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库设计与管理 期末总结 期末复习专用 小字版
·反触变流体表观粘度特点
在恒定的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随作用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反触变性描述的性质与触变性相反,即经过长时间静止的物料在恒定剪切作用下,表观粘度会增大至某一最大值,静止一段时间后,表观粘度又随时间下降、最终趋于一个平衡值。·密闭输送系统特点
①各站的输油量必然相等②各站的进、出站压力相互直接影响 ·密闭输送的优缺点
全线密闭,中间站不存在蒸发; 流程简单,固定资产投资小;
可全部利用上站剩余压头,便于实现优化运行;
水击危害大,全线各站必须有可靠的水击自动保护系统; ·含蜡原油传热(停输后)
热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后的温降规律与含蜡很少的稠油管道的差别在于含蜡原油在降温过程中还放出结晶潜热。按照温度降低的程度停输后管内含蜡原油的传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对流传热阶段;第二阶段,自然对流与热传导共同控制阶段,即液相区自然对流,凝油区热传导;第三阶段,纯导热阶段,传热的主要方式是凝油的热传导,热阻较大,且与外界的温差也减小。·强制电流法
将被保护的管道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把辅助阳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使管道成为阴极受到保护。
·快速分输:就是输出(输入)操作。对于某一种油品因用户需要在某一点全部卸下(注入)时,采用快速分输(注入)方式。输入操作:某一种油品全部从管线首站或沿线某一输入站进入管线。
输出操作:从某一输出站(或某一末站)将管线中经过的某一种油品全部输出管线,其下游停输。
·连续分输:也称平均分输(注入),是除混油段经过分输站时停止分输外,其他时间各分输站以全年分输量计划进行平均分输。对于分输量非常大的站一般考虑连续分输(注入)。
·集中分输:是各分输站以一定的流量在一定时间内将该分输站对本种油品的需求量分输完。成品油管道通常采用集中定流量的分输(注入)方法,即控制分数(注入)流量为一定值。·中间站停运流量与压力变化
某中间站停运后流量减少;停运站前面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均上升;停运站后面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均下降。距停运站越远的站,其进出站压力变压的幅度越小。·管道工作点
泵站-管道系统的工作点是指在压力供需平衡条件下,管道流量与泵站进出、站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输油管道安全经济的工作,工作点必须在泵站特性曲线的最高效率区内。
·含蜡原油,当输油温度变化时,蜡沉积高峰区的偏移现象
管道中途某一温度范围是蜡沉积高峰区,过了高峰区后蜡沉积层又逐渐減薄,并且随输油的时间及出站温度的不同,高峰区会有偏移,输油温度提高,蜡沉积高峰区向终点方向偏移,反之则向起点方向偏移。
·评价含蜡原油流变特性指标
粘度(表观粘度)、静屈服值、凝点(倾点)·苏霍夫温降公式
或TT(TT)eaL lnTRT0aLTLT0L0R0TR--管道起点油温C;TL--距起点L处油温,C;T0--周围介质温度,其中,埋地管道取管中心埋深处自然地温,C;L--管道加热输送的长度,m。
·循环次数是否越少越好
否,每一种油品的一次输送量越大,产生的混油量越少,在管道内形成的混油段和混油损失亦随之减少。循环次数越少,所需要的油罐容量越大。油罐区的建造和经营维修费用就要增加。·LNG成分
LNG是天然气或伴生气经过净化和脱除重烃(C)后的干气再低温液化的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常占体积比率的90%以上,其次是乙ooo3烷。较丙烷重的烃类及其他气体含量很少。·混油段数量的计算
在一个循环内,形成混油段的数量n可用下式表示。若一个循环内输送m种油品n2(m1)
·幂律模型
流体剪应力与剪切率的关系称为流变方程,或称流变模型。最常用的是幂律模型Kn式中K--稠度系数,表示流体的粘稠程度,Pasn;n--流动特性指数 ·管道纵断面图
在直角坐标上表示管道长度与沿线高程变化的图形称为管道纵断面图。其横坐标表示管道的实际长度,纵坐标为线路的海拔高程。·含蜡原油温降与比热容关系 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上升。析蜡点温度T,最大比热容温度T,油品温度T。SLcmax①TSL>T>Tcmax,随油温降低,比热容急剧上升。由于这个温度范围内,单位温降得析率逐渐增大,放出的潜热多,故比热容随温降而增大。②Tcmax>T>0C,随油温降低,比热容又逐渐减小。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多数蜡晶已经析出,故再继续降温时,单位温降的析蜡率逐渐减小。
·初始混油:顺序输送工艺规定管道首站更换油品时不能停输,当切换油罐时,在管汇中形成的混油段称为初始混油。·混油长度:混油段内所含的油品容积称混油量,混油段所占的管段长度称混油长度。·相对混油量:混油量与管道总容积之比称为相对混油量。·失流点:原油呈现屈服应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失流点。·压力越站:指油流不经过输油泵流程。
·动水压力:指油流沿管道流动过程中各点的剩余压力。
·凝管:热油管道停输后原油冷却而具有较大的屈服应力,当外加的压力不足以破坏原油的结构时管道就无法再启动,此即所谓的“凝管”事故。
·顺序输送:在同一管道内,按一定顺序连续地输送几种油品,这种输送方法称为顺序输送(或交替输送)。
·混油切割方式:
两段切割;三段切割;四段切割;混油段的五段切割(或三段切割)。·混油处理:
①就近送回炼油厂重新加工 ②掺混后供用户使用或降级处理
③其他方法,如金属氧化法,碱处理法,蒸馏法和过滤法,但他们不是很常用。
以掺混方式处理顺序输送所产生的混油是目前国内外所通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简便的方法。
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末站必须设混油罐,用于储存混油。若末站离炼厂较远,末站可设置一套混油处理装置,一般是采用简单的常压蒸馏工艺。·输油站主要操作
来油与计量;正输;反输;越站输送,包括热力越站,压力越站,全越站;收发清管器;站内循环或倒罐;停输再启动。输油站的主要任务是给油流提供能量(压力能、热能),安全经济的将油品输送到终点,有的还有接收或分输功能。·热油管道不稳定工作区原因、条件
条件:维持出站油温TR不变运行、粘温指数u为常数,层流m=
1、u(TR-T0)>3。
原因:维持TR一定运行的热油管道,在正常运行的输量范围内,Q↑H↑的趋势是主要的,但当Q较小、输送的油品粘度较大时,可能出现Q↑H↓的反常现象,使热油管道进入不稳定工作区。·投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尽可能加大输油量,一般应大于预热输水量的一倍。
②在油头前(即油水界面处)连续放入2~3个隔离器(清管器)。③首站油源和末站转运要衔接,投油后不得中途停输。
④中间站尽可能采用压力越站流程。必须启泵时要在混油段(含隔离器)过站后再启泵。
⑤混油段进入末站后,要进专门的混油罐,混油罐的容量视情况而不同。放置隔离器时,可取混油罐容量为管道总容积的5%,未放置隔离器时,混油罐的容量为管道总容积的40%。混油进罐后,加温脱水,待含水合格后方允许外销。·干线漏油后压力与流量的变化
干线漏油后,漏点前面流量变大,漏点后面流量减小。距漏点越近的站,压力下降的幅度越大。漏油后,漏点后面各站的进出站压力也都下降。
·加热站中,原油与重油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100C。
·埋地不保温管道的k值主要取决于管道至土壤的放热系数
2o·不满流及其危害
定义:通过局部流速变大来消耗剩余的能量。
在规定的输量下,液流不仅可以从高峰自流到终点,而且还有剩余能量,如不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利用或消耗这部分剩余能量,则在高峰以后的管段内将发生不满流。
危害:不满流的存在不仅不仅浪费了能量,而且可能在液流速度变化时增大水击压力。在顺序输送的管道上则会增大混油量。
·沿程混油的主要原因
