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编号:JXKT-MS-04-017 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董存霞
2014年5月,《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立。从成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我们全面地展开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并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一)所做的工作
1.准备工作,2014年5月,我们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建立学校课题组领导小组和课题组,明确教学活动的领导管理、研究策划、操作实施。
2.申请、立项工作,2014年5月,学校组织人员对申报资格和研究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后,向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申请立项,并于2014年9月17日被审定批准立项。
3.课题培训工作,为了加强教师的课题研究理念,提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以及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11月26日下午,课题组在学校教学楼三楼会议室组织了《课题培训会》。
4.课题开题工作,12月5日,我校召开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题论证会。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员张银莲、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研室主任张忠华、教研室教研员张丽和任晓蓉老师应邀现场点评指导。学校领导、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会议。教研室主任张忠华宣读并颁发了课题立项通知书。
接着课题负责人董存霞对开题报告的要点做了陈述,向与会专家汇报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步骤等内容。张银莲、张忠华、张丽、任晓蓉等专家对学校所立的四项课题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就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目标选择、规范研究方案、明确时间地点、研究成果生成及研究过程性材料的归纳与整理等进行了重点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受益匪浅。5.调查研究工作,2014年12月,先后完成了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和学生美术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美术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学习美术状态和老师们对于美术教学存在的疑问和困惑。针对这些现状制定可行性方案,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6.理论学习工作。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趣味教学的理论知识,也将理论学习列为常规活动之一(每月每人写一篇趣味教学的学习笔记)。通过文献考察及网上学习相结合,提高认识,并着力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开展工作。我们将理论学习还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以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上好每一节课。
7.制定课题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工作。
每个学期开学初,课题组长就会结合美术学科工作及时拟定了本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明确了本学期实验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课题成员们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以便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重视常规工作是顺利实施课题的保障,课题组常规工作有:
1、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
2、每月每人写一篇趣味教学的学习笔记。
3、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管的任务,各施其职,使课题组能自觉、健康、稳步地运转与成长。
4、写出案例分析和反思
5、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6、收集资料,整理个人资料袋。
8.开展诸多的课题研讨工作。开题以来我们以丰富的形式开展了研讨活动,组织集中学习4次、集体组织开展了备课活动2次、开展研讨课9次(其中骨干教师展示课2次、优课展示活动3次、青年教师研讨课2次、“蓝青工程’师徒结对同课异构活动2次)、开展优秀案例分析3次、子课题分析研讨活动2次、集体反思2次。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回顾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趣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创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学生像早晨的太阳正在向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升起。2.教师方面:
在动态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发展。课题组成员及时地认真地进行反思,个别教师思想上因循守旧,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勇敢地对自己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进行自我批评,并对症下药,取长补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付诸于自己的课题教学与课题研究,从而使研究工作取得了意外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
一年多下来,教师积累了各种研究资料和教学经验,所上的研讨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赞扬、教师们的欣赏和学生的喜爱。撰写的教案或论文还获得了各种级别的奖励。老师们一份份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案例评析、精品课录像、教案、教学反思、学期总结等等,仿佛就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在课题实施期间,结合课题参与了一些比赛,也取得了一些收获,2015年7月主持人董存霞撰写的论文《巧妙运用趣味语言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在大武口区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小学组论文评比三等奖。在2015年10月学校开展的第十二届“课堂质量工程”活动中,许丽琼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10课《花手帕》荣获达标课一等奖的好成绩。王瑞老师执教的《蝴蝶落我家》荣获特岗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董存霞老师制作教学用的微课《花手帕的制作过程》荣获石嘴山市微课制作二等奖。在2016年4月学校的第十三届 “课堂质量工程提升月”活动中,董存霞老师荣获“四项全能奖”(课堂教学展示、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才艺、教学设计)、王瑞老师荣获课堂教学展示一等奖和课件制作一等奖、杨静霞老师也荣获了课件制作一等奖„„。成绩是前进的动力,在成绩的鼓舞下更点燃了老师研究的热情。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
2.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一年来,大家多看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
