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8年度
民国档案文件级著录外包服务采购
项目服务方案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档案图像导入、任务分配、文件级条目著录及标引、审核校对、质量抽检、目录数据提交、结项验收、数据挂接等。
二、项目实施流程
2.1 电子档案图像导入
本项目中需要著录的档案全文均已完成扫描加工,需要根据图像数据进行看图录入,因此我司需要按照生产计划通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网络服务器分批次下载电子档案图像及相关数据,将其导入到著录软件中。
2.2 任务分配
档案图像及相关数据下载后,按不同工序需求分配著录任务。2.3 著录及标引
著录员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细则》(详见附件)对电子档案进行文件级著录及标引,著录的同时完成对卷内文件的分夹。
2.4 审核校对 校对员根据标准对照档案内容对所有著录项逐项逐条进行核对,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2.5 质量抽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项目管理组对我司提交的成品数据,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批次抽检,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如果该批次数据的不合格率超出了合同规定,该批次将退回全部重新著录(参见5.3.4和5.3.5)。
2.6 数据挂接
以著录的文件级目录数据为依据,通过每一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与文件级目录数据中该份文件的档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实现文件级目录数据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要求目录数据和图像数据格式应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要求的结构化数据保持一致,能准确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现行数据综合管理平台衔接,确保系统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读取数据的准确性。
2.7 结项验收
项目验收采取分步验收模式。当一个全宗的文件级档案著录全部完成时,由馆方整理编目部门对数据进行质检验收。目录数据上传挂接至馆内中心数据库后,由馆方技术部门进行再次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合格数据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出具数据验收证明。
第二篇:中国第二历史数字档案馆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第二历史数字档案馆的调查与分析
数字档案馆将原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和利用,是传统档案馆功能的延伸。数字档案馆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态的信息,信息存储和利用不受地域的限制。在数字档案馆中,可以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和利用等各项业务,同时也能开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业务培训、探索争鸣等学术交流。数字档案馆同时也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发布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上传播。数字档案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数据库信息技术,在图像检索、视频点播和文献资料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检索方案。
建设数字档案馆,有利于提高档案馆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确保数字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有利于促进公共档案服务能力拓展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建设数字档案馆,有利于促进国家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现代信息服务的现实需求。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调研、立项、论证、软件开发、平台构建、资源准备、系统试运行、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等诸多环节,需要各业务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共同参与,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为了进一步对数字档案馆进行调查与分析,现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进行研究。和其他档案馆不同的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在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
进入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九个大字。网站具体布局为:馆长致辞、档案馆介绍、查档指南、馆藏精品、馆藏简介、史料出版、档案展览、学术研究、档案征集、民国春秋、民国旧影、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民国档案》杂志。
档案馆介绍:介绍了本馆的由来和发展。还有馆藏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帙浩繁,截止2003年,共收藏有932余个全宗,计180多万卷,排架长度达50000余米,收藏的民国时期图书资料有5余万册。
查档指南:提供访问者大量馆藏档案,包括现行查档范围、布局介绍、馆藏民国时期书刊资料介绍、图书目录等内容,便于用户操作。
馆藏精品:包括孙中山手书、张自忠致冯治安诀笔信、于佑任草书等珍贵文物。馆藏简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典藏民国时期(1912年1月-1949年9月)中央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举凡中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机构、临时政权机构、社团组织的档案、日伪中央政府的档案以及著名人物的档案,本馆均有收藏。本馆馆藏档案均以每一个独立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即全宗进行管理,每确定一个全宗都赋予一个全宗号。所藏档案案卷情况大致如下:
一、南京临时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该部分档案共3个全宗,600余卷,数量极少,很不完整,但极为珍贵。这些档案均已分类整理,并进行了缩微复制,编制了文件目录,以便查阅。
二、民国北京政府档案。共70余个全宗,15万余卷,其中司法档案6万余卷,审计档
案3万余卷,内务、财政、军事、农商等方面档案也有一定的数量,政府首脑机构(总统府、国务院等)的档案散失甚多,外交、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档案很不完整。这部分档案,都已经过分类整理,编有目录,可供查阅使用。
三、南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构档案。近700个全宗,130万余卷。这部分档案是我馆馆藏的主体。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总统府)、五院、各部及其所属财政、金融、经济、资源、工矿、贸易、教育、交通、邮电等机构的档案,大都较为完整,军事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也有相当的数量。这些档案大都已进行了分类整理,按全宗编有案卷目录,可供查阅使用。
四、日伪(汪伪)政权档案。共102个全宗,12万余卷。包括临时政府、维新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特别是汪精卫伪政权所形成的档案较为完整,大都经过了分类整理,按全宗编有目录,可供查阅使用。
五、人物档案。该馆除了主要收藏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所形成的档案外,还收藏有一些民国政要个人档案,包括蒋介石、冯玉祥、蔡元培、张静江、熊希龄、顾维钧、丁文江、陈布雷等,共46个全宗,6000余卷,这些人物档案大都不太完整,但较为珍贵。
档案展览: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特藏陈列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史料陈列,集中展示了我馆收藏的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档案资料,涉及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和历史变迁,大量的档案文件和图片等历史资料,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民国历史的动荡岁月,参观该展览,可以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藏展厅按档案库房的保管要求,将档案精品以陈列的形式向参观者展现,力求通过档案内容的珍贵性、档案实体的真实性,达到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效果。
