兼郑州聋协主席的李景明举行交流会议。之前尹炳天访问过中州大学,前几年来往中国各地。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年表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
作者:洪子诚
上编(1949-1960年)
1949年
3月24日 孙犁的小说《嘱咐》在《进步日报》发表。
4月2日 《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议》发表于《东北日报》。
6月21日 赵树理的创作谈《也算经验》在《人民日报》发表。
7月2日至19日 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及其所属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文协”)等其他协会。郭沫若担任文联主席,茅盾、周扬任副主席。
8月 上海《文汇报》“磁力”副刊以“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为题展开讨论。洗群、陈白尘、何其芳等人参与了这次讨论。
同月 孙犁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荷花淀》由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出版。
9月 全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报》在北平正式创刊。
同月 《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由上海海燕书店出版。
10月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月刊)创刊。
同月 马烽、西戎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
11月15日 北京市成立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赵树理等15人被推举为执行委员。次年1月20日,通俗文艺月刊《说说唱唱》创刊。
同月 何其芳的诗集《夜歌》出版。
本年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优秀文艺作品选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计54种全部出版。其中有戏剧《白毛女》(贺敬之等)等23种,小说《李有才板话》(赵树理)等16种,通讯报告《诺尔曼·白求恩片段》(周而复)等7种,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李季)等5种,说书词《刘巧团圆》(韩起祥)等2种。
1950年
1月 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朱定的短篇小说《关连长》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卷第3期。
2月28日 戴望舒在北京因病逝世。
同月 天津《文艺学习》创刊号发表了阿垅的论文《论倾向性》,引起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
3月12日 谷峪的短篇小说《新事新办》在《人民日报》发表。
4月 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编辑的《人民戏剧》(月刊)正式出版,卷首刊印了毛泽东1944年看了《逼上梁山》后写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件手迹。
6月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在《说说唱唱》上发表。
9月22日 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开始在《天津日报》上连载。
同月 北京市文联编辑的《北京文艺》创刊。创刊号上刊载了老舍的话剧《龙须沟》。
1951年 2月 企霞、吴甫、张立云等发表文章批评碧野的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4月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5月12日 周扬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名文学讲习所)作《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演讲。后发表于5月17日的《光明日报》。
5月20日 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发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6月 《解放军文艺》(月刊)创刊。
同月 陈涌的《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发表在《人民日报》,批评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趣味”。6月20日《文艺报》发表“读者李定中”(冯雪峰的化名)的文章《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
7月 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由《人民日报》加推荐按语转载。
同月 茅盾主编的“新文学选集”二辑共24种,由开明书店出版。选入作家有鲁迅、瞿秋白等24人。
8月8日 周扬的《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发表在《人民日报》。
同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9月 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由开明书店出版。
12月23日 中共北京市委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2年
1月 《剧本》创刊。
3月15日 苏联报纸公布了1951年斯大林奖金文学艺术方面名单。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一等奖,贺敬之、丁毅的歌剧《白毛女》获二等奖,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获三等奖。
5月10日 《文艺报》第9—16期展开了“关于塑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
5月25日 舒芜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检讨自己在《论主观》中的错误。该文在加了编者按语后,转载于6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
同月 《文艺报》开始连载冯雪峰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廊》。
9月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修订本)由棠棣出版社出版。
10月 杨朔的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在《人民文学》10月号上开始连载。
同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进行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校勘和重印工作。包括《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西厢记》等的校勘重印,注释出版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选集或全集,编写著名作家的传记等。
10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 全国文协组织“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林默涵、何其芳的发言《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分别发表于次年第2号和第3号的《文艺报》。
本年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作家张资平以“汉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数年后,在安徽某劳改农场病死。
1953年
1月11日 《人民日报》转载周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这篇文章原刊苏联文学杂志《旗帜》1952年12月号。
同月 上海《文艺月报》创刊。
2月22日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郑振铎任所长。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
同月 巴金的散文特写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 全国文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在京作家、批评家和文艺工作的领导人等40余人,召开研讨会,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指定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等关于文艺问题的22种著作为必读书目。
7月 《译文》杂志创刊。1959年改名为《世界文学》。
8月 《长江文艺》创刊。
9月23日—10月6日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文联”定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协”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作协”)。
11月20日 李准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发表。《人民日报》次年1月26日转载。
本年 《苏联文学艺术问题》(曹靖华等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4年
1月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报》创刊。
同月 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
3月 《光明日报》的学术副刊《文学遗产》创刊。
