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业和电缆电器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和电缆电器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和电缆电器产业
发展情况的汇报
根据市委办公室通知要求,现将**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围绕打造农业特色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突出强化基地建设、龙头培植和品牌争创,积极打造生态有机、外向型和“四水”三大特色优势,强化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这两大引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是农业综合产能全省领先。粮食总面积175万亩,总产93万吨。小麦单产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水稻单产全市第一、全省前十,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是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全*蔬菜复种面积29万亩,总产量40万吨,蔬菜自给率达75%以上。全*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6.7%,肉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6.5%,蛋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6.1%,拥有部级示范场3个,是全省生猪养殖大*。
二是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扩大。运西的有机稻米和高效渔业、腰部地区的设施农业、南部乡镇的畜禽养殖、东荡西湖的水生蔬菜等,成为引领一方的优势产业,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省“现代农业示范村”2个。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各类园区基地200多个,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积极实施“235”十大农业园区建设计划,创成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XX年成功争取全省高标准农田整*推进试点。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拥有*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市级33家,农产品年加工产值110亿元,**湖有机农业开发区获批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获批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十二五”期间,全*农业企业新增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6个、市知名商标15个,荣获全国品牌农业示范*。
四是外向型农业全市第一。全*有省级荷藕出口示范基地8个,获批省级出口示范基地2.51万亩,出口产品涉及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藕制品占日本市场80%的份额,年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数量、出口额在**市名列第一,占全市60%以上。
五是生态有机农业成效显著。全*共建成农业“三品”生产基地113万亩,**莲藕、****、****、**西瓜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有效农业“三品一标”总数居全市第一,质量认证产品占食用农产品比重达55%。获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有机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70多亿元,***有机农场成为引领全*有机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新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18个,年营业5000多万元,**湖湿地公园、射阳湖荷园先后创成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
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农业仍以粮食和水生蔬菜为主,产业简单、产品单一,与中央的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整合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产业特色不明显,“四水”和“生态有机”特色效应难以彰显。
二是基础设施较薄弱。农田水利设施、粮食烘干设备、植保防治机械等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比较差。
三是经营理念较落后。农户家庭经营分散,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农产品加工规模普遍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还需加快,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突破。
四是创新意识还不强。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改不够、手段不新、办法不多,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
五是配套体系不够健全。基层农技服务队伍人员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受财力所限,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农业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将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这条主线,以农业创新转型和提质增效为重点,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新型业态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创建上求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更加明显,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50%以上;粮食周年亩产量1150公斤;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16%;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1;农产品出口指数达8以上;“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比重55%以上;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95%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65%以上;农业废弃物综 合利用率95%以上;林木覆盖率22.2%。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争创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关建议
1、出台扶持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我***地区是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正倾力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区和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请求省、市扶持我*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特别是在产业扶持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
2、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在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粮食大*、水网地区,我们感到压力非常大,主要是粮食亩产、设施园艺比重和林木覆盖率等指标设计不尽科学:因采取30%的得分由发展速度决定的计算方法,导致目前粮食亩产越高得分反而越低;作为粮食生产大*,设施园艺比重要求有一定难度;因**地区水网密布,宜林地资源不足,林木覆盖率指标难以完成。建议能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二、电缆电器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我*的电缆电器产业已涵盖了输变电装备的上下游产业及新能源发电产业。近年来,我*坚持将输变电装备及新能源发电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打造和提升,突出招引新项目、注重新装备、开发新产品、引 进新人才、建设新平台,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发展现状