学术研究:包括档案史料集目录、该馆近年著述目录、缩微品目录、光盘目录、影印出版物目录、工具书目录、历年科研项目统计。这些都是馆内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成果又有文化产品,通过多种方式向浏览者展示民国档案,让他们全方位了解我馆这些年的工作成就。
民国春秋:通过民国名人轶闻,展示民国人物风采和气节。
民国旧影:以老照片和邮票形式展现民国历史。
馆藏档案形式主要为公文书,此外还有照片、图片、唱片、勋章、印章、股票、钞票、邮票、任命状、商标、字画、家谱、碑贴等。许多档案藏品鲜为人知,属于旷世珍品,它们不论在史学研究、工作参考还是在文物考证、艺术鉴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虽然中国第二历史数字档案馆已经为网页的浏览者提供了不少信息,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民众求知欲的提高,这些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家需求的。如民国春秋和民国旧影提供的内容非常少,人们不会为了看这些内容,大老远跑到南京,何况是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外的浏览者。人们还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此外,该数字档案馆没有提供在线视频,如能把这些年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视频和音乐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要面向世界,要提供多种语言供海内外人士浏览。如今,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逐渐缓和,民国档案应该是两岸中国人的。该档案馆首先要提供繁体中文版内容,然后加强同台湾有关方面的合作,全面了解民国历史,完善本馆内容,增强两岸互信,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总之,中国第二历史数字档案馆应继续服务于政府工作、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篇: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目录
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汇编目录(1930-2003)
史料汇编总目(1930-2003)
出版物名称
编纂单位
出 版 者
出版
时间
雍正朱批谕旨不录奏折总目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0年
掌故丛编
故宫文献馆
和济印刷局
1930年
史料丛钞(即史料旬刊)
故宫文献馆
京华印书局
1930年
开始出版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一览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3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
故宫文献馆
京华印书局
1933年
重整内阁大库残本书影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3年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3年
文献馆南迁文物清册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3年
文献馆现存清代实录总目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4年
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4年
清军机处档案目录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4年
广西沿边各营驻防中越交界对汛法屯距界远近图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4年
清内阁库贮旧档辑刊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多尔衮摄政日记(附:司道职名册)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名教罪人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碎金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清乾隆内府舆图(铜版地图)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历代功臣像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5年
清季各国照会目录
故宫文献馆
和济印刷所、故宫印刷所、文雅社
1936年
清代文字狱档
故宫文献馆
北平研究院
1936年
阿济格略明事件之满文木牌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6年
读书堂西征随笔
故宫文献馆
京城印书局
1936年
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图目初编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6年
故宫俄文史料
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北大法商学院印刷部
1936年
乾隆朝京城全图坊巷宫殿考
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北大法商学院印刷部
1936年
苏州织造李煦奏折
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北大法商学院印刷部
1936年
升平署月令承应戏
故宫文献馆
北大法商学院印刷部
1936年
升平署剧本选刊
故宫文献馆
内阁大库现存清代汉文黄册目录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6年
清季教案史料
(一)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故宫印刷所
1937年
文献丛编
故宫文献馆
故宫印刷所
1930-1943年
文献专刊
故宫文献馆
和记印书馆
1944年
文献专刊
故宫文献馆
天华印书馆
1945年
清代汉文黄册联合目录
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北京大学印刷所
撷华永记印书局
1947年
清季教案史料
(二)故宫文献馆、北大文科研究所、中研院史语所
故宫印刷所
1948年
中法战争
故宫档案馆等
新知识出版社
1955年
辛亥革命
故宫档案馆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义和团档案史料
明清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59年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明清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59年
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明清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59年
宋景诗档案史料
明清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59年
洋务运动
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故宫明清档案部
中华书局
1975年
李熙奏折
故宫明清档案部
中华书局
197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宫明清档案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1979年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故宫明清档案部
中华书局
1979年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
故宫明清档案部
中华书局
1979年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81年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82年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筹笔偶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清代帝王陵寝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出版社
1983年
康熙起居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84年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出版社
1984-1985年
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85年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8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出版社
1985年
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