同月 路翎的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发表在《人民文学》。
4月 中国作协编辑的文艺普及刊物《文艺学习》创刊。
5月 《人民文学》转载本年1月3日起在《云南日报》连载的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6月30日 《文艺报》12期发表侯金镜的批评文章《评路翎的三篇小说》,对《洼地上的“战役”》、《战士的心》、《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提出批评。
同月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巴人的《文学论稿》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7月17日 中国作协主席团第七次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文艺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和古典文学遗产的参考书目。该书目刊登在《文艺学习》第5期上。
7月 胡风向中共中央递交关于文艺问题的三十万字的“意见书”:《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9月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上发表。《文艺报》第18期转载并加了编者按。
10月16日 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其他人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不久,全国展开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12月 全国文化界展开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同月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发表在《解放军文艺》。
本年 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小说《原动力》(草明)、《活人塘》(陈登科)、《五月的矿山》(萧军),话剧《明朗的天》(曹禺)、《考验》(夏衔)、《万水千山》(陈其通)等。
1955年
1月 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开始在《人民文学》连载。5月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同月 高尔基所写的《论罗曼·罗兰》由戈宝权翻译,发表在《译文》上。
2月5日 胡风的“意见书”的二、四部分作为《文艺报》第1—2合刊附册发表,开始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同期《文艺报》开始发表路翎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同月 峻青的小说《黎明的河边》发表在《解放军文艺》。
3月 闻捷的抒情组诗《吐鲁番情歌》发表在《人民文学》。
5月13日 舒芜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和胡风的《我的自我批判》发表在《人民日报》。24日和6月10日,又公布了第二、三批“材料”。这三批材料,由人民出版社于6月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为名出版。毛泽东撰写了序言和大部分按语。
同月 《北京文艺》创刊。
7月27日 《人民日报》发表《坚决地处理反动、淫秽、荒诞的图书》,提出要采取措施禁止租赁淫秽、荒诞的旧小说、旧唱本、旧连环画、旧画片等。
8月29日 剧作家洪深逝世。
10月8日 郭小川(署名马铁丁)的诗《投入火热的斗争》发表在《人民文学》。
本年 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李准,短篇集)、《铁水奔流》(周立波),诗集《玉门诗抄》(李季)、《到远方去》(邵燕祥),话剧《万水千山》(陈其通)等。
1956年
1月 文艺领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将各种民营剧团、书店、出版社改为公私合营或国营。
2月 中国作协编的第二次文代会以来(1953年9月—1955年12月)优秀作品选集出版,其中包括《诗选》、《短篇小说选》、《独幕剧选》、《散文特写选》、《儿童文学选》。
同月 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风雪之夜》发表在《文学月刊》,后被《人民文学》转载。
2月27日 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在北京召开。周扬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的报告。
2—4月 《文艺报》第3期(2月15日出版)转载苏联《共产党人》杂志专论《关于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并从第8期开始,展开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
4月17日 剧作家宋之的逝世。
同月 《延河》创刊。
同月 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同月 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期。
5月26日 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同月 耿简的特写《爬在旗杆上的人》发表在《人民文学》第5期。
同月 从5月起,到1957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艺术月刊》等发表了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文章。
6月 刘宾雁的特写《本报内部消息》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7月1日 贺敬之的长诗《放声歌唱》开始在《北京日报》发表。
同月 上海作协主编的《萌芽》(半月刊)创刊。
同月 《新港》(月刊)创刊。
9月 《人民文学》9月号发表何直(秦兆阳)的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同月 邓友梅的短篇小说《在悬崖上》在《文学月刊》上发表。
同月 李六如的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开始在《北京日报》连载。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同月 闻捷的诗集《天山牧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同月 陆文夫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发表在《萌芽》第10期。
11月 《文艺报》发表钟惦棐的文章《电影的锣鼓》(署名“本刊评论员”)。
12月 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2期上。1957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发表在《长江文艺》第12期;张光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存在着、发展着》发表在《文艺报》第24期。随后,在《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上,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同月 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7年
1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的文章《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
1月9日 冰心的散文《小桔灯》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
同月 诗刊《星星》(四川)创刊,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
同月 巴人的《论人情》在《新港》第1期上发表。
同月 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致诗刊的信和毛泽东诗词18首。
同月 杨履方的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发表在《剧本》第1期上。
2月 郭小川的抒情诗《致大海》和叙事诗《深深的山谷》分别发表在《诗刊》第2期、第4期。
3月 《沫若文集》开始分卷出版。
同月 文学研究所的《文学研究》(季刊)创刊。该刊自1959年起,改名为《文学评论》,并改为双月刊。
同月 刘绍棠的短篇小说《田野落霞》发表在《新港》第3期上。
同月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开始在《延河》上连载。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4月9日 《文艺报》发表《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周扬同志答文汇报记者问》。
同月 《文艺报》改为周刊,出版1957年的第1号。
5月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发表在《文艺月报》第5期。
6月8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开始全国反右运动。
6月—9月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批判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等人。
7月 李国文的《改选》、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等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7期。
同月 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收获》杂志在上海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老舍的话剧《茶馆》和艾芜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
8月 杜鹏程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发表在《延河》第8期。
