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金融考研核心考点之分权制衡
2018金融考研核心考点之分权制衡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凯程考研为大家整理的18金融硕士考研备考知识点:分权制衡。
一、分权制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公司权力可以分为所有权、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公司法对四项权力作出明确界定,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行使。
股东作为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由于人数众多,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审议权和投票权,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股东大会是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是股东表达其意志、利益和要求的主要场所和工具。股东大会是以会议的形式来行使最终所有者的权利,即凡公司的重大事务都由股东大会来决定。
由于股东大会是规模较大的会议体权力机构,以会议决议的方式行使权力,它不可能是一个常设机构,只能间隔一定的时间召开一次会议,如股东大会的普通年会一年召开一次。因此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他们信赖的人——董事,组成董事会。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是公司的法定代表。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行使决策权。董事会实行集体负责制,在董事会成员中,各个董事(包括董事长)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不存在董事长的个人绝对权利。
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公司执行机构是公司业务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它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执行机构实行首长负责制,即公司总经理个人负责制,总经理同执行机构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首长与助手的关系,其成员必须服从总经理的指挥。
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专职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监督董事会制定决策和经理人员执行决策。
这样,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总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就共同构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领导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传统企业领导体制相比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分权制衡:四种权力由四个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四个机构既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在治理结构中,既要防止所有权侵犯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也要防止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架空所有权、排斥监督权。只有各机构都恪尽职守,又不越位,才能保证法人治理结构不会“失灵”。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两个关键的会议机构。从法律角度看,股东大会集中体现了分散掌握股权的股东们的意愿,并在最终所有权的基础上对公司的运行产生着影响;而董事会整体地享有法人所有权,代表股东们行使其经营管理公司的相应的权力。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资产授权经营关系,即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以及实际经营的需要,股东们把直接管理公司的权力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负责公司的经营。于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是信托人,董事会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二者之间构成了信任托管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非股东与董事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董事会集体对股东大会负责。股东大会将管理公司权力委托给董事会集体,而非董事会单个成员。凡是公司委托给董事会的权力,原则上由董事会集体行使,董事会在决策时,需要召开董事会,综合全体董事的意见作出决策。除非经过董事会授权,个别董事无权代表公司对外签订合同也无权处理公司的其他事务。另一方面,股东只能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或者罢免董事,单个或者少数股东不能直接干涉董事的行为,更无权任免董事。
第二,股东既然将公司交给董事会托管,其基本前提是他们相信董事会能管理好公司。这叫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股东们除了保留必要的权力外,他们不再管理公司的其他事务,也不能因为非故意的经营失误等商业原因罢免董事。一旦董事会受托经营公司,董事会就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它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授权的范围内享有管理公司的充分权力。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基本立场只能是“信任”。
第三,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度,董事们理应对股东报以忠诚,才是精诚合作的态度。信任托管的一般原则是受托人必须在信托人给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信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弥补损失或者中止财产信托。如果董事们不值得信任,作为信托人的股东们可以通过股东大会以玩忽职守、未尽到受托责任而起诉董事会成员乃至整个董事会,或者不再选举他们连任。董事会作为受托人,应该谨慎地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时时刻刻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董事会和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现代公司规模一般都很大,业务多而且复杂,董事会不可能、也无法包揽一切。如果把公司大小事务的决策与执行都放在董事会里,要么可能使董事会顾此失彼,疲于处理公司一些急于解决的一些小事,而忽视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要么因为决策不好执行,而不进行决策或者修改决策。因此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层必然要进行某种分离,由董事会以外的另一些人组成的机构来负责执行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个机构就是由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执行机构。公司的重要经营决策权由董事会直接行使;公司日常事务的经营管理权则交由经理人员即执行机构来行使。这样,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特点:
第一,董事会和总经理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董事会代表的是所有者的利益,是“老板”,是决策者;总经理代表的是经营者的利益,是“打工头”,是公司的高级雇员。
第二,董事会成为委托人,它有权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利能力为标准,挑选和任命适合于本公司的经理人员;而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选定的公司经营的代理人,受托统管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他们既拥有对公司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又拥有在诉讼方面及诉讼之外的商业代理权。
第三,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选定的代理人,其权力受到董事会委托范围的限制。但是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总经理有权对公司的日常事务作出决策和行使管理权,董事会不能随便干预。
第四,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这一点不同于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公司对经理人员是一种有偿委任的雇佣,经理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营好公司的事务,董事会有权依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监督,并据此对经理人员作出奖励或者激励的决定,也可以随时解聘经理人员。如果说,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主要是在规范的约束下依靠“信任——忠诚”来维系,那么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是在规范约束下依靠“控制——合作”来维系,即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的关系,是以董事会对经理人员实施控制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四、监事会与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理应代表广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作进行决策。但是在实践中,董事会或者因为成员自身利益、或者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出一些有损于中小股东权益,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错误决策。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董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事实上也是对经理人员的一种监督和约束,但是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得控制不够深入、不够专业,难免出现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甚至出现董事和经理人员合谋,共同侵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专职的监督机构,来加强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监督。这个机构就是监事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监事会的监督是一种“全程”监督,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是对董事会制定决策的监督,监事会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当监事们认为董事会决策侵犯股东权益时,可以要求董事会重新决策,这是“事先”监督;其次是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即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对决策执行结果即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这是“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监事会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其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决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必须为监事会配备一流的专职人员。可见独立性和业务性是确保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到位的关键,既要保证监事会“敢监”,又要保证其“会监”。监事会与董事会、总经理是平行的机构,监事会绝对不能沦落成为董事会、董事长的附庸,成为摆设。因此,监事会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不是由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任命。监事们工作业绩的评价及物质待遇,也应该由股东大会确定。
第二篇:2018北大金融考研“分权制衡”内容破解
2018北大金融考研“分权制衡”内容破
解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为此,必须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理顺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
一、分权制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公司权力可以分为所有权、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公司法对四项权力作出明确界定,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行使。
股东作为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由于人数众多,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审议权和投票权,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股东大会是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是股东表达其意志、利益和要求的主要场所和工具。股东大会是以会议的形式来行使最终所有者的权利,即凡公司的重大事务都由股东大会来决定。
由于股东大会是规模较大的会议体权力机构,以会议决议的方式行使权力,它不可能是一个常设机构,只能间隔一定的时间召开一次会议,如股东大会的普通年会一年召开一次。因此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他们信赖的人——董事,组成董事会。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是公司的法定代表。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行使决策权。董事会实行集体负责制,在董事会成员中,各个董事(包括董事长)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不存在董事长的个人绝对权利。
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公司执行机构是公司业务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它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执行机构实行首长负责制,即公司总经理个人负责制,总经理同执行机构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首长与助手的关系,其成员必须服从总经理的指挥。