清代锡伯族满文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7年
左宗棠未刊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岳麓出版社
1987年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贵州省档案馆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
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社科院民研所
民族出版社
1988年
天地会(1-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1988年
锡伯族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9年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
义和团史料续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0年
清宫医案研究
中医研究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0年
满文老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0年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78-1990年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1、3、5编)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1991年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1991年
乾隆上谕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出版社
1991年
圆明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舟山市社科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鸦片战争在浙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舟山市社科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清代朱批奏折财政类目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1992年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1-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
福建、上海小刀会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师范大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
雍正朝起居注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3年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兵器工业总公司等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3年
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4年
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
东北师大清史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4年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年
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94年
《历史档案》目录索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档案》杂志社
1995年
光绪朝朱批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5-1996年
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西苑出版社
1995-1996年
六世**朝觐档案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
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
中国明清史档案文献光盘库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北京超星公司
1996年
浙江鸦片战争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宁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宁波出版社
1997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官员履历全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黄山书社
1997年
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乾隆朝上谕档(再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
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黄山书社
1998年
清末教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中华书局
1996-1998年
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清代“服制”命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东亚法律文化课题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与藏事档案目录(满、藏文部分一册,汉文部分一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2000年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
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明清澳门问题皇宫珍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浙江华宝斋书社
1999年
澳门问题明清珍档荟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2000年
中葡关系史料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年
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0年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清初五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0年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26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2001年
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清代鄂伦春族满文档案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鄂伦春民族研究会
民族出版社
2001年
清宫御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浙江富阳华宝斋古籍书社
2001年
清代外务部中奥关系档案精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京大学
中华书局
2001年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年
清宫珍藏历世**喇嘛档案荟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书店
2002年
乾隆帝起居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1—5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1993-2002年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清宫热河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承德市文物局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年
清宫普宁寺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承德市普宁寺管理处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年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华书局
2003年
清代妈祖档案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湄州妈祖祖庙董事会等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年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档案》杂志社
1981-2003年
第四篇:档案馆(推荐)
