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省重点教材建设的通知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教通[2018]59号
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厅2018年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工作的通知
各系院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年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函〔2018〕36 号)文件精神,为了做好我院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范围与数量
(一)立项范围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为 2012 年 1 月 1 日之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以版权页的出版日期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 2020 年 10 月31 日前实现再版。
2.新编教材:反映恘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的教材。教材能在2019 年 10 月 31 日前实现出版。
(二)立项数量
全省遴选总量为 500 部左右。
二、申报材料
(一)修订教材
1.填写《“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申报汇总表》(附件 2-1)1 式 2 份。
2.《“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申报表》(附件 3-1)1 式 5 份。教材的使用情况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请附在申报表后,无须另作附件。
3.修订计划书(包括修订原因、完整的修订方案等),1 式5 份。4.教材样书(如有教辅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请一并提供)2 套。上述材料 1、2、3 请同时提交电子文件。
(二)新编教材
1.《“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申报汇总表》(附件 2-2)1 式 2 份。2.《“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申报表》(附件 3-2)1 式 5 份。3.工作方案(包括编写队伍、编辑力量、经费保障、出版、发行、服务及培恦等内容)1 式 5 份;
4.编写提纲和教材样稿,1 式 2 份。上述材料 1、2、3 请同时提交电子文件。
三、申报时间及其他要求
请各系院部于2018年10月25日前将上述有关材料报送至教务处,有关电子文件同时离线发至QQ:573568966。申报工作的有关文件、表格可从“九州学院教学管理”QQ群下载。联系人:张臻,联系电话:87370593。
附件:
1.“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2.“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汇总表(含修订、新编)3.“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含修订、新编)
教务处
2018年10月17日
第二篇:省经委申报通知
江苏省经贸委职称工作办公室 苏经贸职称办发„2006‟4号
关于组织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的通知
各市经贸委职称办、省有关单位职称办(人事处):
根据省职称办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定于2006年10月分别召开经济专业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会议和认定会议。另外,今年经济专业高级资格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人员的学历、资历要求和申报范围等原则上仍按《江苏省经济专业高级经济师资格条件(试行)》(苏职称„2003‟2号)、《关于当前职称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苏人发„2004‟24号)的规定和要求执行;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认定人员按照《关于在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高级经济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意见(试行)》(苏职称[2005]8号)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二、申报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2006年9月15日为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和认定材料的截止日期。请各单位抓紧布置,认真做好申报人员的推荐、审核和材料报送工作。
(二)职称申报材料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各市申报人员将
— 1 — 本人书面申报材料报送各市人事、经贸部门初审后,登录江苏省经贸委职称申报系统录入个人申报资料。省直单位申报人员将书面申报材料报送省经贸委职称办初审后,登录职称申报系统录入个人申报资料。
(三)各市经贸委在网上进行材料的审核和提交工作,对网上材料的审核应坚持“清晰明辨、准确无误”的原则,不合乎要求的,应请申报人员重新扫描录入。在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期前,将本市的委托评审函、《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及委托认定函、《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申报表》等书面材料报送省经贸委。
(四)申报人员提交的书面材料应翔实、齐全、工整,表格填写清楚,需加盖印章、有关人员签字的栏目及文件复印件须按规定加盖印章、审核人签字;所报材料须列出目录,并装订成册。
(五)申报评审和认定人员的收费按照省物价局规定及省职称办有关评审费精神执行。
(六)省经贸委职称申报系统将于2006年7月24日正式开通。届时可登录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网站(www.xiexiebang.com),进入职称申报系统,查询、阅览和下载相关政策性文件及表格,或者申报录入个人信息资料。
联系人:石晓鹏,联系电话:025-83392302 特此通知。
附:
1、申报评审材料袋封面;
2、申报认定材料袋封面;
3、《申报评审高级经济师资格须提交的材料目录》;
4、《申报认定高级经济师资格须提交的材料目录》。
二○○六年七月十八日
抄报:省职称办抄送:各市职称办
编号:
申报评审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
材 申报人姓名:
申报人工作单位:
申报人联系电话:
料 — 4 —
袋
编号:
申报认定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
材 申报人姓名:
申报人工作单位:
申报人联系电话:
料 — 5 —
袋
申报评审高级经济师资格须提交的材料目录
1、省主管部门或市职称办委托评审函(归口部门提供);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2004年省职称办制)3份;
3、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4、中级职称证书、任职聘书复印件;
5、职称计算机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或免试证明;
6、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7、奖励证书、证明;
8、业绩成果证明复印件(如重点科研课题立项申请表、进展情况报告书、项目建设及绩效证明文件、财务报表、奖励证书、主管部门证明等);
9、市级以上期刊发表的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市级期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及研究报告或省级以上重大项目经济评估报告1篇(前3名)、或论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任期业务总结;
10、免冠1寸彩色照片1张;
11、其它认为需要提供的材料。
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审核、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 6 — 申报认定高级经济师资格须提交的材料目录
1、材料清单1份(贴在申报材料袋上);
2、《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申报表》一式3份;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申报认定高级经济师资格情况简介表一式15份(勿需装订);
4、免冠大一寸证件照片1张(背面写上姓名,放入信封);
5、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1份(含单位简要情况、本人简要情况、管理理念和经验、所取得的业绩和所获奖励、企业发展重大或突出案例经过及本人所起作用、心得等);
6、企业任职的相关证明材料(副总经理以上职级的年限计算应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时间为准,可累计。);
7、相关部门颁发的企业信用等级证明;
8、依法纳税证明材料;
9、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证明材料;
10、上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苏北地区3000万元以上)盈利企业;或近3年平均年缴税在500万元以上(苏北地区300万元以上)盈利企业;或近3年扭亏增盈,累计净利润在300万元以上盈利企业;或近2年内本企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市本行业(大类)前3名的盈利企业等相关证明材料;
11、企业所获名牌、或商标证明材料、或近5年内所获省(部)级及以上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称号证明材料(限董事长、总经理
— 7 — 申报使用);或任副总经理以上职务期间,企业所获专利及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或近5年所获省(部)级(包括全国性行业)以上优秀管理、优秀工程等奖项证明材料;或近5年内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奖项证明材料;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或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或县(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证明材料。(从中选择至少1项证明材料,多者不限。)
12、工商营业执照附本复印件;
13、本单位制定实施的规章制度;
14、免冠1寸彩色照片1张;
15、其它证明材料。
上述5-12项材料需按照次序装订成册,与2-4项及其它证明材料一起装入同一个申报袋内。
第三篇:长沙市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
长沙市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的通知
各区、县(市)教研室,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贯彻落实湘教通〔2011〕114号《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室拟于近期组织长沙市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选题
遵照《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附后)相关要求,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附后)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进行选题。
二、课题类别
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一般课题(立项不资助)和青年专项课题。
三、课题申报
1.课题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
2.课题申报人从《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hnjykxgh.com)下载《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课题指南》、《申请·评审书》等相关材料,下载申报软件,按要求认真填写电子申报材料。
3.各直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幼儿园,由本单位教科室主任统一将课题的电子材料于4月20日发送市教科院规划室邮箱slilun@yahoo.com.cn。
4、各区县(市)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幼儿园,由本单位教科室主任统一将课题的电子材料发送区县(市)教研室,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统一审核后于4月20日再发送市教科院规划室邮箱slilun@yahoo.com.cn。
5.市教科院规划室汇总后上传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再将电子稿通过电子信箱发送给各申报单位,请各申报单位注意查收并及时通知申报人按规定打印21份与电子申报材料相一致的纸质材料(要求用纸制标准文件袋装好,一个课题一袋,袋子的正面要求贴好申请书的封面),由单位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科研主管部门公章后于4月22日报送我室。我室汇总盖章后统一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6.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四、申报时间