两个基本机理:对流传递,扩散传递。在层流或者湍流强度不大的流动情况下,管道横截面上油流流速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对流传递是沿程混油的主要原因。
·热油管道运行反算总传热系数的目的
作为同类地区新设计管道的参考值。根据运行中热油管道较稳定工况的运行参数,代入温降公式中反算得出K值。从大量的计算值中总结出K值的变化范围。设计时参照稳定的K值适当加大,作为新设计管道的总传热系数。这样既可以照顾投产时对加热能力较大的要求,又不致使加热炉容量过大。
·粘温指数: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与标准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相比较的相对值称为粘度指数。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油品受温度的影响越小,其粘温性能越好。·影响翻越点的因素
不仅与地形起伏情况有关,还决定于水力坡降的大小。水力坡降愈小,愈易出现翻越点。·顺序输送油品特点
密度相近、产生的混油易于处理处理的油品相邻排列。·顺序输送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1)输送性质相近的成品油。如汽、煤、柴及各种重油、农用柴油和燃料油等。
(2)输送性质不同的原油。如克拉玛依油田的低凝原油,可用于生产高质量的航空润滑油,若与油田所生产的高凝原油混合输送,就炼不出这种高级产品,因此需要分开输送,即采用顺序输送。·埋地管道停输温降阶段
(1)管内油温较快的冷却到略高于管外壁土壤温度,尤其是近壁处的油温下降较快。(2)管内存油和管外土壤作为一个整体而缓慢冷却。·管道结蜡利弊
蜡沉积一方面使管道的流通面积减小,摩阻增大。另一方面,蜡沉积增大了油流至管内壁的热阻,使总传热系数下降。而且管道停输再启动时,若启动压力较高(压力坡降较大),则在较大的油流剪切力作用下,部分沉积物可能脱落,使油流的推动性严重恶化导致再启动过程中出现危险。
对于低输量运行的管道,保持一定的蜡沉积厚度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利的。蜡沉积的存在一方面起到保温作用,可以减小管道运行的燃料油消耗。另一方面,有效管径的减小,也使得热油管道工作特性临界输量下降,有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热油输送加热方式
按油流是否通过加热炉分为直接加热或间接加热两种方式。·首战、中间站、末站
首战是长距离输油管道的起点,它接收矿场、炼厂或转运站来油,计量后,输入干线。中间站包括泵站、加热站或热泵站,都是给油流补充能量。末站是输油管道的终点站。·各站场工艺流程
首战的操作包括接收来油、计量、站内循环、或倒罐、正输、向来油处反输、加热、收发清管器等操作,流程较复杂。
中间站工艺流程随输油方式(密闭输送、旁接输送)、输油泵组合方式(串、并联)、加热方式(直接、间接加热)而不同。末站流程包括接受来油、进罐储存、计量后装车(船)、向用油单位分输、站内循环、接收清管器、反输等操作。
第二篇:绩效管理期末复习总结
1绩效是组织期望的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能够被组织评价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
2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其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手段及过程。3绩效管理的三个目的:1战略目的2管理目的3开发目的 四个环节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五项关键决策
1评价内容 2评价主体 3评价周期 4评价方法 5结果应用 五个评价标准
1战略一致2明确性3可接受性4信度5效度
4目标管理: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其每个成员的贡献的指导 具体实施1计划2实施3评价4反馈
评价: 1优点A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B通过专门的过程,是组织各级成员及主管都明确了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C目标管理能改进管理方式和改善组织氛围。2缺点A忽视了组织中的本为主义及员工的惰性,对人性的假设过于乐观,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大打折扣。B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C目标管理会使得员工在制定目标时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5标杆管理的优势
A激发潜能,提高绩效。B指标体系的建立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C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6关键绩效指标,指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它是企业战略目的通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提炼方法A头脑风暴法B策略目标分解法C标杆基准法D成功关键分析法
7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
A使命和核心价值观B愿景和战略C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财务看,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管理风险层面D目标,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 运用条件
A战略目标合理分解B配套设施健全C员工胜任
8绩效计划:在组织的战略部署和团队目标的确认下,管理者和员工对员工在绩效工作内的工作目标,评价标准和工作环境进行沟通形成绩效契约的过程。
特征: A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和员工双向沟通的过程 B关于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的契约C绩效计划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制定程序
准备(信息收集和沟通方式)
沟通阶段
制定计划阶段
9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A内涵明确,清晰B具有独立性C具有针对性D易于衡量 选择原则
A目标一致性原则
B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C少而精D可比性E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选择方法A工作分析法B个案研究C问卷调查D专题访谈法E经验总结法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A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原则
B少而精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A指标库B评价目的 评价对象
C权重 10权重: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 确定方法 A定性法
B定量法
确定原则
A以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为导向B权重比例呈现差异
C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情况相结合
决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因素A评价的目的B评价对象的特征C企业文化的要求 11确定评价周期方法
A职位层次B奖金发发周期C业绩反映期 绩效评价周期影响因素
A职位(类型,高低)B指标特征C业绩反映期D奖金发放周期E实施时间 12绩效目标:绩效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内容和标准。
制定绩效目标的SMART原则
