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好的品行是为官做人之要
良好的品行是为官做人之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时下,确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工作上有能力,有成绩,道德情操上有点问题无关紧要,因而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看出作是小题大做,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从思想道德滑坡开始,—步步蜕化变质,坠入违法犯罪深渊的事实,却无情地驳倒了这些糊涂认识,一次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非但不能有丝毫放松,而且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行是外在的、看得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人的真正的品行。
做人要讲人品,人格,这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一个
人要立于天地之间有所作为,首先是要注重品行,没有好的品行,做人做事就失去了基本的原则。
所谓人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和一贯的品行、品德和品质。它非常具体和直接地体现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工作态度和社会活动中。人品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在观察和判定一个人的人品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掌握的标准往往会包括以下方面:是否正派规矩、诚实守信?是否正直坦荡、光明磊落?是否与人为善、热情厚道?是否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否踏实工作、不务虚名?是否作风正派、生活严谨?是否清正廉洁、不贪便宜?等等。如果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或基本上能够做到,人们大都会认为人品较好。如果用反面的语言,则有:是否工于心计、阴险诡诈?是否喜好整人、惯耍手腕?是否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是否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是否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是否争名夺利、诿过于人?是否假话连篇、言而无信?是否出尔反尔、无诚可言?是否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是否贪财好色、作风不轨?是否待人刻薄、刁钻古怪?等等。如果有诸如此类的毛病,一般就会认为有人品问题了。假如什么都沾上了,那就不仅是人品有问题,而且可以算得上是奸诈小人了。因此说,人品有高下之分。高尚的人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低下的人品,是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败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严重阻碍因素。一个人想要在
社会上立足并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许无须修炼到圣人的境界,但总得要有一个基本的人品作基础,这种基本的人品包括遵纪守法、真诚善良、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等。
人品之中,官品为最。因为官者管也,为官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不仅仅代表为官者本人,而且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官”品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其实就是从政为“官”者的品格。“官”品体现人品,人品决定“官品”;欲做好“官”,必先做好人。正如著名作家萧军所说,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人们评价一名领导干部,首先看重的往往是他的人品如何。很难想象,一个人品不佳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好“官”。而那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爱戴的领导干部,除了有本领、能干事,必定有着高尚的人品。所以,古今中外,有作为的政权都十分强调为官之德、为官之品、为官之道。而官品,首要的是要解决“当官为什么?”的问题。中国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民本、民生思想。在当下中国,就是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共产党员不谋私利。综观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在身体力行这一最重要的官德、官品,从焦裕禄到郑培民,无不如此,一心为人民,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是党员干部中的佳品、上品,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当代中国正是因为拥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有德有品之官,才使得社会蓬勃发展,才使得国泰民安。反之,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跌跤子。许许多多的反面典型已经证明:大凡做官的失败,都是在“人品”上出了问题。我们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时候都需要“重品行”。这就意味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应当打好人品的底子,而且应当努力提升“官”品,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境界。道德修养永无止境,“官”品提升也永无止境。从高标准来讲,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创一流业绩,发挥模范作用;就一般要求而言,也要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规定纪律,胜任本职工作,坚持廉洁从政。我们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历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并且强调以德为先。这里讲的“德”,就包括品行。所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重品行摆在重要位臵,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做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和良好品行的官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但是,良好的品行不是建立在职位、权力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在德育的教化和熏陶、法纪的约束、工作的磨砺中逐步形成的。这是一个自律的过程,是一个战
胜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
“人到无求品自高”。所谓无求,是说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切追求是建立在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谋利益、求福祉之上,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品行支配下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奉献之上,决不能为一己私利所求、所支配、所占有。为人一世,最大的失败和耻辱是贪欲私心主导了自己的品行,左右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影响了自己的道德面貌而不能自拔,自以为聪明过人,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其结果是一害国家和社会,二害人民大众,三害自己和家庭。当下一些腐败官员之所以腐败,就是因为私心大重,物欲大强。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浙江省某局原局长是个贪官,入狱后交代其心路历程曰:我就是喜欢数钱,每天有新的钱来数就快乐。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换取和满足自己的私欲,将手中的“乌纱帽”批发出去,将手中掌管的土地批发出去,将手中的批文批发出去,将手中可支配的所有能够“变现”的东西批发出去,将权力当作“期货”,用来索取“投资回报”。这样低劣卑琐之“品”导致的,肯定是官品之丑、之恶、之不堪、之卑下。看看这些年“落水”的一个个大贪巨蠹,即可明晓。他们,是金钱奴;他们,是物欲狂;他们,腐败行
为令人不齿。哪里还有半点官品、人品!高尚创造幸福,欲利制造痛苦,功利剥夺轻松,奢求增加烦恼。“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应该想清楚了,无穷无尽的欲利到底给自己和家庭最终带来多少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多作奉献带来的幸福快乐多,还是无耻攫取带来的幸福快乐多?如果对高尚道德品行熟视无睹,以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仍然在欲利、功利心理驱使下打自己的算盘,必被欲利所毁、贪腐所灭。
