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06)7号)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农科教发[2006)7号 【发布日期】2006-12-22 【生效日期】2006-1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科教发[20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厅(局、委员会),湖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省农垦总局:
为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加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现将《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各地要切实加大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指导力度,加强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优势,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教育培训取得丰硕成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1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1000万人;引导性培训782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55万人,转移就业257万人,另有7万人通过培训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64万人,毕业62万人,农广校学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体系和条件建设得到加强。依托各级农广校建立了1744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强项目储备,建成拥有独立主站和335个接收小站的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为基层农广校配备了150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新建了2100个农民科技书屋和6000多个农村“大喇叭”广播站;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建成统一域名的33个省级农广校互联网站;开发了农业技术短信服务系统,形成具有5.3万条信息的数据库。
(三)资源开发和传播能力有新提升。编辑出版和引进文字教材400种,发行文字教材450万册;制作广播教学节目600种,500小时,播出8万多小时;制作电视教学节目600多种,近2000小时,播出10万多小时;承担并完成了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制作任务的1/4,占播出节目总量的30%;发行教学录音带60万盒、VCD光盘320多万片;发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168期200多万份;发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48期70万册;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发送了大量农业实用技术、政策和致富信息资源。
(四)办学渠道和功能进一步拓展。配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与部队合作,在现役军人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与计划生育和林业部门合作,在基层计生人员和林业职工中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与扶贫开发、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合,对贫困农民、青年农民和农村妇女等进行技术培训。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继续加强。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远程教育技术援助项目,接受国外捐赠建设农广校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培训,开展双边合作研究。此外,还积极开展农民教育理论研究,为新时期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民培训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农广校整体办学基础还比较薄弱,办学条件还难以满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此外,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广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进入“十一五”,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大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要求,连续3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基础,加强队伍建设;以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重点,加强条件建设;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建立有序高效的办学机制。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有组织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万人次,绿色证书和专业农民科技培训1000万人,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1000万人,技能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0万人,提高农民的法律、安全和维权等意识,增强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80万人,使接受教育的农民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制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广播电视节目4000小时,出版发行农业科技录音带80万盒,光盘500万张。力争50%省级农广校和1/3地县分校有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段,播出总时间达到20万小时。新建5000个农民科技书屋和5000个农村大喇叭广播站。
加快办学条件建设步伐。提高中央校和省级学校教学资源制作和传播的能力,增强县级学校接收教学资源和辐射的能力,加强村级教学点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满足需要的专兼职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积极承担各联合办学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成为联合办学单位工作向农村延伸和为农民服务的有效载体。
三、实施重点
(一)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承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进绿色证书进农户、进军营、进中学,做大、做强绿色证书品牌。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播致富信息。
(二)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以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和劳动安全与卫生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按照“七个一”模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培训需要,加强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承担“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移民等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严格执行项目制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进一步下沉中等学历教育工作重心,将教学班延伸到乡村,就地培养村级带头人、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科学规划中等学历教育专业架构,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稳步推进中专后继续教育,重点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和政策落实,争取中专后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进一步办好联办、自考助学和网络教育等类型的合作高等教育,规范教学,提升质量。
(四)有效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依托农民科技培训“三级平台”建设,使中央校和省级学校成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制作与传播平台,使一批县级农广校成为手段先进、适应需求、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辐射平台。举办各级校长和师资培训班,开展教学评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教师岗位要求,推行持证上岗。聘请有关专家和农技人员为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
(五)切实加大教学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充实和改善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条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媒体制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有关媒体制作单位的合作,引导其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教学媒体资源建设;加强选题论证工作,提高教学媒体资源的针对性,大力开发品种齐全、数量众多的各类教学媒体资源。拓宽教学媒体资源传播渠道,增加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播出时间,强化卫星网络和互联网络的传播能力,提高教学图书、VCD光盘等发行数量,满足农民对教学媒体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六)主动承担联合办学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积极参与由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按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求,加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和实用技术三个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配合组织和人事部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与部队合作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服务行动,提高部队农副业生产水平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参与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办学政策,争取工作支持,创造事业发展有利条件。