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帮扶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探索帮扶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的启示
韩 宇1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处,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 是一个扶贫项目,它以项目促发展,以扶贫为手段实行订单培训。对实地调研、立项及实施的总结,给帮扶农村女性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启示。发现在工作中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解决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有可能有效地拓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订单培训给高职高教育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以启示。关键词:女性;培训;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可为。人们指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能够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是教育任务。
[1]它是“教育与灾难的赛跑”。
一、引言
金秋十月,英姿飒爽。操场上一排排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在教官洪亮的口令声中进行军事操练,这是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办的“关爱女孩、工学交替、定单培训、扶贫助学中专班”的百名同学正在进行军训。该班是在广东省直机关第18批驻阳山扶贫工作队和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开办的,它是广东省直机关挂扶单位省妇联扶持的“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的一个扶贫项目。
“关爱女孩、工学交替、定单培训、扶贫助学中专班”作为项目的启动内容是继2004年9月13日在职业中心学校举办“辍学青少年定单培训实验班”开学典礼后第二个班。两个班共有151名同学,最大的是 22 岁,最小的是16岁,平均年龄在17岁,一半以上是团员,其中女同学有98名,占 65 %。据了解这些孩子失学的主要原因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读不起书。这些班的开班标志着省妇联扶持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以势如破竹的劲头,拉开了帷幕。它之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以健康的势头发展,是省扶贫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各级领导重视关怀下,各项目合作单位精诚协作的结果,是以项目促发展,以扶贫为手段,在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二、扶贫项目提出的政策依据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韩
宇(1971—),女,河南泌阳人,法学学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助教,主要从事女性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研究。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省扶贫办于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在珠岛宾馆召开了“省直机关扶贫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同志和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同志在省直机关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抓好培训和转移富余劳动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挂扶阳山的省妇联对扶贫工作怀着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后,决定把今年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上,全心全意关爱山区群众,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 ——使农民朋友可以在项目实施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实惠。省直机关第十八批驻阳山扶贫工作队派驻阳山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了扶贫工作任务。在四月初做好了2004年度扶贫工作计划,经论证确定省妇联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培训工作,经省妇联党组审阅,认为计划做的很切合实际,在省直机关扶贫工作协调会上省妇联领导明确表态同意实施这个计划,支持这一项目。项目立项是根据妇联工作优势建立“阳山县家政服务员培训就业体系”,通过工作队认真调研发展到今天的由阳山县妇联牵头,职业教育中心承办的“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这一项目,也说明工作队积极探索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新模式。
扶贫工作队认同“发展教育是最好的扶贫,发展职业教育是最直接的扶贫”。经过我们反复考察,认为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能够承担起农民工培训的历史重任。学校领导以积极的态度向我们申报了“项目建议书”。随后,工作队指导学校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
三、调查研究、学习取经是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方式方法的法宝
省农业厅谢悦新厅长陪同欧广源副书记视察阳山时曾对工作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就业体系建设是非常好的项目,在实施该项目之前,应该到开展这方面工作比较好的封开县参观学习。省妇联周丽琼副主席也一再嘱托我们,要把困难多考虑一些,认真做调查摸底工作。为了更好地吸收先进单位的经验,7月29、30日省直驻阳山扶贫工作队带领县职业学校、妇联、扶贫办、科技和农业局等部门负责人赴肇庆市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取经。经过封开县统战部部长王竹梅同志(全国人大代表,曾是省妇联推出的“全省十大女杰”之一)的介绍,我们与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岑焕钊(省劳模)同志取得了联系,他热情好客,毫无保留地把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一股脑的全传授送给我们,他还生怕我们学不到东西,把他们申请建立“贫困地区劳动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申报材料、教学计划等都复印给我们。我们不但从他们那里取到了“定单培训”和“校企结合”的“真经”而且也发现他十分关爱农村读不起书的穷孩子的出路,他注重服务社会,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参加考察的同志们。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普遍感觉到封开的办学模式和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大家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深受启发,获益匪浅。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政府支持、办学灵活、为‘三农’服务、圆孩子们读书梦”为题,写出考察启迪报告,并且及时向县领导汇报了情况,县委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就这样省妇联扶持的“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的实施方案终于出台了。