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始终把修持自我道德标准放在重要位臵,以一种内向和自省的修炼过程使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素质不断升华,从而使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智慧素质上升到更高境界。自省,就是自行省察;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的意思让我们经常反省自己,看自己做事、交友和学习等做的对不对,好不好,自己的言行是否达到儒家对君子的要求。这种儒家的修身之道一直为后人所钦佩和借鉴。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与古人相比,我们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更高的人生追求。因而我们的胸怀和视野理应比古人宽广得多,自省的力度也要大得多。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焦裕禄、郑培民等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例,为我们今天如何提高自省能力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焦裕禄同志生前有个习惯,每天睡到床上
“过电影”,把自己一天的言行审视一遍。郑培民同志自参加工作至去世的三十多年间,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郑培民同志记日记是为了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他们就是以这样实用而独特的方式,常省吾身。进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以自己的奉献和业绩,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写下了他们人生壮丽的篇章。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铸就了一座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夫祸患常起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任何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质变而进入另一状态。“先贪针,后贪银,再贪金”,一个人的蜕变往往从小事开始。如果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平时不注意改掉小毛病,久而久之,就会招来祸患。这是因为不良行为有个数量的积累过程,一旦达到一定的度,就会触犯党纪国法。另一方面,违法乱纪行为人本身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也是有一个积累过程,而引起质的变化。当违法乱纪行为人一次次作案蒙混过关,他便会利令智昏,发展到欲壑难填的地步。然而,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以此为鉴。他们放纵小节,律己不严,以至放僻邪侈,贪图私利,胡作非为,最终被押上了审判台。现实生活中,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平日里自我感觉良好,对自身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或者满不在乎,或者是以美
遮丑,藏藏掖掖。进而,日积月累,心灵落满了“灰尘”。原有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逐渐失去了,这样那样的非分之想产生了。于是乎,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不该拿的拿了,不该去的地方去了。一步步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觉地犯了错误,到头来害人害己,不仅葬送自己美好前程,而且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始终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品德中所固有的自尊心、自爱心主导着自己行为的高尚和精神的满足,从而主导着人格高尚和功业圆满。重品行者把高尚人生观视为人生价值核心,以高尚人格品行影响着忠贞不渝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决定着价值取向,指导着行为选择一直循着高尚的光明之路,义无反顾地走向高尚美好的彼岸。不同的品行观反映了不同的人格行为取向,所反映的观念行为和真实动机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同是人,类不齐”,最明显的莫过于品行高尚者和品行低下者的道德面貌和行为标准所反映的是如此截然相反,其结局也是如此截然相反。光荣和耻辱,赞美和谴责,品行的标准所示现的二律背反效应,每个人特别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不能不认真反思、不能不认真对待。
品行高尚与低下仅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做高尚者有何难?做低下者有何益?聪明的人们应当正确选择。
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在“重品行”
上下功夫呢?我认为除了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外,还必须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尤其要结合实际注意一下四个方面:一是坚定信念,把握方向。要牢记使命,对得起党心,对得起民心,对得起良心,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此来完善我们的政治品行。二是加强学习,修身立德。要坚持理论学习,打牢理论功底,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制各种低级、庸俗、愚昧和迷信思想的侵蚀,不断培养高尚积极的心态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完善我们的思想品行。三是勤政为民,务实重干。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时刻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职尽责,敬业奉献。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此来完善我们的工作品行。四是廉洁从政,严于律己。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节俭意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欲望严格限制在社会的道德范围之内。做到加强团结、和谐共事、不拉山头、不搞宗派;不跑官要官,不争名争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模范遵纪守法,诚恳接受监督,以此来完善我们的作风品行。
第二篇:为官做人要坚守“三个底线”
为官做人要坚守“三个底线”
今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严守为官做人的底线》文章,文章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一点一滴建树自己的高尚品德志趣追求,才有“先进”,才能“带头”,才成“模范”。
笔者认为,为官做人最应坚守“三个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这一底线,既是为政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道德底线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是人们安身立命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无论你所处的地位、身份、环境如何,无论你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奋斗目标、精神追求怎样,都应该时时警醒自己:“你是否还记得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坚守“法律底线”。这一底线是为官、做事的最低底线,也是“红线”、“高压线”。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有良好心态,用权要谨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越法律底线。把学法、懂法、加强法纪修养、依法经营作为必修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令行禁止。坚决克服侥幸心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守不住法律底线,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坚守“纪律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各种社会组织或社会群体规定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的决定高度一致,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办的事情不办。守不住纪律底线,就会断送政治生命。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今社会,商潮滚滚,物欲横流。倘若现实生活的人,都能牢牢守住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纪律底线,那社会的秩序、官场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一份真挚和关怀,该有多么美好!(高志山)
第三篇:做人 为官 为民
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进入新世纪,正当我们以新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又出现了一位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郑培民。他感人至深的事迹,谱写了新形势下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公仆的动人篇章。郑培民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发自郑培民内心的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这句看似朴实的话语,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做人、为官、为民之道的高度浓缩。
