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生子女好, 还是生二胎好 二十年后你就明白了
独生子女好, 还是生二胎好 二十年后你就明白了
前几天,一个关于要不要赡养丈母娘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个独生女,嫁到了外地,而且孩子的爸爸也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的照顾成了问题。女婿表示压力很大,不知道要不要赡养老人。”一下子,引起大家的热议,同时也受到大家的指责,认为不管怎样,都要照顾老人。也有人说,这是现实,独生子女压力真的太大。现在看来,生不生二胎的确分别不大,但可能二十年后,你就明白了。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将来跟自己在同一个城市,这样还好。但现在的社会形势却是,很多孩子长大后上了大学,然后天南地北,甚至一直就会留在外地生活,只剩下两口人在家里孤单单、冷清清。还有,如果有一个女孩,将来宝宝会长大,会出嫁,到时候家里又会只剩下两口人。
一对独生子女的父母说,孩子长大了,成家立室了,在外地一年回不来,有时候过年也不回来了,更觉得孤单。相反自己的邻居,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有的时候女儿来看看,有的时候两个儿子回来看看,隔几天家里就有人,看到他们的情况,更觉得自己凄惨。而且,独生子女的孩子本身,压力很大。有个独生子女说,自己最大的压力,并不是赡养老人,因为老人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并不是时时刻刻需要人在身边,当然,父母的孤独是不可避免了。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旦父母生病了,哪怕是很小的问题,自己不出面,父母怎么办,就算自己再忙,再脱不开,还是要去。如果有个兄弟姐妹,问题可能就轻松多了。
但是生二胎,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现在一个孩子并不仅仅是把他养大,更重要的是孩子成长的质量,把孩子教育成才,这需要的是大量的精力和经济支持,但大家都是普通人,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虽然感觉想要二胎,但犹豫不决。也有人有不同的观点。一位妈妈说,我觉的我们这代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平时注重养生,预防可以减少很多大病,这样既可以减轻下一代的赡养问题,也减轻他们的经济状况,如果一味的生多胎来保障父母的赡养问题,现在生活环境让很多人都得了大病,疾病越来越普遍,又有谁可以保证生多胎不得大病,给父母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嘛。
如果老了,也没什么病可以到养老院,这个不管是独生儿还是独生女都有义务赡养自己的父母。就算是生的女儿,别总想女儿嫁到男方就是卖给男方家一样,在男方家庭大部分人都把媳妇当作随时随地的保姆,既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生育机器繁衍后代而已,又能替男方照顾他的父母,那女方的父母谁愿意去照顾呢,如果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替代女人生孩子,看他们做何感想。你怎么看呢?
第二篇:二十年后,你还是优秀教师吗
二十年后,你还是优秀教师吗? 你是正在力争上游的普通教师,还是学校当红的教学骨干,或者是学校的领导?无论您身在哪一个阶段,您必须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样,即使二十年后,您依然是学校抢着要的优秀教师。以下的五件事,是您为自己加分的关键:
一、不管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当我们在教学岗位能够工作到五年到十年左右,会有一种“上下卡住”的闭塞感和倦怠感。因为,这个阶段的教师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工作也得心应手,但上面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前辈压着,身边随时有想超越你的同事,下面还有一些年轻就是本钱的人才不断的涌现,你的位置被别人虎视耽耽的望着!
因此,建议不管你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还是学校领导,都要保持学习的习惯,随时为自己的竞争力加分。
二、从小事做起,不要一步登天。
我们总听人抱怨:“我多么的能干,为什么我只能待在这样的小学校呢?”、“学校领导真没眼光,怎么发现不了我?”、“如果我是学校领导,我一定会„„”其实,这些人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在现在的岗位上太屈才,这样的岗位太小,不适合自己。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应该看到,小事也蕴涵大道理,小事干好了,那也叫大事。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在小的岗位上积蓄力量,为大事到作好准备!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少抱怨,多想办法,做好工作!