工程准备阶段文件
一、立项文件
1、项目建议书
2、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及前期工作通知书
3、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
4、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意见
5、关于立项有关的会议纪要、领导讲话
6、专家建议文件
7、调查资料及项目评估研究材料
二、建设用地、征地、拆迁文件
1、选址申请及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
2、用地申请报告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用地批准书
3、拆迁安置意见、协议、方案等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
5、划拨建设用地文件
6、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勘察、测绘、设计文件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自然条件、地震调查
3、建设用地钉桩通知单(书)
4、地形测量和拔地测量成果报告
5、申报的规划设计条件和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6、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及审查意见
7、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人防、环保、消防、交通、园林、市政、文物、通讯、保密、河湖、教育、白蚁防治、卫生等)批准文件或取得的有关协议。
8、政府有关部门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批意见
四、招投标文件
1、勘察设计承包合同
2、施工承包合同
3、监理委托合同
五、开工审批文件
1、建设项目列入计划的申报文件
2、建设项目列入的批复文件或计划项目表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
4、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投资许可证、审计证明、缴纳绿化建设费等证明
6、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六、建设、施工、监理机构及负责人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及负责人名单 工程项目监理机构(项目监理部)及负责人名单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机构(施工项目经理部)及负责人名单 监理文件
1、监理规划 监理规划 监理实施细则
2、监理月报中的有关质量问题
3、监理会议纪要中的有关质量问题
4、进度控制
工程开工/复工审批表 工程开工/复工暂停令
5、质量控制 不合格项目通知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意见
6、造价控制
工程竣工决算审核意见书
7、合同与其他事项管理 工程延期报告及审批
合同争议、违约报告及处理意见 合同变更材料
8、监理工作总结 工程竣工总结
质量评价意见报告
施工文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一)施工技术准备 图纸会记录
(二)施工现场准备 工程定位测量资料 工程定位测量复核记录 导线点、水准点测量复核记录
工程轴线、定位桩、高程测量复核记录
(三)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设计变更通知单 洽商记录
(四)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出厂质量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1、砂、石、砌块、水泥、钢筋(材)、石灰、沥青、涂料、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材料、粘接材料、防腐保温材料、焊接材料等试验汇总表
2、砂、石、砌块、水泥、钢筋(材)、石灰、沥青、涂料、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材料、粘接材料、防腐保温材料、焊接材料等质量合格证书和出厂检(试)验报告及现场复试报告
3、水泥、石灰、粉煤灰混合料;沥青混合料、商品混凝土等试验汇总表
4、水泥、石灰、粉煤灰混合料;沥青混合料、商品混凝土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现场复试报告
5、混凝土预制构件、管材、管件、钢结构构件等试验汇总表
6、混凝土预制构件、管材、管件、钢结构构件等出厂合格证书和相应的施工技术资料
7、厂站工程的成套设备、预应力混凝土张拉设备、各类地下管线井室设施、产品等汇总表
8、厂站工程的成套设备、预应力混凝土张拉设备、各类地下管线井室设施、产品等出厂合格证书及安装使用说明
(五)施工试验记录
1、砂浆、混凝土试块强度、钢筋(材)焊连接、填土、路基强度试验等汇总表
2、道路压实度、强度试验记录
回填土、路床压实试验及土质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试验报告
石灰类、水泥类、二灰类无机混合料基层的标准击实试验报告 道路基层混合料强度试验记录 道路面层压实度试验记录
3、混凝土试块强度试验记录 混凝土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块抗渗、抗冻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4、砂浆试块强度试验记录 砂浆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砂浆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5、钢筋(材)焊、连接试验报告
6、钢管、钢结构安装及焊缝处理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7、桩基础试(检)验报告
(六)施工记录
1、地基与基槽验收记录 地基纤探记录及钎探位置图 地基与基槽验收记录 地基处理记录及示意图
2、桩基施工记录 桩基位置平面示意图 打桩记录
钻孔桩钻进记录及成孔质量检查记录 钻孔(挖孔)桩混凝土浇灌记录
3、构件设备安装和调试记录
厂(场)、站工程大型设备安装调试记录 预应力张拉记录
4、预应力张拉记录表 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记录 孔位示意图
5、沉井工程下沉观测记录
6、管道、箱涵等工程项目推进记录
7、构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8、预制安装水池壁板缠绕钢丝应力测定记录
(七)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八)工程质量检查评定记录 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记录
(九)功能性试验记录 道路工程的弯沉试验记录 桥梁工程的动、静载试验记录 无压力管道的严密性试验记录
压力管道的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通球试验等记录 水池满水试验 消化池气密性试验
电气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电气照明、动力试运行记录
供热管网、燃气管网等管网试运行记录 燃气储罐总体试验记录 电讯、宽带网等试运行记录
(十)质量事故及处理记录 工程质量事故报告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十一)竣工测量资料
建筑物、构筑物竣工测量记录及测量示意图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测量记录
竣工图(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图)
1、道路工程
2、桥梁工程
3、广场工程
4、隧道工程
5、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工程
6、地下铁道等轨道交通工程
7、地下人防工程
8、水利防灾工程
9、排水工程
10、供水、供热、供气、电力、电讯等地下管线工程
11、高压架空输电线工程
12、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工程
13、场、厂、站工程 竣工验收文件
一、工程竣工总结 :工程概况表、工程竣工总结
二、竣工验收记录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1、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及报验单
2、竣工验收证明书
3、竣工验收报告
4、竣工验收备案表(包括各专项验收认可文件)
5、工程质量保修书
三、财务文件
1、决算文件
2、交付使用财产总表和财产明细表
四、声像、缩微、电子档案
1、声像档案:工程照片、录音、录像材料
2、缩微品
3、电子档案:光盘、磁盘
附件2: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内容
一、工程准备阶段文件
1、可行性研究报告
2、工程项目核准意见
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4、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
6、山东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东营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书
7、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书