贯彻中央和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关于办好农广校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文件与指示精神,争取把农广校建设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办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农广校远程教学手段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优惠和经费投入,争取将办学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争取多渠道投入,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办学体系,巩固联合办学工作机制。在机构改革中,保持农广校系统的完整性。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建设,使其成为连接农民教育培训行政主管部门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健全各级农广校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各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充分发挥联合办学优势,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调整学历教育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继续办好中专后继续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评估体系,开展督导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和不具备教育培训条件的农广校实行警告制度。
(四)开展调查研究,扩大宣传交流,营造事业发展良好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宣传远程教育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国外远程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和思想文化阵地,是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发展力的大众传媒。根据《_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___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广播电视工作基
本情况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___广播电视历经几十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和人力基础,发挥着舆论导向、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等重要作用,为我市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市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硬件设施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经营收入等广播电视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广播电视各县(市、区)中前列。
1、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新闻立台、节目创优的原则,充分发挥台编委会作用,强化新闻策划,增强把关意识,每年共播发广播、电视各类消息8000多条,专题740多期,并做到不发生政治性差错。积极做好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和各类直录播活动,为全市“加快发展、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节目质量显著提高。围绕“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思路,加强节目调改,凸现贴近性、亲和性、本土化,打响了《___新闻》、《富春大地》、《九点看新闻》、《新闻随身听》等一些知名和特色栏目;涌现了《日子一天天地过》、《___企业积极培养技能人才后备力量》等一大批广播电视优秀作品。
(3)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编发的广播稿、电视稿分别在中央台、省市电台、上海经济区新闻协作网、美国斯科拉卫星网播出,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___的良好形象,提升了___的知名度、美誉度。
2、广播电视技术工作方面
(1)全市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健全完整,节目传输质量提高。2005年末基本完成有线网络的建设、改造任务和有线广播进村入户工程,使全市用户能收看收听到30多套较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兴建了新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扩大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面。
(2)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了OA办公网、非线性制播网、音频工作站三大网络体系及大批配套设备设施;建立基于IP技术的覆盖城区、乡镇宽带网络,开展因特网访问、数字电视、语音等多种综合业务。
(3)广播电视技术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完成台制播系统技改,配置了电视转播车;完成有线电视播出平台、用户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建设,构建了综合性服务平台。
3、体制机制改革方面
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完成局台分离和人员划转工作,搞好了内设机构调整,组建了___数字电视有限公司、___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制定完善台内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用人、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出台人才选拔聘任、优秀人才奖励、培训等相关配套政策,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实现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但也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特别在全市有影响、效益显著的名节目、名主持、名采编人员还不多。
(2)广播电视队伍庞大,但缺乏高级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又善于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人员老化和创新不够等问题。
(3)技术升级压力重。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整体规划,未来10年将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升级,建立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这对我市广播电视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和人力储备等提出了挑战。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有利于促进广电产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要,满足信息充分交流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事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广播电视的党和政府喉舌功能和信息交流作用;
2、坚持立足现实、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3、坚持为广大用户提供内容丰富、安全可靠的高质量服务;
4、坚持市场与事业相结合,既建设有效益的网络,也要有计划地覆盖每家每户;
5、坚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6、坚持做强做大、互利多赢、市场运作、确保安全原则。
(三)总体目标
从___的全局出发,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科学规划,建设统一完整的宣传管理体系、节目营运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传统业务,发展数字电视,开拓综合数据业务,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广播电视宣传事业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市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基本形成节目丰富、事业繁
荣、产业发达、充满活力、有序运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新局面,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级台前列。
主要任务:
1、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舆论水平为重点,加大创优力度,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优秀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广播电视媒体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市人民,力争“十一五”期末在广播电视新闻和社教节目中各打造五档以上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牌节目。
2、大力开展面向基层和面向群众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交流,进一步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对基层和群众特别是对“三农”的有效供给;大力组织开展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影响大、参与广、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
3、强化和拓展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工作,扩大网上宣传影响力。增加上级台的发稿量,力争“十一五”期末超过500条,名列杭州各县(市、区)前茅;精心组织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一批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4、强化精品意识,力争在省、杭州市优秀作品评奖中获省级奖每年2条,杭州市级二等奖以上每年10条。
5、提高本台广播电视用稿量,记者自采新闻稿件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力争“十一五”期末每年发稿量超过10000条。
6、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内部考核、分配制度,逐步在全台推进制片人制度或准制片人制度。
(二)广播电视技术事业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构建完善节目平台、传输平台、监管平台,实现向现代媒体转变,提高节目播出质量,更好地为___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1、电视台主要任务
(1)加强技术投入,逐年更新摄录装备,增强节目生产能力,完善台内网络结构体系;
(2)2006年-2007年新建广播电视台发射中心;