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专职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监督董事会制定决策和经理人员执行决策。
这样,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总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就共同构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领导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传统企业领导体制相比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分权制衡:四种权力由四个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四个机构既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在治理结构中,既要防止所有权侵犯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也要防止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架空所有权、排斥监督权。只有各机构都恪尽职守,又不越位,才能保证法人治理结构不会“失灵”。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两个关键的会议机构。从法律角度看,股东大会集中体现了分散掌握股权的股东们的意愿,并在最终所有权的基础上对公司的运行产生着影响;而董事会整体地享有法人所有权,代表股东们行使其经营管理公司的相应的权力。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资产授权经营关系,即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以及实际经营的需要,股东们把直接管理公司的权力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负责公司的经营。于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是信托人,董事会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二者之间构成了信任托管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非股东与董事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董事会集体对股东大会负责。股东大会将管理公司权力委托给董事会集体,而非董事会单个成员。凡是公司委托给董事会的权力,原则上由董事会集体行使,董事会在决策时,需要召开董事会,综合全体董事的意见作出决策。除非经过董事会授权,个别董事无权代表公司对外签订合同也无权处理公司的其他事务。另一方面,股东只能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或者罢免董事,单个或者少数股东不能直接干涉董事的行为,更无权任免董事。
第二,股东既然将公司交给董事会托管,其基本前提是他们相信董事会能管理好公司。这叫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股东们除了保留必要的权力外,他们不再管理公司的其他事务,也不能因为非故意的经营失误等商业原因罢免董事。一旦董事会受托经营公司,董事会就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它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授权的范围内享有管理公司的充分权力。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基本立场只能是“信任”。
第三,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度,董事们理应对股东报以忠诚,才是精诚合作的态度。信任托管的一般原则是受托人必须在信托人给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信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弥补损失或者中止财产信托。如果董事们不值得信任,作为信托人的股东们可以通过股东大会以玩忽职守、未尽到受托责任而起诉董事会成员乃至整个董事会,或者不再选举他们连任。董事会作为受托人,应该谨慎地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时时刻刻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董事会和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现代公司规模一般都很大,业务多而且复杂,董事会不可能、也无法包揽一切。如果把公司大小事务的决策与执行都放在董事会里,要么可能使董事会顾此失彼,疲于处理公司一些急于解决的一些小事,而忽视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要么因为决策不好执行,而不进行决策或者修改决策。因此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层必然要进行某种分离,由董事会以外的另一些人组成的机构来负责执行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个机构就是由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执行机构。公司的重要经营决策权由董事会直接行使;公司日常事务的经营管理权则交由经理人员即执行机构来行使。这样,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特点:
第一,董事会和总经理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董事会代表的是所有者的利益,是“老板”,是决策者;总经理代表的是经营者的利益,是“打工头”,是公司的高级雇员。
第二,董事会成为委托人,它有权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利能力为标准,挑选和任命适合于本公司的经理人员;而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选定的公司经营的代理人,受托统管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他们既拥有对公司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又拥有在诉讼方面及诉讼之外的商业代理权。
第三,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选定的代理人,其权力受到董事会委托范围的限制。但是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总经理有权对公司的日常事务作出决策和行使管理权,董事会不能随便干预。
第四,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这一点不同于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公司对经理人员是一种有偿委任的雇佣,经理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营好公司的事务,董事会有权依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监督,并据此对经理人员作出奖励或者激励的决定,也可以随时解聘经理人员。如果说,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主要是在规范的约束下依靠“信任——忠诚”来维系,那么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是在规范约束下依靠“控制——合作”来维系,即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的关系,是以董事会对经理人员实施控制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四、监事会与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理应代表广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作进行决策。