输变电装备产业多年前已是我*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新能源发电产业快速兴起,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中太阳能发电已初步形成电池组件和发电系统建设两大产业环节。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输变电装备产业拥有企业300多家,其中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近30家。全产业的产销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XX年,实现开票销售、入库税收269.5亿元、4.4亿元,分别增长9%、34%,分别占全*总量的49%、29%。
二是品牌内涵不断提升。相继获批“**省输变电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特色产业集群”、“**省输变电装备出口基地”等称号。拥有市级以上品牌近10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10件,名牌产品18个。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2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XX多人,每年开发国家级、省级以上新产品30个以上,拥有国家专利技术200多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0多个。
三是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拥有一批行业内单打冠军产品,宝胜集团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制造基 地,产品应用于国家大剧院、“鸟巢”、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阿斯塔导线公司、迅达电磁线公司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换位导线,配套于特变电工、西门子、西电集团等企业的超高压变压器和高铁牵引电机、大型特种电机。同时,我*也是全国最大的聚酰亚胺电工绝缘薄膜生产基地。
四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总投资50亿元的**科技城项目已经部分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经投产,一批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陆续在建,部分已并网发电。另外还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随着这些项目逐步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对全*工业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电力一次设备整机和成套性不足,缺少大型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变配电成套装置等电力整机或成套设备,产业内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
二是产品档次有待提高。产品集中于中低端、缺乏高端产品。就产品而言,**输变电装备生产企业的产品7成以上是行业内的“大路货”,高端产品明显缺乏。
三是发展内涵有待提升。新产品的贡献率明显偏低,盈利能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不高以及创新能力偏弱,特别是研发能力明显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领先同行业的“蓝海”产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狠抓产业招商,力求重大项目突破。推动以企引商。加快推进精工绝缘、双宝电力等企业合资合作,围绕产业内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强化自主招商。牵头领导亲自上阵,带头找路子、找信息、抓推进;重点围绕扩链、补链以及产业链高端产品,针对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以及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招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新能源制造项目招引。加快信息转化。对在手洽谈的项目信息,进一步跟踪落实到位,力促厦门薄膜电池等项目信息尽快签约落地。
2、加快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重点帮助续笙硅料提纯、亚洲新能源风电、协鑫燃气发电等重大项目协调解决好开工前相关矛盾和问题,加快续笙硅料项目建设速度、推动射阳湖50MW风电和山阳100MW风电项目4.18开工。推动宝胜中航产业园项目实质性启动,力争高分子电缆料项目今年开工建设。
3、加大企业培育,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我*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激发和引导我*企业研发新产品、实施新项目、投入新装备,力争“实打实”帮助企业引进产业链高端、前沿产品2-3个、引进实用性人才1-2名。抢抓国家实施“工业制造2025”的机遇,加强学习、培训,引导和鼓励产业内重点骨干企业实施装备升级,努力建设一批智 能车间。
相关建议
我*浅水湖荡资源较丰富,可供3G瓦装机容量的太阳能发电,目前已与华电、中电核能、亚洲新能源等实力企业签约。现请求省、市帮助我*争取装机容量计划,并享受国家及省电价补贴,支持我*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
第二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三篇:油茶产业发展汇报(稿)
邵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汇报
油茶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极高营养、健康及经济、社会价值的国宝级特色资源,油茶产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可望成为我国特色农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市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资源丰富,油茶一直是我市林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产业,绥宁县曾被称为“万顷油海”,邵阳县更是湖南省的油茶基地县。
我市油茶有近五百年的经营历史,解放后,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油茶林发展到55余万亩,遍布全市12个县市区,其中以邵阳、绥宁、邵东三县分布最多,分别为13.5万亩、8.2万亩、2.9万亩。油茶产业曾是我市邵阳、邵东、绥宁等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油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劳力的转移、资金缺乏、管理粗放,油茶林大面积的荒芜,加上树龄老化,病虫危害严重,火灾和人为损毁, 我市油茶林面积及产量急剧下降。总面积由原来的 52.4万亩递减到现在的 30.2万亩,亩产量也从原来的每亩5公斤下降为2—3公斤。工业加工方面,长期以来,我市茶油加工一般为家庭作坊式,规模小,加工粗放,科技含量低,原料的利用率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力度不强,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的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提高。
近年来,油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2006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以湖南、江西为中心产区,以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茶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意见》为我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优化环境生态、发展区域经济、形成林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发展油茶产业,是我市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市“兴工强市”战略实施重大举措。