A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可衡量的C具有行为导向
D切实可行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制定绩效目标的来源
A战略目标,部门目标
B工作分析
C解决问题的要求
D客户需求 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
A岗位职责的界定
B关键绩效指标 C工作目标D权重E标准F个人能力发展计划 12领导情景理论
两个维度
A任务行为B关系行为
四种领导风格
1指示
高任务—低关系领导风格
员工无能力不愿意
2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无能力但愿意
3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有能力但不愿意
4授权
低任务——低关系
有能力并愿意
13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绩效考评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考核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面谈,并着力于寻求应对之策,服务于后一阶段企业与员工绩效改善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方法。绩效沟通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绩效沟通的内容 1阶段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2优良表现
3待改进的地方 4描述领导或同事对于员工的看法
5协助下属制定改进计划 6下个工作目标的确定和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沟通的方式
A正式的绩效沟通 1正式的书面报告
2定期会面
B非正式的绩效沟通 1走动式管理 2开放式办公 3电子化沟通 建设性绩效沟通中的积极的倾听技巧
1解释2向对方表示认同3简要概括对方表达的内容4综合对方表达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 5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大胆的设想
14选择绩效主体的一般原则
A绩效评价者所掌握的内容必须基于他可以掌握的情况 B绩效评价主体应对所评价职位的 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C有助于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5大评价主体
上级,同级,本人,下级,客户和供应商评价的比较
评价者误区的类型
1晕轮效应2逻辑误差3宽大化倾向4严格化倾向5中心化倾向 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评价者个人偏见9溢出效应 评价者培训的目的
A使评价者认识到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身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B统一各个评价者对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C是评价者理解具体的评价方法,熟悉绩效评价中使用的各种表格,并了解具体的评价程序 D避免评价者误区的发生,使评价者了解如何尽可能的消除误差与偏见 E帮助管理者学习如何进行绩效反馈与指导 评价者培训的主要内容
A评价者误区培训B关于绩效信息收集方法的培训C绩效评价指标培训D关于如何确定绩效标准的培训E评价方法培训F绩效反馈培训
15薪酬包括三大部分
A 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直接薪酬B以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间接薪酬C不以货币形式体现的非经济报酬
一次性奖金
1全勤奖2建议奖3发明创造奖4科技进步奖5质量奖6超产奖
薪酬:指员工因被雇佣而获得的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等。薪酬加薪’: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基本工资的加薪 一次性奖金::根据评价结果所支付的一次性奖金
16绩效评价:特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由不同的评价主体对组织,群体和个人绩效做出判断的过程。
17绩效面谈:是管理者就上一绩效管理周期中员工的表现和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进行正式面谈的过程。
18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外部,内部,结构,程序公平薪酬管理的目标:1吸收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2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3鼓励员工高效率的工资4创造组织所希望的文化氛围5控制运营成本
19绩效评价结果可运用与A员工薪酬发放B招聘录用决策C人员调配D培训开发E员工个人发展或工作分析
20比较法,优点:方便,开发容易,成本较低
缺点:无法对员工的行为起直接的引导作用;不能为具体的易于接受的绩效反馈提供足够的信息
21非定义式:图尺度量表,等级择一
22行为导向型量表法:1行为锚定量表法(图尺度与关键事件法的结合)
优点:评价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较高;评价尺度更加精确;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适合用来为分配奖金提供依据
问题,评价者在尝试从量表中选择一种代表某员工绩效水平的行为时,往往会有困难,因为有时一个员工的行为可能出现在量表的两端
2混合标准量表法:打散了各级指标的各级标度;采用了特殊的评分方式;量表在中间的位置将评价对象的排列顺序进行了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者受惯性思维影响。23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的结合:综合尺度量表法 既能够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又能够对结果进行直接的控制。最大的困难在于设计与职位相关的指标尺度,设计成本高 24目标管理法
六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确定部门目标;在部门范围内讨论部门目标;确定个人目标;进行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
25行为观察量表法是图尺度与行为导向的结合 能够向员工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指导员工如何得到较高的绩效评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量表中的信息有效的监控员工行为,并使用具体的行为描述提供绩效反馈
缺,适用于行为比较稳定不太复杂的工作;不同的评价者对几乎没有,几乎总是,的理解有差异,导致绩效评价的稳定性下降 26行为对照表法,优点,1评价方法简单,执行成本较低,只需对项目和事实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可以回避评价者不清楚的情况,不容易发生云轮效应等评价者误差2评价标准与工作内容高度相关,有利于进行行为导向3可以进行员工之间的横向比较,较好的为发放奖金提供依据
1.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A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绩效评价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B 绩效管理注重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目标的达成,绩效评价注重的是考核和评估。
