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时间:2019-05-14 16: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具体意见的方式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退耕还林补贴、粮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民的处境、命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是史无前例的。应该说,当前既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又是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也是农民最有用武之地的时期。但是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农民“能力落后综合症”还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农民的弱势与落后,不是简单的收入低下的问题,而是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的短缺。我们的农民朋友不仅民主能力落后,而且知识能力也落后;不仅信息能力落后,而且不受歧视能力了落后。等等这些综合反应使他们在 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的辛酸与无奈、困惑与冲突,生存与发展的悖论经常让他们陷入两难的尴尬。新农村建设已经起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只限于建几栋新房子,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农民目前存在的问题

1、如何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问题;

2、贫困地区儿童辍学、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乡土教育重建等农村教育问题;

3、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重建问题;

4、小规模分散农民的联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5、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方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6、农地制度改革,农地征用过程中的补偿不足与失地农民问题;

7、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乡村公共负债以及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等乡村治理问题;

8、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不平等待遇问题;

9、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10、农村能源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从根本上研究和解决这些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继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质量。目前农产品买卖难,就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意识的制约,农业生产和销售始终存在着不畅因素,农产品品质较差、品种单一,流通体系不畅、信息不灵,市场发育不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农业销售渠道和信息因素的制约,粮、棉、瓜果买卖难等产销矛盾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致使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出现障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怪现象。

第二:改变农民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联合经营承包的道路。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限制了农民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和出售农产品,很难跟上市场竞争的步伐。在农村中经常出现一种“跟风”现象,无论生产或种植都在眼看其他人,如果其他人得到收益,自己就跟着学,市场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农民心理根本没底,只是盲目生产,最终因为不懂市场规律而被淘汰。

第三:稳定农资产品价格,减少农产品的成本。近段时间以来,玉米种子、柴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玉米种子去年开始时每斤3元左右,而今年一开始价格就高达每斤4.6元,平均每斤成本比去年增加了0.6-1.1元;柴油去年每升3.57元,今年每升4.5元,每升增加0.93元,增长26%;部分化肥品种也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虽然,国务院给予农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给农村的农民打了一剂强心针,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生产成本继续提高,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农业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不稳定性,农民种粮、种果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忧患意识较高,加大的农民增收的难度。

第四:解决农民的社会福利,减少农民开支。众所周知,现今住房、看病、教育、儿女结婚等成为家庭开支的头等大事,农民在保证以上开支的基础上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再增加上。现在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不上大学等着穷,上了大学立刻穷。是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判决书”

第五: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力度,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农民不断向进入其他行业。现在全国4200万建筑工人,其中3200万是农民工;700多万煤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9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90%以上没接受到职业技术教育。他们需要不 断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不光要会种地,还要会管理,懂经营,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融入世界潮流。

“三农”问题,农民为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也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红安县支行

邮编:438400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金沙小区路15号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打造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建设要求,这是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一项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上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着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1、着眼长远办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

2、结合实际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3、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协作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精心打造劳务品牌,逐步繁荣和壮大劳务经济。

4、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农村居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在农村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打造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建设要求,这是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一项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上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着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1、着眼长远办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

2、结合实际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3、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协作,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精心打造劳务品牌,逐步繁荣和壮大劳务经济。

4、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农村居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在农村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四篇: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

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进而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相对滞后。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生活环境与质量亟待提高。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林业既是基础产业,更是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文明,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及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治理改善;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改变。要全面达到和谐的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新时期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资源等的合理安排,生物技术运用和产后的产品深加工、营销等生产活动形成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通过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劳动力投入相对下降,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投入得到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得到增加。其次,现代农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次,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农业生产将进一步从无机化学技术向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使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污染得到控制并减少,农业和农村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循环利用。[1]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过分依赖农药、化肥、激素等造成的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解决对土地、水源、粮食造成的污染和对环境与其他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努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即废物利用),以减少污染。上述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现代林业的配合和支持,因而新农村建设呼唤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由生态林业、可持续林业发展而来。它重视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在和谐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做到和谐,才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林业已经不是传统的木材生产,而是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由注重第一产业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向深加工、经营流通、生态旅游、环境友好等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方向发展,使林业发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而独特作用。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二、发展林业有利于新农村全面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项综合性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9 407亿元,人口为131 448万人①,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四位,人均15 930元,按现汇人均超过了2 000美元。说明我国经济状况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的能力。但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的较长过程中,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优先发展能够增产增收、改变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有利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一)发展林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按人均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可支配收入,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地区差别、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民人均收入成为全面达小康的制约因素。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多渠道进行。例如土地流转实行农业专业化、上下游对接发展产业链、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其中,发展林业和各种林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途径之一。林木生长周期相对农作物时间较长,但是各种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可利用的各种土地空间较多,只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各种宜林荒地都可利用。如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片区,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提高。即是在平原地区,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事例也比比皆是。例如在苏北平原,农民主要种植从意大利引进的速生杨树,3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平原被杨树林所覆盖。据统计,仅泗阳县累计种植意杨达一亿多株,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亿元。采用河渠、道路、湖滩、片林、林带、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农田套种等多种形式,每年以000万株以上的速度栽种,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全县林木蓄积量达550万m3,年采伐50万m3。②并充分利用林间空隙地,实行多种经营,养鸡鸭、食用菌、家畜等,带动农民增收,仅林地综合开发一项,全县年人均增收630元。苏北平原木材蓄积量增多后,又形成产业链木材加工,并逐步由粗放加工向科技含量多、木材利用率高的深加工迈进,创造了多个精加工品牌,开拓了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5万多人就业。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发展林业是农民实现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安全