市教科院规划室统一接受申报时间为:2011年4月20、21、22日。过期不予受理。
五、省规划办咨询电话:0731—84402927。市教科院规划室电话:84739328.附件:
《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长沙市教科院规划室 2011年3月22日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湘教通〔2011〕114号
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厅委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选题应突出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附后,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重点研究推进建设教育强省进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向战略需要,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实证研究。
二、从2011年开始,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评审”制度,课题设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一般课题(立项不资助)和青年专项课题。重大招标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招标课题申请人须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申请评审书》,届时等候通知到长沙参加现场答辩,不参加答辩视为放弃;其它课题申请者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自拟课题名称选择申报。鼓励反映国家和省需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课题。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的课题研究。申请人应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属学科、课题类别,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确定所属学科。中小学和幼儿园申报的课题实行单列单评。
三、课题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青年专项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1972年4月30日之后出生),申报者必须能真正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报。
四、每个课题限报一名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课题申请评审书》纸质材料须有主持人签名,经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以示承担信誉保证。
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省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为提高资助效益,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尚未完成的主持人不得申报本课题。不支持一题多报,凡申报了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研教改项目、科技项目已立项的课题,一经发现予以取消。
六、本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招标、资格审查、会议评审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网络初评、学科组会议复评的程序进行。评审结果报湖南省教育科学
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本省级重大招标课题资助标准为6万元,重点课题资助标准为3万元,一般资助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资助标准为1万元。课题所属单位应予以相应的经费配套资助。立项不资助的课题所属单位应承诺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资助经费,否则不予立项。
七、本课题将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课题指南》、《申请·评审书》)均可从《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hnjykxgh.com)下载,申报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各高校和省直单位的申请评审书先报学校(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确认,再由各学校(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统一网上递交。市州所属单位及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相关材料通过网上报各市州教科院所(规划办),由市州教科院所(规划办)负责统一网上递交。为确保申报的可靠性及存档需要,除网上递交电子申报材料外,必须同时打印1份与电子申报材料相一致的纸质材料,并加盖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公章,由各学校(单位)和市州科研主管部门统一汇总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八、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3月18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止。请各市州、高等学校和厅直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务必于2011年4月30日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申请评审书》通过申报系统上传,相关纸质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咨询电话:0731—84402927。
九、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决策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课题单位及其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十、2011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是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高等学校和厅直单位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宣传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依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等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
附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
湖南省教育厅
二O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附件: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课题指南
为加强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对接,更好地体现教育科研为建设教育强省服务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实行“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评审”新的评审制度,按照新的制度要求,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编制将着重突出规划的特点,选题领域和方向相对集中,提供选题的量相对有所减少,在突出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前提下,加强应用性、对策性和实证性研究,更多地体现“短、平、快”要求。因此,课题指南总的要求是: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省的需要以及群众所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功能,引领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应用对策研究。既要体现继续扶持和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同时要突出加大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既要加强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又要注重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一、省级重大招标课题(5项)1.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2.完善多渠道的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及章程建设研究; 4.湖南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
5.构建地方特色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
二、省级重点和一般课题(含青年专项)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1.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 2.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 3.教育核心价值研究;
4.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 5.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 6.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7.湖南著名特级教师群体教育思想研究; 8.湖南本土教育名师教育思想研究; 9.湖南省市州地方教育史志研究; 10.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
11.湖南近现代教育历史人物研究; 12.教育家办学研究;
13.湖南重大教育历史事件研究; 14.教育历史名著研究; 15.教育专题史研究; 16.学科教育史研究;
17.教育活动史研究; 18.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19.湖南学校校史研究;
20.教育史志资源开发的标准与原则研究; 21.现代教育科研制度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2.推进湖南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3.湖南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4.构建现代湖南教师教育体系研究;
5.提高长株潭高校群在全国竞争优势研究;
6.适应“四化两型”建设的湖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7.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及绩效评价研究; 8.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9.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10.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11.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
1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 13.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14.地方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15.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16.加快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17.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研究;
18.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9.依法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 20.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21.学校发展水平研究;
2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1.湖南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2.湖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3.湖南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4.湖南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5.地方政府教育预算管理研究;