3.课题研究的进展不是很顺利。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对本课题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有时存在课题研究只是蜻蜓点水式现象。
发现了问题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会再接再厉,改进不足,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改进的措施
1.课题组改进平淡的研究形式和方法,组织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充分调动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们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和学习教学策略。
3.坚持撰写研究札记,阶段性小结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研究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能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4.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5.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6.及时展示研究成果
通过及时展示、交流收集的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成果。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有研究价值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并进行深入探索。
总之,过去的这一年多,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愈来愈明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把美术趣味教学方法研究工作做得更系统更扎实,教师们就会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实现高效艺术课。
执笔人:董存霞 2016年6月
第二篇:小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郎溪县实验小学题组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例研究》是我校在全国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中立项的子课题,2010年申报,20011年通过论证开题。有孙如意校长领衔,李爱国校长负责,教科室主任吴艳翎监督,陈芬组长主持。历经四年,现将有关工作向大家做如实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价值
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它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作为当前的教师不可以离开信息教学,不能不善于提炼信息,不能不运用信息,必须在运用和加工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当前多媒体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使学习和娱乐融合;“网络”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教室,突破了校园的束缚;“通信”解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全球的信息都可以检索,并可以通过“通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交流活动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变单向的、平面的、乏味的教学方式为互动、立体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新的平台给教育教学工作赋予了新的生机,在它的推动下让传统的教学、课程开发、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
信息技术为教学教学资源提供了开放式选择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使我们获得极其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为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而欣喜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准确有效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目前网络上信息有“内容量巨大”“获得简单”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难以处理”的特点。为此,就需要我们科学的、有效的、富于创造性的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锻炼并积极的进行研究,才能驾驭信息时代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才能不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迷失。因此,我们选择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例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具体细致的研究方法,且通长时间的积累,把信息技术架构下的课堂展现出来。通过课例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优点,推广致用。
本课题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从课例入手,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该课题既与现实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又有开拓的前瞻性,它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二、中期研究成果
2011年本课题开题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与指导下,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1、学校的公开课成为交流研讨的重要场所。新设备的使用促进一批优秀信息技术员的产生。
学校的公开课成为交流研讨最重要场所,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教育教学实施所在,因此我们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这块入手,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确实通过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这一基本点展开研讨。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而是让孩子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中对孩子做了调查,通过对孩子们的课堂接受效果考察,通过孩子们的参与互动性来评判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于此同时,我们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几个专家来评析课例,我们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孩子们学习的帮助做出了整理。让孩子发表意见,帮着出谋化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课堂的教育教学研究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分工,例如每节公开课主授课人应当做什么,记录人保证记录的完整性,调查员搞好孩子们的调研,整理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题组长对课题组每个成员的进行监督等等。在研究的经历中确保每个研究的学员能够学到了许多,能够提高了许多,每个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责任感增加了,研究的意识和目标也更加明确。