抱怨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但抱怨太多,未必是好事!不管多么优秀的学校多么良好的环境,都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完全看一个人的处理心态。有些人会尽量往好处想,日子照样过得安稳太平,有的人就是喜欢钻牛角尖,存心自找麻烦!怨天尤人的人往往忙于对别人的批评,对环境、运气的抱怨,以至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改正自己,而如果光是批评、不图改进,就足以证明这种人是专找别人的过失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同时,怨天尤人的人,通常是嘴上发飙。真要他拿出解决的办法,他可能会没有。
我们不要忘了,光发牢骚并不能改变事实,受伤的是自己,我们不是只为自己工作,我们在为团队工作。
四、永远做得比学校领导要求的更多一点。
只晓得做好本职工作的教师,等着被淘汰吧!因为,在学校当中,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有许多比你优秀的人、有比你更积极的人,懂得永远比学校领导要求的做得更多。
你必须超越领导对你的期待,让他对你产生惊喜。别等着领导给你传经送宝、带领你成长,事实上,你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提出推动学校工作前进的金点子!
五、勇敢迈向“挑战型”人生。
最后,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千万不要安于现状,勇敢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机会与尊严不是别人给的,需要自己主动出击!
第三篇:你是好的人还是坏的人
你是好的人还是坏的人?
好人和坏人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但好的人和坏的人确实有明显区别的,应该还算不难区分吧。
好人不一定是好的人,坏人不一定是坏的人;反过来也不一定成立,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坏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先说好人不一定是好的人。好和坏是人们自己对一个人的评价,“这人是好人!”“这人是坏人!”,这样显得有点太不严谨啦,也就是说这里的好其实是表面的好或是一时的好。特别对当今的社会,仅仅用好和坏来评价一个人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太过虚伪的人往往是人们眼中的好人,而太过忠厚老实的也往往是人们眼中的坏人。不要觉得危言耸听,如果真觉得的话,说明这句话的确是对的,因为人们越不想承认的东西往往是对的,并且自己所坚持的往往是错的,这就是我说的人们身体里的虚伪,也没必要反对,因为人人都是这样,我也是,你也是,大家都是,那就正常了嘛。
好的人说的是心理上和身体上好的人,最主要是指心理上好的人。说起心理上好,就会联想到品德高尚这类的词,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什么八荣八耻……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人来说太多了,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是不对的,我只是想说:这有点多!因为当今的人们,往往会找很多很多理由来拒绝一种事物。多就是理由。所以我只总结了一句:有爱就够了。不说什么大圣贤之类的高尚情操啦,可能这些在很多人眼里简直什么都不
是。就“有爱”一句可能就够很多人奋斗一生啦,当然,是指那些坏的人或者是想变好的坏人。
说,好人不一定是好的人,切记是“不一定”,不否定有是好人又是好的人存活。
坏人不一定是坏的人,其实和上面说的一样,就是个好坏的对换。坏人分好几种:坏透顶的人(必是坏的人)、坏过的人、被叫做坏人的人。坏透顶的人,骨子里都是坏的,那不用说就是坏的人;坏过的人,他就不一定是坏的人,没见很多这犯那犯的往往见到亲人的时候都软成泥啦,这是因为他们不是坏的人,在他们最深的心里是有爱的(此处以排除坏透顶的人了);被叫做坏人的人也不是说他们就是被冤枉的叫做坏人了,也有可能是没被冤枉的。正如前面说的,那些被虚伪的人玩的人,往往是被叫做坏人的人,因为好人被那些虚伪的人叫去了。
坏的人,说人的哪里坏了最不容易改好?心里。一个连心里最深出都是坏的人,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坏人。但是很不幸的是:坏的人却经常不是“坏人”。这就又说到人的表演问题了,坏的人是很会表演的,因为他们是最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真正面目的,所以也是隐藏最好的。
所以现在我都很矛盾了:以后是用好人、坏人来区分人啊?还是用好的人、坏的人?应该是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比较简单吧,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可是用好的人和坏的人来区分又太难啦……索性,以后还是不去盲目的区分好人或坏人、好的人或坏的人啦。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那就等日子久了再说?