6.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7.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 8.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 9.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监督机制研究;
10.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效益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11.教育转移支付有效性研究; 12.多级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13.非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研究; 14.高等教育拨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15.学前教育成本研究;
16.学制改革实验研究; 17.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18.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19.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20.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 21.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 22.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 23.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
24.城乡、公办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25.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6.教师学历提升与专业对口研究; 27.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28.教师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研究;
29.完善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研究; 30.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 31.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32.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研究; 33.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模式研究;
35.学校及其它教育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设置研究; 36.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研究;
37.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研究; 38.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 39.现代学校制度研究。
(四)基础教育研究
1.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价机制研究; 3.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4.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5.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 6.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7.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8.理科实验教学研究; 9.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10.少教多学模式研究;
11.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12.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13.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 14.小班化教学研究;
15.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 16.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 17.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 18.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1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 21.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 22.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研究;
23.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24.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调查研究;
25.构建以县为主、县乡(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26.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 27.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28.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研究; 29.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30.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31.幼儿游戏教学研究;
32.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 33.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34.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35.托幼一体化研究;
36.建立和完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37.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可行性研究等;
38.地方政府统筹辖区内特殊教育学校资源研究; 39.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40.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1.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42.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 43.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 44.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
45.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五)高等教育研究
1.普通高校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2.高校特色办学研究;
3.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 4.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
5.普通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研究; 6.高层次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7.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8.高校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与能力培养研究; 9.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10.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11.高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研究; 12.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 13.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14.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5.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16.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与特色发展研究; 17.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18.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9.教学名师与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 20.高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机制研究; 21.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
22.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 23.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等; 24.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 2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研究;
26.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学院综合建设与实训一体化研究; 27.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28.高级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29.中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31.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药学人才研究。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研究;
2.服务“四化两型”建设的湖南职业教育研究; 3.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制度保障研究; 4.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证研究;
5.对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 7.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8.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9.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0.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1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 12.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 13.职业技能比赛研究; 14.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
15.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16.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17.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18.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19.“职教新干线”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影响研究; 20.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弹性学习制度建设研究; 21.中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22.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23.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1.中小学德育形式、内容、途径、评价创新研究; 2.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3.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 4.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5.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 6.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7.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