8、工程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及负责人名单、工程项目监理机构(项目监理部)及负责人名单、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机构(施工项目经理部)及负责人名单
9、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二、监理文件
1、监理工作总结
2、工程质量评价意见报告
三、施工文件
1、工程概况表
2、图纸会审记录
3、设计变更记录、洽商记录
4、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5、导线点、水准点测量复核记录
6、工程轴线、定位桩、高程测量复核记录
7、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记录
8、建筑物、构筑物竣工测量记录及测量示意图
9、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测量记录
10、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1、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及报验单
12、施工总结
四、竣工验收文件
1、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2、工程质量保修书
3、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4、工程决算书及审计文件
五、竣工图
1、道路工程
2、桥梁工程
3、广场工程
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工程
5、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电讯等地下管线工程
6、高压架空输电线工程
7、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工程
8、场、厂、站工程
第五篇: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乏味、枯燥,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这的确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若不知黄仁宇先生其人,整部书倒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掌故颇深的外国学者所作,无论句法、用词还是观点都很特别,让人读来觉得非常新颖,有趣。但也许正是他久居国外,本书有些地方略显晦涩,稍欠顺畅。所谓“大历史”,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广角的历史。以广阔的角度从高远处去端详历史,随着细节的模糊,历史的轮廓就更加明显了。黄先生的大历史经常将几百年的时间归纳概括之,只零星叙述一些他认为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人和事,用来辅以议论。时间跨越度非常大,对史事也并不做详细陈述。
作者特别擅长于综合,他客观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角度梳理出各个王朝兴替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透过这些规律,黄仁宇先生分析了各个王朝的成败得失,并由此对近代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进行了探索,而对于我们读者,则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不可否认,从历史看过来,尽管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曲折,却必有其内在规律性寓于其中。这种规律制约着人类活动,又为人类活动所证明。凡是不遵循规律办事,最后必遭应有之惩罚,而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实现哪怕看起来似乎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后联系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全然相同的事物在历史上发生两次,每一事物都有它各自的特点。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制固然重要,人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古人治国治家的经验总结,在今天也被很多人引用,这说明好的经验是不区分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它将被永远传承下去,永不湮灭。例如,拿古代的皇帝来看,一个皇帝的昏庸与否在于他是否能让自己做正确的事,是否能让别人去做正确的事,先要管理好自己,再去管理好别人,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的要义总是要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帝王小时候并不都是养尊处优,相反,他们还要接受很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以便将来继承父业,一统天下。
普通传统前史家将中国史看成是帝王之家史,认为皇帝君王者,呼吁世界,天下无所不从。然而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光鲜的观念是,中国的古代史,是在一种品德的指引下运转。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需依着品德轨迹,或许成为品德的象征,不然便无法得到万民的支撑。要维持整个国度之不变,上下必需到达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的引子,在古代恰是品德。
历史告诉我们太多事情。然而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将每件事情都看成是谁谁而为。历史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历史的事是历来的人们总结出来的。因此,有时候没有必要讨论它的真假,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环境造就的——时势造英雄。
虽然成就一个历史人物,是与人物本身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但有时候也是天命对人的选择。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选择比奋斗更为重要。人的一生不奋斗的话就不会有选择,但是选择大于奋斗。
同历史任务一样,我们时常烦恼,时常不高兴,时常身心疲惫„„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智在成长。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些事情。不长大是不会有烦恼的,然而没有烦恼的生活就变得乏味了。我们不该因烦恼或者挫折让自己不前。生活应该永远积极面对,因为我们必须成长,无时无刻都要在成长。感谢那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成长的那么快。感谢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单调,才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感谢生命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越来越成熟。不要畏惧烦恼,我们就应该开开心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挑战那些敢于挑战我们的事情。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去挑战,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你还在畏惧着什么? 不论通过历史,还是他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心,不断地让我们不再“愚昧”。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积极的面对。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楚,让生活快乐的丰富多彩。一切都按照历史和大自然的规律思考和行动是不会有错的。
本来我也是个不太成熟的“调皮鬼”,但是读了一些经典书籍后,我的思想真真切切的得到了提升,读历史能让一个人考虑问题更全面,不至于极端化,过左或过右都会有负面影响。以前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会犹豫不决,思前顾后,读完了黄仁宇先生写的这本书,让我明白
了决断的真正价值:牺牲是必要的,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结果最有价值的那一面,即使它也会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是,这无疑是最有意思的决策。
一直贪玩享乐的我,也渐渐从历史中找到了一些属于只属于我的东西,这使我放弃了无聊的游戏,放弃了毫无规划的生活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让我慢慢地严格要求自己起来,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坚持每天完成,不求完美,只求尽力。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人生不是考碰运气的,机会不要等它来,要自己去创造。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人生是需要主动出击的。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