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或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了解综合法的意义.
3.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证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综合法证明定理及推论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我们已学过用比较法(求差、求商)证明不等式,它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请完成以下练习.
1.证明:x2+2>2x(x为实数).
2.请问:x2+1与2x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并证明你的结论.(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请学生将不同的解法板演到黑板上)1.证法1:由(x2+2)-2x=(x-1)2+1≥1>0,知x2+2>2x.
证法2:由(x-1)2≥0,知(x-1)2+1≥1>0,即x2-2x+2>0,则x2+2>2x. 师:两位同学的证明都正确,他们都是根据a2≥0(a≥R).在证法上有区 别吗?请大家思考. 2.答:x2+1≥2x.
证法1:由(x2+1)-2x=x2-2x+1=(x-1)2≥0,知x2+1≥2x. 证法2:由(x-1)2≥0,① 知x2-2x+1≥0,则x2+1≥2x. ②
师:同学们得到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是x2+1≥2x.主要证法已列在黑板上,请大家思考:这些证明是否正确?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都正确.证法一是求差比较法,证法二是„„
师:一时答不出也没关系,证法一用的是求差比较法,至于证法二,我们不妨先问问写出证法二的同学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一看到是两个“平方项”与它们的两倍“交叉项”比大小,就首先想到了平方公式,这个完全平方一定是非负的;然后再根据不等式性质,就得到了结论;最后就按这个思路进行的证明.
师:他是从已经成立的事实出发,经过正确推理,得到要证的结论.也就是说他是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②式,这种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求证的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对于综合法大家并不陌生,初中的平面几何题大多是用综合法加以证明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板书课题).
(二)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1.综合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综合法证明需要一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应先证明出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 2.定理推导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小题,我们不难得出:如果a,b∈R,那么有(a-b)2≥0.把左边展开,得a2-2ab+b2≥0,则a2+b2≥2ab.这就是课本P8中介绍的定理1.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法,课本中是用求差比较法加以证明的.
(把课前准备好的课本中的这段证明投出来供大家一起阅读.此处需实物投影仪)证明: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0.因此a2+b2≥2ab.
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是带有“=”的不等式,取“=”这种特殊情况应予以重视.不等式a2+b2≥2ab中“=”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是a=b.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定理1表述为:
定理1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板书)师:这个定理的功能是什么?功能往往源于它的结构.
生:公式a2+b2≥2ab的一边是和的形式,另一边是积的形式.我想功能大概是:和可以缩小变成积,积可以放大变成和. 师:虽然语言欠准确,但其含意是对的.这个定理非常重要,且用途广泛,但由于各项都是二次的,使用时不太方便,谁有办法将它们的次数降下来?
师:想得好,它有条件吗? 生:有.同样是a,b,c∈R+.
师:这个命题大家能证明出来吗?一时不能完全证出来也没关系,想出多少说多少. 生甲:我觉得证a3+b3+c3≥3abc更容易点.它能拆成a3≥abc,b3≥abc,c3≥abc,由条件只要证出a2≥bc,b2≥ac,c2≥ab即可.
生乙:这三个分着不可能证出来,不过合起来的2a2+2b2+2c2≥2bc+2ac+2ab很容易证出.
师:虽然他们还没能把命题证出,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得到了一点启发:三次的问题转化为二次的解决. 生丁:我证出来了.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证明:由于a,b,c∈R+,由定理1,得a2+b2≥2ab,则a2-ab+b2≥ab.
所以a3+b3=(a+b)(a2-ab+b2)≥(a+b)ab=a2b+ab2,即a3+b3≥a2b+ab2. 同理,b3+c3≥b2c+bc2,c3+a3≥a2c+ac2. 三式相加,得
2a3+2b3+2c3≥a2b+ab2+b2c+bc2+a2c+ac2 =b(a2+c2)+a(b2+c2)+c(a2+b2)≥b·2ac+a·2bc+c·2ab =2abc+2abc+2abc =6abc.