8.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9.学生文明礼仪健康生活教育研究;
10.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 11.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12.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 13.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14.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15.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 16.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 17.教师专业伦理研究; 18.教书育人楷模研究;
19.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
20.中小学劳动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研究; 2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形式、内容、途径、评价研究。
(八)教育心理研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实证研究; 2.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 3.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4.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 5.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
6.学生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 7.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 8.学生压力管理研究;
9.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 10.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
11.自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2.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 13.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1.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 2.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
3.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 4.中小学阳光体育模式创新研究; 5.初高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6.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 7.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 8.学校趣味体育研究;
9.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 10.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11.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 12.学校资源教室研究; 13.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
14.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研究;
15.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 16.学校医教结合研究; 17.学校营养配餐研究; 18.学生作息时间研究;
19.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调查研究; 20.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21.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 22.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 23.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24.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研究; 25.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 26.艺术特色学校研究;
27.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28.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 29.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 30.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 31.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育研究; 32.高等“音乐学”、“美术学”教育改革研究; 33.高雅艺术进校园内容、形式与效果研究; 34.大学生艺术展演内容、形式与评价研究; 35.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1.教育信息化标准制定研究;
2.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研究;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
4.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研究; 5.电子教科书研究; 6.师生信息素养研究;
7.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8.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 9.数字化校园网研究; 10.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 11.农村智能学校研究;
12.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 13.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1.建立全省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终身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3.各类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4.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
5.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6.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7.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8.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9.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 10.当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研究; 1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12.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 13.农村实用技术培养研究;
14.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 15.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 16.社区教育数字化研究;
17.社区教育组织形式与管理创新研究;
18.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合作机制研究; 19.家庭教育示范区示范标准研究; 20.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建设研究; 21.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22.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3.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 24.行业企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 25.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26.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1.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湘西三市州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4.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
5.提高民族地区学校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装备水平研究; 6.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教学研究; 7.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8.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 9.民族教育特色研究;
10.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11.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2.民族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14.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等。
(十三)比较教育研究
1.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
2.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3.国际教育组织重要政策研究; 4.欧盟教育标准框架研究; 5.周边国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6.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7.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 8.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 9.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 10.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
11.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 12.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
1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14.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 15.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
16.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
(十四)民办教育研究
1.完善独立学院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2.民办学校办学法人治理研究;
3.民办学校办学特色与个性发展研究; 4.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
5.完善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与退出机制研究; 6.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7.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8.区域内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9.民办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10.民办学校法人属性研究;
11.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政策创新研究; 12.民办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研究。
(十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1.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研究; 2.语言文字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 3.社会用语用字规范管理研究;
