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思考
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思考
曾强
2011-06-21 15:11:36
来源:亚非纵横
【英文标题】Reflections on Deepening the New Type of Sino-Afric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作者简介】曾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关 键 词】中非合作/新型战略伙伴/九大优势
中国与非洲正致力于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中非双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真诚交往、密切合作和彼此支持的结晶。为了进一步推动这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开展对非工作中所具有的九大优势,并且在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旅游业、医疗卫生和安全等六大领域开展积极的务实合作,从而使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更加稳固。外交关系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确立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在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以及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部长级会议暨“北京峰会”上,中国提出要与非洲国家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标志着中非关系更趋成熟和稳定。值此“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即将在埃及召开之际,中国应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中非合作,进一步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一、发挥优势,积极拓展战略伙伴关系
在与非洲国家交往方面,中国具有其他一些大国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与基础。对此,我们应有清楚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好我在开展对非关系方面的九大优势。
其一,中非关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全天候”友好关系是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信、互不干涉内政和谋求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考验。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反帝、反霸和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中国始终同非洲国家紧密地站在一起,相互支持,彼此照顾对方关切之处,努力维护共同的利益。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这种政治上的互信关系,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目前,尽管非洲国家在政治建构和经济体制方面深受西方影响,而且新一代非洲国家领导人中有不少接受过西方教育,但西方国家很难与非洲国家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互信。这不仅是因为西方一些国家过去曾对非洲进行过长期的殖民掠夺和欺压,而且还因为当前西方主要国家利己的对非政策、对非洲内部事物的肆意干涉以及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这些都是非洲国家领导人以及非洲人民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其二,我们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适时调整、不断充实,是中国发展对非关系历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走出去”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更趋平衡,非洲在我国对外战略考虑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确立后,中非战略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借助这个多边平台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对话、磋商和协调,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动纲领引导中非战略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政府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不仅全面规划了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友好合作,而且还提出要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内涵是:真诚、友好、平等,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彼此学习和寻求共同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4月访问非洲期间又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更为精辟地概括为:加强政治互信、扩大合作共赢、增强文化交流、开展安全合作和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
其三,我们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还大手笔地提出了援助非洲的八项举措。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遭遇金融风暴袭击和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仍认真恪守并积极落实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在体制方面的优势,以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8年,受“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印度、日本和土耳其等国也相继举办了与非洲国家的峰会。但是,上述峰会无论从规模上讲,还是从内涵及影响力上看,都无法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相提并论,而且在落实峰会的成果方面,这些国家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其四,我们在领导结构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合理安排地对非洲进行访问,可以确保中非双方保持频繁、密切的高层互访。这已成为中非关系的一大鲜明特点,是其他大国根本无法做到的。
其五,我们在非洲有机构建设方面的优势。外交上,我们在非洲49个建交国(其中索马里使馆暂时关闭)都设立了常设的代表机构。这些外交机构的设立不仅显示了我们对非洲建交国的重视,而且还在巩固和加强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除少数西方大国外,其他国家是很难做到在所有建交的非洲国家都设立使馆的。由于种种原因,就连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也不能在所有的非洲建交国都设立一个常驻的外交机构。目前,日本在非洲仅设立了27个使馆,只占非洲53个国家总数的一半。在商务方面,我们不仅在几乎所有非洲建交国设立了商务处,而且还在非洲设立了11个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心。这些机构在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协助我国企业“走出去”到非洲投资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六,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且在类型上与非洲互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非洲国家对此既钦佩又羡慕,普遍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或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型经济对非洲资源与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非洲资源型经济的增长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而且更需要中国物美价廉的制成品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种互补关系是近年来中非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001年,中非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后继续快速发展,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在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8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068亿美元。
其七,中国有实用技术转让和生产经验传授方面的优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自身的技术升级和换代也在提速。一些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低端技术及相应设备可以随我“走出去”战略向非洲输出(污染环境型除外),这样的技术十分适合非洲当前的发展水平,对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和提高农矿等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非洲急需这样的技术输入。此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们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实用技术(如打井、蓄水、沼气、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等)以及小型农机具方面的优势。这些经验和技术也是非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所急需的。
其八,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当前,非洲国家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趋之若鹜,许多非洲人不仅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而且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考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到中国留学,在非洲已渐成时尚,一股“中国热”正在非洲悄然升温。中国方面对非洲国家的这些愿望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目前,我已协助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1所孔子学院,其中10所已经开始招生。今后,非洲孔子学院的数量还将继续增长。在2006年的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三年内为非洲培训1.5万名专业人才。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完成对1.1万名各类人才的培训。此外,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年度奖学金名额在2009年已经达到4000个,与2006年相比翻了一番。