9月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0月 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同月 《雨花》第10期以供批判材料发表了方之、陈椿年、陆文夫、高晓声等人的《〈探索者〉文学月刊社启事》。
11月 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本年 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诗集《在北方》(公刘)、《海岬上》(艾青)、《致青年公民》(郭小川)、《孔雀》(白桦),随笔集《苔花集》(黄秋耘),论文集《为保卫社会主义文艺路线而斗争》(上、下)等。
1958年
1月1日 马烽的中篇小说《三年早知道》发表在《火花》第1期上。
同月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开始在《人民文学》上连载。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月11日 茅盾的《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他》开始在第1期《文艺报》连载,以后陆续在2、8、10期上刊出。
1月26日 《文艺报》第2期的“再批判”专栏,对丁玲、王实味、艾青、罗烽等人1942年在延安写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野百合花》、《还在杂文时代》、《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再次进行批判。
同月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月28日 《人民日报》和第5期《文艺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战钱上的一场大辩论》。
3月22日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搜集一点民歌,并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的统一”。5月,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月 《茅盾文集》、《巴金文集》、《叶圣陶文集》开始出版。
同月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发表在《延河》第3期。
同月 高缨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发表在《红岩》第3期。
同月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修改本(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4月14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不久在全国出现“新民歌运动”。
同月 邵荃麟的《门外谈诗》发表在《诗刊》等4期。
5月 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一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6月22日 诗人柳亚子逝世。
7月15日 《文艺报》刊出《大家都来编写工厂史》专辑。
8月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发表在《火花》第8期上。后被《人民文学》转载。
9月 刘澍德的中篇小说《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雪克的长篇小说《战火中的青春》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刘流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同月 全国报刊发表文章讨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一讨论延续到次年。
10月17日 郑振铎因飞机失事罹难。
同月 《中国青年》、《读书》、《文学知识》等刊物开展巴金小说重评的讨论。
11月 李英儒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发表在《收获》第6期上。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同月 王汶石的短篇小说《新结识的伙伴》发表在《延河》第11期。
12月 《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 《诗刊》、《文艺报》、《文学评论》、《处女地》、《星星》等杂志,展开了学习新民歌和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这个讨论一直延续到1959年。本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白洋淀纪事》(孙犁)、《敌后武工队》(冯志)、《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诗歌《西郊集》(冯至)、《雪与山谷》(郭小川),散文《早霞短笛》(柯蓝),论文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集》(第一集,第二集1959年出版)、《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姚文元)等。
1959年
2月 〈中国青年〉第2期发表郭开的文章《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文艺报》等报刊开始讨论《青春之歌》。
同月 茅盾在文学创作工作座谈会上作《创作问题漫谈》的发言。该发言发表在《文艺报》第5期。
4月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开始在《延河》杂志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同月 《文艺报》从第7期起开辟“文艺作品如何反应人民内部矛盾”专栏,讨论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5月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在《收获》第3期上发表。
8月 胡可的话剧《槐树庄》发表在《剧本》第8期上。
同月 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出版。
同月 草明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发表在《收获》第5期上。
同月 田间的长诗《赶车传》(上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下卷1961年出版。
10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建国十年来优秀创作”。计长篇小说15种,中篇小说5种,短篇小说集9种,剧本11种,儿童文学5种,诗集13种,散文集5种。
同月 《文艺月刊》改名为《上海文学》。
11月7日 作家靳以逝世。
同月 郭小川的诗《望星空》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
同月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
本年 出版的作品还有: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特殊性格的人》(胡万春)、《胶东纪事》(峻青),诗《月下集》(郭沫若)、《复仇的火焰》(闻捷)、《五月端阳》(李季),话剧《蔡文姬》(郭沫若)、《槐树庄》(胡可),论文集《鼓吹集》(茅盾)等。
1960年
1月11日 《文艺报》第1期转载李何林发表在《河北日报》的文章《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并在编者按中对文中的观点提出批评。
同月 《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对巴人、钱谷融、蒋孔阳等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观点进行批评。
同月 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月—9月 《戏剧报》开辟“关于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专栏,对海默的《洞箫横吹》以及其他剧本进行批评。
3月 李准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同月 杨沫的《青春之歌》的修改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 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的续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5月11日 《文艺报》第9期刊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设尔基、鲁迅论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同月 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发表在《人民文学》第5期,田汉的历史剧《文成公主》发表在《剧本》第5期。
7月 梁斌的长篇小说《播火记》在《新港》上开始连载。
7月22日—8月13日 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扬作《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大会选出了文联和各协会的领导机构。
上编(1961-1976年)
1961年
1月31日 《文汇报》发表细言(王西彦)的《关于悲剧》一文,引发关于悲剧问题的讨论。
1月—2月 老舍、李健吾、冰心、吴伯箫、秦牧等先后在《文汇报》、《人民日报》发表散文笔谈。
同月 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在《北京文艺》第1期。
3月19日 马南邨(邓拓)开始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燕山夜话”。8月起由北京出版社分册出版。
3月26日 《文艺报》第3期发表专论《题材问题》(张光年执笔)。