C 绩效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D 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绩效评价具有滞后性。2.请简述制定绩效目标的原则。
制定绩效目标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及SMART原则:
A 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绩效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 C绩效目标应该具有行为向导 D绩效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3.请简述绩效沟通的方式。
绩效沟通的方法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类:
正式绩效沟通是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各种定期进行的沟通,它有正式的书面报告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定期会面两种方式。非正式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或各种之余的各种非正式会面的沟通
4.请简述绩效评价方法的种类。
绩效评价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描述法。绝对评价包含量表法和目标管理法。相对评价即比较法,包含排序法、配对比较法、人物比较法和强制分配法。
5.请简述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合绩效管理的过去和管理的未来,我们对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下预测: A 绩效管理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战略性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只是组织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必须与战略高度匹配并对战略形成有效支撑才具有实际意义。
B平衡计分卡将成为主导性的绩效管理工具 他它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提升到决定组织未来命运的战略高度,完全契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特点。C 绩效管理体系将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 未来的绩效管理必将有效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但高度整合的管理体系,既能对战略绩效和运营绩效分别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和反馈,又能确保战略运营高度整合,协调一致。
D 无形资产将成为绩效管理的对象 未来的绩效管理将更加注重理顺价值创造的结果和驱动关系,更加注重平衡组织的长短期利益,在绩效衡量上也会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E 人的能动性将在未来的绩效管理中得到加强 未来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组织的每一个人,包括体系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第三篇:机械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
1、系统指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
2、要素:又称元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子系统。
3、结构:系统各个要素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4、功能:系统整体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表现的作用和能力。
5、系统具有6个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6、系统是可以分解和综合的。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7、组成系统间的要素相互间必须有机地联系。系统整体不等于部分和,表现出了系统的非加和性,即要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非线性。系统不能分割只能分解。
8、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结构。任何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9、机械系统:由若干个装置、部件和零件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10、机械系统的组成: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纵与控制系统等。
11、执行系统:直接实现机械系统功能的装置,由执行机构和执行构件组成。
12、传动系统的作用:把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和运动传递给执行系统。
13、传动系统的功能:a减速或增速,b变速c改变运动规律或形式d传递动力。
14、操纵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作用:使动力系统、传动系统以及执行系统彼此协调运行,能够准确可靠地实现机械系统的功能。
15、按照性能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基本功能:用户直接要求的功能。辅助功能:为了实现基本功能所附加在产品上的功能。辅助功能是实现基本功能的手段。(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必要功能、次级功能和多余功能)
16、按照满足用户的要求性质的不同,功能分为使用功能和外观功能。
17、用产品的价值来评价功能与成本的统一程度以及表示产品的物美价廉的程度。功能价值V=功能评价值F=实现功能的最低费用功能现实成本C实现功能的实际费用
功能价值V≤1。V越接近于1,产品的功能价值越高。(V=1最理想;V<1不理想;V>1情况不正常)
18、确定机械系统功能的原则:保证基本功能,满足使用功能,剔除多余功能,增加新颖功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外观功能。
19、失效:产品丧失了规定功能的现象。故障:产品虽然丧失了规定的功能,但可以通过修理的方法使其功能恢复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失效。可靠性技术:研究产品发生故障或失效原因的技术。
20、衡量可靠性的指标:可靠度R(t)、失效概率F(t)、失效率λ(t)、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失效前平均工作时间MTTF、维修度M(t)、有效度A(t)。
21、提高机械系统可靠性的措施:a分析失效的形式,查找失效的原因b提高零部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可靠性(①采用减额使用法②采用冗余技术③如有可能,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可靠性设计,这样起到的效果更明显)c提高机械系统的维修性(初期故障、偶发故障、磨损故障)d简化结构,提高标准化程度,机械系统的零部件越少,系统的可靠性就越高。
22、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使用成本。生产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使用成本包括运行成本和维修成本。生产成本+利润+税金=销售价格。