故a3+b3+c3≥3abc.
师:证得漂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丁:我觉得证这个题目只能根据已知条件和定理1及推论.证题时我又借鉴了他们俩的经验,对a3,b3,c3的降次转化工作不是一个、师:他还有两处处理得很好.一处是:a2-ab+b2≥ab;另一处是对三式相加后的式子的重组.很明显,他是在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定理证题.这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生:综合法.
师:刚才的证明过程不仅帮我们把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还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综合法的认识,从中可体会到应如何使用综合法证题. 证明此题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是用求差比较法证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证明:由于a3+b3+c3-3abc =(a+3)3+c3-3a2b-3ab2-3abc =(a+b+c)[(a+b)2-(a+b)c+c2]-3ab(a+b+c)=(a+b+c)[a2+2ab+b2-ac-bc+c2-3ab] =(a+b+c)(a2+b2+c2-ab-ac-bc)
师:正确,而且思路很清晰.这个思路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是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想用比较法的.我本以为作差后,能因式分解,再用条件或定理1,就可断定式子的符号,题目也就证出来了,但我第一次两两分组就不成功,没分解出来.再试时,我看a3,b3,c3,3abc这四项都是3次的,就先凑出与之齐次的(a+b)3再配平,结果就出来了.
师:数学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试一试、拼拼凑凑的. 其实,课本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证法.
这同样是带有“=”的不等式,我们仍需研究其“=”成立的充要条件.从刚才的证明过程看,“=”出现在(a-b)2+(b-c)2+(c-a)2≥0中,这是显然有:当且仅当a=b,b=c,c=a同时成立,即a=b=c时等号成立. 至此,我们已得到了定理2及其推论.(教师板书)
定理2 如果a,b,c∈R+,那么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师:这个定理及推论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且广泛的.它的证明方法远不只上述这些,推论也可直接证得,同学们不妨课下试一试.
(三)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已学过的不等式证明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什么?(1)已知条件和不等式性质;(2)基本不等式:
3.综合法与比较法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课前两个练习与两个定理的证明都是既用了比较法,又用了综合法,这引起了我们对二者内在联系的思考.
由于作为综合法证明依据的不等式本身是可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比较法证出的,所以用综合法可以获证的不等式往往可以直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比较法来证明.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恐怕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不当,不是证不出来就是难度加大;方法合理使用,会使题目难度大大下降.因此我们不要学过某种方法就抱定不放,要善于观察,根据题目的特征选择证题方法.
显然,对于需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的问题,直接用结论要比再从头证一遍容易很多. 4.注意:
(1)定理使用的条件.
只有a2+b2≥2ab是对任意实数a,b都成立,其余都要求在正数范围内.(2)定理中“=”号成立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人教社90年版98年印刷)P11练习1,2. 补充题:
(1)已知:a,b∈R,求证:a2+b2+1≥a+b+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章(第五章、不等式)的重点.在这堂课中不仅要讲授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方法——综合法,而且还要介绍两个基本而又重要的不等式定理及推论.在这二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发现:要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就需要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作为基础,而证明得到它们时又可采用综合法.因此,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尤其是稍放开一点的第2题,如果学生能自觉不自觉地用初中已很常用而没正式讲过的综合法的思考方法解题,综合法的引入就会很自然,即使生没有想到,教师点拨起来也并不困难
后顺着学生用综合法的需要,介绍了4个基本不等式,在它们的证明过程中,使用综合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从教学设计上,我们力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公式、方法能用、会用,而不是只支离破碎地记住了一些名词和公式.
表面上看,本节练习不够,但实际上,定理2及推论的证明正是最好的练习.构思这个证明,起点要高、思维跨度要大.这正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绝对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习题就是定理本身的推证过程.这里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此花点功夫、适当展开是应当的;同时学生对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因此讲透它比做几个练习更有意义.