如何抓住国家林业局政策扶持的契机,将这一深得市场和林农青睐的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是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二、发展思路、规模与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稳定现有经营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新造与低改相结合,坚持丰产林基地建设与精深加工利用并重,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茶油产品质量,打造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逐步实现油茶产业的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益,从而达到政府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目的。
(二)、发展规模
全市共发展油茶高产基地建设规模50万亩。其中 油茶新造10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油茶垦复(修整)21.0万亩、油茶品种改良9.0万亩、油茶种苗基地500亩。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油茶优良品种无性系繁育基地300亩和建立高产示范片2万亩。
(三)、区域布局
1、种苗基地建设:邵阳市林科所200亩,邵阳县林科所(苗圃场)200亩,邵东县100亩。
2、油茶无性系繁育基地建设:邵阳县100亩,邵东县100亩,市林科所100亩。
3、油茶高产培育基地建设:邵阳片3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7.0万亩,更新改造7.0万亩,油茶垦复12.0万亩,品种改良9.0万亩。
绥宁片1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0.5万亩,更新改造0.5万亩,油茶垦复7.0万亩,品种改良2.0万亩。
邵东片1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2.5万亩,更新改造2.5万亩,油茶垦复2.0万亩,品种改良3.0万亩。
(四)、时间布局
油茶高产基地建设期限为四年即2009—2012年。其中2008年作好种苗生产基地设计,圃地选择、引种、整地、育苗工作和2009年造林苗木定购工作。2009年春油茶造林伊始,年平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2008年动员群众对现有产果期油茶林实施垦复修剪,每年完成15万亩。
三、工作重点
(一)、出台扶持政策,创造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渠道。结合退耕还林、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安排丰产示范林建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贷款,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专项经费,加快油茶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
2.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切实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 4
资源发展。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
(二)、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联姻活动,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集成资源,大力开展油茶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技术重点和难点。力争在油茶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和培育技术、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质量标准研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着力推进油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推广产量高、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地资源状况和生产水平,采取低产林改造、更新改造和新造林相结合的经营措施,搞好分类经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三)、积极培育油茶产业主体,打造油茶产品品牌 1.积极培植油茶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着力扶持“中富油脂”等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发展。
2.支持油茶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大力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
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3.着力培植油茶种植大户。通过项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合理林地流转等手段,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创造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指导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指导,广泛宣传油茶及其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切实加强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加大油茶种苗管理的执法力度,实行油茶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打击非法经营、制售假劣种子、嫁接穗条、苗木的行为,切实保证油茶种苗的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发展油茶产业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系统工程,开发时间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市、县两级政府要成立以行政首长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发展与改革局、国土局、林业局、农业局、农机局、财政局、招商局、农村办、扶贫办、开发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油茶产业开发办公室,办公地点设
发展和改革局,专门负责油茶产业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以及日常管理和调度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领导、组织本地区的油茶产业开发工作。
(二)、制度保障
为做大做强我市油茶产业开发,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重点明确以下制度:一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制度。各级行政领导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具体抓。二是实行项目法人制。以产业开发办公室为项目法人,充分行使法人权力。三是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由市、县两级政府委托市林业调查规划院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质量责任制。严格质量管理,认真落实“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制。
(三)、政策保障
油茶产业开发能否取得成功,政策措施非常重要,市、县两级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务必明确:
1、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和“谁造谁有”的原则,切实维护好经营者合法权益。是谁在从事油茶产业开发,利益就归谁所有。油茶产业开发经营权一律延长到30-50年,同时造林、经营权属允许继承、拍卖、租赁、转让。、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想方设法、切实改变目前经营分散、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为了提高整体经营
效益,就要积极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油茶生产专业协会,以土地入股、资金折股,合伙经营,共同开发等形式加速油茶产业开发;万一协议不成,不能合理流转的,也要对现有的油茶林地,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入股、承包、转让、协议等形式,依法有偿自愿地将一方的林地转给另一方经营,促成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油茶生产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林农的生产经营权受法律保护,要多做政策解释,维护社会稳定。