23、采取6条措施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经济性:a合理确定可靠性要求和安全系数b贯彻标准化c采用新技术d改善零部件的结构工艺性e采用经济的技术条件f选择合适的材料。
24、机械产品的寿命不应定得过长,制造成本加大,维修和运行成本加大,为技术政策所不允许。不应定得过短,用户要频繁更换产品,既浪费资金,又耽误生产或影响生活。
25、定期维修的优点:可以把维修时间安排在非生产时间,减小因维修造成的损失,在维修之前可做充分的准备,以便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缺点:维修周期难以精确确定。对重要的机械产品可采用按需维修的方法:在机械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性能测试,对发现有失效先兆的零部件及时进行更换或修理。
第二章
1、方案设计的内容包括:(1)研究给定的设计任务,对机械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和分解;(2)提出实现功能的工艺原理;(3)确定技术过程,引进技术系统;(4)分析结构布局,拟定设计方案;(5)综合评价设计方案,找出最佳方案。
2、机械系统可抽象为:实现输入的能量、物料、信息和输出的能量、物料、信息转化的机械装置。
3、机械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约束条件:基本功能为物料、能量、信息的传递和转化,约束条件表现为内、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系统边界是技术系统功能范围的界限,即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分界。
5、相同的功能载体关系,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布局。
6、总体布置设计的目的:确定各零、部件的相互位置和运动关系。
7、总体布置设计的原则:简单、合理、经济。
8、总体布置设计的顺序:先布置执行系统,再布置传动、操纵及支承系统等,最后布置动力和控制系统。要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经多次反复修改,才能最后确定。
9、总体布置设计的基本要求:a保证工艺过程的连续和流畅b降低质心高度,减小偏置c保证精度、刚度及抗振性的要求d充分考虑产品系列化的发展的要求e结构紧凑、层次分明f使机械系统操纵、维修和调整方便g外形美观。
10、布置执行机构应注意3个问题:(1)尽量减少执行机构的运动副和构件数目,减小构件的几何尺寸(2)使原动件尽量接近执行构件应保证作业对象装卡和传送方便与安全。
11、布置传动系统应考虑3个问题:(1)简化运动链(2)合理安排传动系统中各机构的顺序(3)应保证传动系统润滑密封可靠。
12、为了提高传动链的传动精度,应尽可能增大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副的传动比。①对以传递动力为主要要求的传动系统,由于传递的载荷较大,应优先采用“蜗杆-齿轮”减速装置;②对以传递运动为主要要求的传统系统,由于对传动精度要求较高,应优先采用“齿轮-蜗杆”减速装置。
13、带传动放在高速级,对整个传动系统都有过载保护作用,而放在低速级只对执行系统有过载保护作用。链传动适于在较低速度下进行传动。
14、操纵件的布置:①操纵件的布置应便于操作②操纵件的布置应使操作人员按习惯进行操作③操纵件的布置应使操作人员有合适的位置④仪器、仪表的位置应便于操作人员在操纵机器的同时就可以查看。
15、总体主要参数包括:生产率、尺寸参数、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
16、确定执行构件的最高速度nmax和最低速度nmin,从而就可确定变速范围:
n Rmaxnmin
17、常见的有两种调速方式:无级变速和有级变速。
18、无级变速优点:可得到最有利的工作速度,便于实现自动化。缺点:变速范围较小,不能得到较准确的速度和传动比,机械特性差,传递功率较小。
19、有级变速 7个标准公比:1.06,1.2,1.26,1.41,1.58,1.78,2.0。
第三章
1、常见的负载特性:恒转矩负载特性:转矩M的大小与转速n的大小无关,转速n变化,转矩M的大小不变。①位能性负载特性:转矩M的方向不随转向变化。②反抗性负载特性:转矩M的方向随转向变化,但转矩M的绝对值不变。
恒功率负载特性:功率P与转速n无关,转速n变化,功率P不变,即P=C(常数)。
转矩M是转速n函数的负载特性:转矩M与转速n成某种函数关系,转速n变化,转矩M按某种规律变化。
转矩M是行程s或转角θ的函数:转矩M与行程s或转角θ成某种函数关系,即M=f(s)或M=f(θ)。
转矩M随时间t变化无规律:转矩M在工作机械工作过程中,与工作时间t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其属于一个为随机变量。
恒转速负载特性:转矩M变化,转速n保持不变,即n=C(常数),则功率P与转矩M成正比,P=f(M)。
2、载荷按载荷产生的来源分:工作载荷、动力载荷、自然载荷。按载荷是否随时间变化分:静载荷、动载荷。按动载荷的载荷历程分:周期性载荷、非周期性载荷、随机载荷。(周期性载荷和非周期性载荷为确定载荷,随机载荷为非确定载荷)
3、周期载荷包含3个要素:幅值、频率和相位角。
4、非周期载荷包括准周期载荷和瞬变载荷两类。
5、编制载荷谱的方法:功率谱法和循环计数法
6、确定载荷有3种方法:类比法、计算法和实测法。
7、应用类比法确定载荷的先决条件:具有与所设计机械同类型的或相近类型的机械产品,这些机械产品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计算法确定载荷的条件:已知计算所需的力学原理或经验公式或图表。应用实测法的条件:已制造出样机或关键部件。
8、机械工作的持续情况就是工作机械的工作制。
9、首选电动机的原因:①驱动效率较高;②种类型号较多;③与工作机连接方便;④调速、起动、制动、反向控制性能好;⑤易于实现远距离自动控制;⑥不污染工作环境。(选择电动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电源)
10、电动机分类方法:按电源不同,电动机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按转子转速和旋转磁场转速的不同,交流电机可分为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按励磁方式不同,直流电机可分为:他励、并励、串励、复励等形式。
11、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可分为固有机械特性和人为机械特性。
12、三相异步电动机按转子结构可分为笼型电动机和绕线型电动机。笼型电动机:结构简单、易维护、价格低、载荷变化时转速变化较小(特性硬);但其起动电流较大、起动力矩较小、调速性能差,用于没有调速要求,起动力矩不太大的机械。绕线型电动机:起动力矩较大、起动时功率因数较高,可实现小范围内的调速,且调速控制简单;但与笼型电动机相比,结构复杂、维护较麻烦、价格较贵,广泛用于起动次数较多,起动时负载较大、或需要小范围调速的机械。
13、三相异步电动机按外壳结构型式可分为:开启式、防护式、封闭式和防爆式。
14、三相异步电动机按安装型式可分为卧式和立式。
15、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转子转速为n,旋转磁场转 速为n0,并且满足n0≥n,转差率: Sn0n100%n0
16、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有两种接法:三角形接法(△型,额定电压为220V)和星形接法(Y型,额定电压为380V)。
17、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4点3段)和人为机械特性(P55-56)。
MM18、起动转矩倍数λst、过载倍数λm:
mmstst MNMN起动转矩倍数λst反映电动机的起动能力,λst越大,电动机的起动性能越好。过载倍数λm反映了电动机的过载能力。λm越大,电动机的过载能力越强。
19、减小起动电流Ist:①将△型接法改为Y型接法;②在定子电路中串入起动电阻; ③采用自耦变压器降低电动机端电压可减小起动电流Ist,但也使起动转矩Mst减小。
20、单相异步电动机起动力矩Mst=0,不能起动,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起动:电容分相式和罩极式。
21、同步电动机既需要交流电又需要直流电。不能直接起动,需要异步起动。交流电→定子电枢绕组→建立旋转磁场;直流电→转子励磁绕组→建立旋转磁极。