学校借鉴封开职校的成功做法,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和“定单培训”的协议。第一学期免费到校读书,第二学期由学校送到定单培训的工厂进行有偿实习,实习费一般500-800元,用有偿实习费来补偿学校垫支的各项费用,第三个学期又回到学校学习文化和技术,第四学期又到工厂进行有偿实习,如此循环直至三年完成学业,最终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年制的或短期培训也是采用这种模式,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工厂进行实训,分职前职后两段完成学业,也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全年的学费1800元,省妇联扶助400元,学生自付1400元,每学期6个月的有偿实习费收入为3000元—4800元,除了缴全年的学费外,还有剩余可以解决全年的生活费。在专业设置方面按照企业的需求,按市
[2] 2 场规律而调整,把定单取回来,把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请进课堂来,企业有学校,学校有企业,企业有效益,员工有收入,这样的学生一毕业即成为熟练工人,特别受工厂欢迎。力争做到“出口畅,办学旺”,“招生”变“招工”的办学理念。
目前,学校已成功举行了“开平帛汉电子有限公司培训基地”的挂牌仪式,也已与广州穗制衣有限公司、东莞龙威电子有限公司、广州科拉尼迪电子有限公司、仁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柯达商业影像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裕升电子塑胶有限公司、斯比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市远光电缆厂等十多家企业签定校企合作的协议,为学生打通了就业的渠道,经培训考核合格,签订入厂合同和社会保险合同,月工资平均800元以上。
四、以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龙头,协调调动相关部门发动生源的积极性,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一个亮点。
阳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特别是4月份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富余劳动力现场招聘会。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尚未建立,学校仍然借助其他网络来开展工作。首先是根据妇联“党政所急、社会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特点,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妇联甘当配角,积极发动生源,召开了全县乡、镇妇联主席招生会议,把名额任务、招生简章分发到各乡镇妇联主席手中,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其次,学校与县工委、县团委、县计生委等有关部门以同样的方式联合招生,明确他们的责任和利益,积极发挥他们关心支持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再次,学校领导班子齐抓共管,每一个人负责一个乡、镇,随时掌握劳动力信息,负责联络工作。还有,农业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扶贫办等也在关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媒体做了宣传报道,营造了有利于做好培训转移工作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五、项目费用来源及合理使用是扶贫项目获得成功的保证,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扶贫工作队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是以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该项目由省妇联下拨扶贫款20万元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主要用于启动“工学交替”培训试验班学生第一个学期免费到学校学习的费用,扶助每位同学400元;其他还用于学校外出参观学习和联系外校、工厂企业的费用;学校自筹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基地的建设;不足的部分经费在学生的有偿实习工资中解决。随着项目的拓展,将有力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为学校申请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校领导抓住契机,正在通过省扶贫工作队的优势,以县农业局为依托,争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项目在省里能够得到立项,争取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扶持资金,决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在就业培训贡献职校的力量,从而加快贫困地区农户的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六、阳山县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基本概况及其受训者的心声
“知识贫困”是测度贫困的重要指标之一。客观评价我国的农村教育就不能回避“知识贫困”[3]的中国农民问题。
阳山县辖13个镇1个瑶族乡,总面积341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其中耕地面积36.1796方亩,农业人口4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8亩,地处石灰岩地区,常年干旱、缺雨,土地贫瘠,3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近7千户,是全省16个贫困山区县之一,9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从2004年起至2008全县共新增就业劳动力3.5万人,每年新增7000人,其中4000多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到高一级学校学习,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术,多数受雇是没有签订合同,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而承担了劳动负荷最大最艰苦的体力活,待遇差、环境恶劣,工资收入明显低廉,工作岗位也没有保障,“读完初中去找工,四处找活难成功”,使很多人尝到了没有技术的苦头。这也就遏杀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人们的就业观念和意识更加陈旧,甚至养成了当地群众的严重依赖心理,出现贫而安贫,安土重迁,固封自守的现象。从而使贫困农村没有生机活力,走不出贫困的圈子,找不出脱贫的路子。阳山县的情况和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一样,不畅通,这样在农民工劳动力富余的同时,符合劳动生产技能要求的农民工却又不足。我们到村子里访贫问苦时发现,从家庭总收入或从家庭人均收入来看,有外出农民工的家庭明显高于无外出农民工的家庭。如果扶持一户1万元至2万救济款不能使他们脱贫,而扶持一个孩子读书就业确实能够脱贫,他所创造的财富是成倍增值的,这个帐很好算。通过培训,确实能够达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村,做强一镇”的目的。正是基于这样背景下,我们认为扶持的“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扶贫项目要尽快上马。
这项工作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不敢盲目乐观,很多后续工作需要慎重。学生在校在厂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企业对学生的承诺是否兑现等问题,尤其是我们考虑到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不能侵犯学生的劳动保护权益,学生的有偿实习费等要得到合法的保障,因为它都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将做好跟踪调查工作。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学员的亲身感受。电子应用技术班的林纯初同学说:“我是太平镇的,家中四口人,父亲64岁了,是泥水工,收入无保障;母亲务农,仅有2亩田,仅维持生活,是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初中毕业在高中读了一年,由于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我显得很迷茫,我很想继续读书,但家庭经济困难,使我很无奈。正在这时候我听老师说‘关爱女孩、扶贫助学中专班’,我很兴奋,不用家里的钱,我可以读书了!我为此感到高兴,我可以用我自己的双手挣到学费,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不再是令父母担忧的女孩,好象一下长大了、独立了、坚强了,我要感谢那些叔叔阿姨们,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这道出了大部分同学们的心里话,他们纷纷表示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把握机遇,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成为企业的打工皇帝,成为女企业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阳山县成功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系列活动对帮扶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启示