同月 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4月5日 秦牧的散文《艺海拾贝》开始在《上海文学》上发表。196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同月 赵树理的小说《实干家潘永福》、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期。
6月1日—28日 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又称“新侨会议”),讨论《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十条”的草案)。1962年4月由中宣部正式定稿为《文艺八条》。
同月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上。
7月23日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发表在《人民日报》。
同月 曹禺的历史剧《胆剑篇》发表在《人民文学》第7期。
8月31日 繁星(廖沫沙)的杂文《有鬼无害论》在《北京晚报》上发表。
同月 北京、上海就茹志鹃创作的题材、风格问题举行讨论会。
10月 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的杂文随笔开始在《前线》上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上发表。
同月 茅盾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发表在《文学评论》第5期。
11月 陈翔鹤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
同月 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开始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2月 杨朔的散文集《东风第一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同月 贺敬之的诗集《放歌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2年
2月 刘澍德的中篇小说《归家》在《边疆文艺》第2期上开始连载。同月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杨老太爷》、唐克新的短篇小说《沙桂英》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文艺 》、《上海文学》第2期。
3月2日—3月26日 文化部、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又称“广州会议”)。周恩来、陈毅在会上作了知识分子和戏剧创作问题的讲话。
5月23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周扬执笔)。
同月 刘白羽的散文集《红玛瑙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7月 郭小川的诗《青纱帐——甘蔗林》、西戎的短篇小说《赖大嫂》发表在《人民文学》第7期。
7月28日—8月4日 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部分章节在《工人日报》连载。8月2日—8月16日 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又称“大连会议”),由邵荃麟主持,茅盾、周扬、邵荃麟、赵树理等参加。
9月21日 剧作家欧阳予倩逝世。
10月 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广陵散》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0期。
12月25日 小说家李吉力人逝世。
1963年
1月1日 柯庆施、张春桥、姚文元等上海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认为只有写建国后13年的社会生活的作品才是社会主义文艺。1月6日的《文汇报》报道了柯庆施的讲话。
2月 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3期上。
4月11日 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
同月 沈从文的散文《过节和观灯》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期。
5月6日 梁壁辉的《“有鬼无害”论》在《文汇报》上发表,戏剧界开始批判“鬼戏”。
6月 严家炎的论文《关于梁生宝》发表在《文学评论》第3期。针对严家炎的文章,柳青在《延河》第8期发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
7月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 丛深的话剧《祝你健康》(后改名《千万不要忘记》)发表在《剧本》第10—11合辑上。
12月12日 毛泽东在中宣部文艺处的一份关于上海举行故事会活动的材料上,作了对文学艺术的第一个批示。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长长的流水》(刘真)、《下乡集》(赵树理)、《苦斗》(欧阳山)、《二月兰》(谢璞),评论集《读书杂记》(茅盾)、《诗与遗产》(冯至)、《文学短论》(孙犁)。
1964年
1月22日 贺敬之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发表在《人民日报》。
同月 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发表在《收获》第1期上。并由作家出版社本年出版。
同月 赵树理的小说《卖烟叶》在《人民文学》第1期至第3期连载。
3月 李季的诗《石油歌》发表在《中国青年》第5期。
6月27日 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的草稿上,作了关于文学艺术的第二个批示。这个批示于7月11日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同月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丫扛大旗》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6月5日—7月31日 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演出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剧目。江青在座谈会上发表《谈京剧革命》的讲话。
9月 《文艺报》第8、9期合刊发表《“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和《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
10月20日 作家柯仲平病逝。
本年 艾芜的小说《南行记续篇》、陈登科的小说《风雷》出版。
1965年
2月18日 繁星(廖沫沙)的文章《我的〈有鬼无害论〉是错误的》刊登在《北京日报》上。
2月 《文艺报》、《文学评论》发表批判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广陵散》、《陶渊明写〈挽歌〉》的文章。
6月 金敬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节选)在《解放军文艺》第6期上发表。
10月26日 剧作家熊佛西逝世。
11月10日 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在《文汇报》上。
1966年
1月9日 《人民日报》选载了《欧阳海之歌》,并加编者按予以推荐。
2月2日—2月20日 江青邀请一些部队作家,举行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座谈会,写成《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作为中共党内文件发表。1967年5月29日,纪要全文在《人民日报》公开刊载。
4月16日 《北京日报》发表《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材料》。
同月 郑季翘的文章《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的批判》发表在《红旗》杂志第5期。
5月10日 姚文元署名的文章《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
5月17日 作家邓拓被迫害致死。
7月 除了《解放军文艺》等少数刊物外,全国的文艺刊物陆续停刊。
8月2日 文艺理论家叶以群遭迫害逝世。
8月24日 作家老舍遭迫害致死。
9月3日 翻译家傅雷夫妇遭迫害致死。
本年 作家孙伏园逝世。
1967年
1月 姚文元的文章《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发表在《红旗》杂志第1期。
2月13日 作家张恨水逝世。
同月 作家罗广斌被迫害致死。
4月2日 诗人饶孟侃逝世。
4月12日 江青在中共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为人民立新功》谈到文艺问题时说:“这十七年来……大量是名、洋、古的东西,或是被歪曲了的工农兵形象”。这篇讲话后来收入《江青讲话编选》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5月6日 作家周作人逝世。
5月10日 江青1964年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谈京剧革命》发表在《红旗》杂志第6期。
5月23日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舞台上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6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会演结束,并发出“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去”的号召。
5月25日—28日 《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5个文件:看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后给延安平剧院的信(1944);《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1951);《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1963年、1964年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两个批示。
9月 作家废名逝世。
12月 作家阿垅病逝于狱中。
本年 作家范烟桥逝世。