第四篇: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
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张德芬)
不断变换的、耀眼的外在光环没有换来张德芬想要的满足和快乐感,她改变方向,向自己的内心探索要答案,经过7年的时间她渐入佳境,不仅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更成为了更好的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父母,做好父母,请先修炼自己。
(正文)2008年初,以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畅销各大图书榜,并以畅销作家身份走进我们视线的张德芬,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表:台湾名校毕业,曾经的台视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IBM亚太地区行销经理„„在努力探索外在世界并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之后,张德芬找不到快乐和满足的感觉,她开始向内探索,甚至很快辞去了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心灵成长及治疗的方法。这一次身份的转变想来是张德芬最满意的,她找到了自己心底最最需要的东西——内在的平和与快乐。
尽管外在身份的不断变换,她的另一个角色却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外出演讲时,张德芬常常会遇见忧心忡忡的父母,“我孩子的问题很多怎么办?”“我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受我们过去的伤害,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面对这些问题,张德芬通常只有一个答案:把你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而这正是张德芬的经验之谈.自我修炼不仅实现了她个人的成长,情绪管理能力的加强,而且她与孩子的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曾经,她也爱发脾气,也期望孩子优异
张德芬从七八年前开始关注心灵的成长和修炼,而在那之前,她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哥哥6岁,妹妹5岁。她开玩笑似的说:“有时候真希望可以把他们两个重新养一次。”以张德芬今天的修炼成果,她当然不会将自己埋头于无谓的懊恼之中,“其实也没关系,孩子本身就是来陪父母做功课的,从任何时候开始,只要父母安心地、开开心心地学习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张德芬相信自己一定会比过去做得更好。
“我怀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听听音乐,一点也没想到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胎儿将来的七情六欲。”张德芬说,那时候她心情不好时脾气照发,遇到事情很容易着急。而且以她的性格,总是希望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在学业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随着长时间的自我修炼和改变,她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对孩子的期望也在这几年发生了变化。“我现在对孩子课业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他们到时候能进入一所大学,平时打打工,接触接触社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科目就行了。我不需要他们考上哈佛,光宗耀祖。最大的期望反而是他们拥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张德芬说,自己曾经深受情绪之苦,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她不希望孩子们像她曾经那样。
学习告别内心的小孩,以真正的成年人的心态面对孩子
也许因为第二次当妈妈时张德芬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平和心态,也许因为女儿的DNA中天生携带了更多积极和快乐的因素,女儿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大家的开心果,是情绪管理的好手,因此张德芬对她并没有太多担心。相反,哥哥却是一个有很大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不仅情绪起伏大,而且负面情绪多,甚至有些胆怯和退缩。可能他从我这里遗传到的负面因素更多。”
张德芬说,儿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让她抓狂:“他总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波动情绪,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块巧克力,他会因为担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滚,大哭。”当时的张德芬,并不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只是觉得儿子完全没必要这样。她会很自然地否定儿子的行为和感受,越否定,儿子情绪越崩溃。“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怎么这样?那时,完全没有给他空间,完全做不到接纳。”
在不接纳孩子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同时,张德芬也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什么儿子生气的时候,我自己也会跟着生气?我应该很爱儿子、包容儿子的,为什么和那样和小孩子计较呢?随着不断地修炼,不断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张德芬发现,每次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听话的时候,都会让她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任由大人欺负、压制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心底里便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发现了这种感觉之后,张德芬开始试着用觉察内心的方式,和自己内心里那份被触动的、被揭露的无力感待在一起。她让自己去感受,去接纳这种感觉。慢慢地,她感觉好多了,“我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安抚了之后,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安抚儿子了。因为只要我内在的小孩不出来捣乱,我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态和儿子互动,而不是像两个孩子在吵架。”
让自己的心尽量安住在平静和包容中
几个礼拜之前的一天,已经晚上10点多了,张德芬看见儿子不但没睡觉,反而在大发脾气,而10点是她给儿子规定的睡觉时间。如果换了以前,她一定会想一堆讨厌的后果然后一股脑抛给儿子:这样发脾气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今天睡不好明天又要没精神!。但是,现在内心变得更宽更平和了之后,她不再那么容易在意了。她平静地走过去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哥哥在生妹妹的气,气她弄坏自己的东西。张德芬坐在儿子身边,没有一点怒气和烦躁,只是静静地听着他说妹妹的不是,偶尔附和着说:“哦,妹妹真是不应该,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
让儿子发泄了一会儿之后,张德芬用比较轻松和尊重的语气对他说:“那个被你一直骂的妹妹早已安然入睡,而你还在这里生气,你觉得值得吗?”