对于几何证法、三角证法等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由于担心会冲淡学生对综合法的认识,在本节中并未提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直接证出定理2的推论,这也无妨.一般来讲,它同样是要用到两项的结论(定理1或其推论)去证的.课上应就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 至于n个正数的有关结论,根据教育部98年颁布的《删减意见》对此不作要求,故在本案中也未涉及.
第二篇: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或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了解综合法的意义.
3.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证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综合法证明定理及推论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我们已学过用比较法(求差、求商)证明不等式,它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请完成以下练习.
1.证明:x2+2>2x(x为实数).
2.请问:x2+1与2x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并证明你的结论.(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请学生将不同的解法板演到黑板上)1.证法1:由(x2+2)-2x=(x-1)2+1≥1>0,知x2+2>2x.
证法2:由(x-1)2≥0,知(x-1)2+1≥1>0,即x2-2x+2>0,则x2+2>2x.
师:两位同学的证明都正确,他们都是根据a2≥0(a≥R).在证法上有区别吗?请大家思考.
2.答:x2+1≥2x.
证法1:由(x2+1)-2x=x2-2x+1=(x-1)2≥0,知x2+1≥2x. 证法2:由(x-1)2≥0,① 知x2-2x+1≥0,则x2+1≥2x. ② 师:同学们得到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是x2+1≥2x.主要证法已列在黑板上,请大家思考:这些证明是否正确?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都正确.证法一是求差比较法,证法二是„„
师:一时答不出也没关系,证法一用的是求差比较法,至于证法二,我们不妨先问问写出证法二的同学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一看到是两个“平方项”与它们的两倍“交叉项”比大小,就首先想到了平方公式,这个完全平方一定是非负的;然后再根据不等式性质,就得到了结论;最后就按这个思路进行的证明.
师:他是从已经成立的事实出发,经过正确推理,得到要证的结论.也就是说他是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②式,这种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求证的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对于综合法大家并不陌生,初中的平面几何题大多是用综合法加以证明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板书课题).
(二)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1.综合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综合法证明需要一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应先证明出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
2.定理推导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小题,我们不难得出:如果a,b∈R,那么有(a-b)2≥0.把左边展开,得a2-2ab+b2≥0,则a2+b2≥2ab.这就是课本P8中介绍的定理1.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法,课本中是用求差比较法加以证明的.
(把课前准备好的课本中的这段证明投出来供大家一起阅读.此处需实物投影仪)
证明: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0.因此a2+b2≥2ab.
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是带有“=”的不等式,取“=”这种特殊情况应予以重视.不等式a2+b2≥2ab中“=”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是a=b.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定理1表述为:
定理1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板书)
师:这个定理的功能是什么?功能往往源于它的结构.
生:公式a2+b2≥2ab的一边是和的形式,另一边是积的形式.我想功能大概是:和可以缩小变成积,积可以放大变成和.
师:虽然语言欠准确,但其含意是对的.这个定理非常重要,且用途广泛,但由于各项都是二次的,使用时不太方便,谁有办法将它们的次数降下来?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作法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已越来越严谨了,的确,从学生甲的方法应得到学生乙的结论,学生丙提到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有这个条件,的情况单独提出来,做为定理1的推论.
“=”号).(板书)
生丁:我与学生甲的想法不同.既然定理1的a2+b2≥2ab对任意
师:学生丁的想法更自然,他直接利用定理得到推论,这个推论十 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定理的初步应用
师:看到这个问题,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生:使用定理加以证明.
师:若想定理帮忙,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定理的条件.
师:再看是否符合定理的结构.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定理1的推论进行证明的.
(教师把证明过程板演到黑板上)师:使用定理时,应特别注意:等号何时成立,不过这只要看定理是怎么形成的就可以了.
4.定理的推广
师:我们已研究得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3,4,„,n(n∈N+)个正数,在中学只要掌握到三个正数的相应结论.请问应是什么?
生:应该是: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师:用符号语言应如何表述?请写到黑板上.(学生书写在黑板上)
师:如何证明呢? 生:„„
使式子看起来较为复杂,能否做适当变形使之简化呢?