1968年
3月3日 许广平逝世。
3月28日 作家彭康逝世。
4月3日 作家彭柏山逝世。
同月 作家司马文森被迫害致死。
5月16日 剧作家海默被迫害致死。
5月23日 于会泳的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发表在《文汇报》上。这篇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并阐释了“三突出”的口号。
7月8日 作家杨朔遭迫害致死。
8月 作家丽尼遭迫害致死。
11月2日 作家李广田遭迫害致死。
12月10日 戏剧家田汉遭迫害逝世。
本年 诗人邵洵美逝世。作家严独鹤逝世。
1969年
3月5日 文学理论家吕荧逝世。
4月22日 作家陈翔鹤遭迫害逝世。
10月11日 作家、历史学家吴晗遭迫害致死。
本年 作家邓均吾、陈铨、姚蓬子逝世。
1970年
4月 上海革命写作小组文章《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驳周扬吹捧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批判现实主义”的反动理论》发表在《红旗》第4期。
5月31日 样板戏《沙家浜》1970年5月演出本发表于《文汇报》。
同月 样板戏《红灯记》1970年5月演出本发表于《红旗》第5期。
9月23日 小说家赵树理遭迫害致死。
10月15日 小说家萧也牧遭迫害病逝于河南黄湖“五七干校”。
1971年
1月13日 诗人闻捷受迫害致死。
6月10日 文艺理论家邵荃麟病死狱中。
8月8日 文艺批评家侯金镜遭迫害逝世。
1972年
2月 上海《虹南作战史》写作组所写的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南哨所写的长篇小说《牛田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月 《龙江颂》、《海港》1972年1月演出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 小说《海岛女民兵》(黎汝清)和《沸腾的群山》(李云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李瑛的诗集《枣林村集》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 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月25日 文艺理论家巴人(王任叔)遭迫害逝世。
9月 贺敬之的诗集《放歌集》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1月 《奇袭白虎团》1972年9月演出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17日 作家魏金枝遭迫害逝世。
1973年
1月 李瑛诗集《红花满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月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册)修改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 表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小说《征途》(郭先红)和《峥嵘岁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刊载文学作品译文的期刊《摘译》(内部发行)。
1974年
1月 初澜的文章《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发表在《红旗》杂志第1期上。
3月15日 张永枚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发表于《光明日报》头版。
5月5日 初澜的评论《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评长篇小说〈艳阳天〉》发表在《人民日报》。
同月 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二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6月 浩然的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沙儿女——奇志篇》12月出版。
10月 初澜的文章《京剧革命十年》发表在《红旗》杂志第7期。
1975年
2月 长篇小说《千重浪》(毕方、钟涛)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7月 毛泽东在两次谈话中指出“百花齐放没有了”,“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扩大文艺节目。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批评”。
8月14日 毛泽东就《水浒》发表谈话。随后,《红旗》、《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开展“评《水浒》”运动。
9月15日 美术家、作家丰子恺逝世。
同月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第一部)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 谌容的长篇小说《万年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 《创业》的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0月号上。
11月 李何林所著的《鲁迅〈野草〉注解》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本书曾在1973年出版。
1976年
1月31日 文艺理论家、诗人冯雪峰病逝。
同月 《诗刊》、《人民文学》复刊。《诗刊》的复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文学》复刊号发表了蒋子龙的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
同月 黎汝清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上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月 臧克家歌颂“五七”干校的诗《忆向阳》发表于《人民文学》第2期。
3月 《人民戏剧》、《人民电影》、《人民音乐》、《美术》、《舞蹈》相继复刊。
同月 电影文学剧本《春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5日 天安门广场爆发“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和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声讨”四人帮”、歌颂周恩来以及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
同月 小靳庄诗歌选《十二级台风刮不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 电影文学剧本《决裂》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0月18日 诗人郭小川逝世。
11月 贺敬之的长诗《中国的十月》发表在《诗刊》第11期。
12月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下编(1977-1990年)
1977年
1月2日 作家黄谷柳逝世。
2月7日 作家徐懋庸逝世。
6月17日 作家钱杏邨(阿英)逝世。
同月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二部(上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7月24日 诗人、文艺批评家何其芳逝世。
8月 《儿童文学》(双月刊)复刊。
10月 《世界文学》复刊。
同月 《上海文艺》复刊。1979年恢复原名为《上海文学》。
11月20日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
同月 《人民文学》在北京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第11期和12期上以“促进短篇小说的百花齐放”为题,刊登茅盾、马烽、周立波等的发言。
同月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邀请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2月 《郭小川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8年
1月 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
2月 《文学评论》复刊。
3月 大型文学刊物《钟山》在南京创刊。
4月30日 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诗《红旗》发表在《文汇报》。
5月27日—6月5日 中国文联第3届全国委员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宣布文联和作协等5个协会正式恢复工作。《文艺报》复刊。
6月12日 作家郭沫若逝世。
6月13日 小说家柳青逝世。
8月11日 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
同月 大型文学刊物《十月》在北京创刊。
9月12日 陈荒煤的《〈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发表在《文艺报》。
同月 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
10月28日—30日 宗福先的话剧《于无声处》发表在《文汇报》。
12月 《新文学史料》在北京创刊。
1979年
1月25日 作家郑伯奇逝世。
同月 《收获》复刊。
2月1日 《剧本》复刊。陈白尘的历史剧《大风歌》发表在复刊号上。
2月11日 郑义的小说《枫》发表在《文汇报》。
2月12日 《文艺报》第2期公开发表周恩来1962年的《在文艺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月 从维熙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发表在《收获》第2期。
3月 方之的小说《内奸》发表在《北京文艺》第3期。
4月15日 黄安思在《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向前看呵!文艺》等6篇文章。
同月 大型文学刊物《花城》在广州创刊。