“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我校为了使研究工作有良好的“土壤”,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设备的添置必然涉及到使用,所以我校展开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员。利用这批优秀的信息技术员,我们带动了全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热潮。在这种交流中增进教师的学习,触发了教师研究的热情,真正的实现了“科研兴教,以教兴研。”的初衷。
通过研究,我们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积累课例研究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课例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
2、在互助式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围绕“课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与模式,让授课教师得到提升,也为其他同行教师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在前期与中期的研究中,我们把优秀的课例进行了整理。有针对性的就课例进行评价与探讨。例如:“我们在朱兆勇老师的课堂中发现了过分依赖课件,对于学生提出
生的想法和老师的课件不一致时就会让老师的教学被动起来„„”
“在张云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中,我们研究发现,该让学生动手的部分,老师也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直接给了学生结果。缺乏动手去操作得到的答案,不能给孩子深刻印象。使孩子缺少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信息化课堂有各种优点,但是过分依赖它也会造成教学中的遗憾„„”
在课例中明确了优缺点,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根据问题的成因我们分析总结并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将我们的研究汇编成册。这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向各兄弟学校、向主课题组展示研究所得的依据。
3、借助校园网、校园论坛、县教育信息网等信息化途径,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提升研究的层次。
在我课题组对课题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将研究的方向扩大到网络,在网络中将研究的所得公布,让有识之士看到我们的研究。利用网络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途径。
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例中,我们将老师们的课堂实录上传到我校网站,在网络上听各方面的评价,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我们收到了一百多条意见。正是这些研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使我们的研究得以提升。
我们的研究虽然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例研究,仿佛该研究拘泥于课堂,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将它超脱于课堂。真正的做到了将研究进行到底。
4、将研究扩展到学生与家庭中,让学生和家长深入课堂,让学生和家长对我课题组的研究提出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深度。
在课例研究中,我课题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了将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深入课堂,让家长们看到我们的教学。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提出对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不足与优点。从请入家长到研究中这一研究方式中,我们整理了八个班级家长对我们课题做出的评价,将他们的评价汇总反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这一研究方式直接促进了家校联系,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最终实施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5、研究成果斐然,课题组老师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获得各种荣誉。例如:课题组老师朱兆勇,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在全国信息技术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刘贤丽(课题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省级优质课中获奖;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宣城市汉字录入大赛获得市级二等奖;张云老
并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特长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市级电脑设计大赛中获得较好名次„„
面对众多的成绩,我们深知不能懈怠,不能骄傲,我们肩负的使命越发沉甸,这越是能激发我们研究的兴趣。我们将更加投入,更加坚定的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去。
6、中期研究经历汇编成册。
我们已经将前期的研究整理汇编成册,现将我们的中期研究汇编,我们调动各方面力量将所有研究材料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汇编,一方面是将研究资料做到了合理的归纳与整理,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好的方式方法。最后,我们的汇编材料也将成为各个学校的研究工作的范本。
7、问题探讨
纵观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我们的研究中也遇到了三大类问题——依赖症(过分的依赖信息技术导致教学的偏执)、浮躁症(研究中对某些问题仅仅只能停留在表面,难激发教师投入深入研究的潜心性)、和疲塌症(除了用制定的规章去约束外,是否可以找到应付疲塌的新方法),面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各种解决的方法与方案,也进行了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研究的路还长,要走的路依然崎岖,所以还希望各界领导,各界人士给予我们再次深入的指导。
我们真诚感谢上级领导和专家对我们的帮助,特别鸣谢刘雍潜教授对我们课题组做出卓绝指导。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界领导的关心下,在我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必将迈出新的步伐,必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我们的教育教科研工作将成为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篇:农村小学和谐互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农村小学和谐互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根据市教科所《关于做好第四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期调研指导工作的通知》(银教科函[2016]73号)要求,我们对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农村小学和谐互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KT-ZH-04-033)两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归纳、自查自评,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主要工作
(一)完善方案,及时开题