(3)2006年-2010年,构建技术中心大楼、新媒体数字演播中心;
(4)开展高清晰电视的制作,开设高清晰电视频道,开拓数字移动电视;
(5)建设完善播出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优质安全播出;
(6)建立广播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提升节目存储交换能力。
2、广播电台主要任务
(1)建立无线、有线调频广播覆盖体系,扩大服务范围;
(2)升级和完善广播音频工作站,提高广播播出质量;
(3)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视音频业务,建立网上广播的专业平台;
(4)实现数字同步音频广播(DAB)、多媒体广播;
(5)建立广播检测管理系统,确保安全播出。
3、A网(有线电视传输网)主要任务
(1)第一阶段,建立综合业务的基础接入平台,启动数字化,建立有线传输网络的营运体系。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1,数字电视用户达到有线用户的30;
(2)第二阶段,逐步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进行数字业务的多功能综合开发,进行全光网建设,完善与发展有线传输网络的营运体系,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4,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有线用户的60;
(3)第三阶段,主推全光网接入,全面发展多种业务的有线传输网络营运体系,开展多方位对外合作与市场拓展,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8,数字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有线用户的80;
(4)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管理与工程设计的GIS(地理信息)综合业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与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4、B网(网通信息网)主要任务
(1)光纤到楼幢,骨干出口带宽达到10G,小区机房达到30个;
(2)到2010年城区宽带大众用户数量达到2.5万户,语音用户达到___总语音用户数的1/3;
(3)数字电视入户率80,交互式数字电视使用率达到60,初步实现电视、语音、数字的三网融合;
(4)覆盖10个以上乡镇,宽带大众用户达到3000户,集镇开通交互式数字电视;
(5)建设___门户网站,提供综合性服务,打造___网通信息港的品牌。
(三)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经营工作
1、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科学制订人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广播电视紧缺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等影视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实现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与广播电视发展相协调。
加强广电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考核、录用、培训、奖惩等制度。
着力抓好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青年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到2010年,中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60%以上,并使中高级人才队伍的年龄逐步年轻化。
2、经营工作主要任务
加大广播电视广告经营的力度,努力培育和形成新市场、新机制,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业务开发。
探索发展具有广电特色的延伸产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广播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切实加大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力度,开发广播衍生产品市场,尽快提升广播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市电视广告经营创收要保持稳步增长,广播经营创收、网络综合业务经营要实现较快的提高,其他产业开发要有新突破。
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实施广播电视业发展规划的根本保证。要把广电产业的发展列入各地的重要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广播电视工作的整体合力。
2、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扶持公益性、重要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对公益性广播电视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可享受财政资金定额或定项补贴等政策。
按中央和省、杭州市有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广播电视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增值业务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和整体转换的价格体系与政策。
3、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人事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任期制、节目制片人制等,特别是在干部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奖惩措施和程序,对表现不良者采取诫免、待岗、辞退等措施。
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建立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相结合,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做好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三篇: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09 13:1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点击:
247次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唐山市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以来,唐山市认真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种植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3元,增长4.3%。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总产达到2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 %;棉花总产4.43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总产23.3万吨,总量保持了基本稳定;蔬菜作为种植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总产达到1280万吨,比上年增长0.95%。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65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10.5万千瓦,农业特别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总的看,近年来唐山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市场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并有较大幅度增长,为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产业日趋明显。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围绕优势作物生产,扶持培育,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特色生产向特色产业转变,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丰南和乐亭的果菜、玉田的大白菜、迁安的甘薯、滦县的花生、遵化和滦南的食用菌、唐海的大米、丰润的专用玉米入选河北特产之乡。2004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产品产值已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在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通过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粮食、油料、蔬菜等传统产业的素质得到较快提升。2004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43%;优质专用玉米18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优质抗虫棉比重达到91.6%。
——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蔬菜产业以其市场取向的新机制、“短、平、快”的产销特点、效益较高的吸引力,成为全市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速度增长最快的优势产业之一。200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78万亩,增长4.9%。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95万亩,同比增长5.4%。全市年产值超500万元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中心批发市场达到53个,蔬菜商品率达到84%,外销量达到77%,蔬菜产业产值居种植业第一位,成为种植业中带动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支柱产业。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环境评价面积累计达到110.3万亩,涉及12个县(市)区75家企业,可播种蔬菜180万亩,其中乐亭县、丰润区、古冶区、丰南区、开平区、路南区、玉田县7个县(区)境内的蔬菜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米、番茄、黄瓜、豆角等近30个粮食、蔬菜种类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到810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63%。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新成效,获绿标产品达到1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9.18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坚持靠科技促增产、保增收。积极推进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全市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70多个,全市主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38%。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60万亩。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种植业龙头经济组织发展到137个,年营业额近40亿元,蔬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2家。种植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17个,社员总数达到2.7万人,带动农户2.9万户。蔬菜、花生两大产业经营总额达到105亿元和9亿元。