国土安全、农业安全、粮食安全都与林业有直接或间接关联。只有保证生态安全,才能够有国土安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各种农林副产品提供给市场,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目前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人类的各项活动,使得空气、环境、水质、土壤时有污染。如工业交通等污水废气超标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导致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部分地区出现酸雨,这些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与安全。森林、植被的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减少了土壤的库容,导致了水土流失。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有110个严重缺乏淡水资源。这其中缺少森林或森林被毁是主因,保

护森林土壤的蓄水功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潜能尤为重要。另一现象是片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忽视了有机肥的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影响了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化肥使用效率低,过量残留氮、磷等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致使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染导致质量型缺水,严重影响生态安全。高残留的农药进入农产品,对农产品和食物构成污染,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该配合城市、工业“减排”,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和残留量,逐步向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农业转型。特别要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其涵养水源,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充分发挥林网和森林的生物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用生物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森林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维持碳平衡,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又能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及维持土壤自然特性的功能,分解废弃有机物,加速物质循环,促进土壤的发育,维持土壤的功能,稀释土壤富氧化成分,保障国土安全。通过森林、林网、林带对风速、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形成小气候效应,使农作物增产增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控制沙漠化、荒漠化进程,发挥固土保肥效能,保障农业安全。

(三)发展林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是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主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形成,对林业的认识不尽一致,有些地方植树造林效果较差。林业整体上处于森林资源缺乏、森林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脆弱状态。部分农村人畜共居,厕所、圈养畜禽等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建设和整治,脏、乱、差等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适宜的生活小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地方林业建设、绿化活动没有从适宜的人居环境着想,甚至时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极不协调。发展林业可以调节气候,庞大林冠能改变太阳的辐射和大气流通,是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绿色调节器,对大气候及区域小气候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缓冲极端气候对区域小气候甚至整个区域的不利影响。树冠可以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降低大气中含尘量,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吸收或分解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森林在不同区域能促进或调节物质循环交流,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平衡。森林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2]通过发展林业,发挥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形成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小气候小环境。逐步减少环境污染等不良因素对生活的侵扰,良好的生态环境定能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发展林业,有利于国家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等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今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生物质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林业等可再生资源,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量。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林能够有效保障人们对木材及林副产品的需求,并形成国家对天然林保护的有力支持,使天然林森林生态永续利用,还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利用的资源储备,保持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资料显示,日本有森林面积2 526万hm2,占其国土总面积的66.6%,就是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的国家,其木材使用量的55.1%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其森林的年生长

储积量远大于年采伐量,真正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功能良好、为长远发展实行资源储备的国家。这方面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在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3]事实上,针对我国林业宏观上面临的重大问题,自20世纪陆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六大工程”国家战略以来,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工程成效显著,2006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深刻历史性变革中。但是要做到森林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如果各地都能把林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那么我国林业事业将会出现巨大变化,为当代更为子孙造福将会有更大突破和收益。我国各地地理、气候诸多自然条件差异性很大,因而生物多样性也多种多样。为了可持续发展并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当地树种,这将有利于国家层面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各种生物质资源的储备和利用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步入更高层次的轨道。

(五)发展林业,有利于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的文化内涵都是以森林生态为基础,与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联系。发展林业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和文化现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近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为人类造福。由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生境、降雨、土壤等适地适树情况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景象,也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形成人们生活环境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生物、林木都充当了重要角色。发展林业就是要促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但是,少数地方的个别文化现象、生活习惯和习俗,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个别地方或个人为了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乱砍滥伐,盲目垦荒围田圈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直接影响到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今日,必须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传承、丰富和拓展农村文化内涵,提高农民各方面的文明素养。

农村发展特色、休闲和旅游农业都离不开发展林业。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各种特色、观光农林业的建设,既可发展农村经济、运用高科技的较高平台,使新一代农民在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又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体验特色、休闲农林业并提高对生物知识和生态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重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在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坚持数年甚至几十年,再造我国国土的秀美与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讲人: 一、深刻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 农业是百业兴旺之本。 农业是幸福和谐之本。 农业是国家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和要求调查地区:嵊州市三界镇黄先湾村调查过程:先走访村委书记村长等人再走访每户家庭了解他们对建设新农村的感受想法以及对建设新农村的意见......

    新农村建设应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大全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应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我们农村干部倍受鼓舞。农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各村的......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