一是完善方案。接到课题立项通知,我们认真研究了评审表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并按照意见认真进行了修改。首先,精简拟解决问题。将原拟解决的8个问题减少至3个,原拟定的8个研究目标任务,压缩至4个。问题更具针对性,目标更集中。其次,细化研究步骤。研究步骤由原来的三阶段8个环节,增加至三阶段10个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具体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
二是及时开题。2014年11月19日,灵武市教培教研中心在灵武市第三中学召开《农村小学和谐互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会。会上,灵武市教培教研中心书记刘学科宣读了教育厅教学研究室批准《农村小学和谐互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作为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通知书。课题负责人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详细汇报了课题有关情况,刘学科等评审专家对课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及课题报告内容、结构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目标的拟定、研究步骤的细化、人员配备等进行了指导,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三是细化步骤。针对开题报告会专家提出的建议,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研究步骤,进一步明确了每个环节的任务,将实施阶段任务具体为24项活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确定了研究人员,明确了任务分工。
(二)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成员集中学习。通过开题报告会、课题申报研讨会等活动,组织成员在活动中学习、在研讨中培训,了解了课题概况、熟悉了研究目标、明确了研究步骤、知道了研究方法。
二是鼓励成员自学理论。提供《即墨二十八中解码》、《课堂风暴》等关于和谐互助教学的书籍,倡导教师通过浏览即墨二十八中网站,网上查阅和谐互助教学资料等方式,学习和谐互助教学理论,学习和谐互助教学各环节操作方法,了解和谐互助教学新发展,吸收和谐互助教学最新成果、最新经验。
三是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宣传。通过教师例会、和谐互助教学课题推进会、印发和谐互助教学宣传资料等形式,促进教师了解、熟悉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基本内容、操作环节等,坚定开展和谐互助教学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组织和谐互助教学主题论坛。以教师论坛形式组织和谐互助教学论坛2次,教师就和谐互助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和谐互助解决教学难题等进行了交流探讨,丰富了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三)模仿学习,感悟模式
一是建立学习小组。在中高年级个别班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仿照即墨二十八中操作策略,进行师友划分、分工,建立互助小组。并不断完善结对学习小组,调整师友学习小组,使师友在学业成绩、学习习惯、性别搭配、认知基础等方面更具有互补性、合作性,借鉴性。同时,开展宣传动员,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班级开展师友培训,使师友知道各自承担的责任,开展教师培训。
二是尝试课堂教学。仿学和谐互助教学设计,为促进和谐互助教学有效开展,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计内容,补充了课标理解、学情分析、教学资源等内容,从环节上,把过程分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备课更好地服务于和谐互助教学。仿照即墨二十八中操作模式在语文新授课、作文课、复习课,数学、英语新授课、复习课,开始和谐互助教学。
三是仿学和谐互助教学环节。课题组教师仿照和谐互助教学操作环节开展教学。如:语文设计课前预习提纲,明确课前预习内容、要求,课堂用检测单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督促学生课前主动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数学课把学生每两人分一小组,每四人分为一大组,“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的时候“师傅”再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讲给“师傅”听。
四是仿学和谐互助教学评价。课题组教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如有的班,以2-4人为评价单位,用成员名字命名小组名称,对小组在课堂表现打分奖励小红花,并在黑板一边统计公布,激励学生合作共进。
(四)模仿改进,理解模式
一是开展课前和谐互助学习。尝试指导学生开展课前、课后合作学习,课堂互助学习。针对学生早晨到校早,学习时间长的情况,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开展督促学习、检查预习、温故复习等学习活动,形成班干部负责整体、组长负责小组、学友负责结对的课前互助学习机制。一些班级早读学生两人一组、四人一组学习环境初步形成。
二是开展课堂和谐互助学习。课题组积极探索课堂和谐互助学习形式,逐渐形成了结对小组互助解决字词、听读课文、复述内容,班级互助质疑问难、汇报展示、竞赛交流等形式的课堂合作互助学习方式。
三是开展和谐互助教学展示。组织课题组成员以汇报交流和谐互助教学体会、探索为内容,开展了上汇报课、研究课活动,全体课题成员用课堂展示了自己对和谐互助教学理论的理解、展示了自己在和谐互助教学上的探索,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
四是及时交流体会。每学期利用学校教师论坛交流和谐互助教学理论、操作体会多次,组织专项课堂教学研讨交流1次,学期和谐互助教学工作汇报会1次,交流了教师在和谐互助教学上的探索,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多名教师撰写的和谐互助教学方面的论文获市奖次。
(五)初步融合,实践运用
一是探索不断优化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始终是开展好和谐互助教学的关键,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实现互助、共赢。教师对和谐互助小组成员在怎样情况下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发展进行了进一步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每个小组中有优等生1名、中等生1-2名和学困生1-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师傅、学友(徒弟)或者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探索发挥互助小组作用。小组是学习的主要单位,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小组确定好后,各班积极探索发挥和谐互助小组的作用。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练习,还是自主学习,都注意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尽量体现学习小组的教育力量。通过发挥互助小组的作用,自习课上讲话的现象少了,课后作业组长会认真检查后才上交给课代表,拖交作业现象少了;课堂上讨论更加热烈,参与率提高了。如一位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班规时,每个同学都各抒己见,不仅列举他们班已有的班规,还补充了一些对本班比较实用的其他规定。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时,有意识仔细观察某组的发言,并为她们计时,该组4个成员个个发言,每人列举了1-2条班规,而且他们在2-3分钟内完成了发言。这位教师后来反思,如果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小组间的竞争,估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几倍。他们的主动性更是让教师感动,那节课后学生主动要求写班规,要求教师帮他们修改。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立,整节课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是探索和谐互助教学技巧。