做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好官。郑培民同志虽处高位,但从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工作上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对待同志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当面批评人,背后保护人,不搞团团伙伙,不居功诿过,敢于承担责任。当组织上决定把郑培民从经济发达的湘潭调到经济比较落后的湘西 工作,他二话没说,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名利观;他在湘西的两年多时间,跑遍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表现了他埋头苦干的苦乐观;在九八抗洪中,他亲临一线指挥,平均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还身患重病,直至抗洪胜利,表现了他为党为人民的利益不惜一切的生死观;他在湘西工作坚持自费回家,往返火车票自己掏腰包,从不让妻子和孩子坐自己的公务车,表现了他清正廉洁的公私观;他敬重妻子、关爱妻子,表现了他正确的婚恋观。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他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而且在小节上能够固守操节。工作调动,儿子升学,女儿出嫁,个人爱好等,他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他曾告诫子女:“与其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让人肃然起敬,家风虽然不能代表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全部,但它是一种标志,反映出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从郑培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和党的领导干部正确的人生观。我们要做一个党信任的、人民群众拥护的官,就要首先做一个有高尚思想道德境界的人,像郑培民同志那样正确对待个人的苦与乐、名与利、生与死、公与私,强化自律意识、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官,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突出地强调了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特别指出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 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恰恰证明了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极端重要性,也正是我们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实质所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和地位,正确处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是每个领导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核心问题。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在赋予领导干部权力和地位的同时,更赋予了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庄严使命和重大责任。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重。权力具有二重性,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领导干部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就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始终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坚如磐石,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们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认清职位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平台,不是我们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认清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奉献也应该越多。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力量,能否用好手中的权力,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当向郑培民那样,要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看待手中的权力,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这样才能在掌权用权上,识大体、明大义、守大节。为民,就是要树立宗旨意识,当好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归根到底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实践中。学习郑培民,永做人民公仆,一是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谁是主人,谁是“仆人”,这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郑培民同志不论是担任市、州委书记还是当了省级领导,始终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原则,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他身为高级干部,却始终保持与普通群众的平等关系,这与一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父母官”自居,甚至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耍威风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必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郑培民在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心贴群众越来越紧。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与群众真心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远,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对困难群众避之唯恐不及,这种对群众没有感情的领导干部,决不是好干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应像郑 培民那样,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三是必须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郑培民同志的一生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他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事业的轴心。他以实际行动证明,入党就意味着奉献,而不是索取,当干部就意味着服务,而不是享受。我们都应当像他那样把人生的目标定位于为人民服务,自觉地为民尽职、为党分忧、真正把永做人民公仆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省市已进入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强市的新阶段,区委、区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建强创佳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并精心打造“三城两区一园”六大经济亮点,未央也将进入腾飞的新时期。作为区委的一名领导干部,我将以郑培民为镜子,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优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认真考虑和照顾不同阶层、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当前,要特别注意照顾和保护好困难群众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三夏、防非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坚持“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努力为人民干实事、求实效、谋实惠。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全区人民一道,精 心打造六大经济亮点,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市场聚集化,农业企业化,构建我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平台,发展未央优势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变成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将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郑培民的敬业精神,牢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真谛,并以此作为我的行为准则,时刻自省、自重、自警、自励,恪守为民之责,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为未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
第四篇:领导干部要恪守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领导干部要恪守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做人做事为官是个大命题。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中,有的人恪守做人做事为官之道,敬业爱民、时刻自律,受到百姓广泛传颂,流芳千古;有的人违背做人做事为官之道,谗上欺下、不顾廉耻,遭到群众痛恨唾骂,遗臭万年。做人做事为官之道是什么?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其人生实践为之作了最好的诠释。