其九,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大批出国旅游,这种势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2005年,中国人前往非洲旅游的人次达到了11万,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00%。2007年,中国公民首站前往非洲国家的达到了23.44万人次,同比增长36.1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一度减少。但进入2009下半年后,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势头开始强势反弹。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出境人数将达到56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将前往非洲旅游。目前,中国在非洲的“中国公民团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已经发展到27个。大批中国公民前往非洲旅游,不仅将拉动非洲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给非洲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而且还将大大增进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二、强化合作,全面夯实伙伴关系基础
全面的互利务实合作,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根基,需要我们的细心规划与大力推动。当前,非洲形势对于深化中非务实合作十分有利,我宜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推动中非务实合作的全面发展,使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更加牢固。
1.拓宽农业合作意义深远。非洲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且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局部战乱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在撒哈拉以南的48个非洲国家中,有35个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目前,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农业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在总结过去中非农业合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一方面积极鼓励国内有实力、信誉好的农业企业和集体前往非洲开展农业合作,另一方面则在八项举措中提出向非洲派遣100名农业专家,并承诺在非洲设立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这些都是很好的开端,为我们进一步深化中非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中非农业合作的规模与非洲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深化农业合作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我有关部门可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加强中非农业合作不仅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紧迫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长远来看对缓解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压力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应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并且未雨绸缪、立足长远地早做谋划和布局,尽全力推动中非在农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其次,由于农业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我大型企业目前对投资非洲农业十分谨慎,不愿轻易出手,更不用说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了。鉴此,我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有志向、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和集体到非洲去发展,并为促使我农业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实惠有力的支持。最后,进一步增加中非农业合作中的技术含量。通过我在非洲设立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有针对性地把中国的实用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小型农机具和作物良种等推介给非洲农民,并通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把这些技术和农机具进一步推广到基层,以此来加强中非在农业合作领域的互动,带动农业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合作机遇难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是中非务实合作中的一大亮点。50多年来,我国援建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多达519个,其中包括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以及数十座体育场馆。目前,非洲许多国家刚刚走出战乱,急需修复战争毁坏的基础设施。另外,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老旧严重,也需要进行修复;同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亦需要修建新的基础设施。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是非洲国家实现发展的当务之急,任务十分紧迫且繁重。这一点我们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加强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一直是重点之一。但是,由于资金严重不足,非洲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复往往依赖于国际援助和外国投资,或以资源做担保向外国大量借贷。安哥拉和刚果(金)与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领域开展的合作,采用的就是后一种模式。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非洲许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出现了严重下滑,而且外国援助和投资也在显著减少。这就给非洲国家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复工程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上马的项目甚至可能被迫下马。鉴此,可考虑动用我巨额外汇储备,有针对性地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帮助它们渡过难关。除适当提供援助外,我还可考虑采取“安哥拉模式”,与更多的非洲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甚至鼓励我国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带资承接项目。这样做可以有多种效果:一来“雪中送炭”,这将进一步拉近我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关系,体现我真诚、可靠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二来当前矿产品价格普遍走低,有利于我增加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为我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到来做好准备;三来更多的建筑业企业“走出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四来帮助非洲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确保中非双边贸易不致大幅下滑。
3.加强工业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在取得独立后都曾把发展工业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为此先后制订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但是,这些发展战略都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截至目前,工业制造业依然是非洲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非洲仍严重依赖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然而,非洲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工业化的追求,而且仍在努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应放弃单纯追求扩大出口目标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而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借助我“走出去”战略来开拓非洲市场,以最终实现互利双赢的远大战略目标。非洲国家开设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以及我在八项举措中提议在非洲设立的若干经济贸易合作区则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走出去”的企业既可开拓非洲市场,又可进军世界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同时,我还可将适合非洲当前工业发展阶段的技术和设备带进非洲,并通过逐步的技术转让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制造业体系。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非洲国家是非常欢迎的。
4.开展旅游业合作天地广阔。非洲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埃及的金字塔、津巴布韦的“石头城”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类古代文明遗迹;有举世罕见的维多利亚瀑布、好望角、乞力马扎罗峰、东非大裂谷等壮美的自然奇观;有马赛马拉、赛伦盖蒂、克鲁格等世界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致使得去非洲旅游极具吸引力,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游客前往非洲旅游观光,而且到非洲旅行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大量游客的到访虽然为非洲带来了滚滚财源,使旅游业成为非洲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使非洲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接待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开展旅游合作已成为许多非洲国家向外国投资者力推的一个热门合作领域,一些大国已经对此做出积极回应。眼下,中国一些企业或个人已经开始参与这一合作,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已经了解到的情况看,我国企业或个人现阶段更多的是从事针对中国游客的接待工作和餐饮服务等,而真正参与当地旅游饭店经营或旅游点接待基础设施建设的还不是很多。然而,后者正是非洲国家急需国际合作的领域,而且发展潜力更大。有志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人应尽早认识到非洲旅游业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并积极投身与非洲国家的旅游业合作中来。