同月 《上海文学》第4期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引起文坛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5月2日—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周扬作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报告。后发表在5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
5月10日 张学梦的诗《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发表在《诗刊》第5期。
5月15日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创刊。
同月 《重放的鲜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同月 三联书店编辑出版的《读书》在北京创刊。
6月 李剑的文艺短论《“歌德”与“缺德”》在《河北文艺》发表。
7月20日 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在《人民文学》第7期。同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当代》在北京创刊。
同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清明》在合肥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
同月 商晓声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发表在《雨花》第7期。
同月 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8月10日 《诗刊》第8期发表雷抒雁的政治抒情诗《小草在歌唱》、叶文福的诗《将军,不能这样做》。
同月 柳青的《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9月25日 小说家周立波逝世。
同月 《十月》第3期发表刘克的小说《飞天》,白桦、彭宁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
同月 刘宾雁的特写《人妖之间》发表在《人民文学》。
同月 外国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在北京创刊。
10月21日 王蒙的短篇小说《夜的眼》发表在《光明日报》。
10月30日—11月16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该报告发表在《文艺报》第11—12合期上。
10月 王靖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发表在《电影创作》。
同月 《星星》诗刊在成都复刊。
同月 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由工人出版社出版。
11月 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在《北京文艺》第11期。
12月 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在《红岩》杂志第2期上。
同月 由高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出版社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在北京创刊。
1980年
1月1日 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在天津创刊。
1月5日 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发表在《文艺报》第1期。
同月 徐怀中的短篇小说《西线铁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
同月 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在《收获》第1期。
同月 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发表在《当代》第1期。
同月 张弦的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同月 靳凡的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发表在《十月》第1期,引起讨论。
同月 熊召政的长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发表在《长江文艺》第1期。
同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月刊)在天津创刊。
同月 大型文学刊物《芙蓉》在长沙创刊。
2月10日 《福建文艺》第2期开辟“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专栏,就舒婷的诗歌,讨论诗歌的自我表现等问题。
2月20日 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发表在《人民文学》第2期。
3月3日 李国文的短篇小说《月食》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3月8日 诗人李季逝世。
同月 顾城的《抒情诗十首》发表在《星星》第3期。
4月7日 全国诗歌讨论会在南宁召开。5月7日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在《光明日报》。
同月 王蒙的短篇小说《春之声》发表在《人民文学》第5期。
同月 《十月》第3期发表了刘心武的《如意》、宗璞的《三生石》、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中篇小说。
6月 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主办的《文艺理论研究》(季刊)在上海创刊。
同月 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莫应丰的长篇小说《将军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 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在《诗刊》第8期。
同月 叶蔚林的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发表在《芙蓉》第3期。
9月 遇罗锦的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在《当代》第3期。
同月 张辛欣的短篇小说《我在哪里错过了你?》发表在《收获》第5期。
同月 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发表在《朔方》第9期。
10月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0期。
11月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年 艾青诗集《归来的歌》、公刘诗集《离离原上草》和《仙人掌》、邵燕祥诗集《献给历史的情歌》出版。
1981年
1月 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发表在《长江》第1期。
2月20日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发表在《当代》第1期上,后经作者作了较大改动,11月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月27日 作家茅盾(沈雁冰)逝世。
同月 孙绍振的论文《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在加了批评性编者按语之后,发表在《诗刊》第3期。
4月2日 《文学报》(周报)在上海创刊。
5月 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大型文艺刊物《小说界》在上海创刊。
6月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3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7月 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在《十月》第4、第5期上连载。
同月 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由三联书店出版。
10月7日 唐因、唐达成的文章《论〈苦恋〉的错误倾向》在《文艺报》19期上发表。《人民日报》转载了全文。
同月 王安忆的短篇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0期。
12月23日 《解放军报》、《文艺报》、《人民日报》刊载了白桦的《关于〈苦恋〉的通信——致〈解放军报〉、〈文艺报〉编辑部》。
同月 张辛欣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发表在《收获》第6期。
本年 梁南的诗集《野百合》,曾卓的诗集是《悬崖边的树》出版。
1982年
1月 《青年文学》(双月刊)在北京创刊。
同月 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
2月 韦君宜的中篇小说《洗礼》发表在《当代》第1期。
3月25日 张洁的中篇小说《方舟》发表在《收获》第2期。4月25日 《当代文艺思潮》(季刊)在兰州创刊。
同月 《特区文学》在深圳创刊。
5月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在《收获》第3期。
同月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发表在《青年文学》第2期。
8月1日 《上海文学》第8期在“关于当代文学创作问题的通信”专栏中刊登了冯骥才、李陀、刘心武等关于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实探》一书的通信,引发了《文艺报》、《读书》、《人民日报》等关于“现代派”问题的讨论。
8月10日 作家吴伯箫逝世。
同月 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在《北方文学》第8期。
9月 高行健、刘会远的话剧剧本《绝对信号》发表在《十月》第5期。
10月28日 诗人袁水拍逝世。
11月7日 作家、评论家李健吾逝世。
同月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十月》第6期。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舒婷的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蔡其矫的诗集《生活的歌》,《流沙河诗集》等。
