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考研数学各科核心考点梳理(最终版)
2018考研数学各科核心考点梳理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数学冲刺复习一定要把大纲中规定的核心重要考点进行梳理,结合做题来进一步的巩固,熟练把握。下面整合了高数、线代和概率部分的核心考点,广大考生再来梳理看看,你是否复习有所遗漏。
高数
一、函数极限连续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理解复合函数、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2、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3、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重点是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两个重要的极限:lim(sinx/x)=1,lim(1+1/x)=e,连续函数的概念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难点是分段函,复合函数,极限的概念及用定义证明极限的等式。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理解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及反函数的导数。
3、理解并会用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中值定理。
4、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简单应用,会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凹凸性和拐点,会求函数图形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
5、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及两曲线的交角。
6、掌握用罗必塔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重点是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方程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分段函数的导数。罗必塔法则函数的极值和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及其求法,函数的凹凸性判别和拐点的求法。难点是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计算。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理解变上限积分定义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5、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并会计算广义积分。
6、掌握用定积分计算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变力作功、引力、压力等。)重点是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性质、计算及应用。难点是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定积分元素法及定积分的应用。
四、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1、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3、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4、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5、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1、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
3、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会求隐函数的偏导数。
5、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掌握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重点是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偏导数与全重点是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及计算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二元函数极值。难点是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二函数的泰勒公式。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4、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
5、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重点是利用直角坐标、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利用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格林公式。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高斯公式。难点是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改换二次积分的积分次序以及三重积分计算。第二类曲面积分与斯托克斯公式。
七、无穷级数
1、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其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性;掌握比值审敛法,会用正项级数的比较与根值审敛法。
2、会用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定理,了解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
3、会求幂级数的和函数以及数项级数的和,掌握幂级数收敛域的求法。
4、掌握e的x次方、sinx、cosx、ln(1+x),(1+x)的a次方的马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简单函数作间接展开;会将定义在[-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立叶级数,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和余弦函数。重点是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正项级数的审敛法,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的求法,将函数展成傅立叶级数。难点是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将函数展成幂级数、傅立叶级数。
八、常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2、会用降阶法解y(n)=f(x),y″=f(x,y),y″=f(y,y')类的方程;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
3、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会解包含两个未知函数的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重点是微分方程的概念,变量可分离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二阶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难点是由实际问题建立微分方程及确定定解条件。
线性代数
一、行列式
本章的核心考点是行列式的计算,包括数值型行列式的计算和抽象型行列式的计算,其中数值型行列式的计算又分为低阶行列式和高阶行列式两种类型。对于数值型行列式来说,考试直接考查的题目相对较少,它总是伴随着线性方程组或者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的相关知识出题的。对行列式的考查多以抽象型行列式的形式出现,这一部分的考题综合性很强,与后续章节的联系比较紧密,除了要用到行列式常见的性质以外,更需要结合矩阵的运算,综合特征值、特征向量等相关考点。
二、矩阵
重点是矩阵的运算,尤其是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和矩阵的秩是重中之重的核心考点。考试题目中经常涉及到伴随矩阵的定义、性质、行列式、可逆阵的逆矩阵、矩阵的秩及包含伴随矩阵的矩阵方程等。另外,这几年还经常出现与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相关的命题。本章常见题型有:计算方阵的幂、与伴随矩阵相关的命题、与初等变换相关的命题、有关逆矩阵的计算与证明、解矩阵方程等。
三、向量
本章的核心考点是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判断,它也是线性代数的重点,同时也是考研的重点。吃透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概念,熟练掌握有关性质及判定法并能灵活应用,在做此处题目的时候要学会与线性表出、向量组的秩及线性方程组等相关知识联系,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理解。此章常见的考试题型有:判定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证明、判定一个向量能否由一向量组线性表出、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的求法、有关秩的证明、有关矩阵与向量组等价的命题、与向量空间有关的命题(数一要求)。
四、线性方程组
考研数学重点考查的章节,从历年真题来看,方程组出题的频率较高。本章的核心考点有:解的判定与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求解与证明、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含对参数取值的讨论)。主要的题型有: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程组解向量的判别及解的性质、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结构、两个方程组的公共解、同解问题等。本章节常与向量章节联系在一起出题,二者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描述,在考题中经常是交替出现的。
五、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考研数学重点考查的章节,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题多分值大,共有三部分重点内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计算、方阵的相似对角化、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核心题型有:数值型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抽象型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判定矩阵的相似对角化、由特征值或特征向量反求矩阵A、有关实对称矩阵的问题。本章节与二次型联系也很紧密。六、二次型
这部分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用正交变换法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核心是正交变换法。二是二次型正定性的判断,核心考点是二次型正定性的判定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事件、概率与独立性是本章给出的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概念。事件关系及其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概率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注意事件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考查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和五大公式,特别需要关注全概率公式。对于事件的独立性,一定要和互斥事件、互逆事件区分开来。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将随机事件给以数量标识,即用随机变量描述随机现象是近代概率论中最重要的方法。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需要掌握住概率分布,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是通过概率密度进行描述。本章的重点是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紧扣定义即可。一维随机变量是二维随机变量的基础。复习二维随机变量时,可以类比于一维随机变量进行复习。
三、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
1、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考查主要是建立概率分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2、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是考试的重点,同时是考试的难点。