5.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势在必行。中国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个医疗队以来,已向非洲4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1.6万人次的援非医疗队队员,使2.6亿人次的非洲民众得到了无偿的医疗服务。其中仅2008年一年,中国援非医疗队就在非洲40个国家和地区为120万各类患者实施了救治,进行了大约10万例手术,抢救危重病人约3万人次。40多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医疗卫生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广大受益民众的高度赞扬,已经成为中非友好合作中的一大闪光点。当前,医疗卫生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已将全球卫生纳入自己的外交政策,并把非洲作为开展全球卫生外交的突破口,大量全球卫生资金开始涌入非洲卫生服务领域。这种形势的出现,对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要求我们全面深化同非洲的医疗卫生合作。
为了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我有关部门可考虑以下对策选择:其一,我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同非洲国家开展的医疗卫生合作,并注意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上下一致地推进中非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其二,在同非洲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并尽力满足对方在建立自己医疗卫生体系方面的愿望与需求,既要“授人以鱼”,同时也要“授人以渔”。其三,我八项援非举措承诺为非洲建立的30所医院和30个抗疟中心相继建成后,将为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提供新的平台,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不仅要通过它们将我医疗设备和药品引入非洲,而且还应考虑把它们作为我培养非洲医护人员的基地,在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基层卫生队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四,造就一支稳定的、能够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和工作需要的、业务上一专多能的援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这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倾斜,而且还需要体制上的强力支持,以及医学教育部门的通力配合。其五,对与其他大国在非洲医疗卫生领域开展合作应抱积极的态度,这种合作政治色彩较淡,不仅对非洲有益,而且也可作为我在非洲与其他大国开展广泛合作的尝试或先导。6.强化同非洲的安全合作意义重大。中国与非洲的安全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联合国的多边层面上,二是在中非之间的双边层面上。进入21世纪以来,解决非洲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之一和正在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推动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的解决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自2002年12月成建制地向刚果(金)派出维和部队以来,中国已先后参与了联合国在非洲主导的12项维和行动,总共派出了将近4000人次的维和部队。目前,中国仍在非洲全部8个维和区内执行维和任务。密切关注非洲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并积极参与非洲的维和行动,对于充分展现我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提升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争取“建立和谐世界”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双边层面上,《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进一步丰富了中非安全合作的内涵,不仅充分肯定了传统的军事合作,而且还突出强调了双方在解决冲突、维和、司法、警务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随着中非友好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双边交往的日益频繁,新兴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合作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将成为中非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中非安全合作的全方位发展,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而且还将化解中非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弗·弗·普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5月8日至10日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还将会见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德·阿·梅德韦杰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以下简称“双方”)声明如下:
一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阶段,已成为促进两国发展、确保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可靠保障。
双方视继续深化双边关系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将在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双方达成的战略共识基础上,不断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维护各自主权、领土完整、安全,防止外来干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保持历史、文化、道德价值观等核心关切上巩固相互支持和协助。
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全面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共识,完善两国政府、立法机关、各部门、地方和民间业已建立的交往机制,创新合作渠道,充分利用高水平的政治关系带来的有利机遇,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促进两国的发展与振兴。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分别建立了交往合作机制,这是双方高度互信的又一新体现。双方高度重视通过上述渠道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
二
双方一致认为,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国和前苏联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主要力量,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人类将永远铭记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同盟国人民为赢得胜利、为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思想与恶行、为重建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双方强调,中俄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否认、歪曲和篡改二战历史图谋,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决谴责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行径,将尽一切努力阻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中国人民铭记为中国自由而牺牲的苏军烈士。
三
双方将采取协调一致、有针对性的举措,在以下领域发掘两国务实合作潜力:
——保持双边经贸合作稳定发展势头,在扩大双边贸易额的同时逐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扩大投资合作规模,加快推进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林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投资合作项目。
——继续推动在双边贸易、相互投资、信贷领域中使用本币结算,扩大在贸易和项目融资、支付服务领域的合作。
——巩固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全面合作,按计划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投产。积极推进并争取尽快完成中俄西线天然气项目谈判,加强燃料—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等合作,务实推进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推动能源装备研发生产的技术交流与生产合作,加强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战略合作。
——在落实《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方面密切合作,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电子元器件、卫星导航、对地观测、月球研究和开发及深空探测等优先方向。
——推进远程宽体客机、重型直升机等民用航空制造领域重点项目合作。加强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有效的创新合作机制,在共同实现中俄科学家高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领域确定有前景的项目。确保中国成功担任第六届俄罗斯国际创新工业展主宾国。
——有规划地扩大农业、渔业合作,支持相互投资创办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品养殖及加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农业技术设备生产等现代化企业,在动植物检疫方面加强合作。
——深化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并参照其经验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理事会,继续办好每年的中俄博览会,加强区域性合作的规划统筹,提高实效。
——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俄方欢迎中方参与俄罗斯远东跨越式开发区项目。
——加快同江—下列宁斯阔耶口岸铁路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公路桥等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使用俄远东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中俄陆海联运方面加强合作。