“我本来想睡觉的,但是刚才被气得睡不着,心里一直在想着妹妹的不好。”已经静下来的哥哥意识到问题不在妹妹,而在自己身上。
“对,这就叫强迫性思维,这很正常。”张德芬向他解释。
“正常吗,可我就是怎么都停止不下来啊。”儿子还是有些不放心。
“对,强迫性思维很正常,妈妈以前也这样。”张德芬再次给儿子确认。
“那你是怎么改掉这个毛病的?”儿子很好奇。
“我就是慢慢修炼啊,打坐、吃素、上课,后来就不那么强迫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了。”
“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是不是有病?我为什么会这样?”儿子终于把心里的恐惧说了出来。
“你这样正常得不得了,你和妈妈一模一样的。所以妈妈能改,你也一定能改的。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张德芬终于在二三十分钟后,让儿子平静了下来。
她坦言,以前的她不会愿意“浪费”这种时间,只说一句“你现在给我闭嘴”就好了。但是现在,她相信只要父母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就有智慧处理问题,所以她会把无止境的时间开放给孩子。“这种时候最重要的是,妈妈的心情一定要在爱中,在平静和容许当中。”
张德芬并不避讳自己现在仍然会因为控制不住,而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是她会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重新来。“重要的是相比过去,我现在几乎不发脾气,不仅是我和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他已经拥有了更好的面对情绪的能力。我改变,然后他改变,就是这样。”
Q:你上一次和儿子发生冲突是在什么时候?
A:大概是去年秋天。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很珍惜晚上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特别是周末。可是那个周末儿子却因为白天玩得太累,不愿和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所以我们俩就拧在一起了。不过,几天前也恰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已经可以欣然接受,并尊重他的意愿了。
Q:孩子发现过你身上的变化吗?
A:当然。有一次我出门时对他们说:对不起,妈妈要去上课了。女儿就回应说,我喜欢你去上那个课,每次上完课回来你脾气都好好哦。老师是怎么做到的,怎么上上课就能让你脾气那么好呢?
Q:如果没有这几年的自我修炼,你的儿子将来可能是什么状况?
A:大概像我哥哥那样吧,很成功但却很不快乐。他到现在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一上来就六亲不认,也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跌过好几次重跤。
Q:有没有你父母曾经做过的、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决定一定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的?
A:嗯。我爸爸常常把一双沉重的大手搭在我肩上,对我说,你快乐我才快乐,我一生的幸福就在你身上,你一定扬眉吐气。这让我感觉好重,好累。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父母的产业,因为父母自身不够出色,而想透过孩子把自己的梦想活出来。
Q:如果可以给父母一个提醒或建议的话,你会说什么?
A:孩子有问题,父母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修正自己。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我们在指责任何人的时候,其实矛头是指向了自己。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一点在和孩子的关系上,尤其明显。
第五篇:就图你说句共产党的干部好
走基层——就图老百姓说句共产党的干部好
自8月份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出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深入基层连队,远涉边疆山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
可以这么说,“走、转、改”不仅仅是对宣传部门的要求,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们也应该是“走、转、改”的重要主体之一。因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带头人,领导干部对基层了解不了解、作风亲民不亲民、文风务实不务实,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干部更需要“走、转、改”。只有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只有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
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如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才能真切的了解我们老百姓希望得到什么。我们老百姓不图别的,就希望领导干部急老百姓所需,想老百姓所想。所以我认为,我们领导干部“走基层”的时候,一不要让当地干部陪同,二不去看典型。老百姓自己有嘴巴,你需要了解什么情况,跑过去和老百姓当面谈,马上就一清二楚。古代官员为我们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走基层方法,比如轻车从简,微服私访等,至今仍然实用。典型可以看,但不能只看典型,那些“非典型”,尤其是长期被忽视的地方,更值得看,更需要看,因为那里的群众的实际困难往往更多、更难解决。领导干部究竟图什么,不就是图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