但是在实践中,董事会或者因为成员自身利益、或者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出一些有损于中小股东权益,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错误决策。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董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事实上也是对经理人员的一种监督和约束,但是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得控制不够深入、不够专业,难免出现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甚至出现董事和经理人员合谋,共同侵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专职的监督机构,来加强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监督。这个机构就是监事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监事会的监督是一种“全程”监督,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是对董事会制定决策的监督,监事会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当监事们认为董事会决策侵犯股东权益时,可以要求董事会重新决策,这是“事先”监督;其次是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即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对决策执行结果即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这是“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监事会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其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决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必须为监事会配备一流的专职人员。可见独立性和业务性是确保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到位的关键,既要保证监事会“敢监”,又要保证其“会监”。监事会与董事会、总经理是平行的机构,监事会绝对不能沦落成为董事会、董事长的附庸,成为摆设。因此,监事会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不是由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任命。监事们工作业绩的评价及物质待遇,也应该由股东大会确定。
主要参考资料:
1、孙选中:《企业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
2、陈清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2003年10月)
3、韩康:《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会失灵?》
第三篇:关于“分权制衡”活动工作总结
关于“分权制衡”行动的工作小结
根据《关于开展“分权制衡”行动的实施方案》精神,我司对本单位所涉及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坚持贯彻落实,现将具体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以思想为先导,加大宣传力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到位,才能行动到位。因此,为营造公司权制衡工作的良好声势和氛围,促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能切实贯彻落实区委、区府分权制衡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牢固构筑思想防线,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宣传力度。召开动员大会,讲清讲明当前反腐败的形势和分权制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思想发动和工作部署;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排查会议,研究分权制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阶段工作部署等工作,同时,利用宣传栏、qq群张贴发布相关资料,使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人人了解开展分权制衡工作的现实意义,确保各部门严格按分权制衡要求落实自项职能和岗位责任。
二、以制度为保障,强化队伍建设。
分权制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制度建设是保证。因此,按照分权制衡工作的要求,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我们从权力较大、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着手,严格按照“职权分解,以权制权”的要求,再次对领导班子分工进行了梳理,实行分管
领导牵头,主要领导监督的工作机制;同时,针对职能部门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明确职责和权限,杜绝职权集中,滋生腐败的现象:一是严格执行《江北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部门及岗位职责》制度,实现定岗、定人、定责,做到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二是突出重点环节和岗位,严格执行《重庆市江北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建设流程,对前期手续办理、征地拆迁、招投标、施工等重点环节进行逐一规定,例如:征地拆迁工作由用地保障部牵头,一旦涉及现场收方计量预算合同部、项目部等必须参与并核定;招投标工作由预算合同部牵头,一旦涉及具体方案编制审定总工办、管网材料部等必须参与并核定;三是继续完善财务管理和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重庆市江北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重庆市江北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制度》,克服财权过于集中的潜在弊端,例如:合同签订,在经办部门确认方案和价格后,经预算合同部、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核后,方可进入公司内部会签程序;工程进度款支付,必须以合同或设计变更等文件为依据,在施工、监理、建设三方签字认定下,方可根据公司授权授信控制制度进入内部会签程序;四是坚持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现重要岗位轮岗转权,打破权力的长期垄断和内部矛盾掩盖,有效调节部门工作效力。五是作为政府主导类项目建设为主的国有独资企业,高危行业,平衡不容失控。我司坚持将廉政工作放到首位,全力贯彻《重庆市江北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廉洁自律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并根据单位性质,提出“ 廉洁自律十不准”、“ 八小时以外活动的自律要求”。在多年的工作中,未曾发生一起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对设计、地勘、监理、施工单位吃拿要;利用职权干扰被管理对象正常的经营活动;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为亲朋好友提供便利;超越权限作出有损国家或集体利益的决策;参与设计、地勘、监理、施工单位的公款娱乐消费和带黄赌毒性质的活动;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礼金、礼物、有价证券和宴请;在设计、地勘、监理、施工单位中兼职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事件。