——深化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资源、跨界水防洪减灾、改善跨界水体水质、保护跨界重点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多样性等领域的协作。
——双方满意地指出,中俄国界是稳定、睦邻、合作、互助的纽带,将充分发挥中俄边界联合委员会和其他机制的独特潜力,进一步深化边境问题全面协作,包括在计划时限内完成第一次国界联合检查、规范双方在边界水体中的活动和打击跨境犯罪。
——巩固和深化中俄人文合作成果,继续办好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内的各项活动,扩大两国青年交流规模,开始筹办中俄媒体交流年。
四
双方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加快发展的同时,国际关系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一进程伴随着原有矛盾激化、新冲突层出不穷和在各领域的竞争加剧。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裂痕加深的危险显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跨国犯罪、粮食短缺、气候变化、传染病等威胁世界稳定和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仍未解决。
双方一致确信,符合21世纪现实的做法应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而非彼此隔绝,各国应本着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在恪守国际法的基础上照顾彼此利益,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当代问题和化解危机。
双方基于两国建立和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成功经验,本着维护和平、推进合作和共同开创未来的原则,呼吁世界各国: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颠覆合法政权的行径。
——恪守《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认真履行国际条约,将倡导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世界多极化以及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
——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反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冷战思维和行径,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实行单方面制裁和威胁实行制裁。
——尊重文化差异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建设性协作。倡导不同文明相互丰富,反对排他性。
——共同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安理会履行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会员国共同利益的权力,将联合国作为保障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国家和睦共处、建立更加公正、合作共赢的多极世界秩序的核心机制。任何安理会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促进联合国及安理会团结、合作,真正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和平、安全与发展事业。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各国政府间平等会谈,在广泛一致基础上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各方应继续努力,在不人为设定时限的前提下制定出成熟的改革方案,且各成员国就该改革方案达成最广泛共识。
——始终不渝地捍卫国际关系中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单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可能损害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应通过所有相关国家共同采取政治外交努力,防止弹道导弹和导弹技术扩散,不能试图靠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来保障本国和本国家集团的安全。
——确保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采取措施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努力推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尽快启动谈判,以便以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为基础,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中俄重申反对在外空部署武器,呼吁所有空间大国遵守这一政策。
——双方将继续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就“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议题大力加强协调与合作,包括外空行动的安全性以及保障和平利用外空的方式和手段等。
——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和宗旨,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努力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会议上达成符合各国利益、能有效、公平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成果。
——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建立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信息空间。制定普遍、有效的网络空间国家行为规范,反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干涉他国内政,破坏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讨论中俄等国今年向联大提交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更新案文,以便尽早就此达成国际共识。
双方认为,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十分重要且符合两国利益。双方将就此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在政策、技术、商业和人文等领域的协作。推动共同倡议,预防和打击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恐怖及犯罪活动。
双方将继续共同努力维护战略稳定,加强国际和地区安全。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为基础在防扩散领域密切合作。
双方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组织树立了平等、互信、睦邻、合作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典范,为多边组织提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方式。在当前地缘政治现实下,上海合作组织正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中国全力支持俄罗斯担任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工作。双方愿同其他伙伴一道,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合作组织职能,提升其在应对成员国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威胁、有效维护地区稳定、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作用。
双方支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向前发展,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双方认为,金砖国家应当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更紧密伙伴关系,尽快完成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筹建工作。中方将积极支持俄方担任金砖国家主席。
双方将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加强协调,共同推动G20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双方愿同主席国土耳其及其他G20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安塔利亚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中俄主张尽快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G20信誉,展现G20能力。俄方愿积极支持中方主办2016年G20峰会取得成功,共同维护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重要论坛的地位,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俄方高度评价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认为这是一个旨在发展地区经贸与投资合作的重要构想。双方将继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寻找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契合点,在加强平等合作与互信基础上确保欧亚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双方欢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启动经贸合作方面的协议谈判。
双方高度重视继续在中俄印机制框架内开展协作。双方认为,这一外交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三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并就国际和地区问题协调立场。
双方将深化中俄蒙合作,通过发展三方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边境、地方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实现三方各领域全方位合作。
双方认为,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作用不断上升,确保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任务。双方将继续努力,在国际法至上、互信、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尊重各国利益原则基础上,在亚太地区构建可靠、符合当今现实、透明、全面的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架构。双方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其他有关伙伴一道,在东亚峰会和其他多边组织框架下,推动就上述问题开展进一步对话。