一、做人要正
做事先做人,做官也要先做人。古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而后求能,都是把修身做人摆在了第一位。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也讲出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做人要有信念、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
信念要端正。范仲淹于公元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改嫁常山朱家。他少年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救人和读天下书、穷天下事的志向。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当时的应天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县内)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先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足见其志之大,其心之静,其信之诚。4年之后,他中进士,在殿试时终于见到了真宗皇帝。受封建时代的桎梏,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和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一样多少带有功利色彩。而我党一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与封建官僚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一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领导水平,坚持把学与思、知与行很好地统一起来,自觉地把科学理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二要把改造世界观作为终生任务。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世界观改造,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要加强道德修养。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慎微,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反躬自省。
心态要摆正。范仲淹一生为官37年,政治生涯历经四起四落,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地方当官,他一以贯之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心态。做人正心以为本,领导干部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一要有荣辱心。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知荣辱、明是非。二要有知足心。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知足常乐并不是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强调一种对待荣辱得失超脱淡定的心态,强调的是在履行岗位职责上要追求卓越,在一己之利上要超脱一些。三要有感恩心。学会感恩,既是做人之道,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
待人要公正。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滕子京知泾州时,被人告他挪用公款15万贯。仁宗大怒,要查办。范仲淹力保滕子京无大过,如有事甘愿同受处分。很快,经查明这15万贯钱,皆是用于军饷。这样滕才没有被撤职,而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贬到了岳阳。后来,滕重建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为之写一篇记,于是有了《岳阳楼记》这一段佳话。古语讲“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公就是公道,要忍所有私而行大义,去除心底一切私心杂念,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以肝胆相照的精神、公道正派的作风待人。明白人人都有长处,相互学习;明白人人都有难处,相互关心;明白人人都有短处,相互提醒;明白人人都有错处,相互包容。
二、做事要勤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为人民、为社会做事。如何做事?古代先贤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虽然方式各有千秋,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心尽力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不辜负群众对自己的期望。
要想干事。1021年,范仲淹调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政府盐利受损,百姓亦流离失所。范仲淹只是一个看盐场的小吏,这些政务经济的事本不归他管,但他见民受其苦、国损其利,便一再建议修复海堤,政府就干脆任他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的县令。范仲淹制定规划,亲率几万民工,日夜劳作在筑堤工地。前后3年,终使大堤告成。随之,地方经济恢复,国家盐利增收,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百姓感谢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堤,甚至有不少人改为范姓。
做到想干事,一要有责任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税收工作也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更要以对税收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凝心聚力干工作,尽心尽责谋发展。对任何工作,都要真心对待,狠抓落实。二要有压力感。面对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把压力转为动力。三要有持久性。要实现税收事业科学发展,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干事的持久性。
要会干事。范仲淹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他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由此看来,想干事仅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按客观规律干事,讲究科学、讲究思维、讲究方法。一要注重把握全局。领导干部要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全局工作联系起来,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二要注重狠抓关键。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着力抓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税收工作的关键问题就是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三要注重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很重要,科学的工作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决策上统筹谋划、在任务分配上统筹安排、在抓落实上统筹协调。要干成事。1038年,宋西北的西夏建国,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因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范仲淹虽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并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范仲淹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下令就地筑城,10天,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一个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自此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只好议和。
如果说范仲淹在朝廷和地方为官政绩卓著靠的是忧国忧民之心和腹藏锦绣的智慧,那么这次以一书生领兵获胜,最主要的则是靠他那种率先垂范、务实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领导干部要干成事所必须坚持的。一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要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必须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二要求真务实。领导干部做事的关键就是要求真务实。这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方法。三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不断创新。直面新时期的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领导干部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还要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以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积累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三、为官要廉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想带好队伍、干好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廉洁奉公,始终做到爱廉、倡廉、守廉。