1983年
1月 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发表在《当代文艺思潮》第1期。
同月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发表在《青年文学》第1期。
同月 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发表在《收获》第1期。
3月 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表在《十月》第2期。
5月 杨炼的长诗《诺日朗》发表在《上海文学》第5期。
同月 李杭育的短篇小说《沙灶遗风》发表在《北京文学》第5期。
9月 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初录》发表在《钟山》第5期。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绿原的《人之诗》,陈敬容的《老去的是时间》,林希诗集《无名河》等。
1984年
1月3日 胡乔木在中央党校作题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讲话,《理论月刊》发表了讲话修订稿。《人民日报》(1月27日)、《红旗》第2期转载全文。
同月 从维熙的中篇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
同月 邓友梅的中篇小说《烟壶》发表在《收获》第1期。
同月 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发表在《十月》第1期。
3月5日 徐敬亚的自我批评文章《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发表在《人民日报》。《诗刊》第4期转载。
同月 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绿化树》发表在《十月》第2期。
同月 张洁的中篇小说《祖母绿》发表在《花城》第2期。
6月 刘再复的论文《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发表在《文学评论》第3期。
7月5日 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发表在《上海文学》第7期。
11月 孔捷生的中篇小说《大林莽》发表在《十月》第6期。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牛汉诗集《温泉》,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曾卓诗集《老水手的歌》,周涛诗集《神山》等。
1985年
1月 张辛欣、桑晔的“系列口述实录体”小说《北京人》发表在《收获》第1期。
2月3日 阿城的中篇小说《孩子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2期。
2月5日 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发表在《上海文学》第2期。
同月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发表在《现代人》第2期。
3月3日 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4月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小鲍庄》发表在《中国作家》第2期。同期发表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5月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表在《文学评论》第5期。
6月3日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同月 韩少功的小说《归去来》发表在《上海文学》第6期。同期发表刘索拉的小说《蓝天绿海》。
同月 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7月6日 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发表在《文艺报》。在此前后发表的有关“寻根文学”的主要文章有:韩少功《文学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 我的根》等。
同月 刘心武的纪实性小说《5·19长镜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7期。
9月 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在《收获》第5期。
11月 刘再复的论文《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在《文学评论》第6期。
同月 高行健的话剧剧本《野人》发表在《十月》第6期。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林子诗集《给他》,傅天琳诗集《音乐岛》等。
1986年
3月4日 作家丁玲在北京逝世。
3月6日 美学理论家朱光潜在北京逝世。
同月 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长篇小说上》。1987年由该社印成单行本出版。
同月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5月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发表在《收获》第3期。
同月 残雪的小说《苍老的浮云》发表在《中国》第5期。
7月 王安忆的小说《荒山之恋》发表在《十月》第4期。她的另一中篇《小城之恋》发表在同年《上海文学》第8期。
同月 李晓的小说《继续操练》发表在《上海文学》第7期。
同月 张洁的小说《他有什么病》发表在《 钟山》第4期。
同月 杨炼的诗《自在者说》发表在《中国》第7期。
同月 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发表在《中国》第7期。
8月 北岛的长诗《白日梦》发表在《人民文学》第8期。
9月 《深圳青年报》和安徽的《诗歌报》发起“现代诗群体大展”。
同月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发表在《当代》第5期。
同月 陈村的小说《死》发表在《上海文学》第9期。同期发表史铁生的小说《毒药》。同月 铁凝的小说《麦秸垛》发表在《收获》第5期。
同月 刘西鸿的小说《你不可改变我》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
同月 翟永明的诗《女人》发表在《诗刊》第9期。
同月 刘恒的小说《 狗日的粮食》发表在《中国》第9期。
10月 郑敏的《心象组诗》发表在《诗刊》第10期。
同月 欧阳江河的长诗《悬棺》发表在《中国》第10期。
12月 《北岛诗选》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同月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发表在《收获》第6期。本年 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牛汉诗集《沉默的悬岩》、《蚯蚓与羽毛》,杨炼诗集《荒魂》,顾城诗集《黑眼睛》,江河诗集《从这里开始》,《五人诗选》《北岛、舒婷、杨炼、江河、顾城》,《昌耀抒情诗集》。巴金的《随想录》(五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部出齐;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新人文论丛书”,收入赵园、王晓明、黄子平、季红真、李纳、吴亮、李劼、蔡翔等的论文选集。该丛书后来还陆续编入陈平原、蓝棣之等的论著。
1987年
1月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期。同期发表王蒙的短篇小说《来劲》。
同月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发表在《收获》第1期。
同月 王安忆的小说《锦绣谷之恋》发表在《钟山》第1期。
3月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金牧场》发表在《收获》第2期。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印行单行本。
同月 洪峰的小说《瀚海》发表在《中国作家》第2期。
6月 余华的小说《一九八六年》发表在《收获》等6期。
7月 马建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2合期。
8月 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发表在《上海文学》第8期。
9月3日 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在北京逝世。
9月8日 作家、翻译家曹靖华逝世。
同月 孙甘露的小说《信使之函》发表在《收获》第5期。同期发表苏童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
11月3日 作家梁实秋在台北逝世。
同月 灰娃的诗《山鬼故家》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
同月 王朔的小说《顽主》发表在《收获》第6期。同期还发表了格非的小说《迷舟》。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胡风的诗》(《时间开始了》和《狱中诗草》),老鬼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伊蕾诗集《独身女人的卧室》等。
1988年
1月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期。
同月 刘恒的小说《白涡》发表在《中国作家》第1期。
同月 史铁生的小说《原罪》发表在《钟山》第1期。
2月16日 作家、教育家叶圣陶逝世。
3月 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发表在《北京文学》第3期。同月 格非的小说《褐色鸟群》发表在《钟山》第2期。
同月 叶兆言的小说《枣树的故事》发表在《收获》第2期。
同月 杨炼的诗《房间里的风景》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
4月 王哓明、陈思和在《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到1989年第6期结束,共编了9期。
同月 翟永明的组诗《静安庄》发表在《人民文学》第4期。