互助小组如何开展学习,怎样使他们的互助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对课堂引导学生互助学习的技巧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有教师在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与学生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如何来读懂一个人物呢?”然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解决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探究的空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时机,体验了“合作”。其次,注意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而复杂的知识内容,重点的问题,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教师教学《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时,当学习了本课字词后,教师让学生自学解决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解决了问题。合作互助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是探索和谐互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是实践和谐互助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探索是:课堂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先不讲,而是师傅讲。徒弟自己可以学会的,师傅就让他们自己钻研,师傅的训练质量大大提高。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达到对知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领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异的思维能力,而给别人讲的过程中又是一种熟练的过程。师徒结对荣辱与共,当师傅想教会徒弟,自己必须先熟练掌握教材才能给徒弟讲明白,要会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把题同更多的类似题,相应的知识点和拓展点联系起来,从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师傅都有一种使命感,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榜样,有责任心,对于培养师傅的品德和素质非常重要。师徒管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对于师傅时刻保持绷紧的心弦,既要学习好,又要管理好徒弟。教师在学习小组困惑时指导,在师傅困难时点拨,在困难生气馁时鼓劲。
五是探索和谐互助评价运用。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我们探索通过奖励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去主动学习。奖励的方式有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六是探索和谐互助德育实践。在学习上实施和谐互助的同时,我们也提倡各班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实行和谐互助实践。有的班级实行小组和谐互助这种学习方法后,极大地发挥了小组互助合作精神,组内互帮互助,组间互相竞争,比学习习惯,比作业效果,比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班主任把小组合作方法还用到了班级管理上。比如,有的班级上半学期班里纪律差、卫生乱,整顿了一段时间无效后,教师就采取互相监督的方法,每个小组负责一星期的卫生纪律监督工作,小组间成员互相约束,不许把垃圾扔在地上。如果有人扔在了地上,那么无论小组成员谁看到之后都要捡起来,否则就惩罚小组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轮流监督,很长一段时间地上都没有垃圾,教室保持的特别干净,班里连着得了好几周的流动红旗。纪律方面也是如此。
二、初步成效
(一)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些转变。通过长时间大量的学习、讨论、交流,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观、学生观、质量观、效率观得以更新和转变。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模式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
(二)教师角色在课堂上有了一些转变。学生积极展示,认真反思,充分交流;教师由前台退到了幕后,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演员变成了导演,体现了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变得和谐高效。
(三)“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一些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将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自己,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能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能明白的不讲。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纠正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方法明确,时间明确,检测题目和方式明确,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合作探究都比较注重实效性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三、存在问题与困惑
(一)教师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转变。基于教学成绩等的考虑,教师仍然喜欢用自己熟悉、习惯的教学方式。另外,研究实践带来教师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增大等,都增加了教师畏难情绪。
(二)学生学业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刚开始,学生处于好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但随时间增加,学习主动性与学习量的增加,学习热情、动机受到一些减弱。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或父母早出晚归在外打工的学生,缺乏家长的支持,在家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学友互助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互助动力、积极性的手段、方法不够丰富多样、务实有效。合作互助的意识、习惯有待继续强化。任课教师、班级、学校缺乏富有实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
(四)和谐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初步形成一些学科教学操作流程、相对固定的环节,尚未进行归纳、概况、提炼,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验证。
(五)教学模式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以和谐互助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情、校情开展校本化、本土化的和谐互助教学,融合不够、创新不够。
(六)和谐互助理念有待进一步理解。存在和谐互助教学理念与合作学习混淆的情况,把和谐互助教学教学等同于合作学习,弱化了师友职责,弱化了效果。
四、下一步研究思路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心。深入学习和谐互助教育理论,丰富理论素养,增强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用科学的操作保证教学实践。
(二)融合创新,实践运用。综合和谐互助教学理念、操作方法、学校班级实际,开展本土化和谐互助教学实践、德育实践。