22、同步电动机的优点:可在功率因数cosФ=1的状态下运行,不用从电网吸收无功功率;可通过改变转子励磁电流大小的方法,调节无功功率的大小,改善电网的功率因数;同步电动机的转速恒定,不随外载变化。
23、按照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关系的不同,直流电动机可分为4类:他励直流电动机、并励直流电动机、串励直流电动机和复励直流电动机。
24、电动机选择的内容:类型、结构、额定电压、额定转速、额定功率。
25、电动机的类型选择原则: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交流电动机优先于直流电动机;笼型电动机优先于绕线型电动机;专用电动机优先于通用电动机。(P58-59)
26、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制分为9类:S1-S9。
27、电动机的负载图表示电动机的转矩M、功率P和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即M=f(t)、P=f(t)、I=f(t)关系。
第四章
1、执行系统(也叫工作机械或工作装置)是机械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机械系统中直接完成预期功能的部分。由执行构件和执行机构组成。执行构件是执行机构中的一个或几个构件,是执行系统中直接完成功能的零部件。执行机构是带动执行构件运动所需要的机构。
2、执行系统的作用是传递或变换运动和动力,把传动系统传来的运动或动力进行变换后传递给执行构件,满足其要求。
3、执行系统的功能有:夹持、搬运、输送、分度与转位、检测、施力、实现运动形式或运动规律的变换、完成工艺性复杂动作等。
4、夹持:抓取、夹持和放开。搬运:对路线没有明确要求。输送:按给定的路线将。分度与转位:①使工件转动一个角度②对工件进行定位③松开工件④使工件转下一个角度(相同点:使工件转动一个角度。不同点:分度对转动的角度要求较精确,转位对转动角度要求不太严)。检测:(1)使工件顺序到达检测部位,并使工件“浮动”(2)用检测探头对工件进行检测(3)把合格件和不合格件分开。
5、按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不同执行系统分为:动作型、动力型和动作-动力型。动作型:能实现精确的动作,各构件受力较小,对执行构件的运动参数有较精确的要求,对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无特殊要求。
动力型:能克服生产阻力做一定的功,执行构件的运动参数没有严格要求,但对系统中的各构件有严格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动作-动力型:既要求执行系统能实现预期精度的动作,又要克服较大的生产阻力。
6、在满足运动要求的前提下,运动链尽量短。
7、执行系统的设计要求:a能实现有一定精度的运动和动作 b各零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c各执行机构间动作应协调配合 d结构合理,造型美观,便于制造和安装 e工作安全可靠,有足够的使用寿命
8、影响机构精度的主要因素有:①机构的原理误差②构件的制造和装配误差③构件的弹性变形和热变形造成的误差④磨损引起的运动副间隙加大造成的误差。
第五章
1、传动系统是位于动力机与执行机构(或执行构件)之间的中间装置,它的作用是将动力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机构(执行构件)。
2、传动系统是由运动链及相应的联系装置组成的。
3、传动系统的功能:改变动力机输出的运动形式或转速,以满足执行系统的要求;调节动力机输出的速度、转矩或力,以满足执行机构的要求;分配动力机输出的运动和动力,以满足执行系统的要求。
4、对传动系统的要求:1)考虑动力机与执行系统的匹配,使它们的机械特性相适应,并使两者的工作点接近各自的最佳工况点且工作平稳。2)满足执行机构在起动、制动、调速、反向和空载等方面的要求。(系统在起动时,起动力矩一般大于正常稳定运转的力矩)3)传动系统的运动链应尽量短。4)传动系统应布置紧凑,有较小的外廓尺寸和重量。5)当机械系统的载荷频繁变化,而且有较大过载时,传动系统中要设置过载保护装置。6)对传动系统要有安全防护措施。
5、按传动比变化情况传动系统可分为:固定传动比传动系统和可调传动比传动系统。固定传动比传动系统又可分为减速传动和增速传动两种情况。可调传动比传动又可分为:有级变速传动系统、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和周期性变速传动系统。
6、传动系统按驱动形式可分为:独立驱动传动系统、集中驱动传动系统和联合驱动传动系统。按工作原理不同,传动系统可分为:机械传动系统、流体传动系统和电传动系统。
7、传动系统包括:变速装置、起停和换向装置、制动装置、安全装置等。
8、传动类型的选择:a执行系统的工作状况;b动力机的机械特性和调速性能;c对传动比的要求,包括传动比的大小、范围及准确程度;d对传动系统尺寸、重量、布置的要求;e工作环境的要求;f经济性要求,如可靠性、寿命、传动效率、制造费用、运转费用、维修费用等;g操纵与控制方式要求;h其他要求,如现场技术条件(能源条件及制造能力),标准件的选用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9、机械系统对变速装置的要求:(1)能传递足够的功率和转矩。(2)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3)满足速度和转矩范围的要求,对有级变速装置还要求满足执行机构要求的级数。(4)体积和质量尽可能小。(5)工作平稳、噪声、振动较小。(6)结构简单、制造、装配和维修工艺性好。(7)润滑、密封、散热良好。(8)防止漏油、漏气、漏水现象发生。
10、常用的离合器按工作原理分有两种形式:啮合式离合器和摩擦式离合器。按操纵方式分类有3种形式:机械操纵式、液压操纵式、电磁操纵式。
11、普通啮合器有2个缺点:a当移动啮合套时会发生顶齿现象;b啮合套同时与两个齿轮啮合时,会因振动及非操纵轴向力作用而自动退出从而导致脱档。
12、不同机械对起停和换向的要求不同,通常有下面三种情况:(1)不需要换向且起停不频繁。(2)需要换向,但不频繁。(3)换向、起停频繁。
13、起停和换向装置可分为两大类:(1)靠按钮或操纵杆直接控制动力机实现起停和换向。(2)用离合器和换向器实现传动系统的起停和换向,不必改变动力机的运动状态。
14、对以电动机为动力机的机械系统,可以采用如下两种起停和换向装置方案:(1)控制电动机来实现系统的起停和换向。适用于起停和换向不频繁的电动机,或起停和换向频繁的小功率的电动机。方案的优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2)通过离合器、啮合器实现系统的起停和换向。适用于中等以上功率电动机带动的,起停和换向频繁的传动系统。
15、动力机为内燃机时,内燃机不能负载起动,不能频繁起动,更不能反转。因此,必须在传动系统里设置起停和换向装置。
16、对制动器的基本要求是:工作可靠,操纵方便,制动平稳且时间较短,结构简单,尺寸小,磨损小,散热良好。
17、用电动机作动力机时,可以利用给电动机接入反向电流的方法制动(反接制动),这种方法操纵方便,制动时间比较短。但由于制动电流较大,对电动机和电网有影响;电动机有反转的趋势,使电动机轴和传动系统受较大的惯性冲击,对传动系统及电动机轴有影响。所以这种方法只能用于传动系统惯性较小(惯性参数小、运动速度小)或电动机功率较小,转速较低的情况。
18、安全装置在转速较高的传动件上,结构尺寸可小一些,安全装置装在靠近执行机构的传动构件上,一旦发生过载,执行机构就能迅速地停止运动。综合以上两点,安全装置应装在靠近执行机构且转速较高的构件上。
19、转速图:距离相等的一组竖线表示变速组中各传动轴。距离相等的一组横线代表转速线。各轴与相应转速线的交点(用小圆表示)表示相应的转速。相邻两轴相应转速点的连线,表示一对齿轮副的传动比,连线向下倾斜,表示减速;连线向上扬,表示增速。
20、当变速级数Z′大于一定值时,就不能采用二轴变速传动。
21、多轴变速传动系统运动设计步骤:(1)确定传动顺序:对于减速传动,传动顺序应是前多后少,这样高速轴上的传动件多,可以节约材料,减小变速箱尺寸,减轻重量。(2)确定变速顺序:确定基本变速组和扩大变速组的排列顺序。(3)确定各变速组的传动比。