三、以督查为手段,健全监督机制。
监督有力,检查到位,才能确保分权制衡工作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司进一步拓宽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组织网络,狠抓监督管理的落实。具体做好:一是内部管理上,定时与不定时进行会计台账、库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检查核对、招投标执行自查等;设立内部工作监督领导小组,设置监督办公室,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做好文件记录控制,要形成文字材料,做到事事有章可查;从而确保了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利用外界监督体系,加大对工
程预决算、工程发包、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款的支付等环节的监督。联合区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针对预结算和材料核价工作,构建风险防范组织,还原了造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实现了数据的合法性、有效性,杜绝了不廉行为的发生;全面接受市区审计局、财政局、地税局、检查局对财务工作的时时监督审计,委托中介机构对抵押贷款、征地拆迁等专项工作行审计评估。
通过以上做法,我司在“分权制衡”行动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分权制衡”转入日常性工作,持之以恒的开展。
第四篇:浅谈违宪审查和分权制衡
浅谈分权制衡和违宪审查
姓名:桂敏学号:1210607专业:信息安全日期:2012/11/09
浅谈分权制衡和违宪审查
摘要:分权制衡可以保证公民权利的自由,使国家权力处于三权相互制约的状态,有效防止执行权泛滥,维护国家安全,调整社会秩序。违宪审查制度可以监督其他职能部门权力的实施,以保证分权制衡制度的实现,它确立了以宪法为衡量标准界定权力行使的界限。
美国作家汉密尔顿说过:如果人们是天使,那么就不需要政府。如果天使将统治人类,那么无论对政府的外在控制或内在控制都将没有必要了。关键词:职能部门制度化界限监督
人类社会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后,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等诸多因素共同租用产生了阶级,随即也带来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过程,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矛盾在演变中不断此消彼长。历史的缔造者是人民群众,但社会向前发展,国家政权总是扮演着或是推动或是阻碍的角色,由此决定了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广大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的建设和完善。如何认识国家权力,如何建立和控制国家权力是千百年来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即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所促进的价值不致被国家权力摧毁,就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受到控制。对于国家的控制,无疑要依靠人民,但同时必须借助其他方式,这里的其他方式,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原理,也就是说,分权制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有重要的意义,而分权制度实现的重要保证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一.分权制衡
近代分权学说的代表是孟德斯鸠,他指出: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
(一)立法权力;
(二)行政权力;
(三)司法权力。他意识到司法权与对外权一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执行的权力,之所以把司法权单独划分出来,是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对于三种权力的行使,孟德斯鸠认为国家权力的职能部门应当分立,三种权力应由不同的人或机关掌握,因为“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力、执行公共决议权、裁判私人犯罪权或争诉权,那么一切都完了。”不仅如此,孟德斯鸠还认为,即使是三权
中的两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机关之手,自由也是不复存在的。虽然孟德斯鸠将国家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认为三部分应该由三个不同的部门掌握,但没有提出三个部门的关系是单纯的彼此分立,而是应该相互牵制。
我认为要想实现分权与制衡模式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保证制约主体的独立地位,这是实现制约的本质要求,这一要求需要制约主体独立行使制约权,不受其他任何势力的非法干涉。保证制约主体独立地位的要求中,司法机关是“以权制权”目的实现的重要支柱。司法独立,意味着结束了司法权依附封建专制势力的局面,意味着对产生多数人民主暴政的一种制度上的预防,意味着对防止执行权泛滥的更多一层的保障。
(二)、使权力制约关系制度化。现实中,有了民主并不意味着自然地有了制约权力的制度,名义上的民主和真实的民主有一定的距离,民主规定和制度保障也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制度化的规定才能保障权力只有目的的实现,权力制约关系制度化要求权力主体的活动要公开,即依法在一定范围内将制约对象的活动公之于众,使之置于制约主体的关注之下。
(三)、使制约主体的职能部分混合。授权一个部门在其他部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发挥约束作用,这是从技术角度设计的要求。混合均衡的权力制约体制与纯粹分权制约体制的区别在于它主张三种分支权力并不绝对独立,而是保留人员或职能间的局部融合。由于国家权力三个分支的不同性质,立法权带有民主性和普遍性,所以立法部门的权力有其他部门部分控制时,不宜是修改或创制性的主体权力;行政权和司法权带有执行性和具体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权力由其他部门部分控制时,不宜是对具体事务的处理权和决定权。由于国家权力各分支部门的力量因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所以主张三权地位平等和立法至上的国家对职能的混合程度有不同的规定,但都是依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家权力此消彼长的规律。二.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制度是根据宪法的规定或者宪法惯例,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程序进行合宪法审查并作出是否违宪的裁决的制度。美国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是违宪审查制度的肇始。当时由司法机关执行违宪审查权,随后在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推动下,其他国家纷纷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形成了议会审查模式、宪法委员会审查模式、宪法法院审查模式等不同形式的违宪审查制度。可见,美国的司法