(三)归纳提炼,形成模式。相同学科教师结成结对发展共同体,对本学科同课型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具有共性的课例模式,创建个人特色课堂教学形式。
(四)多措并举,激发动力。加强班级、学校对和谐互助进步明显、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的鼓励,要求教师更多地使用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五)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最终要落实在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落实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师德进步、知识丰富。
(六)整理收集,汇总资料。边实践边收集整理资料,同时做好资料的分析工作,为总结做准备。
总之,我们将按照既定研究方案,结合近两年实践,继续脚踏实地、稳步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力争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四篇: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
究课题中期报告
黎明中学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4年4月,我校向市教育局申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从4月开始酝酿准备,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现已完成课题阶段研究,取得了预定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背景
校本课程是继中央、地方规划课程之后的结合学校创办特色或地域特点而实施建设的补充性课程。《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基层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来开发或设计自己的课程。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和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己才干和特长的舞台,增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灵活性。
新的美术教材与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
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学校美术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活动比较单一,局限于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的资源优势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概念的界定
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力。
三、理论价值和事实依据
本课程的研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
1、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校。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喜欢但无法完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无法体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对美术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2、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于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因此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由于美术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为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四、课程应用价值 校本教材的编排,除了教师“苦心经营”、“苦苦寻觅”外,提倡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充分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自主吸取营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美术校本课程中某些项目的开发中注意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我们还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思维模式,这是大脑的变革,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以下创新:
(1)从只注重理论研究转变到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2)扩大课程内涵和外延,将“大美术观”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应用。
本课题研究以大课堂为平台,以新课程及新课程下的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素质要求下如何全面增进学生美术潜能,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探求更科学,更合理的美术课程资源,更新教学途径、方法和规律,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们附近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知道种子粘贴画的历史,并了解种子粘贴画的创作知识;方法和过程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的活动中认识到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表现效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本课题研究的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中学生。本课题首先进行调查法,通过学生对美术教材上的内容与适应当地教学的内容进行对比,看学生对哪一项比较感兴趣,运用实验法形成初步判断,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经验总结法做最终总结,形成初步成果。
实验措施 :
1、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体协作,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2、争取学校对专项课题实验经费,用于课题资料的购买、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实效。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4月-5月)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第二阶段:(2014年6月)分年级研究种子粘贴画的开发和利用,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收集有关资料;
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通过对种子粘贴画的了解,种子、胶等工具的了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动身边常见的各种种子简单的粘出一幅作品。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0月)分年级利用种子粘贴画与各学科、地方特色、废旧材料等的开发研究。完成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并收集有关资料。第四阶段:(2014年11——12月)撰写结
研究成果:
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此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1、形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2、编写一本校本课程教材