[4]第一,四年来,我省妇联认真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妇联的职能作用,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为阳山脱贫奔康积极努力。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共投放资金90多万元(见附表),扶贫的项目主要有,协助县妇联会同县科协、县劳动局先后举办“一村一品”实用技术培训班、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下岗女工再家政就业等培训班;教育扶贫创办希望小学;科技扶贫造就农村妇女致富人才;我会属下的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在2002年以文化下乡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到冷水村进行道德实践及扶贫献爱心活动,资助7名贫困女学生学习,并带到广州参观学习,开阔她们的视野,培养她们不怕困难努力学习的意志品质。在今年“七· 一”前到阳山实施再教育扶贫项目。学院领导发动学院各党支部,出资4万元资助100名贫困女童学生学习,团委实施定点扶贫项目,以后继续关注这批女童;利用学院承担全省后备女干部的优势为阳山县免费培训2名中青年后备女干部;由于学院搬迁,把20部奔Ⅱ电脑,七成新的办公用品、学生用具等约八百多套捐献给阳山最需要的贫困革命老区学校,累计超过人民币10万多元。从效果来看,我们认为今年的项目——“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意义重大,在积极探索帮扶农村 4 女性脱贫致富的路子上有新突破。可推广到妇联系统的其他县(区)。
(附表)2001以来省妇联挂钩阳山扶贫工作资金情况:
时 间 2001年 2002年 计划 实施 资金 项目 20 20 妇女技能培训项目 创建 希望小学 妇女培训中心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
其他项目 资金
-----------
追加 实际 资金 金额---2 22
工作队 名称 第15批 第16批
2003年 2004年 累计 20 20 女子学院团委文化下乡活动0.7
女子学院党支部教育扶贫折合10
------2
20.7 30 92.7
第17批 第18批
单位:万元人民币
第二,“阳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体系”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我们认为有三条红线贯穿始终:一是以扶贫项目带动;二是领导重视,省扶贫办、农业厅、省妇联、县领导、工作队队长、副队长等各级领导非常支持工作,给予很多指导;三是各合作单位精诚合作。明确责任和利益,整合现有资源,同志们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图名利,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三,牢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输血”不如“造血”的道理。很多做过扶贫工作的同志都知道这个道理,关键是要确切把它理解为一场合作性的搏弈。实际上,从中央级领导到地方领导的讲话稿和有关部委的文件、基层文件,也都讲过或者规定过“定单式”培训。关键的问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们怎样将党的政策理论与当地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贯彻与发展文件的精神。
第四,阳山县近两年每年的财政总收入近4个亿,我们所做的工作在万家灯火中,仅仅起到小小萤火虫的光点,深深知道它的不足。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问题是在物质帮扶的同时,长期坚持提高个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和人的精神风貌,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它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践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务必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从阳山县的社会实践来看,只要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坚持并积极的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性地把握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一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际工作,做一些利于农村群众个体发展的事情。
[参考文献]
[1]S·拉塞可.G·维迪努.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1-102.[2]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M].粤府[2001]76号.[3]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小康中国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4.5 [4]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M].粤府[2001]52号.Explore the New Thinking of Helping the Rural Women Shake off Poverty ―enlightenment of “the spare workforce training and shift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 in Yangshan
County HAN Yu(Dept.of Adult's Educatio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Abstract: “the spare workforce training and shift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of Yangshan County” is an anti-poverty project.It promotes development with projects, and regards aiding the poor as the means to train from the order.It has brought the new thinking and new enlightenment to summarize that is surveyed, studied, set up and implemented on the spot, and also helps rural women to work.Insisting
Marxist humane viewing at work is necessary, and sett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just probably expand to solve “Three Rural Issues” effectively.Training from order gives enlightenment to integrating education with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school combined with enterprise.Key words: Women;Training;Educ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韩 宇(1971—),女,河南泌阳人,法学学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助教,主要从事女性教育与培训等方向的研究。
第二篇: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侯新华
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幢幢砖混楼房拔地而起;走进村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户户通上硬化路,村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木成林,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这就是蛮辉自然村。