双方高度评价2014年11月由中国作为东道主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果,视其为进一步深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合作方向。双方将继续密切协作,推动APEC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双方指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作为本地区正在形成的安全与合作架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俄方支持中方担任2014—2016年亚信主席国的目标和任务,双方将继续在落实这些目标和任务中保持密切协调和建设性协作。
双方认为,亚欧会议是亚欧国家间开展政治对话、经贸合作、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主张提高亚欧会议工作效率,认为以2016年亚欧会议成立20周年之际为契机,制定关于其未来发展的内容丰富的概念文件十分重要。
双方对中非关系、俄非关系快速发展表示欢迎,将进一步深化在非洲事务中的对话与战略协作,包括通过探讨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共同扩大对非合作,协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
双方就拉美问题保持磋商,在发展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中加强协作,研究在该地区社会经济领域开展符合拉美国家意愿和需求的合作,共同为拉美国家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双方重申,支持叙利亚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认为政治外交手段是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唯一途径,反对任何在该国从事武力干涉的企图。双方呼吁叙利亚冲突各方尽快停止武装对抗,在2012年6月30日通过的《日内瓦公报》基础上启动内部对话与谈判,达成符合叙利亚人民意愿的长期政治和解。
双方重申,支持阿富汗摆脱恐怖主义和毒品,成为和平、稳定、民主、中立和经济繁荣的国家。双方对因“伊斯兰国”的出现和该组织武装分子破坏活动加剧导致的阿富汗局势持续恶化表示不安。双方指出,必须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广泛协助,包括提高阿国家安全部队能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进一步推进“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民族和解进程。
双方对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表示关切,呼吁所有冲突方始终坚持政治解决危机,在充分考虑乌国内各地区和各民族合理权益、兼顾有关方合理利益与关切基础上,尽快达成全面、均衡、持久的政治解决方案,实现乌克兰的稳定与发展。
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在推动政治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中的协作,呼吁谈判各方抓住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加大外交努力,在已确定的今年6月底时限前达成公正平衡、互利共赢的全面协议。
双方重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符合共同利益,对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双方认为,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有效方式,希望有关各方相向而行,为重启六方会谈积累条件。
双方积极评价中俄首次东北亚安全磋商成果,愿按照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话沟通,增进协调与协作,共同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安全,推动在兼顾东北亚各国利益及关切的基础上构建地区和平、安全新架构。
第三篇:不断深化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不断深化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姜毅
200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始进入第二个10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一、两国关系的新亮点
近年来,中俄关系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无论从政治互信、务实合作,还是从战略协作、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两国关系保持十多年持续发展的良好气氛下,2007年中俄全面合作呈现出了新的亮点,这突出表现在互办“国家年”活动和军事安全合作更加深化。
1.2007年的“中国年”
从2006年开始的两国相互举办“国家年”活动,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互办“国家年”的目标和宗旨就是通过这个活动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强化各个层面合作的进程,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继中国的“俄罗斯年”后,2007年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年”一样红火、热闹。200项形式多样的活动,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俄罗斯人更好地了解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也为两国企业搭建了合作的平台。
在众多活动中,人文交流无疑是一个新的亮点,也是两国合作新的重点方向。总结过去10年中俄关系发展就可以看出,在两国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民间交往略显不足,“上热下冷”的状况比较明显,上下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脱节。这里的关键就是两国民众相互了解跟不上两国总体关系发展的步伐,对对方国家民众的形象存在着理解的误区和空白点。为此,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10年之际,中俄两国把扩大认知、加强了解、深化民间基础作为推动全面合作重要的发力点。
从连续两年的“国家年”活动情况看,文化交流、青年交流、教育交流、妇女交流、媒体交流、旅游交流等占 据了活动的一多半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的民调结果显示,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对对方国家的好感有所增强。正因为人文合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中俄双方在进一步完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这包括从2008年起,在两国举办俄罗斯文化日和中国文化日、教育合作周、青年交流周、大学生艺术节、电影周,2009年和2010年还将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俄语年和汉语年等。
2.联合反恐演习
“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是2007年中俄关系、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随着政治关系的发展,中俄军事互信不断加深,双边军事交流日趋频繁,军事合作逐步推开并不断上升到新的台阶,呈现出包括军事政治、军事技术和军事行动在内的“三合一”的军事合作模式。2007年的联合军事演习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大规模的军事协调行动扩大到上海合作组织所有成员。虽然2002年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军演也有过数次,但规模都较小。此次联合所有成员同场演练,展示了上合组织在防务安全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表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防务安全合作在不断增强。
第二,六国元首亲自观摩。按照以往惯例,观摩军演的最高级别是国防部长,而这次提升到了国家元首的最高级别,在独联体体系内也十分罕见。这体现了成员国对军演的高度重视,展示了成员国加强合作的决心。
第三,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进入俄罗斯。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和北约也进行过联合演习,但大国军队的大量作战兵力、兵器成建制地进入俄罗斯境内腹地,还是首次。没有良好的互信程度和双边关系一定的发展高度,要实现这点并不容易。
第四,联合军演可能成为中俄军事合作的新领域。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形成了以军事政治互信为基础、以军事技术合作为核心的军事战略协作关系。从2005年的军演开始,两国在军事协同行动方面迈开了步伐。
2007年的军演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不同规模、级别和内容的联合军演可能作为两军合作的一个常设项目持续下去,并走向机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成绩与问题并存的经贸合作
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推进以及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双边经贸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领域合作全面、深入地展开。进入新千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状态,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2000-2005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了31.5%。
2007年中俄贸易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第一,双边贸易高速增长,出现了中俄贸易史上少有的高增幅。据中国海关初步统计,2007年1-9月,中俄贸易总额达到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幅度高出18.3个百分点。这样高的增长幅度在两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如此,中俄贸易的增长幅度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二,这种状况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使人们对实现两国政府确定的到2010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增强了信心。
第二,中国对俄出口增长强劲,形成中国对俄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俄罗斯对华出口增长幅度的局面。
1-9月,中国对俄出口20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5%,增长幅度空前,高于中国对外出口的平均增幅(27.1%);俄罗斯对华出口144.8亿美元,同比增长6.8%,低于中国对外进口的平均增幅(19.1%)。对俄出口与对俄进口的增长幅度明显不成比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进口激增;二是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出现下降,而石油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的最大宗产品。
第三,在中俄贸易史上中方首次实现顺差。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间,在中俄贸易中顺差一直在俄罗斯方面,中方始终处于逆差状态,累计逆差已达420.17亿美元。但是2007年中方第一次获得了贸易顺差,并且顺差数额在迅速扩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实现顺差59.7亿美元,截至10月底,已经达到7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3.5%。