3、多渠道扶持政策。全市上下都要关心支持油茶产业开发工作。计划部门要做好油茶产业开发的计划申报工作,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申报项目工程计划。财政部门要加强所有资金管理,保证专项资金安全使用。招商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有实力、会管理的大型油脂企业尽快参与我市的油茶产业开发。林业、扶贫开发等部门要争取国家油茶产业开发项目尽快在我市实施,优先将油茶新造林纳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国土部门要将油茶垦复纳入国土整改范围。农机部门将垦复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内容。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和坚决制止破坏油茶林资源、哄抢偷摘油茶果的行为,维护油茶产区社会秩序,切实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切实加强本乡镇油茶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4、专项补贴政策。油茶生产在我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市、县两级财政要对油茶产业开发工作设立 8
专项财政补贴。不论何种经济组织,凡对现有油茶林完成除草、垦复工作的,在冬季检查验收合格后,每亩财政一次性补助50-100元。新造林在秋季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100-200元。
5、税费减免机制。茶油生产周期长,从栽植到开始受益要4-5年,16年才进入盛果期,受益时间可达70-80年。前期开发只有投入,没有收入。为促进我市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出台《油茶产业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税费减免机制,对从事油茶产业开发的企业给予前3年的税费减免。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葵花、小麦、瓜果菜、肉类、奶牛、饲草料等绿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和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名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
一、葵花加工业
以潘胖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葵花加工转化力度,通过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培植一批技术先进、品牌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休闲食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瓜果菜加工业
重点发展瓜果菜保鲜、果菜汁、果酒、果菜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招商引资、融资建厂。使农民从瓜果菜加工中获得收入在现在基础上实现较大增长。
三、肉类加工
依托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肉羊、肉牛、肉猪的肉质品质,发展肉类副产品的深加工制品,提高肉类加工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五、乳品加工业
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优质化奶源基地。狠抓奶牛品改良,开发多层次、多样化鲜奶和乳制品的新产品。
六、饲草饲料加工业
大力开展以玉米和紫花苜蓿牧草为原料的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颗粒化复合饲料加工及青贮饲料、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加工,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龙头企业建设
以潘胖食品公司为示范,依托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八、市场建设
以晏安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建立辐射面广、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市场搭乘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农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使农副产品在市场上集中流通,形成龙头找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九、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情,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民的盘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农资有来源,种植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发展有目标,较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五篇:滕州农业及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滕州市农业局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万亩,辖21个镇街,1246个村居,总人口168万,其中农村人口117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境内有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境内就建立了滕国、薛国、小邾国三个诸侯国。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墨子、鲁班、孟尝君、毛遂、奚仲的故里。滕州农业基础良好、工业门类齐全、三产繁荣活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GDP达到6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滕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建设新农村,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7元,增长18.8%。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粮食生产向稳产高产、优质高效转变。2010年,落实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资金1.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70万亩,粮食总产94万吨、单产543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789.9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全市粮田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1-
标兵”,被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二)农业结构调整向特色化、产业化转变。着力做大做强蔬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其中春秋马铃薯65万亩,是中国马铃薯之乡。滕州马铃薯被评为首届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0家,初步形成了畜禽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湖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五大企业集群,带动农户达16万户。滕州被评为全国出口肉鸡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被列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市)。
(三)农业基础设施向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转变。全市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0%。全市农机总动力13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8%。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率达到50%。被评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发展专家远程视频服务终端150个;创办农业短信平台、滕州现代农业报;被评为“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先地区”。