师:想得好,它有条件吗? 生:有.同样是a,b,c∈R+.
师:这个命题大家能证明出来吗?一时不能完全证出来也没关系,想出多少说多少.
生甲:我觉得证a3+b3+c3≥3abc更容易点.它能拆成a3≥abc,b3≥abc,c3≥abc,由条件只要证出a2≥bc,b2≥ac,c2≥ab即可.
生乙:这三个分着不可能证出来,不过合起来的2a2+2b2+2c2≥2bc+2ac+2ab很容易证出.
师:虽然他们还没能把命题证出,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得到了一点启发:三次的问题转化为二次的解决. 生丁:我证出来了.(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证明:由于a,b,c∈R+,由定理1,得a2+b2≥2ab,则a2-ab+b2≥ab. 所以a3+b3=(a+b)(a2-ab+b2)≥(a+b)ab=a2b+ab2,即a3+b3≥a2b+ab2.
同理,b3+c3≥b2c+bc2,c3+a3≥a2c+ac2. 三式相加,得
2a3+2b3+2c3≥a2b+ab2+b2c+bc2+a2c+ac2 =b(a2+c2)+a(b2+c2)+c(a2+b2)≥b·2ac+a·2bc+c·2ab =2abc+2abc+2abc =6abc.
故a3+b3+c3≥3abc.
师:证得漂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丁:我觉得证这个题目只能根据已知条件和定理1及推论.证题时我又借鉴了他们俩的经验,对a3,b3,c3的降次转化工作不是一个、成.
师:他还有两处处理得很好.一处是:a2-ab+b2≥ab;另一处是对三式相加后的式子的重组.很明显,他是在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定理证题.这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生:综合法.
师:刚才的证明过程不仅帮我们把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还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综合法的认识,从中可体会到应如何使用综合法证题. 证明此题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是用求差比较法证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证明:由于a3+b3+c3-3abc =(a+3)3+c3-3a2b-3ab2-3abc =(a+b+c)[(a+b)2-(a+b)c+c2]-3ab(a+b+c)=(a+b+c)[a2+2ab+b2-ac-bc+c2-3ab] =(a+b+c)(a2+b2+c2-ab-ac-bc)
又a,b,c∈R+,则a+b+c>0.
由(a-b)2≥0,(b-c)2≥0,(c-a)2≥0,知(a-b)2+(b-c)2+(c-a)2≥0.
进而a3+b3+c3-3abc≥0.即a3+b3+c3≥3abc.
师:正确,而且思路很清晰.这个思路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是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想用比较法的.我本以为作差后,能因式分解,再用条件或定理1,就可断定式子的符号,题目也就证出来了,但我第一次两两分组就不成功,没分解出来.再试时,我看a3,b3,c3,3abc这四项都是3次的,就先凑出与之齐次的(a+b)3再配平,结果就出来了.
师:数学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试一试、拼拼凑凑的. 其实,课本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证法.
这同样是带有“=”的不等式,我们仍需研究其“=”成立的充要条件.从刚才的证明过程看,“=”出现在(a-b)2+(b-c)2+(c-a)2≥0中,这是显然有:当且仅当a=b,b=c,c=a同时成立,即a=b=c时等号成立. 至此,我们已得到了定理2及其推论.(教师板书)
定理2 如果a,b,c∈R+,那么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时取“=”号).
师:这个定理及推论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且广泛的.它的证明方法远不只上述这些,推论也可直接证得,同学们不妨课下试一试.
(三)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已学过的不等式证明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什么?(1)已知条件和不等式性质;(2)基本不等式:
“=”号).
3.综合法与比较法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课前两个练习与两个定理的证明都是既用了比较法,又用了综合法,这引起了我们对二者内在联系的思考. 由于作为综合法证明依据的不等式本身是可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比较法证出的,所以用综合法可以获证的不等式往往可以直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比较法来证明.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恐怕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不当,不是证不出来就是难度加大;方法合理使用,会使题目难度大大下降.因此我们不要学过某种方法就抱定不放,要善于观察,根据题目的特征选择证题方法.