第四,中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同比明显回升。长期以来,中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不高,并且很不稳定。随着2007年中俄贸易的快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头9个月达到了2.2%。
就总体而言,2007年中俄贸易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是突出的。但是,一些老问题和新隐患也需要引起注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贸易结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对俄出口以纺织和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对华出口则以资源原材料产品为主。在贸易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贸易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中俄贸易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这一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观,势必直接影响到双边贸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双边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投资规模不大。中俄经贸合作以货物贸易为主,中俄相互投资无论与两国的贸易额相比,还是在两国各自对外投资总额与相互投资在对方吸引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均处于绝对低的水平。
第三,能源合作问题。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和安全因素考虑,中国对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越来越重视,而俄罗斯则从调整经济结构、能源安全等方面考虑,在开发其资源性产品方面一直有所保留。加上两国有关业务实体在价格问题上磨合时间拖延和舆论关注度高,能源合作不仅成了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了相互信任的政治问题。
第四,贸易平衡问题。这是今年才出现的新焦点。
如上所述,2007年在中俄贸易中中方第一次实现顺差,尽管顺差绝对值并不大,特别是还远未弥补十多年来中方累计的巨大逆差,但是这种状况已经让一部分俄罗斯人感到不安,将这一变化视为一个“可怕的开端”。
其实,2007年的这个新问题完全是一些偶然因素所致,并非中国方面刻意追求的结果。俄罗斯一些人显然对此反应过度。
第五,贸易摩擦隐患问题。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必将不断增多,这是符合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的。及时发现并努力克服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的各种因素和隐患,是维护中俄双边贸易正常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着眼于未来的中俄全面合作
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在适应新形势、满足两国外交战略需求、重视双方利益关系方面,走在了大国关系调整的前面。两国关系始终沿着上升的曲线向前发展,战略协作关系不断得到充实,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
正如两国领导人所指出的,两国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成为构建21世纪国家间关系的榜样。
总结过去可以发现,中俄关系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变化的国际局势构成了推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个动力。这也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具备坚实的法律基础;②两国有着高度的政治互信;③双方均把推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两国政府长期不变的方针和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④双方在涉及各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等重大问题上相互予以坚定支持;⑤两国务实合作成果显著;⑥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地方合作蓬勃发展,双方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日益加深,传统友谊更加巩固;⑦国际合作日益紧密。
2007年中俄关系的实践表明,两国合作的重点更加务实、互利和有前瞻性。特别是两国把发展合作的重点投向了进一步夯实两国关系的物质基础(经济合作)与人文基础(相互充分了解与信任)。这也完全符合两国关系当前发展阶段的特点,即把落实两国政府业已达成的协议和声明、充分挖掘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巨大潜力、深化各个领域务实合作的愿望转变为现实行动,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基本任务;同时,又依据两国务实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取得实质性绩效,把两国战略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8年,俄罗斯政权将进行更迭,但两国却没有对未来中俄关系走向出现担忧和不确定预期。这里的关键就是,两国全面合作的制度框架日臻完善、深入合作的气氛逐步浓厚、两国战略利益多项交叉的程度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共同成为把两国关系的列车稳定在既定轨道上并推动其前行的重要因素。这也意味着,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个两国长期的重点工程不会有任何原则性的变化。
当然,也不能把两国关系描绘成百分之百?quot;晴空万里“。事实上,在两国新型关系的庞大”建筑“内的许多具体部分,包括其运作机制,都还需要一个在未来的合作实践中逐步细化的过程。而且,两国合作越深入、交往越频繁,在”装修“两国关系大厦的进程中,双方在具体问题上的利益差异和观念分歧必然会经常地表露出来。对于两国合作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双方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对合作中具体问题的分歧、矛盾无需过分紧张、过度渲染,这在两个大国之间当属”平常“之事。关键在于,两国能否秉承求同存异的态度,进一步推动合作,采取更加积极务实的措施去化解分歧。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重视已有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分歧,防止战略协作和全方位合作停留在官方声明中。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俄关系”好上加好",应是双方长期不懈的共同奋斗目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责任编辑李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
第四篇:建立新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途径
建立新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途径
烟草行业新型工商关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在工商分开后生产力迅速发展、旧的工商关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新背景下出现的。近年来,各工商企业严格按照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局的工作部署,在如何构建新型工商关系上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行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商业企业存在着市场管理能力不强、品牌运作体系不健全、工商沟通协调不及时、现代物流体系仍未建立等问题。如何应对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如何建立新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摆在工商企业发展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构建规范有序的竞争平台
市场是商业企业实现效益的载体,也是工业企业竞争的舞台。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贯彻国家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具体体现,更是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客观需要。
1、运用法律武器净化卷烟市场。“假、私、非、超”等非法卷烟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严重损害了卷烟品牌的形象。从长远来看,专卖体制存在弱化的趋势。正因如此,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法律武器,强化打假打私,全力净化市场。同时,要高度重视诚信等级管理这一专卖管理新模式,促使广大零售客户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为卷烟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硬环境。
2、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好市场。各种品牌的发展进程及其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应由自身的竞争力所决定。在培育新品牌时,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市场评估,在区域内合理的品牌体系框架下,运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手段进行有效促销,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停止或减少一种品牌的货源投放来腾出市场空间,来达到培育另一种品牌的目的。同时,更要改变凭主观臆断或感情好恶制定政策,控制某些厂家订货数量的做法,为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3、按照规范化要求搞好卷烟销售。商业企业要规范市场,按市场规律、消费者要求订购卷烟产品,在销售中严格执行统一的价格,给经营户一定比例的利润,充分调动零售商的卷烟销售积极性。工业企业要规范生产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确保产品内、外质量的稳定,及时给商业企业供货,满足市场供应和消费者需求。商业和工业还要共同做好品牌培育工作,达到工商“双赢”目的。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品牌体系
全国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卷烟品牌集中度明显得到了提高,商业企业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品牌体系。
1、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确立科学合理的品牌体系,应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为支撑,对不同类别、级别的客户实行分类服务,妥善处理好“重点客户与一般客户”、“现实客户与潜在客户”的关系。对于一般客户,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重点客户,则需要建立以合作协议为约束、以沟通制度为保证、以主动的营销服务为手段的“互动、互信、双赢”合作体系。与此同时,我们在服务好现实客户的同时,更应从战略高度审视行业联合重组,特别是36家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关注我们的潜在客户,妥善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2、精心设置区域品牌构成。加强对整体市场的调控,首先体现在对品牌构成的规划上。商业企业应立足整体、着眼长远,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结构合理提升”和“提高品牌市场集中度”为主线,顺应卷烟品牌整合发展的大趋势,研究、设置卷烟档次构成和各档次的品牌、规格构成,从而利用市场资源,避免过度竞争。