“十五”期间,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唐山市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既受自然风险、又受市场风险制约的双重风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而市场、资本、技术对农业的约束明显增强。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加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没有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科技储备及开发力度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等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保障,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品,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唐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六条基本方针”。一是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三是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四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抓;五是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提高农业整体水平的切入点;六是始终坚持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三)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把符合市场需求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增强竞争力,提高占有率。
2.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优化农业技术结构,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产品质量由优质专用向优质、安全、高效转变,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4.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努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旱作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承受能力,由主要靠行政推动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控作用,搞好服务和引导,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6.坚持市场发育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的原则。由单纯抓生产向抓生产、抓市场、抓加工并重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转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四)发展重点
1.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集中力量抓突破。全市到2010年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
2.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既是优势,也是竞争力。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特色才会有效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抓住小作物作大文章,围绕小产品造大市场,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生产基地,以此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种植业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3.发展绿色农业。研究推广“绿色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的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无公害作为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检测、市场建设等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尽快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方向性转变。到2010年75%的种植业产品实现无害化。
4.发展精品农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质量监督、商标注册、品牌认定等工作,培育精品和名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业的延伸效益。争取到2010年25%的农产品实现品牌销售。
5.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入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尽快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努力把蔬菜、花生等优势产业以及玉米、小杂粮等传统出口产品做大做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到2010年创汇农业基地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12%。
6.发展新兴产业。抓好大宗产品的同时,加快培育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市场,提高种植效益。重点抓好食用菌、甘薯、中药材、牧草等产业发展。争取到2010年新型产业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
(五)发展目标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实现“两增长”、“三优化”、“四提高”,形成“五个新格局”。
“两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50亿元,增幅为4.3%;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5100元,平均每年增幅为5%左右。
“三优化”:优化品质结构,优质农产品比重2010年达到90%以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逐步恢复和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粮经比例由2004年的57.2:42.8提高到60:40;优化区域布局,巩固和发展以京山沿线为主的粮食重点产区、以沿海为主的骨干棉田产区;以中东部沙壤地区的优质油料主产区;以乐亭、玉田、丰润、丰南为主的蔬菜重点产区。
“四提高”:一是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2010年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750万亩以上。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业市场体系,包括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技术、卫生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价格供求预警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大力提高农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2010年达到65%以上。三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全市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同时,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工厂化无土栽培等高科技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到2010年,全市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以上。
“五个新格局”:坚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轴,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坚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格局;坚持应用市场新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供应体系新格局;坚持稳定、完善与创新并举,建设名符其实的双层经营体制新格局。主要农作物预期目标:粮食。恢复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在推广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饲用玉米等品种。2010年面积恢复到760万亩,总产268万吨。棉花。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预测,2010年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3.7万吨。同时,要优化区域内棉田结构,稳定集中产棉区,扶持和开发高产高效棉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优质高效的间作套种模式,提高棉田整体效益。油料。“十一五”期间,谋划建成1——2个油料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建成带动,重点发展1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到2010年面积保持在125万亩,总产24万吨。蔬菜。“十一五”期间,蔬菜生产以引进、发展名特优品种为主,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加工制品,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290万亩,总产1310万吨。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认真制订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配套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和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放心”产品,按照“面向市场、制定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业产品,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必须紧跟市场时尚,执行绿色标准,从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坚持“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艺、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中的每一环节,到生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创立农业品牌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抓好现有品牌的规模化营运,培育农业知名品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扩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多打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益。