3、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同样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考生要引起重视。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它是描述随机变量分布特征的数字,能够集中地刻画出随机变量取值规律的特点。这是概率的重点,近10年至少考了13次有关数字特征的问题,特别是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除了求一些给定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外,很多数学期望或方差的计算都与常用分布有关。应该牢记常用分布的参数的概率意义,特别是二项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
五、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它都是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定理,他们是概率论中比较深入的理论结果。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也不经常考,只要把这些定理、定律的条件与结论记住就可以了。
六、样本及抽样分布
统计学的核心问题是由样本推断总体,要理解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几个常用统计量,特别是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掌握三大分布的典型模式及其分位点。本章内容是数理统计的基础,也是重点之一,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七、参数估计
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是考试的重点,对于数一来说,有时还会要求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这是和数字特征相结合。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只有数一的同学要求,考题中较少涉及到。
第二篇:考研数学高频考点
考研数学高频考点
2011年05月20日 11:28来源:海天教育
第一,微分方程。高频考点: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可降阶方程;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第二,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高频考点:求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混合积;求直线方程和平面方程;平面与直线间关系及夹角的判定;旋转面方程。
第三,一元函数积分学。高频考点: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广义积分的计算;变上限积分的求导、极限等;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题;定积分的应用,如计算旋转面面积、旋转体体积、变力做功等。
第四,函数、极限、连续。高频考点:分段函数极限或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常数;讨论函数连续性和判断间断点类型;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或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第五,无穷级数。高频考点: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或数项级数的和;函数展开为幂级数(包括写出收敛域)或傅立叶级数;由傅立叶级数确定其在某点的和(通常要用狄里克雷定理)。
第六,一元函数微分学。高频考点:导数与微分的求解;隐函数求导;分段函数和绝对值函数可导性;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函数极值;方程的根;证明函数不等式;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中值定理及辅助函数的构造;最大值、最小值在物理、经济等方面实际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性态和描绘函数图形,求曲线渐近线。
第七,多元函数微分学。高频考点:偏导数存在、可微、连续的判断;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二元、三元函数的方向导数和梯度;曲面和空间曲线的切平面和法线;多元函数极值或条件极值在几何、物理与经济上的应用;二元连续函数在有界平面区域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八,多元函数积分学。这部分是数学一的内容,海天考研网认为高频考点包括二、三重积分在各种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交换次序;第一型曲线和曲面积分计算;第二型(对坐标)曲线积分计算、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第二型(对坐标)曲面积分计算、高斯公式;梯度、散度、旋度的综合计算;重积分和线面积分应用;求面积,体积,重量,重心,引力,变力做功等。
第三篇: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归纳
会议及其内容总结
八七会议1927.8.7
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遵义会议1935.12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在革命重大历史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洛川会议1937.8
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 1949.9.21
通过《会议组织法》 《政府组织法》 《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六届六中全会1938.10
毛泽东 在中共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提出了“两个转变”和“两个务必”
八届九中全会
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6
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
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二大 1922.7
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党的七大 1945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8年,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注: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是指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
中共八大 1956.9
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八大二次会议 1958.5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十五大 1997.9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 2002
提出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1979.3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8.5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中心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总结
1928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5《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935.12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1936.12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7 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 批判了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王明)
1938 毛泽东《论持久战》
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9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39.10.4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把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1945 毛泽东 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个主要标志
1948.4.1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明确地吧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1948.12.30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1956.4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毛泽东《关于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党内出现的错误观点
①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② 瞿秋白的“无间断革命” ③ 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
2、党的自身建设
① 1941.5---1942.2 整风运动
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党八股 ② 1951---1952 “三反”运动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③ 1952 “五反”运动
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④ 1957 “整风运动”
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
① 1924.1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反帝反封建,北伐战争② 1937.9.2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近代史
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1、1840年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2、1898年 戊戌维新运动 3、1905年 同盟会成立 4、1911年 武昌起义5、1912年 辛亥革命失败
㈡ 新民主民主革命
1、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党的成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㈢ 大革命时期(1925-1927年)革命对象:北洋军阀
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年内战)1、1927年八七会议,南昌起义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1935.12 遵义会议 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
㈤ 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8.15)1、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起点
2、全面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3、1945.10.25收回台湾,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㈥ 解放战争时期(1946.6.26—1949.4.23)1、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
中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1946.6.2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中共作战原则:
1946.6--1947.6战略防御1947.7—1949.4战略进攻
㈦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10.1建国---1956年底“三改”完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1.12---1956年底)发展互助业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底---1956年底)供销小组 → 供销合作社 → 生产合作社