显然,对于需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的问题,直接用结论要比再从头证一遍容易很多.
4.注意:
(1)定理使用的条件.
只有a2+b2≥2ab是对任意实数a,b都成立,其余都要求在正数范围内.(2)定理中“=”号成立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人教社90年版98年印刷)P11练习1,2.
补充题:
(1)已知:a,b∈R,求证:a2+b2+1≥a+b+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章(第五章、不等式)的重点.在这堂课中不仅要讲授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方法——综合法,而且还要介绍两个基本而又重要的不等式定理及推论.在这二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发现:要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就需要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作为基础,而证明得到它们时又可采用综合法.因此,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尤其是稍放开一点的第2题,如果学生能自觉不自觉地用初中已很常用而没正式讲过的综合法的思考方法解题,综合法的引入就会很自然,即使生没有想到,教师点拨起来也并不困难.而后顺着学生用综合法的需要,介绍了4个基本不等式,在它们的证明过程中,使用综合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从教学设计上,我们力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公式、方法能用、会用,而不是只支离破碎地记住了一些名词和公式. 表面上看,本节练习不够,但实际上,定理2及推论的证明正是最好的练习.构思这个证明,起点要高、思维跨度要大.这正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绝对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习题就是定理本身的推证过程.这里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此花点功夫、适当展开是应当的;同时学生对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因此讲透它比做几个练习更有意义. 对于几何证法、三角证法等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由于担心会冲淡学生对综合法的认识,在本节中并未提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直接证出定理2的推论,这也无妨.一般来讲,它同样是要用到两项的结论(定理1或其推论)去证的.课上应就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
第三篇:不等式的证明-综合法
主备人:审核:包科领导:年级组长:使用时间:
不等式的证明-综合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
2.能够利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难点: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学法指导】
1.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2.红笔勾出疑难点,提交小组讨论;
3.预习p18,【自主探究】
1,综合法:从出发,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或已知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出了所要证明 的结论,即“”的方法,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称为综合法。
2,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就是揭示已知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要着力分析已知和结论之间,求证不等式左右两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恰当选择基本不等式,合理的进行恒等变形,正确的把握切入点,这是证明的关键。
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常用的不等式:
22(1)a20(aR)(2)ab2ab(a,bR)
(3)ab2ab(a,bR)
(4)当a>0,b>0时,22ab(ab2)2
(5)当a>0,b>0
【合作探究】
证明下列不等式
(1)已知a>0, b>0,c>0求证 :
(2)已知0 bccaab6abc 【巩固提高】 (1),已知a>b>c,求证: (2),(2008年江苏卷)已知a,b c为正实数,求证: 【能力提升】 已知 a,b,c R求证: 114 abbcac111abc a3b3c3abc) 本节小结:分析法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者由果索因,利于思考,后者由因导果,易于表达,但是,用分析法探求证明不等式,只是一种重要的探索方式,而不是一种好的书写形式,因为它叙述繁琐,如果把“只需证明”不写,就成了错误,所以用分析法分析综合法书写,另外用分析法证明的不等式一定能用综合法证明。 电话:03958853955 手机:***(上课期间无法接听) QQ:343490668邮箱:zhaoxianju@163.com 综合法与不等式的证明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高中 赵先举 462600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不等式的变形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方法.其证明过程是:由已知条件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逐步推出要证不等式即AA1A2B也就是“由因导果,顺藤摸瓜”的思路.其解决的主要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下面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一、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反映了不等式在变形过程中的规律,它可以把不等式进行变形或者化简,对于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1.