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力度,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大力示范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种植的农产品无公害的显著特点。对农民来讲是省工省力、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产的好技术,对政府来讲是培肥土壤、抵御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大力推广作物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通过专用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稳氮增磷补钾(微)、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作物病虫害监测,加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龙企富民”工程。加强与省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做好“引龙”工作。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发展指导,抓好甘薯、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建设,将其尽快培育成为引领种植业产业化的新龙、强龙。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和鼓励农民自办、服务组织领办、龙头企业兴办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产销衔接。树立品牌、名牌就是效益的观念,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工作开展。
4.加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⑴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间排灌系统、田间道路、晒场、库棚等,配套购置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和种子生产的农机具设备等,适当补充加工处理设备。项目建设规模2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⑵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建设内容主要是种子检验检测设施及仪器设备等,总投资400万元。⑶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基地试验田规模150——300万亩,主要包括天鸟水源工程、土地平整、地力及隔离设施建设等。配套突进工程主要包括库棚、晒场等附属设施建设、配套购置农机具等,适当安排田间道路、田埂建设。总投资400万元。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在丰润、玉田、滦县、滦南、丰南等小麦主产县(市)区,引进推广小麦优质专用品种、购置小麦品质检验检测设备、种子加工设备等,基地建设面积50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⑸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检测室、试验配套用房、信息网络、培训及技术展示用房、应急防治药品及施药器械库、标准病虫观测场建设、观测及信息处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总投资500万元。⑹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田间排灌、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地力建设;配肥站、晒场及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每个标准粮田建设规模为4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分两年投资建设。⑺优质玉米生产基地项目。在玉米主产县(市)区建设180万亩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体系建设,即土肥侧配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植保测报体系、种子繁育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项目总投资1亿元。⑻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内容要根据平田整地、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田间作业需求,购置大马力拖拉机等动力机械和田间作业机具,收获及烘干机械设备,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项目的农机作业任务量为4万亩,总投资600万元。旱作农业工程。通过建设水池水窖、客土压沙、生物埂、引进示范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技术等,并结合旱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旱作综合配套技术280万亩,建设旱作基本农田170万亩,逐步解决唐山市因干旱造成的减产减收问题,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总投资500万元。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即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每户补助800元,项目村的项目户要超过80%,总投资300——700万元不等。农产品检验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提升检测中心的功能,投资300万元。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投资50万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北京同仁堂河北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按照GAP的要求,实现对中药材从种到收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
5.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方向,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通过合资合作、外向订单、出口加工,扩大出口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积极培植外向型龙头发展。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步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靠开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6.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按照“高新技术建龙头,示范园区抓带动,科技服务进村,农技电波入户”的思路,市级加强科技园区建设抓示范,县级实施电波入户抓提高,乡级建设示范农场抓普及,村级建设科技进村服务站抓服务,深入开展“百千万、学奔闯”活动,继续开展农闲季节大培训,抓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落实农业“特派员”制度。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搞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和服务。
7.突出招商引资,全面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和重要举措。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联合、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更多吸收大中型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地、外商资金以及民间闲散资金的注入,走出一条用市场办法聚资、融资、资本营运、增加积累的兴业之路。同时,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8.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和管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等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督导检查,落实涉农价格“公示制”、贫困地区中小学“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管理监督机制,构筑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违规生产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配件的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第四篇: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五”时期农业现状及“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以来,我县紧扣“三增”目标,认真落实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4.14亿元提高到预计的6.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08元提高到预计的2310元,分别增长59.42%和21.07%。农产品产量大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到“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3.45万吨、油料总产
0.43