3、建立完善品牌准入制度。要进行品牌摸底调查,决定品牌的进入及退出,适时淘汰丧失竞争力的品牌,引进有发展潜力和良好获利能力的品牌。要坚决杜绝“人情烟、关系烟”,坚持品牌进入的程序化、制度化,向全国重点工业企业和36种名优卷烟品牌靠拢,顺应全国烟草行业“大市 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趋势。
三、拓展商业企业的服务内涵
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出发,本着与工业企业“共同对品牌、对市场负责”的态度,商业企业应拓展服务的内涵,主动地提供营销服务,与工业企业实现“互动”,全方位支持工业企业的营销运作。
1、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信息服务是商业企业服务工业企业的重要内容。商业企业要建立与重点工业企业的信息沟通制度,工业企业的品牌政策、生产状况、运作流程,包括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销区市场内具体品牌的销售状况及发展态势、库存水平、市场对品牌的反应与要求、包括竞争对手品牌的发展态势、商业企业本身的品牌管理策略等等,都要通过工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来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具体方式上,可以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手段,也可采用人员互访方式,还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不管何种方式,都应以品牌为纽带,增进感情交流,注重提高沟通质量、保证沟通的连续性、加强沟通的广度与深度。
2、协调运作营销工作。很多商业企业认为,以品牌维护为中心的营销工作,主要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主要是访、送环节。但是从与工业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出发,就必须认识到:对卷烟品牌的维护是对工业企业最好的服务,更是维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企业应加强与重 点工业企业的协调运作,在品牌的不同发展过程施以不同的手段,共同制定销售策略、完善营销策划,努力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获利能力以及品牌的美誉度,以“品牌的开发和维护”为纽带,将工商的利益捆绑起来。
3、加强零售环节的销售促进。与工业企业相比,商业企业与零售户直接接触,在零售终端促销方面具备优势。商业企业应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对促销的学习与运用,对零售终端商品陈列的位置、高度、出样形式加以指导,对终端促销品的设置、张贴、摆放提出要求,通过控制零售环节来影响最终的消费市场,为工业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最终实现工商“双赢”。
四、提升分销配送的服务效率
商业企业作为分销机构,物流的布局和效率决定了分销配送能力的高低。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工业企业,才能全力提升卷烟分销配送的效率。
1、合理规划物流布局。布局是否合理对物流的成本和效率起着决定作用。而目前部分商业企业的物流依然是高成本、低效率,造成了资源的较大浪费,必须重新加以规划。应在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域划分,以分公司为单位、以合理的送货路程为半径,设立一个中心库进行统一分拣配送,同时也可结合实际交通状况,设立少数中转库进行配送对接。
2、积极完善物流技术。建立现代物流,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流程更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这一切,离不开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撑。特别是确立以分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市场体系后,配送范围的扩大,更应强化物流技术手段的运用。因此,必须加快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SM无线通信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并建立物流交换数据信息平台,对物流配送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调度、适时监控,充分整合各类信息,不断提高物流效率。
3、不断改进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是一个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项目,如何实施科学管理无疑是重要课题。首先,科学设置各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对物流的每个环节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对物流整个链条的各环节进行有效、严格控制。其次,尽快引进物流人才。从岗位人员素质的现状来看,卷烟营销流程的所有环节中,物流环节专业人才的短缺最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快培养、建立一支精通物流专业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篇: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2010年9月26日至28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举行了大、小范围会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分别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统。
访问期间,梅德韦杰夫总统还在大连市拜谒二战苏军烈士墓,出席上海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日活动。俄方高度评价并支持中方举办上海世博会,中方向俄方表示感谢,强调愿同各方共同努力,将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两国元首回顾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状况,高度评价近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双方满意地指出,近年来中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务实合作稳步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巩固。中俄关系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稳定因素。
两国元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和发展的潮流更加强劲,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共识。双方愿继续加强各领域合作,在选择各自发展道路和维护彼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秩序等方面加强相互支持。为此,两国元首声明如下:
一
(一)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及其他各级别的交往,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不断增进中俄战略互信。
(二)双方认为,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两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内容。俄方重申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支持中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方重申支持俄方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促进整个高加索地区乃至独联体的和平稳定所作的努力。
双方重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论不容改变,反对篡改二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图谋。
(三)双方认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为中俄合作应对这些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有效履行该协定并完善两国在应对其他现实威胁与挑战方面的合作,双方应加强中俄反恐工作组活动,将其职能扩展至应对所有新威胁和新挑战,并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
(四)双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回升。两国将根据各自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双边贸易结构,规范和转变双边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贸易,建设现代化物流和贸易平台,加强在建立经济特区、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实施双边大型合作项目,为中俄经贸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五)双方肯定去年6月两国元首批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后双方企业在机械制造、通信技术、电信、银行、保险、创新与应用科学开发、化工、林业、采矿、地方合作等领域开展的合作,希望进一步发挥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的作用,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方式推动重大投资合作项目,不断提高中俄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双方肯定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重要作用和效率,高度评价两国在能源领域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落实情况。双方指出,中俄原油管道竣工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大成果,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双方决定继续积极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能效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尽快就开工修建中俄天然气管道达成一致,促进煤矿综合开发,包括铁路、港口建设,进一步开展在电力贸易及电网改造等领域的合作
(七)双方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地区合作大项目,全面支持利用双方确定的合作机制开展两国地方合作。
(八)双方对两国科技和创新领域合作持续发展表示满意,认为应进一步开展基础性和高科技关键领域及前沿技术的联合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双方认为有必要利用专项贷款支持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项目,共同实施大型科技创新项目。