4.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培训与评测体系研究;
5.区域性(二类、三类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研究与实验; 6.语言文字特色学校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研究; 7.社会各领域语言生活监测研究; 8.教师继续教育与普通话培训研究;
9.方言和地方文化(语言文字方面)的传承与保护性研究; 10.汉语国际推广及推广人才培养研究; 11.国际汉语传播基地建设研究。(十六)国防军事教育研究
1.湖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军事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高校军事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国防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4.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目标及非均衡培养体系研究; 5.高校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6.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国防军事知识研究; 7.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研究;
8.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
9.军事课教学中技能训练内容、训练管理与训练安全研究; 10.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1.普通高中军事训练与普通高校国防军事教育有效对接研究; 12.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军事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第四篇:2013省创申报(通知)
关于申报201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的通知
各院系及相关师生: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13]13号)文件精神要求,201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省级创新计划”)项目开始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2.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二、申报要求
1.申请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必须是学生在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我设计、自主实验、自我实践、自主管理的研究、实践项目。
2.申请立项的项目应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创新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3.申报省级创新项目的项目类型及项目负责人,须与校级项目一致。4.项目实施时间为1-2年。项目负责人须在本科毕业前进行结题验收。5.团队研究项目参与者不超过3人(含项目负责人);每个学生只能申报参加一个项目,不允许交叉申报; 6.每个项目指导教师限1人。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申报院系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也可根据项目研究课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7.申报院系应提供保证项目开展的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建立保障项目运行的管理机制。
三、申报对象
1.已获得2013年西北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的项目。2.项目负责人:2010级、2011级在校本科生;
3.项目参与成员:2010级、2011级、2012级在校本科生; 4.对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创业实践有较大兴趣且学有余力。
四、申报单位
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申报。
五、申报数量
依据2013年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总数的70%(四舍五入),作为各院(系)申报省级创新项目的限额数(见附件一)。
六、经费资助额度
学校对每个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给予经费资助,资助金额视研究课题而定。
七、申报立项程序
1.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者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见附件二);创业实践项目除填写以上项目申请表,还须提交商业策划书(见附件三)。以上材料均向所在院(系)提交。
2.各院(系)组织评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省级创新计划项目遴选;各院系 2 项目评选推荐结果需汇总排序,并在院内公示至少2天。
3.5月6日(周一)17:00前,各院(系)须填写《201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项目汇总表》(见附件四)按要求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具体要求,详见第“八”条)。
4.5月7日,公布省级创新项目评审及答辩会具体安排。评审及答辩会上,各申报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陈述时间4分钟,回答专家提问2分钟。每个项目负责人须制作汇报PPT,简要介绍项目来源、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创新点、项目实施思路、成员分工、时间安排、预期成果等申报内容。
5.5月8日,召开评审及答辩会。
5.5月9日,学校将对拟立项的省级创新项目进行公示,并于公示结束后发文公布全部立项项目,并报教育厅审批。
八、材料报送要求
以院系为单位统一上报本院系申报项目的所有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纸质版
①《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及支撑材料,一式三份; ②创业实践项目另须附商业策划书,一式三份;
③《201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汇总表》一式一份; ④院(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签字盖章后,报送至实践教学管理科。
2.电子版:以院系为单位将以上材料的电子版打包,发送邮件至sjk@nwu.edu.cn 3 3.报送时间:5月6日(周一)17:00前
4.报送地点:长安校区教学7号楼五层 实践教学管理科,电话:88308184
九、相关政策
1.完成“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通过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学生,根据《西北大学课外附加学分管理办法》,给学生记相应的课外附加学分。
2.对参加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学校将进行表彰奖励,可直接推免研究生。
3.对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由学生(限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院系学术分委员会审定,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
4.项目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对指导学生项目取得了优秀成果的教师,学校将进行表彰奖励。
十、其他
1.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规定均参照《西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西大教[2012]45号)执行。
2.请各院系做好立项的宣传动员工作和管理工作,以保证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3.对于在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无故托延研究进度或不作为等不良行为的项目,学校将对项目团队给予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
附件一:201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限额申报一览表 附件二: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 附件三: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商业策划书
附件四: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项目信息汇总表
教务处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各市、省直管县经信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财政局、有关省属企业:
为做好2015年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5年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范围
2015年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包括: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项目,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煤炭安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等七类项目。
二、项目的申报重点及条件
(一)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1.安徽省专精特新类中小企业投资项目
(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资项目
项目申报范围:限定400户“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
申报项目条件:项目申报单位经营情况较好,重点支持企业围绕其主导产品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能力。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
申报项目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每地市限报4个,直管县各2个。
(2)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重点企业投资项目
项目申报范围:限定3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中的重点骨干企业围绕主导产品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项目申报条件:项目申报单位经营业绩较好,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项目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
申报项目数:3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投资项目每示范点限报2个。
2.成长性小微企业项目
项目申报范围: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十大高成长性产业行业小微企业。
项目申报条件:项目申报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特征明显,2014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含)。项目建设对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意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后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申报单位连续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
申报项目数:每地市各2个,直管县各1个。
(二)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1.智能制造项目
(1)申报范围
开展我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申报范围为:
在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在机械、汽车、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
(2)基本要求
①申请单位为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备产品设计及关键部件的制造、组装能力的研发、生产工业企业。
②项目技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示范项目使用的装备和系统自主安全可控。
③项目在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五个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持续提升,具有良好的增长性。
④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且设备投资在500万元以上。