万吨保持了相对稳定,生猪出栏20万头、羊只出栏51万只、家禽出笼30万只,分别增长330%、618%、30%。“十五”时期,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共累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余项,增加效益10多亿元,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全县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含量提高到50%。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县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1号文件”,全党和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成为社会各界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任务;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要素、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农民武装农业,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将为农业稳产高效打下更好的基础;四是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逐步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面稳定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改造、重视和提高,推动农业农民与市场机制接轨,走产业兴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为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创一条有效途径。从面对的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农民渴望融入市场的矛盾。如何较好地实现农业转化增值,当前缺乏的就是这些中介组织的带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效率低,农民渴望流通中介组织的带动,但我县绝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连接机制。二是农村政策不配套与农村纠纷难调处的矛盾。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农业生产性用水、农村土地纠纷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出现后,在调处过程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特别是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的调处,政策性较强,但出现矛盾的情况千变化别,没有相关的农村政策配套,基层的调处过程中很难操作,调处难度大,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矛盾。我县农业是典型的抗灾农业,虽然近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抗灾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与减少农民的矛盾。我县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对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稳定转移缺乏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与城镇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不快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十一五”规划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粮食、蔬菜、畜牧的无公害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目标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计划2006年农业总产值6.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2010年农业总产值8.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两项指标分别按照4%-6%、8%-10%幅度递增,实现小康目标。
1、粮油生产
“十一五”期间,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8万亩,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至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6%。粮食播种面积2006年38.23
万亩,2010年为38万亩左右,粮食总产2006年为
13.44万吨,2010年稳定在13.54万吨左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76万亩左右,总产2006年达0.43万吨,2010年达0.54万吨,年递增3%。
2、蔬菜产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潜力,采取规划牵动、科技启动、服务带动、质量推动、龙头舞动、中介拉动、项目驱动等大措施、大动作,促进全县蔬菜生产、加工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蔬菜种植面积平均年递增3-4%,即2006年全县蔬菜面积达3.1万亩,2010年3.5万亩。二是要成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精、特、新蔬菜的生产,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每年增加日光温室500亩。
3、农村能源建设
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普及率达20%,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达60%以上,建池户使用沼气替代60%以上的传统生活用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实施“能源-环境”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畜牧产业“十一五”期间,羊产业,以杰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活畜交易市场为龙头,坚持“禁牧兴舍,压山扩灌,压滩扩寒”的原则,大力引进优质多胎种羊,全力推广三元经济杂交、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舍饲圈养、快速育肥等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做好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2005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110万只,2010年,达到150万只。养猪业,要以盛大种猪场、云龙养殖场等为龙头,走龙头带基地的联动式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养殖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2005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鸡产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61万只,2010年饲养量达到65万只。奶牛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700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800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2000头。
5、其它产业
洋芋产业,充分发挥“景玉牌”商标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实施精品战略,大力提高商品率,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精品率达到70%以上。制种产业,以县内各制种单位为龙头,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瓜菜良种的繁制种规模,保持制繁种面积5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啤酒大麦产业,以金卉麦芽厂和华惠麦芽公司为龙头,在全县种植优质啤酒大麦5万亩。草产业,以新西部草业公司为龙头,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为目的,大力种植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13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以山区为中心,稳定种植小杂粮3-5万亩。
四、措施与对策
1、项目强农,加大农业投入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勤跑项目,善跑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向省农牧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争取项目,做到四个“一批”:即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十一五”期间,计划推出“北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滩羊保种选育”、“无公害防治示范县”、“动物防疫体系”、“无规定疫病防治”和“优质粮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农业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二要继续实施“一师一项目”活动,每一位具有高、中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个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普及新技术。
(2)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经、新领域和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3)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增加农业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2、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和巩固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同时每个村要配备一名农技员、一名兽医防疫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民中的科技示范、推广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一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断层问题。
(2)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全县粮油、蔬菜、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比“十五”计划增1个百分点,力争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2%—45%。小麦重点推广永良4号、宁春13号等品种,逐步取代面质较差的常规品种;玉米主推沈单系列等品种;大麦主推甘啤3号、甘啤4号等品种;胡麻主推陇亚系列等品种;蔬菜每年引进1-5个左右名特优稀新品种,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生猪生产应着重提高生猪品质和生产水平,从二元杂交全面推进到以“杜长大”、“杜长白”为主要组合的内、外三元杂交;羊只重点发展滩羊与世界其它优质肉羊的杂交生产;家禽生产要突出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重点发展优质蛋鸡和肉鸡生产;奶牛生产要大力推广饲养优质高产的中国荷斯坦奶牛。
(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规范化间作套种、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抗旱节水、精粮播种,普及推广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专用肥应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禽畜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仔猪早期断乳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