蛮辉自然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西南部,距州府六库28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内有汉、傈僳、白、彝、傣等多个民族杂居,全村共有115户487人,耕地面积700.7亩,其中水田432.7亩,旱地268亩,经济林果547亩,人均有粮495公斤,属典型农业村。几年前,蛮辉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村里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集穷、脏、乱、差于一身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党建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60元,人均有粮495公斤以上。
蛮辉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带村、基础固村、产业强村、科教兴村、生态立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党建带村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与培养。坚持好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重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五项制度”的落实,保证质量,严格程序,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基础固村
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加大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善村卫生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强村
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在巩固、发展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带动农产品的种、养、销售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科教兴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群众素质
“科教兴村”是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集体应尽的义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氛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积极履职尽责,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用法律手段驾驭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
生态立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开展清污水、清垃圾、清违章建筑,改路、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绿化、美
化新农村,扩展农房绿化覆盖面。与农村地域特色相结合,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的绿化、美化特色,创建美丽和谐的农居环境。和谐促村
创建稳定安宁的文明家园
围绕“村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护村队、老年义务巡逻队等治安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以实现“平安村街”为目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规范民主管理,规范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对村务进行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各种服务组织、协会,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来源:《云南日报》
第三篇:探索农村小学管理新思路
探索农村小学管理新思路
靳建虎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校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以近十个年头了。面对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式,近年来,我们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农村小学管理的新方法。摸索出一条适应农村特点的教育改革新思路。
一、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所学校要想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小学在校园建设之初就应当合理规划布局,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是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小学,虽说资金有限,但在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绿化布局应合理、大气;美化应适应校园的文化氛围、净化应长抓不懈。不仅如此,班级的教室内外及办公室的布置、校园宣传栏板报等都是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无论大小同样都需要适合本校实际的完备的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并非是用于管理少数不服从领导的教师,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正规化。有人认为农村小学无需什么制度,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自觉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其实不然,学校虽小,但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对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工作就会有所疏漏。我校现在办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管理制度化,学校坚持服务学生、奉献社会,为办学理念、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后勤、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有序开展,并逐步走向正轨。
学校管理的民主也体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农村小学中就那么几个或十几个教师,作为校长就更要注重管理的民主,否则的话会造成教师的人心涣散,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振兴一方教育,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依托教师素质的提高。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为此制定相应的学习教育制度和实施方案。其次、要引导教师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教师自觉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学校对此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工作中,我校对认真参加学习并取得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树立先进的典型,鼓励其他同志积极参与,共同成长。对于不积极学习的教师采取重点帮扶等形式促其共同发展。近年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只有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说明学校教育获得了成功。作为农村小学,目前仍然存在有不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的现象存在,特别是音体美、英语、活动课等,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安排了这些,但实际操作时却“挂羊头卖狗肉”改上其他课程。其中的确有一小部分学校是真的存在师资或条件的限制,但即使如此,也应当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不能违反依法执教的基本原则,更不能对不起孩子。近年来我校严格依法治教,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不惜资金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学校还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开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如校运会、歌咏比赛、画展、辩论赛等。