imax4(减速)11imin(~)(增速)22.522、在确定各级传动比时,应遵循3条原则:a各传动副的传动比不应超过极限传动比;b尽量提高中间轴的最低转速。为此,对于降速传动,使i1 23、若变速组的级比φ a与输出轴转速系列的公比φ相等,即级比指数a=1,这个变速组叫基本变速组。若变速组的级比指数a等于基本变速组的传动副数,这个变速组叫扩大变速组。 24、为了避免空档和重复转速的出现,三轴变速传动应由一个基本变速组和一个扩大变速组组成。 1.从设计实践的过程来看,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设计管理的最基本特征是(高度重视设计、正确理解设计、逐步导入设 计)。 3.构成设计管理理论框架(设计决策、设计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创 新)。 4.设计管理基本特征(高度重视设计、正确理解设计、5.设计管理五大领域(设计部门的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管理组织、教育设计师具有的管理知识、教育管理者具有设计知识) 6.Chung三层次的管理理念把设计管理的内容与范围分成(①在操作 层次方面的设计项目管理;②在战术层次方面的设计组织管理,包括企业内部设计组织与外部设计公司;③在策略层次的创新管理,如企业形象识别、设计政策与策略制定等)。 7.设计管理者的角色应随着(工作内容、沟通对象)的不同而进行变换。 8.构成设计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为(设计决策、设计组织、设计项目 管理及设计创新)。 9.设计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针) 10.设计组织是(执行设计决策的基础和保证) 11.设计项目管理是(对某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进行管理) 12.高度重视设计师(一切设计管理的前提) 13.组织结构形式(扁平型组织结构形态、锥型......) 14.组织结构的分类:a职能部门化组织b产品部门化组织c区域部门化组 织d矩阵式组织。 15.设计师的工作动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的需 要(亲和动机)(4)尊重的需要(权力动机)(5)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 16.企业在制定设计政策前必须明确一下几个问题(①设计所具有的作用② 设计的配比③企业采用一致性的设计还是多样化的设计④企业属于涉及领导型还是设计跟随型⑤企业涉及更新.变化的速度⑥设计在企业内部进行还是在企业外部进行) 17.四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企业(OEM为原设备生产企业;ODM为原设计生产 企业;OBM为品牌管理型企业;OSM为策略管理型企业) 18.设计战略的类型(①率先进入市场战略②技术应用战略③仿效战略④降 低成本战略⑤集中战略⑥提高设计品质战略⑦产品差异化战略⑧产品多样化战略) 19.企业要确立和形成自己的设计战略,必须经历以下三个基本步骤①理解 市场②正确估价企业的潜在能力③形成战略 20.企业视觉形象要素分为三个层次 ①固定资产、产品、外观、出版物 为 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称4P要素)也是最高的分析层次;②(外观)包装,商标,标签;③(包装)纸盒,包装纸,包装袋 21.视觉形象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①整体式识别②认可型识别③品 牌化识别 22.实行企业形象计划一般要通过一下几个步骤①制定设计计划书②创造 新的视觉形象 23.设计管理是为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 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对一个据图设计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设计运作中的程序)管理。 24.设计程序模式(线性模式,循环模式、螺旋形发展模式) 25.设计发展程序的基本阶段与内容:(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的发展阶段,设计的评估与实施阶段、设计的验证与反馈阶段)。 26.设计的要求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要求、设计的期望要求、成本)三个方 面 27.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着(当代经济、社会意识、科学、文化艺术)。 28.新产品的成功归纳为三个重要因素:①设计策略管理;②设计资源管理; ③新产品设计流程管理 29.设计计划管理与品质活动在技术方面的应对措施:①强化试作实验机 能。②提高CAD设计能力。③提高标准化设计程度。 30.设计品质反映了一个设计组织的(设计、设计管理)方面的水平。对 于设计品质的具体管理方法,应从(质量控制、日常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 31.日程管理的几种方法:①限定化的管理②合理化的管理③速度化的管理 32.在委托设计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对(设计品质的控制)是设计项目管 理的中心任务。 33.一个成功的委托设计必须是(设计组织、客户)双方共同协作的结果,因此必须加强和重视双方在设计过程中的交流作用。 34.设计评估分成(需求评估、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四个阶段。 35.设计评估的实施:所有设计评估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步骤(对设计项 目的系统介绍、对设计项目进行评估论证、结论形成)。 36.一个优秀的设计项目经理该拥有的能力:①有良好的工作能力②有较良 好的愿景和规划能力③有一定的权利 37.冲突管理中的协商原则①对事不对人②寻找能调和双方利益的解决方 案③确立容易接受的客观标准④关注利益而不是立场 38.授予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基本条件 39.沟通内型(内部管理沟通界面、其他涉及人员的内部沟通界面、外部沟 通界面) 40.沟通网络形式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动态性、个人主导型、营销者主导 型、小组主导型)。 41.设计沟通中所表现出来的沟通媒体主要包括(口头的、文字、视觉)方 面 42.沟通角色(设计师、设计监督者、传送者、设计协调者) 43.设计沟通的改善方法(掌握共同的沟通语言、明确设计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定位沟通角色、运用现代化的沟通技术、建立沟通经常化的制度、创造利于沟通的环境、强化设计群体与非设计群体之间的沟通)。 44.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技术)是一种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措施。 名词解释有: 企业形象 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简称“CI”。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对该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和视觉形象所感受到对其组织和活动的外部明显特征。由于企业形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也有人称它为“企业的潜在业绩,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形象设计与推广也称之为企业形象计划。 设计管理 是为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 设计评估 评估是对某种事物价值的批判与界定。设计评估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的设计检查来确保设计项目最终达到设计目标的有效方法。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及时排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实际质量和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品开发风险。