根据农村学校限有的条件,我校开展了利用身边材料如各种颜色种子,运用线条或平面粘贴的方法,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种子粘贴画。编写了《种子粘贴画校本课程》教材。
3、学生竞技能力增强,教师理论研究能力提升
学生美术兴趣更加广范,参加各类比赛增多,获得名次及规格更高,林甸县中小学美术作品展,我校多幅作品荣获一等奖;大庆市美术作品展,我校种子粘贴画获优秀奖;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手工制作评选中,我校有6幅种子粘贴画参展,我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美术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结果和结论:
经过我们《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经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过到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组
2014年7月
第五篇:小学美术课趣味教学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美术课趣味教学研究》课题总结
崔艳辉
一、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开始围绕《小学美术课趣味教学研究》确立研究的方向和目标。首先调查了解现阶段师生教与学内容的现状。重点调查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趣味化教学内容的学习态度、状况及原因的调查及分析。二是现有教师资源及教学方式的分析。在调查的基础上,思考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趣味化教学,将书本知识和生活事物相联系,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阶段性教学目标,创新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落实课题研究行动
本学期,我围绕课题开展以下工作:
1.对教材进行整理和分析,确立阶段性教学目标。
在本学期四年级美术教材中,将所有可以进行趣味化教学的内容按类型进行整理,并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每一单元整体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整理,使教师对这一研究内容有个整体的概念和全局的把握。
2.初步尝试切实可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通过近期实践,针对“趣味化教学”的策略,我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内容丰富,教师要认识到不同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情境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探究意识转化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引起孩子情绪的共鸣,引发其在特定背景的情感支持下自主参与美术活动。
情境教学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故事情境的牵引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学中来。如以造型设计表现为主的《变形的魅力》一课,我将生活实践和本节课变形练习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设计了一个关于哈哈镜的故事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故事情境,将以单纯技法为主的枯燥教学内容调味成学生喜欢、乐此不疲参与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趣味横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作业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2)调查分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教材中有关“设计.应用”的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围绕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到生活中去观察,对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调查,做到学习前对表现的某一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在四年级美术教材第六课《花团锦簇》一课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围绕“工艺花”这一课题来设计一些问题,并根据设计的问题进行一个课前市场调查。如:有的同学对“哪些地方有工艺花摆放?”这一问题调查,了解到工艺花是一种公共场所的装饰物,家居装饰品,精致的室内生活很多时候要靠一些小家居摆设工艺品来打造,这些角落里不起眼的酷趣小物才是点亮品位生活的主角。有的同学围绕“工艺花如何的制作?所需什么样的材料?”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到现在不同工艺花所需材料不同,制作出效果更逼真。经过这一环节的创设,学生主动对工艺花这一事物进行调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激发了强烈的创作兴趣,一批充满创意和个性的纸质工艺花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美术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课前收集和整理资料的习惯。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作业中能体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个性化作业越来越多。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积极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来锻炼自己的创作水平,在县级绘画和摄影比赛均获得好成绩。
2.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思维和方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笼统、固定的做法其实早露弊端,比如:每一节课都是分两个部分,即前面教师讲授,后面学生作业。无论什么课型的课都是教师准备充足的资料和示范,学生只需被动跟学。新的研究促进教师新的思考,在“设计.应用”教学领域教师能否放手给学生自主的准备课前的资料;能否在教学只做点拨和引导;能否不全部的进行示范教学。带着种种思考,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变化。反思创新的精神也在慢慢萌生,敢于挑战自己,正视自己的弱项,并对自己所学专业掀起全面挑战。
3.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学联系真实的生活,给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和资料。使教学不再囿于书本,不在限于教师的准备。教学和生活联系,学生的作业和生活联系。课堂成了灵动的课堂,知识成了有效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学以致用的根本。
四、结论与建议
1.“小学美术课趣味教学研究”,它从儿童立场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面,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使之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课堂上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小学美术课趣味教学研究”,应该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案的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应该加强对学情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五、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由于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不断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