审查制度是违宪审查制度最初确立的一种形式。违宪审查制度除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和专门机关的审查外,还包括立法机关的自我审查,其代表形式是创于英国的议会审查方式。由于历史原因,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立法行为是一种主权行为,因此是至高无上的,它所制定的法律不仅行政机关无权过问,而且司法机关也无权审查。议会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它是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一方面,它通过修改和废除自己制定的法律来保障法律的合宪性,另一方面,议会还有监督法院和行政机关的职权。下院对违宪失职的各部大臣及法官有弹劾权,上院对弹劾有审制权,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立法权优越的传统观念的延续。
我国没有明确规定违宪审查制度,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这些规定为我国实践中进行违宪审查提供了依据。根据有关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学者们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审查制度:一种是我国形成了以最高权力机关为主体,其他机关配合的违宪审查体制,一种是我国形成的人大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违宪审查体制。前者认为是人民民主权利自由的体现,因此需通过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后者认为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唯一具有解释宪法权力的机关,因此,宪法审查只能由它单独完成。
那么,违宪审查制度对于权力制衡的意义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违宪审查制度确立了以宪法为衡量标准界定权力行使的界限。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激增、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安全、调整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解决都有强大的国家权力做保证。理论上讲,国家权力结构经历了一个转换,其逻辑转换与中国古语所言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非常相似。从国家的形式上看,东西方社会普遍经历了君主制被民主共和制所取代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是国家权力由高度集权向分权方向发展。高度集权的国家权力职能状态是立法、行政、司法诸权合体,与分权相联系的国家权力职能状态是立法、行政、司法相分离,后者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国家结构模式。从理论形式上看,分权的状态又经历了纯粹的分权学说和混合均衡的分权学说。纯粹的分权学说认为,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要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部门彼此
之间不允许相互侵蚀。组成这三个国家政权机构的人员要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个人同时成为其他部门的成员。通过这种权力机构的分立,职能部门的独立和人员的分离来达到权部门间的制约,即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人员可以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混合均衡的分权学说主要是指将国家权力分配给三个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除行使本部门的职能外,还享有有限的权力,能在其他部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干预的权力或者享有其他部门的职能。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界定彼此的界限,违宪审查制度确立后,以宪法为最高依据进行审查的方式承担这一重任。
其次,违宪审查制度平衡了国家权力间强、弱不均的状态,国家权力结构随着主权观念、社会发展需要的着重点不同而变化。现在社会的状态是:由立法权优越过渡到行政权优越。违宪审查的出现,加强了司法权力,使之成为控制立法权力行政权力滥用的有效力量,并重新在国家权力分支部门间建立了一种状态的平衡。加强司法权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违宪制度中司法权力的加强。虽然立法机关拥有的弹劾权力或者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审判权,也体现了司法权对其他国家权力部门的渗透。事实上,普通司法机关也拥有一部分违宪审查的权力,通过违宪审查制度实现国家权力间的制衡已成为一种趋势。
最后,违宪审查制度推动了宪政意识的发展,使权力制约状态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应有之意。由于实行法治,所以国家都需要某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或审查的制度。因为法治是与这样的事实相联系的:组成国家公共机构的所有都来源于法律,各国家机关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所以,在法治国家里,包括立法在内的国家行为,均须接受某种行式的审查。实践中,各国均设计权力的监督制度来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正是通过权力间相互控制实现监督的目的。正如美国学者弗里福里希所分析的:“宪法政治秩序的主要功能已经并且仍旧依靠一套加诸执掌政治权力者的规范化约束体制来完成,集中体现了制衡,理论上的分权被认为是进行规范化约束的有效方式。”违宪审查制度成为衡量宪政是否落实的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违宪审查制度和分权制衡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贯彻落实并有效结合这两种制度,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和秩序稳定。
第五篇:2018金融硕士考研考点之金融危机
2018金融硕士考研考点之金融危机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为方便广大考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及复习专业知识,小编整理金融硕士考研基本常识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三次金融危机: 1、1982年拉美国家严重的债务危机。2、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共同特点:
1)在危机之前进行过金融自由化改革
2)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交织
3)对实际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危机的根源
1)宏观经济的失衡:
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经常项目的赤字。
2)道德风险导致金融泡沫:
三个层次的道德风险问题:
借款者(企业):有限责任导致冒险举债,而且利率越高道德风险问题越严重。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本身的行为就具有一定的投机性,隐性存款担保使存款者没有监督动力,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恶化。
国际投资者: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担保使得国际投资者在投资上显得不审慎,从而加大了道 德风险。
2、金融危机的放大与传染机制
1)预期的自我实现
2)从众行为
3)金融放大器机制
三、分析后的启示:
1、平衡的宏观经济是金融稳定的先决条件。
2、金融自由化应有序进行。
3、金融自由化不等于不要金融监管。
4、要加强国际范围内的金融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