因此,设计评估是设计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要求设计者具有弹性思维,具有可调整、变化、发展的能力,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和人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当今企业的设计组织为缩短设计日程,减少设计成本,提高设计质量的一种设计方法,特点:空间的模数化;固定体与可变体的区分;服务空间与目的空间的配合使用;易于生长变化的形态;材料、构件的可替换性。 简答有:70页92页122页。 1、大题:传统生产组织与设计组织运作特性比较 传统生产组织运作: 1、理性与标准化,可预测性 2、工作能严格按时完成3、工作与服务内容变化较少 4、在工作中很少会激发创新精神 5、为了利润,工作被紧密控制,风险较少 设计组织运作特征:1非理性,新奇,不可预测性 2、正确按时的活动通常不可能 3、活动经常改变 4、需要高度的创新,有时个人的作用很明显 5、利润与技术,机遇,判断,直觉,关系密切,风险较大 2、设计政策与设计战略、计划的关系: 设计战略是在设计活动展开前,企业为确保设计成功而对特定产品所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后,对设计活动所提出的一系列明确的指导方针。在设计政策的前提下一个企业有可能实施多种设计策略。 设计计划是针对某一个产品是制定的设计要求,方法,步骤等具体实施方案。设计计划的制订必须在设计战略的指导原则下进行。设计计划实施设计战略的具体体现,设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也必须围绕如何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来进行。综上所述,企业设计战略是制订设计战略的基础与前提,设计计划是实现设计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而设计战略既体现了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指导原则,同时也为企业中的各项设计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是设计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设计战略是设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通常 设计战略的制定与制订设计政策一样,被视为高层的管理内容,而制定设计计划则属于一般职能管理层的设计管理内容。 3、设计程序模式:线性模式:线性模式包含了开始准备、进入发展、评价与实施、市场反馈四个阶段。1开始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企业资源的筹集。企业资源包括与设计有关的资金、能源、技术、材料、设备、时间及人才等要素。2进入发展阶段是指企业在完成资源准备后,开始进入设计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最初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3评价与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产生的设计概念的评价。其二是对生产可行性的评价。4市场反馈阶段包括了产品正式生产及进入市场后企业所做的一系列售后服务工作及对用户反馈意见的收集、整理工作。循环模式: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即如何发现目前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问题的调查与收集。第二步是创造性的地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概念设计,设计师在熟悉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产品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第三步是设计师提出的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第四步是评价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修正和提高直至到达设计初预定的目标。螺旋形发展模式:1.形成阶段,包括对产品问题调查和分析,指定设计标准和设计规划书。2.发展阶段,包括对设计问题的深化,设计概念的产生,评估,模型制作及设计完善。3.转移阶段,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包括制图,信息汇总,生产系统修改,试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4.反馈阶段指产品进入市场后的售后服务,顾客意见汇集,问题调查等。论述题 第四章有一个案例分析 1:率先进入市场战略、技术应用、仿效、降低成本、集中、提高设计品质、产品差异化、产品多样性。2:考虑产品的绿色生命周期、产品组装与拆卸的便利性、能源与资源的节约性、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性、加强舒适性与娱乐性、服务运输的便利性 3:面对未来,企业意识到要真正能与国际著名品牌相抗衡,就必须要打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企业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设计,如何有效的利用设计去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系统地规划企业的整体发展,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来构建企业产品品牌体系,这些问题正在给企业带来新的思索与挑战。第五章关于新产品成功失败的案例分析。成功因素:①确保市场信息的正确性②产品开发与设计程序明确化③以专案管理的方式,成立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专案组。④强化新产品的测试与试制工作。新产品的成功归纳为三个重要因素:①设计策略管理;②设计资源管理;③新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失败因素:①缺乏市场调研分析。②新产品开发与设计的方向和企业经营战略不一致。③前期开发,设计准备不足。④后期开发阶段执行不力⑤人力资源薄弱,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 三控:工期目标、质量目标、资金目标 四管:安全、合同、风险、信息 协调:各个方面的协调(甲方、乙方、设计、监理等) 项目特征:一次性(P4) 生命期:前期策划、设计规划、实施、运行 项目范围管理:P563.1.13.1.33.1.4基础、主体、装修 项目结构分析:P563.3.3 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计划、实施(控制)P9 (四)流水施工:P135各个字母的表示方法 工艺参数:P138,空间参数P139,时间参数P140,流水节拍、流水步距、流水工期 T=(m+n-1)*k+z-c,画图要掌握。 组织:企业组织,职能组织P97,矩阵式项目组织的特点、优缺点P101 项目管理组织P105,项目组织的几种形式:EPC(施工总承包)D-BP113,企业组织 网络计划图:工期计划,基础准备工作,WBS项目结构分析,逻辑关系,持续时间三个参数。P171 双代号网络图绘制P171 施工组织设计P219笔记P117定义,类别(4类) 大型房屋标准P118 专项施工方案P118 单位施工方案P219重点,难点224(4) 四新P221 总平面图:1:1000,1:2000P239 单位工程平面图:1:200,1:500P271 资源计划:平均分配 进度控制:前锋线P301.302 安全管理:目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P339 三级安全教育P342 隐患:五定六观P342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P343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P346 成本管理:内容P361 成本核算:P371 质量控制:P316 内容 要求 验收内容P318第四篇:设计管理试卷(复习小字打印)
第五篇:工程项目管理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