⑤项目已实施完成。
(3)申报项目数
项目申报数为56个。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各5个,蚌埠、淮南、安庆、滁州、宣城、六安、淮北、铜陵、黄山、池州、阜阳、亳州、宿州市各3个,广德县、宿松县各1个。
2.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
(1)申报范围
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支持省内工业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生产事故,在机械、钢铁、石化、建材、冶金、汽车、食品、家电、纺织、电子等10大领域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
(2)基本要求
①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已在我省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成立时间两年以上并已投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纳税,诚信经营,且无重大违法行为。
②省内工业企业购买省产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自由度≥3,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8000小时。
③企业购买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投资在200万元以上或购买数量在5台套以上,且购买时间为2014年1月1日后。
④项目已完工达效,并有购买机器人的发票和购买合同。
(3)申报项目数
各市、直管县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申报数不限。
3.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1)申报范围
突出重大技术装备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D打印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大型智能化成套装备和关键核心基础部件等研制项目。
(2)基本要求
①申请单位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备产品设计及关键部件的制造、组装能力的研发、生产企业。
②申请产品为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原理、结构、性能等方面有重大创新突破,集机、电、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显著的节能和低(零)排放特征,并为2013年以来经用户初次使用的成套技术装备、单台设备或关键部件。其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要求成套设备售价在100万元以上,单台设备售价在50万元以上,关键部件售价在20万元以上,且研制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
③申请单位通过其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国内外依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通过依法受让取得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申请单位拥有产品注册商标所有权。
④申请单位掌握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关键工艺或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在结构、性能、材质、工艺等方面对原有产品率先进行根本性改进,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取得标志性突破。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以上。
⑤申请产品通过省级及以上质量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的检测。属于国家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产品(如军工、医疗器械、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需具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证。属于国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需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
(3)申报项目数
项目申报数为56个。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各5个,蚌埠、淮南、安庆、滁州、宣城、六安、淮北、铜陵、黄山、池州、阜阳、亳州、宿州市各3个,广德县、宿松县各1个。
4.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专项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行支持,促进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持领域: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智能终端及关键配套产品、新型显示与核心基础材料、光伏电子以及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等新型应用电子产品与系统,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经信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14〕540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重点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国内或省内行业排头兵企业,或成长性好、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
②优先支持2015年内达产项目;
③项目总投资2000万以上,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用地等前期手续完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实,2014年已开工。
(3)申报项目数
受专项资金总额控制,申报项目总数控制在40个以内,其中:合肥市5个;蚌埠市、滁州市、芜湖市各3个;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淮南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各2个,宿松县、广德县各1个。各市在申报项目时,要加强与所属县区的协调与沟通,由上述市、直管县汇总申报。
5.信息消费专项
(1)项目申报的重点
①推进国家和省信息消费试点市县试点建设
②对信息消费创新产品研发制造
③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和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④培育云计算龙头骨干企业发展
(2)申报项目的条件
①国家和省信息消费试点市县试点建设项目
②信息消费创新产品研发制造项目
③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和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④云计算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化项目
(3)申报项目数
信息消费限5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和10个省级信息消费试点县区。云计算领域申报单位限云计算企业产品产业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6.软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①为智能制造服务的软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②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14〕540号)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项目符合软件产业政策和软件产业规划。
②申报企业主营业务突出,无违规违法不良记录,信用状况良好。
③申报企业已通过软件企业认定。
④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落实有保证。
(3)申报项目数
合肥市8个;芜湖市和马鞍山市3个;其他市和直管县1个。
7.大数据应用示范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行业领域的应用试点和示范。
(2)申报项目的条件
①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信息产品研制、开发、生产、服务,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
②具有项目实施的必要条件、场所,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能力;项目负责人具有相适应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③企业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较高的资信等级,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④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必要的研发设备,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研发技术领域已取得相关的科研成果。
⑤项目资金已落实。
⑥其他应具备的相关条件。
(3)申报项目数
计划支持大数据应用项目6项。
8.信息安全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针对信息安全服务机构的培育项目;对提供信息安全公共服务的机构进行补助。
(2)申报项目的条件
①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省内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
②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直接建设者或产权拥有者,项目的中介机构或承建软件企业不予申报。
③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省信息化相关规划导向,符合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能够切实提升我省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④企业作为申报单位时,必须具有相应的项目建设和投资能力。
⑤合肥市不超过2个,其他市不超过1个,省直不超过3个。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及公共服务平台专项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对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通过的企业后补助;对面向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综合性服务、专业化服务、两化融合评测诊断及对标引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补助。
2.申报项目的条件
(1)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后奖补的企业必须是获得工信部首批贯标评定通过的省内企业;
(2)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申报主体为省内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平台要求目前已经开展运行或基本建成并试运行;每市原则上限报一个项目。
(三)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
1.企业技术改造专项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工业强基项目
①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化、产业化。重点支持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高压精密液压铸件、密封材料、绝缘材料、工艺耗材等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②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创新发展。支持发展轴承、齿轮、液压元件及系统、阀门、大型精密模具、粉末冶金零件、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空气净化器用高性能过滤器等产品,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③先进基础工艺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先进制造工艺、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工艺、绿色制造工艺、安全生产工艺的应用推广;