(四)农村二三产业向多元化、可持续转变。镇域经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现代玻璃、中小机床、板材加工、禽蛋加工等十大基地。着力打造“湿地渔家”、“情山情趣”、“龙阳果香”、“薛河梨乡”、“幸福龙庄”等乡村
旅游“五朵金花”。“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是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
(五)农村社会事业向多层次、广覆盖转变。在“路、水、电、医、学、气、视、老、保、房”十个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和互联网。98%的农村居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滕州始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全市春秋两季马铃薯面积发展到65万亩,马铃薯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5761.8公斤,创全国二季作区单产新高。滕州马铃薯占山东省面积的四分之
一、产量的三分之
一、出口量的二分之一,是全国二季作区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县。滕州“两薯一粮(菜)”栽培模式亩均纯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1/3的农户亩均纯效益超过10000元。滕州先后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脱毒马铃薯推广先进县(市)”等称号。
(一)高度重视科技攻关和技术交流。滕州非常重视马铃薯科技研究,先后被山东省科技厅立项10项、枣庄市科技局
13项、滕州市科技局42项,累计65项。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同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印尼、德国、荷兰等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天津、黑龙江、内蒙古等10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山东省马铃薯协会等科技组织。
(二)积极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了春薯催芽、异地繁种、脱毒快繁、拱棚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起垄栽培、配方施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病虫害防治、秋薯适期早播、一促到底、中耕培土、苗期防热害等一系列高效栽培技术,组装完善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设施栽培上,实现了茎尖组织培养、微型薯雾化栽培、三膜、二膜、地膜、秋延迟、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栽培等系列栽培模式,今年全市大、中拱棚春马铃薯面积达38万亩,比去年增加了4万亩。同时大胆探索和研究马铃薯间套栽培模式,主推两薯一粮、两薯一菜、两薯一油、薯粮菜、薯油菜、薯菜菜、粮粮薯等先进实用模式。近年来,又加大马铃薯种植机械的研发和补贴力度,稳步推进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市拥有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5000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达35%。
(三)全面提高马铃薯良种普及率。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2600平方米的组培大楼、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配置各种仪器设备300余台(套)。一流的设施、先进的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具备了高质量、大批量生产脱毒原
原种的条件,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200万株,原原种10万余公斤。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建立了8000亩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有力地推进了滕州马铃薯良种产业化进程,全市脱毒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新建设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了我市马铃薯脱毒良种生产水平。
(四)加快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入WTO后,依据国际市场需求,滕州市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马铃薯栽培地方标准在2003年就开始立项实施。产区内通过广播、电视、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农业标准化技术知识,举办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建立健全了环境、质量、生产技术等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加大农资市场整顿力度,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马铃薯质量安全。我市20万亩马铃薯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滕州马铃薯”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被评为首届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百强,成功打入法国家乐福、北京物美等超市,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用品、东方航空公司专用食品。
(五)大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滕州马铃薯产销衔接紧密,服务设施完善,购销流通体系健全。全市建设农贸市场168处,建成了以滕州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为依托,季节性临时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建设恒温库100余座,用于马铃薯贮藏保鲜增值。马铃薯中介运销组织发展迅速,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市场+运销队伍+基地”的产业链条。滕州还建成了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覆盖全市城乡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订单销售等业务。滕州马铃薯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陆续上市,正值全国各大市场马铃薯短缺时节,较好的填补了市场空缺,销售时间一直持续到6月中下旬,既拉长了上市时间,又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效益。每年有近100万吨马铃薯销往上海、深圳、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马铃薯于19世纪末期开始在滕州种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滕州由于独特的气候、土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通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马铃薯种植农户多年努力,滕州马铃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商品薯以外型美观、颜色浅黄、皮薄光滑、黄皮黄肉,质优味美、营养丰富等特点闻名全国,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青睐,成就了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名,叫响了滕州马铃薯的品牌。下一步,滕州将以马铃薯节为契机,虚心接受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交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努力提高滕州马铃薯产业水平,真正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为马铃薯产业的全面发展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马铃薯产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