4、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1957年“大跃进”运动 2、1958.8 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59年,“反右倾”斗争 4、1962—1965 三年调整时期 5、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 6、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7、1981.6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全面拨乱反正,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8、1987.4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9、1992.6 江泽民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劳动收入主要包括:
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出卖技术所得的收入,参与管理劳动所得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企、外企劳动者所得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主要包括资本收入: 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观念上的货币; 当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媒介时,是实在的货币 一本书售价18元,这里的“元”是价格标准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政治路线方面的错误倾向笼统的说都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又分为:
右倾机会主义(或投降主义)左倾机会主义(或冒险主义)
学风方面的主观主义又分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主要理论知识点
“三个代表”: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重点是:诚实守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 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 主要动力:坚持改革开放 重要保证:坚持民主法治
重要条件: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与基石是:公平正义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毛泽东思想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邓小平理论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
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第一课 商品商品经济 考点梳理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它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通过交换由别的商品把它表现出来。
(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4)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产生:货币的出现晚于商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① 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具有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它是以自身价值的大小去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地说,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③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它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它强调的是商品交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由于执行这一职能时,人们常常只关心它的购买力而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是否足值,这就决定了可以由纸币甚至电子货币来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见表格)
名称
通
货
膨
胀 通
货
紧
缩
项目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数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所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早间内持的经济现象。
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含义 不同
区 别
实质不同 社会 成因 不同 表现不同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物价放开;原材料、能源价格调整;社会需求膨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等。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部供给 商品供给由相对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
传导的物价下降。
物价指数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 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
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生产下降、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危害不同 的实物量减少,造成人民生活水平少市场销售不振;有效需求不足,制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约国民经济增长;失业增加,居民收
入减少。
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解决 措施 不同
效供给;控制纸币发行量和信贷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实行积极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控制固定资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发行投资规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
强市场体制建设等。
长期建设国债;降低利率。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即货币的发行量与联
系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铸币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而且人们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买回东西,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就决定了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2)定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它只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8、正确对待货币(1)货币出现以后,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但它并不神秘,从起源上看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
(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依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国家建设都离不开货币。
(3)我们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取得金钱,才是正当的,合理的。
(4)作为青年学生必须消除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成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①价格的上涨或下降,都不会离开价值太远,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的。②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③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10、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重点解析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尽管引起了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但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关系。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变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变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例关系。②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商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就会同时带来两个结果: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一半,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增加一倍。因而二者的乘积(商品价值总量)前后没有变化。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即商品的数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无论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就越多,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例关系。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纸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纸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没有价值,不能充当价值尺度,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需要纸币是错误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这是正确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认为纸币不能作为流通手段是错误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梳理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②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2)①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所有成分。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应该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①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②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3、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他经济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以按劳分配为主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相对于按资分配、按需分配而言的。
②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土地、劳动、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所决定的,这种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二,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第三,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的实行,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②必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确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臵。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产要素叫做资源。人们在如何使用资源上做出一定安排的过程叫做资源配臵。