技术改造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十大高成性产业培育,实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克、高端产品开发、技术装备升级、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等方面,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力度,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形成一批高端产品保障能力,高档数控机床、能源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自主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关键工艺及零部件突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等领域。发展高端材料和新材料。集中力量实现部分产业化薄弱环节的新突破,提高钢铁、有色、化工、电子领域一批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材料的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能源及装备领域用重点关键钢材品种升级改造,高端装备专用有有色金属材料改造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改造升级等领域。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加快提升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新一代网络通信设备自主可控水平。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关键电子材料、高端电子元件产品、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及关键材料、高性能、安全网络设备、智慧家庭组网设备、智能终端、应用平台等产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推动重点行业的耗能、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变频家用电器及其关键零部件、空气净化器和家用净水设备等产品,支持焦炉、烧结工序烟气净化升级改造、含铅涂料替代技术改造、高盐废水中盐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磷废水处理及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等技术应用推广。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绿色有机食品、短缺药等民生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支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等,全面提升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水平,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检验技术、检验手段提升。加快生产线智能化技术改造。围绕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使用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嵌入式控制系统、系统协同技术等智能化制造技术,推广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
(2)申报项目的条件
①具备省财政厅、省经信委财企〔2014〕2145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
②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000万元;
③申请设备补助项目,项目已发生设备购置额(含研发设备)不低于1500万元,并有设备购置发票;
④使用银行贷款项目,落实银行贷款不低于1000万元。
(3)申报项目数
拟分配合肥市7个项目,其它市各5个项目,广德、宿松各2个项目,其中工业强基专题项目原则上不少于申报数的1/3。
2.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专项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围绕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技术与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我省特有的工艺美术品种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丰富产品品种,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围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保护和传承,鼓励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促进人才培养项目。
(2)申报项目数
黄山市、宣城市不超过2个,其他市各1个。
(四)企业技术创新专项
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采取后补助方式,无需申报,重点支持方向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具体为产业技术攻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质量品牌建设。
1.安徽省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围绕重点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等,重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的产业技术攻关项目。
(2)补助条件
根据《安徽省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任务书》要求,对往立项且已完成竣工验收的项目,进行后续资金的拨付。
2.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后补助
(1)项目申报的重点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工业企业。
(2)补助条件
2014获得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或省经信委“安徽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的企业。
3.安徽省行业技术中心后补助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具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扩散和服务能力的经济技术组织,或产业集聚区对上下游配套协作企业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2)补助条件
2015获得省经信委“安徽省行业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
4.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后补助
(1)项目申报的重点
积极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改善质量保障能力和提升经营绩效的最佳实践的工业企业。
(2)补助条件
2014获得工信部“全国质量标杆”认定的企业。
(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
1.项目申报范围及重点
项目申报范围包括电机能效提升项目、工业锅炉节能改造项目、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项目、重点用能设备(工序)信息化改造项目、综合利用项目、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再制造项目、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绿色制造项目、工业节水项目、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重点支持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设备、产品和工艺的技术改造项目。
2.项目申报条件
除符合省财政厅、省经信委《安徽省节能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4〕2164号)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在本地区或本行业能起到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电机能效提升项目主要包括实施高效电机替代、变频(变极)调速、相控调压、功率因数补偿、电机与拖动设备运行工况匹配、电机系统优化和运行控制等电机系统淘汰更新和节能改造,改造淘汰低效电机功率不低于1000千瓦;工业锅炉节能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实施工业燃煤锅炉淘汰、节能环保锅炉替代使用、燃煤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锅炉太阳能集热技术应用、控制系统改造、燃烧设备或方式改造、给煤装置改造、烟气余热和冷凝水回收利用、辅机改造加装蓄热器等工业锅炉淘汰和系统更新改造;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项目参照工信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内容开展,建设单位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低于3000吨标准煤;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需采用本省技术装备及产品开展的项目建设;重点用能设备(工序)信息化改造项目包括DCS、ERP、PLC、SCADA、能耗在线监控系统等企业节能信息化建设及改造;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支持应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推广技术和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目录的资源和产品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主要包括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汞削减、铅削减和高毒农药替代、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优先支持采用工信部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内推荐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他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须通过由当地工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业污染防治项目不含末端处置项目;再制造项目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规定范围内的再制造;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绿色制造项目以引导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转变为目标,支持省内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产业关联度大、产品影响广泛的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绿色制造;工业节水项目以节水型企业优先;节能环保产业项目需列入我省“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2)电机能效提升项目、工业锅炉节能改造项目、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项目、重点用能设备(工序)信息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以上,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节水项目、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再制造项目、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绿色制造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承担项目的企业净资产原则上不低于项目总投资,资产负债率小于70%。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实,项目备案(核准)、能评、环评、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手续完备,2015年已开工。
(3)项目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电机能效提升项目改造后电机能效达到能效等级二级及以上;工业锅炉节能改造项目改造后锅炉效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并达到能效等级二级及以上;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项目建成后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准确率达到国标要求,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耗实现有效的在线调控管理和分析评估,企业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重点用能设备(工序)信息化改造项目实现设备参数信息自动化采集和集中监控,关键设备(工序)生产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工序)能效水平显著提高;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实现煤替代;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中实施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企业煤炭使用量应比原使用量削减5%以上,汞削减、铅削减和高毒农药替代满足《安徽省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2013~2017年)实施方案》内指标要求,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其他工业清洁生产、工业污染防治实施后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比下降20%~30%;再制造项目实施后企业可再制造产品的再制造率不低于70%(以重量计),再制造产品相比原产品减少的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过60%以上;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绿色制造项目实施后满足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的各项绩效指标;工业节水项目实施后可年节水10万立方米以上;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实施后可年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