五、创新特色办学之路
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一名校长,要审时度势,在学校工作走上正轨之际,善于发现学校发展的优缺点,创造性的扩大自己的优势,带动缺点的转化。使学校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我校是一所办新建农村联办小学。我接任校长后,经过认真研究细致思索,决定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开展大量工作,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措施主要有:1.抓国旗下讲话,宣传学校的将来的发展等;2.抓学校和班级的学习园地,定期更换,主要内容为学生作品;3.抓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每周开放3次左右供学生阅览和借阅图书;4.抓校园广播站的建设,播放文明、健康的内容,主要为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作家或学生的优秀诗文作品;5.每学期都开展朗读比赛、读书活动、作文比赛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我校创办“和谐文化校园”的特色办学路子正越走越宽,学生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名学校负责人就要真正负起办人民满意学校的使命。锐意进取,踏实苦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四篇:普光镇探索农村致富新思路
普光镇探索农村致富新思路
近年来,普光镇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各项经济指标取得长足进步。得益于普光气田开发以及达陕高速公路建设,普光镇全镇十二个行政村(社区)就有十一个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唯独交通最不发达,经济最落后的支溪村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导致该村发展缓慢。
支溪村地处普光镇西北方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9个社,人口417户,共1663人,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针对该村基础差、底子薄,村民总体经济水平滞后,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普光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支溪村的建设和发展,组织村委会、村群众代表召开座谈大会,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以求解决支溪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座谈会以及走访调查,该村村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的态度也有原先的阻挠变成如今的主动帮助和支持。最近两年,支溪村交通堵塞、贫穷落后的面貌正逐渐改变,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在村民的参与下,支溪村正全力开展脱贫致富行动:
(一)以领导干部带动班子队伍。班子队伍对村的发展很关键,镇党委首先对村“两委”班子进行谈话,了解班子成员的想法、能力,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以技能强化带动就业队伍。镇党委非常重视村民素质提升,投入大量财力加大文化建设,新建村小学、文化站,加强对年轻人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并积极为村民提供最新就业信息、就业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掌握一技之长。
(三)以多元合作带动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仅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还严重阻碍农用物资的进出,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镇党委及村、支两委通过努力向群众宣传筹资,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挂包帮单位争取资金等方式,硬化了2.2公里社道路,并计划年底前再硬化完另外3.2公里社道路。由于村以前很多群众收看不到电视,严重影响群众接收最新的社会消息,村支部积极与县广播局联系,争取到广播局的支持,进行了农网改造。现在全村信息网络通畅,全村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通过全村村民投资投劳,整治维修了全村2口病险塘堰,确保了全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四)以致富能手带动全体致富。支溪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有效的支柱产业,人民群众的种植、养殖收入只能保证自己生活,而无法提高收入,生活水平上不去,民怨较大。为此,镇党委及村支两委认真组织调研,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抓住返乡务工的有为青年,大
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到目前为止,除了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传统产业外,发展黄金梨和清脆李150余亩。村民刘清平是该村养兔能手,在村支部的感动下,刘清平带动李志等附近村民开始养殖新西兰肉兔、黑八点兔,实现存栏3000余只,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在全村掀起致富热潮的过程中,部分村民还通过网络发现商机,养殖蜈蚣8000余条。现全村特色种养业与传统农业已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村民收入得到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支溪村一定能够成为普光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点、亮点,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打造“五个新宣汉”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材料
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材料
王宝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党员。他总想在人生的路上,活出一个辉煌。可是命运多舛,事与愿违,他生活的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结婚以后,儿女们一个个的出世,他成了2个孩子的父亲,儿女们一天天的成长,生活的压力一天天的加大,家庭状况越来越差。
石书记了解后首先对其在思想上帮扶,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开展谈心教育和激发他振奋精神,通过致富大户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他自强、自立,使其看到出路和希望。然后在项目上进行帮扶,石书记提供项目信息帮助,让他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创业的投资小、见效快有发展前途和空间的项目,帮助他自主创业。最后在资金和技术上帮扶,给他提供钢筋、红砖、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并为其提供了技术和菜苗栽培的相关管理技术。
王宝树看着日光温室里的蔬菜,拿着手里的技术读本,很激动的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对我帮助,我一定会过富起来的!”从此,王宝树开始专研蔬菜种植、栽培技术,家里的生活质量也慢慢的提高了,每年的收入达5万多元,真正的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是王宝树过上了好生活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看见同村的村民生活也
不怎么好,就主动把自己的技术讲给大家听,给大家示范,他说:“虽然我生活好了,但是这都是党给我,我不能自私,所以我也要帮助其他的人,让他们像我一样过上好的生活!”,目前该村部分农民在王宝树的帮助下也已摆脱的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