(2)市场有狭义和广义这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3)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四个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6、国家的宏观调控
(1)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同时在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由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4)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7、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3)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考点解析
1、如何理解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对此应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解。(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吸纳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且应该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关系。
有形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无形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两者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臵的手段。
(2)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臵的作用,而且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首先,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使生产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按市场导向调节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诱导或干预他们的经济行为。其次,市场调节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生产要素能自由流通,价格能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反映灵敏等。宏观调控的优势在于调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最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也有些不足,由于政府调节是一种人为因素和主观行为,有时因主观主义而出现失误,而且过度的政府调节会干扰和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
3、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区别:①含义不同。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②属性不同。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2)联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是公有制的具体表现。可见,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第五篇:2017考研政治G20峰会核心考点
一、核心考点
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今年二十国集团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首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首次就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展合作,具有开创性意义。
2.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主要观点包括:
(1)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是探索前行的进程;是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
(2)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①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②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③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④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3)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就要:第一,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第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4)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信念、立即行动,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第三,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3.9月3日,习近平同奥巴马、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
(1)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和合作。两国共同交存参加《巴黎协定》法律文书,展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雄心和决心。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按照巴黎大会授权,稳步推进后续谈判,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奥巴马指出,气候变化的威胁是人类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美中两国为推动国际合作、促成《巴黎协定》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美中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最大排放国,同时批准和接受《巴黎协定》具有历史性意义。美方愿同中方继续密切合作,为建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3)潘基文指出,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将极大推动该协定于今年内生效。联合国高度赞赏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发挥的领导作用。富有雄心的《巴黎协定》将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新的稳定框架,将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提供安全保护。4.9月3日,习近平会见奥巴马。习近平指出:
(1)2013年以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美双边贸易额、双向投资、人员往来都创下历史新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两军互信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充分说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
(2)中美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正确方向,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3)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方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继续为其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希望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双边投资协定。
(4)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中一大亮点。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并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批准文书,率先完成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化石燃料补贴同行审议报告,再次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双方要继续拓宽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绿色港口、低碳城市等领域务实合作。
5.9月4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并致开幕辞。
(1)希望杭州峰会能够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第二,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第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五,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2)二十国集团承载着世界各国期待,我们要努力把它建设好,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第一,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第二,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第三,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平台。第四,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
二、经典习题
1.(单选)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是 A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 B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C促进私营企业成长,增加全球经济抗冲击性 D跨越危机,携手成长
2.(多选)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
A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 B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C中国加快法治体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D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3.(多选)习近平在2016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指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就要 A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 B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C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D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4.(多选)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同奥巴马、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为此,我们要坚持的原则包括 A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公平原则 C各自能力原则
D适应与延缓相结合原则
5.(多选)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会见奥巴马。习近平指出,2013年以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美双边贸易额、双向投资、人员往来都创下历史新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两军互信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果 A说明中美双方坚守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 B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 C说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D表明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