3.申报项目数
合肥市10个,芜湖、蚌埠、马鞍山、安庆市各7个,其他市各6个;广德、宿松县各2个。
(六)煤炭安全技改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1)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工程项目建设、系统升级改造、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支持区域防突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关键技术研发,瓦斯抽采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等;支持瓦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2)煤矿水害治理和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等。重点支持区域性水害预警和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支持矿井水净化利用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关、矿井水井下处理利用工艺及设备更新;
(3)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支持区域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程及三维地震工作站等安全技术保障工作室建设;支持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蔽致灾因素治理工程建设;
(4)全省煤矿安全监管调度视频信息化系统。重点支持重点煤矿企业建设视频调度会议室;重点煤矿建设安全生产视频监控系统。
2.申报项目的条件
(1)申请项目企业必须在安徽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证照齐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2)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有关信息;
(3)申报项目有利于促进本省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安全隐患治理和环境保护;
(4)符合国家、省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5)无违规违纪不良记录,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七)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1)非煤矿山隐患治理及安全技术改造项目:矿山及尾矿库隐患治理、安全技术改造;矿山粉尘防治。
(2)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及创新项目:非煤矿山生产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研发示范推广以及行业发展重大项目的研究攻关。
2.项目申报的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近两年经营业绩良好。
(2)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3)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真实、完整,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规定及时编报会计报表。
(4)申报项目企业生产规模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
申报项目数
芜湖、池州、宣城、滁州、安庆市各3~5个,铜陵市、马鞍山、合肥、六安各2~4个,宿州、淮北、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宿松县、广德县各1~3个,省属及中央在皖企业6个。
三、项目申报材料
1.项目申报单位均通过申报系统填报安徽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单位基础信息表(式样见附件1);
2.申报项目均通过申报系统填报申报项目基本信息表(式样见附件2);
3.根据申报项目类别通过申报系统分别填报项目申报信息表(各类项目特定要求部分)(式样见附件3);
4.按项目申报类别提交项目相关申报材料及附件(具体内容见附件4);
5.安徽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承诺书(加盖公章,原件扫描后上传)(附件5)
四、监督和管理
各市、省直管县和各单位要加强项目组织申报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组织项目。我们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纪检监察部门将对项目申报和评审进行监督。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实行分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谁主管、谁负责。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一经发现,将收回全部专项资金,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同时追究有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五、申报程序及要求
1.项目单位对照条件和要求,向所在市、省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局提出申请。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出具对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2.各市、省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财政局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后联合行文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并对初审结果负责。
其中,煤炭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项目、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经费项目由项目单位向所在市经信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有关市经信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预审查,初选后联合行文上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符合条件的省级项目单位直接提出申请)。
3.专项资金项目采取网上申报方式。各市、省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局联合上报的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文件,仍要报送纸质文件(一式三份,加盖公章,附由申报系统生成的各类项目汇总表),分别邮寄至省经信委(技改处)两份、省财政厅(企业处)一份,项目其他申报材料由申报单位通过系统报本市、省直管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及财政部门,当地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财政局初审后再通过网上报送。在组织申报、评审过程中,不安排市、直管县有关部门、企业赴省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衔接等。请认真做好组织筛选、材料准备等工作,在“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系统”中,完成有关项目材料的录入、审核和报送工作。网报时应登录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网上申报应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扫描文件清晰。通过申报系统报送的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材料及相关附件的文件名必须规范,应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的申报材料和附件名称命名后上传(网上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可致电省经信委信息中心咨询,联系人:昝斌、周民,联系电话:0551-62871705、62871074)。
4.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转型升级“八大行动”组织项目,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落实在企业和产品上,重点选择产品有市场、经营业绩良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和项目。“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单纯扩大能力的项目不能申报。同等条件下,列入《安徽省2015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皖经信技改〔2015〕6号)的项目优先支持。
5.同一企业(单位)当年只能申报本通知中的一类专项资金项目;法人代表为同一人的不同企业当年只能申报其中一个企业的项目;当年已申报各类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的项目或已获得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不能再次申报;本以前已获得国家、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未竣工、或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企业,原则上不再申报。按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要求,已申报省其他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资金,不能重复申报。
6、认真做好预警项目核准理由说明工作。通过专家评审拟支持项目需导入安徽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涉企系统)进行比对预警审核,其中预警项目由我委(财务处)统一反馈项目推荐单位,按照“谁推荐、谁负责”原则,由推荐市(直管县)经信委根据预警信息,结合项目实际提出预警项目是否予以审核通过,汇总审核通过项目核准理由报我委,我委项目主管业务处室审定后,录入涉企系统申请审核批准。未及时申报核准理由项目,不安排资金支持。
7.本专项资金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项目组织申报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并按照上述要求于2015年5月25日前报送项目有关申报材料,逾期不再受理。有关文件请在省经信委、省财政厅门户网站查询和下载。
8.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省经信委 中小企业局:殷志华 电话:0551-62871016
省经信委 电子信息处:赵 明 电话:0551-62871729
省经信委 软 件 处:罗嗣昌 电话:0551-62871754
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刘三新 电话:0551-62871764
省经信委信息资 源 处:谭昱国 电话:0551-62871774
省经信委信息安 全 处:徐明中 电话:0551-62871884
省经信委 装 备 处:叶玉律 电话:0551-62871868
省经信委 技 改 处:王迎光 电话:0551-62871852
省经信委 消 费 品 处:程效春 电话:0551-62871141
省经信委 科 技 处:温晓丹 电话:0551-62871740
省经信委 节 能 处:卢成建 电话:0551-62871724
省经信委 非 煤 办:陈国安 电话:0551-62871744
省经信委 煤 炭 办:潘 磊 电话:0551-62871771
省经信委 财 务 处:姚世强 电话:0551-62871810
省财政厅 企 业 处:关 勇 电话:0551-68150458
附件:1.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单位基础信息表
(申报系统填报式样)
2.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本信息表
(申报系统填报式样)
3.项目申报信息表(各类项目特定要求部分)
(申报系统填报式样)
4.项目相关申报材料及附件
5.安徽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承诺书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安 徽 省 财 政 厅
201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