(4)加强技术培训与合作。“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科技转化。一方面做好农技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工作,组织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另一方面以农广校为阵地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量,“十一五”期间县农广校每年计划招生100名,到2010年实现村主干未达到中专学历的100%进农广校接受教育,专业大户100%参加农广校培训,4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100%具有初级农业教育绿色证书。同时,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特别要加强与农业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吸收发达地区在动植物品种、农艺设施、管理水平、加工技术上精华。每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1-2次,每年邀请农业知名专家来我县授课2-3人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我县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信息引农,强化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办好全县政府网站,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站点击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完善全县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功能,开展技物结合农业咨询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改变单一的产中咨询服务为产前决策咨询、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信息引导等全程服务。
4、依法治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树立生态就是动力、生态就是效益、生态就是后劲的观念,从以下三方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应加大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加强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对畜禽饲养物(禽苗孵化场)的粪便、下脚料等废弃物以及农产品的下脚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指导与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2)建立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现有县土壤肥料监测站、畜牧中心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添置配齐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成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3)加快农牧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步伐。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类型,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限用、禁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5)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实施动物保护工程。一要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提高免疫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二要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切实把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严防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三要抓好规模养殖场、动物交易场所、屠宰加工场所和储藏场所的灭源消毒工作,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四要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维护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5、多予少取,落实支农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农业税全面取消,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措施已陆续出台,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订的一系列支农政策,把政策优惠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的实惠。“十一五”前期,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动力,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真正落实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6、龙头壮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1)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围绕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产业,按照各乡镇的不同的区位、土壤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在全县建成四个优势产业区。即:以五佛和城郊各乡镇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以一、二期灌区为主的早熟洋芋、啤酒大麦产业区;以二期灌区为主的牧草、特种玉米产业区,以干旱山区为主的小杂粮、强筋小麦产业区。畜禽业生产根据我县畜禽品种资源分布,着重发展三元商品猪、滩羊的杂交优势品种;以畜牧规模养殖场为龙头,加快现有养殖场的无公害认证进程;引导禽苗专业大户进禽苗基地,规范种禽和禽苗生产管理,积极探索禽苗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和牛奶生产。
(2)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要以盛大、华惠、博亚、杰达和新西部草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发展畜产品加工等农牧深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注重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坚持以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3)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是当前我县面临的迫切课题。“十一五”期间,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4)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粮食、蔬菜、畜牧等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彻底清理对农民工歧视性规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第五篇: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年至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学校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应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精神,规划学校的未来五年工作,现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的具体实际,特拟定XX县XX中学~—201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认真贯彻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抓住机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1、积极筹措经费,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穿衣”,提升学校形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10—15万元)。
2、抓装普九提高”工作机遇,建设好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满足学生上实验课的需要(15—20万元)。
3、整治~场,保证师生课余活动顺利开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5000——8000元)。
4、更换教师住宿楼电线,整治好学校房盖,为师生生活排忧解难(5—8万元)
5、更新学生课桌300—500套,改善学生学习条件(4—6万元)。
6、筹建单身职工宿舍10—15套,改善和满足教职工住房条件(25—30万元)
7、加强行政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务实求真”的干部教师队伍。
8、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10—20名(语、数、外各科2—4名,其余学科1—2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校发展储备人才。
9、学校规模保持在1200人左右,创建“县级初中示范学校”。
10、探索乡镇中学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新路子,尽最大努力争取办成职业中学,为农村和地方建设培养适用人才。
11、力争德育工作方面在乡镇中学中办出特色,完成市级或县级德育工作科研课题,走科研办学兴校之路。
12、花大力气,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力争教学质量和督导综合评估进入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将我校办成垫江南部的名校。
13、努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创设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力争职工福利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十一五”规划中的重难点问题
1、关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建设好干部教师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项工作能否实现的保证。
2、用科学发展统领并指导学校工作,是工作的难点,需要深入学习、引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重点抓好“科研兴校”工作。
3、改善办学条件需要的经费,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内部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和上级补助。
4、创设乡镇中学走职业教育办学之路,要依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因素,关键是抓住机遇、自身建设工作。
5、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以质量取胜,用满意的质量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最艰巨、最复杂的一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