爱廉就要心系群众。古往今来,大凡有抱负、有作为的官,都以廉为美,心系群众。公元1033年,全国蝗旱灾害流行,山东、江淮地区尤甚。范仲淹冒杀头之祸,去当面质问仁宗,仁宗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说:“那就派你去赈灾吧。”对这个因言得差的棘手之事,范仲淹没有拒绝。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灾后必有大疫,范仲淹遍设诊所,甚至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乌味丸,免费发放民众。心系群众是为官勤政廉政的宗旨和归宿。心系群众主要应落实在两个方面。一要真诚服务纳税人。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服务新理念,税收工作正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领导干部要按照这一理念,研究深化纳税服务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提高行政和办税效率。二要真心服务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把基层干部群众的急事难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要事,用办实事的行动来取信于民,用办实事的成效来还利于民,真正赢得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倡廉就要坚持原则。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司理参军,就是审理案件的助理。范仲淹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苟同。每结一案,他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一年后,范仲淹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范仲淹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任职考核,很快一些贪腐、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看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期,在这种环境下,作为领导干部,要想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势折腰,就必须敢于坚持原则。一要遵守党纪国法。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二要正确履行职责。领导干部要在坚持民主集中,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责任。既要以身作则,又要带好队伍,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三要自觉接受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领导干部要明白监督是种约束,也是种关爱的道理,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守廉就要严于律己。范仲淹做官之后,家教甚苛,自律甚严。儿子纯佑结婚,他连一顶绫罗做的帐子也不让添置。在苏州做知府时,风水先生为他选了一块宝地造私宅,说在此地建房,家中定有公卿相继出世。他却说,我家出英才不如国家出更多英才,执意把这块地让出来建了府学。他去世后,宋仁宗为他的墓碑题词为:褒贤之碑。
很多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往往是不能严于律己,从一些小事、小节开始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操,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不做不洁之事。一要情趣健康。领导干部只有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才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二要谨慎交友。朋友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与益者交,终身受益;与损者交,受害无穷。领导干部要坚持择善而交、择贤而交、择铮而交。三要勤俭节约。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上。
做人做事为官之道最主要的就是做人要正、做事要勤、为官要廉。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这是历史的责任,我党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公仆的真谛。
张
雷
二O一O年九月九日
第五篇:学会做人之品行道德
品行道德≠选修课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奸诈,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洛克
从四、五岁开始读幼儿园,到现在二十多岁仍在进行的学校生涯,都是为了给进入社会埋下伏笔。身为即将结束学校生涯的大学生,我们准备好了吗?其实也可以说,品行道德我们优秀了吗?在生活中,只有被社会认可的,周边朋友喜欢的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而这种人无疑都是道德品行优秀的。
只有道德品行优秀的才能在朋友圈中受到欢迎,才能在工作中得到重用。可是如此重要的人生必修课,我们认真修了吗?一段时间以来,这样的一些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针对青少年的一次调查中,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到15.2,认为难以评价的占29.8,;当问及“你在马路上捡到1000块钱会选择如何处理”时,有16%的学生选择了对这笔意外之财进行私占或私分,另有10.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时,才会将钱交出去。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
这种络绎不绝的现象,是不是证明请我们这些学生的品行道德意识越来越薄弱。其实应该说,学生中品行道德状况总体上都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一直就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可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加之每个家庭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都毫无保留的爱着他们,尽己所能的满足他们、顺着他们。使他们失去了判断对错的能力,加之处在未成年期间“免疫力”差,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思想迷惘,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他们称兄道弟、哥们义气;害怕吃苦,追求享受;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盲目攀比,自堕自卑;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极具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总之,他们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品行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多元性的。几个月前,我观看了一部来自日本的记录片:一群小学生在照顾社区里受过战争伤害的老人,孩子们给流着口水的老人喂饭喂水。这些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其实,这些都是小事,我觉得我们同样有能力去做这一切,同样可以为身边的人付出最起码的关爱。
“品行道德”由原则和价值观组成,能够为你的生活指引方向,赋予你的生活以意义和深度。这些构成了你内心判断正误的标准,不是基于法律或行为准则,而是基于你个人。这说起来好像很宽,有点摸不到、抓不着的感觉。可是,这是生命内的要求,而不是游离于生命以外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把它具体化,我觉得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1、诚信。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
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
3、责任。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
4、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委过失,倾听他人意见。
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
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
列到这里,谁还能否定品行道德“易修炼”呢?前几天在党校开幕式上,一位老师就说过“让优秀成为习惯”。品行优道德好就是优秀,我们可以让优秀的品行道德成为习惯。老师说:“起先,我们可以去装着优秀。我们可以装半年,装一年,装着、装着我们就会把优秀变成生活中得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日复一日,我们装着优秀,同时也是在给我们的“品德账户”上存“钱”,相信一开始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最终将成为习惯。逐步养成了在生活中一些次要的方面塑造品德的习惯之后,你在更重要的领域培养品行道德力量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品行道德的塑造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内省,然后由内而外,推己及人。让我们一起,从细节开始,让优秀变成习惯,让好品行好道德变成条件反射吧。
叶一婷
10会计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