已知cab0,求证:a cab cb.分析:要证不等式是一个分式不等式可以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先证逐步变形即可.证明:因为cab0,所以,0cacb,故 a cab cb1ca1cb,而ab0,所以,.即原不等式得证.点评:这类不等式的证明实际上就是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基本不等式进行变形.这类问题常用到整式与倒数的关系:ab且ab0 1a1 b.这是把整式向分式转化的基础.二、利用“均值不等式”及变形证明不等式 我们知道,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结论通常叫做“均值不等式”,它有很多变形,在很多不等式的证明中都可以得到应用.222例2.设a,b是正实数,x,yR且ab1.求证:axby(axby).分析:题设条件中的ab1可以作为一个因式乘到不等式的左边,再展开进行变形,进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即可证明.证明:axby(axby)(ab)axab(xy)by 因为xy2xy,且a,b是正实数,所以,axab(xy)byax2abxyby=(axby).故原不等式得证.点评:其实,很多时候用的不一定是“均值不等式”,而是它的变形,这些变形常用的有:ab 2ab,行合理的选择.例3.已知a,b,c(0.),求证:a***22222222222ab2(ab)(1a1b)4等.在实际问题中要对这些公式进 bcb 3cac3 ababc.分析:这里要证的不等式的左边是分式的形式,而右边是整式,直接使用均值不等式(或变形)又不具备条件,于是考虑先把不等式进行变形.因为a,b,c(0.),所以,原不等式可以变形为a4b4c4a2bcab2cabc2.a4b4 244证明:因为bc2 44ca2aba222bc,把三式相加,两边再除以c222可 a2b2b2c22ab2c444222222得:abcabbcac.又b2c2c2a22abc2,三式相加,再除 22222caab2abc 以2可得a2b2b2c2a2c2a2bcab2cabc2.于是可得a4b4c4a2bc a32abc,两a边bc同时除以abc即可得: bcb3 cac3 ababc.点评:本题其实是反复使用a2b22ab进行放缩.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两边所有字母的次数加在一起后次数相同,例如本题是4次,它们都可以看成a2b2c2a2b2b2c2c2a2的变形.三、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小技巧 不等式问题中判断取等号的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有一类不等式问题,我们把它的条件和结论中的字母随意进行调换位置后整个问题不发生任何变化.例如,已知 aR,bR,且ab1,求证:ab1 4.若把问题中的a,b进行调换后,条件和结论仍 然不变.我们把满足这种条件的问题叫做“轮换对称问题”.掌握这类不等式问题的特点,可以更加灵活地寻找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例4.已知a0,b0,c0且abc1,求证 .分析:这道题可能会使我们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它仍然属于“轮换对称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猜测,当abc 证明 6(abc)12 213时,不等式取等号.此时,6a132.6b1326c132 9.即9,故.点评:本题根据“轮换对称问题”的特点,把数值具体化,巧妙地配上口.实际上,很多“轮换对称问题”给出的不等式都是在所给字母相等时成立等号,利用这一性质还可以迅速地求解一些代数式的最值,特别是对一些选择题非常有效.总之,均值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使用时既要合理使用不等式中的一些结论,还要不断总结一些小技巧,使得证明过程更加简洁. 南化一中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55第六章《不等式》 §6.2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复习目标】 1. 熟悉证明不等式的综合法、分析法,并能应用其证明不等式; 2. 理解分析法的实质是“执果索因”;注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表述格式; 3. 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能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给予证明。 【重点难点】 综合法的难点在于从何处出发进行论证并不明确,因此我们经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的思路,再用综合法表述。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要注意分析法的表述格式。 【课前预习】 1.“a>1”是“11”的()a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2.a3) 3.证明a2+b2+c2≥ab+bc+ac.4.设a,b,c∈R+,则三个数a1,b1,c1的值,则()bca A.都大于2B.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C.都小于2D.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2【典型例题】 113 xy abcac.(2)设a,b,c都是正数,求证:ca例1(1)已知x,yR,且2xy 1,求证: 第55课:§6.2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高中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组编写 例2已知a>0,b>0,2c>a+b.求证:c-c2ab 1.设a32,b5,c76, 则a,b,c大小顺序是 A.a>b>cB.b>c>aC.c>a>bD.a>c>b第四篇: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详解范文
第五篇:2、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