(九)双方表示将积极推动扩大双边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本国金融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双方支持人民币和卢布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为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
(十)双方认为,两国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保分委会框架内开展的环保合作为中俄合作树立了典范。双方在污染防治和环境灾害应急联络、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与保护、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双方联合监测表明,中俄跨界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联合监测已成为双方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牢固基础。两国中央和地方全面协作、上下联动,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俄环保合作模式。
(十一)双方高度评价中俄互办“语言年”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信任和友谊、巩固中俄关系社会基础发挥的重要作用。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搞好俄罗斯“汉语年”各项活动,办好中俄“国家年”人文领域的机制化项目等。双方指出,2010年暑期首批5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赴华夏令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将精心组织好2011年第二批俄罗斯中小学生赴华夏令营活动。
(十二)双方表示愿继续通过互办文化节等方式扩大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双方认为,中俄互设文化中心对加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两国政府将对文化中心的运作予以支持。
(十三)双方商定互办旅游年,责成两国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活动清单并确定举办日期。
(十四)双方商定推动扩大组织电视频道在对方落地方面的合作。
(七)双方决心加强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方面的合作。
双方重申支持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目标。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各国应携手努力,维护全球稳定、国际和地区和平,在恪守各国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
双方强调,防止核武器扩散对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
双方欢迎201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愿共同努力,继续平衡推进该条约的三大目标,即核不扩散、核裁军、和平利用核能,同时不断巩固和加强条约的普遍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双方强调,有效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体系对防止核武器扩散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至关重要。俄美签订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是在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六条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双方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早日生效,尽快启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关于“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的谈判,推动包括首先是中东地区在内的地区无核化进程。
双方决定继续在双边和六国框架内就伊朗核问题开展建设性合作,重申该问题应在各方恪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基础上,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双方强调,应达成全面、长期的谈判解决方案,以恢复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的信心。为此,应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尽快重启伊朗和六国之间的谈判进程,同时努力落实伊朗德黑兰研究堆燃料供应安排。这一安排是一项增进各方信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伊朗核问题其他环节取得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双方认为,加强核安全对促进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核恐怖主义,巩固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双方支持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加强合作。
双方高度重视中俄就反导问题开展坦诚对话,强调应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各国平等安全。双方重申将积极致力于在日内瓦裁谈会推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努力。双方将在反导和外空问题上继续加强沟通与合作。
(八)双方指出,亚太地区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需要地区各国在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双方决定共同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根据国际法和不结盟原则,照顾各方合法利益,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开放、透明和平等的安全与合作格局。强调地区各国摒弃对抗、相互合作不针对第三方的重要性。
双方呼吁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在发展双、多边安全合作时,遵循以下国际公认的基本原则:
尊重彼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
重申坚持平等和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
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
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不采取、不支持任何旨在颠覆别国政府或破坏别国稳定的行动;
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分歧;
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加强合作;
开展不针对第三国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
发展边境地区合作,加强人员交往。
双方指出,在亚太地区多边组织间建立伙伴联系,有助于推动落实上述保障安全的原则和措施。
(九)双方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深化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务实合作以及推动国际关系进一步民主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壮大及其威望的提高,符合全体成员国的根本利益。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努力巩固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促进经济人文合作方面的作用。
双方重申,坚持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所规定的开放性原则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威望的关键因素之一。双方将共同努力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接收新成员的法律基础。
(十)双方表示,在维护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包括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持一致立场。双方将继续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国情,促进成员国可持续发展,加强同成员国在政治、经贸和人文领域的合作,重点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毒品走私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各国经济发展与繁荣。
(十一)双方对朝鲜半岛局势表示关切,主张有关各方应通过对话和接触改善关系,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双方认为,应尽快推动六方会谈重启,全面落实“9·19”共同声明。
(十二)双方强调,“金砖四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在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民主原则基础上建立更加和谐的新型国际体系。双方决定本着循序渐进,务实创新、开放对话精神,继续全面发展四国间各领域务实合作。俄方对中方决定举办2011年“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表示欢迎,并将积极向中方提供协助。
(十三)双方将继续加强中俄印三方对话,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亚太和国际环境。双方愿推动三方在救灾、农业、卫生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加强三方学术界、工商界之间的交流,促进多边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十四)双方重申,要坚定不移地在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遵循马德里原则、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和“阿拉伯和平倡议”,致力于实现阿以冲突的全面、公正和持久解决。双方欢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于2010年9月2日重启直接谈判,希望有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十五)双方重申阿富汗应成为一个和平稳定、独立自主、发展进步、友善中立、远离恐怖主义和毒品犯罪的国家,总体积极评价阿富汗和平重建取得的进展,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这一重建进程。双方支持国际社会在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向阿富汗重建提供援助,在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共同促进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两国元首会晤在友好、互信、合作的气氛中举行,取得重要实际成果。双方对会晤结果表示满意。
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2011年方便的时候访问俄罗斯。胡锦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访问具体日期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俄罗斯联邦总统
胡锦涛
德·阿·梅德韦杰夫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北京