5月10日 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6月22日 作家萧军逝世。
9月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发表在《文学四季》创刊号。
10月7号 作家师陀逝世。
11月 苏童的小说《罂粟之家》、孙甘露的小说《请女人猜谜》、马原的小说《死亡的诗意》发表在《收获》第6期。
11月8日—12日 第五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本年 发表的文学作品主要还有: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俞天白的长篇小说《大上海的沉没》,王朔的长篇小说《玩的就心跳》,权延赤的纪实人物传记《红墙内外》等。
1989年
1月 从维熙的《走向混沌——反右回忆录》发表在《海南纪实》创刊号。
同月 于坚的诗《感谢父亲》发表在《诗刊》第1期。
同月 王安忆的小说《岗上的世纪》发表在《钟山》第1期。
2月17日 作家莫应丰在长沙逝世。
2月20日 作家鲍昌逝世。
同月 铁凝的小说《棉花垛》发表在《人民文学》第2期。
同月 叶兆言的小说《艳歌》发表在《上海文学》第2期。
3月6日 作家李英儒在北京逝世。
3月26日 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同月 王蒙的小说《坚硬的稀粥》发表在《中国作家》第2期。
同月 王安忆的小说《神圣祭坛》发表在《北京文学》第3期。
5月 《钟山》杂志从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倡导“新写实小说”。
同月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弟兄们》发表在《收获》第3期。
6月 张承志的中篇小说《西省暗杀考》发表在《文汇月刊》第6期。
7月31日 文艺理论家周扬逝世。
10月 《邓小平论文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1月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发表在《收获》第6期。
12月13日 文学史家王瑶在上海逝世。
本年 《新观察》、《文汇月刊》杂志被要求停刊。
1990年
1月20日 诗人唐祈在兰州逝世。
4月10日 小说家吴强在上海逝世。
5月22日 作家凌叔华逝世。同月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之一《半边营》发表在《收获》第3期。
6月2日 作家、戏剧理论家陈瘦竹逝世。
7月23日 作家、报人张友鸾逝世。
8月5日 作家周克芹逝世。
10月15日 作家、学者俞平伯逝世。
11月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发表在《收获》第6期。
下编(1991-1996年)
1991年
1月15日 作家康濯在北京逝世。
1月25日 作家王愿坚在北京逝世。
同月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发表在《小说界》第1期。同期发表了苏童的小说《红粉》。
7月26日 诗人臧云远逝世。
9月3日 作家刘知侠在青岛逝世。
同月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乌托邦诗篇》发表在《钟山》第5期。
同月 张欣的小说《绝非偶然》发表在《小说界》第5期。
10月23日 作家罗烽逝世。
10月27日 作家杜鹏程在西安逝世。
11月 王朔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发表在《收获》第6期。
本年 郑敏的诗集《心象》出版。
1992年
1月4日 作家、现代文学史家唐弢逝世。
2月28日 文艺理论家蔡仪逝世。
3月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4月 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6月 周涛的长篇散文《游牧长城》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同月 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风过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9月 贾平凹主编的散文月刊《美文》在西安创刊。
10月14日 散文家秦牧在广州逝世。
11月17日 作家路遥逝世。
同月 《收获》第6期发表格非的长篇小说《边缘》、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苏童的中篇小说《园艺》、孙甘露的中篇小说《忆秦娥》、韩东的短篇小说《母狗》。
12月5日 作家艾芜在成都逝世。
12月14日 作家沙汀在成都逝世。
本年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3年
2月22日 诗人冯至逝世。3月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发表在《收获》第2期。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单行本。
4月 王蒙的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6月7日 剧作家阳翰笙逝世。
同月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同月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 花城出版社推出“先锋长篇小说丛书”,收入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原名《呼喊与细雨》,发表在《收获》1992年第5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敌人》、孙甘露的《呼吸》、吕新的《抚摸》、北村的《施洗的河》。
8月14日 作家温小钰在杭州逝世。
8月 刘恒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0月8日 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威赫克岛杀妻自尽。
10月18日 作家秦瘦鸥逝世。
11月 春风文艺出版社以“布老虎”为名注册商标,推出“布老虎丛书”。
同月 顾城的小说《英儿》发表在《花城》第6期。同期还发表了欧阳江河的诗《茨维塔耶娃》。
本年 出版的主要文学作品还有:张炜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有:莫言的《金发婴儿》、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吕新的《夜晚的秩序》、孙甘露的《访问梦境》、张承志的《黑骏马》、杨争光的《黑风景》、苏童的《刺青时代》、王安忆的《荒山之恋》、马原的《虚构》、洪峰的《重返家园》。
1994年
1月11日 作家吴组缃逝世。
1月19日 作家葛洛逝世。
同月 郑敏的长诗《诗人之死》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收入集子时改名为《诗人与死》。
同月 《大家》(双月刊)在昆明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于坚的长诗《0档案》。
2月7日 作家白朗逝世。
2月12日 作家路翎逝世。
3月 张贤亮的长篇小说《烦恼就是智慧》(上)发表在《小说界》第2期。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名为《我的菩提树》。
同月 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发表在《花城》第2期。
4月 韦君宜的长篇小说《露沙的路》发表在《当代》第2期。
5月 王蒙的长篇小说《失恋的季节》发表在《小说》第3期。
6月11日 作家骆宾基逝世。
8月 昌耀的诗集《命运之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11日 作家、文艺理论家秦兆阳逝世。
10月26日 作家蹇先艾逝世。
12月 陈思和、王晓明策划的《“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出版了陈思和、胡河清、蔡翔等7位上海年轻批评家的论文选集。
本年 出版的主要作品集还有:散文集《杂忆与杂写——杨绛散文》、《蒲桥集》(汪曾祺)、《抱散集》(贾平凹)、《绿风土》(张承志)、《文明的碎片》(余秋雨)等。
1995年
2月6日 剧作家夏衍逝世。
3月 陈思和、李辉策划的《“火凤凰”文库》开始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收入了巴金的《再思录》、贾植芳的《狱里狱外》、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从文家书》等回忆录和论著。
6月 何申的短篇小说《年前年后》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9月5日 文艺批评家冯牧逝世。
同月 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发表在《大家》第5、6期。
12月11日 作家杨沫逝世。
同月 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发表在《收获》第6期。199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印行单行本。
1996年
1月 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在《收获》第1期。
同月 刘醒龙的小说《分享艰难》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同月 谈歌的小说《大厂》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
2月 王晓明编选的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论文集《人文精神寻思录》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3月 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发表在《花城》第2期。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同月 关仁山的小说《大雪无乡》发表在《中国作家》第2期。
8月25日 女作家戴厚英在上海的寓所遇害。
同月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9月 叶兆言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发表在《收获》第5期。
12月13日 剧作家曹禺,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